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談電影老導演動真情中新

談電影老導演動真情中新

發布時間:2023-02-08 00:39:18

A. 第五代電影導演的作品有什麼特色拜託各位大神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時,盡管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在「第五代導演」這一群體中,還涌現了其他一些優秀人才,如張軍釗、李少紅、胡玫、周曉文、寧瀛、劉苗苗等在這一時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中國第五代導演: 電影導演 張藝謀 陳凱歌 黃健中 黃建新 馮小寧 馮小剛 陳國星 賽夫 麥麗斯 陳家林 張元 電視劇導演 張紹林 潘霞 宋昭 楊陽 紀錄片導演 蕭同慶 嚴冬 陳小卿 吳文光 洪宇 魏斌 童寧 張元 徐小惠 電視專題導演 吳小中 張濤 李卓玉 徐小惠 張越 洪眉 柯偉兵 短片(廣告\\MTV\\片頭)導演 鄭浩 李耕 耿英傑 吳爾善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涌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以陳懷皚、 桑弧、崔嵬為代表。 謝晉、謝鐵驪是中國第三代導演,他們的電影片段被一幕一幕地重現在大屏幕上,很多老一輩的電影人都看得熱淚盈眶。 第四代:黃蜀芹、謝飛、滕文驥

B. 賈玲、徐崢、陳思誠等新生代導演會取代張藝謀姜文陳凱歌等老一輩導演嗎

我覺得新生代的導演不會取代老一輩的導演。不同的年代,不同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事件,每一個導演,他們導出的作品的風格也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環境,成長經歷都不一樣,所以不可能誰取代誰,每部電影就像每個人一樣,都有它自己的符號和記憶。

也可以把前者和後者的差距比作快餐和大餐。快餐方便也美味,但始終難登大雅之堂。論賺錢效應,都不錯,論成就,前者還差火候。

C. 馮小剛:一個「新導演」和他的江湖往事

關於馮小剛,

或者准確地說,關於他的最新作品《我不是潘金蓮》,最近有這么幾件事,持續引發關注。

首先是上映調檔。

但現在突然信馬脫了韁,獨自奔跑到詩和遠方: 調檔至11月18日

為什麼這么任性?因為哥對作品質量自信:

為什麼這么任性?因為哥對票房自信:

「我們就讓潘金蓮把11月給燒燙了」

這樣的回答顯然不能夠令人滿意——

在我們的本能意識中,影片無故調檔,總是關聯到「審查、題材敏感、刪減」等詞彙。

因此,在最近一次點映交流會上,被問到調檔是否因為審查原因,馮導對在座的年輕人說了這樣一番話:

「聽你說擔憂,挺悲哀的,如果是美國大學生、日本大學生坐在這兒,他們肯定不會擔憂。而我們這些大學生才二十歲出頭,腦子里就塞滿了這些, 我建議你們把這些東西扔掉,真的扔掉。 人們說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的希望,如果你們在上大學的時候就有這么多自審意識,我們今後真的沒有前途。」

其次是電影節獲獎。

出征多倫多、亮相聖巴斯蒂安,在最近的兩大國際電影節上,馮小剛無疑是爆光度最高的華語導演。

參考消息:據說調檔也和未拿到廣電龍標便高調參加國際性電影節有關,這種先斬後奏的做法,按照慣例,這是死罪啊皇上。

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我不是潘金蓮》獲得了國際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 費比西獎 )。

而在第64屆聖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上,該片不僅斬獲了代表最高榮譽的最佳影片 「金貝殼獎」

還幫助女主角范冰冰獲得了最佳女主角 「銀貝殼獎」 ,這也是她的 第二座A類電影節影後 ,一時間,這部電影在國產片的陣營中風光無兩。

大電影節紛紛折桂,向來是票房大鱷的導演馮小剛,這回總算獲得了國際獎項的肯定。

也難怪他會在領獎台上滿含深情地回憶這次拍片的心路歷程:

「這次想忘掉以往的經驗與習慣,想要 像拍處女作一樣 有個新的開始,希望像青年導演一樣做一些膽大妄為的事兒,做一些自己沒有做過的嘗試。」

「扔掉自審意識」、「忘掉以往經驗與習慣」、「不忘初心」 ……關於《我不是潘金蓮》接連這二三事的表態,似乎讓我們看到了 一個不同於以往的馮小剛

這位最近言必稱「我已經快60」的功成名就的導演,經《我不是潘金蓮》一役,好像終於找到了一個自我的突破口,得到了新生,並希望向世人證明: 這才是馮小剛。

在電影上映之前,我們不妨就來了解下這位「新導演」和他的江湖往事。

一說起馮小剛,就不得不提另外三位,他們合起來就是江湖人稱的「四大」。

這張毫無PS痕跡的照片中出現的四位爺,可以說佔了內地電影的半壁江山。

從左往右,打頭的這位是姜文,他常被譽為雄性荷爾蒙代言人,在每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都是一副 霸氣外露 的模樣。

第二位是「凱爺」陳凱歌,愛聊宏觀概念的 文化人 ,走出黃土地,見霸王別姬,無極一役,他元氣大傷,臨走時撂下一句「人不能無恥到這種地步」的名言。

最後一位,是篤信「人多力量大」的 美學大師 張藝謀,當年淳樸的老謀子,如今顯赫的國師,秋菊打官司不再,紅高粱之路已斷,「《活著》還在,拍《活著》的導演卻已經死了。」人們談起他時,總是如是說。

這夾在中間的呢,就是小十君今天要為你們介紹的主角,馮導小剛是也。

在去年那部口碑爆棚的《老炮兒》之前,馮小剛一直被外界戲稱為「 小鋼炮 」,

這外號,一是緣於馮導那門牙大露的 奇人異相

二是緣於他那時常拍案而起,點名怒斥的 火爆脾氣

(豆瓣資深大尾巴狼小十君不予置評)

雖同時名列「四大導演」,但馮小剛與其他三位的情況完全不同,

出身 上來說,其他三位都屬於學院派,要麼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第五代」,要麼是中央戲劇學院的表演系高材生,只有馮導是實打實片場學藝的泥腿子。

創作 上來看,與其他三位先藝術後商業,有的同志越拍越爛,甚至晚節不保的處境不同,馮導大部分的商業片一直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反倒是他後期注重藝術追求的電影,以及戲外的一些言論,產生了較多的爭議。

馮小剛一面是「 最貼近觀眾, 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內地導演 」,

另一面又是心直口快,炮轟噴人,不時就引起話題的 「小鋼炮」

馮小剛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為人機靈,善於學習,

雖然有點多愁善感,經常容易哭,但始終有那種抓住機會就不肯鬆手的勁兒,

用導演葉京的話說,

「馮小剛善於借鑒和利用比他還要聰明的人,如果聽到別人說了什麼段子,他第二天就能用上。當然這也不能怪他本人,也許是時代的原因。我認識的馮小剛渴望成功,做夢都想出名,為了成功,什麼架子都能放下來,他很會做人。多少次他都在王朔面前痛哭,光在我面前就有好幾次。」

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以「馮小剛」為人物原型,愛哭鼻子的「馮褲子」。

這種從小形成的復雜性格,在馮小剛之後的職業生涯中不時地體現。

部隊,故事

那是1984年,在北京戰友京劇團服役六年的馮小剛,因為部隊整編而轉業。

說到這其中的原因,還真有點馮氏喜劇的味道。

原來馮小剛喜歡了一個姑娘,這姑娘的爸爸是話劇團的老同志。瞧不上馮的老同志為鏟除後患,託了關系棒打鴛鴦,使他因「莫須有」的罪名而慘遭部隊淘汰。

事情若到此為止,那還算是個未遂的愛情片。不成想,姑娘後來說自己的心上人另有其人,與馮小剛接觸只是個聲東擊西的把戲罷了。

可憐的馮導,自始至終只是個一廂情願,還白白背了黑鍋,活脫脫一出喜劇,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他所熱愛的軍旅生涯,無疑有所遺憾,因此也就有了後來的《集結號》這樣的圓夢之作。

