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找一部電影
是根據《望娘灘》這個傳說改編的電影。
好像是峨嵋電影製片廠拍的,電影的名字應該是叫《三峽傳說》
有一個川劇版和一個粵劇版(1962年)的
② 鄉戀是電影插曲嗎
是
鄉戀-《三峽傳說》主題曲1979年12月31日晚上8點多,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之後的黃金時段播放了電視片《三峽傳說》,李谷一演唱的歌曲《鄉戀》隨片一起播出。第二天,1980年1月1日,上海《文匯報》發出消息說,中央電視台風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優美,得到大家的喜愛。1980年2月,《鄉戀》入選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每周一歌》。在那個電視尚不普及的年代,《鄉戀》因此一下子流行開來。
③ 求一部龍的電影,是中國拍的
我也再找這部電影,可惜已經沒人知道了。這部電影勾起了兒時的回憶!
④ 峨眉電影製片廠,三峽傳說
在地奪一二三枯乾杜地方官二一
⑤ 哪裡能找到《三峽傳說》1979
鄉戀》詞:馬靖華曲:張丕基1979年12月21日,在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插曲的錄制現場。導演馬靖華焦躁地踱來踱去,片子的插曲《思鄉曲》不理想,沒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作曲家張丕基此時正患重感冒,而且已是五易其稿,「幾乎沒招了」。剛剛錄完音的李谷一站在一旁心情復雜,這首歌曲高和寡,恐怕除專業演員外,誰也唱不了,很難在群眾中流行。片子馬上要播出了,怎麼?大家連夜討論。張丕基面對大家的意見,萌生去意,說「要麼你們另請高明吧」。爭論一直持續到凌晨3點。最後,時任中央電視台製作部主任的宋培福和當時的總錄音師曾文濟建議,詞曲都推翻重寫。於是,李谷一返回中央樂團住處,馬靖華留在公室連夜趕寫歌詞。張丕基先回家休息,等詞寫好後重新譜曲。辛苦的夜晚,短暫的寧靜。所有人都沒料到,這一次重寫,竟導致了始料未及的軒然大波。一曲風行幾個小時之後,第二天早晨7點多,張丕基還沒起床,有人來敲家門,把馬靖華連夜趕寫好的歌詞送來了。7歲的小女兒把歌詞遞到床前,張丕基匆匆瀏覽了一遍,感覺很順。這一稿,把歌名改成了《鄉戀》。歌詞的內容,是寫王昭君離開家鄉秭歸,踏上漫漫的和親路。深情的王昭君,一步一回頭。家鄉的山啊家鄉的水,從此告別江南路,終生胡馬依北風。歌詞把秭歸的山水幻化成為昭君心目中的親人:「你的身影,你的歌聲,永遠映在我的心中。昨天雖已消逝,分別難重逢,怎能忘記你的一片深情……」張丕基越看越有感覺,心裡萌動著創作的沖動,「首先歌名就好——《鄉戀》,其次處理方法也好,用擬人的方法,表達了王昭君對故土的依依戀情。」張丕基靠在床頭,輕聲哼吟著。這位知名的作曲家,此前已經寫過很多深受群眾喜愛的歌曲,電視劇《尋找回來的世界》插曲,以及央視《夕陽紅》欄目的片頭曲都出自他的手。靈感來了,張丕基飛身下床,來到公室。半個多小時之後,曲子一揮而就。張丕基說,他給《鄉戀》譜曲的定位是要「洋」一點,運用了當時很少使用的架子鼓、電吉他、電子琴。這下難壞了工作人員,因為這些樂器在「文革」中都是禁用的,是「資產階級的」。工作人員最後從海政歌舞團的倉庫里找來了架子鼓,還輾轉找到當時唯一能演奏電吉他的陳志。12月23日晚,大雪紛飛。在當事人的回憶史料中,對這一幕有過生動描寫: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錄音室里,米黃色的天花板和深褐色的牆壁散射著柔和的燈光。李谷一站在房間的一角,穿一件絳紫色的毛衣,身段輕盈,舉止從容。當弦樂器和電吉他奏出過門的一刻,大家都屏住呼吸。李谷一唱了,真摯、委婉,平白如話,在場的工作人員聽得如痴如醉。樂曲結束時,馬靖華竟然忘記發出指令關掉錄音機。「你哭了!」張丕基看到李谷一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淚花。「我想起了我的家鄉嶽麓山。」李谷一說。1979年12月31日晚上8點多,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之後的黃金時段播放了電視片《三峽傳說》,《鄉戀》這首歌隨片一起播出。上海人最敏感。第二天,1980年1月1日,《文匯報》發出消息說,昨天中央電視台風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優美,得到大家的喜愛。1980年2月,《鄉戀》入選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每周一歌》。當時的慣例是,每天中午12點到12點半,傍晚6點到6點半,播放一首歌曲,邊播邊教,整整一周。在那個電視尚不普及的年代,《每周一歌》影響特別大,《鄉戀》因此一下子流行開來。張丕基還記得,當時很多人排隊買東西時都在哼唱這首歌。李谷一從「歌壇新秀」一下變成「黃色歌女」誰知,《鄉戀》流行開來,卻變成了罪孽,下面發生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
