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自由與希望——《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是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導演,內容改編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譚》,於1994年上映的一部電影。電影全片通過對主人公安迪的入獄越獄以及對肖申克監獄里各色人等的深入描述,向觀眾傳達人生真正的自由以及懷揣美好希望對人生發展的重要性。
-1-
故事梗概
安迪是一家銀行的副總裁,由於被檢察官誤判謀殺了自己的妻子及妻子的情人而被關進肖申克監獄。
入獄一個月之後,一向獨來獨往的安迪開始和周圍的人搭訕。他向假釋被拒的瑞德購買了一把小鐵錘作為越獄的工具,為了躲避監獄里突如其來的檢查,安迪把小鐵錘藏在了《聖經》里。
突擊檢查時,安迪得到了在牢房裡掛美人畫報的特批,這之後,安迪便就開始了他漫長的越獄計劃。
安迪每天照常在洗衣房工作,晚上熄燈之後便在牢房裡利用土層結構及壓力的特性開始用鐵錘挖通道。挖出來的土則利用平時在操場上散步的機會偷運出去。
在安迪被關押的19年裡,安迪用獄友給自己撿的石頭刻了一副棋子,同時,他還利用自己之前的工作技能幫助監獄的工作人員減稅避稅。
由於自身的金融工作技能以及監獄里工作人員的需要,安迪順利的從洗衣房調到了監獄的圖書館。
通過安迪不懈的努力,他把監獄的圖書館建設成了一個真正的圖書館。犯人們在裡面可以自由的看書聽音樂,除此之外,安迪還幫助那些想要通過學歷考試的犯人重新學習。由於安迪出色的工作能力,安迪每天晚上還得負責幫監獄的典獄長諾頓洗黑錢。
這種穩定的情況持續了不久,就被監獄里新來的一個來新成員給打破了——犯盜竊罪被判刑兩年的湯米。
在安迪的啟發之下,立志蹲遍所有監獄的湯米決定請安迪幫助他重新學習,爭取出獄時能通過學歷考試。湯米希望出獄之後能重新做人,也不想讓妻子和女兒再次失望。
在安迪幫助湯米學習期間,偶然的一次湯米向瑞德問起安迪所犯的罪行時想起了多年前的自己的一位室友,發現他才是殺害安迪妻子的兇手。
安迪在得知有人能證明自己的清白之後立馬找到了典獄長,但典獄長卻利慾熏心害怕安迪走後自己找不到人洗黑錢而將安迪獨自囚禁了一個月。
在此期間,典獄長還在夜裡將湯米誘騙到了監獄之外的空地上,指使監獄隊長海利將其射殺。
獨囚結束之後,安迪在高牆之下向瑞德袒露了他對妻子的愛以及虧欠,安迪說了自己餘生的願望以及重獲自由之後想去的地方。最後,他告訴瑞德,如果瑞德有一天假釋成功,那麼一定要去取安迪留在他第一次向他妻子求婚的樹下的東西。
在一個電閃雷鳴之夜,安迪在幫諾頓處理完「業務」之後,乘著諾頓不注意便把諾頓的文件調換了。回監獄時,他帶走了諾頓的襯衣以及皮鞋,皮鞋如諾頓所要求的那樣擦得錚亮。
監獄熄燈之後,安迪拿出了事先准備好的繩子,將自己雕刻好的棋子、諾頓的衣服以及他所偽造的具有駕駛證出生證的吉米的所有文件綁好栓在了自己的腳上就開始順著自己事先挖好了通道開始往前爬。安迪爬出了通道,利用雷電的聲音砸開了下水道的管子,順著下水道的水管爬向了自由。
重獲自由的安迪拿著吉米的證件取走了他幫諾頓洗的黑錢,臨走之前順帶把諾頓的貪污謀殺的罪行通過媒體公之於眾。
在電影的結尾,諾頓自殺,海利被拘留調查。瑞德獲得了假釋之後順利的找到了安迪留給他的東西,然後,共同服刑19年的兩個獄中老友在安迪曾經約定的海邊重逢了。
-2-
影片關鍵詞
一、 體制化
安迪的獄友里,老布是第一個出獄的。
