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十年代大陸電影女星:張瑜、龔雪、趙靜、姜黎黎美人永不過時
在那個沒有美瞳沒有錐子臉的八十年代,大陸影壇上的女主角們個個純真素雅,朴實無華,給人的感覺也是如沐春風,分外親切。
上世紀八十年代,劉曉慶有好幾部票房大賣的電影:《神秘的大佛》、《原野》、《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芙蓉鎮》。
因為影片賣座,反響度好,所以劉曉慶也被稱為「票房女王」。
《神秘的大佛》是1980年上映的一部有傳奇色彩的電影,劉曉慶出演偽裝成家庭教師的女俠夢婕,身姿矯健,充滿活力。
這部影片中,12歲左右的陳小藝飾演劉曉慶小時候,年紀雖小,模樣已非常漂亮了。
曹禺的小說《原野》拍成同名電影之後,於1980年上映。
劉曉慶飾演女主角金子,她演技好,人也大氣,把金子的敢愛敢恨,野性十足的演繹的很不錯。
八十年代先後上映的清宮電影《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一代妖後》中,劉曉慶飾演了 歷史 上頗有爭議的傳奇女性慈禧太後。
心狠手辣,有膽識有謀略,關鍵是氣場真的非常強大,當時看劉曉慶還有些怕,咄咄逼人又胸有城府的女強人,太有威嚴了。
鞏俐在《一代妖後》中出演了一個小宮女桂連,當時她剛出道不久,臉龐和演技都略顯青澀。
謝晉導演的電影《芙蓉鎮》上映於1987年,劉曉慶扮演「豆腐西施」「胡玉音。
從她賣米豆腐的過程,可以看出劉曉慶是真實去體驗過角色的,嫻熟自然,面對不同顧客態度也不一樣,真是下了苦功夫。
沒有沉沒在時代的長河裡,潘虹如今依然活躍在影視劇當中,雖然青春已不再,但演技越來越好,身上也多了年輕時沒有的那份從容和穩重。
潘虹在多作品中塑造的悲劇形象時隔多年依舊讓人記憶猶新,被稱為80年代的「悲劇女皇」。
1981年潘虹主演了自己的代表作之一《杜十娘》,這部電影也讓潘虹成為當時家喻戶曉的知名女星。
杜十娘是位雖然淪落為風塵,卻依然出淤泥而不染的青樓女子。
潘虹在把握人物上花了很多時間,甚至有一年半時間都沒有回家,最後把一個熱愛生活,追求自由的舊時代勇敢女性完美的呈現在了觀眾面前,收獲眾多好評。
1982年電影《人到中年》,潘虹出演女主角陸文婷,潘虹身上有很濃的知識分子氣息,演一位技術精湛的眼科醫生很貼切。
她的眼睛很大又充滿著故事,影片中好幾次給到她眼部特寫,不僅展現出女性內心的純粹,工作帶來的壓力和迷茫,又呈現出了一副美好的畫面。
1988年電影《井》中潘虹飾演徐麗莎,一個上過大學的美麗女孩,憑藉此片潘虹獲得了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
1980年電影《廬山戀》可謂是火遍大江南北,女主角周筠的扮演者張瑜更是成為了眾多男青年的夢中情人。
周筠是華僑女郎,穿著時髦,性格開朗,她的表演熱情而不矯揉,奔放而不造作,給人以清新質朴之感。
因在影片《廬山戀》中的出色表現,張瑜也收獲了第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
在電影《巴山夜雨》中,張瑜飾演劉文英,影片反映了文革期間押解詩人秋實的故事。
這是一個深受「四人幫」極左思想毒害的女青年形象,憑借該片獲得第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1981年電影《知音》中,張瑜扮演小鳳仙,這部影片中張瑜的造型真的非常漂亮,藍色連衣裙、大沿帽、扇子、紫色連衣裙,既 時尚 靚麗又嫵媚多姿。
陳沖的五官其實都很平凡,但組合在一起卻很有驚艷感,特別是十幾歲的陳沖,臉上還有嬰兒肥,看起來純真嬌嫩,滿滿都是少女氣息。
1979年電影《小花》,陳沖出演了女主角趙小花,此片也讓全國觀眾認識了陳沖。
當時的陳沖正如電影名一樣,貌美如花,雖然年紀很小但清純動人,也讓眾多影迷對她念念不忘。
1980年,只有19歲的陳沖憑借該片獲得第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和南斯拉夫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末代皇帝》上映於1987年,影片中陳沖飾演婉容。
