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負責公司視頻配音工作;
2、朗讀技巧專業,聲音穩定,情緒飽滿,咬字清晰;
3、配音時間可根據公司的錄制安排靈活協調。
工作過程:
1、熟悉配音環境和配音稿件;
2、熱嗓;
3、與導演溝通配音稿;
4、進錄音棚試音;
5、配合調音師調音;
6、調整狀態,對稿件試音;
7、對稿件完美詮釋後正式錄音。
㈡ 配音演員吳磊因在《我是特優生》擔任評委而出圈,他都有哪些作品
配音演員吳磊因在我是特優生擔任評委而出圈,吳磊曾經給很多優秀的作品都配過音,有愛有天意、傲慢與偏見、冰川時代、冰雪奇緣等都曾有吳磊的配音。
一、配音演員屬於幕後工作。其實配音演員真的非常的不容易,和演員是有很大不同的,演員們都能夠因為出演一些角色被大家認識和喜歡,但是配音演員卻非常的不容易,就算配音很出色了,但因為從來都沒有在鏡頭上面看到過配音演員的臉,所以就算在平時生活中見到了也並不認識,他們也很難在娛樂圈中出圈,其實配音演員屬於幕後工作者,他們雖然非常的辛苦,也是一個比較枯燥的工作。
其實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崗位上的工作人員在,在演藝圈特別是一些幕後工作者也特別值得我們的尊敬,因為他們非常的辛苦。
㈢ 港劇里的普通話配音究竟是香港人配的,還是引入內地後由內地人配的
港劇的普通話配音究竟是香港人還是引入內地後由內地人自己配音的?這個應該沒有太大疑問,以TVB為例,他們有專門的普通話聲優負責為粵語劇配音,最著名的莫過於人稱「杜SIR」的杜燕歌先生了。古天樂版電視劇《神鵰俠侶》里的楊過就是由他配音的。甚至很多人認為,杜先生的聲音才是「真楊過」!
港劇配音的時代變遷改革開放之前及初期的一段時間里,內地市場對於港劇而言還處於「拓荒期」,港劇的主要外輸市場是台灣和東南亞華人聚居區(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以台灣為主。因此,這段時期內的港劇配音以台灣的所謂「國語」為主,多少都帶著一些「台灣腔」!當然,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老蔣和小蔣當政期間台灣的所謂「國語」遠沒有現在這么重的「台灣腔」,相對更加接近普通話一些。所以,我們看八十年代用台灣所謂「國語」配音的港劇時並沒有現而今看台劇時那種語言上的「違和感」。甚至台灣本土產的影視作品中對白也相當接近普通話,如台灣老電影《黃埔軍魂》里演員們使用的台灣所謂「國語」就相當接近普通話。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港劇在內地的市場逐漸擴大,內地市場也成為了港劇的最大外輸市場!為了迎合內地人的語言習慣,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後,港劇的配音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台灣腔」不見了,代之以普通話……當然,港劇配音中的普通話也有其特點,那就是北方色彩的兒化非常罕見,相對更接近標准普通話讀音。再就是適當加入了一些港式粵語的語法習慣,如說話之前加上「吶」之類的語氣詞——「吶,如何如何」以及英漢詞彙混用等等。除此之外,港劇的普通話配音中對於部分詞彙也採用了港式詞彙而非標准普通話詞彙,如士多俾梨(草莓)、士巴拿(扳手)等等。
為港劇配音的聲優是香港人嗎為港劇配音的聲優是香港人嗎?土生香港人的那一口帶著濃重廣東味的普通話恐怕還真不適合配音!別說是普通市民了,不少大學教授都操著廣東味十足的「粵普」!近些年雖然有所改變,如郭晶晶的先生霍公子,他的普通話就相當地道。但總體情況並沒有太多改變,土生香港人的普通話水平一直都是「半桶水」,與內地人交流問題不大,給影視劇配音就著實有些勉為其難了……
早年間,港劇的所謂「國語」配音聲優大多來自台灣,最著名的莫過於星爺的「御用聲優」石班瑜先生了!他的配音早已成了星爺的標配。雖然帶著些許「台灣腔」的味道,但因為年齡原因,石班瑜先生的所謂「國語」還是更加接近普通話一些的,我們聽起來並沒有太多語言上的「違和感」。
