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頂級電影導演的創作有哪些特點
中國電影經歷了萌芽時期、成長成熟時期、新中國電影時期。
萌芽時期。1905年,譚鑫培先生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戲曲片電影《定軍山》。1913年,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之後,成為當時規模最大、出片最多、歷史最長的製片機構。
三四十年代是中國電影的成長成熟時期。電影藝術從娛樂性轉變到反映生活、現實文化中。此時電影主要內容題材更多反映民族存亡,同時反映抗日戰爭、生活的黑暗、對封建文化的批判、社會人生的思考等,從而承擔起啟蒙教化、推動社會變革的使命。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有:《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東流》、《漁光曲》等。
新中國電影。這個時期的中國電影大致分為六代導演。第一代導演:鄭正秋、洪深等。中國第二代導演:費穆、鄭君里、史東山等。
第三代導演:成蔭、崔嵬、凌子鳳等。此時的經典作品有:《劉三姐》、《紅色娘子軍》、《甲午風雲》、《洪湖赤衛隊》、《小兵張嘎》、《英雄兒女》、《烈火中永生》等。
第四代導演:稱之為「學院派」。這個時期的導演有堅實的專業基礎。代表導演:吳貽弓、張暖忻等。經典作品:《城南舊事》、《小花》、《良家婦女》等。
第五代導演創作主體是北京電影學院1978級學生,八十年代初走上影壇,以飽滿的情緒力量、冷峻深刻的文化反思、高度個人化風格、富於挑戰性突破性的電影語言開創了「中國新電影」。代表人物: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黃建新等。
第六代導演也稱新生代,指60-70年代出生,80年代在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學習,90年代嶄露頭角的電影人。更具先鋒性、前衛性、青春性的創作群體。主要導演有張元、王小帥、賈璋柯等。
2. 著名導演的風格
張藝謀:色彩為主,內容和色彩一樣,用炙熱表達故事核心
陳凱歌:有底蘊,有思想,厚積薄發。
馮小剛:緊扣時代,市場為主導,觀眾看什麼拍什麼
陸川:低調,片子少而精,新生代的反思。
田壯壯:悲蒼,冷靜,孤獨感十足。骨子裡的看透世態炎涼
寧浩:玩世不恭,思維活躍,小人物表達世界。
3. 第五代導演的電影風格
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第五代」影片也以強烈的探求渴望和主體意識去觀照且獨特表現紛繁復雜的歷史和現實,以深沉的歷史思考和敏銳的哲理思辨角度來揭示社會變化的歷史淵源,剖析陳腐的傳統理念,展現民族的生動氣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情感。正如陳凱歌所言: 「我們的感情是深摯而復雜的,難以用言語一絲一縷地表述清楚。它是一種思前想後而產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緒,是一種縱橫古今的歷史感和責任感,是一種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夠通過自己的作品,使這種信念和情感得以抒發」(陳凱歌〈懷著深摯的赤子之愛〉〈電影藝術參考資料〉1984年第15期
陳凱歌
第五代的發軔之作是張軍釗1983年在廣西廠率先舉起大旗、一發沖天的《一個和八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崛起被認為是以影片《黃土地》為標志。代表作有陳凱歌的《黃土地》(1984年)、《大閱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別姬》;張藝謀的《紅高粱》(讓國內外觀眾、評論界集體大驚失色的處女作)、《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我的父親母親》、《英雄》;馮小剛的《甲方乙方》(1997)、《不見不散》(1998)、《沒完沒了》(1999)、《一聲嘆息》(2000)、《集結號》、《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田壯壯的《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藍風箏》;吳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李少紅的《紅粉》、《戀愛中的寶貝》;黃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嘍,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何平的《雙旗鎮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寧瀛的《找樂》、《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六代:
他們大多出生於60~70年代,基本上沒有受過「文革」的影響,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時代的印象性記憶,並不存在受到壓抑的切膚之痛;中學時代至長大成人時期正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重大變革時期,舊體制、舊觀念的消融與崩潰,各種新潮思想、觀念的發生與建立,伴隨著他們成長,這就決定了他們對傳統和一切舊事物習慣於站在懷疑和審視的立場上;他們遭遇了在80~90年代經濟轉軌給社會帶來的劇痛,同時也經歷了電影從所謂神聖的藝術走入日常生活,還原為一種文化消費產品的無奈。代表導演包括張元、陸川、王小帥、婁燁、王超、路學長、管虎、賈樟柯、何建軍、王全安、李楊、劉冰鑒、王一持、李欣、寧浩、張海洋等。他們要麼極度追求影象本體,要麼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麼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幾乎難以象「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所以,他們是抗拒歸納的一代。典型特徵是「叛逆與反思」。
這一群體成長於經濟復甦的改革開放年代,此時正值中國建設市場經濟初期,他們在相對開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統的教育,並接觸到大量國外電影理論。第六代親身感受到經濟體制的轉軌給中國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家庭關系所帶來的重大變動,經歷了電影從神聖的藝術走入尋常生活,成為一種文化產品的現實過程,所以,他們的觀念和作品內容都較前幾代導演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的影片沒有通過製造幻覺的快感向市場妥協,而是更多地關注那些出於禁忌而「不可言說」的社會現實,更顯出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真誠。在題材選取上,他們關注當下都市、邊緣人物,小偷、妓女、無業青年這些邊緣人頻繁在影片中亮相;在敘事策略上,他們常常在劇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經歷,或多或少帶有自傳色彩;在影像風格上,他們強調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他們注重以電影為媒介來考察當代都市普通/邊緣人的生活狀態,新一代青年在歷史轉型時期的迷茫、困惑和無所適從在他們的鏡頭下被真實地記錄下來。
伴隨著1905年中國電影的誕生,從以張石川、鄭正秋為代表的「第一代導演」開始,中國的電影導演們不斷的進行著各自的導演創作。如今,被人們經常提及的是號稱「第五代導演」的張藝謀、陳凱歌們,他們從80年代中期開始,成為中國電影的執牛耳者,在探索民族大歷史與民族心理的結構上,成就了自己的風格。現在,走上導演創作舞台的的「第六代導演」卻以他們異與先輩的導演創作,風格迥異的顛覆了老一代的電影規律,他們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懷,他們關注社會百姓人生冷暖,表達小人物內心情感和終極關懷的人文主題,第六代導演的鏡頭語言較前幾代導演更加寫實,具有新的紀實美學特徵,他們把人物的命運與現實生活緊緊連在一起,作品更有「地氣」和「人情味」,從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寧浩導演的《綠草地》、王一持導演的《新一年》到張元的《過年回家》、章明的《巫山雲雨》等電影作品中,我們都能深刻體會到一種對生命和人性的禮贊與思考,能立體而鮮活的感受到片中小人物,這些平常百姓的悲喜。如今,國際觀眾已經把欣賞第六代導演的電影作品當作了解中國新文化,新面貌的窗口,而第六代導演以他們貼近生活,關懷大眾的電影創作理念不斷的在電影藝術創作中前行,拍攝著反映人性,呼喚真、善、美的電影作品。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4. 導演的第幾代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導演第幾代的劃分並不是一個學術概念,而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等。
第三代導演是指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
第四代導演的主體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他們的作品特點是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十分強烈,代表人物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有:張元,王小帥等。
第七代導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業片,有 陸川、 高彭、 李芳芳、 常征等幾人。
(4)各代電影導演風格擴展閱讀:
導演的職責:
導演與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負責整部劇的藝術准則;與製片人聯合提名和推薦演員角色人選;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指導現場拍攝工作;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指導拍攝現場的燈光、劇務、演員、攝像、 錄音、 美術、 化妝、 服裝等各部門工作。
5. 介紹你所熟知的導演的電影風格
對李安電影主題和風格研究,特別是對「父親三部曲」的研究,將中西碰撞以及家庭戲定位為李安的單一模式,對「父權」影響下的傳統文化探索。 對李安導演技巧的研究,對其電影表現語言的充分研究。 達成共識的、李安電影商業化傾向過重,也有人認為李安是將藝術和商業成功融合的導演。 最近許多人提到的影展導演即迎合西方人好奇而製作電影。 將李安與侯孝賢、楊德昌等導演比較,從中發現李安的特點。 李安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與父親的沖突,使他的影片中經常發現父權的影子,生於傳統中國,又留學移民到美國,西方思想又使他對傳統產生懷疑。在兩種文化的沖突中,所編劇本自然要展現這些,並向深處挖掘家庭關系及其人性深處的東西。 適合時代潮流,再者生長在美國商業世界中,追逐票房成績是不可避免的。故在李安的電影中有這個痕跡,通過一些處理來吸引觀眾,具體細節請見第四節中對李安電影的具體分析。 總之,電影源於生活,特別與編劇和導演分不開,李安融二者於一身,自然自己的生活經歷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 作為編劇的李安及其電影 前一節中我們從李安的生平中可以看到,李安的初次執導機會的獲得便是由於他自己編劇的《推手》。之後與人合作的《喜宴》、《飲食男女》,作為編劇的李安,無疑是其導演工作的基石。能將自己的思想更好地融入影片之中;不同於傳統中國的簡易情節編劇,李安在吸收西方的情節藝術的同時把中國獨具的儒雅氣質匯入其中。之後無論是對奧斯丁小說、還是王度廬小說、還是漫畫改編、還是劇本創作都漸趨成熟,編導一身的他更容易掌握分寸,表達自己的深刻生命體驗。 《推手》中將中西文化沖突挖掘到深處,為此類題材開先河。其後的《刮痧》等同類型影片無出其右者。將中國傳統的一種事物拿出來,體現在家庭中,進而引起人們對家庭、對社會的深思。 《喜宴》中表面上是探討同性戀話題,實際上還是中西文化沖突題材的繼續,也是對家庭、社會的繼續探討。 《飲食男女》則是從食、色這兩個人之本性入手,進而體現家庭成員之間在新時代中的不同選擇。 《理智與情感》的改編不可思議,西方的完全故事,由東方導演全權負責,將細膩、含蓄的西方愛情表現的幾近完美。 《冰風暴》是類似《阿甘正傳》但又全然不同於阿甘中的嬉笑中進展,而是較嚴肅的大時代影響下的兩個家庭的故事,更類似《美國麗人》。 《與魔鬼共騎》在美國南北戰征的背景下,講述年輕人的成長歷程,仍抹不去家庭和人這個冷調的底色,李安陷入一種單一的風格和表述中。 《卧虎藏龍》將在台灣曾投拍數次、小說拜讀者亦眾的作品改編,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生命體悟,以中西合壁的方式展現,情節處理亦有獨到之處。 《綠巨人》系漫畫改編的電影,不同於其他科幻電影,仍舊以探討人性深處為主。 總之,作為編劇的李安是成功的,這也有助於他的導演工作順利進行,既提高了效率,又不違心。
6. 什麼是電影的風格,電影都有哪些不同的風格類型
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各國的電影有不同,不同的導演拍成的電影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而這就是因為電影風格不同帶來的不同的感覺。
所謂的電影風格,其實就是電影藝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的具有代表性的獨特面貌。電影風格是通過電影藝術作品表現出來的相對較穩定、較深刻,能夠本質地反映時代、民族和藝術家個人的思想觀念、審美特徵、精神氣質等內在特性和外部印記。
而今,我們不斷地湧出更加標新立異的導演,顯示出影片的多樣性,各種導演紛紛登上銀屏的舞台,整個電影行業呈現出更加生機勃勃的景象。但每一部影片,都是將其主題內容與風格類型相統一,相輔相成,讓影片的效果更加突出。
7. 全球電影三個導演風格分別是
全球電影三個導演風格分別是
安東尼奧尼、塔可夫斯基、錫蘭
安東尼奧尼把電影帶進了現代,塔可夫斯基是詩電影的代表人物,錫蘭繼承了歐洲藝術片並做出了自己的創新。
8. 第五代導演和第六代導演的區別
第五代導演和第六代導演的區別簡單概括來可以說,第五代注重拍事,第六代則注重拍人。
第五導演因為他們已經開始逐漸摒棄宏大敘事而開始關注一些生活中細微的個體了,比如《孩子王》、《黃土地》、《黑炮事件》等,而且從這代導演開始,他們進入了對鏡頭語言的探索,他們追求畫面的形式感,這種做法在那個時代就是激進的、有反抗性的。
而第六代則沿著這個苗頭更多地像西方電影靠攏,從業者要更加年輕一些,所處的時代也更為開放。但那種壓抑苦逼的情緒是一直從第五代延續到第六代的。如果說第五代是探索的開始,第六代則更為直接地開始了對歐洲電影的模仿。
