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影評應該從哪些角度來寫
你可以自己先感覺一下,這部電影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哪裡。
如果是內容取勝,那就著重分析電影的內涵,包括前面的鋪墊是怎樣一步步引導電影往後發展的,或者是這部電影索要表達的一個中心思想等等。這種類似於文學角度。
如果是拍攝手法取勝,那就著重分析鏡頭的切換,影片的剪輯,從藝術角度來剖析這部影片的人、景、情、鏡是怎樣融合一體的。
有些電影導演非常喜歡電影留白手法,而且會有許多地方留白,如果碰到這樣的電影,可以著重從留白這個點來切入,分析一下導演或者編劇在這里留白的用意,以及留白後給電影增加了一層面紗後更讓人慾罷不能等等。
分析的角度可以有很多,就看你自己感覺這部電影的有點了。
當然你也可以用一部不好的影片來做分析,暢懷得說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評論等等。
⑵ 關於《阿甘正傳》的全方位電影分析 中英文都行 最好在900字以上
以下文章是我精心篩選的,大概1500字,希望可以幫到你
阿甘正傳——永恆的人生答卷
人要走過多少路
才配稱大丈夫
白鴿要救過多少種子
才得在沙灘上棲息
炮彈要發射過多少次
才永遠地停火
朋友 答案隨風飄去......
有人說《阿甘正傳》講訴了一個凄美的近乎天堂般的愛情故事,也有人說它給我們描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更有人說它諷刺了政治的陰毒與人們的無奈,還有人說這是一部笨鳥入林獲得成功的奮斗史。我不敢作出自己的結論,因為我認為即使我翻來覆去看一百遍,我也無法領會導演的深意,也不能企及阿甘美好品質的萬一.毫無疑問的是,它是一部偉大的,永恆的經典.就像片中珍妮對阿甘說的:」gump,run」於是,gump跑出了他的人生,愛情,跑出了整個世界,但為什麼要跑呢?"You』ve got to put the past behind you before you can move on. That』s what my run was all about.!」 你必須要把過去的一切拋在身後才能繼續前進, 阿甘的原話 .可阿甘畢竟是個智商只有75的低能兒,他的所有做事原則來自於母親說的: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然而就是這樣的人生態度,阿甘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經歷了刻骨銘心的人間真情.
唯美的愛情——珍妮.珍妮是個美麗善良的女孩,當阿甘坐上校車沒人給他讓坐時,珍妮善良的叫他坐在自己旁邊,當阿甘被別人欺負時,就是珍妮的一句」RUN」讓他擺脫了那條笨重的機器腿,從此有了新的人生.然而珍妮是悲哀的,生活在有虐待欲的父親的陰影下,由此感到身上的污點,雖深深的愛著阿甘但卻一次次由於自卑而離開,表面上是追求自己的天空,其實那些放盪不羈,虛華奢靡的行為裡面,難掩她對阿甘的牽掛與愛戀.可惜的是阿甘對她一生的追求卻只換來短暫的幸福.最後珍妮的離去讓整個片子感到凄涼,當珍妮後悔沒和阿甘早些在一起時,阿甘的一句」you were」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男人對愛的堅持,對所愛的人的包容。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影片兩次設計阿甘在墓碑前對著已故的人說話,這就是阿甘的樂觀與希望之火。他更願意選擇讓這些人永遠活在心中,而把希望和更多的行動放在未來。就像小阿甘的出現,這就是希望的延續.這就是對愛情的最好詮釋。
夢幻的理想——巴布.巴布的死有人說太過於悲涼.是啊,巴布是一個多麼簡單的一個人吶.對人世間的一切沒有任何慾望與紛爭,可政治把他與阿甘推到了越南戰場,為了一個虛無飄渺的政治理念,被迫戰死沙場,而換來的卻是一場無結果的結束.而他僅僅的一個理想就是去家鄉的海邊打蝦,自己當船長,阿甘當大副.可這么簡單的願望他實現了嗎?那隻不過是心中永遠的夢幻!在越南的河邊,臨死的巴布喃喃的說道:」我想回家」令人忍不住悲從中來.為了實現巴布的理想,阿甘退伍後買了魚船,在默默的替他實現那夢幻般的願望.