熬過了肖申克監獄長達五十年的監禁,歷經六任典獄長的老布在出獄之後不久便上吊自殺了。
在監獄中,老布憑借著自己識文斷字的能力獲得了一個圖書管理員的工作。由於老布日常的工作是和其他人分開的,所以他在監獄之中有一錐之地使自己撿回的小鳥小傑得以立命。
老布在出獄之前便掙扎過,他拿刀指向前來給他報喜的獄友,希望通過再次犯罪來使自己能繼續留在肖申克監獄。經過安迪的勸慰,老布放下了刀,提著他的全部行李走向了自己早已不再期盼的自由社會。
在新的環境里,老布做著政府安排的工作,住著政府指派的房子。老布的雙手均有風濕,加之與外面世界的脫節,老布的工作和生活均非常的不便。
除此之外,出獄的老布時常在夜裡驚醒,再也無法像在肖申克監獄里那樣安穩的睡覺。
老布業余時間最大的愛好就是在公園里喂鳥,他希望小傑有一天能來看他。但是,小傑卻一次都沒有來過。
下定決心自殺之後,老布拿著刀在住所內刻下了:BROOKS WAS HERE.(老布曾來過)。
在安迪成功越獄的十年之後,瑞德獲得了假釋。
出獄之後,瑞德拿著行李住進了老布曾經住過的房子,日常做著老布曾經做過的工作。
瑞德在監獄里一共呆了四十年。正如他自己曾經對安迪說的那樣,在監獄里,他無所不能,但出獄之後,他便什麼都不是。
出獄之後的瑞德小便時再也不需要打報告了,但沒打報告的小便卻是一滴都尿不出來。
老布去世的時候,瑞德曾經說過老布被體制化了。瑞德說:「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它,詛咒它。時間久了,你習慣了其中的生活,最後發現自己越來越離不開它。這就叫體制化。」
其實,肖申克監獄里被體制化的不僅只有老布和瑞德。
貪污受賄的典獄長諾頓,濫殺無辜的隊長海利,他們又何嘗不是被肖申克監獄體制化的另一類人呢?
惡能催生出善但同樣也能催生出至惡,正如硝煙之下殘害手無縛雞之力之人的士兵一般,所有的人都只是為了能有開心有痛苦而不麻木的活著而已。
二、 自由與希望
安迪入獄一個月之後,他開始向瑞德購買小鐵錘。在安迪描述完自己所需的東西時,瑞德告訴安迪:如果想要通過挖地道逃出監獄,那至少得六百年。
安迪入獄之後便被雞奸團伙的頭目看上了,但安迪從未放棄斗爭。雖然安迪有時打贏有時打輸且身上始終帶有傷痕,但最終安迪還是熬到了雞奸頭目被海利打到半身不遂的那一天。
安迪申請經費買書、建圖書館、刻棋子、讓海利請獄友喝酒以及把獄警關在廁所從而在監獄里播放音樂。所有的這一切,全都源於安迪內心的希望以及對自由的嚮往。
即使明知監獄中自由是短暫的假象,但安迪仍舊在孜孜不倦的追尋著。
瑞德曾經告訴過安迪,在肖申克監獄里,希望是可怕的東西。正是由於沒有希望,所以肖申克監獄里的其他人都由衷的相信自己沒有犯罪,自己入獄則完全是由於律師的陷害。
肖申克監獄里的人由於犯罪而入獄,來到肖申克監獄則是為了贖罪。但是,正因為他們從來都不期望得到別人或者是自己的原諒,因此,他們無罪。
瑞德曾兩次申請假釋,但在政審官詢問他一些問題時他無一例外的都回答得非常的隨意。瑞德的回答里體現出的不僅是對曾經罪行的敷衍,另一方面,從瑞德答問的態度來看,似乎出不出獄以及能不能假釋對於他來說根本就不要緊。
第三次假釋成功重獲自由之後的瑞德也同老布一樣不能適應外面世界的生活。瑞德也想過和老布一樣以自殺來了此殘生,而支撐瑞德活下去的是他曾經在高牆之下對安迪的承諾。
當瑞德到達與安迪約定的地方順利找到安迪留給他的信以及現金的時候,瑞德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瑞德對於生活的希望體現在他的不安和害怕里,曾經在監獄里大無畏對待一切的瑞德開始害怕,最害怕的莫過於被邊境的警察攔截,害怕再次回到監獄。
