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通常說的未刪節版
一部電影出來有兩個版本,導演自己剪輯的版本,不過由於時長的限制或者一些政策要求,上映的時候會再次剪輯
導演剪輯版才是真正導演要表達的內容,所以很多人都會求這個版本
比如《少林足球》在上映的時候就把醬爆跳舞的那段剪掉了
㈡ 電影用語,有剪輯和組合的意思,它是電影導演的重要表現方法之一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
蒙太奇——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原是法語建築學上的一個術語,意為構成和裝配。後被借用過來,引申用在電影上就是剪輯和組合,表示鏡頭的組接。
簡要地說,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將攝影機拍攝下來的鏡頭,按照生活邏輯,推理順序、作者的觀點傾向及其美學原則聯結起來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攝影機的手段,然後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當然。電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過導演、攝影師和剪輯師的再創造來實現的。電影的編劇為未來的電影設計藍圖,電影的導演在這個藍圖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進行再創造,最後由攝影師運用影片的造型表現力具體體現出來。
在電影的製作中,導演按照劇本或影片的主題思想,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些不同的鏡頭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剪輯在一起,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聯想、襯托懸念等聯系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有選擇地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為廣大觀眾所理解和喜愛的影片,這些構成形式與構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綜上所述,可見電影的基本元素是鏡頭,而連接鏡頭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說,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獨特的表現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那麼,這電影的基本元素——鏡頭,究竟是什麼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麼關系呢7我們知道,鏡頭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時間一次拍攝下來,並經過不同處理的一段膠片。實際上,從鏡頭的攝制開始,就已經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鏡頭來說,從不同的角度拍攝,自然有著不同的藝術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側拍、逆光、濾光等,其效果顯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攝的鏡頭來說,效果也不一樣。比如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等,其效果就不一樣。再者,經過不同的處理以後的鏡頭,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加之,由於空格、縮格、升格等手法的運用,還帶來種種不同的特定的藝術效果。再說,由於拍攝時所用的時問不同,又產生了長鏡頭和短鏡頭,鏡頭的長短也會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時,在連接鏡頭場面和段落時,根據不同的變化幅度、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情緒需要,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聯接力法,例如談、化、劃、切、圈、掐、推、拉等。總而言之,拍攝什麼樣的鏡頭,將什麼樣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什麼樣的方法連接排列在一起的鏡頭,影片攝制者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說畫面和音響是電影導演與觀眾交流的「語匯」,那麼,把畫面、音響構成鏡頭和用鏡頭的組接來構成影片的規律所運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導演的「語法」了。
對於一個電影導演來說,掌握了這些基本原理並不等於精通了「語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內容和美學追求中往往呈現著千姿百態的面貌。
