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第一「白天鵝」的芭蕾女星———達吉亞娜-切爾諾布羅芙金娜
即將來京演出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涅米羅維奇·丹欽模範音樂劇院芭蕾舞團(簡稱莫斯科音樂劇院芭蕾舞團)引起了京城芭蕾迷的高度重視,這不僅是因為該團在俄羅斯芭蕾舞界乃至世界舞壇的地位,更因被國外媒體譽為世界第一「白天鵝」的芭蕾女星———達吉亞娜·切爾諾布羅芙金娜。此次將挑大樑演出。作為劇院的首席演員,根據「芭蕾雜志」一九九五年調查,切爾諾布羅芙金娜被評為「最佳芭蕾女演員」。 在舞台上,切爾諾布羅芙金娜可以拋開一切雜念,特別是對於《天鵝湖》中的奧傑塔,她有著非常深刻的藝術領悟。1997年切爾諾布羅芙金娜在日本演出的《天鵝湖》被日本媒體譽為是當年最難忘的芭蕾舞演出。當地的報紙這樣寫道:切爾諾布羅芙金娜的光芒簡直就像一個奇跡。 新年伊始,1月24日《天鵝湖》將在人民大會堂公演,其經典自不用說;1月25日的《巴黎聖母院》更是值得一看。此外,音樂現場伴奏重任將由同樣遠道而來的莫斯科愛樂交響樂團擔任,這無疑將使切爾諾布羅芙金娜的表現更為出色東方網1月11日消息:俄羅斯印象」系列演出即將在美琪大戲院迎來重頭戲,本月26、27、28日,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涅米羅維奇·丹欽模範音樂劇院芭蕾舞團將攜經典保留劇目《天鵝湖》、《巴黎聖母院》獻演滬上。該團當家花旦切爾諾布羅芙金娜更是被譽為「世界第一白天鵝」,她的手臂以及上半身的藝術感覺和表現力極其出眾。
首次與中國觀眾見面的達吉亞娜·切爾諾布羅芙金娜是當代俄羅斯芭蕾
舞界最著名的演員之一,她曾飾演過芭蕾舞團保留劇目中的所有角色,如《堂吉訶德》的基特莉、《吉賽爾》中的吉賽爾、《胡桃夾子》中的瑪麗等。在舞台上,切爾諾布羅芙金娜可以拋開一切雜念,特別是對於《天鵝湖》中的奧傑塔,她有著非常深刻的藝術領悟,注重藝術表現力和作品精神深度的闡釋。
「切爾諾布羅芙金娜表演的特點是崇尚質朴與自然,而不是令人眼花繚亂的『炫技』,最為突出的是她在手臂乃至整個上半身的藝術感覺和表現力極其出眾。」據主辦方介紹,即將上演的《天鵝湖》第三幕雙人舞,並不是觀眾平日較多看到的那個頗為「強悍」的舞蹈,而是採用慢板音樂的編舞,這正好能夠發揮出切爾諾布羅芙金娜舞蹈線條優美、動作舒展、音樂性強的優勢,她在世界各地的巡演均能引起轟動,當地媒體發出的贊美之詞幾乎全是「我所見過的最傑出的天鵝」、「世界最好的白天鵝」等相同的聲音,她的到來無疑會給上海觀眾帶來驚喜。
另據記者了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版」的《天鵝湖》是前蘇聯著名編導布爾梅斯傑爾的版本,具有戲劇色彩濃烈和詩意盎然的特點,與以往不同的是,演出版本將首次採用柴科夫斯基音樂的本來順序,值得期待。
『貳』 誰知道一部有關潛艇的電影
片 名: Down Periscope
譯 名: 潛艇總動員 | 潛望鏡向下
導 演: ( 大衛·沃德 David S. Ward )
主 演: (凱爾塞·格拉瑪 Kelsey Grammer) (勞恩·霍利 Lauren Holly) (羅伯·施奈德 Rob Schneider) (哈利·戴恩·斯坦通 Harry Dean Stanton) (布魯斯·戴恩 Bruce Dern) (威廉·梅西 William H. Macy)
上 映: 1996年03月01日
劇情介紹:
海軍上校達吉常常擅作主張,不服軍紀,因此被調去接管一艘即將退役的柴油潛水艇「刺魚I號」,這使達吉希望成為核潛艇艦長的夙嘎淇樟恕?
