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很多人都調侃,「王家衛拍電影不用劇本」,真的嗎
這是胡說的!王導曾經當了十年的編劇!王的杜導知道劇本的重要性!劇本是電視劇的刀魂。沒有劇本你怎麼拍?王導自己說那些謠言是不可信的!四年前,我也問過王導這個問題。當時,我問:人們說你不需要腳本來製作電影,演員們經常說他們不停地玩。他們經常不知道自己在拍什麼樣的電影,你有什麼想法?
王家衛是一名編劇。不管他事先有沒有劇本,至少他的電影非常有趣,充滿了故事,可以從很多方面進行解讀。他的傳奇只能讓人嘆息說,“他生來就是吃電影的!他過去的工作習慣是和默契的夥伴一起努力工作。每個人都有很長的合作經驗,他們很清楚彼此想要什麼,所以他們在拍攝時不需要陷入文字的障礙。然而,好萊塢不吃這一套。即使王韋嘉仍然習慣於在每天拍攝前改劇本和對白,至少他必須先交出劇本。
Ⅱ 拍電影都需要用到什麼工具需要哪些類型的工作人員各負責什麼
攝影設備、燈光設備、現場收音設備等等。
導演:就不用多說了;
編劇:負責整部電影的劇本創作。有的導演拍電影不用劇本,比如王家衛。
出品人:簡單的說就是投資方;
監制:負責整部電影的統籌安排,包括請導演、請演員等等各方面的統籌工作,通常,牛B的監制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決定影片的走向。比如,為人熟悉的《倩女幽魂》《東方不敗》等是由程小東導演、徐克監制的,但通常被說成徐克電影;
執行監制:就是分管電影各方面或者做監制下手;
執行導演、副導演:做導演下手或單獨負責影片的一部分拍攝;
攝影:不用說了;
動作導演:負責影片的動作設計;
美術指導:負責整部電影的美術效果,比如影片整體色彩效果、美感之類的;
服裝造型設計:負責演員的服裝造型的設計;
剪輯:負責影片的後期處理,按照劇本安排和導演的要求對拍攝後的出片進行剪輯整理;
配樂:負責電影的配樂和主題曲和插曲的創作;
音響效果師:負責電影的音響效果,比如動物的聲音、兵器碰撞的聲音、爆破的音效等等;
視覺效果師:負責電影的視覺效果,比如場面的恢宏度等等;這兩個效果對於大片非常重要,而且各大獎項得這兩項獎的一般都是大片;
還有其他很多,比如燈光師、劇務、茶水、配音等等。。。。。。
至於具體的設備,我也了解不全。想攝影機就有好多種:首先是搖臂攝像機,然後要有軌道攝像機,當然,單獨的攝像機也要有,如果要拍水下不深處鏡頭,還可以用到潛望鏡攝影機。燈光也有很多種,常見的有背景燈、追光燈、聚光燈、調焦柔光燈等等。其他還有比如腳架、遮光罩等。
當然,這是專業電影拍攝設備(而且僅僅是拍攝時用的設備,沒涉及到後期製作),如果不是拍正是電影的話,用不了這么多專業設備,有時甚至只需要DV就能搞定。
Ⅲ 追虎擒龍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誰
從《追龍》的第一副導演,到《追龍2》的實行導演,再到《追虎擒龍》首度身兼編劇與導演,香港新銳導演許悅銘是後勁實足的。他以專業的編導身手,以及敢於磨礪的專業態度,讓本人在影視圈鋒芒畢露。
至於作為一個新導演,許悅銘覺得本人的作用是有許多新點子跟新的手段能夠大概測試,但同時也會遇上履歷不及,思索角度不周全等疑問。許悅銘說:“我也能夠有思量不周場所,但在籌謀力、構造力、老闆力跟創作力而言,經由多年現場實際的履歷,我會自傲的覺得本人是合格的。
Ⅳ 電影腳本和電影劇本的區別
不嚴格的話可以不區別
嚴格的話
電影腳本:
就是分鏡頭腳本,一般是由導演寫。很正式的分鏡腳本是類似表格的東東,要寫明每一個鏡頭的內容、長度、景別、解說或對白、音樂、特效等。不過每個導演寫的分鏡腳本各異,主要是自己人能看明白就行了——
電影劇本:
專門寫電影劇本的人,雖然不會將它寫得像分鏡腳本那樣詳細,不過也有時間地點等解說,但總的來說,它的可讀性還是滿強的,不過當然,和一般的小說還是有很大差別。主要是寫劇本的人會根據「蒙太奇」思維來組織文字。
Ⅳ 什麼是電影腳本 與電影劇本有什麼區別
1、電影腳本一般會列出鏡頭的長度、景別、構圖、配樂等等很詳細的信息。腳本一般是用在正式拍攝時導演和攝像,後期編輯時編輯師看的。
2、一部電影劇本就是一個由畫面講述出來的故事,還包括語言和描述,而這些內容都發生在它的戲劇性結構之中。
Ⅵ 以下導演拍電影不畫草圖的是A 愛森斯坦 B 王家衛 C 黑澤明 D 張藝謀
王家衛拍電影不需要劇本,應為他心裡已經有電影了,B
Ⅶ 影視劇本的腳本是什麼,寫的是什麼。還有就是劇本的腳本是導演寫,還是編劇寫
腳本指表演戲劇、拍攝電影等所依據的底本又或者書稿的底本。腳本可以說是故事的發展大綱,用以確定故事的發展方向。腳本是導演寫的。
分鏡頭腳本是創作影片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備。分鏡頭腳本的作用,就好比建築大廈的藍圖,是攝影師進行拍攝,剪輯師進行後期製作的依據和藍圖,也是演員和所有創作人員領會導演意圖,理解劇本內容,進行再創作的依據。
(7)那個導演電影不用腳本擴展閱讀:
電視攝錄使用的電視節目腳本,分為拍攝提綱(多用於紀錄性節目),文學腳本(多用於電視劇)和分鏡頭腳本三種。
