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視劇桃花扇演員表
《桃花扇》演員表 :
王丹鳳
飾 李香君
馮喆
飾 侯朝宗
虞俊芳
飾 鄭妥娘
鄭大年
飾 楊龍友
2. 電視劇桃花扇演員表
《桃花扇》演員表
:
王丹鳳
飾
李香君
馮喆
飾
侯朝宗
虞俊芳
飾
鄭妥娘
鄭大年
飾
楊龍友
3. 孔尚任的<桃花扇>有沒有影視版上哪能看到
我知道有的,是電視劇,周傑和曹穎演的,至於在哪裡可以看到嘛,這個我就不知道了。因為當初大概是2003年還是2004年在電視台看的。你在網上搜搜吧——抱歉,幫不了你了。
4. 桃花扇電影演員表
王丹鳳
飾 李香君
馮喆
飾 侯朝宗
虞俊芳
飾 鄭妥娘
鄭大年
飾 楊龍友
5. 求《羅丹傳》議論性段落,或這本書的讀後感、書評
簡介】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經十餘年苦心經營,三易其稿寫出的一部傳奇劇本,在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完成,歷來受到讀者的好評。共有40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訪翠》、《寄扇》、《沉江》等幾折。通過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滅亡的歷史戲劇。所謂「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實事實人,有憑有據。」當時清初正是考據學極盛時期,影響了作者忠於歷史的態度,劇本中絕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劇本所寫的一年中重大歷史事件甚至考證精確到某月某日,但由於並不是歷史書籍,劇中加入故事情節,人物感情刻畫,從深度和廣度反映現實,並且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是一部對後來影響很深的歷史劇。
戲劇家歐陽予倩對《桃花扇》可謂情有獨鍾,曾分別在話劇、京劇、電影等領域涉獵過這一題材,他對《桃花扇》的改編甚至影響了民國以來不少的戲劇創作。田沁鑫認為:「歐陽予倩先生當時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改編了這出戲,有著極強的影射和借古諷今意味,後人大都追隨並沿襲了這一版本。可以說《桃花扇》曾被各種顏色調和了很長時間,而我們則是想恢復其本真和古樸的原貌。我想我們最多能夠整理出七八出,我想用一晚上演完。其實整理出多少都沒有關系,關鍵是如何取捨,如果捨得有意思,相信會是另一番風貌。」田沁鑫所說的恢復《桃花扇》「原貌」,在情節上主要體現在結尾。歐陽予倩版的電影廣為流傳,結尾是李香君自盡,侯方域降清。事實上,在孔尚任的原作中,結尾是侯、李二人在國破家亡後出家。
【歷史背景】
當時正處於明朝末年,李闖王攻陷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吳三桂勾引清兵入關,攻下北京,中國北方大亂。鳳陽總督馬士英在南京擁立福王為皇帝,取年號「弘光」建立南明。當時清兵不過有十多萬,如果勵精圖治,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樣自保,偏安江南。但南明皇帝耽於聲色;朝臣賣官鬻爵,搜刮錢財;武將擁兵自重,互相打內戰,只有史可法帶領三千殘兵堅守揚州,結果不到一年,揚州陷落,南明王朝土崩瓦解。
明朝人明白亡國與亡天下的不同,普通百姓奮起反抗。滿清推行剃發衣服,不屈死難者數千萬。主人公李香君就是一個有著民族氣節的女子。
【出場人物】
全劇只有30名出場演員,作者將其分為「色部」、「氣部」和「總部」。
色部是貫穿全劇表現「離合之情」故事主要情節的人物,又分為以男主角侯方域為首的及其周圍人物的「左部」和以女主角李香君為首的及其周圍人物的「右部」,共16人。
氣部是表現背景歷史「興亡之感」的人物,又分為以史可法為首的忠臣的「奇部」和以馬士英等為首的奸臣「偶部」,鑒於歷史上不敢罵皇帝,將弘光皇帝分在奇部,共12人。
總部只有兩人;「經星」張瑤星道士,「緯星」南京太常寺老贊禮,作為全劇幕中穿插,介紹背景,以情節外人補充交代敘事的人物。
【情節梗概】
