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電影劇本導演闡述ppt

電影劇本導演闡述ppt

發布時間:2023-01-17 20:45:30

『壹』 什麼是戲劇導演闡述

我個人是這么認為的

闡述的大綱如下:

劇本大體內容:介紹話劇內容,不用太多字,大體介紹,一小段足以

背景介紹,作者介紹或其他的介紹:闡述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如果知名可以介紹作者寫這部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的初衷等

導演意圖:為何選擇這部作品,排這部作品的目的,希望達到的效果,希望觀眾看到的呈現是如何的等等

特別注釋:如果有特定的需要交代的部分,可以在此交代

感謝:有的戲劇導演闡述,會在此感謝編劇,或者投資人,演員,以及主創等

介紹完大綱,給你附送一篇我覺得寫的還可以的戲劇導演闡述,你可以看看:

導演闡述
關於這部話劇:
首先,這是一部高級的喜劇。干凈,明朗。
阿爾比的處女作《動物園的故事》在美國國內的首演是在1960年1月份,在紐約外百老匯(off-Broadway)Province town Playhouse劇場,與貝克特的Krapp's Last Tape 同時公演了。一經演出便大獲好評。後來Martin Esslin 在以貝克特、尤涅斯柯、讓·日奈等的作品為主要研究目的的現代戲劇理論書上把阿爾比分類成美國罕見的荒誕派劇作家之後,容易被誤會的戲名就獨立流行起來,因此在社會當中產生了一種成見了。
阿爾比對於"荒誕派劇作家"這一名聲並沒有滿意,但是他也沒有否定荒誕派風格的戲劇樣式,甚至在他的作品裡也能看到其要素。
他說:"The theater of the absurd, in the sense that it is truly the contemporary theater, facing as it does man's condition as it is, is the Realistic theater of our time." 所謂的"荒誕"(absurdity),是指不協調,所有相聲里的包袱都是來自"皮兒"和"瓤兒"的不協調。愛德華 阿爾比欣賞荒誕派戲劇正視的真實的人性,可他對荒誕派戲劇的看法與其他人的看法完全不一致的。
在阿爾比作品裡,他更關注的並不是人的存在帶來的不合理(= absurdity),而是由於人類自己創造的社會性、政治性或宗教性錯覺(=illusion)蓋住了人類的真實(=reality),而無法正視真實的人類的滑稽性(=absurdity)。
關於為什麼排演《動物園的故事》:
演出選用北京人藝青年演員和資深工作人員,是光線演出一貫的、也是日後將繼續堅持下去的原則。演員得到觀眾的認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得到站在舞台中央的機會才是他們嶄露頭角的前提。如何令人信服的站在舞台中央呢?我想經典劇目是一個必然的選擇。因為經典劇目上演機會本身就少。絕大多數投資者都擔心經典劇目是"票房毒葯"。
一方面事實絕非如此,只是很多導演在接觸經典時都過分的誠惶誠恐,就像中國足球在大賽中的表現。往往搞得觀眾莫名其妙。甚至選擇用所謂的"形式探索"來逃避對劇作的真誠解答。這樣的結果必然使經典劇作束之高閣。
另一方面,已經第二次為經典作品出資的藝術品投資人盧臻先生,對給經典投資的看法與眾不同:不一定要掙錢,但是一定不能糊弄觀眾。一切的條件促使了工作室的選擇。
另外,感謝能夠堅守、或者至少認真的回歸戲劇舞台的專業演員和工作人員們。一個職業演員一生能夠參與的戲劇作品是極其有限的。如果作品不過硬,無異於浪費演員的舞台生命。 現在的專業戲劇舞台經常出現非職業演出,電視劇都不會出現這樣的窘境。作為商業演出,是要買票的。讓觀眾花錢來看練兵,對觀眾是不公平的。如果花錢看練兵也得看"皇馬"、"巴薩"的,不是么?我想北京人藝才是話劇界的"皇馬"、"巴薩"。我們工作室的座右銘是:要對得起觀眾的時間和金錢。上一個戲《女僕》,其中的一場演出趕上下大雨,觀眾們坐滿了劇場,很多都是穿著濕衣服看完演出的。演出以後我的父親嚴厲的批評了我,沒有在演出結束的時候向觀眾道謝。我想最大的感謝是要讓他們看到好戲。
《動物園的故事》就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戲。

