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冬日危機電影導演

冬日危機電影導演

發布時間:2023-01-06 11:27:11

㈠ 瑞典知名導演伯格曼的代表作有哪些

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1918年7月14日生於瑞典布薩拉,父親是瑞典國教Protestant 的高僧。他的家鄉布薩拉是瑞典聞名的歐洲小城,有古老的大學和教會,風景優美,有中世紀遺物和裝飾, 尤其是被稱為農民的壁畫特別多,這構成他以後《第七封印》的題材。另外海盜時代也為他《處女之泉》提 供了背景。但他的宗教家庭對他影響最大,宗教生活的刻板偽善,使他對僧侶、律師、醫師等職業產生懷疑 。 1940年,他進入電影界,1944年他寫的劇本「Hets」(Frenzy苦惱),由瑞典著名導演塞伯維拍成片子 ,他兼任副導演,該片是戰後瑞典復興的前鋒,值得紀念。 1945年,伯格曼正式升為導演,執導《危機》。在又拍了一段時間的低成本後,《愛欲之港》開始了他 的個性與作風。《不良少女莫尼卡》一片使他名揚全球,對法國新浪潮導演有很大影響。 以後伯格曼同時在戲劇和電影兩方面發展,他在劇院的地位日趨穩固,他也團結了一大批演員,這為他 以後拍攝低成本的室內劇提供了方便。他在電影方面的聲望也隨著他作品的增多而與日俱增。 他的作品獲得國際電影節的有: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納電影節特別獎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納電影節特別國際獎、最佳導演獎、女演員集體演技獎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魔術師》 1959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處女之泉》 1960年戛納電影節國際影評家聯盟特別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電影節天主教電影獎、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獎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哭泣與耳語》 1972年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面面相覷》 1977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芬妮與亞歷山大》 198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在舞台劇方面,在60年代中後期,伯格曼成為瑞典劇壇的超級大人物。一般認為,他的作品具有以下特徵: 1. 繼承自西斯特 雷斯堤爾萊以來北歐電影的神秘主義,如作品《第七封印》、《野草莓》、《處女泉》等等。2. 對神與人之間的交流的懷疑,如《杯中黑影》《冬之光》《沉默》等所謂'神之沉默'三部曲等。3.從 以上兩點造成對人的不信任,特別是對女人。這包括他所有作品,尤其是《魔術師》、《魔鬼之眠》以及後 期作品。所以有人評論他與瑞典代表劇作家斯特林堡之間的相似。 在電影史上,有一個詞用來表達人們對那些以電影為生命並為之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們的尊敬,這個詞叫' 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毫無疑問就是這樣一位導演和編劇。 拍攝於1982年的《芬尼和亞歷山大》是伯格曼在從影40年後告別影壇的收山之作。它獲得了當年奧斯卡 的最佳外語片獎。該片講述一個孤獨少年尋找愛和溫暖的故事。影片通過少年的視角審視四周的生存環境, 人們通常用'伯格曼的代表作'這個詞來形容這部影片。 有幸保存下來的伯格曼拍攝這部電影時的工作鏡頭,向人們展示了60歲時的伯格曼。許多人都認為《芬 尼和亞歷山大》中那個孤獨的小亞歷山大,就是伯格曼自己的童年時代,那種童年時代的孤獨記憶始終纏繞 著他不曾離去。 伯格曼在後來的回憶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時對父母之愛的渴求和得不到這種愛的怨恨。 在70年代接受瑞典電視台采訪時,伯格曼說:'一種巨大的怨恨建立在我和父親之間。有一天,他打了我 '。這種難解的心理情結一直貫穿著伯格曼的電影生涯。 瑞典皇家大劇院,這個讓少年伯格曼迷戀的地方,終於在後來走進了伯格曼的鏡頭里。他早年的一部作 品《夏日游歷》就是以瑞典皇家大劇院為背景的。該片講述一個熱愛芭蕾的年輕人愛上了劇院芭蕾女演員的 故事,在這部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青年伯格曼的成長之路。 接下來,年輕的伯格曼執導了他早期作品的代表作《冬日之光》。這時他已經和男演員約瑟夫森開始了 長達幾十年的合作關系。這一直是伯格曼的一個特點,他總是和相熟的演員、攝影師共同工作。