新兵報到時,那批烏合之眾使副艦長馬丁惱火不已,而達吉則非常樂觀。這時,上頭又派來了女上尉雷克作為該艦的潛航員,這使眾人興奮不已。
油漆一新的老潛艇首次出航去執行一項演習任務。要用這艘柴油潛艇去逃過「敵方」核潛艇的追捕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達吉及其士兵們用雜亂的歌聲迷惑了「敵艇」,「敵艇」誤以為他們是漁船上的漁民而放了他們。因此,第一次演習達吉他們就大獲全勝。這使一向對達吉懷有成見的將軍格蘭十分不悅,他有意縮小達吉他們的作戰區,企圖在下次演習中擊敗達吉。演習又開始了,不小心觸及海床的「刺魚I號」發出的聲響令「敵艇」發現了他們的蹤影,情急之中,士兵「聲納」模擬鯨魚的聲響騙走了「敵人」。副艦長馬丁頑固不化,執意要執行上級的計劃,可達吉卻時時隨機應變。馬丁拿出有關規則逼達吉交出艇長大權,但他的企圖最終落空。於是,達吉和他的士兵們用可笑的方式審判馬丁並把他趕到漁船上去了。狂怒的格蘭將軍企圖用破壞命令罪陷害達吉,他調動所有艦艇在港口准備抓捕失蹤數天的「刺魚I號」。為了進入港口,達吉他們把潛艇藏到了一艘巨型商船下並騙過了格蘭他們的眼睛。好景不長,潛艇不久後突然進水,又失去了商船的掩護,而老奸巨滑的格蘭也在准備向達吉他們發射「魚雷」,果斷的達吉命令潛艇迅速上浮,借著雲層的遮掩,違背了常規,用真魚雷炸毀了既定目標。……
演習結束,達吉非但沒有受罰,反而被上級調任到他夢寐以求的核潛艇上去工作。格蘭將軍的陰謀被徹底摧了,而達吉則和他那幫「烏合之眾」一起奔向了海狼號核潛艇。
『叄』 達吉和她的父親的拍攝背景
原峨眉電影製片廠第一任廠長朱丹南回憶《達吉和她的父親》:峨影廠拍攝的第二部電影是《達吉和她的父親》。高纓的同名小說發表於《新觀察》雜志,在全國有影響,是一篇好小說,因此省委很重視。峨影有一個導演叫張波,很想抓這個劇。我剛從國外回來,《嘉陵江邊》還沒有完,這邊就在議論怎麼改編《達吉和她的父親》。小說是很好的,但是我怕峨影廠的導演和攝影師達不到應有的標准,擔心弄砸了。不是好導演,好攝影師,再好的故事也拍不好。那時候彩色片很少,劇本經過文化部審查通過了以後,才能決定你是否能用彩色片。這個故事不拍彩色片很不夠味,因此我的目標是拍彩色片。但峨影廠的創作理念、藝術力量跟不上。因此我就想到了與長影廠合作。那時候《五朵金花》已經出來了,1958年拍攝,1959年放映,已經打響。我的目標是不低於《五朵金花》,省委非常同意我這個意見。1960年開第三次文代會,我去參加。長影廠的領導我很熟悉,我和他們廠長亞麻一說,他很同意。我點名要的導演叫王家乙,他是我解放區時候的老戰友。他們廠長說可以,王家乙也同意了。我和四川藝術院的院長劉蓮池說好,他出演員。我們倆在會議期間休息時坐飛機回到成都,向省委匯報交涉的經過。沒有想到,王家乙當著省委書記就提出來,要我當導演可以,我有個條件,讓朱丹南演馬赫,讓劉蓮池演任秉清,我才幹。省委書記說,你這一招厲害,一個是廠長,一個是院長,把兩個頭頭都拉去,我們這兩個單位怎麼辦?省委同意了。王家乙事後說,他這一計是一條繩拴三個螞蚱,飛不了你,也逃不了他。
拍完這部電影以後,我也寫了一首詩:
為在銀幕映涼山,詩人急忙著新篇。
請個名家當導演,三個螞蚱一繩拴。
這部電影拍出來以後,正好文化部在北京新僑飯店召開電影創作會議。在這之前全國文藝座談會也是在新僑飯店開的,這兩個會議接上了。我從長影帶著樣片參加會議,並送到文化部審查。開始文化部一審查就通過了。通過以後,拿到會議上來放映。這一放映,引起議論紛紛。那時候主要是兩派,一派是「電影派」,一派是「小說派」。因為從小說到電影的修改比較大。小說是「爭女兒」,馬赫一聽說有人來找達吉,從腿上拔出刀子來,「哪一個要認走達吉,我就和他拼!」 我給高纓說,這個情節要改,現在講民族團結,要讓。任秉清的身份也要提高一點,他是個老石匠,支援涼山建設,就是土工程師;馬赫讓他當社長,已經是共產黨員了,都是共產黨員。小說派以李希凡為首,他是權威,紅學專家,調到中宣部任文藝處處長,又任人民日報社文藝版的主編。他在文藝報發表的文章題目是《是提高還是拔高?》,認為電影的改動是拔高了人物形象,當時好像趙丹也是傾向小說派。