年輕時的陳沖可太美了,五官頭肩以及眉梢眼角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可能會有些人欣賞不來她的美,覺得長相不夠精緻,臉不夠小,眼睛不夠大,但她真的太有韻味了。
看電影時,她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處處皆是風情萬種,這就是清月心中那個可以代表東方美的大美人。
斯琴高娃是一位知性低調又淳樸真摯的演藝家,她身材豐滿,不是標准意義上的美女,但長相質朴有親和力,是個十分有辨識度的女演員。
1982年上映的電影《駱駝祥子》中,斯琴高娃出演了虎妞一角,她長得並不美,但眼神堅定,把粗俗彪悍又工於心計的虎妞演繹的入木三分。
1984年上映的電影《似水流年》,她在影片中飾演阿珍,阿珍是一位自信且有能力,生活不算富裕但在家庭中地位優越的農村小學校長。
斯琴高娃在飾演阿珍時,把一些細微的表情動作以及人物獨有的特點演繹地很到位。
一出場便呈現出女幹部特有的氣質,表現的很親民,但得意地言行舉止中又透露出距離感。
與從香港回鄉的好友張姍姍見面時,為了表現自己過得不錯,背手,仰頭一笑都流露出得意之色。
1985年,斯琴高娃便憑借《似水流年》中阿珍一角,獲得了第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她也是大陸第一次榮膺金像獎的女演員。
外形美麗又不失古典氣質的姜黎黎,身材修長高挑,一對梨渦更是為她增色不少。
1980年電影《紅牡丹》上映,姜黎黎憑借女主「紅牡丹」一角紅極一時,她的美真如一朵含苞欲放的牡丹,充滿了生機和喜悅。
影片中的很多高難度馬戲和武打動作都是姜黎黎完成的,身騎駿馬手執長鞭,英姿颯爽,很有俠女風采。
1982年姜黎黎出演電影《赤橙黃綠青藍紫》女二號葉芳,並且憑借在影片中的優秀的表演,獲得了第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
1984年反映當時 社會 風潮的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上映,姜黎黎扮演女二號葛佳,裡面扮相朴實無華太有韻味了。
不同於如今的小臉尖下巴女孩,李秀明的臉龐圓潤,身材豐腴,渾身上下都散發出一股嬌憨質朴的風韻。
1981年由李秀明參與主演的劇情電影《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上映,她是片中的四姑娘許秀雲。
秀雲溫柔善良,心靈手巧,被惡棍鄭百如百般欺凌後又慘遭拋棄,她忍辱負重,依然堅強勇敢,可惜還是逃不開世俗的誹謗,最終含恨自殺。
許秀雲這個角色是掙扎在舊 社會 的剛毅女性,演起來難度很大,而李秀明卻憑借出色的表演把這個人物完成的很好。
付出終有回報,憑借該片她獲得了第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以及第5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可謂是收獲頗豐。
時隔一年之後,李秀明再次迎來事業巔峰,她與唐國強共同主演了神話愛情電影《孔雀公主》上映。
這次她換下時裝穿上了雲南風情的異域服裝,出演清麗動人又善良可愛的孔雀公主。
影片一經上映便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成為那個時代的經典記憶,「孔雀公主」一度也成為了李秀明的代名詞。
很多人都說龔雪是「八十年代大陸影壇第一美女」,她眼神澄澈干凈,身段優雅,性情溫和,是位難得一見的氣質美女。
1983年電影《石榴花》,龔雪飾演有理想有抱負,喜歡詩歌的石榴花。
雖然石榴花的童年遭遇不幸,可她卻始終以一顆散發陽光般溫暖的同情心感染著每一個人。
同年上映電影《快樂的單身漢》,龔雪出演丁玉潔,影片中的衣著雖然簡單素雅,但精緻又有格調,很有那個時代美女的特色。
這一年龔雪還有部古裝電影上映,那就是《曹操與華佗》,龔雪在影片中飾演華佗夫人雲卿。
龔雪美麗溫柔,自帶一股嫻靜的氣質,與雲卿很相似,為觀眾在熒幕上留下了一個善良又細膩的古代女子形象,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到了1984年,《大橋下面》上映後便成為了叫好又叫座的難得佳作,龔雪也憑借在此片中的出色表演,分別斬獲了第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以及第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