無謂和無畏是兩個非常可怕的生活狀態。無謂則無所事事麻木不仁,無畏則膽大包天有時更是壞事做絕。有所謂有所畏的人才能有所為有所不為。
帶著對新生活的希望以及對安迪 棋盤已備好等你 的承諾,瑞德走向了他的新生活。
希望是好東西,它從來都不可怕。
由於有希望,安迪成功的逃離了本就不屬於自己的肖申克監獄,由於有希望,湯米在監獄中從ABCD開始重新學習且順利的通過了學歷考試。相反,由於沒有希望,五十年刑期結束的老布選擇自殺,由於沒有希望,被指控的諾頓最終將槍口指向了自己。
沒人知道生命的下一刻究竟會發生什麼,但是,希望能支撐我們走到生命的下一刻去一睹究竟。
三、救贖
安迪在湯米死後在高牆之下對瑞德說自己非常愛自己的妻子,由於自己的不善言辭以及婚後的沉默最終導致了妻子的出軌使他感到非常的痛心。
在湯米被殺之前,安迪越獄的通道應該已經挖通了。又或者,也許早在湯米入獄之前,安迪的通道就已經完成了。
是什麼阻止了安迪的腳步呢?
安迪在肖申克監獄里忍受了19年的無妄之災,在湯米到來之前,只有他知道自己是無罪的。
湯米說出事實之後,安迪迫切的想通過典獄長來證明自己的無罪,在求助無果反造成了湯米的死亡之後,他寬恕了自己。
寬恕自己曾經對深愛的妻子所造成的傷害。
安迪入獄之時,典獄長曾這樣說過:在肖申克監獄里,把靈魂交給上帝,賤命交給我。
人最終的審判源於自己,然而,當審判再也無法得到公正時,救贖的唯一方式便是自己寬恕自己。
19年的時間里,安迪都在償還自己對深愛的妻子的虧欠。真正的救贖是從內而外的,同樣,原諒自己也不需要公之於眾。
所以,安迪死去,吉米重生,一切都將成為過去。
瑞德在最後一次申請假釋時說真正有罪的只有自己。承認罪行是得到寬恕的前提,原諒早那個已逝去的過去的自己則使得生命得以重生。
真正救贖了安迪和瑞德的不是肖申克監獄也不是上帝,世間能審判罪惡的場所也不僅只有法庭。每個人到生命的最後都得接受源於自己內心的審判,同樣,能救贖自己的也只有罪人本身。
❷ 求一部電影 主角家裡挺有錢 嚮往自由的生活,於是開始徒步旅行.結尾主角誤吃一種有毒草葯.身體越來越虛弱
《荒野生存》。
❸ 《勇敢的心》中,梅爾吉普森最後高呼一句自由,有何含義嗎
「Freedom」喊出這就句話,是為了點名這部電影的名字,一顆勇敢渴望自由的心,電影應該算是描述著13世紀的蘇格蘭戰爭,蘇格蘭人民為自由而戰。
這也告訴了我們一些道理,我們一生中你總會面臨這很多種選擇,不管你的選擇是艱難的還是相對於容易的,難得可貴的是你有木有堅持下去你當初的選擇。
❹ 《勇敢的心》中華萊士在臨死之前喊了什麼呢
電影勇敢的心主角威廉·華萊士在臨死之前,喊的是freedom,中文意思就是自由,他一生都是一個鬥士,一個為愛而戰的鬥士,一個為愛而戰的鬥士自由作為一名戰斗鬥士,一名為國家和命運而戰的鬥士,他的英雄精神令人欽佩和尊敬,他配得上比泰山更重要,蘇格蘭人民受到英國長期暴政的控制自由可以說,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預示著一場勢不可擋的戰爭。
因為我們明白,即使我們生活在一個系統社會,我們的心也不能被囚禁,我們心中仍然隱藏著頑強和追求的勇氣!我們仍然不會放棄喊叫自由你的能力!就像電影的最後一個主題,自由它總是在那裡,只是勇敢的心,看完整部電影後,我仍然看到一匹華麗的金鐵馬在我面前賓士;沸騰的血液還在我耳邊回盪自由這些都包圍著我,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散去。