「真他媽的孫子」

「真他媽的孫子」,這種用來表達敬仰的句子,被我們這代人廣泛使用的,但卻無法寫進教科書傳給我們的後代。它猶如一個粘著泥土的心裡美蘿卜,擦一擦咬上一口又脆又甜。

多年以後,回憶看完王朔小說的感受時,馮小剛想起了當年脫口而出的贊嘆。

當年的馮小剛,轉業後在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當美工。經中心主任鄭曉龍(代表作:電影《刮痧》,電視劇《渴望》)的介紹,他認識了王朔和他的作品。

1986年夏天的一個下午,馮小剛第一次和王朔見面,自此遇見了一個貴人。

王朔,人稱朔爺,著名作家。他以北京話創作小說,語言充滿節奏感,文風剽悍瀟灑,常被稱作痞子文學,在八九十年代影響甚廣。

馮小剛和王朔一見如故後,共同組建了一個叫「好夢公司」的公司。

「好夢公司」攢的第一部戲是《好夢獻給你》,講的是一幫閑人互相吹捧的故事,故事雖還在籌劃階段,馮,王和朋友們就開始在生活中練習起說好話的功夫。

「就算你是海明威又怎麼了?你也不能工作起來就不注意休息!你以為你的身體是你自己的嗎?我告訴你,不是!他是人民的!再也不能老是一團和氣了。」

當年的馮小剛,受王朔捧人話術的影響,也在酒桌上與他一唱一和起來。回頭看來,所謂「馮氏喜劇」,大多的技巧都在這時有了萌芽。

可惜說歸說,拿了投資的「好夢公司」,始終在劇本階段進行著拉鋸戰,過了好久都沒有作品,直到1995年,才出了《一地雞毛》這部戲。

在這之前,馮小剛參與了 《編輯部的故事》 的編劇,算是完成了一個代表作。

《編輯部的故事》,被稱為中國第一部電視系列喜劇,採取集體策劃的創意方式,主要編劇除了馮小剛,還有王朔與馬未都。因為不是連續劇,所以不需要注重情節,重點幾乎都放在了諷刺時弊的對話上。

這段經歷,按馮小剛後來回憶,使得他進一步熟悉了 王朔式的話語方式

《編輯部的故事》是我作為一名編劇,在王朔創作風格的引領下,跨出了堅實的一步。

說回 《一地雞毛》 這部電視劇,編劇是劉震雲,導演是馮小剛。

這部只有10集的電視劇,講的是小人物命運與辦公室政治 非常貼近現實。

按馮小剛的話說,《一地雞毛》這部戲,

是我作為一名導演,在劉震雲創作思想的影響下,創作上走向成熟的一次飛躍。

電視劇階段,馮小剛還因為執導《北京人在紐約》而與姜文相熟,領教了他「電影得是醉人的酒,你拍的只是新鮮葡萄汁」的理論;還因為請馮鞏幫忙融資,卻使他當不成《大撒把》主角而愧疚流淚。

終於,吸收各種精華,積累各種經驗之後,

馮小剛憑借著1994年的《永失我愛》,正式開啟了電影導演之路。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話說,《永失我愛》之後,「好夢公司」出品的作品只有一部電視劇《情殤》順利播出。其後,由王朔導演的電影《我是你爸爸》,馮小剛導演的電視劇《月亮背面》都被有關部門給關了小黑屋,一時間「好夢」成了業界的毒葯。

後來,由於經營理念的分歧,以及王朔的遠赴美國,好夢公司正式停業。「好夢「時期留給馮小剛一個劇本,名為《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後來經過調整被他拍成了反映中年危機的電影《一聲嘆息》(2000年)。