提到倪萍的名字,可能大家還是更加熟悉她主持人的身份。而在八十年代,倪萍的主要身份卻是電影明星。
電影《山菊花》上映於1979年,倪萍飾演農村婦女桃子。
少女時期的倪萍更像是爛漫的野花,堅韌不拔又生機勃勃,雖然樸素卻很有魅力。
1983年影片《流淚的紅蠟燭》,倪萍出演女主角白雪花,扎著兩根長長的麻花辮,一臉的淳厚朴實。演繹出了一個非常讓人感動的為追求純愛,抵死反抗買賣婚姻的善良農村女孩形象。
吳海燕長得明眸皓齒,如花似玉,在八十年代以完美的演技和嬌媚的容顏,讓無數影迷為她傾倒。
《等到滿山紅葉時》上映於1980年,吳海燕飾演多情女青年楊英,那時的吳海燕身段優美,容貌清麗,綁著兩根不長的辮子,很有少女的秀美之氣。
在1980年電影《白蓮花》中,吳海燕又化身成了女英雄白蓮花。
白蓮花是陝甘地區一支綠林豪傑的女首領,她嫉惡如仇,英姿颯爽,是一位特別有血性的
女性形象。
在八十年代大陸當紅女星中,趙靜的長相清月非常喜歡,一張圓圓的小臉,笑起來特別甜,美得讓人移不開眼。
趙靜主演的古裝電影《筆中情》上映於1982年,這個時候的她25歲,正值青春靚麗期,面容身材各方面都是最好的狀態。
她扮演齊太尉長女齊文娟,氣質溫柔典雅,裝扮秀麗端莊,特別是身上自然流露出的古風雅韻更是讓人心馳神迷。
1984年《街上流行紅裙子》影片中,趙靜出演女主角陶星兒,電影上映後,紅衣紅裙也成為了當時女孩最時髦的著裝。
八十年代的大陸影壇,那時候的化妝技術不太好,服飾裝扮也樸素簡單,可女星們照樣美得驚心動魄,或嬌俏可愛、或明艷動人、或知性優雅,美人不僅流光溢彩且永不過時。
2. 電影神秘的大佛主演是誰
主演:劉曉慶 葛存壯 江庚辰 類型:劇情 動作
3. 好看的老電影
1、劉三姐
電影《劉三姐》於1961年上映,現在網上有高清的版本出來,閑時翻來欣賞真是不錯,美麗的劉三姐,美麗的廣西山水,還有動人的山歌。劉三姐的扮演者是黃婉秋,來自廣西的美麗姑娘,如今是一代表演藝術家了。
4.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部動作影片是哪一部及拍攝的導演,主要演員和故事背景
《神秘的大佛》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拍攝的第一部動作片,由第六代導演張揚的父親張華勛執導。它開創了中國電影最早的商業模式,採用了當時的全明星陣容,剛一上映便引起轟動,還一度由於意識過於前衛而遭到批判,有人認為它情節過於離奇,缺乏思想性等等,但此片確實是中國娛樂片的一次全新的嘗試。片中展示了樂山的美麗風光,並宣傳了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和燦爛文化,許多觀眾正是通過這部電影而開始認識和了解樂山大佛,並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
影片在還未公映時就有聲音批評這部影片是「藝術上的墮落」,甚至有點要「上綱上線」的意思,我當時感覺壓力簡直太大了,甚至覺得透不過氣來。影片創作的動因其實是很單純,並沒有想那麼多,想表達的是「文革」中很多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和文物古跡都被看做是「封資修」而遭到銷毀和破壞,四川樂山大佛也險遭被炸的危險,面對這場劫難有良知的人都會痛心疾首的,「人民創造文化並保護文化古跡」這是最初的動因。
劇情介紹——解放前夕,華僑司徒駿接到一個名叫安康的人的書信邀請,來到四川樂山凌雲寺,但未找到此人反而險遭暗害,後來到峨眉山萬年寺才見到安康,他講述了關於一筆巨額佛財的秘密:解放前,司徒駿的父親愛惜祖國文化遺產,籌集了一大筆錢財准備維修樂山大佛,卻被軍統特務鄭浩山殺害,知道佛財的好友幺哥也被惡霸沙駝爺暗害,幺哥在臨終前將佛財的秘密告訴海能,但關於佛財的事情卻不脛而走,許多人(包括樂山的一方之霸沙舵爺)都來探尋這筆佛財,但很多人都沒找到,反而遭到怪面人的毒手……當天深夜,海能法師遭到怪面人的襲擊,怪面人逼迫他說出佛財的秘密,海能法師以:「雙眼可剜,佛財難得!」回之,怪面人痛下殺手,剜去了海能法師一隻眼睛。 警察隊長、司徒駿的好友翁劍鳴秘密察訪此事,也險遭怪面人殺害,而這個怪面人是鄭浩山之子、特務鄭翰,他欺騙司徒駿上山,遇到了挾持海能法師下山的另一個怪面人,鄭翰殺死了這個怪面人,發現他是寺中的小和尚,司徒駿此時也才得知海能法師原來竟是自己的親叔叔……這時沙舵爺家的女教師夢婕出現,她原來就是幺哥的女兒,在暗中一直保護司徒駿,經過一番較量,鄭翰、沙舵爺被打死,海能法師帶領司徒駿、夢捷等人在大佛背後找到了佛財:-座金光閃閃的金佛。