我們感覺到壓力很大,就提議把小說和影片都送給周總理,周總理原定的要對兩個會議講話,看周總理的意見怎麼樣。這部影片是作為七一獻禮片准備在7月1號放映的,當時還沒有公開放映。周總理看了以後,於6月20幾號講話,才解放了我們。他首先說,小說電影他都看了,他認為小說比較粗獷一些,電影就細致得多了。但是電影也有缺點,感情上還沒有放開,受著限制。導演和演員都有限制(這是因為那時候經常批判資產階級人性論、人情味)。他說,有些地方好像是要想哭,但是哭不出來,因為導演把人限制住了。這個缺點確實存在。周總理對電影的評價基本上是肯定的,他的講話很有說服力。出版社曾經把對《達吉和她的父親》的評論出版了厚厚一本集子。當時爭論是很大的,集子里的觀點也是一派說小說好,一派說電影好。周總理不是一棍子打,而是說小說和電影各有各的長處。
在全國文藝座談會和電影創作會議開完以後,大約6月29日或30日,周總理請了部分著名演員和電影廠廠長,有20多人到他家做客,吃飯和座談。周總理在西花廳門口迎接,同來賓們一一握手,夏衍作介紹。輪到我時,夏衍介紹說,這是朱丹南。周總理說,我認識,他就是馬赫老爹。夏衍又介紹說,他還是峨影廠的廠長。周總理說,好哇,我們就是需要領導幹部參加生產,領導生產。吃飯時,周總理舉著酒杯到我們這一桌,專門給我敬酒,並說,希望再在銀幕上看見你。我回答說,再拍三五部不成問題。遺憾的是,由於文革,這個願望沒有實現。
建廠的時候,文化部把西南雲貴川3個廠劃給八一廠,在藝術上由他們輔導,也調了一些人來,如攝影師、車間主任,選址也是他們幫助選的。華北幾個省劃給北影廠,東北的幾個省劃給長影廠,華東幾個省劃給上海的兩個廠。因此第一部影片我們是請八一廠的導演給我們導演的,那時候我們還沒有導演。《嘉陵江邊》是在八一廠完成的,《達吉和她的父親》中涼山的鏡頭只有幾個空鏡頭,邛海、涼山的外景大部分都是在東北拍的。故事發生的地方在公社駐地尼古拉達頓,拍攝地是吉林省的四道溝;達吉採花,山上已經沒有花了,都是塑料花。更大一部分是在攝影棚里拍的,比如我扮演的馬赫救小達吉,當時下著雪,雪都是塑料雪,都是假山樹林。電影不弄虛作假成本就太高了。
《嘉陵江邊》是八一廠幫助拍攝的,《達吉和她的父親》是長影廠幫助拍攝的,我們也配備了全班人馬,王家乙作導演,張波、張其作副導演。這邊的建設老是上不去,因為省委抓錦江大禮堂和錦江賓館的建設,又擴建飛機場,我們就掛不上號,材料也很欠缺。廠里的職工提出,我們要單獨拍一部片子。開始選的工業題材的劇本《十二個老礦工》;農村題材選了四川文學上發表的小說《東山女炮排》,但感覺條件還是不行。最後選來選去,我說《嘉陵江邊》可以算是工業題材,《達吉和她父親》也可以算是農村題材,是不是可以搞個戲曲片,因為我當過川劇院院長,一想就想到川劇。我當川劇院院長的時候,拍過一個川劇集錦,包括《秋江》、《五台會兄》、《評雪辨蹤》,還可以,但是沒有拍過整本戲。最後選到《鴛鴦譜》,這是個喜劇,演員現成,拍攝技術上要求不高,黑白片。那時候攝影棚還沒有建成,有個大食堂,就把大食堂當作攝影棚;錄音車間也沒有,就半夜錄音,因為半夜沒有雜音噪音;洗印也是臨時找間房子洗印,沒有空調,從肉聯廠拉冰來洗印片子,最後還是拍成了,名字改成《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用的成都市川劇院的原班人馬,效果也不錯,送審結果也很好,發行到港澳、東南亞華人比較多的地方。
這部片子還沒有拍完的時候,我帶著廠里的要求到文化部去請任務,這已經是1962年。省人藝演出《抓壯丁》,效果很好,我們准備用原班人馬拍《抓壯丁》。到了電影局,那時候電影局的局長是陳荒煤,他說,老朱阿,你野心勃勃,很可惜,國務院已經確定峨影廠下馬,各省廠都要下馬。而且這個題材八一廠已經定攝了。你說你們人藝演得好,八一廠定的是延安的原班人馬,把你們的「潘駝背」也叫去了,吳雪演李老栓,陳戈演王保長,你斗不鬥得過他們?結果完成了《鴛鴦譜》就下馬了。
『肆』 電影五朵金花妲己和他的父親的導演是
王家乙。
