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找一部關於鳥的電影
希區柯克電影《群鳥》,電視上翻譯的是《鳥》
故事梗概
本片可以稱為動物災難片的先驅,據調查本片名列希區柯克導演作品最受歡迎的第七位。劇情描述舊金山上流社會的淑女米蘭妮與律師米契在一家鳥店中一見鍾情,當他們的愛情遭米契的母親誤解時,不斷有海鷗和麻雀飛來米契家附近對人類發動攻擊,甚至在加油站引起了一場大火。米蘭妮奮勇地保護小妹妹免遭鳥群襲擊,終於贏得米契之母的喜愛。編導並沒有說明鳥群向人類發動挑戰的原因,但對於整場災禍卻拍得驚心動魄,多次利用鳥的主觀鏡頭和節奏明快的剪接手法製造出強烈的戲劇懸疑性,可見緊張大師並非浪得虛名。蒂比.赫德琳、洛.泰勒和潔西卡.坦迪都演得不俗。希區柯克的群鳥,一部令人情緒不安的電影,利用簡單手法,甚至用最無殺傷力的動物,我們披滿羽翼的朋友,轉變成向只有兩只腳而受限於陸地上的人類進攻。沒有他慣常的 MacGuffin。在群鳥這部片子中,懸疑大師完全憑借大自然對人類神秘報復力量的震驚恐懼。當然,這是一個故事,一個軟弱,被Evan Hunter封閉的人。在那裡Taylor為了一位冷艷金發美女而拋棄了教師Pleshette,並且平凡的Tandy十分擔心、太過於掛念著她的兒子。但是希區柯克描寫在那遙遠Bodega海灣遭鳥群攻擊的居民--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遭受下一波攻擊?--這就是這部電影引人之處。後景投影和本片中未經安排設計卻可預期的特殊效果是無關緊要的。成千上萬只鳥成群飛到社區,等候、潛伏躲藏、蓄勢待發要撲上、啄傷受害目標至死為止。它們無所不在,讓觀眾屏息以待,心臟就快要停止了,等著看這些可愛的動物轉變成殺手。據說希區柯克透過恐怖閣樓房間場景里攻擊的鳥群強暴了Hedren,將最狂野意象延伸到無稽荒誕。就技術上而言,這部電影令人驚異,運用了三百五十個以上的特殊效果鏡頭拍攝。在某個場景,滿山遍野到處都是鳥群,覆蓋了整個視野,三十幾片影片放在一起造成如此效果。希區考克在這部片子之前,一而再、再而三的企圖滿足觀眾。鳥製造了神秘世界所欠缺的震撼驚懼,這故事有部份事實基礎,因為數年前一個小小西海岸社區已經遭受成群結隊鳥類不明原因的攻擊。希區考克給我們唯一的理由不太直接了當,在那裡的學校餐廳一個客人解釋鳥類也許是報復人類破壞地球生態。無論如何,這部片子仍然是希區考克電影中最野蠻、最邪惡也最令人難忘的一部。
觀看地址:在網路視頻里輸入「群鳥 希區柯克」即可找到
Ⅱ 微電影觀後感
微電影觀後感篇一:微電影《迷路的孩子》觀後感
看完微電影《迷路的孩子》,我有一些感受在這里說一說。
感一:感動
感動有兩。第一,被大山裡孩子們的純朴善良感動。孩子們從未見過花露水,當秋老師把花露水放在講台桌上忘記拿走時,孩子們抑制不住好奇心把它拿來一一聞過,一不小心打碎了。他們緊張得不得了,害怕的不行,現實生活已使他們明白留住一位老師不容易。打碎了老師的花露水,在他們眼中無異於是打碎了老師繼續留下來的熱情。孩子們馬上想辦法補救,他們能想到的最好辦法是湊錢重買一瓶。火根自告奮勇承擔了買花露水的重任,卻因路途太遠在夜晚回來的路上迷了路,回來後還把所有的責任都攬下來。一個小小的孩子,為了把老師挽留下來,他承擔了所有的一切。這份純朴善良和擔當,實在令人感動。如果不是同學們當眾說明,秋老師不會明白事情的真相,也是因為事先不知道,秋老師在明白時才會特別感動,才會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和選擇。第二:被秋老師選擇留下來感動。秋老師來這里支教的初心,是為了更方便考研。來這里不久便被大山的艱苦打倒了,她巴不得能馬上離開。考上研究生是她名正言順離開的理由,她也如願以償考上了。但就在這當口,火根的純朴打動了她,可愛的孩子們的純真讓她決定留下來。這樣的選擇意味著責任擔當和之前理想的犧牲,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熱情,特別是對一個剛大學畢業對未來充滿憧憬且對這里的艱苦已有所了解的女大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說,秋老師的選擇讓人感動。
感二:不解