導演:謝洪,演員:劉曉慶、葛優、陳小藝、劉德一、李伯清、沈伐
5. 陳小藝是那裡人,多大了
小藝檔案〓
姓 名:陳小藝
職 業:演員
籍 貫:四川樂山
性 格:開朗
生 日:1968年2月8日
位 置:中國,北京
畢業院校:中央戲劇學院
圈內好友:孫紅雷、江珊、徐帆、劉蓓
[編輯本段]〓影視作品〓
電影:《神秘的大佛》(1980年,飾演:小芸)
大空戰電影:《離婚》
電影:《看車人的七月》
電視劇:《武生泰斗》 1993年
電視劇:《海馬歌舞廳》 1994年
電視劇:《長天烽火》1994年 (扮演:紫薇)
電視劇:《大姐》(扮演:雅梅)
電視劇:《外來妹》
電視劇:《老房子》
電視劇:《偷心之問》
電視劇:《生死劫》 (扮演:林禾)
電視劇:《女人心事》 (扮演:羅想)
電視劇:《沒有子彈》
電視劇:《軍歌嘹亮》
電視劇:《母親》
電視劇:《苦菜花》
電視劇:《採桑子》
電視劇:《半路夫妻》 (扮演:胡小玲)
電視劇:《綠野艷陽紅》
電視劇:《粉墨王侯》
電視劇:《新不了情》飾 許佩芬
電視劇:《大工匠》 (扮演:肖玉芳)
電視劇:《想愛都難》(扮演:葉麗)
電視劇:《突然心動》(扮演:遭遇丈夫傷害的服裝設計師葉霜)
話劇:《哈姆雷特》、《海鷗》、《虎符》。
[編輯本段]〓榮譽記錄〓
《軍歌嘹亮》、《大姐》獲金鷹獎提名;
《看車人的七月》獲得金雞獎提名;
《外來妹》(獲飛天獎一等獎);
《離婚》(獲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
2006年所主演由丈夫劉惠寧導演的電視劇《半路夫妻》掀起全國收視熱潮,在北京創下三年收視新高,並因此劇獲得第二屆〈中國劇,中國造〉最佳女演員
2007年2月獲北京電視台首屆影視盛典最受觀眾喜歡的影視演員。
[編輯本段]〓小藝網站〓
陳小藝
陳小藝-官方網站-藝心藝意論壇-小藝影迷
http://www.chenxiaoyi0208.com/bbs/
陳小藝-網路貼吧
http://post..com/f?kw=%B3%C2%D0%A1%D2%D5
陳小藝-新浪博客-陳小藝本人
http://blog.sina.com.cn/chenxiaoyi28
[編輯本段]〓藝術簡歷〓
陳小藝,1991年進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主要作品有:電影《離婚》(獲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電視劇《外來妹》(獲飛天獎一等獎)、《海馬歌舞廳》、《大空戰》、《半路夫妻》、《大工匠》、《女人心事》、《軍歌嘹亮》、《生死劫》、《母親》、《大姐》、《緊急追捕》、《人生本色·家庭篇》、《大收藏家》、《愛又如何》、《突然心動》;話劇《哈姆雷特》、《海鷗》、《虎符》等。
電視劇《母親》是陳小藝繼《苦菜花》後又一部催人淚下的戲,戲中陳小藝的善良、剛毅和寬容深深地打動了觀眾。近日,陳小藝與母親一同做客《藝術人生》講述起自己的藝術和人生,原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才是陳小藝真正追求的理想生活。
從川劇改行到話劇
出身川劇世家的陳小藝,註定與藝術沾邊。13歲的她,憑借母親現教的一段《祭灶神》就考上了川劇學校,辛辛苦苦學習了三年的刀馬旦、武旦後卻改行進了話劇團。「每當坐在舞台底下看我媽演出川劇的時候,心裡總覺得有點難過。唱念做打,每一個動作都是她琢磨很多遍後排練出來的,可是台下看的觀眾卻都在打瞌睡。這么辛苦地演出卻沒有人看是很悲哀的事,當時我就決定要去話劇團發展自己的事業。」
話劇團里一位畢業於中戲的同事一直都覺得陳小藝很有表演潛力,並極力鼓勵她去報考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當時我對話劇團的生活很滿意,團里也捨不得我離開,但當我拿到入學通知書後,就三番兩次去團長家做思想工作並獲得他同意讓我離開,我決心自己一定要闖出一番名堂來。」
父母支持她上中戲
