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死朗讀的演員表
【導演】 史蒂芬·戴德利 Stephen Daldry
【編劇】
本哈德·施林克 Bernhard Schlink
戴維·黑爾 David Hare
【監制】
安東尼·明格拉 Anthony Minghella
西德尼·波拉克 Sydney Pollack
斯科特·魯丁 Scott Rudin
【攝影】
克里斯·門傑斯 Chris Menges
羅傑·迪根斯 Roger Deakins
【演員】
凱特·溫斯萊特 Kate Winslet ....Hanna Schmitz
拉爾夫·費因斯 Ralph Fiennes ....Michael Berg
大衛·克勞斯 David Kross ....Young Michael Berg
Alexandra Maria Lara ....Young Ilana Mather
莉娜·奧琳 Lena Olin ....Rose Mather / Ilana Mather
布魯諾·甘茨 Bruno Ganz ....Professor Rohl
卡洛琳·赫弗斯 Karoline Herfurth ....Marthe
琳達·巴塞特 Linda Bassett ....Ms. Brenner
沃爾克·布魯赫 Volker Bruch ....Dieter Spenz
蘇珊娜·羅莎 Susanne Lothar ....Carla Berg
漢娜·赫斯普朗 Hannah Herzsprung ....Julia
馬賽斯·哈貝奇 Matthias Habich ....Peter Berg
Jeanette Hain ....Brigitte
路德韋格·布洛克伯格 Ludwig Blochberger ....Seminar Group Student #1
Jürgen Tarrach ....Gerhard Bade
Vijessna Ferkic ....Sophie
科斯騰·布勞克 Kirsten Block ....Female Judge
Max Mauff ....Rudolf
Vanessa Berthold ....Sophie's Friend
Moritz Grove ....Holger
Jacqueline Macaulay ....Heidelberg Lecturer
Joachim Tomaschewsky ....Stamp Dealer
Marie-Anne Fliegel ....Hanna's Neighbor
Rainer Sellien ....Teacher
Benjamin Trinks ....Holger's Friend
Alissa Wilms ....Emily Berg
Jacqueline Brock ....Warden
Florian Bartholomäi ....Thomas Berg
Friederike Becht ....Angela Berg
Frieder Venus ....Doctor
Hendrik Arnst ....Woodyard Worker
Torsten Michaelis ....Sports Master
Barbara Philipp ....Waitress
Hans Hohlbein ....Clerk
Fritz Roth ....Tram Supervisor
Jonas Jägermeyr....Seminar Group Student #2
Alexander Kasprik ....Seminar Group Student #3
Burghart Klaußner ....Judge
西爾維斯特·格洛斯 Sylvester Groth ....Prosecuting Council
費比安·巴什 Fabian Busch ....Hanna's Defense Council
Margarita Broich ....Co-Defendant #1
Marie Gruber ....Co-Defendant #2
Lena Lessing ....Co-Defendant #3
Merelina Kendall ....Co-Defendant #4
Hildegard Schroedter ....Co-Defendant #5
馬丁·布拉姆巴赫 Martin Brambach ....Remand Prison Guard #1
Michael Schenk ....Remand Prison Guard #2
Ava Eusepi-Harris ....Young Julia
Nadja Engel ....Mail Room Guard #1
Anne-Kathrin Gummich ....Mail Room Guard #2
