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新寫實主義電影導演

新寫實主義電影導演

發布時間:2023-01-20 06:08:27

『壹』 海上鋼琴師三部曲

《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這三部作品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導演托納托雷的代表作品,合稱時空三部曲。又稱尋找三部曲,亦稱回家三部曲。

導演在三部作品中,運用了相同的敘事結構——「回到」,讓我們不斷穿梭於「現在」與「過去」之間,獲得異樣的體驗。

1、《天堂電影院》

《天堂電影院》由義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執導,菲利浦·諾瓦雷、薩瓦特利·卡西歐等主演的的劇情片,於1988年11月17日在義大利上映。

該片講述了主人公多多,喜歡看放映師艾佛特放電影,在膠片中找到了童年生活的樂趣,後來多多遠離故鄉成為了一名電影導演。

2、《海上鋼琴師》

《海上鋼琴師》是由朱塞佩·托納托雷執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里主演的劇情片,於1998年10月28日在義大利上映。

該片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里克文學劇本《1900:獨白》,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成為鋼琴大師的傳奇故事。

3、《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是由朱塞佩·托納多雷執導,莫尼卡·貝魯奇、圭塞佩·蘇爾法羅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00年10月27日在義大利上映。

該片通過少年雷納多的視角,講述了二戰時期的義大利西西里島上的美麗少婦瑪琳娜的故事。

(1)新寫實主義電影導演擴展閱讀:

作品內容:

1、《天堂電影院》

義大利西西里島上有一家「天堂電影院」,古靈精怪的小多多喜歡上了看電影。慢慢地,小多多和放映員大叔艾佛特結成了忘年交。

小多多每日看著艾佛特放電影,剪下「少兒不宜」的鏡頭,做夢都想成為一名放映員。艾佛特決定教會小多多放電影,讓小多多得以夢想成真。

艾佛特為了讓島上更多的人能夠看到電影,決定放一場露天電影。不幸的是,善良的人被老天捉弄一番。

在放映露天電影的時候發生了一場火災,艾佛特被燒傷導致雙目失明,島上唯一的「天堂電影院」也被燒毀。後來,電影院得以重建,小多多成了島上唯一的放映員。

2、《海上鋼琴師》

1900年,「弗吉尼亞人號」豪華郵輪上,一個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由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取名1900。

1900慢慢長大,顯示出無師自通的鋼琴天賦,在船上的樂隊表演鋼琴,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動。

爵士樂鼻祖傑尼聽說1900的高超技藝,專門上船和他比賽,最後自嘆不如,黯然離去。

這一切都發生在海上,1900從來不願踏上陸地,直到有一天,他想看看大海,想下船,但再三考慮後還是留在了船上。後來郵輪被廢棄,裝滿了炸彈,1900也隨之而去。

3、《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1941年,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貳戰的硝煙之中,但西西里島仍是壹片寧和,這里正是男孩雷納托的家鄉。他和所有13歲的孩子壹樣,天真、快樂、不安分,對生活充滿幻想。

終於有一天遇到了永遠改變他生活的女性——梅琳娜。這位漂亮的寡婦令所有的男性著迷,也令所有的女性妒忌。因為她,男孩進入了一個生命的新天地。

她,撩著波浪狀黑亮的秀發,穿著最時髦的短裙和絲襪,踏著充滿情慾誘惑的高跟鞋,來到了西西里島上寧靜的陽光小鎮。

她的一舉一動都引人矚目、勾人遐想 ,她的一顰一笑都教男人心醉、女人羨妒。瑪蓮娜,像個女神一般,征服了這個海濱的天堂樂園。

年僅十三歲的雷納多也不由自主地掉進了瑪蓮娜所掀起的漩渦之中,他不僅跟著其他年紀較大的青少年們一起騎著單車,穿梭在小鎮的各個角落,搜尋著瑪蓮娜的誘人豐姿與萬種風情,還悄悄地成為她不知情的小跟班,如影隨形地跟監、窺視她的生活。

然而,瑪蓮娜掉進了越來越黑暗的處境之中,她變成了寡婦,而在鎮民們的眼中,她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禍水,帶來了淫慾、嫉妒與忿怒,而一股夾雜著情慾與激憤的風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時空三部曲