❺ 關於自由的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新基督山伯爵》《楚門的世界》《自由意志》,這樣的電影有很多,希望能幫到樓主。
❻ 自由的代價 - 從《肖申克的救贖》談起
http://img.over-blog-kiwi.com/2/04/69/30/20170804/ob_738dec_freedom.png
1,自由的代價
人在封閉的環境中呆久了就會嚮往自由,這是人的天性;人在封閉環境中呆久了,適應了封閉環境,從而懼怕自由甚至拒絕自由,這也是人的天性。此外,人在封閉的環境呆久了,不再知道自己是否嚮往自由,甚至不知道自由為何物,同樣是天性使之然。所有的這些情況的綜合起來,構成了人性的復雜。
《肖申克的救贖》之所以經典,大約就是因為它體現了這一復雜性。主角安迪被關了19年,堅信自由,最後出來了,如魚得水;影片中另一個角色海特倫被關了50年,已經不再適應外面的世界,出來後反而受不了」自由「,上吊自盡;安迪的朋友瑞德本性熱愛自由,在監獄生活的開始的很多年中也奮力爭取獲釋,但總是不成功,久而久之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再能適應外面的生活,乾脆放棄出獄的希望,結果陰差陽錯反而獲釋。出來後瑞德經歷了一個不適應期,最後投奔安迪,擁抱自由。
當今中國大陸的同胞中很多把外面的「自由」世界想像得天堂一般完美,其實鑒於上面提及的人的復雜性,真出來了能否生活得好還是個問號。就個人的經歷和觀察,我發現早期出國的中國人的大部分在海外都生活得非常艱難,原因主要是經濟上的,而文化的差異不能不說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近年來出國的中國人很多都因為物質條件優厚而不再承受以前華人承受過的生存挑戰,然而選擇回國 - 「逃避自由」 - 的中國人的比例卻大大高於以前。
筆者幾十年前讀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讀之前覺得很奇怪,自由這么美好的東西怎麼還要逃避?讀完之後基本明白了一個人性事實:自由並非每個人的嚮往。並且,由於自由是有代價的,所以即使嚮往之,也不是每個人都具有付得起這個代價的「本錢」。那麼,「支付」自由的代價都需要哪些條件呢?筆者以為最主要的簡而言之有三:自主能力,以及承擔個人責任的能力;承受孤獨的能力。
一個人要享受自由首先必須具備自主能力。自主的能力包括一個人從物質到精神上的各方面自我決策能力:生活方式、經濟、職業、思想意識到信仰,等等。從我的觀察很多中國人中具備這個能力的不多,很大程度因為這樣一個事實:中國人的養育方式多是包辦和灌輸型的,中國人從小就習慣了他人為自己做選擇做決定。而由於人是極其容易被塑造的動物,所以中國的這種極端教育方式必然培養很多依賴性強的人。
其次,享受自由必須稟賦和自主攜手而來的個體責任意識。人一旦自主了,凡事得自己做出選擇,行動之後必然後果自負。大多數中國人從小習慣了靠父母做主,學校老師做主,工作了老闆做主,大事大非國家政府做主,從而也習慣了把責任推到自身以外。這個文化現象也導致中國社會推卸責任的人鋪天蓋地,敢說敢當的具有領導才能的人卻極其稀少。這種沒有個體責任感的人來到自由世界,經常會處處束手束腳,百般不適。