在內地市場大規模開拓之後,港劇的配音聲優們也在逐步「內地化」。這其中就包括前面提到的杜燕歌先生,他雖然是香港永久居民,卻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說出一口純正的普通話也就不足為奇了。近些年,杜先生似乎也漸漸從幕後走向了台前,出演了一些港劇,想必應該是原聲配音,不需要其他聲優另配了。
近十幾二十年、甚至更長時期內的港劇普通話配音聲優中有絕大部分實際上都是內地人,如著名的「省長專業戶」陳逸恆先生,他早年就曾在香港從事過普通話配音聲優的工作。
綜上所述,港劇的普通話配音絕大多數都是拍攝公司自己完成的,並不是引進內地之後由內地自行配音。但香港的影視傳媒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說白了賺錢是第一位的!台灣市場佔主導時,他們就用台灣的所謂「國語」配音;內地市場佔主導時,他們又改用普通話配音……但配音的聲優大多都不是土生香港人,畢竟土生香港人那一口帶著濃重廣東味的「粵普」實在「難登大雅之堂」。
港劇甚至韓劇的普通話配音都是台灣人,從語氣和發音聲調都可以判斷出來。對這一點只有操北方純正普通話的人才能判斷出來,因為只有他們才有分辨江浙普通話發音,川普發音,粵、閩普通話發音及台灣普通話發音的不同特點。
幕後配音演員是影視劇生產過程當中的重要環節,香港的國語配音演員很多時候是同時參與電視劇和電影的配音工作。而香港影視劇國語配音演員的變遷,也反映了香港影視劇由盛轉衰的過程。
第一階段:1949-上世紀70年代
1958年,香港才有第一家電視台,而大家比較熟知的無線電視台(TVB)1967年才正式開播
一直到70年代,港劇製作規模並不是特別大,因此對配音的需求量也比較小。當時的國語(普通話)配音主流的還是用於電影的配音
當時香港電影最有代表性的便是邵氏這樣的大製片廠,可以說一直到70年代香港電影新浪潮運動掀起之前,國語片一直占據了香港電影的主流市場。
當時內地因為還比較封閉,當時的國語片主要出產到台灣、東南亞地區。
而當時的國語配音員的主要構成,都來自於49年以前從大陸遷居香港的內地人,而其中很多本就是從演員轉做幕後配音的。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60年代的金馬影帝,後轉行幕後配音的唐菁。
唐菁,演員,原名唐振青,生於1924年,河南鄭州人。1963年因《黑夜到黎明》獲金馬影帝。其後赴港加入電懋公司,並在香港定居。入行30多年,拍攝電影七十多部。後退居幕後做配音,後來更棄影從商。
第二階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這一時期,粵語片開始在香港電影市場占據了主流地位。這一時期的香港電影片商在拍片時往往都會製作國、粵兩個語種的版本。當時由於台灣是香港電影最大的海外市場,因此為了符合台灣人的口味,當時主流的國語片配音都交給了台灣配音班底來進行配音。
我們比較熟悉的周星馳御用配音石班瑜便是其中的代表。
而就在這一時期,隨著香港國語電影配音市場的衰落,再加上電視劇行業進入黃金期,很多香港電影國語配音遠就轉戰到了電視劇市場,加入了當時的兩大巨頭,無線和亞視的配音組。當然,這一時期的香港國語配音圈子已經發展比較成熟了,除了49年前後移居香港的內地人,在八九十年代也從內地(少部分台灣)補充了很多新鮮血液進入國語配音圈。
像我們比較熟悉的《上海灘》當中周潤發的國語配音,便是由當時的著名國語配音員周思平完成的。
到了90年代,TVB開始一家獨大,不少亞視配音員都被挖角到了TVB國語配音組。
下面這副合照便是當時大神匯聚的TVB國語配音組,可以說包辦了我們童年時所聽到的港劇聲音,裡面大部分都是差不多不同時期移居到香港的內地人。
由於當時在香港國語配音相對主流的粵語配音還是小眾,因此當時的國語配音很多都不是專業配音員出身,不少都是從影視演員,戲曲演員轉行過來的。比如第二排右二的邢金沙(94朱茵版黃蓉的配音),就是從崑曲演員轉行過來的。