⑥ 請問 李谷一的《鄉戀》出自哪一部電影
電視片《三峽傳說》插曲
⑦ 哪裡可以下載《三峽傳說》這部電視風光片
1,吃粽子與賽龍舟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國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人們都知道,這種世代相傳的古俗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原來在屈原故鄉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見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嘆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托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 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全國,由古代傳到今天。
2,神女峰的傳說
遠古時代,瑤池宮里住著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名瑤姬。她在紫清闕里,向三元仙君學得了變化無窮的仙術,被封為雲華夫人,專司教導仙童玉女之職。
瑤姬生性好動,那裡耐得住仙宮里那般寂寞生活。一日,她終於帶著待從,悄悄地離開了仙宮,遨遊東海。但是,當她看見大海的暴風狂濤,給人間造成嚴重的災難時,便出東海騰雲西去。一路上,仙女們飛越千峰萬嶺,閱盡人間奇景,好不歡快。豈料來到雲雨茫茫的巫山上空,卻見十二條蛟龍正在興風作浪,危害人民。瑤姬大怒,她決心替人間除龍消災。於是,按住雲頭,用手輕輕一指,但聞驚雷滾滾,地動山搖。
待到風平浪靜,十二條蛟龍的屍體已化作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峽,壅塞了長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園、城廓,今天的四川一帶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為著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當即從黃河來到長江。然而,山勢這般高,水勢這般急,採用開山疏水之法,談何容易。正當夏禹焦急萬分的時候,瑤姬為夏禹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感動,乃喚來黃摩、童津等六位侍臣,施展仙術,助夏禹疏導了三峽水道,讓洪水暢通東海。
夏禹得知神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找瑤姬致謝。上得山來,只見眼前一塊婷婷玉立的青石;不一會,青石化為一縷青煙,裊裊升起;繼而又形成團團青雲,霏霏細雨,游龍、彩鳳、白鶴飛翔於山巒峽谷之間……夏禹正在納悶,美麗動人的瑤姬突然出現在他面前。瑤姬說:"你治水有功,但還要懂得天地間事物變化的道理。"邊說邊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黃綾寶卷送給夏禹。
水患雖已治理,瑤姬並未離去,她仍然屹立在巫山之巔,為行船指點航路,為百姓驅除虎豹,為人間耕雲播雨,為治病育種靈芝。年復一年,她忘記了西天,也忘記了自己,終於變成了那座令人嚮往的神女峰;她的待從也化作一座座山峰,像一塊塊屏障,一名名衛士,靜靜地守立在神女的身旁。
神女峰的傳說,在巫山地區流傳甚廣,其說不一,古代巫山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心目中"神女"尊稱她為"妙用真人",在飛鳳峰山麓,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觀(即神女廟)。山腰上的一塊平台,即神女向夏禹授書的授書台。
3,奇石「對我來」
船過崆嶺灘,在枯水季節,可以看到「大珠」尾部的岩石上,有"對我來"三個大字。這是船工們以血淚書寫的三個字!