Carmen-Maja Antoni ....Prison Librarian
Petra Hartung ....Head Prison Guard
Beata Lehmann ....Ms. Brenner's Secretary
Heike Hanold ....Prison Guard (as Heike Hanold-Lynch)
Robin Gooch ....Ilana's Maid (as Robin Lyn Gooch)
B. 如何理解電影《朗讀者》(The Reader)
這部影片之所以深受好評,凱特·溫絲萊特完美的表現首當其沖,美國有媒體表示「我有多久沒有為一個虛構的角色而感動了?凱特·溫絲萊特在本片的演出無可挑剔。」這樣的評價令人信服。《朗讀者》通過黨衛隊成員漢娜這個角色,以及他與米夏·伯格之間的情愛關系,展現了二戰期間德國納、粹集、中營的情況,並且從一個特別的角度,對戰爭中的屠殺、紛爭和人性的扭曲、包容和理解,客觀而又深刻的表達出被害者的痛苦。影片中的納粹戰爭,沒有武器、沒有徽章、沒有流血,甚至沒有任何室外戲來表現。但我們卻看到了人們對戰爭的詰問、痛恨和爭論,漢娜顯然是罪犯中最特殊的一個,導演沒有將她的感想完全表露出來,而是始終選擇通過第三人的角度對她進行觀察和敘述,因此觀眾和她之間始終是存在一定距離感的。我們也只能從男孩米夏·伯格、二戰受害者和監獄管理人員的嘴中得知她的所為所感。
可以說,凱特·溫絲萊特在《朗讀者》中為我們奉獻了偉大的表演,從而使她成為在奧斯卡影後爭奪戰中,梅麗爾·斯特里普最直接最有力的競爭者。此前表現二戰題材的影片多部勝數,但《朗讀者》卻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影片通過凱特扮演的漢娜,讓我們看到在那場戰爭中有許多毫不自覺的參與到其中的人,他們擁有羞恥心和完整的人格,對工作認真負責,是極好的社會成員和產業工作者,但在當時無法想像的殘酷時局下,他們卻不經意的成為戰爭的參與者,成為別人罪惡行徑的執行者,這種遭遇所帶來的心理負擔和負罪感,同樣難以撫平。導演史蒂芬·戴德利對此也是感慨良多:「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們也是受害者,只是從來就沒有人關注過他們。
可以說這是一部關於懺悔與救贖的電影,男女主人公一生都深陷自己的過去而不能自拔。年輕時的米夏·伯格,放棄了身邊充滿陽光、歡聲笑語的生活和好朋友,每天很早的回到那個陰暗狹小的房間中。而漢娜也在他生日的時候選擇了離開,去經歷她人生中最灰暗的時刻。於是兩人騎車漫步鄉野,共進午餐的歡樂時光,便成了他們一生中最快樂的瞬間。
片中扮演成年米夏·伯格的拉爾夫·費因斯,則早先在《辛德勒的名單》中主演過這類二戰納粹題材的影片,同是英國演員的他和凱特·溫絲萊特在《朗讀者》里優秀的演出令人過目不忘,而且倆人的德國英語的確純正,為影片加分不少。當然,這部影片也不是沒有爭議,比如凱特·溫絲萊特和扮演少年米夏的演員大衛·克勞斯之間的情愛戲,其實是非常真實、精彩的,可惜影片公映後帶來的負面新聞事件令人們難免感到些許不快。
此前媒體和影迷都將目光集中在凱特·溫絲萊特在老公導演的《革命之路》上,她的表演也的確值得稱贊,但無論是角色的感染力、表演難度和年齡跨度上,《朗讀者》中的漢娜對觀眾和學院都更有吸引力。而凱特在片中的戲份並不是最多的,但她卻在未出鏡的時間里,依然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思。在影片中把女主人公的懺悔、思念和隱忍,表露的入木三分,將觀者的心思牢牢帶入到當時的那種境況之中。
C. 電影《生死朗讀》經典台詞
電影《生死朗讀》經典台詞
《生死朗讀》是一部2008年的英國電影,下面是電影經典台詞,一起來回顧下吧。
1. 其實,恢復自信同成功與否沒有關系。我所設定的每一個奮斗目標,我所渴望的每一次外界好評,使得我真正做到了的相比之下顯得一文不值。而且,到底我是覺得自己一無可取,還是感覺足以自豪,只取決於我當時的心境如何,與其他一切簡直沒有關系。
2. 我也記得,一個小小的摯愛的手勢,不管這個手勢是針對我的還是對別人的,都會讓我激動的喉嚨咬住。有時候,電影裡面的一個情節就足以讓我如此激動。我即麻木不仁又多愁善感,這甚至連我自己都難以置信。
3. Im not frightened.Im not frightened of angthing.The more i suffer The more i love.Danger will only increase my love.
4. 我並不是說思考問題和做出決定對於行為沒有影響。但是行為所實施的,卻並不簡單地就是實現所想到的和決定的。行為有自己的來歷,它是我的行為,它有自身的獨特方式,就像我的思想乃我的思想,我的決定也只能是我的決定一樣。