約瑟夫森後 來回憶說,那時的伯格曼是一個孤僻的人,人們都不怎麼和他說話',但是人們都能意識到他是一個不平凡的 人。 伯格曼早年的影片《私人生活》,像伯格曼早年的所有作品一樣,只有簡單的幾個人物。人物痛苦而敏 感,他們苦苦追求著生活的意義,這讓伯格曼的電影被評論界稱為'哲理影片'。把哲學的命題作為影片的主 題,這一直是伯格曼影片的標簽。 一場表現女主角痛苦的精神狀態的戲,一直讓在片中扮演冷麵婦人的女演員麗芙.厄爾曼記憶猶新。麗芙 說:'那時的我大約只有二十五、六歲。我雖然對很多事都不太懂,但是憑直覺,我知道那個女主角就是伯格 曼自己。' 伯格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60年代他成為瑞典皇家大戲院的院長,後來因為要專心創作而辭去此 職務。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叫得很響。《夏夜的微笑》是伯格曼拍攝的為數不多的古裝影片之一。這之後 ,他因《野草莓》而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大師地位開始被確立。 但是在伯格曼的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振奮的無疑是《第七封印》了。影片通過男主角參加的十字軍東征 的游歷過程,大膽地提出了幾個咄咄逼人的主題。首先,伯格曼肯定生存的痛苦、個人的孤立無援,接下來 他大聲質問生與死的問題,大聲質問人與上帝的問題,質疑一種生存狀態,卻找不到可以歸去的精神家園, 這一直是伯格曼的痛苦所在,也是伯格曼影片的特質之一。 伯格曼影片的製作人說:'伯格曼懷疑上帝的存在,他喪失了信念,他是一個探索者,終其一生他都是一 個探索者'。70年代的伯格曼仍然延續他帶著強烈個人色彩的影片風格進行創作。這一時期他的作品有《呼喊 與細語》、《面對面》、《傀儡生命》等等。伯格曼一生共四次獲得奧斯卡獎。在他後期的作品中,'人生而 孤獨'的主題在得以堅持的同時,也開始融入一些溫情美好的東西,人們看到一個激烈的伯格曼在慢饅變得平 和。 1976年,伯格曼的創作被打斷,關於伯格曼漏稅的新聞鋪天蓋地佔據了瑞典各種報紙的重要版面。伯格 曼因此離開了瑞典。這是伯格曼生命中頗為尷尬的一段,一個具有國際聲譽的電影人卻失去了自己的祖國。 5年之後,伯格曼終於回到祖國來完成他的告別之作,這就是《芬尼和亞歷山大》。一個熟知伯格曼的朋 友說:'你會發現其實伯格曼的影片中根本沒有兒童,那些兒童就是他自己。' 《紐約時報》對這部影片大加贊揚。評論認為'伯格曼想把他過去所拍影片的所有主題都融匯在這部影片 里,影片就像是一個深知生活痛苦艱辛的人來講的一個細節豐富的故事,可是這個人卻發現生活即使痛苦也 沒有足夠的理由去拒絕生活的樂趣。'正是這樣溫暖陽光的一面感動了全世界的觀眾。《芬尼和亞歷山大》也 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三項獎,並創下外語片得獎的最高紀錄。 1992年,更加溫暖美好的影片《情天未老》出現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這是伯格曼晚年編劇的唯一兩部 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由他兒子丹尼爾.伯格曼執導的《星期天的孩子們》。《情天未老》講述的是一對年輕人 的婚姻故事。在這兩部作品中,伯格曼把他心中的父母親再次作為描述的主角,但是這一次他把他的父母描 述成具有豐富人性的、性格堅強的人。我們看到老年的伯格曼終於與父母和解了,而這正是他終其一生所努 力的目標之一。 ★★★[中盛影業]近期推出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的作品如下: 《惡魔之眼》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早期代表作品 《夏日游歷》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 博格曼早期作品 戈達爾的評語:個人認為《夏日游歷》是伯格曼最美的電影,我喜歡它。 《危機》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早期代表作品 《危機》中幾乎孕育著伯格曼後來所有傑作的特質 《魔術師》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博格曼鼎盛時期代表作品 獲得: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英國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所有這些女人》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博格曼鼎盛時期代表作品 《狂亂》 本片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操刀劇本 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㈡ 尋人奇事的演員名單