校長指責秋老師的言語舉動,我覺得有待商榷。影片里人物的言行舉止,反映的是導演想要展示給公眾的價值理念。校長的語言行為透露給公眾的理念是:支教,應該是純粹的奉獻,不該帶有個人的利益目的。能這樣當然很好,但真的只能這樣嗎?如果是,國家就不用出台相應的鼓勵政策,鼓勵大學生們去支教,通過支教獲得相應的優惠。秋老師支教,就是在優惠政策(方便考研)的吸引下去的,這不應受到指責。相反,她響應國家號召去支教,應該得到表揚。要求大學生們支教必須是純粹的奉獻,這要求恐怕也太高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們哪個不是對未來充滿華麗的憧憬?他們的未來景象里也許有過大山裡貧瘠的土地上幾十個基本沒受過教育的野孩子在望穿秋水等待老師來傳授知識的場面,但他們肯定沒想過這場面與自己有什麼關系或者是與自己有什麼長久的關系。他們涉世未深,還不可能擁有
純粹奉獻的靈魂高度。再說了,在物質喧囂甚上的社會中,有多少人能做到純粹的奉獻?為什麼他們不能因為支教更方便考研而來支教呢?校長傳達出的理念就是不能。筆者認為,大學生們在支教的同時考上研究生,兩全其美,有何不可?可是在校長眼中,為什麼秋老師不能去考研而且還沒有資格當老師?火根去買花露水徹夜沒回,秋老師並不知情啊,再說,也不是秋老師要求他那樣去做的呀,她如果知道事情的前因後果也不會讓孩子們那樣做的。知道孩子不見了後,秋老師也是心急如焚到處找,校長怎能說出那樣的話?難道在校長眼中,必須是純粹的紮根山村教學才能受到歌頌?否則就必須受到指責?如果這樣,還有哪個大學生敢去支教?校長憑什麼能搶走秋老師的錄取通知書?連國家都明文規定她可以邊支教邊考研,這說明通知書是合理合法的呀,是誰賦予校長那樣的權利?校長自己紮根於山村小學,為山村教育做貢獻,為孩子們操各種心,這值得贊美。但他憑什麼要求別人也必須像他一樣只能純粹奉獻,而不能在奉獻的同時還擁有積極追求其他的做法(影片里校長雖然沒有明說,但我覺得言外之意就是這意思)?校長的指責無厘頭,校長的要求很霸道。情節安排校長這樣的做法實在令我不解。
感三:迷路
影片中直接展示的是火根因買花露水迷路了,間接要表達的是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了。對於秋老師的心靈迷路之說,我不認同。如果說導演安排校長那樣做是為了給秋老師敲響警鍾指明方向,可我認為,秋老師並沒有迷路,她奔著容易考研的目標去支教,方向明確,無可厚非。雖然後來孩子們的純朴與善良讓她對人生、對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改變主意,那也只能說明她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第二次選擇,同樣也是方向明確。並不能就此論斷說之前為方便考研來支教就是心靈
的迷路,後來選擇留下來就是心靈的正道。她能選擇留下來助力山村教育當然值得贊美,她選擇去讀研也同樣值得尊重。如果她讀完研後擁有更大的力量來改變山村教育,給山村帶來更大的希望,不也是很好嗎?或者她畢業後在其他地方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不錯的。難道這些就不是心靈的正道嗎?選擇讀研與選擇留在山村,焉知哪個對社會的貢獻更大?焉知哪個選擇更為高尚?校長怎可一棍子打死?其實,真正迷路的是校長,他用自以為是的道德去綁架秋老師,這怎麼可以呢?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合法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不受他人干涉。但校長的做法嚴重干涉了秋老師的選擇,強迫了她的思想,可見校長的思想迷路了。山村的教育需要改變,校長的思想同樣需要拯救。如果校長的思想不迷途知返,也許會阻斷了大學生們的支教路。
以上就是我觀影的感受。
微電影觀後感篇二: 《心牆》 觀後感
看了《心牆》微電影後,視頻開頭曾有一句史鐵生說過的話,「死是一件不必著急的事。」回過頭來想想,讓我頗有感觸,那就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有多麼重要。