『貳』 什麼是導演闡述

導演闡述,或導演闡釋,指戲劇導演向劇組中其他合作者(包括演員、設計師、戲劇構作等)介紹自己對 一部作品的解讀以及創作構想。導演闡述可以是導演已經寫好的一個文檔,在排練開始之前就發給大家, 但也完全可以是一次談話, 一次集體討論,總之目的是讓所有人了解導演的創作方向和基本構想。 導演闡述既然是從導演個人的角度出發,那麼就應該更加偏向藝術創作,更加主觀,突出導演的理解、聯 想、視角、以及導演自己構想出的畫面、布局、整體基調等。一些比較客觀或屬於背景信息的內容,比如 劇情介紹、人物概述等,則可以不作為導演闡述的重點。 順帶說一句,以上的導演闡述是寫給導演的合作者看的,其實還有一種導演闡述,是寫給觀眾看的,一般 印在戲單里,名曰「導演的話」。不過這種闡述相比要隨意一些,它可以簡要說明導演的創作想法, 但更 多的是作為一種「大家好,歡迎來看我導的戲」的歡迎辭,在演出開始之前把觀眾引入到這部戲和與它相 關的世界中來。比如導演可以說說什麼機緣讓自己想排這部戲,排練過程中有哪些趣事,也可以給觀眾提 一些問題,目的不是要他們回答什麼,而是帶著問題看戲常常會更加認真。一個項目的負責人或者執行者,在項目進行之前,向其它實施者說明項目的基本情況,完成的方式方法以及對於可能出現的問題而准備的預案。干什麼集體活動都是這樣。

『叄』 怎麼寫導演闡述

1、對劇本的理解(故事梗概)
2、主題的說明
3、風格樣式的設想
4、人物性格(主、配角)
5、場景要求
6、影片的要求(節奏動作誇張的程度,特效音樂對白的要求,色彩的運用、鏡頭的運用)

呵呵,差不多按著這個思路來寫,就差不多了對了。
我弄好例子,不知道為什麼放不上來。所以就上面的了。

『肆』 導演闡述的要點和作用

主要是根據劇本,解說詞,創意概念等文字台本形成的導演台本(也就是分鏡頭本),主要闡述導演理解文學台本的敘事邏輯,自我構思,鏡頭語言的表達,視角的選擇,並系統的整理成若干號的鏡頭。
闡述其主要作用是給製片方以反饋,達到溝通合作,及時配合,及時修改,及時增加等作用。
另外拍攝創作的主要起始點是導演,將導演台本的意圖准確的理清,幫助自己和整個導演組(包括演員)、製片組、攝影組、燈光組、錄音組、服化道和美術組充分的在拍攝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理解構思和完成創意,充分合作達到順利完成。當然,也有在依據台本順序拍攝期間創作新加入內容的可能。
最後,導演台本的作用還有指導後期編導和剪輯依據導演台本選取精湛的鏡頭,按照拍攝的構思結構去組織成片結構,從粗剪到精剪,做出成片。

『伍』 有關《洛麗塔》電影的導演闡述 文學劇本 場景 分鏡頭腳本(20個)

這個難度也太高了……
上海譯文出版社有出版的《洛麗塔》劇本
你買一本吧

『陸』 什麼是導演闡述

就是導演對於拍攝電影的思路、手法的介紹。

『柒』 導演闡述怎麼寫

《等著你回來》導演闡述
2010年07月08日15:47騰訊娛樂我要評論(0) 字型大小:T|T

《等著你回來》劇組成員在商討劇本

片名初衷:

在人的心目中,沒有什麼比等待更難受,漫長的等待足以令人幻想出各式各樣的結局。隨著時間的消逝,心中所期盼的一切,是否可以實現。在我來看等待的感覺是最恐怖也是最凄美的。這也是拍攝《等著你回來》的初衷,亦是本片所想表達的訊息。

故事背景地:

南洋是一處華人漂洋過海來到的尋金地,而牛車水更是當年華人客工工作的聚居地,他們離鄉背井來到一處陌生的地方,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改善家人的生活,只可惜事與願違,種種的原因另他們客死異鄉,遠處的親人只有漫長的等待他們的歸來。那批客死異鄉的客工只有一直默默留待在牛車水這地方。

影片闡述:

本片以人性作為主導,正如本片的一段對白,看不見的東西固然可怕,但人心不是更可怕嗎?本片上半部的情節都是表達一些看不到的東西,當中一場是梁廣聽到一女人的歌聲,他隨著歌聲步至一條漆黑的長走廊,他在長走廊內走過的每一個空間都伴隨著歌聲而行,他亦步亦趨的向前行歌聲就在此刻停下,換來是一女人穿著高跟鞋的踏地聲,幽暗的環境下隱約見到穿著旗袍的女人出現,馬上令長走廊更添一份寒氣。在黑暗中看不見摸不到的情況下你又會想些什麼?而本片的下半部是描述人心的部份,也有一些令人難忘的情節,當梁廣在一斗室與小芙蓉相處的時刻,看見兩人慢慢的靠近的那一剎,是可喜但亦可悲,喜的是小芙蓉不管眼前的是誰只需要的是失去的愛,悲的是她泛起的淚光又代表著什麼?她的眼淚是為誰而流?很令人細味的一場戲。