5. How long would you keep a secret.
6. 當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合二為一。當我們沉浸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當我們消失時,你在我心裡,我在你心裡。這之後,我是我,你是你。
7. 你對一個環境或一種情況非常熟悉,以至於凡是你感受到並接受了的.令你驚訝的東西,都不是來自外部世界,而是產生於內心。
8. 我沒被嚇倒,我不怕任何事,承受的越多,我就越愛她,危險只會增加我的愛,它會讓愛變得尖銳,變得趣味怏然,我會是你需要的唯一天使,你丟下生命時會比你擁有生命時更美,天堂會把你帶走,看著你,對你說,只有一件事可以讓靈魂完整,那就是愛。
9. 回憶被留在了身後,就像一列火車繼續向前行駛而把一座城市留在其後一樣。它依然存在,在什麼地方潛伏著,我可以隨時駛向它,得到它。但是,我不必非這樣做不可。
10. 我有一種感覺,她將說她與我像過去一樣只能保持一種實際距離。我怕她說,那微不足道的.隱匿的問候和錄音帶太做作和太傷害人了,她必須因而承受近在咫尺之苦。我們怎麼還能再次面對面地接觸而對這期間我們之間發生的一切不感到惡心呢?
11. 只有一件事可以讓靈魂完整,那就是愛。——《朗讀者》點評:表白對象必須是文藝青年,切記。
12. 可是,她目不斜視,眼光穿透塵世一切,揚長而去。那是一種睥睨萬物.深受傷害.徹底絕望而無限疲憊的眼神,一種任何人.任何物都不再想看的眼神。
13. 是不是人人都如此?我年輕時總感到自己一會兒信心十足,一會兒又自信喪盡。我想像自己完全無能,毫無魅力,沒有價值。同時我又覺得自己是天生我才,並且可以計日功成。在我充滿自信時,我連最大的困難也能克服,但哪怕一次最微不足道的失誤,也叫我確信自己仍舊一無是處。
14. 做一件事情的目的不是為了向世人現實她所能做的的事情,而是像世人掩飾她所不能做的事情。這是一種其起步意味著節節敗退,而其勝利隱藏著失敗的生活。
15. 我很清楚,否認乃是一種似非而是的背叛。雖然,一個人到底是扯了謊話,還是僅僅出言謹慎.深思熟慮,為了避免落入尷尬,或免得成為笑柄,這從外表上是根本看不出來的。有些人採取了不予承認的態度,就只有他們自己心知肚明了。但是,如果說謊的話,終究會把那層關系中的根基抽走,就像那些花里胡哨的背叛一樣。
16. The only thing that can make life complete, that is love.唯一能使人生完整的,是愛。
17. “您說的.有道理,不存在戰爭和憎恨的理由,劊子手恨不恨他要處死的人,都要處死他。因為他這樣做是按照命令行事?您認為,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被命令這樣做的嗎?您認為我現在在談論命令和服從嗎?我們在談論集中營和警衛隊得到的命令和他們必須要服從命令嗎?”他鄙夷的笑了起來,“不,我不是在談論命令和服從命令。劊子手沒有遵循任何命令。他在完成他的工作。他處死的不是他憎恨的人,他不是在向他們報仇雪恨。殺死他們,不是因為他們擋了他的路或者對他進行了威脅和進攻。他們對他來說是完全無所謂的,以至於他殺不殺他們都一樣。”
18. 另外,我甚至還懷疑,我的快樂記憶是不是真實的。因為,我越是想它,就越想出一些尷尬場景和痛苦境況。再說,我雖然已經朝漢娜的記憶道聲再見,但是,我卻並沒有將它克服。曾經漢娜難為水,我不再對人卑躬屈膝,我也不再自慚形穢;我不再自攬罪過,或者感到負罪;我也不再去愛人,以免一旦失去便又會悲痛萬分。這一切我並沒有故作什麼明確的構思,只是在感覺上堅如磐石。
拓展閱讀
劇情簡介
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處在盟軍和蘇軍的管制中,萬事蕭條,百廢待興。生活在柏林的15歲少年米夏·伯格患上了猩紅熱,但他仍然時不時的坐車到很遠的圖書館中找尋自己愛看的書籍,對於這位身處戰後管制區的少年而言,這是他僅有的娛樂。米夏有一次在路上猩紅熱病發,漢娜將他送回家,兩人開始漸漸交談起來。病好的米夏前往漢娜住的地方感謝她的救命之恩,在漢娜的屋內,米夏第一次感受到了非比尋常的快樂。