殘酷的現實--丹中尉.丹是軍事世家,父親輩,祖父輩,曾祖父輩都有人戰死沙場.所以丹中尉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他的命是戰死沙場,但卻被阿甘救了出來.他在越南告戒巴布與阿甘,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雙腳,但他卻變成了一個沒腿的殘廢.他有著很強的政治偏見,所以他在戰場上罵到:」該死的越共!」但結尾他卻娶了個亞裔女子做太太,導演的安排如此,必有起深意,就是:丹中尉再一次向現實低頭,亞裔女子極有可能來自中國和越南.現實是多麼的無情與殘酷,一次次與他作對,當1972」在新年鍾聲敲響時出現在街頭銀屏上,天上飄著雪花,人們在歡聲嬉鬧,而靠政府救濟的丹中尉眼神黯然的望著天空,這糟糕的天氣啊.
影片自始至終貫穿著一條主線:人們就像一片潔白輕柔的羽毛,看上去美的讓人心疼,卻只能隨風飄盪;雖然有時也會迎風而上,但終歸是在不斷的下墜,最後難免掉入塵埃!阿甘不斷的人生變幻,終是要歸於平靜,幸好,導演在最後安排了他兒子小阿甘上學的情景,另一幅美景展示在大家面前:伴著潔白的羽毛不斷上升,新的希望又開始了.這樣才不至於人們沉浸在阿甘母親死時:」死亡也是人生的一部份」心中凄涼無法自拔,絕妙的影片,精彩的劇本,感動的人生!!!
⑶ 導演寫影評從什麼角度
從觀眾的角度,你個人再覺得電影好,但大眾不喜歡,還是不行,所以應該從大眾的角度
⑷ 影評怎麼寫要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寫影評,應該把握好這樣幾點: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
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實質,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內涵。
開始練習寫作影評時還應該注意:語言要朴實,要個性化。寫影評一定要講真話,講自己的話,不要抄襲別人的評論。唯獨自己的感受和朴實的語言,才會使自己的評論富有個性和新意,也才會給讀者帶來清新的感受。
(4)作為導演從全方位分析電影的影評擴展閱讀:
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表達的主題,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又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⑸ 如何賞析一部電影賞析電影時要從哪些方面去理解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呢
正所謂,看電影,所以當然是從「看」,眼睛開始。動作片,那就緊緊的盯住他們的動作,情節片,那就要看他們的表情。但是,還要看到一點,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物心。看上去很深奧,可其實並不難。電影為了表達出人物,演員們都會把表情盡可能的真實。好的演員,會把那個人物塑造得就像你身邊一個朋友一樣。通過他們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人物的內心。是痛苦?掙扎?還是開心?幸福?跟著人物的內心,一起體驗電影的精彩,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
2
電影,不僅僅只是想讓我們看,還需要我們聽。傾聽什麼呢?配樂,人物說話的語氣,還有出現在其中細微的聲音。配樂可以說是一部電影的一大亮點,(比如宮崎駿電影中就出了很多大家都很喜歡的配樂,也讓我們記住了久石讓。)配樂,主要為了烘托氣氛的,成功的電影中成功的配樂,總能帶著大家一起進入電影,配合著人物說話的語氣,混合出或者悲傷,或者搞笑的情境。
3
我們要帶著我們的心去看電影,說的高雅些,就是欣賞。看懂了情節,聽著音樂,了解每個人物的心之後,總會有一些感慨。走馬觀花的同志會評價這是部好片還是爛片,而真的用心去體會的,會從電影中的人物看到一些社會現實,或者——自己的影子。也許是自己從前的夢想,也許是和其中某個人物相似的生活經歷。接著——會感情洶涌。那看電影的目的就達到了,給我們有些麻木的生活一些波瀾,一些感動,或鼓舞,或安慰的情感。記住一些事,忘記一些人,然後輕裝信心滿滿的繼續生活。
⑹ 怎樣全方位的對一部影片進行分析
不知你是要詳細的講解還是要概述的。我這里有一份講解詳細的!也是曾經從別人那裡COPY 的,希望對你有用~~~ 一 主 題
正像其它藝術作品一樣,影片的主題是電影作品中的靈魂和精華,也是我們為之迷戀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作品中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電影的主題並不是我們在看完電影以後所總結、歸納出來的「心得體會」、「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而是電影創作者的目標追求和靈魂凈化。
電影藝術的主題往往不是簡單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義的。需要我們整體的把握。
通常人們理解的影片主題應該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層次:
1.影片的內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圖告訴我們什麼。這一點我們從影片的敘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號,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體現在充滿
視覺造型特點的銀幕效果上。
2.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影片的整體視聽形象表達理解,我們感悟到了什麼。主題雖然是影片所表達的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態度、情感和審美觀念,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色彩和風格樣式,但不會是純主觀化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感悟。
對於電影作品所表現出的主題,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切記不能片面化和簡單化。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揚一種極有意義的思想,折射出豐富的思想內
涵,照耀和撫慰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和凈化人們的精神境界。
在我們分析、討論影片主題的時候,往往為了更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題,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應該查閱影片相關的文字資料,必須做如下十個方面的准備工作:
1)這部影片是改編自哪一部文學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這部影片的導演曾經導演過什麼作品?他(她)一貫的創作風格是什麼?在這一部作品中,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方法、風格、樣式來完成影片敘事及主題表達?