拍攝花絮:

在整個拍攝《等著你回來》的過程當中,也有一些令人難以忘懷的時光,每當拍攝有描述小芙蓉的場景時,不知為什麼總會聽到有工作人員在遠或近哼著一些懷舊的歌曲,不知是否他們真的感受到小芙蓉的出現或這些就是他們想表達的團體精神。在拍完新加坡的景後,餘下的戲主要取景在中國廣東省的開平市,開平有一股給人惜懷的氣氛,也有世界級文化的雕鏤古堡,充滿著浪漫凄美的情懷。我們就在這里開始了《等著你回來》的故事,浪漫凄美的情懷總會配合著絲絲的細雨,有時天公不造美更會打下狂風暴雨,風雨下影響了拍攝的進度,這也辛苦了我們的工作人員,他們必須每天更換上至布景道具,下至演員的服裝,但眾人的努力沒有得到回報,天氣似乎也隨著我們拍攝的劇情而起伏,拍攝雕鏤的晚上是梁廣與見小芙蓉的戲份,而拍攝廣昌堂天台的是梁廣見回秀珍的戲,但兩晚的天氣非常不同,雕鏤的晚上是狂風暴雨,而天台的晚上是絲絲的細雨更一直撐到天亮才停下,直到梁廣和秀珍得以重聚,天公也發放晨曦的曙光,這又給了我們一些什麼樣的啟示呢?

『捌』 紀錄片導演闡述怎麼寫

請問大學生作業紀錄片的導演闡述怎麼寫 呀
推薦QQ閱讀裡面的一本書,裡面的一些文字也許對你有用。
紀錄片導演闡述怎麼寫
這個你得問干這一行的
求一篇紀錄片導演闡述
我們的論文話題為《商業電影為什麼這憨受歡迎》,要求論文1000字,最好星期一晚上前得到答案。拜託大家大腦轉得快的人幫忙了
「導演」一詞的由來?
導演1,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作為電影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結攝制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攝制組人員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導演的再創作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然後物色和確定演員,並根據總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制完成為止。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2,好的電影和好的導演是分不開的。下面的幾位,都可稱得上是電影界的「大腕」 張藝謀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最初擔任攝影。他在《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中的攝影,以追求畫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徵性,而廣受贊譽。1981年獨立執導《紅高梁》,之後連續導演了《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話好好說》等作品。幾乎所有作品都入圍國際重要電影節,有的獲大獎。張藝謀的作品的突出特點,是那種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張藝謀電影在風格和語言上不斷探索、創新,代表了新的電影潮流的崛起。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47年誕生於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其父是個電子計算機專家,其母是位頗有造諧的古典樂典演奏家。斯皮爾伯格自小便喜歡冒險與幻想,又勤於思考。1971年,初出茅廬的斯皮爾伯格僅用十天就導演了他的第一部電視片《決斗》(《Duel》)。這部成本僅為30萬美元的片子在歐洲上映時竟為環球公司賺了幾百萬美元,令圈內人士刮目相看。 不久,他又指揮著一支龐大的攝制隊伍和一條任性的機器鯊魚拍攝了他的首部鉅制《大白鯊》(《Jaws》1975)。從1977年開始, 陸續執導了和製作了《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Kind》1977)、《外星人》(《Gremlins》1984)、《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和《印第安納·瓊斯》系列(《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Moon》1984、《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等諸多巨片。這些影片都以充滿幻想的故事情節給觀眾以前所未有的離奇感受,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令斯皮爾伯格在美國幾乎家喻戶曉。同時,他也被提名為奧斯卡獎最佳導演。進入90年代,他更是馬不停蹄,舉措驚人。拍攝了影片《胡克船長》(《Hook》1991)、《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之後他又推出一部與《侏羅紀公園》風格迦異的寫實抒情的人文黑白片《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在該片中,流淌著尤太血液的斯皮爾伯格用史詩般的鏡頭把五十年前二次大戰中德國納粹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慘劇搬上了銀幕。斯皮爾伯格明知冷肅的題材、沉重的主題不被票房看好,但敢於冒險的他卻拋棄了最拿手的玩意兒——電影特技,而採用了黑白底片與手提式攝影機。終於,斯皮爾伯格戰勝了挑戰,他以深沉的 *** 拍出了......>>