第五代第六代導演可以說是經歷了壓迫和變更的一代,在交替之間更多接觸到的是人性。人性在交替間顯現,沒有外界的干擾和摻雜,純粹的是人類的自我意識覺醒。所以人可以發現「我」,並表現「我」,感觸「我」。而八零後新銳導演則可以說是屬於社會化隨波逐流的一代,在他們的價值觀中更多的摻入了社會的觀念而非自我的認知。在環境干擾越來越多時他們很難看清楚自我本身的意識,所以作品停留的方位以及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幾乎都是偏頗的個人意識和社會混雜而成的。
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之二,張藝謀陳凱歌他們的代表作《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英雄》《黃土地》《霸王別姬》《無極》。可以看出他們的影片從新銳到宏大,從原始藝術到擁抱商業,可清晰地看出他們的電影,是一個從對民族家國的文化醒悟再到試圖自我表達的過程,他們的作品年份表都甚至可以說就是他們理想的實踐。進入互聯網時代,在基層民意的空前活躍面前,在觀影者自身成長條件充沛面前,在官方的控制面前,他們似乎看上去高高在上,但在表達層面卻是不可琢磨了。到現在,是他們深厚扎實的美學素養在支撐著他們,盡管大家也都知道他們拍的是愛情、人性、命運、但感受其中的力量也很艱難。或許是「道理看得越明白,越無話可說吧」。從觀眾角度去論他們在電影上的成就,只能是往事重提。
張藝謀說過:「第五代導演剛出來的時候完全反戲劇反故事,就是我說的偏冷怪。夠偏冷怪才夠叛逆,形式感很強,追求電影化,追求視覺化。現在觀眾需求是看一個好故事,偏冷怪只能在電影節當幾天寵兒。我和大眾一樣,也是喜歡聽故事。三十年前反故事反戲劇是有市場的,現在反故事反戲劇沒人理你。」
他們這一代導演講故事不太好有有政治因素的影響吧,張藝謀自己也說確實在選材上很隨性,碰到什麼拍什麼,很多時候更看重的是構圖光影等美學方面的因素。大概現在也很想跟上市場的需求好好講故事但是思想上有太多禁錮。
而第六代導演離我們的時代更近一些,在思想上的禁錮也會少一點。第六代導演的代表賈樟柯導演,他可以說是中國第六代導演當中最出色的人物之一,雖然他討厭導演的代際劃分,但這個稱號是影迷給的,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賈樟柯開始了他的電影之路。第一部作品《小山回家》就讓他獲得了肯定這對於他來講是一種莫大的支持,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家鄉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遙》。
賈樟柯最大的成就在於,重新定義了電影中關於人的存在。我們往前看例如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有一種宏大的敘事。人物形象偉大,視聽語言也是一種宏大的氣勢。這是第五代導演的特點,他們在敘事時仍然遵循老一輩的觀念。雖然他們有所創新,但他們骨子裡沒有擺脫對於偉大的描寫。
第六代新一代導演,他們的敘事偏個人化。在視聽上更生活化了運用大量的跟拍,特寫。在個人表達上更加出色,我更喜歡這種在大時代浪潮中關於個人的命運的描述。人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角,電影重新回歸到了敘事人的狀態。 不論是第六代導演還是第五代導演,他們的電影風格多多少少都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可以說時代成就了他們,他們也回報以時代。
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呀,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9. 中國從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有哪些
中國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如下:
1. 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始於1905年,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部勞工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體育片《二對一》、第一部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 。他們也就成了中國的第一代電影人,中國的「第一代導演」 。
2. 第二代導演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
3. 第三代導演 :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 第四代導演: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 第五代導演: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第五代」 年輕電影人因為歷經文革浩劫,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