1、《五朵金花》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製作的音樂愛情電影,由王家乙執導,楊麗坤、莫梓江、王蘇婭等主演。該片講述了白族青年阿鵬與副社長金花在大理三月街一見鍾情,次年阿鵬走遍蒼山洱海尋找金花,經過一次次誤會之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
2、1961年上映的《妲己和他的父親》由長影和峨影合拍,王家乙執導,陳學潔、劉蓮池、朱丹南主演,講述了解放前被奴隸主搶走的彝族姑娘達吉,在生父——工程隊老技師任秉清和養父——公社社長馬赫之間艱難抉擇的故事,很好地展現了父女情、兄弟情以及彝漢兩族人民的民族情。
『伍』 Dakota Fanning 都演過哪些電影
主演電影有: 2009 異能Push 2007 蜜蜂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Bees 2007 獵犬 Hounddog 2006 夏洛的網 Charlotte's Web 2005 夢想家 Dreamer: Inspired by a True Story 2005 世界大戰 War of the Worlds 2005 捉迷藏 Hide and Seek 2004 在亨利·達吉不真實的世界裡 In the Realms of the Unreal 2004 憤怒復仇 Man on Fire 2003 帽子里的貓 The Cat in the Hat 2003 麻辣寶貝 Uptown Girls 2002 陷入絕境 Trapped 2002 情歸亞拉巴馬 Sweet Home Alabama 2002 幽浮人種 Taken 2001 不一樣的爸爸 I Am Sam 2001 雄貓 Tomcats電影配音有: 2009 鬼媽媽 coraline 2005 星際寶貝2:史迪奇有問題 Lilo & Stitch 2: Stitch Has a Glitch 2002 奇幻森林歷險記 Hansel & Gretel 1998 龍貓 My Neighbor Totoro
『陸』 《異能》里的那個小女孩兒叫什麼,還演過什麼電影
那個小女孩叫:達科塔·范寧 Dakota Fanning (生於1994年2月23日,美國)達科塔·法寧電影作品如下:2009年 - 鬼媽媽 coraline (配音演員)2009年 - 《異能》2008年 - Dakota Fanning Coraline (演員) 2007年 - 蜜蜂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Bees(演員)2007年 - 獵犬 Hounddog (演員) 2006年 - 夏洛的網 Charlotte's Web (演員)2005年 - 夢想家 Dreamer: Inspired by a True Story (演員) 2005年 - 世界大戰 War of the Worlds (演員) 2005年 - 捉迷藏 Hide and Seek (演員) 2005年 - 星際寶貝2:史迪奇有問題 Lilo & Stitch 2: Stitch Has a Glitch (配音演員) 2004年 - 在亨利·達吉不真實的世界裡 In the Realms of the Unreal (演員) ..... 2004年 - 憤怒復仇 Man on Fire (演員) 2003年 - 帽子里的貓 The Cat in the Hat (演員) 2003年 - 麻辣寶貝 Uptown Girls (演員) 2002年 - 陷入絕境 Trapped (演員) 2002年 - 情歸亞拉巴馬 Sweet Home Alabama (演員) 2002年 - 幽浮人種 Taken (演員) 2002年 - 奇幻森林歷險記 Hansel & Gretel (配音演員) 2001年 - 不一樣的爸爸 I Am Sam (演員) 2001年 - 雄貓 Tomcats (演員) 1998年 - 龍貓 My Neighbor Totoro (配音演員)