紀錄片專業影評怎麼寫 為了藝考! 急啊!!
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紀實性,紀錄片的本性應當是客觀物質現實的復原。在紀錄片的創作中,集中反映不經人為控制的敘事結構,堅持紀錄片的紀實本性,並不排斥可以擁有其他屬性,如藝術性 政論性 文學性 哲理性等,但他們都服從於紀實性,而且通過紀實性來表現。通俗點說,紀錄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 環境 事件真實 真實反映生活的新片種,客觀反映 極少有編導主觀色彩。但是無論這部電影反映的一系列屬性,前提必須真實。

那麼該怎麼評紀錄片吶?在這里向大家講一個固定格式套路:結構——真實性——畫面——色彩,如果你按這個套路走的話,即使你語言不夠華麗,分數也差不到哪去,不會看著很亂,沒有條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紀錄片的分析中,把握長鏡頭是非常重要的,長鏡頭伴隨紀錄片至始至終,通過長鏡頭記錄特寫畫面,用中景全景對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內心世界 烘托氣氛,從而闡述現實意義,比較成功之處。

而藝術片因為不是重點(不是重點不代表不會考)在這里不多說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記錄片差不多:結構——畫面特點——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個真實性。除了上述,藝術片需語言優美,詞彙華麗才能體現其藝術性。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 *** 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 *** 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 *** 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 *** 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系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系歷史事礎,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 *** 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贊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導演個人經歷是如何影響其個人風格的 100分
詩意的女性視角與人文情懷

——談楊陽導演的風格

「風格即人。」不同的導演有著不同的風格,從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差異與特點。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導演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對社會、人生、藝術的思考和態度,他

的審美意識和表現手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品的格調、品質與風格,成為導演思想與人格的體現。女導演楊陽的《牛玉琴的樹》、《午夜有軌電車》、《牽手》等作品不僅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而且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她始終深切地關注現代中國轉型期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生活,用嚴謹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依靠自身細膩、敏感的女性特質和女性意識,真實深刻地揭示當代中國普通家庭夫妻之間精神形式及物質形態的愛情生

活,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理想與現實中的矛盾。她的作品富有時代感、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作品中滲透並流露著強烈的女性意識和人文關懷,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生。

一、深切地關注當代中國的現實人生,用嚴謹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藝術地反映當代中國普通家庭的生活無論是《牛玉琴的樹》、《午夜有軌電車》,還是《牽手》,我們都可以看到導演楊陽對中國當代人們現實生活的密切關注和她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在《牛玉琴的樹》創作體會中,楊陽說她被在西北沙漠中種下2萬多畝綠樹的牛玉琴深深感動,她與編劇一起來到荒涼的毛烏素大沙漠,找到牛玉琴的家,與牛玉琴整整談了三天三夜,楊陽說:「當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時候,我怔住了。我握著她的手,心裡有一種強烈的震顫,那不是一雙女人的手,它甚至比男人的手更硬、更粗糙,我握著它好像抓著一根木棍。那一瞬間,那種陌生感、那種仰視的感覺頓時消失。我們面對面地交談,心與心地交流。」站在這片廣袤的沙漠上,看到牛玉琴和她的一家種下的萬畝綠樹,楊陽淚如泉涌,這些生———落在沙子上,死———埋進沙子下的人創造的人間奇跡,使她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堅韌和壯烈。此時她終於找到了多年來期待的一個故事:將生命的輝煌升華到悲劇性的程度。於是她用一種介乎於紀錄片和故事片之間的手法,去講述牛玉琴這個人和她一家的故事,這就有了《牛玉

琴的樹》。楊陽認為對劇本所描寫的生活的深入了解和感受是拍好一部戲的關鍵。楊陽與《牽手》作者磨劇本長達4年之久。她與編劇一起深入到中關村,采訪高科技領域的成功人士,又參加婦聯主持的「婚姻與家庭」討論會,了解當代年輕人的婚戀態度,由此確立了男主人公事業上和情感上的位置,以及對第三者身份內涵的重新界定,從只講女人受感情傷害的故事,擴展到探尋當代人心靈深處那隱秘的傷痛。楊陽認為「在人們不再為衣食溫飽奮斗的年代,豐衣足食後的人們是可以為情而死的,這是一種絢麗的殘酷,一種無奈而深刻的悲傷」。正因為楊陽在劇本階段的深入參與,才使該劇有了一個新的飛躍,為日後《牽手》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楊陽的作品中流露著強烈的女性意識和人文關懷,解構以男權為中心的傳統文化觀念體驗,探索女性意識,找尋屬於女性的生命視野。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生,詩意而藝術地再現了生活「在文藝作品中,藝術家們對構成作品各種因素的處理方式,他用各種可能的媒介因素來表現他所認為重要的問題的獨特表達法,就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①楊陽通過塑造當代生動鮮活的女性形象,描述她們平凡的生活,她們的痛苦、歡樂、幸福、不幸,對理想的追求,對生活和愛情的態度,女性自尊、自立、自強的意識,其作品有著強烈的女性主義精神和女權主義色彩。

