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演米哈爾科夫簡介
米哈爾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於莫斯科,他是名門之後,曾祖父是19世紀俄羅斯的畫壇巨匠瓦西里·蘇里科夫,外祖父是20世紀初俄羅斯的著名畫家尤特·岡察洛夫斯基,父親是一個有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母親是作家兼翻譯家。他的哥哥安德烈·岡察洛夫斯基也是一位電影導演,所以,出身於這樣一個對俄羅斯文化深具影響力的家族,米哈爾科夫的文化理想自然是試圖恢復舊俄羅斯時代高貴和理想主義濃厚的氣氛。
米哈爾科夫是學表演的,18歲考上了莫斯科一家戲劇學校學習表演。畢業以後又進入了莫斯科國立電影大學導演系學習,在1972年臨近畢業的時候拍攝了影片《戰後平靜的一天》。而這個時候,作為演員,他那張讓蘇聯人喜歡的面孔已經在銀幕上出現10年之久了。他在哥哥岡察洛夫斯基的電影《貴族之家》、《西伯利亞》,梁贊諾夫導演的影片《兩個人的車站》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獲得了成功。
1974年,29歲的米哈爾科夫第一次執導了影片《家裡有個陌生人》,這部影片以1920年俄國內戰為背景,是一部節奏強烈的具有娛樂元素的電影。
1977年,32歲的他根據契科夫的作品改編了電影《沒有完成的機械鋼琴曲》,這部影片使他獲得廣泛注意的影片,它獲得了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的最佳影片金貝殼獎,顯現了他的卓越的導演才能。
後來他在蘇聯影壇上的發展十分的順利,到目前為止,他參加製作和主演的影片已經有20多部。在影片《沒有完成的機械鋼琴曲》中,他描繪了俄羅斯沙皇帝國時代的上流社會的面貌,在俄國革命爆發前夕,這些舊制度的得益者和守護者惶惶不可終日的生活狀態,米哈爾科夫用諷刺與幽默的鏡頭,把契科夫的諷刺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描繪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他的電影《黑眼睛》諷刺了舊俄國時代十分保守的官場文化,《奧勃洛莫夫》是改編自文學名著的影片,同樣是對俄國舊文化的批判。而在電影《走近伊甸園》中,他用詩一般的鏡頭,描繪了俄羅斯少數民族在高加索地區牧民的生活,大自然在他的鏡頭中完全是活的,而淳樸的民風令人嚮往。
他的最有名的作品是《烈日灼身》,這部影片獲得了1994年戛納電影節的評委會大獎,後來又獲得了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從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得知,米哈爾科夫是反對斯大林專制主義的。影片主演也是米哈爾科夫。這部影片講述了斯大林時代蘇聯沉痛的歷史在個人生活中造成的悲劇。一個蘇聯軍官在戰爭結束以後回到風景如畫的家鄉農庄休息,但是妻子過去的追求者、現在的克格勃特務也來到了農庄,直到把軍官作為肅反的對象抓走並且槍殺。影片中美麗的俄羅斯大地和俄羅斯民族的悲劇性歷史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而米哈爾科夫的如詩如畫的電影鏡頭和影片人物的悲劇性結局同樣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此外,他還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安娜:6-18歲》,這部紀錄片他一共拍攝了12年,紀錄了自己的女兒安娜的成長歷程,同時又以這12年蘇聯社會政治變化和解體為背景,把一個人的成長和環境聯系了起來,是一部特別的作品。
他的最新的作品是電影《西伯利亞的理發匠》,這是一部長達三個小時的史詩性的影片,講述了舊俄時代一個波瀾壯闊的跨國愛情故事。1885年,一個前往莫斯科的美國寡婦認識了俄羅斯軍校學生安德烈·托爾斯泰,於是他們相戀了,但是他們最終沒有結合,安德烈·托爾斯泰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亞,當這個美國女人已經養大了一個他們的兒子,並且費勁周折前去西伯利亞找尋托爾斯泰想告訴他這個消息的時候,她最終和他擦肩而過。在這部電影中,米哈爾科夫用鏡頭再次深情地描繪了如詩如畫的俄羅斯大地,影片的幽默和活力是少見的,顯示了作為俄羅斯當代大導演的米哈爾科夫的全部的美學理想和追求。
米哈爾科夫是一個大俄羅斯民族主義者,他認為俄羅斯應該恢復舊俄羅斯的高貴的歷史文化傳統,近年他在俄羅斯政壇上也很活躍,他的理想是用溫和的改革和制憲的方式找回俄羅斯昔日的光榮。