再次,能充分享受自由的人須有一定的承受孤獨,甚至享受獨處的能力(在此的「孤獨」當然是相對的,絕對的魯濱遜式的孤獨絕少有人能承受。另外獨處與孤獨不同,類似英文的solitary 與 loneliness的不同)。在以個體為中心的文化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對淡漠,由此人必須面對很多孤獨的時光。對有些人來說,這樣的孤獨求之不得,而對有些人來說則相反 - 避之唯恐不及。《肖申克的救贖》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監獄里雖然封閉,但人和人的距離很近,每天的時間安排都是在集體活動中完成。這種生活方式雖然單調,但能讓人遠離孤獨,所以好多犯人長而久之人反而感覺很舒適。監獄是社會的縮影。以群體主義文化為重心的社會也一樣,長期的群體生活方式已經讓人很習慣,如被突然拋在一個人與人之間鬆散關系的文化環境反而會覺得孤獨難忍。當然也有能享受這份孤獨的,但應該是少數。
綜上所訴我們不難看出,自由遠遠不是很多人想像的那樣」舒服「。盡管自由在每個人心中都是一個讓人聯想到無垠藍天的詞彙,充滿浪漫,但就像帶刺的玫瑰一樣,世上絕少有不付出代價的幸福。
2, 獨立與皈依 - 人性中相矛盾的兩個對立面
人是非常矛盾的動物,一方面有對群體皈依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有個體獨立自由的需要。對獨立自由的需要導致對群體的叛逆,對群體皈依的需要又導致對獨立自由的逃避。
從人的心理成長規律來看,人進入成年之後自我意識成熟,個性形成,所以人對自由的嚮往是個體成熟的必然結果,而完全沒有這個需要的「巨嬰」多半因為特殊的後天文化環境阻礙了這一自然的成長過程。在《肖申克救贖》這個現象被稱為「institutionized」 (」集體化「或者「體制化」)。海特倫就是這樣一個完全被「體制化」了的人。
然而,對自由的逃避其實不完全是社會馴化的結果。人的天性中本來存在對群體皈依的需要,而這個需要一旦強於自我獨立的需要,人就會選擇逃避自由。人的皈依需要一方面有生理的原因 - 脫離母胎的痛苦難忍,另一方面是生存環境的原因:人的生存依賴於合作。
在人類漫長的進化期間,與群體割裂開的個人是很難甚至無法生存的,因為單個的人無法抵抗惡劣的自然環境,更無法與其它物種競爭(甚至可以說人的合作能力是人從動物界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之一。參見《羞恥感與負罪感》)。既然沒有合作人就不可能生存,和群體的隔離 - 孤獨,就成了人的最大恐懼之一。據心理學統計,孤獨是僅次於死亡的人的最大恐懼。原始社會時期對個體的懲罰之一就是把個體從部落群體中開除。這些個體脫離群體之後基本就是死路一條。文明之後社會對很多罪犯的懲罰之一也是流放,讓人承受脫離本土文化環境的痛苦。所以人的本性中有著強烈的對孤獨的懼怕,對歸宿的需要。
皈依和自由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同時存在於每個個體之中,而每個人偏重不同,但絕少有人只需要其中之一。然而盡管如此,由於歷史的方向總是在朝向未來甚至未知發展,每一次真正的進步都基於舊次序的被打破,自由仍然是一個健康的充滿活力的社會所推崇權利,更是健康個體的鍥而不舍的追求。
3,自由的相對性
大凡世間任何事都是相對的,自由也一樣。世上沒有絕對的自由。我讀到過的最接近於」絕對自由「的,就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黨的獨立宣言:「自由是在不傷害他人的條件下做一切事的權利」("Liberty consists in being able to do anything that does not harm others") 。但這個「不傷害他人」就是條件。所以自由絕非無條件的「為所欲為」。