『貳』 二戰後值得關注和教典型的兩個電影流派是什麼

中形式主義先鋒派以及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Vera Chytilova (1929 - )她曾從事紡織、照片潤飾、場記和時裝模特的工作,50年代末與其他捷克新浪潮同道進入FAMU電影學校學習。她的畢業作品《屋頂》(Strop, 1961)允許同她的第二部作品《一袋跳蚤》(Pytel blech, 1962)同時在國內發行。兩個短片-她的第一個長片是《別的什麼》(O necem jinem, 1963)-深受法國和美國真實電影流派的影響並在敘事上運用了記錄片式的手法。盡管她早期作品中包含許多激進內容,然而與她第二個長片《雛菊》(Sedmikrasky, 1966)中的那些創新手法相比則顯得蒼白無力。電影是對於兩個空虛放縱的年輕女人和她們怪異舉止的片段式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超現實主義描寫。該片利用的抽象派拼貼畫的手法和表現主義技術顯露出西蒂洛娃作為一名大膽的藝術革新家和電影顛覆性分子的潛質。《雛菊》完成後立即遭到當局禁映直到1967年解禁並得到世界范圍內評論界的喝彩。西蒂洛娃的名字旋即變成了捷克新浪潮-一個她在後來的一部亦異常特殊的電影《天堂的果實》(Ovoce stromi rajskych jime, 1969)中提出的概念-中形式主義先鋒派的代名詞。在1968年8月蘇聯政府顛覆杜布切克政權後,西蒂洛娃被禁止從事電影拍攝工作。1975年禁令取消後,她又通過《蘋果游戲》(Hra o jablko, 1976)重新回到了她的電影工作中,並至今仍在捷克共和國進行電影拍攝。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是二戰後義大利的一種電影風格。特點在於關懷人類對抗非人社會力的奮斗,以非職業演員在外景拍攝,從頭至尾都以尖銳的寫實主義來表達。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經典代表是《天堂電影院》,天堂電影院》的導演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新銳導演,並在《天堂電影院》之後拍過《天倫之旅》、《新天堂星探》等片,每部都有相當優秀的成績。《天堂電影院》為他奪得了「戛納影展評審團特別獎」、「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等多項大獎,成績斐然。影片所講述的是一個成長在義大利西西里島詹卡多村莊中小孩子的故事。主人翁多多是個古靈精怪的小孩子,而艾費多則是「天堂樂園戲院」的放映師,因為電影的穿針引線,使得他們建立起來亦師亦友的感情。放映師所扮演的是個引領者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帶領著多多成長。在他死後,他留給多多一盒膠卷,重新串連起多多遺失了三十年的回憶與情感。