『柒』 《人有悲歡離合》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人有悲歡離合》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81 彩色片 135分鍾
法國第十三製片公司攝制
編導:克羅德·勒魯什 攝影:讓·博夫蒂 主要演員:羅貝爾·荷桑(飾西蒙·梅葉/羅貝爾·普拉特) 尼果爾·加西雅(飾安娜·梅葉) 傑姆·卡恩(飾傑克·格蘭) 傑拉迪娜·沙普蘭(飾蘇珊娜/薩拉·格蘭) 達尼埃爾·奧布利什斯基(飾卡爾·克萊默) 傑克·瓦勒海(飾傑克遜) 喬治·東(飾鮑里斯·伊多維奇/謝爾蓋·伊多維奇) 艾芙麗娜·布伊克思(飾艾芙麗娜/愛迪思)瑪莎·梅西爾(飾瑪格達·克萊默)
【劇情簡介】
80年代初的巴黎,在流光溢彩的艾菲爾鐵塔腳下的人權廣場上,搭起一個巨大的紅色圓形舞台。悠遠的笛聲漸起,舞者彷彿從夢中醒來,他輕舒雙臂,自由呼吸著清新的空氣。他是著名蘇聯芭蕾舞演員達吉雅娜的兒子謝爾蓋,他的精湛舞技征服了全場觀眾,優美的舞曲旋律在人們心中激盪,也把人們帶回了那些無法忘懷的歲月……
1936年的莫斯科,同一音樂旋律伴隨著達吉雅娜在芭蕾舞比賽大廳里翩翩起舞。年輕的評委鮑里斯·伊多維奇對她的舞姿倍加欣賞,雖然達吉雅娜在這次比賽中落選,卻獲得了鮑里斯的愛情,當他倆把吻過的潔白花束拋向參加婚禮的人群時,絕沒想到戰爭的陰雲已出現天際。
1937年,巴黎麗都歌舞廳里正在上演《瘋狂的牧羊人》。年邁的鋼琴手因心肌梗塞中斷演出,西蒙·梅葉代替了他。女提琴手安娜與他一見鍾情,在康康舞的快速節奏中,他倆眉目傳情,小提琴和鋼琴的協奏織成了華美樂章。令人遺憾的是,戰爭的硝煙使這個協奏只有序曲,沒有尾聲。
1938年,柏林。年輕的傑出鋼琴家卡爾·克萊默在萬字旗下,為納粹高級將領彈奏著勃拉姆斯的作品,他的精湛演技受到希特勒贊賞。他抑制不住內心的狂喜,奔回家中向懷孕的妻子喜送佳音。
1939年,美國樂隊指揮傑克·格蘭在向全國直播的舞會上,通過廣播電台,向剛分娩不久的愛妻和新生的小女兒薩拉祝福。在激越熱烈的爵士樂曲聲和一片歡騰聲中,忽然傳來英法兩國對德宣戰的消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德國鋼琴家卡爾·克萊默作為軍樂隊指揮,在巴黎的協和廣場上為德軍佔領巴黎奏樂助興。麗都歌劇院歌女艾芙麗娜對他屢送秋波,終於他倆發生戀情。卡爾的平安家信則成為遠在柏林的日夜思念他的妻子瑪格達的唯一精神寄託。
巴黎被佔領後,麗都歌劇院的西蒙和安娜與千千萬萬的猶太人一起,被押上開往集中營的火車。他們知道此去凶多吉少,萬般無奈,只得把剛出生不久的兒子棄於一個小車站。結果,孩子被人撿到,交由一位神甫收養。西蒙慘死於毒氣室中,安娜強忍悲痛,木然地為德軍演奏提琴。
鮑里斯應征入伍開赴戰場。達吉雅娜懷抱嬰兒為他送行。他對妻子說:「只要你等我,我就會回來。」達吉雅娜為上戰場的紅軍跳舞,等待著丈夫早日返回家園,但她等來的卻是鮑里斯的陣亡通知,悲痛欲絕的達吉雅娜只得與兒子相依為命。
蘇聯要求英美在法國開辟第二戰場。美國樂隊指揮傑克和鄰居的一對生性好鬥的雙胞胎一同入伍。這對雙胞胎在空降諾曼底時被炮火擊斃。
戰爭終於結束了。法國到處是一片歡樂的海洋,連撫養棄嬰的神甫都禁不住手舞足蹈起來。在巴黎街頭,傑克指揮著樂隊,為興高彩烈的居民和士兵伴舞。曾和卡爾私通的艾芙麗娜,被憤怒的群眾抓住,被剃光了頭遊街示眾。
卡爾和戰敗的德國士兵一起被遣送回國。展現在他面前的是斷壁殘垣,兒子在轟炸中慘死,他和妻子瑪格達默默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傑克興奮地回到紐約家中,呼喚妻子蘇珊娜,家中卻空無一人。當他疑惑不解地走下通往花園的樓梯時,看到妻子帶著愛女薩拉和兒子傑克遜奏著凱旋頌為他接風,全家人欣喜若狂。但雙雙陣亡的鄰居雙胞胎的雙親卻失聲痛哭。
安娜的丈夫已死於毒氣室,她隨著從集中營被解放的人群,獨自返回巴黎。她多次去那個丟棄孩子的小車站打聽,但毫無結果。回到昔日工作過的麗都歌舞廳找工作,也遭拒絕。只好拉手風琴為一些婚慶助興,藉以謀生。她的好友艾芙麗娜被群眾羞辱後,喪魂落魄地帶著私生女兒回到法國南部第戎,一周後自殺身亡。