郁悶的馮導,因為審查與公司頹了很久,整天裹著軍大衣在陽台上眺望遠方。

後來,鄭曉龍「移植港台賀歲片概念"的創意,終於使得他走出了泥潭。

他先是在1996年底親自抓劇本,炮製了《編輯部故事》的續集,題名為喜慶的《萬事如意》,這部戲雖然換湯不換葯,但好在憑借前作而收視喜人。

接著,在時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廠長韓三平的支持,馮小剛以王朔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中「好夢一日游"為藍本,拍攝了他的代表作 《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1997年)於馮小剛,無疑是其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自此片問世後,他真正開啟了內地賀歲電影的先河,一步一步地成為了內地最具票房號召力的導演。

這部電影背後,是兩個對馮小剛影響巨大的男人,一個是 王朔 ,一個是 葛優

另一個男人是葛優。葛大爺自從被馮王兩人請進《編輯室的故事》劇組以來,一直和馮小剛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甲方乙方》以後,葛優幾乎參與了馮小剛的所有電影作品,成為了他不可或缺的黃金搭檔。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甲方乙方》的這句台詞,總能引起人無限的唏噓與感懷。

回顧馮導的職業生涯,他最為精彩的作品還是得數那些 金句頻出 的賀歲喜劇。

無論是「賀歲三部曲」的《不見不散》(1998年)與《沒完沒了》(1999年),

還是將荒誕進行到底的《大腕》(2001年),

笑完之後,一身冷汗的《手機》(2003年),

笑完之後,心酸落淚的《天下無賊》(2004年),

都在 情感表達 喜劇元素 之間做到了良好的平衡。

隨波逐流搶熱錢還是苦心孤詣搞藝術

人的心態變化,往往會反映在作品上。

《英雄》上映,中國的大片時代到來,一時間,古裝大片成了導演的必修課。

馮小剛在資本的裹挾下,將戲劇「哈姆雷特」嫁接到中國古代,以一部略顯不倫不類的《夜宴》(2016年),完成了「我也能拍大片」的自我證明。

時過境遷,人們早已忘記了華麗的服裝舞美,只記得葛大爺說話時的笑場。

後來,作為票房之王的馮小剛,有了更多的話語權,開始在更多地注入個人情懷,性格中「愛哭」的那個部分這時起到了主導。

然而,無論是過度煽情的《唐山大地震》(2010年),還是略顯平庸的《一九四二》(2012年),雖然拍得艱難,但口碑與票房都不盡如人意。

在豆瓣資深大尾巴狼小十君看來,所謂越是家國大事,越要輕描淡寫,馮導在苦難的表達上似乎都陷入了一個誤區,使得情感像是被逼迫出來的,而不是自然流露與生發出來的,說得損點,只是一種光膀子賣力氣的蠻勁兒。

至於兩部《非誠勿擾》,明顯是休息放鬆的習作,充滿了漫不經心的敷衍和湊合,除了明星魅力的加持,馮氏喜劇的笑點似乎也越來越弱。

接著,懷著對《一九四二》拍片量的不滿,向老闆華誼兄弟還票房的任務,

《私人定製》(2013年),這部春晚式的節目集錦,成了馮小剛最爛的片子,

幽默與溫情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無休止的俗雅之爭」,是「成全別人還是惡心自己」的詰問,怒不可遏的背後,是各種擰巴和不忿的交織。