視頻中的曽念蕪所經歷的一切,雖然過程心酸,但結局也算完美。一個人的一生也就僅僅的幾十年,為什麼人們要因為不必要的事來浪費生命。話雖如此,但正處於人生有著大好年華的我們,卻未必理解深刻。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貧苦。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苦難。也正是因為我們年輕,所以不知我們所不知的一切。過早的.經歷這些,也許會帶來你的困擾,但這些只是一時的,當你挺過它之後所收獲的,是你無法用金錢所換得的。這是屬於我們的財富,我們人生路上所積累的財富。我們就該經歷一切,讓我們健康成長。試想一下,倘若曽念蕪一開始就沒有堅持,而是選擇結束生命,那該留下多少的遺憾。正是應了那句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從這部電影中我明白了,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或許有些事情還沒有經歷,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微電影觀後感篇三: 青澀而充滿激情的青春
何雙蘭
進入2014年歲末,非畢業年級的學生經過精心准備,認真編排,師生激情出演,終於在全校師生面前揭開其神秘面紗。復興中學第二屆微電影節拉開序幕,我和其他老師觀看了23部由各班學生自己創作的微電影,主要是關於夢想、責任、蛻變、青春等主題。各班有各班的創新,各班有各班的理念。出發點不同,視角不同,給我的感覺也不同!看著孩子們稚嫩的臉龐,看著他們真誠的笑臉,看著他們前進路上的糾葛、迷茫和苦悶,感受到他們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成長的煩惱,感受他們的艱難的蛻變,情節雖然簡單點,但學生們領悟了自己的責任,放飛自己的夢想,對現實的蛻變讓他們活力四射。
責任,是一個人必須承擔的義務,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樣要承擔不同的責任和義務,相比之下,孩子們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成人的油滑和世故,自然容易產生碰撞。
初中部初二1班拍的《職責》還是受到大家的好評。小演員自然本色的表演還是很出彩,無論是演技還是主題無疑是略高一籌的。《職責》講述的是一位認真負責的班長由於過分嚴厲,因而得不到大多數同學的理解和支持,同學們的指責和不滿溢於言表,班長被迫「下台」,但後來班長積極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並
改正自身的不足,化解了矛盾,贏得學生們的尊敬和支持。
這個素材很有生活,這是現實中班幹部與同學之間矛盾的一個折射,它從初中生的角度寫出了孩子們眼裡的職責,作為一名班長既要做老師得力的小助手,又要和同學們搞好關系,還要扮演好一個監督的角色,這對於初涉人世的孩子著實不易。孩子們沒有成人的那種做事圓滑,也沒有成人會說的委婉措辭,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把心理的虛與委蛇,而是實實在在的展露出來,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小演員本色表現真實自然,毫無做作,非常自如地把一個小班長的直率干練與潑辣展現出來,看得很舒服。至於其他孩子的表演也很真實,初中部最好的微電影非《責任》莫屬。
欣賞學生們拍的微電影,感覺總體水平高中部要高一些,以各自的視角展示他們對人生的看法,其中 印象較深的是《我的音樂青春夢》和《蛻變》
高一3班《我的音樂青春夢》講述了一個男孩兒追逐夢想的過程。男主人公從小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尤其是在音樂方面很有天賦,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考上音樂學院。在毫無准備的前提下突然得知父親失業,如晴天霹靂,媽媽在重壓之下也向他提出不讓他再學音樂的要求,他失望又氣憤地離家出走,曾一度絕望至極,在朋友的開導下才逐漸重拾信心。在老師的策劃下,同學們開始准備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恰逢學校舉辦「校園歌手大賽」,同學們紛紛鼓勵他參加大賽。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他決定參加。獲得校園十佳歌手大賽獎狀的同時他更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經過孩子自己的堅持,家長的努力,終於圓了孩子的夢!
