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奧斯曼的崛起·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 戰事緣起
位於兩片大洋與兩個大洲的交匯處的那座城市,就像是鑲嵌在兩顆藍寶石和兩枚翡翠之間的一顆鑽石,由此形成了世界帝國之環上最珍貴的一顆珠寶——君士坦丁堡。這座城市註定是世界的中心——它是樞紐:亞洲、歐洲、黑海、地中海、巴爾干世界、義大利城邦;就像一隻蝴蝶,君士坦丁堡就是蝴蝶的身體,不僅有著戰略地位,還代表了帝國的興衰,孕育著歷代的文明。
在地中海地區,君士坦丁堡一直是最大的城市,這片地區一直是應許之地。只要掌握了君士坦丁堡,就掌握了世界。145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與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為了爭奪君士坦丁堡打了一場史詩戰役。此前,二十三支軍隊試圖奪取這座傳說中的城市,然而全軍覆沒。無盡的屠殺中終將誕生一位統治者,並改變未來三百年的歷史。
1451年君士坦丁堡的守護者和掌權者是君士坦丁十一世。很少有人比東羅馬帝國的君主,更加獨裁專制了:他們基本上是介於神與人之間的存在,他們是神在地球上的左膀右臂。
君士坦丁十一世十分勇敢,而他願意為之犧牲一切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守住君士坦丁堡。
二十三支軍隊試圖奪取高牆保護下的傳奇之城,都以失敗告終。對羅馬一千一百年來統治的最大威脅來自他們的宿敵——奧斯曼人。
這些曾經的安納托利亞軍閥和游牧民族建立起了蓬勃發展的帝國,一直延伸到東歐。1451年奧斯曼蘇丹穆拉德二世的駕崩引發了一連串的事件,繼而將迅速讓奧斯曼人和羅馬人瀕臨戰爭的邊緣。
三百多公里開外,蘇丹穆拉德的兒子穆罕默德二世一直以來在愛琴省的馬尼薩擔任行省總督。這位王儲與父王的宮廷不和,在半流放的狀態下生活了多年
扎加諾斯帕夏傳來穆罕默德父親的消息:有風聲說大維齊爾和蘇丹朝上其他政要正在探討和規劃下一任繼承人。
穆罕默德必須前去阿德里安堡繼承皇位,不確定的是,他是會被加冕,成為奧斯曼帝國的蘇丹,還是需要動用武力去奪取。
奧斯曼帝國的王位是朝廷中的任何成員都可以公平爭取的,並沒有世襲制一說。他們必須去爭奪王位,或是努力成為最具領導力的人。
穆罕默德收到了父王的大維齊爾錢達爾勒哈利勒帕夏的接待,他是蘇丹的親信。大維齊爾相當於帝國的首相,當新的蘇丹繼承他父親的大維齊爾時總會產生很多沖突。這時就必須制服那位大維齊爾。如果失敗了,就會變成傀儡蘇丹。
見到在父親的陰影下生活多年的穆罕默德,他的蘇丹殿下,大維齊爾對這位十九歲的年輕人的所保有的期待徹底粉碎了。他實在太年輕了,人們不僅僅是懷疑他是否能勝任,也許他沒有能力步他父親的後塵。
穆罕默德的繼母瑪拉布蘭科維奇是他在都城中最親密的同盟之一,她急切地想見識這位年輕蘇丹的作為。
你知道亞歷山大大帝在登基時說了什麼嗎?
「最終 當一切都塵埃落定……」
「只有你的功績留存於世。」
當來到王座前,他意識到有必要表示這一切的是由父王一手打造的。那麼這孩子又會做什麼呢?他說:「我會完成至高無上的成就」——拿下君士坦丁堡。這當然是所有人的夢想。可也是一句空話、吹牛的大話。人們聽了只會說你去試試,轉身笑話這個不怕虎的初生牛犢。
穆罕默德政權分成兩派,一派是他從馬尼薩帶來的一批顧問,由扎加諾斯帕夏領導;一派是他父親的大維齊爾,始終對他的領導力保持懷疑——這些疑慮甚至擴散到都城外,傳入的敵人耳中。一位敵對的土耳其軍閥對十九歲的蘇丹發起了挑戰。他突襲了安納托利亞。穆罕默德和他的軍隊擺平了這次叛亂。
對穆罕默德統治最嚴重的威脅發生在1451年末,來自奧斯曼的宿敵——羅馬。哈桑帕夏傳來間諜的消息:羅馬人提出一個要求,威脅說如果不付給他們三倍的照看費,他們就要放了舅舅奧漢。奧漢王子代表著一段拜占庭外交史,他是可以繼承,穆罕默德的王位的。但是羅馬人把他藏在君士坦丁堡,以此每年收取奧斯曼人一定的費用。奧漢王子這個事很有意思,他是作為犯人被看管的,羅馬人想用他對峙奧斯曼人。
穆罕默德繼位時才十九歲,沒人知道他會是一位怎樣的統治者。所以君士坦丁試圖威脅他——這個威脅的意思是如果你做出一些過激的事情,我們就把奧漢送回來,索取一些金錢、一點支持,以及說不定什麼時候去推翻你的政權。
羅馬人通過動用他們在奧斯曼帝國內部的暗探來引發內戰,以此彌補他們在軍事力量和國土實力方面的弱勢。如果你是蘇丹,你會怎麼去應對?