明代末年,曾經是明朝改革派的「東林黨人」逃難到南京,重新組織「復社」,和曾經專權的太監魏忠賢余黨,已被罷官的阮大鋮斗爭。其中復社中堅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兩人陷入愛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詩扇,而和其「梳櫳」(和妓女結婚非正式叫梳櫳)。阮大鋮匿名託人贈送豐厚妝奩以拉攏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曉堅決退回。阮大鋮懷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後,起用阮大鋮,他趁機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並強將李香君許配他人,李香君堅決不從,撞頭欲自盡未遂,血濺詩扇,侯方域的朋友楊龍友利用血點在扇中畫出一樹桃花。南明滅亡後,李香君入山出家。揚州陷落後侯方域逃回尋找李香君,最後也出家學道。
全劇其中穿插當時歷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鎮帶兵打內戰,史可法堅守揚州城破投河自盡等。
【歷史影響】
桃花扇一劇形象地刻畫出明朝滅亡前統治階層腐化墮落的狀態,中國各代王朝的滅亡實際和明代是如出一轍,「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劇本脫稿後立即引起社會的關注,在舞台上經常演出。康熙皇帝專門派內侍向孔尚任索要劇本,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於聲色的情節,常皺眉頓足說:「弘光弘光,雖欲不亡,其可得乎!」康熙對懷念明朝的百姓十分忌憚,曾多次編造謊言污衊明朝,自然藉此機會發揮。康熙一生追殺明朝皇子,直到在康熙四十七年凌遲了最後一個已經七十八歲的明皇室嫡子朱三太子,才放下心來。這部戲對明代一些氣節之士的贊美更令康熙為首的滿洲人不滿,不久作者就被借故罷免。
滿清強迫中國人剃發易服,剃發並非如今天電視劇里所演的陰陽頭一般。歷史上真正的剃發是金錢鼠尾,腦袋上的頭發幾乎全部剃光,只留中間一塊。醜陋屈辱可想而知。面對這樣的屈辱,普通百姓奮起反擊,死難者以千萬計。
20世紀之初,王國維自1908年至1912年鑽研中國戲曲,曾極口稱贊元劇之文章,但卻認為不及《桃花扇》。他在《文學小言》中說:元人雜劇,辭則美矣,然不知描寫人物為何事。至國朝之《桃花扇》,則矣!王氏指出,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桃花扇》是中國戲曲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1915年,吳梅為暖紅室校訂《桃花扇》後,寫了一篇題識,並在所著《顧曲麈談》中贊揚此劇不獨詞曲之佳,即科白對偶,亦無一不美。1918年7月,他又寫了《桃花扇傳奇跋》,專論其藝術成就說:東塘此作,閱之久,凡三易稿而成。自是精心結撰,其中雖科諢亦有所本。觀其自述本末,及歷記考據各條,語語可。自有傳奇以來,能細按年月確考時地者,實自東塘為始,傳奇之尊,遂得與詩文同其聲價矣。王國梅是20世紀中國戲曲史學科的開創者,他倆對《桃花扇》的藝術評價很高,但都沒有觸及孔尚任的身世的思想內容。在清末民初,能結合文藝思潮來探索孔尚任《桃花扇》主旨的學者,當推梁啟超為第一人年,他在《小說叢話》中首先揭示了《桃花扇》的民族主義實質,他說:「《桃花扇》於種族之戚,不敢十分明言,葢生於專制政體下,不得不爾也。然書中固往往不能自製之使人生故國之感。……讀此而不油然生民族主義之思想者,必其無人心者也。」(註:阿英編:《晚清鈔·小說戲曲研究卷》,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14頁。)
在抗日戰爭時期,著名劇作家歐陽予倩先生曾改編過這部劇本,將結尾改成侯方域剃發留辮,改換清服入仕,找到李香君後,李香君憤而和其斷交,以諷喻當時的賣國漢奸汪精衛之流,(其實歷史上真實的侯方域確實在順治年間回河南參加了鄉試)。1964年劇作家梅阡、孫敬把它改編成電影劇本,採用的是歐陽予倩劇本的結尾,由著名演員王丹鳳和馮喆主演,並以崑曲曲調作插曲,有的唱段選了牡丹亭的詞,更烘托出悲壯的氣氛。但由於寫的是末代王朝,文化大革命中被無端指責為「懷念失敗的國民黨政府」而受到嚴厲的批判,文革後被平反。