3)這部影片屬於哪一類型的風格樣式?同一類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們之間各有什麼區別?
4)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節、場景、細節對影片主題的表達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確、生動、完整地表達出這種心理的和藝術的感覺?影片中哪一些東西令你激動的回味?
5)關於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眾傳媒的相關報道你知道多少?
6)從你個人的專業、性別、年齡、文化、修養、價值觀、道德觀出發,你是怎樣認識這部電影的?或者你認為這部影片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
7)在一個什麼樣的層面上,我們認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出發點?
8)我們在視覺生理上和審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對影片產生認同和共鳴?
9)影片中你認為最優秀的,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麼?影片中的風格樣式、敘事結構、造型風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讓你最感興趣的東西?
10)對於這部影片除了大多數公眾的意見以外,你有什麼不不的意見和看法?你認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麼?
這十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們觀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們所感受。感悟到的東西。要反復地、深入地分析這種理解和感受,解釋出對主題的認識、感受、理解的原因。
主題不搞清楚,分析就無法透徹。
關於影片主題的分析就形式而言,文章閱讀、段落拉片。同學間討論和分析寫作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二 結 構
影片分析中對影片結構的分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們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學經常會忽略分析影片結構,甚至,根本不去關注。其實,電影的結構是電影的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
結構——是影片的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
影片的結構,框架,就是電影的風格。
導演根據影片的主題、內容、人物塑造的需要,運用各種手段、方法,將各諸要素合理、有機、完整地組成一個視聽整體,達到藝術上的統一。
影片的結構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統工程,我們認定的電影的結構分析應該包括:
二.劇作結構分析:
劇作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設置,情節的組織進行系統的分析。
從電影的創作規律研究表明:戲劇性結構的電影無非是無數件有因果關系、有內在聯系的事件,有機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終構成一種結局。
縱觀世界各國故事片電影的樣式,電影的敘事結構、電影 的劇作結構及故事的結局基本是四種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預料之中;
B、情理之外,預料之中;
C、情理之中,預料之外;
D、情理之外,預料之外。
但無論哪樣的一種結局,都會充滿了「因果關系」「偶然關系」「必然關系」和「戲劇關系」的味道,都會有一種人為主觀的因素。
非戲劇性結構的電影,在表面構成上,會更為隨意,更為自然和偶然的,許許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機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後形成上,無非是形成兩種模式「n個體無意識形成集體的有意識。2)整體有意識形成風格的有意識」。
現代電影的劇作結構,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變異性,重點表現在劇作的合情與合理的處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從大多數的影片的構成上分析,合情比
合理更為重要。
2.情節結構分析:
情節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體分析。
傳統的電影情節,往往是順序型的,線型的排列關系,現代電影的情節則更為復雜,更為混淆。但電影的情節和細節是影片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影的敘事情節,在總體上構成影片的框架;電影的細節與元素構成影片的內容;電影情節的推動,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著重依賴於人物的動作和細節的設置。