作為女性導演,拍女性題材,強調女性意識,為女性去仗義執言是無可厚非的,可楊陽在女性視野下,客觀公正地理解男性,從人性的角度去評判男性過......>>
一部環保主題紀錄片的策劃案
《電線的災難》

——地球二十年後會升高三度溫度,人類將在再二十年後全人類滅絕。——詩人村子

不是嚇你

地球的黑夜在白天出沒

地球的七月將替換春季

到底喜馬拉雅聖山上的水何時流干

乾枯的長江上豎立著幾座發電站

用於乞丐們逃荒作用

我坐在家裡電腦前

看著這吞人的機器手

卻停不下來

停不下來的死亡

從身後一步一步逼迫

一步一步逼迫我們講出真心的話

一步一步緊逼我們將來滅絕的事跡

一片沙漠上

哪片從你身上掉下來的骨頭

拿給小孩子們充飢

電線你不如此刻殺死我

省的地球去動手

省的他自己都要疼痛老半天呢

媽媽

媽媽

媽媽

救我

救起一個孩子

救起就算一個孩子

(還未受到污染)
論述第五代導演的藝術風格
「第五代導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其中張軍釗1983年的《一個和八個》在廣西廠率先舉起大旗,一發沖天。而後陳凱歌接連拍出《黃土地》(1984年)、《大閱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壯壯拍出《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吳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

1989年張藝謀捧出了讓國內外觀眾、評論界集體大驚失色的處女作《紅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電影導演