【鑒賞】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記錄著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運,又用它勾連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動。一把纖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僅串絡著紛亂的歷史人物與事件,並雄辯地展示出它們的破滅的必然性。在民族淪落、社稷傾圮的時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給予身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個孱弱的靈魂賦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而將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會地位卑微的民間藝人身上。孔尚任藉助他們的口,抒發了對末世既臨的無可奈何、無可挽回的嘆息。
蘇昆生的悲歌,不僅是對迴光返照的南明王朝的憑吊,不僅是對三百年大明江山一旦覆亡的傷感,也不僅是對瞬息萬變的歷史興亡的慨嘆,在這些憑吊、傷感、慨嘆的深處,涵蘊著對封建社會「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的歷史趨勢的預感,唱出了封建未世的時代哀音!……在這種時代哀音中,流溢著封建末世文人心中破敗感、失落感、憂患感交織躁動的感傷情懷。
【作者簡介】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
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仕前階段:三十七歲前,在家過著養親、讀書的生活。他接觸了一些南明遺民,了解到許多南明王朝興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軼事。對寫一部反映南明興亡的歷史劇萌發濃厚興趣,開始了《桃花扇》的構思和試筆,但「僅畫其輪廓,實未飾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
二、出仕階段:1684年康熙南巡北歸,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歲的孔尚任在御前講經,頗得康熙的賞識,破格授為國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歲,奉命赴江南治水,歷時四載。這個時期,他的足跡幾乎踏遍南明故地,又與一大批有民族氣節的明代遺民結為知交,接受他們的愛國思想,加深了對南明興亡歷史的認識。他積極收集素材,豐富創作《桃花扇》的構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奉調回京,歷任國子監博士、戶部主事、廣東司外郎。經過畢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歲的孔尚任,終於寫成了《桃花扇》。一時洛陽紙貴,不僅在北京頻繁演出,「歲無虛日」,而且流傳到偏遠的地方,連「萬山中,阻絕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鶴峰縣),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職,「命薄忍遭文字憎,緘口金人受誹謗」(《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詩贊予〈桃花扇〉傳奇,依韻卻寄》),從這些詩句看,他這次罷官很可能是因創作《桃花扇》得禍。
三、隱居階段:罷官後,孔尚任在京賦閑兩年多,接著回鄉隱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這位享有盛譽的一代戲曲家,就在曲阜石門家中與世長辭了,年七十歲。他的作品.還有和顧采合著的《小忽雷》傳奇及詩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長留集》等,均傳世。
孔尚任年譜
順治五年(1648年),一歲
九月十七日,生於山東曲阜
順治十五年(1658年),十歲
讀書於曲阜北石門山中。
少年時期,博採遺聞,准備寫一部反映南明一代興亡的戲曲。
康熙八年(1669年),二十一歲
此前,應童子試,為諸生。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十歲
前往濟南應試,未中。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十三歲
用田產捐國子監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十五歲