兩人的關系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情慾變成了愛情,他和漢娜私下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多,兩人在漢娜的公寓中度著屬於自己的快樂時光。漢娜常常叫米夏帶來不同的書籍,然後慢慢地讀給她聽。相處中米夏和漢娜的矛盾漸漸爆發,米夏試圖對抗年齡的懸殊帶來的服從感,並想擺脫自身的稚氣和懦弱。終於有一天,當米夏前往漢娜的公寓,發現已經人去樓空,這段無果之戀也走到了盡頭。
畢業之前,米夏作為實習生前往旁聽一次對納粹戰犯的審判,在審判席上,米夏做夢也沒有想到,坐在戰犯座位上的,竟然是漢娜!審判開始了,原來漢娜曾經做過納粹集中營的看守。或許是出於自責、或是對法律的無知、漢娜對指控供認不諱,並因為不願在眾人面前暴露自己不認字的事實,認下本不屬於自己的重責。米夏此時有能力幫助漢娜澄清事實,出於對漢娜罪行的譴責以及不願暴露自己與漢娜的關系,他選擇了沉默,就連給漢娜鼓勵的勇氣也沒有。最終漢娜被判終身監禁。
米夏在很多年後開始給獄中的漢娜寄自己朗讀的磁帶,這讓漢娜重新找到了活著的意義和勇氣,並且漢娜通過磁帶和書的逐字對比學會了閱讀和書寫!並且開始給米夏寫信。米夏從來沒有回過。也許他想逃避那份自責的心情;也許他沒有勇氣面對漢娜。這讓漢娜感到無比的孤單。漢娜出獄的時間到了,米夏來到獄中看見已經白發蒼蒼的漢娜,雖然承諾給漢娜提供出獄後物質上的援助,卻拒絕了心靈溝通。漢娜絕望自殺。
幫助漢娜處理遺願並不能使米夏逃出自責,他最後選擇傾訴來宣洩內心的痛楚。
角色介紹
漢娜·施密芝
演員 凱特·溫絲萊特
漢娜·施密芝是一個文盲,熱衷於傾聽朗讀,她對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的嚮往越強烈,想極力維護自尊,為了掩蓋文盲的事實,不惜撒謊和傷害愛他的人,一個矛盾的個體,結局是在監獄里自殺了。
艾希曼
演員 大衛·克勞斯
艾希曼是一個盡忠職守、嚴謹勤奮的官員,每天埋頭於時刻表、報表、車皮和人頭的統計數字,極具工作效率。作為有文化的“專家”卻放棄個人思考判斷和尊嚴,與漢娜的追求正好相反。
中年艾希曼
演員 拉爾夫·費因斯
中年的艾希曼,更加沉穩、成熟。
相關資訊:《朗讀者》作者:作家的唯一責任是記述真實
如果有人問最近十來年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德語文學作品是什麼,答案多半會是《朗讀者》(也譯作《生死朗讀》)。藉助好萊塢將其搬上大銀幕後的巨大輻射力,作者本哈德·施林克的名字也為中國讀者所知曉。雖然施林克只是個業余作家,但《朗讀者》1995年問世以後已經被譯成40餘種語言,被引領美國閱讀潮流的“奧普拉讀書俱樂部”推薦。《朗讀者》的好讀與暢銷毋庸置疑,小說本身承載的愛、尊嚴與救贖也讓它增添了厚度。12月中旬的一個中午,在德國柏林菩提樹下大街的愛因斯坦咖啡館里,《環球時報》記者有了與施林克面對面的機會。
關注戰後一代和戰爭一代之間的關系
甫一照面,本哈德·施林克清瘦俊朗的容貌,很難讓人將之和“年過半百”聯系在一起。今年67歲的他,任教於享有“現代大學之母”美譽的柏林洪堡大學。施林克在法學界頗有建樹,曾在6年前作為“中德法制國家對話”的專家之一到過北京。雖然他44歲才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但如今人們在提到施林克時,更多指代的卻是一位作家,而非法學教授。《朗讀者》無疑是他最耀眼的表徵。
談及《朗讀者》,一些輿論習慣將它與“反思”、“納粹”、“屠猶”等字眼關聯。對此,施林克回應說:“對我來講,如何處理與愛的人之間的關系,父母怎麼跟後代交代,這些才是我想在書中反映的內容。學校、社會在涉及這類事件時,形成了一個網,這張網對當事人的愛和關注,社會團結和民族認同等思想都在作品裡得到體現。”這與施林克兩年前的表達一脈相承,即“《生死朗讀》不是關於納粹或者屠殺猶太人的。它是一本關於戰後一代和戰爭一代之間關系的書”。