2. 中國電影的大部分製片人生存狀態如何
製片人因自身作業的性質致使發生都很小。好像電影導演也會有拿手類型的定位標簽,所以製片人也不一定是全盤精通和拿手,但確真實每一步都有自己的判別,並能夠很好的平衡多方位利益關系以及需求。現在國內已經有許多優秀的製片人在默默耕耘,否則哪裡年年都有這么多影片上映。盡管現在現在國產片大部分比較差,不過並不能低鼓製片人作業價值。
不管是什麼姿態的製片人都是對電影的摯愛有一點不可否認,都是對電影的摯愛不過這幾年,跟著許多海外電影校園留學歸來的獨立製片人數量越來越多,外語製片人的優勢也很明顯。他們更拿手獲取海外電影基金,我有朋友就從法國拿了幾百萬的資金,他比較清楚歐美商場對中國電影的需求。不管是什麼姿態的製片人,有一點不可否認,都是對電影的摯愛。製片人都具備能操盤簿本、票子、班子、路子、凳子,試想換任何一行都掙的會比電影職業多。所以我們不比薪資和狀態,比的是片子的好壞和用心。製片人,生存狀態是低沉的,在經歷過一個院線項目從無到有,從概念到成片到上映,中間會呈現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來讓項目無法推動,也便是「黃」了,真的是一個需求十分大發心、堅持和寂寞的進程,當然最終收成也是顯而易見的。製片人,只是沒發聲,可是許多專業製片人都在耕耘,也變的越來越專業。一個年代的電影作業體系不是靠一個工種專業提高才幹升級換代的,究竟電影是一個團隊的戰爭,哪一塊缺了、短了都不可以。
3. 中國電影導演的生活是怎樣的
第五代導演,就是小謀子,馮小剛那一代。他們經歷過文革,經歷過落後,所以他們的片子所反映出來的主題常常是那個年代所特有的時代特徵。他們大多都是沒有上過專業課程,因為愛好,而自學的。小謀子是自考的北電。因為熱愛電影,他們投入了大量時間學習,實驗,並終於開創出了第五代導演的篇章。張藝謀早期作品大多追求主題的深刻,後期作品則加入了過多的商業元素。第六代導演,就是王小帥那一撥。如《左右》,《十七歲的單車》。他們所關注的是社會底層,平民層所發生的現象。他們擁有不一樣的視覺,通常他們的電影不會費什麼錢,因為都是小製作電影,有些電影都不公映的。這樣的電影被我們稱為小眾電影。個人比較喜歡婁燁的《蘇州河》他們在拍攝手法上也有別於第五代導演,畫面盡管不華麗,但是他們所帶給觀眾的強烈沖擊是不可忽視的。至於他們的從影經歷,基本上都是北電畢業的科班生。
4. 電影導演是一種怎樣的職業
高考填報志願已經開始了,那麼導演專業的就業前景怎麼樣?下面讓高考知識網小編綜合了高考知識網的建議,為各位看官介紹一下導演專業就業前景分析吧,僅供參考!
導演專業就業前景分析:
導演專業在我國起步較晚,然而自建國以後取得巨大成就,自改革開放以來,影視導演的發展已是有目共睹,而戲劇、戲曲導演專業也正面臨著如何在市場化進程中加強和提高專業教育的任務。
近20年中,我國的電影電視藝術取得飛速發展,產生了許多的影片和電視劇,今後隨著電視和電影的普及將需要更多的影視導演人才。而在我國,目前僅有北京電影學院是全國培養影視導演的高等院校,無論是在招生人數和就業分配上,都遠遠滿足不
了社會的需要,以後本專業應向多角度辦學的方向發展,如函授、夜大及社會職教等都需要加快發展,盡快建成我國培養影視導演人才的體系,滿足各影視公司專業人才的需通過實踐培養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學生在從事創作中應當注意,在學校學習過程中不再強迫自己去追求個性表現,而應當時刻緊跟藝術理論,保持一種對藝術的真誠感悟,對生活的真實的感悟,創新的只能是建立在生活上的創新,而絕不能強迫自己去追求個性化,追求創新發展。
戲曲導演專業的學生在就業前應當注重對戲曲電視導演的關注,可喜的是,中國戲曲學院已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通過對「戲曲電視導演」這一新領域的開拓使戲曲導演的就業出現了良好的轉機。影視導演專業正處於發展時期,並無太大危機可言。影視藝術的發展也只是百餘年的時間,而在我國的大發展也只有20年左右,當前隨著攝像技術與電腦技術的發展,虛擬影像能正常幫助導演更完美地實現個人的創意。雖然我國的國產電影與電視曾經遭受過冷遇,但這畢竟是夢醒前的陣痛,近幾年,在全國導演界素質的提高以及國家正確的文藝方針相結合的前提下,共同產生了許多佳作,如《鴉片戰爭》、《生死抉擇》、《大明宮詞》以及一年一度的賀歲片的成功都說明國內影視行業強勁的發展勢頭。今後隨著我國影視界與國際的交流以及導演專業的發展,我國的影視導演藝術將會邁上一個新的台階,從而更有利於導演專業的發展及就業。
以上是導演專業就業前景分析情況,更多高考專業導演專業就業前景分析資訊敬請關注高考知識網職業規劃頻道。
5. 《歲月神偷》導演羅啟銳去世,享年70歲,你對他的作品有哪些了解
《歲月神偷》導演羅啟銳去世,享年70歲,關於這位導演小編也曾經了解過,這個導演曾經指導過一些非常經典的影片,比如《七小福》,也憑借著這部作品獲得了金馬獎的最佳導演,後來也作為監制拍攝了《非法移民》《秋天的童話》《八兩金》《我愛扭紋柴》《宋家皇朝》等等。