這一次卻成了君士坦丁罕見的一次失策,產生了不可挽回的後果。
蘇丹想要建一座堡壘,企圖徹底掌控博斯普魯斯以及通過那裡的所有船隻——這不是外交,這簡直就是宣戰。面對羅馬人的威脅,穆罕默德給出的答卷是「如梅利堡壘計劃」,或者我們直白點說叫「建在羅馬領土上的堡壘」,被戰略性地安置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位於歐洲的一側,這座堡壘截斷了黑海地區羅馬盟軍的所有補給和軍事供給。這來者不善的堡壘也因此被人們戲稱為「割喉者」。
錢達爾勒希望陛下三思,在羅馬那邊建一座堡壘會激怒他們。歐洲,教皇可能聯合起來對抗。
君士坦丁堡高牆內的東西歸羅馬所有,而高牆之外的——都是屬於我的。
陛下三思!為了拿下君士坦丁堡,我們可能會因此失去一切……
然後穆罕默德說:「滾開」。
這座驚人的「割喉者」在僅四個半月內建成了,也使奧斯曼和羅馬離戰爭又近了一步。君士坦丁皇帝派遣使者們去穆罕默德宮里,對堡壘的建設提出抗議。
一些使者說:「這是羅馬的領土。至少您父親在做這等事之前,還會禮節性地請求許可。」
使者讓他們離開這些聱牙的廢話冗詞,奧斯曼人連聽都不想聽。君士坦丁又派遣了更多信使,這次滿載著禮物,說:「至少我們需要確信這不意味著要攻擊君士坦丁堡」。
穆罕默德給出的回應的是:他斬首了這些使臣。他選擇讓君士坦丁自己去琢磨。
我們不能置之不理,我們必須反擊
讓他嘗嘗羅馬的厲害。
皇帝問:那麼誰去教訓他,告訴我?
你嗎?
君士坦丁知道穆罕默德非常難纏,但武力並不總是解決問題。直到歐洲的天主教徒支援到來前,他們必須避免一切形式的正面沖突。君士坦丁清楚教廷的秉性,知道如果他們的希望只剩下那些天主教徒,那他們就真的完蛋了。
君士坦丁的親信盧卡斯諾塔拉斯擔任大公的職位,也就是相當於奧斯曼的大維齊爾,或者用時髦的話說:首相。他說:城牆內,我寧願看到蘇丹的包頭巾,也不願見到主教的紅帽子。因為君士坦丁堡是正教的中心,就像大多數城邦國和封建政權統治一樣,諾塔拉斯信奉希臘正教,對歐洲天主教會持懷疑態度。
這是在四個世紀前就已經分裂成的兩派。面對奧斯曼的威脅,城裡迫切需要教皇提供戰士和船隻:「在上帝眼裡我們都是兄弟!」他們指派使者去梵蒂岡,還有歐洲各個朝廷去拉攏援軍。
「熱尼亞的軍隊已經朝這里進發了。」仗著上帝的恩典,教皇會在未來幾周派軍隊來。
「吾皇萬歲!」
諾塔拉斯是君士坦丁堡最富有的人,從安納托利亞到義大利都有他的生意。在與奧斯曼人的戰爭中,沒有人比他失去的更多。
他差人給土耳其的朋友送去消息,那個「狡猾的、操山羊的老混蛋」哈利勒帕夏。錢達爾勒哈利勒曾是大維齊爾,是經驗豐富的元老,也被人們稱為希臘的哈利勒。他並不太想讓穆罕默德去征服君士坦丁堡,或者說他不覺得這樣做有意義。又或許他就是處於收了希臘人的好處,想要去扭轉穆罕默德的想法/
「戰爭對我們大家都不利…還有陛下在城裡的既得利益,和平似乎更有利可圖。」
可是穆罕默德年輕氣盛,他堅信自己會征服西部,就像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東部一樣,他不會妥協。
盧卡斯大概是巴爾干半島最富有的人了,他試圖讓帕夏跟蘇丹和稀泥:「外面傳得挺廣,說皇帝要釋放奧漢王子,皇帝願意武裝他。」
「你是說會給他個紅酒瓶嗎?」
「和你們蘇丹說,皇帝更想與奧斯曼保持和平。我會確保這一點,而且我們,可以制定免戰條約。不過…如果蘇丹…下定決心要拿下這座城…我簡直不想去想像你死在他旁邊的慘樣。」
「明明是很容易就可以避免的一場戰爭…如果是另一種情況…那你被砍頭那天,我一定要佔第一排的座位…」
「我現在根本不在意什麼商品貨物,與穆罕默德親近才是明智之舉。想想信任對於一位不諳世事的新蘇丹來說有多重要:一繼位就開始炒大家魷魚,或者說一上來就把人趕走,這樣只會四面樹敵;所以某種程度上說這是一個戰術策略:只要他有利用價值,就繼續用他。如果他確實有用,那非常好;如果不是,再擺脫掉他也不遲。說不定這樣就可以利用他的疏忽大意…來為你效力。」
「你們主子呢?哈利勒帕夏!」衛兵半夜闖入他的府邸。
這是什麼意思?