夢想,是人類奮斗的目標,種下一棵夢想的樹,用堅韌不變的信念,澆灌養護,終有一天它們將枝繁葉茂。只要你堅持自己的夢想,總有一天會實現。
蛻變,也是微電影的一個主旋律,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追求進步與自己的惰性常常產生矛盾,這些眼高手低的孩子們常常在現實中沉淪,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是人前進的動力,只有經過生活的磨礪才能漸漸成熟,它促使孩子們成長,使他們由內而外的發生變化。
高一8班的《蛻變》講述了一個不學無術的經常動不動就打架的壞學生,在一次上課時夢到自己高考僅考了100多分後,在驚嚇中醒過來,幡然悔悟,從此勵志學習,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兩年後的高考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大學,並最後當了校長。雖然情節有點誇張,但他的蛻變告訴了我們有錯就要改正,現在努力為時不晚,一個有擔當的孩子 ,要知道在這個階段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也知道花要開在當下,過了花期就有可能再也無法綻放最年輕最美麗的花朵了!
蛻變,過程是殘酷的,結局是溫暖的,背後,是心靈的成熟,是對人格的升華!蛻變常常伴隨著痛苦。樹的傷口因流汁才成就了堅硬的疤,鳥兒因不斷地試飛、不斷地摔跤才實現了它的夢想,
人走過無數次痛苦的經歷,成就了堅毅的性格和繁華的人生,人在痛苦的動盪中變得成熟並走向前進;生命就像一次次痛苦的蛻變,在蛻變中走向成長。
總之,這次微電影節給學生們以施展才華的空間,鍛煉了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及表演能力,豐富了學生們的業餘生活,也使得學生們明辨是非,知道美醜,在學生生涯里留下深刻的記憶,是一次很好的藝術實踐活動。
Ⅲ 在公交車上看到的一個動畫短片:一排鳥,眼可大,站根線上擠來擠去的,最後全掉下去了。這是什麼動畫片啊
這個電影的名字叫做《For the bird》,中文名叫《鳥、鳥、鳥》,是皮克斯公司出品的。
Ⅳ 有一部微電影,講的是一群藍色的鳥在電線桿上笑一隻頭上有毛的大鳥,最後毛掉光了,是探照燈福克斯公司的
是鳥!鳥!鳥! For the Birds嗎,一群性格尖酸的小鳥集聚在電線上,唧唧喳喳吵個不停。
不速之客大笨鳥的到來打破了他們的爭吵,小鳥們突然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對大笨鳥冷嘲熱諷,甚至打算齊心合力把它排擠出去。可就在成功在即之時,意外發生了
Ⅳ 《鳥人》電影觀後感點評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關於《鳥人》電影觀後感點評,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66年前,希區柯克在他的傳世傑作《奪魂索》中實驗性的使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技術,礙於當時落後的技術,80分鍾的片長一共做了九處剪輯,其中五次是不動聲色的隱性剪輯(即利用人或物體的大特寫形成一片黑暗,利用這個黑暗畫面進行剪輯)。這樣的長鏡頭實驗在當時看來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在66年後的20xx年,墨西哥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接過了希胖手中的接力棒,用更加先進的技術,完成了難度更高,鏡頭調度更加絢麗的《鳥人》。但《鳥人》不僅僅是一次長鏡頭實驗,導演把對泛濫成災的漫畫英雄電影的諷刺與拉美風十足的魔幻電影語言相結合,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全是什麼才是真正的「好電影」。那麼我們都已經知道在第87屆的奧斯卡中,《鳥人》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9項提名,與《美國狙擊手》一起領跑。