蒙太奇對於觀眾來說,是從分到分。對於導演來說,蒙太奇則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後又由分到合,即組合。分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因此導演應寫出分鏡頭劇本。作為觀眾,應當怎樣從蒙太奇的角度來鑒賞導演的藝術呢?說到底,蒙太奇是導演用來講故事的一種方法;聽的人總希望故事講得順揚、生動,富有感染力又能調動起觀眾的聯想,引起觀眾的興趣,這些要求完全適用於蒙太奇。觀眾不僅僅滿足於弄清劇情校概。或一般地領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暢地感知影片敘述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和細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應讓觀眾看懂。
現在,一部當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個左右的鏡頭組成。每一個鏡頭的景別、角度、長度,運動形式,以及畫面與音響組合的方式,都包含著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說,從鏡頭開始就已經在使用蒙太奇了。與此同時,在對鏡頭的角度、焦距、長短的處理中,就已經包含著攝制者的意志、情緒、褒貶、匠心了。
在鏡頭間的排列、組合和聯接中,攝制者的主觀意圖就體現得更加清楚。因為每一個鏡頭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對形態必然和與它相連的上下鏡頭發生關系,而不同的關系就產生出連貫、跳躍、加強、減弱,排比、反襯等不同的藝術效果。另一方團,鏡頭的組接不僅起著生動敘述鏡頭內容的作用,而且會產生各個孤立的鏡頭本身未必能表達的新含義來。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於表現的嘗試,就是將一個因在荒島上的男人的鏡頭和一個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寫組接在一起的實驗,經過如此「組接」,觀眾感到了「等待」和「離愁」,產生了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o又加,把一組短鏡頭誹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來連接,其藝術效果,同一組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來連接,就大不一樣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個鏡頭,以不同的次序連接起來,就會出現不同的內容與意義。
A,一個人在笑; B、一把手槍直指著;C、同一的人臉上露出驚懼的樣子。
這三個特寫鏡頭,結觀眾什麼樣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連接,會使觀眾感到那個入是個懦夫、膽小鬼。現在,鏡頭不變,我們只要把上述的鏡頭的順序改變一下,則會得出與此相反的結論。
C、一個人的臉上露出驚懼的樣子,B、一把手槍直指著;A、同一的人在笑。
這樣用C—B—A的次序連接,則這個人的臉上露出了驚懼的樣子,是因為有一把手槍指著他。可是,當他考慮了一下,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於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結觀眾的印象是一個勇敢的人。
如此這樣,改變一個場面中鏡頭的次序,而不用改變每個鏡頭本身,就完全改變了一個場面的意義,得出與之截然相反的結論,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種連貫起來的組織相排列,就是運用電影藝術獨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影片的結構問題。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排列和組合的結構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時。由於排列組合的不同,也就產生了正、反,深、錢,強、弱等不同的藝術效果。
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認為,A鏡頭加B鏡頭,不是A和B兩個鏡頭的簡單綜合,而會成為C鏡頭的嶄新內容和概念。他明確地指出:「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二數之和,而更象二數之積——這一事實,以前是正確的,今天看來仍然是正確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數之積而不是二數之和,就在於對排列的結果在質上(如果願意用數學術語,那就是在」次元「上)水遠有別於各個單獨的組成因素。我們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婦人——這是一個畫面,婦人身上的喪服——這也是一個畫面;這兩個畫面都是可以用實物表現出來的。而由這兩個畫面的對列所產生的『寡婦』,則已經不是用實物所能表現出來的東西了,而是一種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見,運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鏡頭的銜接產生新的意義,這就大大地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從而增強了電影藝術的感染力。關於這個向題,我們還可以從物理學上的一個現象得到極大的啟發:眾所周知,炭和金剛石這兩種物質。就其分子組成來講是的相同的。但一個出奇的鬆脆,一個則無比的堅硬,為什麼附科學家研究的結果證明:是因為分子排列(品格結構)不同而造成的。這就是說,同樣的材料,由於排列不同,可能產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實在發人深思了。