張藝謀 陳凱歌 黃健中 黃建新 馮小寧 馮小剛 陳國星 賽夫 麥麗斯 陳家林

電視劇導演

張紹林 潘霞宋 昭楊陽

紀錄片導演

蕭同慶 嚴冬 陳曉卿 吳文光 洪宇魏 斌童寧 徐小惠

電視專題導演

吳小中 張濤 李卓玉 徐小惠 張越 洪眉 柯偉兵

短片導演

鄭浩 李耕 耿英傑 吳爾善
車徑行的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 劇名主要演員備注1997年《話說香港基本法》/50集大型電視系列片1999年《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賀歲劇/《中國海疆萬里行》/30集大型電視系列片2000年《紅色跑車》/電視連續劇2001年《城市獵人》/20集電視劇/《李雙雙》/多媒體劇/《一江春水向東流》/多媒體劇2005年《土地和農民的故事》/電影2005年《下一站是幸福》劉濤,吳曉敏,王姬,萬美汐24集言情倫理劇2006年《定軍山》多媒體劇2007年《殺出絕地》又名《紅星1935》王亞楠,郭金,杜雨露,蓋麗麗22集歷史戰爭劇2008年《白雪皚皚》藍燕,劉濤,史蘭芽,張巖28集 *** 動作劇2008年《三個女人的秘密》伊能靜、王亞楠、葉青青、鄭雅文22集愛情懸疑劇2009年《念恩橋》劉濤,佟瑞欣,賈雨萌,張彤31集戰爭情感劇2010年《一諾千金》電視連續劇2011年《夢的密碼》徐冬冬、孫榮參電影短片2012年《族魂》黃海冰,戴嬌倩,小李琳,葉鵬23集主旋律勵志電視劇2012年《國寶疑雲》 顏丙燕、李菁、田亮懸疑動作電影2013年《我想結婚的時候你在哪》 郭品超,周秀娜,周韋彤,瞿穎都市情感電影 2013年《唐代詩詞故事108部系列微電影》程媛媛、顏丹晨、周韋彤、王茜、鄒兆龍、鄒黎霞、楊欣、盧金聰微電影2013年《走向法治國家》大型政論紀錄片2014年《時間都去哪了》 郭品超、楊紫、焦恩俊、高雅軒青春愛情影片作品 時間名稱2012年主編《中國電視劇導演闡述》第一卷2013年主編《中國電視劇導演闡述》第二卷2014年出版《中國電影備忘錄》
永遠的影片簡介
拉雪茲神父公墓是世界上最美麗、最知名的公墓之一,此處是一批來自世界各地且在不同時期極富才華的藝術家的安葬地,如女歌手伊迪絲·琵雅芙, 作家馬塞爾·普羅斯特、 搖滾歌手吉姆·莫里森、作曲家肖邦至今仍受到世人的景仰。另外還有一些已經淡出人們視線的藝術家,偶爾也有少數仰慕者前來拜祭。在《永遠》中,從人們的眼中我們看到的是神秘、平靜而又美麗的墓地。很多人都與自己的愛人一起前來膜拜死去的藝術家,有的人在所崇拜的藝術家的墓前留下自己的書信,有的則獻上一朵花。敬慕者們在一起談論藝術和生命中的美麗,墓地也反饋給他們生活的靈感。獎項:2007年HOTDOCS導演傑出成就獎2007年HOTDOCS觀眾票選TOP102007年美國Full Frame紀錄片節靈感大獎2006年萊比錫國際紀錄片節評委會大獎2006年荷蘭烏特勒支紀錄片節最佳紀錄長片、最佳剪輯提名2006年荷蘭電影局水晶電影獎(荷蘭電影基金會為鼓勵荷蘭紀錄片行業的發展以及普通民眾關注紀錄片而頒發給那些發行後在院線售票超過 1 萬張的荷蘭紀錄片的獎項)提名:2006年荷蘭電影節最佳剪輯獎2007金玫瑰蒙特勒藝術獎導演闡述每一次,偶爾回首,一個畫面,一次邂逅或是一個電影場景都會非常的感動我,而且它們總是會永遠停駐在我的記憶里,然後便成為了一個拍電影的催化劑。在(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的一個村子的墓地,帶著壁龕的牆,花兒,陽光,在凳子旁的一個轉角,壁龕的對過:70多歲的露西亞,她正抽著煙,一邊哼唱著。當她打算要離開時,我向她走過去。「不,我通常都不抽菸的——只是在這里,跟我丈夫在一起的時候才抽點」,她哼唱的歌是根據詩人加西亞洛卡寫給德洛麗斯的「La Parrala」,一個非常有名的「 cante jondo 」歌者。在一個小本子上我不停地記下這樣一些特別的邂逅,我寫下我們會面的日期:1996年10月,「在一個黑暗的舞台上,La Parrala和死亡對話」,露西亞小聲地說,「當我吟唱時,我是為我的丈夫而歌。。。如此精彩的抒情詩,如此有震撼力的音樂」 。和露西亞的這個場景一直縈繞著我,也可能是因為和那樣一些永恆的主題緊緊相連,並讓我沉醉其中:關於愛和死亡的無解之謎。當我98年去巴黎參觀拉雪茲公墓,我看到一個年輕的女人是如何把一束紅白相間的花兒放在肖邦的墓前。在喬治·梅里斯的墓前是一個女孩的護照照片,照片背面寫著:謝謝!佩爾·拉雪茲,這些也同樣寫進了記錄了我的無數次邂逅的小本里。當想起死亡這個話題,在我心裡的露西亞,還有拉雪茲公墓那些留存內心的寧靜和美,便有一些小小的慰藉。我只是想去做這樣一個影片稱頌愛以及對死亡呈現一個寧靜的視角。這個影片是關於「美如何讓我們永得安慰」。一個人的《永遠》郭小聰剛剛看完「永遠」,這部片子不僅需要靜下心看,而且最好一個人靜靜地看,猶如在墓地里獨自徘徊,才能品出雋永的味道,如果從中國觀眾的角度看,也許有以下幾點不同之處:1. 「永遠」的品味格調太優雅精美了,不要說中國普通觀眾,即使知識分子階層能夠欣賞的也不會多,因為他們或者沉迷於「宏大敘事」,或者一心「為稻梁謀」,不可能像普魯斯特那樣從氣味中也能進入似水流年的沉思,所以,這部片子讓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差距,文化心態和藝術品味的明顯差距。2. 假如讓中國導演拍類似題材,他可能會注意抓拍「名死人」,因而每一個墓碑後面都會帶出一個不會短的故事,或者名人或者奇人,結果變成一個個斷片般的「樹碑立傳」。但「永遠」這部片子,由於深沉的立意,導演真正注意到了作品格調的統一性,因此,無論是已故歌手還是魔術師,他們的回憶畫面都不長,都服從於統一的情......>>

『玖』 在撰寫導演闡述是要具備哪些原則

導演闡述沒有什麼明確的原則,他不是正規的文學寫作格式,只要意思表達完整即可,它其實就是在拍電影之前,對將要拍的電影藍圖的大致規劃,對攝影師,演員,美工組,音響師,音樂製作人提的要求和讓他們了解你的意圖。
導演闡述是導演藝術構思(即整個影片的構思)的書面表達,文中要闡明對劇本的理解,對主題立意的說明,在此立意下如何把握和創造什麼樣的人物形象,並為此可能的敘述結構和方式做出調整,全片的風格樣式是什麼,確立什麼樣的空間情景,鏡頭的運用方式,對攝影,美工,化妝服飾道具,表演,聲音(音樂)等方面有什麼要求,預期達到怎樣的藝術效果和市場期待。
以下是陳凱歌拍黃土地的導演闡述:

《黃土地》導演闡述
陳凱歌
一、今年元月,我和攝影師、美術師一起為醞釀劇本修改事,到陝北體驗生活,我們在佳縣看到了黃河。
如果把黃河上游的涓涓細流和黃河下流的奔騰咆哮,比作它的幼年和晚年,那麼,陝北的流段正是它的壯年。在那裡,它是博大開闊、深沉而又舒展的。它在亞洲的內路上平鋪而去:它的自由的身姿和安詳的底蘊,使我們想到我們的民族的形象——充滿了力量,卻又是那樣才沉沉的靜靜的流去。可是,在它的身邊就是無限蒼莽的群山和久旱無雨的土地。黃河空自流去。卻不能解救為它的到來而閃開身去的廣漠的荒野。這又使我們想到數千年歷史的荒涼。
一天清晨,我們看到一位老漢,在黃河邊打起了兩桶水,佝僂著身軀走去——畢竟有人掬起黃河之水,黃河之水畢竟要流進乾旱的土地。
我們就是在那個清晨,明白了應該寫什麼,怎樣寫。在我們的影片所要展示的那個年代,引導著整個民族去掬起黃河之水的就是共產黨。翠巧,是覺悟到了應該掬起黃河水的人們中的一個。即使那隻不過是一桶水。人們的嚮往和現實生活之間總是橫亘著艱難的道路,但是,現實中的每一個行動又總是放射著理想熱烈的光輝。
熱愛黃河而去歌頌黃河,對於每一個尚未喪失激情的人來說,都不難。如果我們清醒地看到,能夠孕育一切的,也能夠毀滅一切,那麼,對於生活於舊中國民族整體中的翠巧而言,她的命運就一定帶有某種悲劇的色彩。她所選擇的道路是很難的。難就難在,她所面對的不是狹義的社會惡勢力,而是養育了她的人民中的平靜的,甚至是溫暖的愚昧。較之對抗惡勢力,這種挑戰需要很大的勇氣。因此,我們的影片就內涵而言,是希望篇。因此從形象的歷史審美價值著眼,我們的更高的期望是,翠巧就是翠巧,翠巧非翠巧。她是具體的又是升華的。
如果要我說有關影片的主題方面的話,就是這么多了。
二、作為學步者要說明影片的風格,恐怕是件難事。但是我們稱之風格的東西畢竟是容納主題的基礎,那麼,試著說明還是必要的。
黃河是大河不是小溪。在它的水流之上,容不得落葉或枯枝的滯留,它的水勢是強大的。
走上陝北的山頂,登臨送目,你又會發現,黃河的流水幾乎是靜止不動的,只是在流向的曲折上,才能看出它的壯闊。
我把黃河的流向比做影片的結構,又把遠觀的流水比做佔了影片相當大比重的一部分句子。
我的意思是,就結構而言,我們的影片應該是豐滿而多變化的,具有自由而又狂縱的態勢,意寫縱橫,無拘無束,而就大部分句子而言,卻溫厚,平緩,取火之木,穿石之水,無風皺起,小有微讕。因而大有響入雲天的腰鼓,哀吟動地的求雨聲,小有入夜深談,和邊淺唱。
在總體構思的制約下,我們已經掃除了原劇作中一切公然的對抗性因素。我們不正面描寫與黑暗勢力的沖突,不正面鋪排父女間的矛盾,不正面表現人物在接受外部世界信息後的變化,也不點明人物出走的直接動機,而代之以看似疏落,卻符合時代特徵和民族性格的人物關系。
我們還將在拍攝過程中掃除影調、色彩、構圖、音樂音箱、表演、場面調度、服裝、道具等諸多方面一切利於外而害於內的稜角,使影片成為可以向規定方向隆隆滾動的球體。我們極度重視影片的情節和所要完成的戲劇任務,我們又希望其能夠潛水而行,到達彼岸。
掌握本片的要領就是一個字「藏」。
「大言無聲,大象無形」影片的風格的形象概括就叫做「黃河遠望」。
三、音樂和音響在我們的影片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我為此規定了若干准則。
A.本片的音樂利用力求單純,包括構思和配器都要貫徹此原則。音樂一定要在其他音響媒介的引導下進入,音量應進行控制,務使其產生時隱時現,若有若無的效果。
B.在許多影片中,常以音樂作為情緒表現的輔助手段,一般來說,這並沒有什麼錯。問題是,當情節進展,演員表演,視覺的強烈效果同時並舉時,再加上音樂,就造成了諸手段的不必要的堆積。為使影片保持必要的客觀態勢,音樂在經過研究後。應稍滯後於情節的進展。這一點也應該成為音樂構思的原則。
C.我們已經確定,影片中將出現翠巧和顧青的音樂形象。音樂形象的旋律應力求簡練、上口,且在影片中反復出現,只是依情況在節奏和配器上有所變化。
另則,我們擬在音樂運用上採取較強烈的對比手段,例如,翠巧歌聲一直是低吟淺唱,直至送別顧青才有一瀉而出之勢。再加,全片音響清淡如縷,但在腰鼓陣一場卻有振聾發聵之聲。
D.在音樂音響的構成形式上,我主張取不完整道的態勢。例如,顧青的音樂形象在前幾次出現時,應只有幾小節,目的是使其成為人物內心活動的外觀手段。翠巧的音樂形象在各處的出現看做是一顆顆珠子,而總體中將其一一串起;這樣,完整統一的核將在不完整的形勢中求得位置。