這樣沉重的寫作責任會不會成為通俗化作品不可承受之重呢?施林克的回應很簡短:“作家唯一責任就是保持作品真實度。”但對本身就是虛構的小說而言,何來真實一說呢?施林克說:“小說雖然是文學作品,但其中反映的社會事件、歷史片段是虛構還是如實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取決於作家的態度。而我認為,寫實是作家的責任。小說需要反映當時的事件,而小說中的人物則需要選擇對待歷史事件的態度,是面對還是掩飾。”
有了這樣的鋪墊,讀者就很容易理解漢娜(《朗讀者》的女主角)的行為了。施林克2009年在接受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采訪時就說:“如果看看大屠殺時期和反映那段歷史的傳記,你就會發現漢娜的故事絕非個例。”
第三帝國是德國人心中一個沒有癒合的傷口
1945年,第三帝國終結。1989年,東西德合並,柏林牆倒塌。柏林牆倒塌時,施林克生活在西德的波恩,兩個月後他就來到柏林,是第一個到洪堡大學的西德客座教授。
德國波瀾起伏的歷史變革不可避免地在施林克身上留下深深烙印。在談到這段經歷時,施林克說:“作為一個德國人,對於兩個德國的分裂,我從心底感到悲哀。上世紀70年代,我在西柏林上過大學,有很多西柏林和東柏林的朋友。而且,分裂的時候,很多德國以前的名人被歸於東德的領土上,比如著名小說家馮塔納,我對此感到很悲哀。所以統一後,我特別願意回到柏林。”
施林克回憶說:“當時看到柏林,我自然而然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時代。上世紀50年代的德國城市和當時柏林一樣,天是灰濛蒙的,街上行人很少。《朗讀者》寫的就是那個時代的事情。所以,我的寫作也是圍繞個人的生活和經歷來進行的。”
柏林牆的倒塌不僅影響了施林克的創作,也成為德國統一後10年到20年間被大量創作的話題,而現在關注那段歷史的德國文學作品沒那麼多。這是不是代表著那段歷史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施林克說:“確切地說,第三帝國才是德國人心中一個沒有癒合的傷口。我們這個民族在1933年突然有了那樣的遭遇,至今沒有人能真正地理解和認識這背後的深刻原因。”所以,施林克之前寫下過這樣的文字:“對漢娜的愛使我經受的痛苦,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命運,身為德國人的命運。”
那麼,對德國當代年輕人而言,這個傷口癒合了嗎?施林克回答說:“這取決於這些年輕人現在怎麼生活。如果他選擇活在當下,那就沒有傷口可言。如果他們關注歷史,理解過去的話,傷口就還在。”
他還表示:“隨著新一代人的成長,對歷史的反思正以另一種形式進行。如果父親或祖父當過納粹,當事人會有一種心理負擔,但年輕一代不會面臨這樣的處境,所以他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反思歷史。”
文學應該面對普通讀者
德國小說一向推崇思想深邃,卻難免枯燥艱澀,讓讀者尤其是外國讀者生畏。在談及德國當代文學時,施林克說:“德國人的敘事方式加重了讀者的理解難度。我的很多作家同事們都想用一種特殊語言來寫小說,結果卻導致失去很多讀者。”
施林克的作品卻似乎是個例外。對此,他說:“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學者和評論者,我是用最簡單的方式在寫作。我的母親是瑞士人,在我小時候,她告訴我,在一個民主社會,要講讓別人懂的東西。”因此,施林克不贊成將文化分為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他堅持文學應該面對普通讀者而不是文化精英。在文化民主思想影響下,他希望作品受市井百姓青睞。施林克曾這樣敘述:“我一直夢想我的書在火車站的書鋪里擺放著,人們看見它們,買下它們,然後在火車上閱讀。”
施林克曾經來過中國,卻不是以作家的身份。他說:“我6年前到過一次中國,在北京參加中德法制國家對話。當時是與一些中國和德國的教授討論社會問題,圍繞這些問題也能寫出一些好的作品。”當記者問及他對北京的看法時,施林克簡單描述說:“我看到了一直嚮往的故宮和頤和園,我也去過人民大會堂和一些大學,但跟中國社會上的接觸很少。”作為了解東德的社會主義體制,又對中國有過關注的法律專家,很難讓人信服他對中國的看法僅是如此,也許是德國人的嚴謹和慎言使然吧。