演得一出好戲

比起編劇馮小剛的鮮為人知,導演馮小剛的爭議不斷,演員身份的馮小剛,無論是主角還是客串,一出場總是光彩奪目。

《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年) 講「中俄尼布楚條約」的歷史老師

《甲方乙方》 (1997年)軍官

《我是你爸爸》(2000年) 父親馬林生

《功夫》(2004年) 黑幫老大

《建國大業》(2009年) 杜月笙

《讓子彈飛》(2009年) 吃火鍋唱著歌的師爺

《老炮兒》(2015年) 六爺

從小鋼炮到老炮兒,北京爺們馮小剛摸爬滾打,幾經沉浮,有輝煌也有失落。

時代的潮流里,他一會兒是油滑投機的頑主,一會兒又是愛哭愛聊的侃爺,

身上一直有種擰巴的江湖氣,既想要做逐利的市場寵兒,又丟不下重義的江湖風度,

誠懇抑或偽善,自我炒作還是真情流露,都是不足為外人道的歷史往事。

可縱然爭議依舊,始終以作品為王,未來的日子,還是希望這位老導演,能如他所言,在如今物慾橫流的中國電影界,給我們帶來更多「看見人心」的作品。

D. 電影《青蛇》經典賞析:鬼才導演徐克真情力作,獻給世上懂情之人

一、影片簡介

《青蛇》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由徐克導演,張曼玉、王祖賢、趙文卓和吳興國主演,電影插曲由詞曲作家黃沾、雷頌德完成。影片於1993年11月4日於香港上映,獲得第1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執導、最佳電影配樂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獎,是鬼才導演徐克的代表作之一。

二、影片主題

影片取材自民間傳說《白蛇傳》,但與傳統講述方式不同,該片從青蛇的角度去探討青蛇、白蛇、許仙及法海之間的情感糾葛,對人間是否有情及情為何物提出質疑。

拍《青蛇》是徐克多年的一個心願,藉《白蛇傳》這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徐克希望道出現代女性愛情的愛恨纏綿和有情有義。

三、對比原著

《白蛇傳》是以白素貞為主角,但在李碧華的小說《青蛇》中,青蛇反客為主,由白素貞的丫環變成了不惜主動追求白素貞心儀男人許仙的另一種「小青」。

到了徐克的電影中,青蛇更變本加厲:除了主動追求許仙外,她還混合了善妒、活潑、調皮、不甘寂寞、打抱不平、反叛、獨立等個性。最後,白素貞死了,小青殺了懦弱無能、出家避世的許仙後帶著白素貞的兒子獨自上路。

四、兩次觀感對比

第一次看《青蛇》,感覺很怪,白蛇和青蛇,一改往日《新白娘子傳奇》中的發型,整個設計很「蛇性」。

尤其是兩人剛變成人形,拖著濕漉漉的頭發趴在屋檐上那會兒,還有小青把兩只腳當作尾巴盤在樹上偷懶,被白蛇拉下來,兩人扭著腰肢走路的場景,在顛覆了前作經典的同時,著實讓人忍俊不禁,我想這樣的設計也只有鬼才徐克才能想像的到吧!

第二次看,關注點開始由外轉移到內,比如兩個人的出場,青蛇止步於青樓,白蛇青睞於書院,兩人的性格志趣可見一斑。

青蛇的調皮淘氣,沒事不是爬在地板上捉蒼蠅,就是爬到房樑上捉老鼠,上躥下跳,一會兒都不得安生;白蛇的成熟穩重,一有時間就手拿佛珠修行,學人說話,盡管說起話來,就跟念戲文似的,但是既來之則安之,她在學著做人,也在努力地適應人間的生活。

五、影片成功三要素

1.原著小說的精彩

作家李碧華最擅長的是寫情,她筆下的情充滿了浪漫、激越、凄艷的色調,譬如《誘僧》中的紅萼公主為心愛的人生生挨了一刀,直戳心窩而視死如歸;蒙天放對冬兒的愛情三生不渝,千年不變;程蝶衣那種一個男人對另一個男人泥足深陷的情感,以及《生死橋》中三男二女的情慾糾纏,都揭示了人物復雜豐富的心靈世界,表達了作者對情的執著追求。另外她還喜歡故事新編,像《青蛇》這般推陳出新,不落他人窠臼。

李碧華說她寫作是為了自娛,如果本身不喜歡寫,只是為了名利,到頭來是會很傷心的,她相信自己的靈感,她創作"從來沒有刻意怎麼寫,所有的景象、聯想,見到什麼,想到什麼,都是在下筆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出來的。"

2.導演功力的深厚

徐克表示,故事概念與李碧華原著分別不大,只是加強了戲劇性,突出了白蛇與青蛇在情義取捨上的矛盾沖突。他希望給《白蛇傳》注入新元素,以表現現代女性對愛情、友情的看法。