蘇丹召你進宮。
現在?
即刻,哈利勒帕夏!
那麼…給我點時間更衣……
半夜時分被蘇丹傳喚,帶禮物前來是前朝的慣例。帕夏在驚慌中拿起准備好的一袋金銀飾品,跟隨衛兵覲見。
「我不要這些虛的,帕夏。我只要你認真聽好:我剛做了一個夢,我看見我父親了,我的祖先奧斯曼,他們指引了我前方的路,它指向君士坦丁堡…通向城內的大門打開我徑直走向聖索菲亞大教堂…在那裡…我親眼見到了紅蘋果…它被獻給了我。你明白吧,帕夏。真主…向我展現了未來。他…命令我拿下君士坦丁堡。我別無選擇,只能遵照他的旨意。」
預言說君士坦丁堡就是紅蘋果,而且將會有一位勇士前來,並把這個正教的中心地帶從基督徒手中奪回,讓它回歸伊斯蘭世界。
「那麼我想,你也是站在我這邊的,帕夏。盡職盡責的老師、我忠誠的僕人、我軍隊的指揮官,加上如此盡心地致力於我們的命運。」
穆罕默德的做法非常睿智,他有辦法讓他放下心來,這樣他就能夠利用他。作為大維齊爾,哈利勒帕夏是奧斯曼帝國第二強大的人,年輕的蘇丹必須獲得他的全力支持,才能夠進攻君士坦丁堡。奧斯曼戰爭開始緊鑼密鼓地准備,六個月之內穆罕默德組建了一支八萬大軍,准備向君士坦丁堡進發。穆罕默德的軍隊迅速抓獲並擊潰了君士坦丁堡外殘存的羅馬前哨部隊,這進一步孤立了皇帝。但奧斯曼軍隊的殺手鐧,此時還沒有到來。
匈牙利人奧班曾經為希臘人鑄造炮塔,此時聽聞消息的他來到蘇丹殿前,向穆罕默德推銷他八米長的新加農炮,名字叫巴西利卡,是當時規格最大的膛炮,能發射直徑兩米半的炮彈。
「這傢伙能打穿巴比倫的城牆,雖說我知道你和巴比倫人沒仇……」他是個商人,哪裡出錢多他就為誰賣命。
你是基督徒?
很不幸,是的陛下。
你怎麼不把這些發明提供給君士坦丁?
我的學識是有價錢的,皇帝他付不起。而且,不僅如此,你才是這片領土真正的掌權者。
要價一萬達克特,8磅重的純金幣可真是獅子大開口。但另一方面,現在戰場上的哪些勉強能稱之為槍炮的,已經是百十年之前的老古董了。但如此大的加農炮著實是大部分人無法想像的,製作的成本也是一般的封建主無法承受的。所以奧班作為加農炮製作商,到世界各地為不同的人效勞。
「如果像你所說的,這傢伙能摧毀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我支付你四倍的價錢。我唯一的條件就是,它們必須在三個月後整裝待發。」
製造這樣一個武器的想法的確不可小覷,特別是因為早期的槍炮非常容易爆炸。想想這樣一個大的金屬管,大量的火葯從一端放入然後點火,希望它能發射出炮彈而不是原地炸膛只能靠祈禱了,爆炸發生在那一邊可不好說。
穆罕默德的超級武器是革命性的,炮彈的射程有近兩公里之遠。但君士坦丁有他自己的秘密武器——熱那亞雇傭兵,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蘭戈。他是個英勇的、可以說是奔放的人,以防守帶城牆的城市為專長而聞名。他曾是名海盜,專門襲擊來自埃及的船隻,以至於熱那亞政府已經對他提起了訴訟。之後他逃走了,為了避免受審,他提出為皇帝效勞。編年史上說,皇帝承諾以利姆諾斯島作為報酬。
你已經了解了…我們的處境。你只有不到七千士兵。
這確實不太理想。但我堅信有了你的忠貞…
「忠貞」?
有了你堅實的支持,我們可以打敗奧斯曼人。我會將你指派為陸軍統帥。
需要設防的城牆有近二十三公里,皇帝。
確實,不過…我已經向歐洲各國盟友派去了使節。教皇派來的支援應該隨時都會到。
恕我直言…做我們這行的,毀滅你的是希望!