電影《尋人奇事》改用膠片 只為追求藝術效果
由孫海英,余男等眾多明星加盟的電影《尋人奇事》將採用純膠片拍攝。
電影《尋人奇事》原定採用RED1升級版拍攝,在開機第一天,導演康正昊在看了拍攝的畫面後,認為畫面並不能達到影片所要呈現給觀眾的視覺情感以及他所要追求的藝術境界,為了追求藝術效果的完美無缺,導演當機立斷,宣布電影《尋人奇事》將改為用純膠片拍攝。
劇組正在緊急協調中,所有的設備以及工作人員都會配合著膠片電影的步伐向前推進。主要演員孫海英,余男,雷恪生,楊立新,馬書良等表示對康正昊導演的決定支持到底。
據悉,電影重新開機的日期已經確定,定在2月14日情人節的當天,相信這個改變會帶給大家一個全新的感受。 孫海英余男「攜手尋人」 力挺新晉導演康正昊
影片《尋人奇事》昨日在京開機,主演孫海英、余男,主題曲創作者常石磊(中)出席了活動。影片講述孫海英扮演的父親尋找失蹤兒子的故事。該片導演是新人康正昊,被問到為何接拍新導演的作品,孫海英回答很乾脆:「劇本好就拍唄。」 新銳導演康正昊執導電影《尋人奇事》很專業
由新銳導演康正昊執導,孫海英、余男、雷恪生等實力演員擔任主演的電影《尋人奇事》正在緊鑼密鼓的拍攝之中。作為80後導演兼演員的康正昊,在電影拍攝的進程中,不斷地和演員商討演技,以更好的表達這部極具溫情情感的電影,儼然一副專業導演范兒。 2012年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康正昊作品成為開幕影片
3月26日,2012年第19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山東藝術學院分會場,由80後「演員康正昊主演的膠片電影《尋人奇事》,揭開第19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在山東藝術學院分會場的序幕。「80後」演員康正昊也來到現場,並鼓勵山東藝術學院的學生:「充滿激情做事,好好學習。」

飾演「張小磊」的主演康正昊說:「我想要與年輕人分享電影中父愛的美好,以及訴說及反饋從中得到的夢想能量與啟發。」影片《尋人奇事》,康正昊從「人」著手架構作品,說一個大眾聽得懂的故事,沒有華麗的場景,沒有流水帳般的紀錄,透過演員的表情就是最佳的詮釋,感人卻也哀傷的父子之情,溫暖細膩的視角,呈現出一部精緻溫馨的動人電影,《尋人奇事》電影在於故事情節和親情的操作,真實與虛假交叉轉移的場景營造,更同時能讓觀眾看得見康正昊的思維。該片,是時下相當值得咀嚼思索的深情。