應孔毓圻之聘請,參加修編《孔氏家譜》及《闕里志》。
並訓練禮生、樂舞生,監造禮樂祭器。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十六歲
康熙帝南巡,路過曲阜,祭孔子。
孔尚任受薦於御前講經,受康熙帝賞識。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十七歲
破格任為國子監學士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三十八歲
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出差維揚,疏浚黃河海口。
於揚州登梅花嶺,拜訪史可法衣冠冢。
於南京登燕子磯,游秦淮河,拜明孝陵,於棲霞山白雲庵訪道士張瑤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十一歲
回京。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四十五歲
奉旨回曲阜,送御書「萬世師表」匾額,參加曲阜孔廟落成的祭祀典禮。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四十六歲
升戶部主事,職務為寶泉局監鑄。
與顧天石合作,創作傳奇《小忽雷》。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十一歲
《桃花扇》創作經十餘年,終於脫稿。上演,反響熱烈。
宮中內侍索要《桃花扇》劇本。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五十二歲
升戶部廣東司員外郎,不到一月即被罷官。
康熙四十年(1701年),五十三歲
逗留北京。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五十四歲
回曲阜石門山老家。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五十八歲
到河北訪友,觀演《桃花扇》。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六十一歲
因津門詩人佟蔗村資助,《桃花扇》刻版印行。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六十八歲
到淮南訪問劉延璣,合編《長留集》。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七十歲
卒於曲阜石門山家中。
【崑曲:桃花扇】
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曼悠遠見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世界文化遺產。崑曲代表作《桃花扇》,名列中國古典戲曲五大名著之一,作者孔尚任為孔子六十四代孫,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以明末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深刻描寫南明王朝的興亡與明朝的覆滅。
《桃花扇》有「末世百象圖」之說,內容龐雜,人物眾多,場景斑駁。經孔尚任十餘年苦心經營,三易其稿,劇本寫成後,王公顯貴爭相傳抄,金斗班首演於京中舞台,一時轟動。
在《1699 • 桃花扇》的演出中,素有「明代清明上河圖」之稱的國寶級畫卷《南都繁會景物圖卷》破天荒以舞檯布景的形式首度全景亮相,淋漓盡致地重現明朝永樂年間南京舊都繁華奢靡的景象。此外,舞台上將有眾多價值不菲的寶物,譬如三百件蘇綉精品——包括當代刺綉皇後姚建萍親手綉出的主角戲服、崑曲大師俞振飛題寫的摺扇、名師祖傳的頭飾、明代傢具等等。今次的製作集崑曲四代傳人之心力,名師高徒薈萃,而且更連接起中、日、韓、台各地優秀藝術家共同打造,基本恢復了三百年前文武並重的演出規模,從秦淮風情中再現崑曲盛世之美。這出巨構稍後將巡迴南韓、瑞士、義大利等地演出。
【京劇:桃花扇】
1958年,中國京劇院曾依照歐陽予倩編劇的《桃花扇》本排演,由鄭亦秋導演,杜近芳(飾李香君)、葉盛蘭(飾侯朝宗)、李世霖(飾楊文聰)、蘇維明(飾阮大鋮)、侯玉蘭(飾李貞麗)、孫盛武(飾柳敬亭)、駱洪年(飾蘇昆生)等聯合主演。
【電影 桃花扇】
桃花扇 (1963)製作團隊
孫敬 .... 導演
梅阡 .... 編劇
孔敬 .... 編劇