『貳』 約翰遜海頓是誰
《康素愛蘿》是法國著名女作家喬治•桑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十九世紀最出色的小說之一。她通過對社會大視角、小景深的細膩觀察,把主人公放在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下,以翔實的筆觸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心靈純清高潔的青年女歌唱家的形象,描繪了一個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
女主人公康素愛蘿出身於社會底層,母親是個波希米亞人(吉普賽人),以賣唱為生,在她幼年時就跟隨母親流浪了歐洲各地,最後來到義大利的威尼斯定居下來,她進了一所慈善學校的唱詩班學習音樂,從師於著名作曲家波爾波拉教授門下。
不久她的母親就去世了,臨終前將她託付給了比她大五歲的一個英俊的流浪小夥子安卓萊托。這時的康素愛蘿長得並不漂亮,但兩人的共同命運,使安卓萊托仍然很愛她,兩人形影不離。由於安卓萊托有一付天生的好嗓子,不久就被當地一家有名的貴族劇院老闆朱斯蒂尼亞尼伯爵聘用,在貴族太太小姐的掌聲中,安卓萊托很快就表現出了貪圖虛榮、追求名利跡象,對此,波爾波拉十分反感,為了不影響康素愛蘿在歌唱事業上的發展,多次僅康素愛蘿離開安卓萊托,但她並不相信此會有此事,依然對青梅竹馬的未婚夫安卓萊托一往情深。
康素愛蘿的血液里傳承了吉普賽民族能歌善舞的天賦,演唱進步很快,波爾波拉評價說:「威尼斯沒有比她唱得更好的了。」但她鄙視那些學到一點知識後,就急於登台表演的人,更加厭煩演藝界追名逐利,勾心鬥角的風氣,仍然刻苦地學習演唱基本功。波爾波拉對她的勤奮與態度十分贊賞,給予了父愛般的關懷,做了她的法定監護人。一次偶然機會,康素愛蘿在老師的引薦下得以展示她的演唱才能,她以對歌曲的深刻理解力和扎實的演唱功底,很快在威尼斯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這時的康素愛蘿已經出落得純清玉潔、羞花蔽月,加之天生的高雅氣質,成為威尼斯乃至整個法國頗有名氣的年青貌美的歌唱家。
劇院老闆朱斯蒂尼亞尼伯爵看到了賺錢的機會,漸漸地開始冷落原頭牌歌女兼情婦高立拉,重金聘請了康素愛蘿,並以金錢、榮譽為誘餌不斷糾纏。安卓拉托雖然到劇院後,很快就跟高立拉鬼混到了一起,但對朱斯蒂尼亞尼伯爵的行為仍爭風吃醋。高立拉不僅對朱斯蒂尼亞尼伯爵的喜新厭舊、忘恩負義十分氣憤,又對康素愛蘿不斷走紅,自己漸遭冷落而妒火中燒,出於報復心裡,跟安卓拉托的關系更加緊密。當康素愛蘿了解到安卓拉托背叛她的真實情況後,憤然離開了威尼斯,悄悄來到巨人宮堡。
巨人宮堡坐落在一個崇山峻嶺環抱的地方,古堡繼承人阿爾貝伯爵雖然是個貴族,但他從小就同情窮人命運,常常傾囊相助。他憎恨教皇,贊成宗教改革,尤其當他得知他的先輩是宗教改革家傑式卡的後裔,可是後來向統治者低頭屈服,甚至改換了姓名時,受到極大震動,內心十分痛苦,因此,一提到這些事情,講起話來就「胡言亂語」像精神錯亂,常常生活在幻覺里。他的親戚對此焦慮不安,卻又毫無辦法。康素愛蘿來到後很快就了解了他的思想,幫他打消了精神幻覺,兩人漸漸地產生了愛情。但康素愛蘿不想躋身於上層階級,對阿爾貝的感情猶豫不決。正在這時,安卓拉托也找到了這里。為了躲避安卓拉托的糾纏,康素愛蘿又悄悄地離開了巨人宮堡,准備到維也納去找她的老師波爾波拉。
在去維也納的途中,康素愛蘿遇見了高立拉即將臨產,昏迷不醒地躺在一輛馬車上,生命垂危。她不計前嫌,把高立拉帶到一家農戶,精心侍候,幫助其順利生下一女嬰。當高立拉轉危為安時,她便悄然離去。
康素愛蘿來到維也納,在老師的推薦下,進了皇家劇院,再一次走紅。由於康素愛蘿的成名,也引來淫棍特朗克的無理糾纏,遭到康素愛蘿的堅拒,正當特朗克要對康素愛蘿施以非禮時,阿爾貝突然出現在康素愛蘿身邊,並挺身而出,把特朗克打倒在地。當康素愛蘿認出是阿爾貝,阿爾貝早已不知去向。不久,康素愛蘿就接收巨人宮堡的急信,讓她速去一趟。她立刻預感到阿爾貝有危險,日夜兼程來到巨人宮堡。此時,阿爾貝已病入膏肓,他的親戚為了滿足他的願望,以由康素愛蘿繼承阿爾貝巨大財產為條件,肯求康素愛蘿與阿爾貝完婚。雖然康素愛蘿對財產並不感興趣,但為了滿足她曾愛過的阿爾貝的最後願望,欣然同意。當婚禮剛剛結束時,阿爾貝就依偎在康素愛蘿的懷里,帶著微笑幸福地離開了人世。
康素愛蘿對阿爾貝的不幸離去,肝腸寸斷,悲痛萬分,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裡,她帶著沉重的心情,悄然地離開了巨人宮堡……
作者以一個女人所特有的洞察力,無論是大背景的襯托,還是人物情感的變化都描繪得十分細膩,給讀者留下了如臨其境,聞之有聲,觸及有物的深刻印象。
這部小說出來之後,在文學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但人們認為小說沒有寫完,紛紛詢問作者康素愛蘿的命運如何。在讀者的催促下,喬治•桑又寫了續集《羅道斯塔特伯爵夫人》,遺憾的是,我還沒有找到這本書,故不能介紹給大家,見諒了!