時下,正缺少像《尋人奇事》這樣的電影,能夠喚起微妙的親情和我們內心深處的靈魂,能夠逐步暈染到觀眾心上,不管是感人,還是哀傷,都有著波長相同的共振效應。也缺少像康正昊這樣的演員,敬業的精神和創造力的演技能帶給觀眾更多的震撼,也有種魔力能把觀眾切身的帶入到影片中。
大眾網濟南2012年3月26日訊
(記者 姜洋 通訊員 王志軍)3月26日下午,第十九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山東分會場開幕式暨電影《尋人奇事》主創見面會在山東藝術學院長清校區圖書館報告廳舉行。影片導演康正昊先生攜《尋人奇事》劇組親臨現場,與約400名山藝學子交流互動,共享電影藝術與青春夢想的文化大餐。開幕式現場播放了現實主義影片《尋人奇事》。影片講述了主人公「老張」與自己真假兒子的故事,讓在場觀眾深切體會到真誠質朴、觸動心靈的藝術魅力。放映結束後,電影《尋人奇事》研討會暨觀眾見面會在熱烈的氛圍中舉行。師生們分別對劇本構思、演員選擇、鏡頭表現、電影音樂、主題指向等方面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康正昊及其他主創人員結合創作拍攝心得和自己的閱歷對師生們的問題進行了耐心細致的解答。《尋人奇事》導演、青年電影人康正昊向山東藝術學院將本片作為電影節開幕影片表示感謝。身兼電影投資人與主創的康正昊先生與廣大師生分享他對當下中國電影行業的看法,並以個人從影經歷來來激勵年輕學子大膽嘗試藝術創作。康正昊導演的致辭真情流露又幽默精彩,極富感染力。副院長高啟光對《尋人奇事》劇組出席電影節開幕式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對第十九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山東分會場活動的勝利開幕表示熱烈祝賀,並評價電影節在凝聚電影力量、培育電影觀眾、繁榮大學校園文化、提升大學生藝術素養等做出很大貢獻,他希望大學生用青春的激情來熱愛國產電影、支持國產電影、嘗試參與電影創作。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大學生的青春電影盛會。山東藝術學院作為山東地區唯一分會場,一直秉承「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的宗旨,為國產電影與大學生搭建了良好的交流文化平台。繼本次開幕式之後,山藝傳媒學院還將以展映、影評徵文等形式開展為期一個月的電影節系列活動,與山東大學生一起共享影視、教育、學術於一體的光影盛宴。作者:姜洋 王志軍
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國際影展概要
國際影展是上海國際電影節四大主體活動之一,旨在搭建一個全球視野的內容展示及活動互動平台,通過專業運作為影片宣傳推廣及發行提供商機;用豐富多彩的電影引導並惠澤大眾, 讓更多觀眾享受電影文化大餐,促進電影文化繁榮;同時,作為國內唯一的A類國際電影節,國際影展力推國產影片,接軌世界。
國際影展通過以上精準定位,以及前期精心策劃,以專業標准劃分單元,使之脈絡清晰條塊精準。每個單元精心挑選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影片入圍:既有恢宏震撼的商業片、充滿人文關懷的藝術片、視角獨特的獨立製作,更有折桂各大電影節的佳作、大導演新片、各國票房頂級影片等, 為電影業內人員提供專業交流平台、為公眾和媒體了解世界電影最新動態提供窗口。
國際影展更是吸引大批國際著名導演及明星的最新影片參賽參展,通過影片首映儀式、觀眾見面會、新聞發布會等形式,不僅助推本土影片融入市場,更成功助推票房及國際發行,成為新片宣傳推廣的優質平台。
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影展13個單元:
開閉幕影片
金爵獎
亞洲新人獎
官方推薦:名導新片、各大電影節名片佳作華麗呈現
聚焦中國
多元視角:獨特視角,多元風格: 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影片,多角度全方呈現世界電影文化及各地電影動態。
電影譚:談談說說看電影,獨辟蹊徑的故事講述或者觀點,反射當下熱點議題。
官方推薦
地球村
經典再現
MIDA 紀錄片:由上海電視節和紀實頻道聯合主辦,在上海電視節的平台上舉行。亞洲最大、展映規格最高的紀錄片盛事,雲集了全球五大紀錄片電影節選送的優勝片目。
觸摸3D:3D奇觀世界,人類智慧和想像力的極致體驗。
手機電影節短片展映:精挑細選的短片集錦,網羅大銀幕及新媒體最優質創意。