隨便舉幾個大家比較熟悉的吧
首先是最下面一排穿紅衣戴墨鏡的便是蘇柏麗,也就是佘詩曼、蔡少芬的御用配音,像大家熟悉的《金枝欲孽》里的爾淳、《宮心計》里的劉三好,都是由蘇柏麗完成的幕後國語配音。
蘇柏麗是天津人,90年從內地移居香港,這一時期的港劇配音員大多都是在八九十年代從內地到香港的。
近些年,隨著網路的助力,越來越多當年的港劇配音員被大家熟知,並且出現在了內地的節目上。
比如這位帥哥,就是合照當中最上排最左邊的,他叫張藝,西安人。一般是吳啟華、陳錦鴻的御用配音,大家比較熟悉的《妙手仁心》里的陳至美醫生、《創世紀》里的許文彪等等。他便是90年代從亞視配音組加入TVB的典型代表。
還要提一位便是第二排最左邊戴帽子的大叔,他叫杜燕歌,北京人。一般是羅嘉良、林保怡等演員的御用配音,代表作有《創世紀》里的葉榮添、《金枝玉孽》里的孫太醫等等。
杜燕歌這些年也轉戰幕前,出演了不少TVB電視劇,比如金枝欲孽2里的戲班老闆,他老婆就是TVB著名老演員韓馬利
當然,這張合照里的大神太多了,像鄧萃雯御用配音潘寧(第二排左三)、李若彤版小龍女配音於小華(第二排右三)、黎耀祥御用配音黎泓和(最後一排左二)等等有空下回再慢慢介紹。
第三階段:九十年代末至今
這一時期,由於台灣電影市場衰落,港片的主要外銷市場轉向了大陸。台灣配音演員漸漸退出了港片的配音,很多TVB配音員也開始轉戰電影配音。
同時,由於TVB是出了名的工作強度大工資低,所以很多老一輩配音員如前面提到的蘇柏麗也回到了內地發展。亞視更是直接倒閉了,國語配音組只剩下了TVB.
當然,這里還得順帶提一下沒在上面合照里出現的葉清,大家熟悉的陳浩民版段譽、無間道里的劉德華,乃至現在全職高手裡的黃少天,都是由上海人葉清完成的,他也可以說是內地觀眾最為熟悉,曝光度最高的香港國語配音員了。
當然,隨著很多老一輩國語配音的離開,或者退居二線。
很多年輕的國語配音也加入了TVB配音組。
八九十年代老一輩配音員很多都是非科班出身,由師傅帶徒弟這樣傳幫帶性質帶出來的不同
這一時期加入的配音演員主要來自於內地科班,比如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的孫中文,他也是王祖藍的御用配音。
這一時期由於TVB進入了衰落期,內地觀眾看港劇的越來越少,而且有了網上資源之後,很多人會主動選擇聽原汁原味的粵語版。再加上如今的香港電影為了藉助內地市場,大多會採取合拍片的形式,國語配音大多已經轉由內地的配音員來配,而不是從內地轉到香港的那批國語配音員來配音,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甄子丹御用配音陳浩(也是今年大熱動畫哪吒的配音導演)
所以缺了香港電影市場,外加tvb的衰落,所以孫中文為代表的TVB國語配音員的聲音不像老一輩配音員一樣被內地觀眾熟悉。
關於香港影視的幕後配音,能深挖的東西還有很多,可以說,國語配音員的變遷也反映了香港影視業由盛轉衰的過程。
Tvb劇國語台灣人配音居多,大陸人配的普通話聽起來怪怪的沒有那種氣勢
電影台灣人,港劇移民香港的大陸人居多,而且已經去掉大陸那種生硬的普通話口音,形成港劇特色的國語口音!
內地人居多吧,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看港劇,覺得上面的人講話特別好聽,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有專門的人給配音,怪不得聽著好多角色的聲音是一樣的,他們是TVB配音組,我所熟悉的是杜燕歌這批人,他配音的主要作品有
古天樂:1995版《神鵰俠侶》楊過、《圓月彎刀》丁鵬、《乾隆大帝》弘歷、《大刺客之煙花殺手》煙花/宇文軒、 《廉政追緝令》方卓文、《烈火雄心》劉海柏、《寵物情緣》戴展碩
羅嘉良:《創世紀》葉榮添、這個葉榮添配的特好,我看過粵語版,沒有國語版的有氣勢《天地男兒》徐家立、《流金歲月》丁善本、《衛斯理》衛斯理、《七姐妹》椰子糖、《當狗愛上貓》MC、《孽吻》張文
你既然問這樣的問題,那麼上面的港劇一定有你看過的,是不是?