分鏡頭腳本是最實用的電視節目腳本,它是在文學腳本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思維和蒙太奇技巧進行腳本的再創作,即根據拍攝提綱或文學腳本,參照拍攝現場實際情況,分隔場次或段落,並運用形象的對比,呼應,積累,暗示,並列,沖突等手段,來建構屏幕上的總體形象。
依據文字腳本加工成分鏡頭腳本,不是對文字腳本的圖解和翻譯,而是在文字腳本基礎上進行影視語言的再創造。雖然分鏡頭腳本也是用文字書寫的,但它已經接近電視,或者說它是可以在腦海里「放映」出來的電視,已經獲得某種程度上可見的效果。
Ⅷ 導演都是自己親自畫分鏡頭腳本的嗎
導演一般都是自己親自畫分鏡頭腳本的,畫是第二步,第一步是在腦中生成畫面,有了畫面組合後,有畫功的導演就直接畫出來了,沒有畫功的導演會寫文字分鏡頭。之後會找到專業的故事版畫師升級或者完善故事版。
導演,是創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藉助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藝術家,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熒屏的總負責人。作為影視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的任務是:組織和團結劇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使他們充分發揮才能,使眾人的創造性勞動融為一體。
一部影視作品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視作品的風格,往往體現著導演的藝術風格和看待事物的價值觀。
導演發展背景:
在導演誕生之前,組織演出的工作由劇作家、富有經驗的主要演員或劇院經理來擔任。隨著戲劇自身的發展,戲劇導演的定義也在與時俱進。20世紀,導演的作用在戲劇演出中越來越重要。一般戲劇史公認的第一位導演是德國的梅寧根公爵。
在中國,電影未出現之前,相對歷史的戲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導演身份的出現和確立是很重要的——這至少說明,只有在戲劇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要素都有了相當的積累發展後,才需要導演來統一各戲劇元素,來組織演出。
19世紀末,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創造了電影藝術,二十世紀初英國的約翰·貝爾德創造了電視技術,影視的出現使導演的再創作以影視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
包括對文學劇本的構思,對導演影視作品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
然後物色和提案提議選擇演員,並根據具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視作品總的創作計劃。
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制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視作品全部攝制完成為止。藝術上沒有服從領導和聽命指揮,導演也不是電影的「教頭」,導演的職能就是作為組織電影的安排者之一和電影的總指導者。
Ⅸ 王家衛為什麼不用劇本拍電影
嚴格的將,他並不是「不用劇本」,而是他拍電影不像其他導演那樣按照詳細的分鏡頭腳本逐場逐鏡的拍攝,他通常進片場時手袋裡裝一張紙,紙上寫著幾行字,拍一拍,停一停,拿出紙來看一看,有時候一整天就拍紙上寫的一句話。但是,這並不是說他拍電影就真沒有劇本,相反,他有大量的鏡頭腳本和劇本素材,只是拍攝的過程中不按白紙黑字的去拍,分鏡頭只在他自己腦子里,通常演員拍了一整天也不知道自己演的什麼...
其實我覺得這個沒有什麼神秘和獵奇的,這只是導演個人的一種拍攝手法和習慣罷了,沒必要去抓著這些,我們看的是他的電影,而不是整天去關注人家的幕後,而且我覺得,這個真沒啥好八卦的,說白了就是個人習慣,沒必要弄得很玄乎,王家衛和你我一樣,一個鼻子兩隻眼,或許他在拍電影方面有著異乎常人的天賦和感覺,這個我承認。
所以,不要再糾結這些問題了,欣賞電影吧,就好比他老愛戴個墨鏡,很多人不了解,就各種瞎猜,甚至說人家裝13,其實他是年輕時整天熬夜寫劇本,後來工作習慣也不好,白天寫劇本,晚上拍戲,把眼鏡熬壞了,見不得強光,所以戴著墨鏡~
不要問我為啥知道這些,我比較喜歡這個導演,所以搜索過他早年的一些訪談,這些都是他自己說的。
Ⅹ 影視劇本的腳本是什麼,寫的是什麼。還有就是劇本的腳本是導演寫,還是編劇寫
劇本是劇本、腳本是指分鏡頭腳本。劇本一般是編劇寫的故事文本。腳本的意思就是以該文本為拍攝依據。腳本是使用一種特定的描述性語言,依據一定的格式編寫的可執行文件,又稱作宏或批處理文件。一般是導演與負責分鏡的共同完成,腳本通常可以由應用程序臨時調用並執行。電影腳本一般會列出鏡頭的長度、景別、構圖、配樂等等很詳細的信息。腳本一般是用在正式拍攝時導演和攝像,後期編輯時編輯師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