『叄』 電影風格流派"新現實主義"最早起源於拜託了各位 謝謝

形式主義(電影流派) - 影視辭典形式主義(電影流派)解釋有誤,我要修正 英文翻譯:formalism 中文解釋: 文學、藝術或戲劇中專強調形式與技巧而不強調題材的表現手法。起源於1915年的俄國,因為莫斯科語言學圈及詩語言學會的成立,反對俄國革命前處理敘述材料的傳統方式,轉而重視藝術語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響到當時的各藝術領域。在電影表現或分析上,形式主義強調不同形式的運用可以改變材料的內涵,剪接、繪畫性構圖與聲畫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義電影工作者的興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愛森斯坦等均是此種主義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義的壓迫而停止在俄羅斯的發展,但對後來的結構主義與符號學有很大影 印象主義(電影流派) - 影視辭典印象主義(電影流派)解釋有誤,我要修正 英文翻譯:impressionism 中文解釋: 1920年代法國的電影創作者路易.狄呂克團結一批有才氣的導演,如亞伯.岡斯、哲敏.杜拉克等與一些在商業電影上已取得成究的電影導演,想在影片公司老闆出於商業考量而拍攝的影片中進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漸衰微的法國電影。但其努力沒有得到製片們支持,1924年狄呂剋死後運動即告失敗。一些人走向商業片,另一部份則走向前衛派道路。由於狄呂克的一些理論與創作概念與後來法國前衛電影運動有緊密聯系,所以印像派電影大都被認為是前衛電影的前奏或直接歸入前衛電影。重要作品有岡斯的《車輪》(1922)、狄呂克的《狂熱》(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節日》(1919)等。 超現實主義(電影流派) - 影視辭典超現實主義(電影流派)解釋有誤,我要修正 英文翻譯:surrealistfilm 中文解釋: 1920年興起於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的、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人類潛意識的種種狀態。路易斯.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可以算是早期超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作品。而超現實主義電影的興起旨在反抗寫實主義與傳統藝術,領導人安德烈.布列東的一篇宣言中提到:「一種純粹的心靈自動作用,在此作用之下,試著以語言、文字或其它任何方式,來表現思想真正的運作情形。」後來超現實主義成為實驗電影與地下電影的重要源頭,如美國的瑪雅.黛倫與肯尼斯.安格。商業電影中超現實主義並不是主要派別,只出現在個別導演的電影中,如伍迪.艾倫。 新寫實主義,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流派) - 影視辭典新寫實主義,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流派)解釋有誤,我要修正 英文翻譯:neorealism 中文解釋: 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主要代表人物有羅貝多.羅賽里尼、狄西嘉、魯奇諾.維斯康堤等。這類的電影大主題大都圍繞在大戰前後,義大利的本土問題,主張以冷靜的寫實手法呈現中下階層的生活。在形式上,大部份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大量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不過新寫實主義電影在國外獲得較多的注意,在義大利本土反而沒有什麼特別反應,1950年代後,國內的諸多社會問題,因為經濟復甦已獲抒解,加上主管當局的有意消弭,新寫實主義的熱潮於是慢慢消 法國新浪潮(電影流派) - 影視辭典法國新浪潮(電影流派)解釋有誤,我要修正 英文翻譯:newwave 中文解釋: 原本是沒有嚴格界定的新聞性用語,指1958與1959年間一批法國新導演所拍攝的格調清新,頻頻獲獎的首部作品。後則被廣泛運用,概括了法國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期的新電影製作與創作傾向。這些新導演有很多都是《電影筆記》雜志的影評人,如高達、楚浮、夏布洛、侯麥、李維特等。他們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傳統電影的高度自覺,並用其作品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是題材還是技法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混合利用傳統電影類型與好萊塢導演風格,來實驗剪接與結構上的新形式。由於重視拍攝的自由度,往往只憑綱要性的腳本拍攝,喜歡即興與自發的拍攝方式。而其主題上則帶有存在主義的色彩,如亞倫.雷奈的,《廣島之戀》與高達的《斷了氣》均是這類影片。新浪潮這個詞自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與法國結緣後,常被拿來形容其它國家新興的電影製作活動和電影復興現象。如捷克、匈牙利的新電影,1960年代的波蘭與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 真實電影(電影流派) - 影視辭典真實電影(電影流派)解釋有誤,我要修正 英文翻譯:cinema verite 中文解釋:1950年代末開始的,一種以直接記錄手法為特徵的電影創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尚.胡許與美國的大衛.梅索。這些倡導者自言他們的靈感來自蘇聯的吉加.維多夫的「電影真理報」,較大的差別在於真實電影的事件更完整與單一,因此更具有劇情片的情節。製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攝真實生活,不事先寫劇本與用非職業演員,影片由固定的導演、攝影師與錄音師三人完成為其特點。法國與美國的真實電影最大不同在於法國可讓導演介入,如尚.胡許的《夏日記事》(1961),而美國的真實電影則強調導演置身事外,不幹涉事件進行。這樣電影拍攝手法要求導演能准確的發現事件與預見戲劇性過程,攝制動作要敏捷與當機立斷,而這種方法必然限制了題材的選擇方向,因此純粹意義上的真實電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實電影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給一般劇情片的創作提供一個保證最大限度上的寫實性。高達在他很多電影裡面進行主觀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實電影的方法。 第三電影(電影流派) - 影視辭典第三電影(電影流派)解釋有誤,我要修正 英文翻譯:third cinema 中文解釋: 泛指第三世界電影工作者所製作的反帝、反殖民與反種族歧視、反剝削壓迫等主題的電影。其具體主張由古巴導演費南多.索拉納斯與奧大維.傑提諾在1970年代初期合寫的《邁向第三世界電影》(TowardaThirdCinama)一文,他們稱資產社會依其封閉與被動的藝術觀所拍攝的電影商品為「第一電影」,作者電影、巴西新電影、表現主義電影等強調個人經驗的作品為「第二電影」,「第二電影」是第一電影的一條出路,但是已是體制的極限,而在革命中產生,與體制對抗的電影則是「第三電影」,亦可稱為解放電影與游擊電影。這兩位導演強調「第三電影」必須是製作體系無法吸收,且異於體制的須要。在《邁上第三世界電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攝影機是影像/武器的無窮徵收者,放映機則是一秒發射24格的步槍。 巴西新電影(電影流派) - 影視辭典巴西新電影(電影流派)解釋有誤,我要修正 英文翻譯:cinema novo 中文解釋: 指巴西在1960年代興起的新電影運動,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創造有地方色彩的電影文化,以掙脫外來,尤其是北美電影文化的主導形式。他們對於國家、社會現實的觀點較為犀利,美學原創力亦非常豐富。最早以葛勞伯.羅恰領導的電影合作社方式經營,重要導演還有魯伊.蓋拉、尼爾森.皮瑞拉等。他們的電影既反映了社會現實,也極力尋求大膽甚至古怪的美學風格,如羅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錯的成績。巴西新電影曾被激進左派批判為太重美學意義,並在發展上與電影工業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觀眾仍然較喜歡重娛樂的商業電影,對於新電影較不接受。1964年巴西軍事叛變,檢查制度變嚴,而重要創作者如羅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電影運動沒落。但巴西新電影對於其它拉丁美洲國家的以電影運動有不少的影響。 德國新電影(電影流派) - 影視辭典德國新電影(電影流派)解釋有誤,我要修正 英文翻譯:new german cinema 中文解釋: 19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1950年代西德隨著經濟的復甦電影亦蓬勃發展,但內容逃避現實,貧乏單調,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電影業陷入低潮,連國際影展的參加資格也沒有,受到當時法國與英國等國家新電影的影響,便產生了德國新電影。1962年的「奧伯豪森」西德短片電影節中,有26位導演一起發表了「奧伯豪森宣言」,發起人大都是只拍過短片的年輕導演,宣稱要與傳統電影決裂,要運用新的電影語言並且從陳規陋習、商業夥伴與某些利益團體的羈絆中解脫出來。不過宣言運動開始的前三年由於資金缺乏,只拍出一部電影。1965年取得政府協助,成立「青年德國電影管理委員會」資助青年導演拍片,到1967年總共拍了20多部電影,並在國際影展中獲得肯定,因此德國新電影聲名大噪。但這初期的德國新電影並沒有法國新浪潮那種輕松放任的感覺,反映的世界不是豪無希望,但也沒有明確出路,因此在國內不受歡迎,很快又限入危機。1975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出現高潮,原因是政府的資助法作了更改,變得有利於青年導演;電視台開始資助年輕導演拍片;1971年之後,德國創辦了自助性的電影攝制與發行機構「作家電影出版社」與「新德國劇情片製片人工作協會」;美國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國新電影並開始投資。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時期出現許多人材:法斯賓達、荷索與溫德斯等。他們的作品在藝術上富有特色,在國際上也獲得很多肯定,但是在國內仍不受歡迎,於是第二次高潮又再次陷入沉寂狀態。1979年新電影運動再次復興,這得力於法斯賓達的《瑪麗布朗的婚姻》與雪朗多夫的《錫鼓》在國內票房上成功,使德國新電影擺脫國際上得獎而國內不賣座的局面,1979年之後運動聲勢更為浩大,成為西德電影的主流,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標志 直接電影(電影流派) - 影視辭典直接電影(電影流派)解釋有誤,我要修正 英文翻譯:direct cinema 中文解釋: 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制有許多共通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的唯一差別,在於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幹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並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