最後羅啟銳導演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能力有才華的創作者,所導演以及編劇的作品都是發人深省的,而這個導演突然去世,也讓大家覺得非常的感慨,最後小編也祝羅導一路走好,也很感謝羅導曾經帶給大家那麼多感人的作品。
6. 為什麼半路出家的導演碾壓科班出身的導演票房
半路出家的導演碾壓科班出身的導演票房最主要的原因:
1.半路出家的導演對於生活有更深刻的體會;
2.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導致拍攝的角度也不同;
3.科班出身的導演經過學習思維部分已經固化,沒有半路出家的導演思維開闊。
隨著中國經濟的短短發展,看電影已經成為了大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對於不同的電影大家看法也不同,不同的導演拍電影的風格也完全不同。半路出家的導演碾壓科班出身的導演票房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認知不同,半路出家的導演可能對於生活會有更深刻的體會,他們拍攝的電影更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電影也更能夠受到歡迎;科班出身的導演經過系統的學習思維部分可能有點固化,沒有半路出家的導演思維開闊,同時人與人之間的認知不同導致拍攝電影的角度也不同,這是拉開差距的地方。
半路出家導演和科班出身導演本質上其實沒有好壞之分,關鍵還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以及拍攝的電影是否引起大家共鳴,這才是票房的關鍵。
7. 導演們私下都是怎樣生活的
導演們私下其實就是沒工作的時候享受生活,雖然導演不是台前工作的人,但是人家的錢可是不比演員賺的少,且地位還比演員要高出很多,所以人家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愜意呢。具體如下細說:
最後:
馮小剛真的是一個人生贏家的類型了,從一開始的知名導演到如今的過著愜意的生活,人家的這個日子才算是過得瀟灑舒服呢,不缺錢不缺地位,堪稱王者了。
8. 做導演是什麼樣的體驗
做導演是一個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就像是這部影片,所有的事情都基本上由你去考慮,由你去判斷,該怎麼拍怎麼演,雖然這個職業非常的辛苦啊,需要很大的精力,因為你要知道如何去拍一部非常好的電影,還有如何分配劇組的那些演員,劇組的經費有多少你也要考慮到,做導演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旦成功了,那是一個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9. 電影和電視劇導演拍戲時每天分別做些什麼工作,要具體的.
導演的職責和工作:
1、籌備階段:參與劇本的構思,寫作或修訂,把劇本琢磨透,查閱相關資料,體驗人物生活、環境、習俗,並選外景;
(1)研究劇本;(2)遴選演員;
(3)寫導演闡述,並向攝制組全體成員講解,並進行討論,達到統一認識。
導演闡述是導演對未來影片或電視劇描繪的藍圖,是導演創作意圖和完整構思的說明,也是導演的綱領性的整體設計。
導演闡述從內容看一般包括以下幾點:
對劇本的立意,主題思想、時代背景等方面的闡述。
對劇中主要人物的分析。
對劇中矛盾沖突的理解和把握。
對未來影片風格樣式的定位。
對節奏的處理。
對表演、攝影(像)、美術、化妝、服裝、道具等創作的構想和造型設計的要求及審定。
對音樂(作曲)、錄音、剪輯等各創作部門的提示及審定。
對劇中需要運用特技處理的部分提出要求,以便與特技部門協商處理。
(4)選景
(5)創作分鏡頭劇本:削弱、淡化、刪減;突出、強化、豐富、增補。
2、實際拍攝期:指揮現場拍攝,耐心啟發、誘導演員的表演,同時協調各部門的關系。
(1)在製作期一定要控制好進度。(在時間和預算間尋找平衡點)
(2)和演員以及所有的劇組成員友好相處。
交代機位、干練(試著讓攝像機跟著演員走位)一定要記住:最值得關注的事是攝像機前發生的事!
積極和演員溝通(站在攝像機旁給演員說戲)
解決好工作人員和劇組之間的利益糾紛。
3、後期製作:指導和依靠剪輯部門,完成鏡頭的組接和聲畫合成等後期製作,直至通過送審
(1)看工作樣片,和剪輯師商量如何(剪輯)操作。(到放映室)
(2)對剪輯後的毛片進行評估,確定剪輯師的剪輯是否與自己的構思一致。
4、發行期:配合製片人和宣傳人對影片進行商業發行運作,直到發行上映。有時還要參加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