向大師致敬單元片單
評委會主席及評委影展
黑金 (法國) 導演:讓-雅克-阿諾
吉拉妮 (伊朗) 導演:洛珊-班尼蒂瑪
玫瑰之名 (德國/德國/義大利) 導演:讓-雅克-阿諾
子熊故事 (美國/法國) 導演:讓-雅克-阿諾
吳貽弓個人影展
巴山夜雨 (中國) 導演:吳貽弓
城南舊事 (中國) 導演:吳貽弓
闕里人家 (中國) 導演:吳貽弓
張徹&中國武俠電影
金燕子(DigiBeta) (香港) 導演:張徹
馬永貞(DigiBeta) (香港) 導演:張徹
五毒(DigiBeta) (香港) 導演:張徹
新獨臂刀(DigiBeta) (香港) 導演:張徹
二十世紀福斯特別展映——永遠的伊麗莎白-泰勒
埃及艷後 (美國) 導演:約瑟夫-李奧-曼凱維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回顧展
1936年的歲月 (希臘) 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鸛鳥踟躇 (法國/瑞士/希臘/義大利) 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塞瑟島之旅 (希臘) 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霧中風景 (法國/希臘/義大利) 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弗朗索瓦-特呂弗誕辰80周年
愛情狂奔(DigiBeta) (法國) 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
隔牆花(DigiBeta) (法國) 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
情殺案中案(DigiBeta) (法國) 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
四百擊 (法國) 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
朱爾與吉姆 (法國) 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
最後一班地鐵(DigiBeta) (法國) 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
聚焦中國單元片單
中國新片展
愛在廊橋 (中國) 導演:陳力
寶貝別哭 (中國) 導演:孔令晨
背影 (中國) 導演:磐石
長河 (中國) 導演:張林子
純真年代 (中國) 導演:宋奇
關於愛情和那些魔鬼 (中國) 導演:趙小僮
酒是故鄉濃 (中國) 導演:何蔚庭
老外 (中國) 導演:高飛
留住桃花源 (中國) 導演:牛樂
柳如是 (中國/中國) 導演:吳琦
痞子英雄之全面開戰 (台灣) 導演:蔡岳勛
簽手 (中國) 導演:王子辰
青春搏擊 (中國) 導演:陳星海
石器時代之百萬大偵探 (中國) 導演:王松
天之恩賜 (中國) 導演:陳黎明
童年的稻田 (中國) 導演:朱小玲
我和我的夥伴 (中國) 導演:孔笙
我願意 (中國) 導演:孫周
星星的孩子 (中國) 導演:陳苗
行歌坐月 (中國) 導演:吳娜
尋人奇事 (中國) 導演:康正昊
楊梅洲 (中國) 導演:陳卓
遙遠的約定 (中國) 導演:盛林/李勇
這里 那裡 (中國) 導演:盧晟
忠誠與背叛 (中國) 導演:張玉中
最受關注中國影片
白蛇傳說 (中國) 導演:程小東
大魔術師 (中國/香港) 導演:爾冬升
鴻門宴傳奇 (中國/香港) 導演:李仁港
黃金大劫案 (中國) 導演:寧浩
龍門飛甲 (中國/香港) 導演:徐克
殺生 (中國) 導演:管虎
桃姐 (中國/香港) 導演:許鞍華
電影頻道傳媒大獎
百萬巨鱷 (中國) 導演:林黎勝
暴走媽媽 (中國) 導演:高博
查無此人 (中國) 導演:朱敏江
第一次 (中國) 導演:韓延
畫聖 (中國) 導演:海濤
駱駝客 (中國) 導演:高峰
紐約客@上海 (中國/美國) 導演:夏偉
跑出一片天 (中國) 導演:麥永麟/李遠
平壤之約 (中國) 導演:西爾扎提·亞合甫/金賢哲
危機公關 (中國) 導演:潘鏡丞
一八九四 甲午大海戰 (中國) 導演:馮小寧
地球村單元片單
感受非洲
國王的項鏈 (加彭) 導演:亨利-約瑟夫-昆巴-畢迪迪
你的愛有多大 (阿爾及利亞/摩洛哥) 導演:菲瑪-佐拉-扎姆
女人的愛 (埃及) 導演:加萊德-艾爾-阿加爾
誘惑邊緣 (摩洛哥/德國/法國) 導演:萊拉-奇拉尼
最老的小學生 (肯亞) 導演:賈斯丁-查德威克
藝述英國