『肆』 著名導演安東尼 尼奧的作品

安東尼奧尼於1912年9月29日生,20歲之前他很傾心造型美術,後來著迷戲劇。曾經拍過精神病院的紀錄片,這一經驗使他後來作品提倡內在的寫實主義,同時也預示著他以後的作品對人的精神狀態的病態和異化的關注。

安東尼奧尼最早的電影從業經歷是為雜志作撰稿人,1939-40年,他當上了羅馬權威電影雜志《電影》的編輯,該雜志雖然是屬於法西斯體系內的雜志,但後來卻可以稱為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保姆,從中產生了許多新寫實電影的著名導演。他只在雜志上開始發表了幾篇文章,就因為政治運動解職。在羅馬實驗電影中心短時間學習之後,安東尼奧尼開始撰寫劇本。在1942年,替羅塞里尼寫了《飛機駕駛員回來了》的劇本,受到贊揚。費里尼的《白酋長》也有他的貢獻。此外,他還作為見習導演,在法國參與了卡爾內《夜間來客》的創作。
安東尼奧尼作品年表:

2000年 Destinazione Verna
2000年 Just to Be Together 未完成作品
1995年 Par-delà les nuages/Beyond the Clouds 雲上的日子
1989年 Kumbha mela
1989年 Roma '90 羅馬90
1982年 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 一個女人身份的證明
1980年 Mistero di Oberwald, Il/Oberwald Mystery,The 奧伯瓦爾德的秘密
1975年 Professione: reporter/Passenger,The 職業:記者(過客)
1972年 Chung Kuo/China 中國
1970年 Zabriskie Point 扎布里斯基角
1966年 Blowup 放大/春光外瀉
1965年 Tre volti, I 一個女人的三副面孔(集錦片的一段)
1964年 Deserto rosso, Il/Red Desert 紅色沙漠
1962年 Eclisse, L' 蝕/慾海含羞花
1960年 Avventura, L'/Adventure,The 奇遇/迷情
1960年 Notte, La /Night,The 夜
1957年 Grido, Il/Cry,The 呼喊/流浪者
1955年 Amiche, Le/Girlfriends,The 女朋友
1953年 Amore in città/Love in the City 巷愛(小巷之愛)
1953年 Vinti, I/Youth and Perversion 失敗者(戰敗者)
1953年 Signora senza camelie, La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
1950年 Cronaca di un amore 某種愛的紀錄(一個愛情故事)

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的影片包含著下列主要因素;
1.在電影劇本中通過人物的行為來分析哲學觀念。
2.復雜的、很長的、緩慢移動的攝影,很少依靠特寫鏡頭或其他「電影」技巧。
3.通常是緩慢的速度使觀念和事件有可能在很長的銀幕時間內逐漸展現出來。
4.運用簡短的、近乎電報式的對白,並常常被長時間的沉默所打斷。
5.高度抑制的表演;安東尼奧尼傾向於限制他的演員,使他們保持沉默,迫使他們用最少的外部效果來表現內部沖突和態度。
6.不大注重電影的傳統的輔助元素(如音樂或光學效果)安東尼奧尼傾向於依賴場面本身:他的許多最出色的場面都是運用優美的長鏡頭來表現的,只用自然音響來加強對白

『伍』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5)新寫實主義電影導演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陸』 細數電影界的現實主義大師,張藝謀只排第八

前段時間看了杜甫的一個專題片,算是真正明白為什麼他可以被稱為「詩聖」,他的詩憑什麼可以成為「詩史」?