「我出身於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爸媽都是川劇團的,那時候他們下鄉演出都挑著擔子,一邊是行李另一邊就是我。後來我媽下放到糖果廠,我爸去放電影,但從來都沒覺得缺吃缺喝過。」陳小藝望著坐在身邊的母親回憶著童年的往事。陳媽媽說:「陳小藝從小是個有主見的孩子,她想做的事,就一定要達到目的。當時我們要阻攔她去上中戲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孩子大了應該讓她飛。」
陳小藝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去北京上學的情形,「我爸媽一起拉著板車送我去長途汽車站,上面放著我的兩個箱子,有一個是鄰居送的,有一個是我媽買的。後來是我爸送我到成都機場,我一個人拿著價值160元的飛機票來到北京。坐上飛機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最捨不得的就是和家裡人分開兩地。」
《外來妹》讓她成封面女郎
陳小藝回憶,自己當年特別仰慕那些能登上雜志封面的女明星。「家裡一直有《大眾電影》那本雜志,每次看著封面我就冒出一個念頭:有一天我也要上封面。沒想到若干年後,《外來妹》讓我圓了這個夢想。」
從當年清純可人的「外來妹」到今天含辛茹苦的「母親」,陳小藝說自己會把握好,不擔心以後找上門來的凈是「大媽」角色,「30多歲的女演員很有優勢,往低可以夠著年輕些的角色,年紀大些的也能勝任。我很高興自從《軍歌嘹亮》後大家不怎麼再提『外來妹』了,因為我有更新更好的角色讓觀眾記住了我。從《軍歌嘹亮》、《大姐》到《苦菜花》,《母親》是我第四部有年齡跨度的電視劇,下一部我會演和自己年齡相近一些的。」
希望兒子能快樂成長
性格大大咧咧、喜歡熱鬧、愛說話的陳小藝理想中的愛人卻是一個性格穩重、真誠、話不多的人。「這么多年來我媽老說一句話,『沒有孝順的子女,只有孝順的父母』。所以我孝順父母的方式就是和他們住一起,如果我找的那個人不願意這樣,可以走開。」丈夫慧寧卻完全符合了陳小藝的擇偶條件,陳媽媽最大的希望就是他們小兩口能和睦相處。這個好脾氣的女婿還真不讓人擔心,陳媽媽笑著說:「有時候我愛人就吃醋,你對女婿太好了,從來沒這樣對我。」
已為人母的陳小藝現在深深體會到「母子連心」,「兒子四個月的時候,我在外拍戲就一個人抱著他的影集哭,那時候我知道了母愛是什麼,是最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愛。他以後能有多大的出息,要看他自己的造化,我不為他鋪以後的路,我只期望他能在我身邊快樂地成長。」
讓陳小藝最難忘的
1.《外來妹》選角始末:還在中戲念大四的小藝,和幾個女孩在操場的陽光里坐著,導演一眼就看上了她,看完劇本之後,沒想到導演對她說:趙小雲就是你了!在那個還不允許大四學生外出拍戲的時代,導演卻硬是和中戲的老師把小藝給「磨進」了劇組,成就了這個無可超越的「外來妹」。
2.漂亮女人婚姻論:「婚姻就像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有時很羨慕幾十年後依然恩愛的夫妻,那是目標,未必做得到,很難。愛情很短暫,剩下的就是親情和責任了,我也希望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能從一而終。我相信一見鍾情,但我不會,我屬於慢熱型的。在合適的時間,遇上個合心的人,就結婚,而一旦做了就會堅持,我不是個走一步看三步的人,只想走好每一步。」
十年前,—部反映農村女孩都市打工生活的電視連續劇《外來妹》成功地將川妹子陳小藝推向了熒屏。一時間,陳小藝以端莊、溫柔的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日,在風景如畫的皖南山區,我們遇見了久違了的陳藝。已為人母的她在朴實、自然中更平添了—份成熟和賢惠。此次,陳小藝將在電視電影《鄉村女教師》中飾演—位到農村義務支教的都市女性。
四月的皖南煙雨蒙蒙,輕煙薄霧中更加顯出老村古宅它獨有的靈秀之氣。一身樸素打扮的陳小藝帶著—群農村的孩子們在這樣的靈山秀水中演繹出一段感人的故事。《鄉村女女教師》是安徽電視台文體電視劇中心創作的一部主旋律電視電影,運用了全新的數字化尖端拍攝設備和電影化的拍攝手法精心製作。陳小藝在劇中擔綱女一號,成熟穩重的她舉手投足間還真有幾分女教師的風采呢!