D. 求一部二戰時期一個男孩給一個女人讀書的電影叫什麼名字謝謝!
《朗讀者》
豆瓣評分: 8.4
別名: 為愛朗讀 / 生死朗讀
演員: 凱特·溫絲萊特 大衛·克勞斯 拉爾夫·費因斯
導演: 史蒂芬·戴德利
地區: 美國 / 德國 年代: 2008 片長: 124分鍾
簡介: 15歲的少年米夏·伯格(大衛·克勞斯 David Kross 飾)偶遇36歲的中年神秘女列車售票員漢娜(凱特·溫絲萊特 Kate Winslet 飾),後來兩個發展出一段秘密的情人關系。漢娜最喜歡躺在米夏懷里聽米夏為他讀書,她總是沉浸在那朗朗的讀書聲中。年輕的米夏沉溺於這種關系不能自拔的同時,卻發現他自己根本不了解漢娜。忽然有一天,這個神秘女人不告而別,米夏在短暫的迷惑和悲傷之後,開始了新的生活。二戰雖然結束了,但德國對於納粹戰犯的審判還在繼續。成為法律學校的實習生的米夏,在一次旁聽對納粹戰犯的審判過程中,竟然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雖然已經事隔8年,但米夏還是一眼便認出那就是消失8年的漢娜。而這一次,她坐上了納粹戰犯審判法庭的被告席,這個神秘女人的往事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逐漸清晰。然而,米夏卻發現了一個漢娜寧願搭上性命也要隱藏秘密。
E. 凱特.溫斯萊特是誰
凱特·溫斯萊特(Kate Winslet),1975年10月5日出生於英國伯克郡。英國影視女演員。
1992年,凱特出演了第一部電影《天堂造物》,開啟演藝生涯。1997年在電影《泰坦尼克號》中飾演女主角"Rose」,獲得奧斯卡金像獎與金球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2009年憑借《生死朗讀》的演出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2011年主演的《慾海情魔》獲得艾美獎最佳女主角獎。2012年,凱特·溫斯萊特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勛章(CBE)。
中文名:凱特·溫斯萊特
外文名:Kate Winslet
別名:Kate Elizabeth Winslet
國籍:英國
星座:天秤座
血型:B型
身高:172cm
體重:56kg
出生地:英國伯克郡
出生日期:1975年10月5日
職業:演員、爵士
代表作品:泰坦尼克號,生死朗讀,革命之路,理智與情感,身為人母
主要成就:艾美獎最佳女主角,金球獎最佳女主角,歐洲電影獎最佳女主角,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女主角,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女主角
F. 求<生死朗讀><朗讀者>的創作背景和作品影響~
《生死朗讀》是一套2008年的英國舞台劇電影,以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創作的小說《朗讀者》為背景。故事講述一名於1950年代的德國少年米高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高後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於她在戰爭後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爭犯罪受審的被告。米高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她深信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但米高一時的猶豫鑄就了兩人終身的遺憾。
《生死朗讀》根據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目前這本作品不但已經被翻譯成39種語言在全球賣了上百萬本,而且還是第一本登上《紐約時代》暢銷書排行榜冠軍的德國小說。 在2002年奉獻出那部讓觀者動容,且獲得了奧斯卡9項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終助妮可.基德曼奪得後冠)的《時時刻刻》之後,導演斯蒂芬· 戴德利苦尋良久,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下一部電影計劃:改編《生死朗讀》。這個飽含著愛,罪惡,秘密與救贖的故事在打動全球無數讀者的同時,也深深觸動了他的心。也正是因為面對著如此令人唏噓的故事,戴德利感到了無限壓力。早在開拍前和韋恩斯坦公司商談影片時,戴德利就一直被自己能否把握好這部電影的改編所困擾。還好家人和影迷給了戴德利力量與自信,最終在他的帶領下,《生死朗讀》順利拍竣。 