『叄』 如果1453年奧斯曼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世界會有什麼變化
如果1453年奧斯曼攻陷了君士坦丁堡,世界會,陸地上奧斯曼再也沒有了敵人。
或許年輕氣盛的穆罕默德會猶入無人之境掃平巴爾干半島,失去希望的羅馬人紛紛逃到義大利半島,給義大利帶去先進的東方理念。而奧斯曼不會止步多瑙河,還會進一步消滅匈牙利,兵臨維也納。同時水陸並進進軍義大利。起點便是聖約翰騎士團的所在地馬爾他。教皇可能會向世俗君主求援。
戰爭從不是什麼好事,沒有任何理由為屠殺洗地,不過即使到今天還有很多不承認各種屠殺的政府就是了。我想說的是記住歷史上的慘劇不是為了記住對其他民族的仇恨,而是為了避免重蹈覆,不再讓慘劇發生。但大部分人都只記住了仇恨,讓這種紀念起了反作用。
主條目:君士坦丁堡戰役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對君士坦丁堡發動圍攻。盡管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在拜占庭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授意下英勇作戰,但由於沒有援軍,他們的頑抗最終失敗。經歷大炮狂轟兩個月,堅不可摧的城牆終被擊破。
『肆』 有部電影朱斯蒂尼亞尼叫什麼名字
萬有引力
8.8分加入收藏
主演:莫文蔚戴立忍文章郭濤
導演:趙天宇
類型:劇情喜劇愛情
看點:都市男女真實故事改編唯美黑色幽默背叛
時長:90分鍾
年代:2011
地區:內地
語言:漢語普通話
別名:The Law of Attraction
簡介
『伍』 卡拉瓦喬的簡介
早期生活(1571年~1592年)
卡拉瓦喬鎮是個米蘭以東大約三十公里的小鎮,卡拉瓦喬的父親費爾莫·梅里西是鎮上弗蘭西斯科·斯福札侯爵的管家和建築裝潢師。卡拉瓦喬的母親露西婭·阿娜托莉來自本地一個富有的家庭。梅里西的孩子們(米開朗基羅是長子)都不在鎮子的洗禮記錄上,他們可能都生於米蘭,因為梅里西住在侯爵在米蘭的宅邸(註:2007年義大利的《24小時太陽報》報道,藝術史專家皮拉米在米蘭教會的檔案中,找到了卡拉瓦喬的受洗記錄,表明卡拉瓦喬1751年9月29日生於米蘭)。1576年,為了避開肆虐米蘭的瘟疫,卡拉瓦喬一家搬到了卡拉瓦喬鎮。次年,卡拉瓦喬的父親在此去世。據推測,卡拉瓦喬可能在卡拉瓦喬鎮長大成人,而童年則是在米蘭度過。在米蘭,卡瓦拉喬家似乎不僅與斯福札家族,還和顯赫的科隆納家族有來往,科隆納家族和斯福札家族有聯姻關系,在卡拉瓦喬後期生活里扮演重要角色。 1584年,卡拉瓦喬開始了4年的學徒生涯,師從據稱是提香學生的米蘭畫家西蒙·彼得扎諾。學徒期間,卡拉瓦喬好像一直待在米蘭和卡拉瓦喬鎮,但他也可能去過威尼斯,看到過吉奧喬尼和提香的作品,因此後來他被指責模仿吉奧喬尼。的確,他熟悉米蘭的藝術珍寶,包括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還有當地的倫巴第藝術。倫巴第藝術風格倡導「簡單、關注自然主義細節」,較之風格拘謹莊重的羅馬風格主義,倫巴第藝術更接近於德國自然主義。
羅馬時期(1592年~1600年)
1592年年中,卡拉瓦喬到達羅馬,「衣不蔽體,極度貧困……居無定所,缺吃少穿……身無分文。」幾個月後,他開始為當時風頭正健的朱塞佩·切薩里(教皇克雷芒八世喜愛的畫家)當槍手,在看起來像廠房的工作室「畫鮮花和水果」。這一時期,卡拉瓦喬為人所知的作品包括小幅的《削水果男孩》(已知的最早畫作),《捧果籃男孩》和《年輕的酒神巴克斯在病中》以及他重病康復過程中畫的一張自畫像,病好後他不再受雇於切薩里。這三幅作品都顯示了物理學上的精確(卡拉瓦喬現實主義的一面),由此他開始成名。一個園藝學教授曾經分析認為,捧果籃男孩捧的水果能用來確定栽培品種。「一大片無花果葉子上明顯有真菌引起的燒灼狀斑點,很像是植物炭疽病。」與現實主義一面共存的是心理的一面:捧著一個沉甸甸的籃子,男孩顯然有點厭煩了,但他同時又覺得好玩,所以順從;他赤裸的肩膀被畫家處理得充滿肉慾,很明顯這是畫家對他的模特的感受;但這個男孩雖然友好,卻對畫家的感受沒有任何回應。 