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也同樣指出:「上—個鏡頭一經連接,原來潛在於各個鏡頭里的異常豐富的含義使象電火花似地發射出來。」可見這種「電火花」似的含義是單個鏡頭所「潛在」的為人們所未察覺的,非要在「組接」之後,才能讓人們產生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我們所講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這種鏡頭與鏡頭的組接關系,也包括時間和空間、音響和畫面、畫面和色彩等相互間的組合關系。以及由這些組接關系所產生的意義與作用等。
總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連接法,整部片子有結構,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結構,在電影上,把這種連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實際上,也就是將一個個的鏡頭組成一個段,再把一個個的小段組成一大段,再把一個個的大段組織成為一部電影,這中間並沒有什麼神秘,也沒有什麼訣竅,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邏輯,合乎生活和視覺的邏輯,看上去『順當』、『合理』、有節奏感、舒服,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沒有如此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對蒙太奇的說明與闡述了。
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為表現蒙太奇和敘事蒙太奇,其中又有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復蒙太奇等等。
蒙太奇學派出現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的蘇聯,以愛森斯坦、庫里肖夫、普多夫金為代表,他們力求探索新的電影表現手段來表現新時代的革命電影藝術,而他們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對蒙太奇的實驗與研究上,創立了電影蒙太奇的系統理論,並將理論的探索用於藝術實踐,創作了《戰艦波將金號》《母親》《土地》等蒙太奇藝術的典範之作,構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學派。
愛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論大師,1922年,他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雜耍蒙太奇》,這是第一篇關於蒙太奇理論的綱領性宣言。在愛森斯坦看來,蒙太奇不僅是電影的一種技術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哲學理念。他指出:兩個並列的蒙太奇鏡頭,不是「二數之和」,而是「二數之積」。《戰艦波將金號》是愛森斯坦1925年拍攝的,是蒙太奇理論的藝術結晶,片中著名的「敖得薩階梯」被認為是蒙太奇運用的經典範例。
總之,蒙太奇是一種電影視頻技術。
【蒙太奇句子】
在電影,電視鏡頭組接中,由一系列鏡頭經有機組合而成的邏輯連貫、富於節奏、含義相對完整的影視片斷。
蒙太奇句型--前進式、後退式、環型、穿插式和等同式句型前進式句型。按全景一中景一近景一特寫的順序組接鏡頭。
後退式句型。按特寫一近景一中景一全景的順序組接鏡頭。
環型句型。這種句型是將前進式和後退式兩種句型結合起來。
穿插式句型。句型的景別變化不是循序漸進的,而是遠近交替的。
等同式句型。就是在一個句子當中景別不變。
【蒙太奇段落的劃分】
根據影視作品內容的自然段落來分段。
根據時間的轉換來分段。
根據地點的轉移來分段。
根據影視片的節奏來分段。
所以,段落的劃分是由於情節發展和內容的需要或節奏上的間歇、轉換而決定的。
㈢ 為什麼說電影是導演的藝術
《導演電影―電影導演的藝術》[美]埃里克
㈣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也是霸道的藝術 如何理解
導演就是那個講故事的人。所以可以說電影最重要的是導演。導演用什麼樣的手法,操縱什麼樣的演員,製造什麼樣的效果都是主要由他做決定。跟他本身的知識構成、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審美觀掛鉤的。
所以電影是導演的藝術也是霸道的藝術。
㈤ 什麼是電影的「導演剪輯版」
一般來說是導演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剪輯上的藝術選擇,在創作「導演剪輯版「的時候,一般來說不需要經過製片人、製片公司、觀眾的認可,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意願來剪輯電影。