電影情節的編排,往往是依據於人物的心理線索和發展。以往的「戲劇式」電影敘事,對於精巧的外部情節的設計和設置是十分依賴的。
現代電影中,對於敘事中的細節越來越重視,用細節的動作和細節的場面積累來推動情節。這種電影的特點是:重視細節的強調,重視細節的重復,形成影片內在的結構,注重細
節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對人物的塑造和對情節的幫助。
總體來講,影片的結構是導演風格和主題思想表達的最重要的手段。經分析發現,電影的敘事結構、劇作結構,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影片最終結構的選擇與確定,一定是有
利於影片的主題,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有利於風格的體現,有利於敘事的多樣化。
三 人 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
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
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
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
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四 場 景
場景——是影片敘事的基本載體和影片特定的空間環境。
場景——是影片重要的造型元素。
現代電影的場景,可以是現實空間環境,也可以是非現實空間環境,但是,這兩種場景的存在,都要求要體現和反映劇本中規定的情境。
通常的,影片中場景存在的方式和種類,大體上可以劃分成如下六種:
1) 內景——在攝影棚內,專門為影片的拍攝搭制的人工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有限,拍攝的環境完全要布置,光線的處理可以比較細膩,拍攝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觀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廣闊,往往要選擇局部進行拍攝,或者是對局部進行加工才能拍攝,由於受自然光線的限制,光線的處理要選擇光線
的時機。
3)實景——人類居住和活動的自然建築的場景,這些場景的存在,往往不是為了影片的拍攝。這種場景空間十分真實,具有生活的氣息,但是,有明顯的建築結構關系,拍攝起來也受一定的限制。
4)場地外景一為了影片的拍攝,按一定的比例,專門在選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工搭制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攝要求。但是對總體美術設計的要求比較高,也會受到自然光線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於配合特技拍攝的小比例人工場景。這種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與實際的自然場景拍攝在一起,美術設計的透視、比例十分的重要。
6)計算機模擬景——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現實的場景環境。
現代電影中,電影場景的構成有如下的幾種特點:
1) 影片的銀幕空間是由多種類型的場景以不同的順序和方式組成的。
2) 同一場景內,可以開展和表現一場戲,也可以開展、表現多場戲。
3) 一場戲可以在一組場景或多組場景中展開。
4) 影片中的場景的視覺效果,參與影片的敘事和造型,從而推動影片情節的發展。
5) 場景的變化越來越趨向於多元化。
6) 影片的構成上,場景交替變化、交替運用越來越頻繁。
7)刀特技合成,虛擬現實的場景的出現和使用越來越廣泛。
8)影片中的場景在視覺造型和視覺風格上越來越影響和決定影片的風格。
電影場景,首先是一個空間的關系,它規定和制約影片某一個段落的人物、敘事、動作對話的構成與處理。場景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概念,例如:操場(街道、河邊、廚房、衛生間、車內。影片中的場景,可以有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沒有地域的限制。一幢郊區的別墅,嚴格的意義應該是一個場景,但是,在具體的拍攝中,室內的戲和室外的戲,我們在拍攝和表述上往往又分為兩個不同的場景。
電影場景其次有一個時間的關系,它規定和制約這個場景所表達的敘事、動作的時間關系。正如我們經常講的:就影片敘事而言,換鏡頭就是隔時間;換場景就是換時間Z換場景就是換空間。
通過拉片和影片的分析我們發現,電影中場景的選擇、利用、排列、構成,會影響到以下幾個問題:
1)場景決定影片的風格:場景的選擇和具體的運用,在宏觀上就決定了影片的敘事風格和造型風格。我們常常講:外景利於影片的氣氛。內景利於影片的光線運用;實景利於
影片的空間表達。外景出意境,內景出戲,實景出調度。
2)場景影響影片的空間感覺:電影中外景的出,現,無論場次的長短、多少,都會在影片中形成一種整體的空間規模。感覺和效果。而在內景的拍攝中,我們會有一種與之相反的感覺,顯得影片空間變化較多,但不完整。
3)場景制約人物形象的塑造:電影中外景的應用,使得人物的表達更為有環境依據,使人物在敘事上更有可信程度,更有利於人物形象的塑造。內景的應用,優化了攝影的造型
元素,在視覺上更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更主要的是有利於人物的「戲」的表現。