1594年1月,卡拉瓦喬決心走自己的路,他離開了切薩里。他的人生到了最低潮,但也就在這個時候他與幾個人結下了非常重要的友誼,分別是畫家普羅斯佩羅·奧爾西、建築師奧諾里奧·隆吉和16歲的西西里島藝術家馬里奧·明尼蒂。已經在畫壇確立地位的奧爾西把卡拉瓦喬介紹給有影響力的收藏家;隆吉更是要命地把他帶入了羅馬街頭的爭斗世界;明尼蒂則變成他最經常的模特及伴侶。《算命者》是首幅超過一個人物的畫作,畫得是馬里奧正在被一個吉普賽女郎欺騙。這個主題在羅馬來說非常新穎,在之後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過,那時候卡拉瓦喬售出它幾乎沒掙到錢。《紙牌作弊老手》——表現另一個不懂世故的男孩落入紙牌騙子的圈套——心理上更復雜,也許是卡拉瓦喬的第一件真正的傑作。像《算命者》一樣,《紙牌作弊老手》非常受人歡迎,現存有超過50個副本。更重要的是,它吸引了紅衣主教弗朗切斯科·馬里亞·德爾·蒙特的光顧。弗朗切斯科·馬里亞·德爾·蒙特是羅馬城裡重要的鑒賞家,自此以後,卡拉瓦喬能夠和明尼蒂共享紅衣主教瑪德瑪宮里的一個房間。 卡拉瓦喬為德爾·蒙特及其富有的喜好藝術品的圈子創作了許多私人的室內作品——《音樂家們》、《魯特琴師》、微醺的《酒神巴克斯》、具有象徵性而又是現實主義作品的《被蜥蜴咬的男孩》——由明尼蒂及更多的男孩們充當模特。這些詩意、內向、神秘的同性戀作品與之前幾年開始的心理現實主義很接近。 隨著卡拉瓦喬的首幅宗教題材畫作的完成,現實主義重新回歸,非凡的靈性也出現了。這就是《悔罪的抹大拉的馬利亞》,畫的是這樣一個時刻——抹大拉的馬利亞不再是一個高級妓女,她坐在地上哭泣,珠寶散落在周圍。「完全不像一幅宗教畫……一個姑娘坐在矮木凳上晾乾她的頭發……哪裡有悔悟……苦痛……贖罪的保證呢?」這是倫巴第風格中的樸素,而不是當時羅馬風格中的戲劇性。在另外幾部作品中卡拉瓦喬延續了這種風格,它們是《聖凱瑟琳、馬大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砍下荷羅孚尼頭顱的猶滴》、《用以撒祭獻》、《極樂境界的亞西西聖方濟各》和《逃往埃及途中歇息》。這些作品在一個有限的圈子裡展覽,增加了卡拉瓦喬在鑒賞家和同行那裡的聲望。但是,真正的聲望還有賴於公共領域,因此把目光轉向教堂是必要的。
「羅馬最有名的畫家」(1600年~1606年)
1599年,大概通過德爾·蒙特的影響,卡拉瓦喬取得裝飾聖路易吉·迪·弗朗西斯教堂的肯塔瑞里禮拜堂的合同。這一委託包括兩件作品,《聖馬太殉難》和《聖馬太蒙召》,1600年完成後立刻引起轟動。卡拉瓦喬增強的明暗對照法使得主題極富戲劇性,同時精確觀察帶來的寫實把情感的強度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現在人們把這種明暗對著法的增強形式稱作暗色調主義,其興起歸功於卡拉瓦喬。卡拉瓦喬同時代的畫家對此持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一些人公開指責他有各種的感覺缺陷,特別是他不講作畫章法,堅持寫生。但絕大多數人把他當作藝術的救主來歡迎。「那時,羅馬的畫家被這種新穎的畫風所吸引,特別是年輕畫家都聚集在卡拉瓦喬身邊,稱贊他是絕無僅有的自然模仿者,把他的作品視作奇跡。」 卡拉瓦喬又創作了一系列宗教作品,作品以暴力的斗爭、奇異的斬首、拷打和死亡為特徵。通常,每一幅新作都提高了他的聲望,但也有幾幅被訂貨的團體所拒絕,必須重畫或者另尋買主。問題的症結在於,當卡拉瓦喬的強烈戲劇性被欣賞的同時,他的現實主義風格卻被一些人視作無法接受的粗俗。《聖馬太和天使》的第一版把聖徒畫成一個禿頭農民,腿臟兮兮的,一個身穿薄衣太過親昵的天使男孩在照顧他。這幅畫被拒收,卡拉瓦喬不得不重畫一幅《聖馬太的靈感》。同樣,《聖保羅的皈依》也被拒收,同一題材的另一個《聖保羅的皈依》被接受了,這幅畫中馬背較聖徒本人更加突出,這激怒了聖瑪利亞德爾波波洛教堂的一位官員:「為什麼你把馬畫在正中間,聖保羅卻在地上?」「自有我的道理!」「那匹馬是上帝嗎?」「不是,但它站在上帝的光芒下!」 其他作品包括非常動人的《基督下葬》、《羅雷托的聖母》、《聖母、聖嬰和聖安妮》以及《聖母之死》。