讓我們對音樂音響方面的設想作一個歸納,就是,單純,簡練,反復出現,對比和不完整。
我希望錄音師據此意向,制定一份音樂音響的總譜交我。
四、可以說,我的總體構思是和攝影師、美術師共同完成的,因此,我對他們已沒有更多的話可說。要說的只有兩句:
A、構圖的完整和形象上的平淡無奇,應是本片大部分鏡頭追求的目標之一。
B、我們不搞民俗方面的展覽,又要在所有場景的細部真實上足以服人。
五、對於服裝、化裝、道具各部門的同志們,我也有一句話:影片的時代感和地方特色的體現完全依靠你們的努力。
我建議,當我們到達外景地時,三個部門應各有一位同志有針對性地對影片表現的年代中,與自己部門有關的種種情況進行調查、了解、研究、搜集、購買等項的工作,最終體現在銀幕上。
我要特別指出的是兩次迎親的場面。希望你們在五月初向我提供詳盡的文字設想和所用服裝、道具方面的清單。我歡迎你們對分鏡頭劇本中出現的服裝、化裝、道具方面的細節進行補充,在這些方面,你們呢將是創造者,而不單是執行者。你們的工作是極其重要的事關影片的成敗,希望同志們在美術的領導下努力工作。
六、最後我想談一談表演問題。
我們的影片只有四個人物,如果,分別去描繪四個人物的性格基調用不了許多篇幅,但我不打算這樣做,尤其不想向你們說明你們將分別擔任的角色各自是什麼人。我的意思是,他們是什麼人,將最終由你們呈現於銀幕上的形象來完成。我的任務不過是把你們扮演的角色置於各自適當的位置。你們所應該感受、把握和再現的一切都已經存在於分鏡頭劇本之中。因此反復研究分鏡頭劇本是絕對必要的。
我希望,你們將主動找我,我們將在面對面的交流中,使角色的形象活起來。
同視覺形象相比,文字是極其乏力的。我不要求你們寫出人物小傳。我只要求你們在如下幾個方面認真思索,並將你們的想法逐一告訴我。
A、你對人物自身性格的生成和造成這種生成的環境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待?你對體現這種關系有何設想?
B、你如何理解在表面無沖突的狀況下的人物關系?你是否認為自身形象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物的關系間的消長?你將如何表現這些關系?
C、就分鏡頭劇本提供的內容看,大到全劇、小至每場戲、每個人物都有著不同的第二任務和遠景任務,你對此作何理解?准備怎樣在完成具象任務透露出來?
D、你們一定不要試圖去表演人物的美或丑,無論是善良或愚昧,無論是歡樂或痛苦,在他們都是正常的生活,是不需要格外加以表現的,尤其不能夠單獨加以表項。你們要謹慎地使用你們的眼睛,尤其不要用眼睛去表現結果。
我的意思歸納起來就是:重內功,重聯系,重變化,重整體。不以形奪人,而神奪於形外。
我們是青年攝制組,熱情高,干勁大,重效率。眾人拾柴火焰高,前一段工作已見成績。希望所有的同志能對導演的工作提出建議,給予幫助。
很高興和大家合作。謝謝大家。
1984年4月6日

閱讀全文

與電影劇本導演闡述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分日本愛情電影大尺度 瀏覽:327
印度電影大全真愛在我心 瀏覽:593
天使愛美麗電影簡介英文 瀏覽:299
怒火風暴電影完整版 瀏覽:589
東北的搞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650
大電影動畫片大全免費汪汪隊 瀏覽:453
貓和老鼠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733
盜墓電影大全2019龍墓 瀏覽:262
十部英文勵志電影觀後感 瀏覽:662
泰國電影恐怖的降頭術 瀏覽:53
如何訂私人電影院 瀏覽:569
懸疑電影中文版推薦 瀏覽:985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535
冰川時代3電影粵語 瀏覽:890
催淚老電影音樂 瀏覽:296
刺馬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426
狼溪第四集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382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