陳小芝的成功和《外來妹》是分不開的,談到自己的處女作,陳小藝認為當時自己只是一名學生,沒有多少表演經驗,演得不夠好。而現在的陳小藝已經在影視圈闖盪多年了,繼《外來妹》之後,又成功地出演了《愛又如何》、《海馬歌舞廳》和話劇《哈姆雷特》、《海鷗》、《虎符》等,頗具影響力。在熒屏和舞台上積累了豐富經驗的陳小藝,此次出演這樣一位富有愛心、性情溫和的鄉村女教師,可謂是駕輕就熟。
生性開朗的陳小藝畢業自中央戲劇學院最富傳奇色彩的87'表演班。在這個匯聚了胡軍、劉威、徐帆、劉蓓等影視圈「紅人」的班級中,陳小藝比起其他人可謂是早早地嶄露頭角。還在學生年代的她就因—部《外來妹》而被觀眾所熟識。可是近兩年,正當其他人在影視圈叱吒風雲的時候,陳小藝卻突然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談到這兩年的去向,陳小藝流露出幸福的笑容,坦言自己結婚生孩子去了。小藝的丈夫劉惠寧是一位導演,兩人因拍攝電視劇《老房子》而結緣。2000年的母親節,剛剛作了兩個多月母親的陳小藝在挨受中央電視台現場采訪時,當著全國觀眾的面喜極而泣,—個新媽媽的激動和幸福溢於言表。愛家愛孩子的陳小藝兩年的居家生活必然會使她的演藝事業受到—定影響,可小藝卻認為無論干什麼樣的職業,都應該按照—個正常人的生活軌跡去做,到了什麼年齡就做什麼事,結婚、生育都是如此,不要因為自己是演員就和平常人不一樣。
此次,《鄉村女教師》是陳小藝復出後的又—部力作。劇中的主人翁文若虹是因為一群淳樸可愛的孩子遠離了都市的繁華,離開了自己的丈夫,來到偏僻的皖南山區,成為一名鄉村代課教師,將科學知識、都市文明帶入這封閉的小山村。農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求,是文若虹前進的動力。而陳小藝將自己對孩子的喜愛也帶入了表演中,被故事情節所深深感動。已為人母的她更能體會出文若虹對孩子們那種無私的愛和奉獻,體會出文若虹的矛盾和抉擇。體會出文若虹和孩子們在一起時那種由衷的幸福與快樂。真情的流露使陳小藝在飾演這個人物的時候表現得愈發自然和游刃有餘。
陳小藝曾經說過:結婚生子是女人一生的轉折點,兒子的到來就預示著生活中出現了一個讓我一生牽掛的人,那種為他牽掛而付出的任何代價都是幸福的、無怨無悔的,那種幸福感讓你覺得值得為他去犧牲—切。這種對孩子無私奉獻的偉大母愛,多多少少和我們的「鄉村女教師」有幾分相通之處。
有人說,演員飾演不同的角色就是在體味不同的人生。已經體味過《鄉村女教師》這樣一種偉大感情的陳小藝,在面對自己的家庭、孩子和事業時將會更懂得珍惜這樣—份簡單的幸福。
6. 新中國首部武打片《神秘的大佛》,劉曉慶主演,男主為何默默無聞
【千部經典老電影巡禮(116)——《神秘的大佛》】
說起新中國第一部武打片,公認的是1981年上映的電影《神秘的大佛》。對此,著名演員劉曉慶也曾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介紹:「中國電影新時期第一部武打片,是我主演的《神秘的大佛》。我扮演的夢婕擅長使鞭子及『鷹爪拳』,過招葛存壯、管宗祥……」
1979年撥亂反正後第一個電影豐收年之後,第二年,面向市場的商業化電影就以 娛樂 片的形式悄然出現,代表作如《神秘的大佛》《紅牡丹》《黃英姑》《白蓮花》《黑面人》等影片,但真正稱得上是武打片的,則主要是《神秘的大佛》。
《神秘的大佛》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張華勛執導,劉曉慶、張順勝主演,1980年上映,講述了1949年四川解放前夕,歸國華僑司徒俊在四川樂山,與以夢婕、海能法師為代表的一批愛國志士保護價值連城的佛財的故事。
劉曉慶飾演的夢婕為報殺父之仇,以家庭教師身份打入沙舵爺府。她表面上是家庭教師,其實武藝高強。雖受沙舵爺指使跟蹤司徒駿,但實際上,她一直在暗中幫助司徒駿,保護佛財。在司徒駿面臨生命危險時,夢婕率眾趕來,打死了沙舵爺、鄭翰……
張順勝飾演的司徒駿是一位愛國華僑,他受一封神秘信件的約請,由東南亞回國來到樂山凌雲寺。當年,司徒駿的父親為維修樂山大佛,籌集了一大筆錢財,因而被軍統特務所害。回國後,他從海能法師口中得知了有關佛財的往事,為了保護佛財,他陷入了十分危險的境地……
管宗祥飾演的海能法師是司徒駿的親叔叔,隱姓埋名出家為僧。法師化名安康,把司徒駿叫回國內,就是希望司徒駿能繼承父親的遺志,利用佛財重修大佛。最終,海能法師領著司徒駿、夢捷等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佛財——一座金佛。