4)場景關系影片的影調構成:由於影片中場景的有意 識、無意識的變化,影片中的地調關系會有很大的變化,可以構成影片的不同場景的不同的初調效果。
5)場是決定一段敘事情節的完整:電影中的一個場景可以清晰、明確地完成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敘事情節,也可以僅僅是表達敘事情節的一個小小的部分。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我們也要關注場景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一場戲,是一個表述性的語言,是一個實際增節的稱呼,更是一個獨立的事件的表達方式。實際增況往往是;一場戲有可能在一個場景中完成,也有可能在幾個場景中完成。
由於電廠中場景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求我們在選擇場景的時候要特別地道憧和准確。
根據我們對現代電影的分析,電影中的場景構成方式越來越靈活,場景的數量越來越豐富,這樣,有利於影片的敘事,有利於影片的人物塑造,有利於影片的風格表達。因此,電影場景的運用規律是我們要進行細化分析的東西。
五 景 別
電影的景別,是一個電影鏡頭和畫面的視黨形式的表述語言。表面上是一個造型元素,實際上是一個教事的手段。
景別最最根本的含義,是表達畫面所包括的范圍。電影景別的劃分大體上有如下的幾種形式;l)大遠景,2)遠景,3)大全景,4)全景,5)中景,6)中近景,對近景,8)特寫,9)大特寫。
電影中的景別,是影片視覺效果、導演語言風格的外在形式之—。決定影片風格,決定敘事風格,決定視黨風格,決定導演風格。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過程中,對於影片的是別的把握重點是在於全片,而不在於具體的某一個鏡頭。分析的重點在如下幾個方面:
1.影片全片的敘事過程中,以什麼樣的鏡頭畫面景別為主?在影片中是一種什麼樣的主導趨勢?對影片的風格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2.場景中重要的人物對話鏡頭是以什麼樣的鏡頭景別為主?鏡頭景別變化之間有什麼樣的規律和特點?對於影片中的人物刻畫和敘事的推動有什麼樣的幫助?
3.電影場景中的內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外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這兩種景別交織在一起是一種什麼樣的效果?特別是要分析景別分別在外景和內景當中對於人物、敘事、對
話、動作的表現和表達都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4.每一個場景的開始的鏡頭和結束的鏡頭的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鏡頭剪接中景別的變化有什麼樣的規律?
5.全片中,鏡頭畫面的景別的變化幅度是什麼?對影片的節奏有什麼樣的影響?景別的這種變化對影片的敘事有什麼樣的幫助?
6.分析在動作的場景中,人物的動作和鏡頭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形式?
7.景別的運用以及最終畫面完成的效果對於影片的風格有什麼樣的作用?
8.不同的景別運用,對於畫面的構圖有什麼樣的影響和幫助?
9.分析景別的應用對於環境的氣氛,空間的表達,場景有什麼樣的作用?
10.分析不同的景別對人物形象和人物動作的表達。我們看到的影片,有的時候,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個特定的景別,在有些情況下,不同的景別對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敘
事內容、不同的情緒要求、不同的動作表達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分析電影的景別對影片的節奏所起的作用。
因為字數太多,我就分成兩次回答了
⑺ 純干貨︱影視作品分析:八種影評寫作框架
寫在前面的話:沒有萬能的模板,只有萬能的方法。這里為大家提供8種影評寫作框架模板,不會寫的同學直接套模板吧!!話不多說,直接上干貨。
影評寫作的一般框架,分為論點、論證、結論三大部分。
第一種
第一段:大體介紹一下電影的劇情。表達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段:從導演的意圖出發評論電影的主題、導演要表達的思想。
第三段:評論印象最深刻的電影情節對於解釋主題有什麼樣的幫助或者作用。
第四段:分析視聽語言,從攝影的角度評論電影畫面。
第五段:作最後的總結。
第二種
第一段:先簡單介紹導演的資歷和作品,從而引申出要評論的這部電影。
第二段:電影的音樂是如何襯托主題的。
第三段:電影的色彩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第四段:評論這部電影最鮮明的風格。
第五段:最後指出這部電影的一點瑕疵,並對整篇文章作總結。
第三種
第一段:概述一下電影劇情,說一下自己對電影的整體印象。
第二段:評論電影的敘事風格或者說電影講述故事的結構如何。
第三段: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鏡頭,這個鏡頭有什麼樣的作用。
第四段:這部電影和導演的其他電影做一下橫向的對比,評論電影之間的區別或者聯系。
第五段:和開頭形成呼應,作總結。
第四種