呂萬營 .... 編劇
羅真 .... 導演助理
王志雄 .... 攝影
宋國毅 .... 特技攝影
洪嘉惠 .... 錄音師(收音)
孟福印 .... 錄音師(收音)
薛效強 .... 剪輯
董萍 .... 美工
胡強生 .... 美工
樊步義 .... 作曲
魏瑞祥 .... 作曲
油達民 .... 指揮
龔萬里 .... 指揮
李淑君 .... 演唱
王秀英 .... 服裝指導
張錫九 .... 道具
柏順富 .... 化妝
程克林 .... 化妝
李恩德 .... 化妝
陳鎬庄 .... 燈光(照明)
孫超德 .... 美術(製作設計)
陳清甫 .... 背景設計
金紫光 .... 顧問
陝西省歌舞劇院民族樂隊 .... 伴奏
上海電影樂團民族 .... 伴奏
上海合唱團 .... 演唱
演員表:
虞俊芳 .... 鄭妥娘
鄭大年 .... 楊龍友
叢肇桓 .... 吳次尾
馬中元 .... 蘇昆生
孫元勛 .... 馬士英
崔書鳳 .... 卞玉京
智一桐 .... 陳定生
畢福生 .... 阮憲五
王墨農 .... 劉肇基
李倩影 .... 李貞麗
馬長春 .... 小紅
金馥麗 .... 寇白門
許虹 .... 九夫人
潘芄 .... 田仰
王丹鳳 .... 李香君
馮喆 .... 侯朝宗
韓濤 .... 阮大鋮
周文彬 .... 柳敬亭
易東林 .... 史可法
【誕生的地方】
《桃花扇》誕生的地方
張寶申
從琉璃廠西街西口往北,有一條斜向通往宣武門內大街的胡同叫「海柏胡同」,因胡同內有廟宇「海波寺」,明清時稱「海波巷」、「海波寺街」。三百多年前,在這條不起眼的小胡同里,孔尚任在他的「岸堂」寓所,創作了《桃花扇》,並讓「伶人」在此進行了「首演」,在北京的戲劇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號東塘,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孫。他早年在家鄉時,就聽到過「李香君血濺詩扇」及南明王朝滅亡的故事,感慨頗多,萌發了「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創作沖動,有了《桃花扇》最初的構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南巡歸來路經山東,到曲阜祭孔,孔尚任被舉薦在御前講經,並做了皇帝游覽孔府的向導,深得康熙賞識,被「破格」任命為國子監博士。此後,他曾奉命到江淮了解民情,治理水患,還到過南京、揚州一帶尋訪,對明王朝閹黨專權,官吏腐敗,導致滅亡有了更多感觸,為他創作《桃花扇》積累了鮮活的素材。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孔尚任到京城為官,買下了海波巷的一處宅院,將書齋命名「岸堂」。「海波巷裡紅塵少,一架藤蘿是岸堂。」經過多年的生活積累和創作準備,孔尚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劇本的創作。北京是元雜劇的發祥地,發展到明清傳奇,戲劇活動在京城已十分活躍。在這種良好的大環境中,孔尚任借鑒了前人的經驗,經過十多年的艱辛努力,三易其稿而創作出了不朽的名劇《桃花扇》。《桃花扇》通過江南名妓李香君與復社文士侯朝宗的愛情故事,反映了南明王朝的興亡。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直抒胸臆:「不獨使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1700年正月初七,孔尚任邀集了名士摯友18人在岸堂相聚,酒席宴前,讓伶人清唱《桃花扇》新曲,眾友人無不稱快,忘乎所以。「詞人滿把拋紅豆,扇影燈花鬧一宵。」此後,《桃花扇》又在菜市口胡同的碧山堂大戲台,由著名崑曲班社連演數場,一時轟動京城。這一動靜,很快傳入宮內,康熙皇帝聞訊索閱了《桃花扇》稿本。因《桃花扇》頌揚了史可法、左良玉等明朝抗清人物,引起了康熙及滿族大臣們的反感,不久,孔尚任就被借故罷了官,回曲阜老家去了。
三百多年來,《桃花扇》曾被多個劇種上演。抗日戰爭時期,歐陽予倩將《桃花扇》改為話劇,廣泛上演,鼓舞了人民群眾愛國抗日的鬥志。解放後,中央實驗話劇院幾度將《桃花扇》搬上舞台,在國內外演出。著名導演謝晉曾將《桃花扇》搬上銀幕。上海電視台也曾將《桃花扇》改編成電視連續劇《李香君》。海柏胡同里的孔尚任「岸堂」,現已難尋舊跡,但在這里誕生的《桃花扇》,已成為中國戲劇史上的一塊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