6. 第六代導演:例如王小帥的《十七歲單車》,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遙》),張元的《過年回家》,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這三位導演。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另一個共同特色是:他們都各有話說,第六代導演所敘述的故事,是他們各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如果能大量的呈現出來,才能顯露出一個社會和文化的多元生機。
7. 第七代導演 :這里的「第七代導演」,是指在新千年之後走上導演崗位,開拍第一部電影的「新生代導演」。他們多是7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他們的電影的基本命題、所關注的對象,以及表現手法、風格,都與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作品有所不同,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新的電影意識的誕生。
「第七代導演」,其實是個很不規范的概念。因為這一稱謂既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也沒有廣泛流傳;這里所歸納的導演群體,目前也尚未形成一個可以歸納為「代」的較為統一的性格、風格和流派。
其實到今天為止的七代導演名號的又由來是第五代導演所作的《黃土地》,陳凱歌1985年的《黃土地》在中國電影行業裡面砸了一個坑,業內把這個坑叫第五代導演,而後幾年,第五代導演源源不斷地往坑裡填料。
直到1988年的《紅高粱》出現,因為實在是太厚重,好的是把坑填滿了,壞的是坑給砸穿了,至此第五代導演的輝煌藝術創作時期結束,開始步入體制化的商業片,雖然後有《藍風箏》、《霸王別姬》、《活著》三部影片為第五代導演出彩了一手,但個人化、藝術化的第五代導演時代已經於1988年結束了。
但是正是因為第五代導演的出彩,在首拿國際三大獎中的金熊獎(1988·《紅高粱》)之後,業內開始捋了捋中國導演的輩分,在第五代之前是完全得以區分的,這全是靠時代的劃取和整體的創作方向等原因限制。而到了第六代導演開始80年代,第五代也開始慢慢走向商業化,脫個人性而類型化,當代商業片最為成功的當屬好萊塢(Hollywood,又稱荷里活,位處美國洛杉磯)。
10. 電影導演分為哪幾代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3、「第三代導演」指五、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指「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
導演職責
1.導演與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負責整部劇的藝術准則;
2.與製片人聯合提名和推薦演員角色人選;
3.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4.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
5.指導現場拍攝工作;
6.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
7.指導拍攝現場的燈光、劇務、演員、攝像、 錄音、 美術、 化妝、 服裝等各部門工作。
導演,是製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用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人。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熒屏的總負責人。作為影視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的任務是:組織和團結劇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眾人的創造性勞動融為一體。
導演就好比軍隊的最高指揮者,一部影視作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視作品的風格,也往往體現導演的藝術風格和性格,更能體現出導演看待事物的價值觀。
導演分類
影視導演
導演同時運用了演員的身體及情緒/視線的選擇/光線的調度/畫面的構成/剪接的邏輯/音聲的搭配,將某個劇本呈現於影視屏幕上,從而將這個劇本(以及如果有的話:它的思想)表現給觀眾的人。
影視工業涵蓋多元的專業技術,從製片、攝影、燈光、美術指導、場務、演員、錄音、混音、後期特效等,十分龐雜。絕大多數現代影視導演無法廣泛專精以上各項專業技術,但他/她仍可以支配旗下所有各該部門的專業人士,依照他/她的意志工作。
舞台導演
舞台導演的工作是一個貫穿的完整過程,從劇本的閱讀、演員的選擇與合作,到舞台空間、服裝化妝、燈光等的設計,都是導演工作的組成部分,我國舞台導演孟欣,孟京輝、田沁鑫、米龍,張繼剛等便是舞台導演的傑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