第一段:直接開門見山。指出要評論電影的某個人物。
第二段:電影人物的性格是怎樣的。
或第二段:導演如何塑造這個人物形象的。
第三段:這個人物在電影中起什麼作用。
第四段:贊美導演對人物的選擇能力。
第五種
第一段:誇贊這部電影所帶來的意義。
第二段:詳細說明這部電影有哪些突破。
第三段:對於導演意圖進行解讀。
第四段:評論電影鏡頭的風格。
第五段:電影中所處的歷史時代對自己有那些啟發或者新的發現。
第六段:總結文章的整體思想。
第六種
第一段:看完電影以後引起自己的思考,並帶來一連串的疑問。
第二段:討論電影中最重要的意向或者說道具,說說這個道具的特殊意義在哪裡。
第三段:電影對現實社會的啟示。
第四段:電影的剪輯風格或者拍攝方式。
第五段:最後解開自己的疑團,並指出導演的一些不足。
第七種
第一段:從電影的片名引申出自己的觀點。
第二段:詳細分析電影片名和導演意圖之間的關系。
第三段:分析電影的較色和電影的片名有什麼樣的特殊聯系。
第四段:分析電影中的符號化的具體道具。
第五段:分析電影的色彩變化。
第八種
第一段:直接點題,要評論電影中的演員。
第二段:演員在這部電影和其他電影中的表現有什麼不同。
第三段:評論演員在角色塑造方面是否具有可圈可點之處。
第四段:根據自己的知識面和新聞積累,談一下演員的發展潛力。
第五段:整體評價演員,總結自己的觀點。
⑻ 怎麼寫一部電影的導演分析
你確定是寫導演分析而不是寫影評?
我也是學傳媒的學生,如果是寫導演分析的話,應該是要把握到幾個點上的。
第一步,單從你看的那一部電影的結構,色彩,光線,情節設置特點和人物設置特點......(拍攝手法和視聽語言)進行分析,通過對影片的分析結合導演運用手法的意圖來說明該導演的個人風格和特色。
第二步,舉例該導演其他的作品,從視聽語言和其他方面著手,著重分析他在其他作品中凸顯的與此影片相似的手法和風格。
第三步,還可以寫寫導演的生平以及他不同時期風格手法的相似點和轉變。
⑼ 專業的影評要從哪幾個方面著手寫
1、從電影故事中的一個情節寫。抓住最吸引你的情節,從淺入深,從局部到整體,逐步剖析,在梳理的過程中寫出自己的感悟與感想
4、對比類,通過與過去的電影進行比較,突出新電影的優點,揣摩出它的表現手法,找出它的不足。總而言之,找到差異,然後描述差異。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想法,但不可脫離電影天馬行空
總之最重要的是如何寫出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形式是次要的,只是一種表達的工具,你藉由這個工具使表達的過程更簡單,更容易。但最核心,最本質還是要有發自內心的真實的想法,不能因為寫影評而寫影評。
資料拓展
電影評論,簡稱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語言、拍攝技術、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等進行分析和評論。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達到拍攝影片的目的,解釋影片中所表達的主題,既能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幫助導演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又能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從而間接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⑽ 如何以電影角度評價電影
在影片中可評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評主題、評人物、評細節、評場面、評藝術特點、評電影語言的運用等;就多部影片來說,可綜合評論一系列影片,闡明某一時期電影藝術創作的傾向和特點;可綜合某一類影片(如驚險片、探索片等)進行評論;可綜合同一類問題(如古裝片的雷同化等)進行評論;另外,還可以進行電影專評,如評編劇、評導演、評演員、評攝影、評美工、評音樂等。
面對這些可評的內容,初學寫影評的中學生具體應如何處理呢?最好的辦法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抓住影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最為深刻、最能激發自己寫作慾望的問題來寫,這樣便於對問題作深入細致的評論,忌面面俱到。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對於我們高中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隨著寫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2、如何評
第一,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第二,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後三次出現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都預示著國民黨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劃,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富於象徵性地體現出來。
第三,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