光陰荏苒,彈指間20年過去了。二戰陰雲消散,阿爾及利亞戰火又起。阿爾及利亞的獨立結束了法國士兵的戰斗生涯。他們乘坐的開往巴黎的火車,停在第戎站時,歌女艾芙麗娜的私生女愛迪思也登上了這列火車,坐在這群士兵旁邊。士兵中有一個名叫羅貝爾的青年,他就是西蒙和安娜的兒子,他的母親20年來從未放棄尋找他的努力。羅貝爾把自己非凡經歷寫成一本自傳體小說,麗都歌舞廳的同事通知了安娜,母子終於相認。
愛迪思到巴黎後,沒有找到答應幫助她的人,只好到一家舞蹈學校當清潔工。她隔著玻璃羨慕地看著同齡女孩跳舞。後來,通過考試,她當上了電視播音員。自從她和羅貝爾同車來到巴黎後,來往越來越頻繁,最終成了他的情婦。羅貝爾的妻子芬妮知情後,要與他離婚,兒子弗朗西斯也對他冷眼相加。弗朗西斯在一艘巡弋在地中海中的法國航空母艦上,彈著吉它吟唱著。退役之後,他和同伴組織了一個樂隊,他那動情深遂的歌聲使他在歌壇上嶄露頭角。
達吉雅娜在莫斯科一所芭蕾舞學校任教,不甘寂寞的她接受了一位同事的追求,婚後又生了一個女兒。兒子謝爾蓋在她的培養下舞技超群,到巴黎的一場演出大獲成功。他通過國際長途電話讓母親分享他成功的喜悅。然而,在他隨團離開法國國境的最後一刻,在法國特工的協助下,毅然決然地投奔了西方。
和平時期也有不測風雲。傑克和妻子蘇珊娜外出時遭遇車禍:蘇珊娜喪生,傑克摔斷了腿。他們的女兒薩拉雖已成為著名的歌唱家,但染上了酗酒和吸毒的惡習。薩拉的弟弟傑克遜勸姐姐到巴黎去看望在法國生活的父親,並在那裡開創自己的事業。
卡爾·克萊默離開德國,攜妻子瑪格達來紐約演出。音樂會在該市最大的音樂廳舉行,據說門票已搶購一空。然而幕啟時,空落落的觀眾席上只有兩名音樂評論家。滿懷激情的卡爾為這兩個人指揮龐大的交響樂團,演奏了預定的曲目。在樂隊成員的掌聲中,從天幕上飄下無數照片,那是他當年與希特勒的合影。原來,美國的猶太組織事先已把門票全部買下。在瑪格達的建議下,卡爾召開了記者招待會。會上,他傾訴了自己的心聲:「音樂是我的全部生命。」
斗轉星移,時光飛逝,歷史步入了80年代。國際紅十字會組織各國著名藝術家會聚巴黎,在艾菲爾鐵塔下展開了為賑濟非洲災民的義演。卡爾·克萊默指揮著龐大的樂隊,薩拉和弗朗西斯一起引吭高歌,謝爾蓋在紅色圓形舞台上,赤裸著上半身,跳著剛柔並蓄的舞蹈。這組鏡頭正是影片開始時那組畫面的繼續,音樂也還是同樣的旋律。
半個世紀的凄風苦雨和幸福歡樂融化在人生的樂章中,夜空中升起了爛漫的煙花,月亮一時失去了它的光輝。月有陰晴圓缺,正如世界各國的芸芸眾生,有著說不盡的悲歡離合。
【鑒賞】
法國著名導演克羅德·勒魯什的這部可觀性極強的影片,通過美、蘇、德、法四個國家的四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從本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半個世紀中的戰爭與和平帶給世人的苦難與歡樂中,突出了反對戰爭、謳歌和平的主題。影片從思想內涵到藝術表現手法都有較高的價值。
電影之所以不同於建築、雕刻、音樂、舞蹈、繪畫和文學,而成為「第七
藝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它能夠直接訴諸視覺和聽覺,自由地顯示四維空間並具有四度向量的綜合藝術。電影既如建築、雕刻和繪畫在空間內造型,又如音樂和文學在時間中延續,它是在空間內展現的時間藝術,又是在時間上延續的空間藝術。電影和舞蹈、戲劇雖然都屬於動的造型藝術,但電影卻突破了後兩者在時空方面所受的限制,在二維空間的銀幕上,映出三維空間實體性的視象,在第四維即時間內延續其運動。攝影機就相當於觀眾的視點,在距離方位和角度上可以變化無窮,空間和時間可以不受任何局限地跳躍或交錯。因此,時空性是電影區別於其它藝術的特性。影片《人有悲歡離合》對這一特性作了充分的體現。