《聖母之死》的故事可以作為例證來說明卡拉瓦喬生活的時代是如何對待他的部分作品的。1601年,一個富有的法官委託卡拉瓦喬給他私人的禮拜堂作畫,這個禮拜堂位於在新的加爾默羅會修道會教堂——聖瑪利亞德拉斯卡拉教堂,1606年加爾默羅會修道會拒收這幅作品。和卡拉瓦喬同時代的朱利奧·曼奇尼記載說被拒收是因為卡拉瓦喬用了一個當紅的妓女作為畫聖母的模特;另一位同時代的人,喬瓦尼·巴廖內告訴我們是因為聖母光著雙腿:兩種情況都不得體。但研究卡拉瓦喬的學者約翰·加什認為,加爾默羅會修道會可能認為問題更多的出在神學上而不是美學上,卡拉瓦喬的那個版本沒有堅持聖母升天的教義——上帝之母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死亡而是被接進了天國。替換的作品(來自卡拉瓦喬最有才能的追隨者,卡洛·薩拉切尼)畫的是聖母沒有死,而是坐著行將去世,但即使這樣還是被拒收。最終替換的畫作中,聖母沒有死,而是和合唱的天使們一起飛升天國。無論如何,拒收並不意味著卡拉瓦喬和他的追隨者失寵。《聖母之死》被拿出後教堂,就立即在魯本斯的建議下被曼圖亞公爵買走了,後來被英王查理一世得到,1671年被法國皇室收藏。 這一時期的一幅非宗教作品是《勝利的愛神》,畫於1602年,買主是德爾·蒙泰圈子裡的溫琴佐·朱斯蒂尼亞尼。17世紀早期的一本回憶錄里把裡面的模特稱作「切科(Cecco)」,是弗蘭西斯科(Francesco)的愛稱。模特可能是弗蘭西斯科·伯內利,在1610年到1625年期間被看作一個藝術積極分子,人稱「卡拉瓦喬的切科」(Cecco del Caravaggio)。模特拿著弓箭, 踩踏著象徵著戰爭的科學物品以及象徵著和平的藝術物品。他赤裸著身體,人們很難接受這個咧嘴笑的頑童就是羅馬的丘比特神——就像人們很難接受卡拉瓦喬在畫布上的天使一樣,這些半裸的少年背著像舞台道具一樣的翅膀。關鍵點在於作品強烈而又曖昧的現實性:丘比特同時又是切科,而卡拉瓦喬筆下的聖母是基督之母同時也是做模特的羅馬高級妓女。
流亡和死亡(1606年~1610年)
卡拉瓦喬過著狂亂的生活。即使在一個糾紛是家常便飯的時代和地方,他還是因為屢屢爭斗而聲名狼藉,他的治安記錄和審訊記錄足足抄錄好幾頁。1606年5月29日,可能並非故意,他殺了一個名叫拉努喬·托馬索尼的年輕人。此前,來自上層社會的贊助人擺平了他的一系列出軌行為,但這次他們無能無力了。卡拉瓦喬逃往那不勒斯,因為那不勒斯在羅馬當局的司法管轄權之外。在科隆納家族的保護下,這個羅馬最有名的畫家也變成了那不勒斯最富盛名的畫家。他與科隆納家族的關系帶來了接二連三的教會重要委託,包括《聖母玫瑰經》和《仁慈七行》。 盡管在那不勒斯獲得成功,卡拉瓦喬還是僅僅在幾個月後就離開前往馬爾他——馬爾他騎士團的總部所在地,估計他希望得到騎士團首領阿羅夫·德·維格納科特的庇護,使他殺死托馬索尼的罪行得到赦免。德·維格納科特非常喜歡這個著名的藝術家,讓他當騎士團的官方畫家,還吸納他當騎士。早期的傳記作家貝洛里記載說卡拉瓦喬對自己獲得的成功很高興。在馬爾他時期,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巨幅的《正被砍頭的施洗聖約翰》(他惟一簽名的作品)和《阿羅夫·德·維格納科特及侍從的畫像》以及其他騎士團首領的畫像。盡管如此,1608年8月末他還是被捕入獄。很久以來,這次突然變故有多種猜測,但最近的研究顯示,這是另一番爭斗的結果,在這次爭斗中,一所房子的門被毀掉,一個騎士受了重傷。到12月的時候,他被作為「一個可憎的墮落的團員」驅逐出了騎士團。 僅僅在西西里島9個月後,卡拉瓦喬回到了那不勒斯。依照卡拉瓦喬最早的傳記作家的說法,在西西里島的時候卡拉瓦喬被仇敵追蹤,因此他覺得還是在科隆納家族的保護下最安全,除非獲得教皇保羅五世的赦免他才能回到羅馬。在那不勒斯,他畫了《聖彼得的否認》,最後一幅《施洗約翰》以及他的最後一幅畫《聖烏爾蘇拉殉難》。他的風格在繼續演進,《聖烏爾蘇拉殉難》描繪了最具動感和戲劇性的一幕——匈奴王的箭射中了她的胸,與之前的繪畫不同,這幅畫沒有擺固定姿勢的模特。此種畫法更加自由而令人印象深刻。如果卡拉瓦喬當時活了下來,會出一些新東西。 在那不勒斯,一群不明來歷的人襲擊了他。