盡管美國在很多人眼裡是最自由的國家,但很多中國人可能在大陸覺得更自由自在,這大約一方面是因為每個人對自由的需要不同,另一方面每個社會的行為規范也有所不同(文化差異)。就個體而言有些人注重物質上的自由,所以拚命掙錢,有些人寧願掙錢少也要給自己贏得更多的時間,享受精神自由;就社會而言,每個社會對人的行為約束體現在不同的方面,有些社會在精神上約束得多,行為規范上相對放縱,有些社會可能正好相反。所以不是每種社會都符合自己個人需要,而適應了一種文化環境的人很可能不適應另一種社會,盡管另一種社會可能是先進的,更自由的。
除了自由的內涵各個不一以外,筆者還認為,自由產生的條件也是相對的,真正的自由並不完全來自外界。外在的自由雖然是自由最基本的必要條件,但並不是充分條件,因為它不能完全保證一個人真正的心靈自由。由此把個人自由完全建立在外在條件下的人,即使在一個非常自由的社會中,可能仍然會得不到真正的自由。此外,由於一個人是生理和心理的共同體,單有一方面的自由都不是完全的自由。所以一個擁有絕對物質自由的億萬富翁完全可能生活在心靈的牢獄之中;而對於一個內心世界豐富的人,物質上的相對短缺也並不能真正剝奪他/她的內心自由。
在《肖申克救贖》中安迪把音樂打開,讓每個囚犯都在音樂中得到心靈的釋放就是心靈自由的最感人的例子:
「...those voices soared higher and farther than anybody in a grayplace dares to dream. It was like some beautiful bird flapped into our drablittle cage and made those walls dissolve away, and for the briefest ofmoments, every last man in Shawshank felt free.」(。。。這美麗的聲音飛揚到至高至遠的地方,那是生活在灰色的塵世的人做夢都想像不到的地方。此時彷彿是一些美麗的飛鳥突然來到我們單調的牢籠,一瞬間融化了監獄的高牆。在那短短的一瞬間中,肖相剋監獄的每一個囚犯都感受到自由。)
誠然,如前面所述,人是肉體和精神的共同體,單有任何一方面的自由肯定都不是完整的自由,但精神的自由卻是一種高出於動物本性的自由,一種對肉體的超越,帶來的是一種升華了的力量和享受。
最後引用一段一個(曾經的)囚犯的話:「我經常跟警察開玩笑,我說你們的空間在你們眼睛裡面,我的空間在心裡。你們的空間是有限的,我的空間是無限的。你們一閉眼,什麼都沒有,就是黑暗; 我一閉眼,就是光明」。」
這不是玩笑,而是智慧。
07/06/201, Durham, NC
❼ 元旦看什麼電影
強烈推薦《三傻大鬧寶萊塢》。
這部電影2011年上映後,立刻打破了印度電影的票房紀錄,創下了寶萊塢電影上映第一天、上映首周和全球票房最高紀錄。
全片164分鍾,沒有半點拖沓的就把故事輕松地講完了。笑點密集、淚點密集、電影情節簡單易懂,不需要燒腦。男主角帶有著超脫萬物的精神,嚮往自由,並用心在實踐「自由」。盡管在現實生活中,男主角可能會遭受社會壓力,但不得不說,我對男主角的態度是嚮往的。
電影用荒誕的形式,從側面審視了當下印度社會存在的問題,其中也包括填鴨式教育與應試制度。固定的知識、刻板的學習方式殺害了一個又一個天才,不由得讓人開始審視與反思。
還要說一說劇中「三傻」的友情,因不願背叛朋友而走投無路選擇自殺,這樣的友情,實在難得。
❽ 《飛越瘋人院》男主角被逼成了一個瘋子,劇情是否有誇大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