葛存壯飾演的沙舵爺是當地惡霸、商會會長,他心狠手辣,一直對傳說中的佛財垂涎三尺。司徒駿的父親為維修大佛籌集錢財,最後與夢婕的父親石匠么哥身死特務和沙舵爺之手。沙舵爺見司徒駿來到樂山,便馬上把注意力放在了他的身上……
江庚辰飾演的翁劍鳴是司徒駿的老同學,一個有正義感的國民黨下層警探。海能法師被挖去一隻眼睛,他秘密察訪,險遭怪面人殺害……
王彪飾演的鄭翰雖是翁劍鳴的部下,但兇殘惡毒,曾跟隨其父、軍統特務鄭浩逼司徒駿的父親交出佛財。後來,鄭翰與沙舵爺沆瀣一氣,共謀炸毀大佛,奪取佛財。
其他演員,李連生飾演小和尚,曹增銀飾演文泰和尚,程學欽飾演小吳,封順飾演賴猴,范青山飾演錢糧先生,成傳銳飾演夢石匠,李亦非飾演沙小姐,張世純飾演武和尚,王金寶飾演另一位武和尚,陳小藝飾演小芸(少女夢婕)等。
不過,光陰似水,42年過去了,許多老藝術家已離我們遠去,如葛存壯、曹增銀、封順等。
對於女一號演員劉曉慶,大家十分熟悉。她的代表作很多,如《小花》《瞧這一家子》《婚禮》《芙蓉鎮》《原野》《春桃》《武則天》等,她與李秀明、張金玲並稱為「北影三朵金花」,更是金雞獎、百花獎影後。也正是在拍攝這部電影期間,劉曉慶正式從四川調到了北京電影製片廠。
但大家對男一號演員張順勝的默默無聞十分不理解,按說,作為一部十分知名的電影的男主角,玉樹臨風、帥氣儒雅,卻為何人們一點印象也沒有呢?
原來,張順勝並不是專業電影演員,而是一位芭蕾舞演員,他當時工作於中央芭蕾舞團。導演之所以選中張順勝,是因為他的長相、氣質與男主人公十分契合,最終便大膽啟用了他。
但後來,張順勝並沒有繼續參拍電影,這也是他名氣不是很大的重要原因。
其實,拍完《神秘的大佛》一二年,張順勝就和同為中央芭蕾舞團演員的妻子項秉華到了澳門,1982年在澳門創建了項秉華芭蕾舞學校,張順勝既是該校創始人,也是該校藝術總監。顏值高,長得帥,沒能紅起來甚為可惜。
《神秘的大佛》集驚險、風光、武打於一體。這部電影公映後,拉開了80年代大陸武俠動作電影創作的浪潮。從此,更有影響力的武打片如《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木棉袈裟》等如雨後春筍般,很快形成了一個武俠電影的拍攝熱潮……
7. 電影神秘的大佛主演是誰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影片信息 影片類型:</B>劇情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膠片長度:
10本編輯本段|回到頂部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張華勛 Huaxun Zhang
編劇 Writer:
謝洪 Hong Xie
陸壽鈞 Shoujun Lu
張華勛 Huaxun Zhang
主要演員 Actor:
劉曉慶 Xiaoqing Liu .....夢婕
葛存壯 Cunzhuang Ge .....沙駝爺
江庚辰 Gengchen Jiang .....翁劍鳴
管宗祥 Zongxiang Guan .....海能法師
封順 Shun Feng .....賴猴編輯本段|回到頂部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北京電影製片廠 Beijing Film Studio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幕後製作 影片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拍攝的第一部動作片,由第六代導演張揚的父親張華勛執導。它開創了中國電影最早的商業模式,採用了當時的全明星陣容,剛一上映便引起轟動,還一度由於意識過於前衛而遭到批判,有人認為它情節過於離奇,缺乏思想性等等,但此片確實是中國娛樂片的一次全新的嘗試。片中展示了樂山的美麗風光,並宣傳了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和燦爛文化,許多觀眾正是通過這部電影而開始認識和了解樂山大佛,並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神秘大佛」腳下的商業萌芽
由張華勛導演、北影廠1980年攝制的《神秘的大佛》所顯現的商業娛樂意識在當時絕對有「敢為天下先」的意思,從《神秘的大佛》到1983年的《武當》、《武林志》,盡管觀眾歡迎這種影片,但這種勢頭沒有受到應有的鼓勵,當時的理論界、評論界並未給予充分重視,中國電影在80年代初好不容易出現的一點商業意識在萌芽狀態中就被壓制了。本報記者采訪到《神秘的大佛》導演張華勛,正如他所言「在娛樂商業風潮如此猛烈的今天,應該是時候給《神秘的大佛》一個公正的評價了。」對於今天在產業化道路上摸索和商業化道路上前進的中國電影來說,20多年前的一場風波或許仍有反思和自省的價值。