影片伊始,攝影機便帶領觀眾來到莫斯科,進入了鮑里斯和達吉雅娜的愛情生活。繼而,隨著鏡頭的變換,我們又來到巴黎麗都歌舞廳,目睹了西蒙和安娜的戀愛經歷。接著,我們又來到柏林,參加了卡爾的鋼琴演奏會,看到他吻抱妻子瑪格達的激動場面。最後,我們在紐約,看到傑克正在一邊指揮樂隊,一邊通過電台轉播向妻子蘇珊娜和初生女兒薩拉祝福的情景。鏡頭一轉,我們就從歐洲大陸三國首都跨越大西洋來到美國,不到半小時,偌大的世界都匯集在小小的銀幕上,遠隔萬里的四個家庭的故事就這樣展開了。故事展開後,從一國到另一國萬里空間的跳躍,僅在分秒之間。一部影片同時敘述多個國家數個家庭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的主人公最終又會聚一處,這類影片尚不多見。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並行交錯的多條線索,條條脈絡清晰,甚至同一位演員,既演父與子,或演母與女,西蒙父子、安娜母女,鮑里斯父子、蘇珊娜母女和艾芙麗娜母女都是如此,觀眾並無頭緒不清的感覺。
影片的故事始於30年代,終於80年代,時間跨度較大。四國四家近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濃縮於兩個多小時的影片中,充分發揮了電影 「撫四海於一瞬,覽古今於須臾」的特點。
在本片中,勒魯什匠心獨運,巧妙地把四個藝術家家庭的曲折經歷,通過音樂和舞蹈兩種藝術形式,自然地引入故事情節中,使它們作為兩個藝術元素化合於電影之中,很好地為主題服務,充分體現了電影這門高度有機的綜合藝術的特點。
芭蕾舞演員達吉雅娜剛柔並濟的舞姿,使人感到藝術家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安娜·梅葉那支凄婉動人的小提琴曲,使人聯想起她一生不幸的遭遇。一曲勃拉姆斯悲壯的交響樂,記載了指揮家卡爾·克萊默不屈不撓的奮斗歷程,影片的主題曲「情系巴黎」和「你我他」的優美旋律貫穿影片始終,使人難以忘懷。
影片開頭和結尾的音樂舞蹈既點題又有呼應作用。影片開始時,蘇聯芭蕾舞演員謝爾蓋在紅色圓形舞台上,身著白色舞衣,跳著幽靈般的舞蹈,神秘的主題音樂如曠野上的和風悠然飄起。隨著他的指尖、足尖、關節及頸部的痛苦扭動,觀眾不知不覺地被某種憂郁氣氛滲透。鏡頭自然而然地轉到莫斯科芭蕾舞大賽的畫面,進入了影片主題。片尾仍是同樣的場景,同一演員,同一音樂,只是美國年輕的女歌唱家薩拉和法國歌壇新秀弗朗西斯用他們嘹亮動情的歌喉,把同樣的旋律唱得充滿生機和希望。舞蹈由夢幻般的徬徨轉入奔放、剛勁的旋轉跳躍。舞台上的演員越來越多,他們伸開雙臂呼喚著世界和平和全人類的徹底解放。
全部影片故事,著重刻畫了三個不同歷史時期四個家庭三代人的不同經歷。開始於30年代第一代人在二戰中的苦難,經過60年代第一代人撫平戰爭的創傷和第二代人的困惑與追求,世界開始走入新的時代,影片結尾時,第二、三代人與父輩一起,聯袂在艾菲爾鐵塔下演出,表明了80年代的世界人民的共同心願。德國音樂家卡爾·克萊默一生的經歷也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出場時,他身著燕尾服,像雕像一樣,坐在巨大的黑色三角鋼琴後面。納粹萬字旗高懸,黨衛軍將領坐滿音樂廳。二戰打響後,他拋下妻兒,走在軍樂隊前面進入巴黎,機械的指揮動作,無異於木偶。他雖獲巴黎歌女垂青,但作為戰俘狼狽回國,兒子已埋在瓦礫之中。赴美演出時,偌大的劇場里,只有兩名聽眾,在這個年代,人們還難以忘卻種族的仇恨。在他最後出場時,是應國際紅十字會之邀而重返巴黎,奏出了企望和平的新樂章。他的三次演出截然不同,第一次沉鬱,第二次激昂,第三次抒情,充滿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影片故事展開時,勒魯什通過一個時間軸上的空間交錯,將地球上幾個家庭的悲歡離合表現出來。這種平行的敘述方式,使人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當世界性的災難來臨時,生活在同一藍天下的人類,命運是相同的,但命運又不完全是公平的。正如歌中所唱的: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但有些人更幸運些。麗都歌舞廳的歌女艾芙麗娜曾給人們送去過多少歡樂,在德軍佔領巴黎後,因她與卡爾·克萊默過從甚密,法國光復時被剃頭游斗,親友們避之三舍。艾芙麗娜走投無路,只得自殺身亡。戰爭期間,法國多少政要與敵勾結,通敵之罪卻要區區一名歌女承擔,命運之神實在不公。