呼嘯山莊 (英國) 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
我們需要談談凱文 (英國/美國) 導演:琳恩-拉姆塞
無處的男孩 (英國/加拿大) 導演:山姆-泰勒-伍德
又一年 (英國) 導演:邁克-李
魚缸 (英國) 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
古巴影展
犯傻的年紀(藍光碟) (古巴) 導演:帕維爾-吉羅德
哈瓦那車站(藍光碟) (古巴) 導演:伊恩-帕德龍
哈瓦那組曲(藍光碟) (古巴) 導演:費爾南多-佩雷斯
紅色之城(藍光碟) (古巴) 導演:瑞貝卡-查韋斯
老房子(藍光碟) (古巴) 導演:萊斯特爾-哈姆雷特
末等獎(藍光碟) (古巴) 導演:胡安-卡洛斯-格雷瑪特-馬爾貝爾
聚焦德國
化敵為友 (德國) 導演:李奧-哈辛
昏睡症 (德國) 導演:烏利胥-柯雷
家庭的傷痛 (德國) 導演:皮婭斯-丁曼
林中小屋 (德國) 導演:漢斯-韋恩格納
夢想的課程 (德國) 導演:塞巴斯蒂安-戈伯勒
惹火上身 (德國) 導演:布麗奇特-瑪利亞-波特萊
停止跟蹤 (德國) 導演:安德里亞斯-德里森
維京小英雄-神的寶藏3D (德國) 導演:克里斯蒂安-迪特
夏天的窗口 (德國/芬蘭) 導演:亨德里克-漢樓敦
夜之盡頭 (德國) 導演:蒂姆-菲爾巴姆
聚焦義大利
教皇誕生 (義大利) 導演:南尼-莫萊蒂
驚魂回家路 (義大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導演:埃米利亞諾-科拉皮
愷撒必死 (義大利) 導演:保羅-塔維安尼/維多里奧-塔維安尼
母愛的憂傷 (義大利) 導演:法布里奇奧-卡特尼
那些年我們很快樂 (義大利) 導演:伊萬-科特羅尼奧
太陽之內 (義大利) 導演:保羅-比安基尼
為父尋仇 (義大利) 導演:保羅-索倫蒂諾
我是麗 (義大利) 導演:安德烈-賽格亞
雅典公寓 (義大利) 導演:魯格羅-迪鮑拉
硬紙盒小鎮 (義大利) 導演:埃曼諾-奧爾米
光影神奇——泰國電影周
30正美麗 (泰國) 導演:薩姆泰斯瑞蘇葛
愛的旋律 (泰國) 導演:堂賽本瑞瑟康特萊
死黨 (泰國) 導演:阿薩建薩塔科維特
新年甜心 (泰國) 導演:熱格查彭佩徹
怨鬼之家 (泰國) 導演:索分沙達菲斯
爭錢斗愛ATM (泰國) 導演:梅茲塔拉
巴西影像
悲情小丑 (巴西) 導演:塞爾頓-梅羅
除霸安良 (巴西) 導演:文尼西斯-克英布拉
環線 (巴西) 導演:阿德里亞諾-艾斯特里/阿里-穆里提巴/布魯諾-奧利韋拉/迭戈-弗洛倫蒂諾/法比奧-阿隆
球場情聖埃萊諾 (巴西) 導演:約瑟-安里克-馮賽卡
加拿大影展
案件背後的秘密 (加拿大) 導演:蓋布瑞-佩爾蒂埃
塵封往事 (加拿大) 導演:瑪麗安娜-紫歐
冬日將逝 (加拿大) 導演:保羅-巴博
男人的自我救贖 (加拿大) 導演:史蒂芬-海耶斯
女殺手 (加拿大) 導演:尼古拉斯-金賽
槍口下的合作 (加拿大/美國) 導演:馬丁-唐諾萬
舞莫停 (加拿大) 導演:查爾斯-奧利維爾-米肖
心靈風暴 (加拿大) 導演:柯克-考埃特
心生愛慕卻遲遲不敢 (加拿大) 導演:伊萬-高布維克
一段浪漫的旅程 (加拿大) 導演:萊昂納德-法林格
法國新生代導演
八美圖 (法國/義大利) 導演:弗朗索瓦-歐容
人性問題 (法國) 導演:尼古拉斯-克羅茲
我當歌手的日子 (法國) 導演:哈維爾-吉亞諾利
小上尉 (法國) 導演:夏維爾-畢沃斯
聚焦伊朗
愛在40(DigiBeta) (伊朗) 導演:阿里勒達萊塞恩
家庭紐帶(DigiBeta) (伊朗) 導演:納德蒙哈達斯
蘇萊曼船長(DigiBeta) (伊朗) 導演:穆罕穆德波組格尼亞
戰火中的姐弟(DigiBeta) (伊朗) 導演:馬桑德納格哈-薩德
日本電影周
彼時生命 (日本/無) 導演:瀨瀨敬久
東京公園 (日本) 導演:青山真治
了不起的亡靈 (日本) 導演:三谷幸喜
琉神Mabuyer劇場版 (日本) 導演:佐野智樹
片場殺機 (日本) 導演:阿米爾納德瑞
奇跡 (日本) 導演:是枝裕和
忍者亂太郎 (日本) 導演:三池崇史
如果高中棒球隊女經理讀過杜拉克的《管理學》 (日本) 導演:田中誠
上帝的處方 (日本) 導演:深川榮洋
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64年 (日本) 導演:山崎貴
岳 (日本) 導演:片山修
啄木鳥和雨 (日本) 導演:沖田修一
土耳其影展
海邊奇遇 (土耳其) 導演:納斯里-邱力戈
和風 (土耳其) 導演:貝勒馬-巴斯
紐約五尖塔 (土耳其) 導演:馬遜-克米茲谷
石榴 (土耳其) 導演:於米特-於納爾
收費站 (土耳其) 導演:托加-卡拉希力克
一樁嚴肅的事件 (土耳其) 導演:伊薩-伊爾迪茲