最初,羅馬傳聞「最著名的藝術家」卡拉瓦喬喪生,但後來又獲悉他還活著,但面部受了重傷。他畫了一幅《帶著施洗約翰頭顱的莎樂美》,畫中的大盤子里正是卡拉瓦喬自己的頭,畫被送給德·維格納科特乞求寬恕。可能同時他還畫了《手提歌利亞頭顱的大衛》,畫中年輕的大衛以奇怪的悲傷神情注視巨人的帶傷的頭顱,這顆頭顱依舊是卡拉瓦喬的頭。這幅畫他可能送給紅衣主教的侄子希皮奧內·博爾蓋塞,這個狂熱的藝術愛好者掌握著赦免大權。 1610年夏天,卡拉瓦喬乘船朝北接受赦免狀,赦免狀似乎歸功於他那些有權勢的羅馬朋友。此行他帶了給紅衣主教希皮奧內作禮物的最後三幅畫。接下來發生的一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加渲染的事實是,7月28日一份從羅馬發到烏爾比諾的公爵宅邸的匿名私人新聞說卡拉瓦喬死了。3天以後另一份私人新聞說他死於熱病。這些是最早的死亡簡報,後來有更加詳細的報道。但一直沒有發現屍體。卡拉瓦喬的一個詩人朋友把7月18日當作他的忌日,最近有研究者聲稱發現了一個訃告,訃告顯示卡拉瓦喬那一天在托斯卡尼區格羅塞圖附近的埃爾科萊港死於熱病。
『陸』 如何賞析卡拉瓦喬的作品《丘比特的勝利》
《丘比特的勝利》構圖簡潔,色彩亮而明快。近似於天光的光線從左側投射進來,畫中少年的形象在強烈的明暗對比中越發凸顯。強光下所產生的對比效果,可以將不必要的細節隱匿於暗影之中,從而突出所表現的主題。畫中除了少年的身體,其他物品(包括少年身後的一對翅膀)幾乎都是無色彩的明暗色階。這樣的處理手法,更強調了畫面的象徵寓意:與人自身的單純的慾望對比,其他事物都可以忽略不計。
『柒』 在大祭司面前的基督(油畫)
這幅巨大且氛圍十足的畫作描繪了耶穌受難前的一個時刻:耶穌在猶太審判公會(Sanhedrin)受審。霍諾斯特使用了帶有戲劇性般柔和的燈光,消除了一些不必要的細節。燈光圍繞著中央桌子上點燃的蠟燭,整幅畫作的構圖是對稱且平衡的:閃爍的火焰照亮了基督的臉和面對著他坐著的人,但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了。這幅畫暗示了這位藝術家是如何從義大利人那裡獲得「熱拉爾多·德拉·諾蒂」(Gherardo delle Notti,意為「夜晚的熱拉爾」)的綽號的。這個坐著的人的身份一直是爭論的焦點。1628年當霍諾斯特的學生兼傳記作者約阿希姆·馮·桑德拉特(Joachim von Sandrart)在羅馬的朱斯蒂尼亞尼收藏館(Giustiniani collection)看到這幅畫時,他形容這幅畫的主題是"在羅馬猶太總督彼拉多(Pilate)面前的基督"。而在1638年組成的Giustiniani家族的清單中,它被記錄為"在祭司該亞法面前的基督"。還有另一個論點認為是"基督在亞那面前「,亞那是另一個祭司,基督被帶到亞那面前接受審判。大祭司面前的基督似乎表現出了妥協,盡管大多數藝術歷史學家傾向於認為Giustiniani的理解是正確的,霍諾斯特確實描繪了在該亞法面前的基督。1610年霍諾斯特抵達羅馬,與極具影響力的卡拉瓦喬去世的時間差不多。這位荷蘭藝術家發展的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這位義大利大師和他的追隨者的影響。在聖路易吉·德·弗朗西西教堂的康塔雷里禮拜堂里,霍諾斯特只需穿過這幅畫的贊助人——溫琴佐·朱斯塔尼尼侯爵(Marchese Vincenzo Giustiniani)的宮殿,就能看到卡拉瓦喬的一些傑作。這些年來,霍諾斯特住在Giustiniani的房子里,吸收了卡拉瓦喬和其他畫家的風格,後來回到家鄉烏得勒支時,他便將他們的風格傳承了下來。Giustiniani在羅馬的藏品中包括一幅畫,這幅畫在霍諾斯特畫《大祭司面前的基督》時,肯定也在他的視線之內。盧卡·坎比亞索(Luca Cambiaso)在該亞法(Caiaphas)面前畫過基督,點燃的兩根蠟燭可以追溯到1570年以後。這位烏得勒支畫家一定是出於與義大利大師們競爭的動機,才創作出了這幅極為簡單的畫作,可以說比坎比亞索略顯擁擠的描繪基督生命中這一決定性時刻的作品是更為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