雖然事關二戰與納粹的影片多如牛毛,但斯蒂芬·戴德利對本片能脫穎而出充滿信心,因為《生死朗讀》對那段慘絕人寰往事的觀點非常獨特:它不再關注那些慘無人道的罪行,也沒有慘烈的畫面作為刺激,而是全心全意把焦點放到了普通人身上,通過他們的轉變來折射出那段罪惡的往事。「並不是每個人天生都是劊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覺就參與到了罪惡之中,像漢娜一樣,」斯蒂芬·戴德利說,「他們其實也是受害者,只是沒人關注過他們而已。而實際上他們往往付出了更為慘痛的代價。」也正是這樣的獨特觀點,才使《生死朗讀》從斯蒂芬·戴德利的選擇中閃耀出不一樣的光輝,順利得到了這位奧斯卡提名導演的青睞。而如此有威懾力的故事,再加導演與主演的小金人星光,《生死朗讀》當然早就在各大媒體的「09年奧斯卡預測」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G. 《朗讀者》簡介50字以內
《生死朗讀》是一部2008年的英國電影,改編自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創作的小說《朗讀者》,由史蒂芬·戴德利導演,凱特·溫絲萊特、大衛·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等人主演。
故事講述一名20世紀五十年代的德國少年米夏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的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夏後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於她在戰爭後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爭犯罪受審的被告。米夏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但米夏一時的猶豫鑄就了兩人終身的遺憾。
該片於2008年12月12日在美國上映並入圍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等五項獎項,女主角凱特·溫絲萊特獲得最佳女主角獎;男主角大衛·克勞斯憑借該片獲得第5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閃亮之星獎和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蕭邦獎最佳新演員獎等獎項
H. 《生死朗讀》女主角
凱特·溫絲萊特 凱特·溫斯萊特於1975年10月5日出生,在英國倫敦一個戲劇之家長大。1986年,她11歲,在一家電視台為某麥片公司做的廣告中,主演和「蜜糖魔頭」交戰的小女孩。當時凱特剛剛開始在瑞丁城藝術學校的演藝課程,這個選擇是受家族的影響,她的祖父母經營龐大的劇院,父母親均為舞台劇演員,甚至她的叔叔也是個小有名氣的演員。 中文名: 凱特·伊麗莎白·溫斯萊特 外文名: Kate Elizabeth Winslet 國籍: 英國 出生地: 英格蘭雷丁 出生日期: 1975年10月5日 職業: 演員,歌手 代表作品: 泰坦尼克號,生死朗讀,革命之路,尋找夢幻島,身為人母 主要成就: 2009 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2009 金球獎 最佳女配角 2009 金球獎 最佳劇情片女主角 2009 英國學院獎 最佳女主角 1996 英國學院獎 最佳女配角 2009 歐洲電影獎 最佳女主角 1998 歐洲電影獎 最佳觀眾女演員 2009 德國班比獎 最佳國際女演員
I. 《生死朗讀》獲得過那些獎項
第66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劇情類電影最佳女配角 凱特·溫斯萊特 《生死朗讀》
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 凱特·溫斯萊特 《生死朗讀》
2009英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女主角 凱特·溫斯萊特 《朗讀者》
2009美國演員工會獎 最佳女配角 凱特·溫斯萊特 《朗讀者》
2009德國哥比獎 最佳女主角 凱特.溫斯萊特 《朗讀者》
J. 凱特布蘭切特在早期和一亞裔男演員主演的影片,叫什麼名字
中文名生死朗讀外文名The Reader其它譯名為愛朗讀(台) / 讀愛(港) / 生死朗讀製片地區德國 / 美國導 演史蒂芬·戴德利編 劇戴維·黑爾 / 本哈德·施林克類 型 劇情 / 愛情主 演凱特·溫絲萊特,大衛·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片 長124 min上映時間2008-12-12(美國)對白語言英語 /德語/ 希臘語/拉丁語色 彩彩色imdb編碼tt0976051主要獎項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