所以,當我們談論鳥人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泛濫的漫畫英雄電影
《鳥人》的故事再簡單不過,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一個過氣的漫畫英雄演員Ritton試圖通過舞台劇找回自己卻越陷越深,最終走火入魔的故事。在今年的金球獎頒獎典禮上,手握最佳網友原創投遞劇本獎杯的伊納里多面對台下眾多好萊塢的帥哥美女們說出了這樣一段話:「這個劇本的概念就是,在熒幕上建造一面可以反射我們所有人的鏡子,但我們不會被反射出來,因為我們就在鏡中。」導演的意圖在明顯不過了,這部電影就是在諷刺現今的好萊塢,諷刺越來越熱門越來越泛濫的漫畫英雄電影,就是要在好萊塢的地盤狠狠地扇那些虛偽的電影人一個耳光。影片當中這樣評價小羅伯特?唐尼:「那個小丑天分不及你(Ritton)的一半,靠鋼鐵俠掙了個盆滿缽滿」;Ritton聽說傑瑞米?雷納(鷹眼)也演了《復仇者聯盟》,便破口大罵:「操,他也披斗篷了?」可以說影片中對於好萊塢的諷刺已經不是暗諷,而是揪住其衣領破口大罵。這樣的台詞或許會讓粉絲感到反感,但是真正愛電影的人真的會對這些盲目堆砌特效甚至不用想就能故事發展的電影有多少好感嗎?而作為電影觀眾的我們,戴著厚重的3D眼鏡看了兩個小時「煙花秀」之後,又能得到什麼嗎?鳥人的諷刺無可厚非,漫畫英雄電影的確在一步步的侵蝕著好萊塢,一步步侵蝕著我們熱愛的電影。
偏執狂藝人的自我救贖與墮落
影片的另一主題也是一個被反復提及,那就是過氣演員偏執狂藝人的自我救贖與墮落。從半個多世紀前的《日落大道》到最近的《黑天鵝》,再到今年的《星圖》。如何拍出新鮮感才是《鳥人》所要解決的問題,伊納里多從演員入手,由曾經演過老版《蝙蝠俠》並過氣的邁克爾?基頓飾演影片中曾經試驗過《鳥人》的主角Ritton,看著那個曾經風流倜儻的蝙蝠俠挺著一個大肚子只穿內褲在大街上裸奔,這樣的代入感是之前類似題材電影所無法企及的。而邁克爾?基頓的表演更是出神入化入木三分,讓人們有理由相信這個謝著頂的老男人是在用自己起起伏伏演藝經歷來本色出演,不由自主被劇情發展扼住了喉嚨。
超長長鏡頭與虛實不分的特效
似乎只要說起《鳥人》,就不得不說片中的超長長鏡頭,從影片開場到第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剪輯點,這個長鏡頭一共持續了足足103分鍾。在這103分鍾的時間里,觀眾跟隨著攝影機從室內到室外,從白天到黑夜,從人物特寫到空中航拍,即使是在電影工業如此發達的今天,這樣的長鏡頭的難度也是無法想像的。而這一個長鏡頭絕不是導演單單為了炫技而拍攝出來的,攝影機毫無死角的'記錄了每一個演員的每一個表情細節,給觀眾帶來的臨場感與壓迫感是傳統剪輯手法絕對無法達到的。而《鳥人》在技術層面上的高明之處絕不僅僅只有長鏡頭這一項,影片中無縫銜接的特效處理更是令人拍手叫絕,Ritton在盛怒之時輕輕一個響指,一枚導彈便從鏡頭中劃過炸毀了街邊的汽車,鏡頭一轉Ritton又浮上了天空。誠然,在特效技術被濫用的今天,我們可能在一部低成本恐怖片內都會看到很多這樣的特效場面,但《鳥人》卻將這樣大眾耳濡墨染的特效場面拍出了新鮮感,讓麻木的觀眾再次找回了久違的震撼。
在我看來,《鳥人》在技術上是一部滿分之作,它不僅僅有對傳統電影手法的繼承,更有自己獨特的創新,將大眾熟知的技術重新包裝,再融合導演自己的魔幻拉美電影語言,拍攝出一部在技術上無可挑剔的優秀影片。
拉美鬼才伊納里多
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這個擁有著拉丁人特有的讓人頭暈的名字的導演1963年出生於墨西哥城,與阿方索卡隆、吉爾莫德爾托羅並成為「墨西哥三傑」。作為導演的伊納里多才氣十足,處女作《愛情與狗娘》就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隨後10年伊利納多又接連奉上了《21克》、《通天塔》、《美錯》這三部佳片。伊納里多每部電影都涉及一個不同的主題,從愛情到家庭、從生命到死亡、從種族歧視到非法移民,唯一相同的是,都充滿了人文關懷。