戰爭結束後,安娜獲釋回國。鏡頭跟著她在巴黎車站孤獨的腳步向前移動,我們看到神態呆滯、心情沉重的卡爾被推上開往德國的列車。車站上一雙雙翹盼親人的眼睛都飽含著淚水。這個長鏡頭表現了人類同命運的主題,戰爭帶給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同樣都是苦難。這個長鏡頭也使故事結構發生了變化,戰前平行發展的四個家庭故事,從此交叉起來,為影片結尾時他們共同來到巴黎做好鋪墊。
影片作者試圖向觀眾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生活在地球上的同一代人有著相同的命運,而兩代人之間的命運往往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父輩經過二戰苦難的法國青年,60年代又飽受阿爾及利亞戰爭之苦。這場骯臟的戰爭,至今仍是法國文藝題材避諱的焦點。父輩試圖忘卻昔日戰爭的夢魔,年輕人對命運的抗爭方法卻是及時行樂,生命太短暫,和平的生活又能持續幾時,今朝有酒今朝醉,盡情享受眼前的稍縱即逝的幸福生活。薩拉在大洋彼岸沉醉於煙酒、愛情和歌舞中,麗都歌舞廳經理的兒子亞力山大搶奪了父親的財產和情人,嫖娼宿妓、花天酒地、紙醉金迷,但也無法填補內心的空虛。這垮掉的一代人,有人像亞力山大這樣頹廢,有人像謝爾蓋那樣掙扎,有人迷惘,有人徘徊,也有人在失落後奮而進取,就像弗朗西斯那樣,也有像薩拉的情人安東那樣以結束自己生命作永遠的解脫,更多的人則是在尋覓和企盼。影片通過一場拳擊賽象徵性地表現了這群人的心態。亞力山大和他的朋友們把自己的前途押在兩名拳擊手的勝負上。在這場戲中,鏡頭並不對准賽場的中心人物拳擊手,而是細致地描繪場下觀眾的神態,拳擊手之一是亞歷山大的好友菲力蒲,大家把希望全部寄託在他的勝利上。一個搖鏡頭把這群吶喊助威的人的心態和氣質表現得一覽無余。隨著場上的變化,他們時而雙目發光、大聲歡呼,時而神情沮喪、唉聲嘆氣,或張口結舌、呆若木雞,或歡笑雀躍、舉冠相慶。當代表他們命運的菲力蒲被對手打翻在地,再無還手之力時,他們個個驚愕得面面相覷。一個俯視鏡頭把集中在畫面一隅的這群人的沮喪和絕望神情,深深地印在觀眾的腦海里。
影片導演採用了多種手法來刻畫人物和烘托氣氛。手法之一是對比。例如戰爭前後判若兩人的安娜:1936年當她與西蒙戀愛結婚時,是那樣的年輕嫵媚、光彩照人,當她從集中營出來,在火車站里拖著沉重的腳步,目光呆滯遲疑不前,人們自然想到夫亡子散給她精神造成的痛苦。再如傑克凱旋迴歸家園,妻子蘇珊娜女兒薩拉用音樂和歌唱歡迎他時,一輛軍用吉普在鄰居門前嘎然剎住,一位軍官通知一對老夫婦,他們那對雙胞胎已葬身於諾曼底,兩位老人抱頭痛哭,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勒魯什十分重視影片的觀賞性,本片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但過分強調觀賞性而忽略了真實性,就會失之偏頗。人物的命運有偶然隨意性,故事情節也常有巧合,但把過多的偶然和巧合加在一起,就難免失真。讓四個家庭的幾代人相聚在巴黎艾菲爾鐵塔下,共同為國際紅十字會義演,造成一個大團圓的結局,固然場面宏偉,精彩的歌舞演出引人入勝,但人們總感到有幾分不夠真實的缺憾。
『捌』 建國後電影《阿詩瑪》代表的主流意識文化
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9640《阿詩瑪》敘事話語的變化對民間文化研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