由於崆嶺灘內暗礁密布,故水流湍急而又紊亂。面對紊亂的水流和江心的怪石,沒有經驗的船工左避右讓,反而常被迴流沖向石壁,造成滅頂之災。久而久之,船工們終於從長期的斗爭中摸索到了一條經驗;行船至此,首先要將船頭對准"大珠"尾部的那個怪石,然後藉助泡漩迴流的推力,才能避開暗礁,沖上險灘。這怪石名為"對我來",它考驗著每個船工的膽略。
提起「對我來」,還有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
1900年12月27日,三九嚴寒,正是峽江枯水季節。這一天,德國的瑞生輪入川,船到崆嶺灘,面對險灘惡浪,船長驚慌失措,一籌莫展,只好改用一名中國引水掌舵。這位諳熟川江航道的引水,按照常規朝著"對我來"開去。外國船長不知此中道理,卻認為是中國故意破壞,避開怪石。眨眼間,一股強勁的橫流將瑞生號沖向"三珠",只聽轟隆一聲,輪船觸礁沉沒。據史料記載,這一事故發生後,使得剛開始開辦的三峽航運,竟中斷達9年之久。
4,銀窩灘
進大寧河,出羅門峽,便見寧河的著名險灘——銀窩子。過去這里有首民謠:
「銀窩子,銀窩灘,十船開過九船翻。」古時候,南來北往的富貴人家,乘船過此,經常發生船翻人亡、葬身魚腹的事故,所帶金銀財寶就墜於灘下水中,故名「銀窩灘」。
相傳,在羅門峽里,有一對年近六旬的老人,他們膝下無兒無女,以打魚為生。一天夜晚,老婆婆做了一個夢,夢見一條白蛇來到她家裡。不久身懷有孕,生下一個白胖胖的小兒子,老兩口聯想起那個吉祥的夢,便給兒子取名「銀龍」。銀龍剛滿十歲那年,父母先後亡故。從此,他就在峽口村前一個船老闆家幫工,這老闆有一批木船在寧河一帶走生意。銀龍水性好,手腳麻利,撐篙拉纖樣樣能幹。一天,船老闆的親家「貪財鬼」要搭船從大昌到巫山縣城,就派銀龍他們這條船去送。「貪財鬼」很有錢,穿得珠光寶氣,處處擺出闊佬的樣子。來到船上,用的杯子、盤子、筷子和調羹都是銀子做的,連洗臉盆也是銀的。「貪財鬼」見銀龍穿得破破爛爛的,生怕這窮鬼偷走東西,銀龍看出她肚裡的壞水,恨得咬牙切齒,但窮人在那年月有什麼辦法,只得忍氣吞聲地為他們賣命。第二天清早,船過磨角灘,正下龍門峽灘口處,船行似箭,面臨觸礁危險,銀龍眼尖手快,用篙一點,船雖脫險,可是在船艙中飲酒作樂的「貪財鬼」,身不由己隨船偏了一下,只聽得「咚咚咚」連響幾聲,桌上銀物器皿全被傾入江中。狼心狗肺的財主十分氣惱,一口咬定是銀龍點篙壞的事,對銀龍一陣拳打腳踢,當下銀龍鼻口出血昏倒在地。「貪財鬼」喝令船工硬把銀龍丟在沙灘上,放舟去巫山。銀龍蘇醒過來,躺在峽口沙灘上呻吟。幸好,這時江中一條游龍聞聲趕來,見銀龍遍體鱗傷,十分同情他,趕忙給他服了一顆仙丹,親熱地對他說:「銀龍弟,我是龍王大太子,巡江至此,見弟遇難相助。現送你一顆寶珠,今後你需要什麼就對寶珠說,一定會得到的。」說完龍王大太子回到水中不見了。銀龍吃了仙丹,傷痛全消了。他拿著那顆寶珠,高高興興地回到家裡。從此,銀龍缺什麼只要對寶珠說,它立即顯靈,要什麼有什麼。銀龍豐衣足食,還把布匹糧食分給窮人享用。銀龍有寶珠的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到了「貪財鬼」的耳朵里,開初他半信半疑,便派心腹到銀龍家去打聽虛實。狗腿子查出銀龍果真有寶珠,立即回稟「貪財鬼」,這傢伙忙差出一幫打手,將銀龍捆綁捉來,逼他交出寶珠。銀龍理直氣壯地說:「寶珠是游龍大太子送給我的,怎麼能隨便給你呢?」