因為他的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文學除了文學本身的高度之外,攜帶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更是影響了無數後來者。

電影亦然。

有這么一些導演,他們更願意把鏡頭對准現實,對准底層人物,樂此不疲地拍著專屬普通人的電影。

要想了解美國的種族問題,斯派克·李的電影一定要看。

斯派克·李的電影不像《綠皮書》那樣散發著一股濃濃的雞湯味,他的電影簡直可以用臟亂差來形容。

不要誤會,臟亂差指的是電影里的環境,而不是電影的質量。

斯派克·李從來不避諱黑人的丑與惡。

作為一名黑人導演,他很清楚黑人的性格、受教育程度以及所處的環境。

於是在他的電影里,黑人張揚跋扈、游手好閑、惹是生非。

有人看完他的電影對黑人的態度進一步惡化,但凡事不應該只看錶面。

斯派克·李的電影看似反映的是美國的種族主義,其實,從更深處來講,電影講的是美國的階級對立。

我把美國的黑人比作中國的農村人。

「窮山惡水出刁民」,這是一種現象,那造成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窮山惡水」代表的是什麼?是物質基礎差。

當物質基礎尚且沒有得到保障時,又怎麼能夠「知禮節」呢?

所以說,我們應該講的是「為什麼窮山惡水出刁民」,而不是一味地強調「窮山惡水出刁民」。

達內兄弟是電影界赫赫有名的兄弟搭檔導演, 這倆人分別是讓-皮埃爾·達內和呂克·達內。

達內兄弟曾經兩次獲得金棕櫚大獎,一次是1999年的《羅塞塔》,另外一次是2005年的《孩子》。

我們可以把他們和同樣獲得兩次金棕櫚的肯·洛奇做個比較。

達內兄弟在拍攝手法上和肯·洛奇很接近,比如鏡頭跟拍、近乎紀錄片式的攝影風格,但電影的主題卻是大相徑庭。

肯·洛奇是典型的左派導演,他對於當權者的態度是控訴,對於底層人民是同情。

這哥倆沒有肯·洛奇如此激進。

他們更注重探究人物的內心。

也許他曾經是一個「壞人」,但在之後的經歷中不斷成長,最後變成一個「好人」。

亦或者,電影開始和中間都有著激烈的沖突,可到電影的結尾,這個沖突由百煉鋼化為繞指柔。

正因如此, 他們的電影鮮有以悲劇收場。

無論是曾經拿下金棕櫚的《孩子》,還是最近的一部《年輕的阿邁德》都是如此。

張藝謀的新作《一秒鍾》正在熱映。

上映前大概對電影有個預測,「上限《山楂樹》」,果不其然猜對了。

作為一部有 歷史 紀實意義的電影,既沒有對 社會 現實的反映,又對人物性格刻畫不深,不可謂不失敗。

但話又說回來,這個責任不能全部歸咎於張藝謀,再想看到國師八九十年代的輝煌著實不大可能,其實何止他,我們所有人都回不到那個年代了(畢竟時光不會倒流)。

那個年代的張藝謀確實是中國電影的脊樑。

張藝謀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他沒有留洋的背景,他拍中國人的故事,說他是最了解中國鄉土的電影導演,一點兒都不為過。

張藝謀的電影里,我最喜歡的有三部 《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和《秋菊打官司》

這三部電影,無一例外都是現實主義的佳作。

三部電影都在控訴,控訴封建禮教、控訴傳統家族、控訴現代官場。

於我而言,這三部電影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應該是《菊豆》中的「擋棺材」。

楊金山去世後,菊豆和天青要為他「擋棺材」 ,而且要擋四十九回,別說他倆人日夜盼著這人去死,就算真是孝子賢孫,擋四十九回也多過了頭!完全撕碎了封建傳統虛偽的面具!

時至今日,這種現實意義依舊對人有警醒作用。

台灣電影史上有兩個著名的導演,一個是侯孝賢,一個是楊德昌。

侯孝賢喜歡拍往事,楊德昌則熱衷拍現在。

要想了解八九十年代的台灣,不用親身經歷(你也沒法經歷),可以去看看楊德昌的電影。

我一直覺得 那個時候的台北很像今天的北上廣 ,經濟高速發展,可人與人之間呢?

利益至上,甚至是父子親人之間也是如此。

如果你不信,可以去看看《獨立時代》,裡面有一段「醫鬧」,簡直就是今日的預言。

《一一》作為楊德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裡面的東方人生哲學對於當下的我們依舊有警示意義。

《麻將》里的四個「好哥們」,一起住,一起吃,甚至連女朋友都能一起分享,可大難臨頭各自飛。

我將楊德昌的電影比作手術刀,刀刀見血,他把 社會 當作病人,自己就是醫生,醫病即醫人。

要想了解台灣的過去,侯孝賢的電影不得不看,要想了解台灣的當下以及未來,我推薦你去看楊德昌。

在今年的金馬獎上,一眾「徒子徒孫」向侯孝賢獻獎,當然這是侯導應得的。

但在天堂也有一位與侯導並駕齊驅的大師,我們更不能忘記。

和達內兄弟一樣,肯·洛奇是雙金棕櫚俱樂部的成員。

我對於肯·洛奇有多熱愛呢?我曾經專門為他寫過一篇文章。

肯·洛奇何許人也?一個只為窮人拍電影的導演,一個左派導演。

他電影的主角基本上都是單親媽媽、沒人管教的孩子、酗酒的下崗職工、小混混、外來移民等等,而他所控訴的對象就是「冷酷無情」的資本主義政府。

因為肯·洛奇總是向國際展示英國的黑暗面,他也沒少受英國保守勢力的攻擊。

當然他也不甘示弱,有采訪問他怎麼評價英國政府,他隨口一說: bastards(一群混蛋)