伊納里多一步一個腳印,不斷磨練自己的導演技法,直到《鳥人》,他終於突破了自己,以後再也不會有「墨西哥三傑」這樣的說法了,因為伊納里多已經遠遠地將其他而為拋在了身後。其他「二傑」。阿方索卡隆用《地心引力》開創了電影視聽語言的新領域,但故事還是稍弱,更像是一次完美的炫技。而吉爾莫德爾托羅還局限在拍《環太平洋》這樣的視效大片。反觀伊納里多,在拍夠了《愛情與狗娘》,《通天塔》,《21克》這樣的多線敘事講述深刻主題的套路之後,這次幾乎直接一鏡到底,線性敘事,將技術與藝術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用這樣一部從各個方面都無可挑剔充滿魔力的電影,達到了自己導演生涯的第一個頂峰。而這位拉美鬼才未來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作品呢?我們沒有理由不期待。
Ⅵ 電影《鳥人》到底講了什麼內涵
主要講了:現實的邁克爾和曾經的飛鳥俠角色一直在不斷對話,其實這就是一個殘酷的現實羈絆和理想的前景在不斷的沖撞。這樣兩條線索的並行,讓影片充滿魔幻色彩,一次超現實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完美結合。
戲中戲,內外不分家,同軌進行,彼此影響,又彼此交融。窘迫的現實像無數干擾分貝一樣在和邁克爾通往理想的境地較真、摔跤,成功的實現並不是一蹴而就,沒有強大的精神磁場,一個人很難堅持到底。
(6)微電影鳥鳥鳥導演反映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
主人公是一個過氣的演員(邁克爾·基頓飾),他曾經憑借一個成功的超級英雄角色大紅大紫,但後來家庭和事業卻一落千丈。為了重拾往昔的榮耀,他計劃在百老匯上演一場舞台劇來挽救事業。
但是跟他合作的傲慢男主角(愛德華·諾頓飾)卻威脅著要把所有東西都毀於一旦。他的女兒(艾瑪·斯通飾)也是問題纏身,剛剛從戒療所里出來,之後開始做父親的助手。
Ⅶ 電影《鳥人》到底講了什麼內涵
鳥人的癲瘋其實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對抗,是對自由的一種追求和渴望。他用自己的身體向理性世界發出挑戰,因為他對禁錮的環境充滿了敵意,而對精神世界充滿了愛。
艾倫 帕克是以一種贊賞的態度和唯美的眼光來拍攝鳥人的現實生活和他的內心世界,鳥人的行為,在世俗和常態的眼光看,無疑是病態、癲狂和非理性的,然而當戰爭被指認為是一場瘋狂而慘無人道,違背自然意願的行動時,癲瘋便是一種恢復了的常態,更是一種控訴現實的無聲的吼叫。
Ⅷ 皮克斯動畫短片:鳥!鳥!鳥!
情節簡介
影片開始於一群小鳥停在一根電話線上修憩。這時飛來一隻大的很多,看起來很笨拙的鳥。大鳥很友好的跟小鳥們大招呼,但是小鳥們卻嘲諷並挖苦大鳥的樣子,並拒絕跟大鳥在一起。他們紛紛超大鳥站立的另一個方向移動。
然而大鳥很想跟小鳥們在一起,於是它飛起來並落在小鳥中間。由於它比小鳥要重很多,當它落下後,電線如圖片上那樣,一下子就下垂了很多。
這時小鳥對它很反感,距離它最近的兩只小鳥開始用嘴啄大鳥的腳,好讓它掉下去。這樣大鳥的腳趾應為疼痛一個一個撒開電線。突然這時有個小鳥提醒,玩意大鳥掉下去,電線會復位,但是這時候提醒中間2個小鳥已經太晚了。大鳥的最後一個腳趾松開後,小鳥們因為電線巨大的反彈力急速上升,剩下片片羽毛飛落下來。
最後的鏡頭是大鳥看著一個個沒有羽毛的小鳥跑進田地里呵呵的笑。
[編輯] 獲獎
2002-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2001-Vancouver小國和動畫節-3D電腦動畫短片
2001-Anima Mundi動畫節-最佳電影 x2
2001-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短片/視頻 - 動畫第二名
2000-安妮獎-動畫短片類突出成就獎
2000-Sitges - 加泰羅尼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動畫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