如夢似幻的媚情妖女、不甘寂寞的「第三者」、情義雙重的錚錚俠女,加上他的強項——眼花繚亂的特技,確實讓人耳目一新。正如徐克自己所說:「電影導演如果有宗教般的狂熱和小說家的想像力,電影就會產生一種魔力」。

另外,在感情的處理上,徐克比李碧華更進一步,他讓最妖嬈的小青勾引最英俊的法海,讓法海痛苦地發現自己的定力在小青的誘惑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而白素貞和小青,一個修煉1000年,一個修煉500年,來世間一場,只為了做「人」,到頭來發現人世間的真情,尚不如妖。

3.電影配樂的魔力

如果說李碧華的原著是電影的「骨」,導演、演員的表現是電影的「血肉」,那麼黃沾的配樂無疑為《青蛇》穿上了最合身的衣服。

《流光飛舞》以古箏開場,配合青白二蛇的裙擺撩動、顧盼生姿,在妖冶蠱惑之美中亦不令人覺出輕佻,彷彿時光的流動飛舞。

《人生如此》的歌詞契合電影主旨,黃沾表示當年填詞時曾推敲到茶飯不思,最終寫下面對生死輪回時"人生如此,浮生如斯"的慨嘆。

《莫呼洛迦》是首帶有天竺風的樂曲,是黃沾專為"蛇妖主題"而創作。莫呼洛迦一詞取自佛教用語"天龍八部"之大蟒蛇,歌曲配合片中青蛇幻化成人時的妖嬈華麗,面對紙醉金迷的濁世揭示出"莫嘆息,色即空,空變色"的佛學理念。

六、精彩花絮

1.徐克最初打算讓鞏俐和梅艷芳聯袂演出本片,但因檔期問題雙雙未能如願。但後來頂上的王祖賢和張曼玉演出效果卻奇佳。

2.李碧華是張愛玲的讀者,原著被認為是對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的延續,說出每個男人都希望生命中有兩個女人,一個白蛇,一個小青。

七、問題互動

1.白蛇和青蛇為什麼要決裂鬥法?

答:是因為青蛇勾引了許仙導致白蛇生氣?還是因為青蛇勾引法海和許仙成功,發現白蛇說的從一而終是錯誤的?都不是。

最根本的原因是白蛇說的:「我已經有了許仙的骨肉」,白蛇已經不再是蛇了,白蛇已經是人了,白蛇已經完全有了人的七情六慾,也體會到了做人的痛苦,知道了做人的條條框框。白蛇開始明白了,做人會痛苦,做人會太累,做萬物之靈並不一定比做蛇來的快樂。

而小青還有機會不成人,所以白蛇和青蛇鬥法,要趕走小青,其實是在是在救小青。

經典台詞賞析:

小青:姐姐,這是什麼?白蛇:也好,還不知道眼淚是什麼,等知道了就痛苦了。小青:不會的,你有的我都會有。白蛇:傻瓜,當你覺得自己什麼都只贏不輸時,怎麼會有眼淚呢,怎麼會哭呢,小青,不要強迫自己,你不會明白,你沒人的感情。

2.為什麼小青覺得做蛇好的時候,白素貞說做人特別的好?現在卻又說做蛇好?

答:其實,從白素貞的角度來看,她一直是從自己認為對小青有利的方向去教小青的。當她覺得做人好時,就讓小青做人,當她對做人產生懷疑時,就讓小青做蛇。

由此可以看出,徐克是把小青當作了人妖的分水嶺,並站在青蛇的角度去探討青蛇、白蛇、法海及許仙之間的凡塵情感,對人間是否有情及情為何物提出質疑。

白素貞和小青,一個修煉1000年,一個修煉500年,來世間一場,只為了做「人」,到頭來發現人世間的真情,尚不如妖。

3.看完《青蛇》,你覺得是做人好,還是做妖好?