㈢ 恩里克·伯格曼是怎麼成為著名導演的

1918年7月14日,恩里克·伯格曼出生於瑞典烏普薩拉的一個具有濃厚宗教氣氛的家庭。父親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誠的路德教徒,曾長期擔任牧師。母親是一位上層階級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親對伯格曼的管束嚴厲到臻於殘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籠罩著一種嚴峻、壓抑的氣氛,這一切對伯格曼後來的創作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伯格曼從小就好幻想。他自己說,有一次,聽到鄰居家的鋼琴聲,他就突然想像到維納斯站在他的窗前。也許正是他非凡的想像力,才使他導演的片子獨具風格。有位評論家曾這樣說,「想像力與銀幕動作的完美結合,是伯格曼電影的一大特色。」好幻想,對社會與家庭的叛逆心理,舉止隨便,不重衣冠,這些都是伯格曼的與眾不同之處。從1948年起就為他擔任攝影的古納·費雪曾這樣描述與伯格曼第一次見面時的情景:「有一次,我們在辦公室審片,進來一位衣衫襤褸的年輕人,進門後一言不發就往地板上一躺,拿胳膊當枕頭,半個小時連一聲都不吭,最後也不與人說聲『再見』就走了。」

1937年,伯格曼進入了斯德哥爾摩大學攻讀文學和藝術史,他閱讀了大量莎士比亞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戲劇作家的作品。同時,他經常出沒於學校的學生業余劇團,編寫劇本、導演戲劇、飾演角色,大學畢業後在哥德堡、赫爾辛堡、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擔任過戲劇導演,這為他日後的電影編導生涯打下了扎實的基礎。1944年伯格曼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折磨》,尖銳地抨擊了瑞典的學校教育制度對學生的粗暴、專制和殘酷壓迫,由阿爾夫·斯約堡拍成影片。1945年伯格曼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機》。50年代初,伯格曼在電影藝術上成熟起來。50年代中後期,隨著《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術師》等影片的拍攝完成,伯格曼躋身於世界著名導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伯格曼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在用攝影機窺視人的靈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猶在鏡中》(1961年)、《冬日之光》(1962年)和《沉默》(1963年),以及《假面》(1966年)、《恥辱》(1968年)、《呼喊與耳語》(1972年)等等。這一時期,伯格曼多採用室內心理劇的結構形式,在看似狹小的空間里展示人的內心無比廣闊的時空變幻。1977年伯格曼拍攝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1978年拍攝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鳴曲》,描寫事業與家庭的矛盾、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隔膜,以及她們之間又愛又恨的相互關系。影片由英格麗·褒曼主演。1981年,伯格曼著手拍攝他自稱為「最後一部影片」的《芳妮和亞歷山大》。這是他人物最多、情節最復雜、規模最大、視野最廣闊、拍攝費用最昂貴、放映時間長達3個多小時的影片。這部影片有60個有台詞的角色,1200個群眾演員,是一部把喜劇、悲劇、滑稽劇和恐怖片熔於一爐的家庭紀事。伯格曼過去影片中的主題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戀的事物都重復出現在這部影片里,他自稱這部影片是他「作為導演一生的總結」,是「一曲熱愛生活的輕松的贊美詩」。

人們認識伯格曼大多是因為《野草莓》。這是一部非常老的片子,早在1953年拍成,是一部黑白片。在這部片子里我們可以見識到伯格曼先於其他同時代電影導演所採用的拍攝手法:片頭的夢境在影片中不停地穿插,回憶與現實相互糾纏,難辨真假。