2014年,年近七十的肯·洛奇宣布退休,可在他宣布退休後不久,英國保守黨執政,限制工會權利,忽視底層民眾呼聲。

於是肯·洛奇復出,《我是布萊克》應運而生,緊接著是《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前段時間在資料館重新觀看了《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

第二次看,依舊嘆息絕望、依舊淚流滿面,但嘆息流淚之後,我們更應該思考。

這個世界的不公到底是因為什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這不僅是看肯·洛奇電影應該思考的問題,也是所有現實主義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

又一位戛納雙金棕櫚的得主,日本電影大師今村昌平!

提到今村昌平電影,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情色,確實他的電影尺度都很大。

除了情色,當然還有其他。

今村昌平對人性的剖析在電影界堪稱翹楚,他在犯罪題材作品《復仇在我》里刻畫了一個性格復雜的殺人犯形象,而《鰻魚》的主人公則是一個在感情中受挫的中年男人。

同樣他的電影也反映 社會 。

有表現二戰之後日本都市風貌的《豬與軍艦》,有描寫日本農村落後習俗的《楢山節考》,前者代表現代,後者代表傳統。

當傳統和現代發生交匯,那就是《諸神的慾望》的劇情了。

人類個體的悲劇是源於人性的兩極分化,人類群體的悲劇則是因為傳統和現代的激烈碰撞。

這是我對今村昌平電影的總結。

有一個小知識點值得一提,今村昌平曾經是小津安二郎的導演助理,但他本人對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不大感冒。

在任小津安二郎的副導期間,他已經明確表示自己受不了小津大師不動如山的風格。

相反,他視當時另外一位大師黑澤明為偶像。

今村昌平不安於現狀的個性決定了他的電影風格。

要想了解維托里奧·德·西卡,得先知道什麼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義大利興起的一個電影運動,其特點在關懷人類對抗非人 社會 力的奮斗,以非職業演員在外景拍攝,從頭至尾都以尖銳的寫實主義來表達。

而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 維托里奧·德·西卡

二戰結束之後,勝利的背景之下卻是整個歐洲的破爛以及困窘的人民。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因此而誕生。

在形式上,大部分的新寫實主義電影採用實景拍攝與自然光,運用非職業演員表演與講究自然的生活細節描寫,相較於戰前的封閉與偽裝,新寫實主義電影反而比較像紀錄片,帶有不加粉飾的真實感。

這種技術手法影響了後來的無數電影人。

維托里奧·德·西卡最具盛名的電影就是 《偷自行車的人》

一個身處底層的小人物,一個為了生活摸爬在泥沼的打工人,一個希望讓自己的家人和孩子過上好日子的父親。

電影結局十足好評,看似一個非悲劇的結尾,但並沒有將本片的悲劇色彩減少半分,反而讓觀眾更加絕望。這才是最現實的表現手法。

1930年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先後成立。

隨著九一八的爆發,人民民族情緒高漲,左翼電影逐漸取代鴛鴦蝴蝶派成為了中國電影的主流。

同時也誕生了一大批現實主義電影導演,蔡楚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提到蔡楚生這個人, 歷史 課上沒有打瞌睡的童鞋一定不陌生。

沒錯,他是被寫進 歷史 書的人物。

中國首部在國際上獲得大獎的電影《漁光曲》就是由他執導的。

同時他還執導過張愛玲主演的《新女性》,和鄭君里共同執導了史詩大作《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多部優秀電影。

都是中國電影史上不朽的經典。

蔡楚生很懂中國人,他有一句著名的「蹲著」理論——

民國時期的好導演不少,蔡楚生、費穆、吳永剛、鄭君里等人,不管是人文情懷還是技巧手法都不遜於同時期的日本導演。

可惜的是,到了五十年代,日本導演們紛紛走出國門,去歐洲摘取大獎;

而我們的導演,大都慘死在了內斗之中。

與蔡楚生同時期的日本影壇,也出現了大師,黑澤明、小津安二郎以及溝口健二。

和小津的小資、黑澤明的西方表達相比,溝口健二可以說是純粹的日本代表。

而他的電影,無一不是現實主義的典範。

溝口健二的主題是反封建,這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正好是傳統 社會 向現代 社會 的過渡時期。

溝口健二擅長拍悲劇,因為他的電影都是強調不同制度、不同時代對於人性的壓迫。

死亡更能讓人醍醐灌頂,所以他的電影結尾一定要死人。

《近松物語》最後主母與男僕雙雙殉情,溝口健二借用凄美的愛情抨擊封建 社會 對女性的壓迫與不公;

《武藏野夫人》的女主人公為了逃避世俗,服毒自盡。在她自殺不久後,日本廢除「通姦罪」。

同樣是拍女人,溝口和小津安二郎、成瀨巳喜男各有千秋。

小津的家庭,成瀨的 情感 糾葛,而溝口講的是大時代。

不管是溝口健二的現實主義還是他在攝影中開創的「一場一鏡」,都被後世爭相效仿。

同樣是大師的法國導演戈達爾特別崇拜溝口健二,他說: 「溝口健二的藝術在於讓事物呈現它原本的面貌,而這種『簡單』正是他電影里最復雜的部分。」

電影界的第一位現實主義大師,大概就是卓別林!