但是要注意的是,通常這類的「導演剪輯版」是不會對外公開的。那些你能在網上看到的,買到的「導演剪輯版」屬於很少的特例,很多時候所謂的「導演剪輯版「也不過是市場宣傳的噱頭。
簡介
「導演剪輯版」就算有,也不是你想看就能看的。更何況,並不是所有的電影都有完整的,可以觀看的「導演剪輯版」。
如果你作為觀眾,有幸參加了某電影的「導演剪輯版」提前觀影,你可能會發現很多特效鏡頭還不如國內的5毛製作,音效也不是非常完美,很多音樂也僅僅只是臨時放上去的「temp music」。
那之前有提到「最終剪輯權「,一般電影製片方才有電影的」最終剪輯權「(Final Cut)。也就是說,導演是沒有什麼話語權的。除非,你是一個大導演,比如卡梅隆,斯皮爾伯格,或者諾蘭等。
㈥ 電影是( )的藝術
電影是心靈的藝術。
心靈溝通,才能感受出好的電影~
㈦ 電影是( )的藝術
電影是天賦的藝術,為什麼呢,在這里先說一下,我本身就是學電影的,當我在瘋狂看電影的過程當中,明白了一點,就是只有真正真誠、新意的電影才能打動我。老師在上課時介紹說,歷史上哪部電影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為它代表著技術上的革新,例如《戰艦波將金號》代表蒙太奇雲雲,但當我看時,沒什麼感覺,因為畢竟現在技術已經革新成多樣化了,再看那種老電影的時候,肯定會不如現在,我知道這樣好像不尊重電影史一樣,可我騙不了自己,看那樣的電影我的確沒什麼反應,那樣的電影確實打動不了我,我只能說尊重它而已。再如費穆的《小城之春》,准確的說應該是田壯壯的《小城之春》,因為我只看他的,之後怕嘔吐就沒看費穆的。因為我覺得矯情了,一個三角戀的故事,花了兩個小時才講清楚,還有這么多長鏡頭用於矯情情緒的表達,我實在服了他了···那之後我對他們兩個都沒有好印象,但據說費穆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還很高,也據說田壯壯自己竟然被感動了才重拍那樣的電影。
所以我覺得電影並不是技術上的問題,既然電影已經形成工業,技術當然不是問題,不是你在當初最早的情況下,碰巧這么做了,就很了不起,而是在思想,模式,內容上的革新,我覺得真正電影的好壞在於它內容上的某種革新,它表現於你的表達,你有沒有表達的能力,你有沒有屬於你自己的表達,不矯情,不讓別人,也不讓自己看出來:其實那很假。其次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明確自己的創作方向,最重要的一條是真實,看似簡單,好像誰都能做到,現實這么強大,挑一個真實的有多難,但想想,又有誰知道呢。假的看似很難,但也很容易,因為它只有一條准則,那就是逃避現實,我們許多人慣於做這種事,隨便挑一個,扔電影學院,幾年出來後,他就是中國的票房英雄。
什麼事情,都是你先想去做的,電影也不例外,如果你是一個導演,且不說有沒有貨,要是你只覺得它是和別的吃飯的傢伙沒區別的話,那肯定不行,你是職業導演,你一直在「接活」,那麼幾乎你就在做純粹的技術工作,電影也許需要這樣的匠人,但不應該太多。
我的話太亂,也許說來說去也沒挨著主題,但已經說明一個模糊的問題了,電影需要表達的天賦,需要表演的天賦,需要各種各樣的天賦。你不想,你沒有天賦,沒有說真話的天賦,你就成為不了導演
㈧ 什麼是剪輯
剪輯即將影片製作中所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選擇、取捨、分解與組接,最終完成一個連貫流暢、含義明確、主題鮮明並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
從美國導演格里菲斯開始,採用了分鏡頭拍攝的方法,然後再把這些鏡頭組接起來,因而產生了剪輯藝術。
剪輯既是影片製作工藝過程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藝術創作過程中所進行的最後一次再創作。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戈達爾:剪輯才是電影創作的正式開始。
剪輯的發展歷史:
從技術發展的角度看,電影剪接已經並正在經歷第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手工製作階段,這是無聲電影時期,由手工技術操作剪接影片。
第二個階段是機器製作階段,這是進入有聲電影之後,由手工操作簡易機器進行影片剪輯。
第三個階段是計算機製作階段,這是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高新技術,由計算機進行「非線性」編輯(數碼剪輯)。
電影觀念、電影藝術手法、電影科學技術的演變和進步,有力地推動了電影剪輯藝術向著更高的層次和更大的范圍迅猛發展。
由此可見,電影剪輯既是影片製作工藝過程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藝術創作過程中所進行的最後一次再創作。
㈨ 陳凱歌說:「電影是導演的藝術」,你怎麼理解
那就好好的說說這個事情吧,
讓人覺得人活一世要活得體面才值得,就像蟬把殼皮蛻在塵埃里,飛去了去看天地的大。--- 陳凱歌
是不是被驚艷到了?是的,上面的文字是陳凱歌在拍完《道士下山》時寫的。
大家的看法那,可以在評論中發表的意見。
㈩ 電影藝術的基礎在於剪輯,怎麼看待這句話
電影究竟是藝術還是技術
本來在我的腦海里理所當然地就認為電影是一門藝術。但現在我看到了一個新的觀點。「電影本身不是藝術,但它可以成為藝術,就像文字不是文學但它可以組成文學。」
迷惑性很大的一句話。文字的確不是文學但文學作品是由文字組成的。那麼是否電影也不是藝術但電影可以成為藝術呢?