動因是「保護古跡」
影片在還未公映時就有聲音批評這部影片是「藝術上的墮落」,甚至有點要「上綱上線」的意思,我當時感覺壓力簡直太大了,甚至覺得透不過氣來。影片創作的動因其實是很單純,並沒有想那麼多,想表達的是「文革」中很多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和文物古跡都被看做是「封資修」而遭到銷毀和破壞,四川樂山大佛也險遭被炸的危險,面對這場劫難有良知的人都會痛心疾首的,「人民創造文化並保護文化古跡」這是最初的動因。
我是四川人,對樂山大佛比較熟悉,當時我在上影廠完成電影劇本《這不是傳說》的修改(影片拍成後更名為《白蓮花》),我提出自己想拍片的設想得到朋友們的熱情支持,於是編劇組一行四人到樂山和峨眉山考察。聽到海通和尚為保護佛財自挖雙眼的故事,我們把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移植到《神秘的大佛》中,而「雙目可挖,佛財難得」的誓語與「河山永存,民眾之功」的主題也在影片中被強調,以表達人們對保護大佛的意願和決心。而「盜墓」和「護寶」也就構成了影片情節的主線,當然藝術的真實並非即是歷史上的真實。但說來也巧,影片完成之後,有兩位觀眾寫信給我,一位說影片里的「海能法師」很像他父親,另一位則說故事表現的內容很像他的大伯為保護古跡的悲慘生活遭遇。當時有人批評我們生編硬造,顯然是不理解我們創作的想法。
被批「瞎編硬湊」
《神秘的大佛》於1980年底拍竣,在內部觀摩該片後的一次《電影藝術》和《大眾電影》編輯部舉辦的電影創作、理論座談會上,對同時期的《神秘的大佛》、《幽靈》、《客從何來》等影片進行尖銳地批評。影片完成後北京市不少單位借去放映,我也帶著影片到四川成都、樂山答謝映出了二十多場,當時各界人士,包括文藝界的同志們對影片的反映卻是「內容是積極向上具有現實意義的,在表現形式上做了新的探索,值得肯定」。我很清楚影片是有缺點的,但卻有人持續不斷地給「大佛」戴了不少帽子,聲稱影片「用瞎編硬湊的離奇情節瞞哄觀眾,用庸俗的形象和噱頭敗壞人們的胃口」等等,後來問題嚴重化了,在這些輿論面前,中影公司把正在印製的拷貝突然中斷,許多人認為這部影片不能上映了。
上座率空前
令我欣慰的是觀眾的態度,影片成本雖然只不過十幾萬元人民幣,受到種種責難和限制,仍然發行了近三百個拷貝,上座率之高是空前的。影片放映之後,我收到來自全國各地觀眾的幾百封信件,有的信寫得十分感人,至今我仍然珍藏著這些來信。1985年我隨中國電影代表團訪問歐洲,不少城市也正在上映《神秘的大佛》,觀眾的反映同國內一樣強烈,而這部影片也把這尊千年樂山大佛推向了全國、全世界,也推動了樂山旅遊業的發展。
劉曉慶挑戰不同角色
這部影片按照現在的說法應該算是「明星陣容」了,劉曉慶作為當時深受觀眾喜愛的青年演員,她扮演夢婕這個和以前完全不同的角色,除了在表演上精心琢磨外,還在武術打鬥上刻苦磨煉。長鞭是夢婕的特用武器,為了掌握要領,劉曉慶自己做了一條鞭子,經常帶在身邊,一有工夫就抽出鞭子甩打幾下,她的吃苦精神得到攝制組集體稱贊,甚至眼睛被踢傷都不耽誤拍戲,也正是在拍攝《神秘的大佛》期間,她正式從四川調到北影。葛存壯飾演的大反派「沙舵爺」也很精彩,尤其是最後他罪有應得被飛刀扎死的鏡頭需要一個連續不間斷的鏡頭拍攝,這一點給化裝和道具出了難題,我們就用一個手控式埋在頭發里的「血包」造出被飛刀刺中頭部血順勢而下的不切換的鏡頭。我們還自創了很多打鬥器械,並設置了兩個「怪面人」,靈感來自川劇中的「變臉」。
嘗試我們自己的武術打鬥其實我們嘗試的武術打鬥不同於香港電影中的武打功夫,與現在的《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這些影片也不同,那些武術打鬥是包含在民間傳奇色彩和驚險懸疑的氣氛當中的,是一種實戰性的斗爭而非展示。就因為拍完《神秘的大佛》和《武林志》後受到不同方面的壓力,以至後來不敢再接觸這類題材,後來金庸先生曾三次打電話希望我參與《書劍恩仇錄》的拍攝,我拒絕了。記得那時有一位觀眾對我說「如果《神秘的大佛》遭禁演,我們會像『海能法師』保衛大佛一樣保衛這部影片」。25年了,在娛樂商業風潮如此猛烈的今天應該是時候給《神秘的大佛》一個公正的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