90年代到21世紀初,都是台灣人配音的多,現在香港應該有一群職業配音的人群,他們可能來自大陸內地,也可能來自台灣。
我只知道早期的香港電影基本都是台灣人配的,准確的說應該是台灣外省人,經常能聽到各地方言!最喜歡了,輕松又好笑!
不對吧,應該沒換過人,我記得從二十多年前我很小的時候港劇就是這幾個配音,到今天還是,沒換過。
80年代的經典港劇、日本電視連續劇,很多都是廣東話劇團的演員配音的,比如:簡肇強、姚錫娟等,聲音非常好聽,還有上海灘裡面許文強、丁力、馮敬堯的配音,很多電視劇都出現過
㈣ 電視劇 電影 的配音怎麼回事為什麼演員表上有演員和配音演員之分演員現場說的不是聲音么
1、錄同期聲很燒錢(其實也花不了多少錢),而國產劇成本普遍不高,所以現如今很多國產劇仍然使用後期擬音和配音2、部分演員台詞功底不過關,過於復雜的台詞說不好,(例如當今某些一線明星)比如古詩詞、文言文,所以需要配音後期彌補,然而並不是每個演員都會自己去配音,這個時候就需要配音演員代為完成。望採納
㈤ 在影視圈,配音演員是一種如何的存在
影視圈配音演員是幕後工作人員,但是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人物形象能夠搭配一個好的配音演員,會使這個人物形象更豐滿。平時在電視上看到那些非常喜歡的人物,其實都不是明星本人的聲音,而是通過配音演員演繹出來的。
有些演員的長相很好,而且感情帶入也很好,美中不足就是聲音不行,明明是一個冷酷的角色,但是聲音卻十分甜美,這就會使觀眾沒有代入感,覺得尷尬,這個時候就需要配音演員的存在。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夠看到台前這些風光無限的影視演員,可我們也不能夠忽視配音演員的存在,正是因為這些優秀配音者兢兢業業付出,使一部影視作品能夠更飽滿。
㈥ 為什麼很多影視劇不用演員的原聲而是要配音演員後期配音
首先,環境條件不允許。大家都知道在拍戲的時候,周圍的環境是非常嘈雜混亂的,什麼聲音都存在。要是直接當場進行收音的話,效果肯定不是最佳的,甚至都聽不太清楚。就算是劇組有特定的收音設備,但肯定還是抵不過後期配音的。
最後,追求完美效果。畢竟也是要播出的影視劇,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都是聲畫結合的。我們不僅僅是看畫面,聲音台詞也是另外一方面,有時候情緒要靠演員聲音和背景音樂帶動的。就好比看驚悚片的時候,聲音才是更加重要的,當它輔助畫面出現時,能夠達到更加恐怖的效果。所以為了最後的效果,也肯定會選擇配音演員來配置的。
配音演員也是很厲害的,雖然他們是在幕後,可他們可以同時配好幾個演員的音,很是佩服他們。
㈦ 聰明的順溜配音演員幕後配音是什麼樣的
有層次的表達。
作為一個配音演員,除了有演技之外,台詞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說好台詞,才是真真正正的一名好演員。聰明的順溜里順溜的演繹,從前期的明艷活潑,到後期經歷很多時候低沉穩重了不少,都是有層次的表達。
配音演員是指為影視劇作配上對白的人,其不同於舞台演員和電影演員,用聲音再現原片中人或物的形象,以聲音作為其表演手段。
㈧ 電視劇電影都需要後期配音嗎
影視劇進行後期配音,是出於各種復雜情況的考慮。對比國內和國外影視劇的聲音特效。我們不難發現,如果進行了聲道的切換,你就會發現翻譯後的聲音,聽上去效果很一般。但是完全聽原因的話,不看字幕又理解不了。
演員對自己需要表達的內容非常的熟悉,並且行雲流水。中國的影視劇題材很特別,並且有很多古裝戲。演員本身就沒有這個親身體驗,在表演上本身就處於先天不足的劣勢。如果再加上配音黯然失色的話就會使整部劇看上去很不協調,也很不完整。演員也會頂著很大的壓力。所以需要進行配音,二次處理,這樣能夠將整個演出場景中出現的欠缺進行重新的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