答:用相對論的觀點來看,當我們是妖時,我們會羨慕做人好;當我們是人時,我們又會羨慕做妖好,人總是那麼的矛盾,所以有句話說得好,最好的生活往往在彼岸。

如果把人和妖看做人生的不同階段,妖無疑代表了我們無憂無慮的童年,而人無疑代表了成年之後的我們,童年有童年的魔力,成年有成年的魅力,他們都是我們人生的必經階段,無所謂好壞,只要經歷過了,就是財富。

八、電影的四個層次

一部好的電影是分層次的,第一層是給票房的保證,給愛看熱鬧的人看得。

第二層是給想回味的人看得,所以裡面有些前後呼應的地方,要看兩遍才能發現。

第三層是給愛思考的粉絲看得,越挖掘,就發現裡面內涵越豐富,也是電影主創的用心所在。

第四層是主創們自己也不明白的,或者故意曖昧的留下模糊,想和觀眾交流交流,給觀眾想像的空間。

九、經典賞析結語

好書要反復讀,好電影要反復看,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你的見識和見解也會有所不同,本期經典賞析到此結束,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多多溫習經典,做一個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人!

作者簡介:夢菲,資深編劇、影評人、自媒體人,深耕於娛樂影視領域,歡迎關注。

E. 紀錄電影《歲月在這兒》說明了什麼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等聯合出品的紀錄電影《歲月在這兒》將於5月28日上映。4月23日,影片舉行專場觀影座談會,片中的勞模時傳祥的親屬、張秉貴的徒弟和北京榜樣、勞模代表們一起觀影。觀眾們表示,影片真實、震撼、感動、激勵,留住了中國的「根」。

《歲月在這兒》由中央新影集團資深紀錄片專家郭本敏作為總導演、國家一級導演郝蘊作為導演、新銳導演劉洋組成的導演組歷時兩年時間創作,演員唐國強題寫片名,演員張譯配音解說。

《歲月在這兒》以新影廠幾代紀錄電影人拍攝的珍貴紀錄電影鏡頭為素材,從50萬分鍾的珍貴影像資料中精選出來,最後保留下來的都是每個時代最有特點的記憶,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百姓生產、生活的變化。

紀錄片的時間跨度從1948年的「三大戰役」到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編年體的方式,首次曝光共和國大量珍貴影像,記錄了黨、國家和人民走過的不平凡歲月。其中有許多鮮活真實的影像畫面,整修天安門廣場,安徽鳳陽小崗村率先實行大包干,中國女排拿下世界盃冠軍,老舍、巴金等現身中央新聞紀錄片廠春節大聯歡,1998年抗擊洪災等。

去年,影片獲得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提名獎、2020年中美國際電影節提名獎、2020年中國傳媒大學「學院獎」最佳紀錄片提名。

座談

「感受一起走過的歷史、創造的歷史」

中央新影集團董事長姜海清表示,影片中的珍貴影像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時代記憶,「影片記錄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重要歷程。影片會引起強烈的共情和共鳴,所有人都是一段歷史的建設者、貢獻者、親歷者和見證者。通過片子讓大家感受我們一起走過的歷史、創造的歷史。」

影片中新中國第一代勞模時傳祥的親屬龐喜英感慨道,「我是上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這部影片不僅是我們這些過來人的回憶和感動,更是激勵後代更加奮力地建設國家的一部最好的教育片。這部珍貴的紀錄片留住了中國的『根』,激勵人們更好地建設我們的國家。」

影片中全國勞模張秉貴的徒弟彭曉艷表示,「很多鏡頭是流著眼淚看完的。我很想帶著孩子來看,讓『00後』『10後』們意識到中國發展的不易,讓他們學會去珍惜。另外在片中我也感受到,以我師父張秉貴為代表的先輩們親身詮釋的優良精神

F. 我們經常在一些關於電影導演介紹方面的知識上說某某人是中國第四代導演 ,比如說黃健中是第四代導演,

基本上,中國現在的導演分為6代
基本劃分是這樣的: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他們作為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既缺乏經驗,拍攝條件又非常簡陋的情況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里、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
第三代導演: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四代導演:主體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有:張元,王小帥,王一持,路學長,章明,管虎,何建軍,婁燁,張揚,賈樟柯,王全安,陸川,寧浩等。