這句話的類比其實偷換了概念。電影和文字在這里不具有可比性。我們只能這樣說,「由攝像機記錄下來的影像不是藝術,但這些影像可以組成藝術」。因為電影並非只是單純的由攝像機紀錄下來的影像。影像必須經過一系列的人為的有目的的加工處理(包括剪輯,包括對畫面聲音的處理)才能成為電影。就像文字必須經過人為的有目的的組合才能成為文學作品一樣。
推翻了這句話。我們單獨來看電影本身。個人認為,電影本身絕對是一門藝術。而並非技術。我很奇怪「電影不是藝術而是技術」這種觀點是怎麼出現的。電影這門藝術確實需要建立在技術的基礎上。就像如果沒有文字,那文學作品也是無從談起的一樣。但並不能因此就說一部小說是文字而不是文學。其實說白了還是精神與物質的關系。精神是需要依附於物質存在的,但不能說精神不是精神而是物質。不能因為精神看不見摸不著就否定精神的存在。技術的作用跟文字是一樣的,提供基礎元素,然後人再對這些基礎元素進行人為的有目的的加工,才能成為我們稱之為的藝術(或者文學)作品。說得再極端一點。文字不是藝術,但把文字人為的用奇怪的扭曲的手法表現出來成為一種叫做「書法作品」的東西時,它就是個藝術了。
好了關於電影是藝術還是技術這個問題至少到現在為止我已經說服我自己了,電影是一門藝術。
然後再看看那一場爭論中的另一個焦點: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具有文學性,美術性,音樂性。
在那場爭論中,焦點的焦點是電影究竟是否具有文學性。一方認為電影綜合論是荒謬的,電影不具有文學性(美術性音樂性)。另一方則反對。
這3個性其實並不是絕對獨立的。否定一個就等於否定所有,同樣支持一個就等於支持所有。至少在我看來電影是具有文學性的。有人說那你倒是把「充滿愛心的手」給我拍出來看看。電影具有文學性並不是說電影等於文學。就比如電影的台詞如何設置,或者整個故事如何敘述,是順敘是倒敘是插敘是隨便亂敘~~~這些很明顯都是屬於文學范疇的問題。當然了運用到電影本身上面還要結合視覺聽覺最後形成的效果來決定,不能完全拋棄畫面聲音純粹地用文學創作的方法來進行實施。但絕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文學性。
再說一說繪畫性。電影是個很特殊的東西,將一個三維的空間用二維德畫面反映出來。於是有人說美術是個二維的東西,因此電影不具有美術性,不存在什麼構圖問題。
美術確實是一門平面的藝術,但是繪制出來的東西往往並不是二維。人像也好,景物也好,風景也好。這些其實都是三維的東西。繪圖時光與影的運用都使得繪制的作品更有立體感。所以繪畫和電影只是正好顛倒了一下。電影是將三維投射成為二維,而美術是用二維還原三維。其最終效果是一樣的。所以電影當然存在美術性。當然需要對畫面的構成進行研究。因為最終觀眾看到的是二維的畫面。如何讓三維的東西在投射成二維時更具有美感,我想這應該也是電影最基本的功課之一。就像塔科夫斯基電影畫面的極端對稱,包括畫面的視覺焦點等等諸如此類的概念,都是繪圖性范疇的問題。
至少我覺得到現在為止我已經把我自己給說服了,電影具有文學性美術性音樂性,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電影是一門綜合了文學性音樂性美術性還有其他更多性的獨立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