「貪財鬼」眼珠骨碌一轉,橫不講理地說:「你家祖宗三代都欠我的債。上次你偷走銀物,還把我的金銀器皿傾入江中。今天要用你的寶珠來抵償,如你不交出寶珠,那就休想活命。」話剛說完,就對家役們使了個眼色,家役們便上前搜身。銀龍深知「貪財鬼」的狡詐兇殘,但保護寶珠要緊,便強壓怒火,急中生智地說:「寶珠在哪裡,只有我知道,但我渾身被捆又怎麼拿呢?」家役一聽,立即給他鬆了綁。銀龍甩了幾下發麻的胳膊,從衣縫里取出寶珠,握緊手中,憤怒地吼道:「哼!你這貪財鬼休想得到寶珠!」說畢把寶珠往嘴裡一放,「貪財鬼」和打手們見狀,連忙拖住銀龍,一個打手伸手去嘴裡掏,不想被銀龍把指頭咬得鮮血直流,疼得哇哇直叫,銀龍乘機把寶珠吞下肚中,然後使出全身力氣,掙脫打手,直朝峽谷奔去。「貪財鬼」這下可慌了手腳,高聲對打手們吼叫:「快,快,抓住他!剖開腸肚也要給我取出寶珠!」銀龍眼看家役打手就要追上,縱身躍下峽口深潭,霎時變成一條銀光閃閃的巨龍,嘴裡噴出一股沖天龍涎,直端端地朝「貪財鬼」和打手們沖去,把這群強盜卷下寧河的銀窩灘淹死了,為百姓除了一大禍害。 從此,銀龍便潛伏於銀窩子的深潭中,窺視那些貪婪殘忍的財主,只要他們乘船經過銀窩子,它就颳起大風,激起巨浪,攪翻舟船,將財主連同他們搜刮的民財,一起葬埋江底。
現在,銀窩子經過整治,舟船經過這里,平安無事。人們說,這是銀龍喜看那些吸血鬼都被人民消滅了,因此再也不興風作浪了。
⑧ 李谷一真實年齡
截至到2022年李谷一真實年齡是78周歲。李谷一,AB型血,天蠍座,1944年11月10日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祖籍湖南長沙,中國內地女高音歌唱家、演員,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61年,李谷一被選入湖南省花鼓戲劇院成為演員,從此開始了她的舞台生涯。1964年,主演花鼓戲電影《補鍋》。1974年,李谷一調入中央樂團成為獨唱演員。
李谷一作品簡介:
李谷一畢業於湖南省藝術學院舞蹈專修科。1964年演唱花鼓戲《補鍋》,獲得湖南省和中南五省戲劇匯演優秀獎,曾收到高層領導的親切接見。1980年,演唱中國第一首流行歌曲《鄉戀》,是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的插曲,歌曲發行於1979年,收錄於專輯《鄉戀-李谷一影視歌曲》中。2020年12月18日,入選2020中國品牌人物500強,排名162。
⑨ 老電影:主人公吃了一顆龍珠,喝乾了小河大河水,變成了火龍
是根據《望娘灘》這個傳說改編的電影。
沒記錯的話是峨嵋電影製片廠拍的,電影的名字應該是叫《三峽傳說》。
有一個川劇版和一個粵劇版(1962年)的。
我看過川劇版的電影。
粵劇是關海山主演的,就叫《望娘灘》。川劇也是同名。
⑩ 小時候看過的一部紅龍和黑龍的神話電影 大概時間應該是在1988年到1990年左右
這部電影我已經找了很多年了,從電影院的放映存根里翻出電影名叫《三峽傳說》,峨嵋電影製片廠出品的一部根據《望娘灘》這個傳說改編的電影。
把連中國電影目錄(包括戲劇電影)都翻遍了也找不到這部電影的線索,只有兩部戲曲片(粵劇、川劇)。但我翻不到任何關於這部電影的其它資料。估計只能永遠留在記憶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