很多人都知道卓別林是喜劇大師,其實他還是一位現實主義電影大師。

網上流傳著這么一句話: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這句話的出處已無處考證,但我想這句話的發明者一定是卓別林的影迷。

因為他的喜劇電影都可以用這句話來概括。

卓別林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1914年的《謀生》,從他的第二部電影《陣雨之間》開始,他 「穿著松垮褲子、大號鞋子、緊綳上衣、頭戴圓頂禮帽」 的形象就確立了。

他以此形象相繼執導並且出演了《流浪漢》、《摩登時代》、《城市之光》、《馬戲團》等等。

這不僅是卓別林的形象,也是喜劇電影界最偉大的形象,同時也是現實主義電影的代表形象之一。

看《摩登時代》,我們想起了996;

看《尋子遇仙記》,我們會想到《賣火柴的小女孩》;

看卓別林,我們會想到我們自己。

我們笑的是這個荒謬的世界,悲的是自己的人生。

直到今天, 100年過去了,卓別林的電影依舊沒有過時。

除了上面的十位大師,韓國的現實主義電影也經常引發網友觀眾的討論。

不過也有另外的一種聲音,他們這樣調侃韓國電影, 「什麼都能拍,什麼都敢拍,但什麼都改變不了!」

這話說得絕對了。

魯迅先生在《吶喊·自序》中有一段和錢玄同的對話。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錢玄同回答: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現實主義電影的作用大概就是這樣吧!

『柒』 請問新寫實主義電影有什麼樣的藝術特徵啊還有其產生語境和發展軌跡之類的情況。

80年代中國文學非常發達與活躍,借鑒了西方各種思潮和流派,新寫實主義文學的興起,為新寫實主義電影的拍攝奠定了文學性基礎。新寫實主義小說的特徵是:以寫實為主要特徵,特別是注重現實生活原生態的還原,真誠直面現實,直面人生。新寫實主義電影導演自覺地以平民敘事手法,真實地再現當代社會變革中普通百姓的艱難與痛苦,記錄了時代陣痛中平民階層的各色性格與各色形象。當代導演們對苦難意識與文化意識的自覺,反映出他們濃厚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悲憫天下的人文情懷。正式這種以中國式的「新寫實主義」的鏡頭去蘊涵時代與歷史的悲情,使中國當代電影在國際影壇上獲得了獨立的一隅。新寫實主義電影得益於開端於80年代初的新寫實主義小說思潮,1987年,在現實主義小說、現代主義傾向的先鋒派實驗小說和文化尋根派小說鼎立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小說傾向。 它對應於這個時期後期以後中國社會大寫的「人」的解體,文學的終極理想消失,政治認清降溫,個體生存艱難等等復雜的現實,以及1987年以後先鋒小說遭冷遇的藝術現狀,是對小說和現實的雙重反應。總體上,它仍然可以視為現實主義的大范疇,但具有了一種新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善於吸收,借鑒現實主義各流派的藝術長處。學習實驗小說,追蹤現代意識,重視從哲學和人類學角度切入,升華紀實畫面的蘊意。作為一種創作現象,新寫實主義有別於現實主義或現代主義作品的藝術風貌。新寫實主義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淡化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追求描寫生活的「原生態」,竭力隱蔽作者的主觀感情和思想傾向。從藝術態度上看,它是新潮技術和寫實手法的互相妥協,其文本特徵有人概括為五個方面:粗糙樸素的不明顯包含文化蘊涵的生存狀態,不含異質性的和特別富有想像力的生活之流;簡明扼要的沒有多餘描寫成分的敘事,純粹的語言狀態與純粹的生存狀態的統一;壓制到「零度狀態」的敘事情感,隱匿式缺席式的敘述;不具有理想話的轉變力量,完全淡化價值立場;尤其注重寫出那些艱難困苦的或無所適從而尷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畫出生活的某種絕對化狀態;後者揭示生活的多樣化特徵,被客體力量支配的失重生活。