G. 張藝謀在金雞獎頒獎典禮上是如何評價新人導演賈玲的

引言:金雞獎是一個在電影界具有非常高榮譽的一個獎,因為不論是演員還是導演,都非常的重視這個獎。這個獎為那些優秀的演員頒發榮譽也是對他們非常大的鼓勵,張藝謀在金雞獎上榮獲最佳導演獎,在評價新人導演賈玲時說拍電影要把感情放在第一位。接下來小編跟大家一起來看一看。

總而言之,這次電影節上我們向那些獲得獎的導演演員朋友們鼓掌,同時也向那些沒有獲獎的演員朋友們鼓掌。

H. 中國已迎來新「四大導演」時代對待這件事你怎麼看

今年的春節檔電影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紀錄,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個現象:現在創紀錄的幾乎都是電影新人,那些熟悉的老面孔正在變得模糊。

各位可以看看這些年電影票房排行榜,還能看到張藝謀和陳凱歌的名字嗎?這些天,吳孟達去世,記得他說過,有生之年還希望和周星馳再次合作,現在已經不可能了。

不得不感慨,這些老一輩的電影人正在不可避免地老去。而另一方面,很多多年之前影響力一般的新一代影人,卻正成為電影界的中流砥柱。曾經在春晚上靠「郝建」出名的沈騰,成為了首位票房過200億的演員。

這些人中有成功的,就像賈玲,憑借《你好,李煥英》一夜登頂。這些人中也有失敗的,比如王寶強,一部《大鬧天竺》喜提金掃把獎。

在階級越來越固化的時代,電影的「逼格降級」讓我們對「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保留了最後一絲浪漫的幻想。

I. 新老導演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1、首先既要重邏輯更要有情感,不斷提高中國故事的說服力。
2、其次成就更要展形象,不斷提高中國故事的親和力。
3、最後既要顯宏大更要示細節,不斷提高中國故事的感染力。

J. 舒淇說應該給新人導演試錯的機會,新人導演身上有哪些優勢

舒淇在近期在節目中公開為新人導演發聲,希望大家能給新人導演試錯機會,幫助新人導演成長進步。這幾年有很多優秀的影視作品,都是由新人導演拍攝製作的,例如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系列,賈玲的《你好,李煥英》,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本篇文章就給大傢具體介紹一下新人導演有哪些優勢。

新人導演都是接受新式思維培養起來的年輕人,他們願意嘗試更好的製作方式和電影風格,現在很多國產電影導演都是新人導演,例如賈玲首次執導的電影處女作《你好,李煥英》,一舉躍升為中國影史票房第二的成就,這是很多經驗豐富的老導演無法做到的,這就是屬於新人導演的優勢,她抓住了大家的觀看需求,用親情這一題材抓住每個人的心,讓觀眾願意去看這部電影。

閱讀全文

與談電影老導演動真情中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566倫理電影大全 瀏覽:479
ssni654愛情電影 瀏覽:290
新上應的電影 瀏覽:228
墨家機關術電影在線觀看免費完整版 瀏覽:501
峨眉電影頻道的背景音樂 瀏覽:285
法國電影主廚 瀏覽:307
大傻陳百祥黃秋生演的電影 瀏覽:535
與革命精神有關的電影觀後感 瀏覽:135
在電影院看電影總想睡覺 瀏覽:473
莫少聰一部電影插曲春天不再來 瀏覽:395
日本打碼大尺度電影 瀏覽:156
愛情公寓電影張起靈同人 瀏覽:477
徐州和信影城電影院 瀏覽:792
申惠善新電影 瀏覽:454
韓國電影如花似蝶圖片 瀏覽:412
機器女孩日本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401
電影簡介大全 瀏覽:734
大鵬銀行搶劫案電影 瀏覽:988
英文電影影評高一漢語敘述 瀏覽:684
奇米影視韓國電影大全777 瀏覽: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