『捌』 介紹點好看的系列電影

1)
肖申克的救贖(刺激1995):男人必看的勵志影片。
2)
教父(1、2):經典黑幫片,有此作品,其他同類一概低頭。
3)
美國往事:整個人生都在裡面。
4)
天堂電影院:每個男人的童年回憶,太經典了。
5)
無主之城:人家怎麼能拍出這么牛的電影!
6)
活著:也許是中國目前最偉大的電影。
7)
阿甘正傳:教導所有的人要去寬容別人,傻就是福氣。
8)
勇敢的心:民族自尊的好教材,希望大家要愛中國。
9)
楚門的世界:探討人的價值和人性根本的奇思怪作。
10)
音樂之聲:音樂的力量、音樂的快樂!
11)辛德勒的名單:震撼人心的歷史、充滿感染力的攝影和傑出的演員。
12)
星球大戰系列:開創了一個電影神話。
13)
異次元駭客(第十三層):應該說它比黑客帝國的構思更精妙。
14)
超人:所有漫畫類科幻電影的代表。
15)
終結者(1、2):科幻電影經典中的經典。
16)
12猴子:如此引人深思的科幻電影真不多見。
17)
黑客帝國系列:引發了對現實和未來網路發展的思考,形成了一種黑客文化。
18)
移魂都市(黑暗城市):風格另類的科幻片,結尾出人意表。
19)
超時空接觸:比較嚴肅地探討外星文明問題的力作。
20)
千鈞一發:描寫未來社會人的基因問題的驚險影片,內容和主題俱佳。
21)
2001漫遊太空:經典作品,以嚴肅的科學性和預見性著稱。
十佳戰爭片
22)
拯救大兵瑞恩:最真實反映戰爭和人性的超級巨作。
23)
獵殺紅色十月:節奏和人物拿捏准確的潛艇影片代表作。
24)
兵臨城下:從獨特的視角描寫二戰的巨片,演員表演到位。
25)
大逃殺:歸入戰爭片只因其太震撼、太殘酷。
26)
巴頓將軍:全景式展示戰爭的代表作,演員表演出色。
27
u-571:效果出眾的新型海戰片,拍得很有特點。
28)
全金屬外殼:庫布里克對戰爭的深刻反思,看過後使人對戰爭產生恐懼。
29)
星際艦隊:科幻性質的戰爭片,士兵的訓練和戰斗的描寫很有煽動性和爭議性。
30)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隨時看起來都心潮澎湃的好電影!
31)
野戰排:反思越戰的經典影片。
1)
英雄本色(1):吳宇森代表作。
2)
真實的謊言:阿諾演的最溫情和幽默的電影。
3)
生死時速(1):充滿動感,耳目一新!
4)
虎膽龍威系列:呵呵他怎麼總是一身傷卻不死啊!!!
5)
勇闖奪命島(石破天驚):動作片顛峰作品!演員表演出色。
6)
刀鋒戰士(1、2):新式吸血鬼動作片,非常另類和華麗。
7)
神秘的黃玫瑰系列:呵呵因為看的時候年紀小,覺得比西部片還經典。
8)
復仇:也是羅馬尼亞的老電影,這部影片的槍戰讓人百看不厭。
9)
三步殺人曲系列:干凈利落的墨西哥風格槍戰電影。
10)
第一滴血(1):有內涵有力度有故事,是史泰龍為數不多的好片。
都是很經典的電影
希望樓主會喜歡!!
~!

『玖』 求很牛的電影大師

羅曼·波蘭斯基,他的新版《霧都孤兒》還有2003年的《鋼琴師》都是非常棒的電影

法國呂克.貝松《這個殺手不太冷》《碧海情》、《第五元素》等
斯皮爾伯格 導演作品
奪寶奇兵4 Indiana Jones and the Kingdom of the Crystal Skull(2008)
慕尼黑 Munich (2005)
世界大戰 War of the Worlds (2005)
幸福終點站 The Terminal (2004)
少數派報告 Minority Report (2002)
神鬼交鋒 Catch Me If You Can (2002)
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2001)
拯救大兵瑞恩 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 Lost World Jurassic Park (1997)
斷鎖怒潮 Amistad (1997)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1993)
侏羅紀公園 Jurassic Park (1993)
霍克船長 Hook (1991)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
奪寶奇兵3:聖戰奇兵 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1989)
太陽帝國 Empire of the Sun (1987)
紫色 Color Purple, The (1985)
奪寶奇兵2:魔宮傳奇 Indiana.Jones.and.the.Temple.of.Doom(1984)
陰陽魔界(交易地點TradingPlaces(1983)) Twilight Zone: The Movie (1983)
外星人 E.T.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奪寶奇兵1:法櫃奇兵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一九四一 1941 (1979)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大白鯊 Jaws (1975)
橫沖直撞大逃亡 Sugarland Express, The (1974)
飛輪喋血Duel(1971

『拾』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和天堂電影院的導演

義大利著名導演朱賽佩·托納托雷的作品《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以及《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閱讀全文

與新寫實主義電影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分日本愛情電影大尺度 瀏覽:327
印度電影大全真愛在我心 瀏覽:593
天使愛美麗電影簡介英文 瀏覽:299
怒火風暴電影完整版 瀏覽:589
東北的搞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650
大電影動畫片大全免費汪汪隊 瀏覽:453
貓和老鼠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733
盜墓電影大全2019龍墓 瀏覽:262
十部英文勵志電影觀後感 瀏覽:662
泰國電影恐怖的降頭術 瀏覽:53
如何訂私人電影院 瀏覽:569
懸疑電影中文版推薦 瀏覽:985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535
冰川時代3電影粵語 瀏覽:890
催淚老電影音樂 瀏覽:296
刺馬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426
狼溪第四集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382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