整部電影是以主人公教授先生和他的兒媳在去領獎途中所引發的回憶和遇到的一些人和事為基本脈絡,精確地描繪出一個一生都冷酷無情的老人在垂死之前幡然醒悟的心理轉變過程。老人在事業上可以稱為是一帆風順、卓有成就的,這通過他在加油站所受到的尊重可見一斑。但他在對待家人的態度上,卻採取一種冷漠的態度。如年輕時對自己的表妹總是抱以一種調戲的態度,到老時方知當時的愚蠢;對兒子和兒媳的困境置之不理,逼其還錢;對妻子的需求和慾望漠然視之,導致她在感情上另尋出路;對忠誠的老保姆動則不滿,百般挑剔。電影中最精彩的部分是途中一對夫婦的爭吵。伯格曼對這對夫妻之間忍無可忍和恨之入骨的狀況的刻畫,簡直是入木三分,令人不寒而慄。當丈夫說「我有我的天主教,她有她的歇斯底里」,並且當眾嘲笑他的妻子的眼淚時,那個妻子因實在無法忍受而當眾摑丈夫的耳光,觀眾彷彿感同身受,同情的對象在不到幾秒鍾的時間內由妻子轉為了丈夫,深刻體驗了一回伯格曼掌控觀眾情緒、隨意拿捏觀眾感受的精妙導演技了。途中搭順風車的小姑娘,是這部電影的亮點之一。她讓教授回憶起他的表妹,並且在途中為大家帶來許多歡樂。臨別的晚上,她帶著兩個男友,在樓下為教授深情地演唱一首情歌,使人於她頑皮和粗心的個性中,看到一個女孩子的細膩和善良。當然她對愛情的處理方式令人不敢恭維,但兩個男孩子的爭風吃醋和對上帝的爭論,也為電影掀起了一個小小高潮。電影的結尾總算差強人意,老人順利地領到了獎,兒媳和兒子重歸於好,老人終於不再懼怕噩夢,可以安然地入睡了。

這是伯格曼早期的電影作品,以冷峻粗獷的理性風格著稱,猶如北國凜冽的寒風,直撲問題深處,簡潔而深刻但卻失之過於硬朗,所探討的又往往是人與上帝、人的原罪與現世苦難、死亡陰影下的生存這樣一些過於形而上的重大難題,影片因負荷過重而略顯單薄,這在其50年代的作品如《第七封印》、《處女泉》中表現得更為清晰。這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卻難言愛意的「老」伯格曼,彷彿《野草莓》中的沉默老人。

20世紀60年代,伯格曼在電影創作和個人思想上都經歷了一次嚴重的危機,他從冥想玄思的天空疲憊不堪地退回親切現實的人間,超自然的主題黯然退場。他在一次訪談中說道:「我與整個宗教上層建築一刀兩斷了。上帝不見了,我同地球上的所有人一樣成了茫茫蒼穹下獨立的一個人。」巴赫簡潔而嚴謹的音樂正是在此時闖入了伯格曼的理性世界。伯格曼當時甚至動過放下手頭一切工作同瑞典音樂史家科比一起深入研究巴赫的念頭,雖然出於種種原因未能付諸實踐,但巴赫宏大浩瀚的音樂,尤其是那些虔誠單純的慢板作品無疑給伯格曼中後期創作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猶在鏡中》、《沉默》、《安娜的受難》、《假面》、《呼喊與耳語》等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借用了巴赫的音樂。從豐實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到純凈的《哥德堡變奏曲》,巴赫的音樂作為復調音樂的典範,有著近乎完美的內在均衡和音樂邏輯,讓人懷疑是周密計算的產物。音樂對巴赫而言是達到上帝的「隱蔽的理性經歷」,這正契合了伯格曼內在的理性關切。但巴赫音樂作為如「宇宙本身一樣不可思議的本體現象」(史懷哲語),它無疑意味著更多的東西,一種寧靜而純粹的情感,創造出柔和溫暖的感性氣氛;一種克制的情感表述,柔化了伯格曼電影中的粗硬線條,將那些抽象的理性思考默無聲息地轉化為靈魂親切的低語,緩緩浸入心靈深處。

姑且以《呼喊與耳語》一片為例去體驗巴赫簡單優美的旋律賦予伯格曼思辨電影獨特的感人力量。這部伯格曼的集大成之作細致地刻畫了4個性格迥異的女人:行將離世的安內斯,姐姐卡琳和瑪利亞,還有女僕安娜。孤獨痛苦與不可交流仍是影片的主題。貫穿全片的是不可辨識的耳語與悲痛欲絕的呼喊,而伴隨著那不知所雲的耳語的正是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第五首中的薩拉班德舞曲。近於人聲的大提琴詠唱猶如醫生深沉的嘆息,在一片黑暗與孤寂之中輕輕地慰藉受傷的靈魂,撫平心靈的孤獨與憂傷。畫面中,甚少交談的卡琳和瑪利亞緊緊地抱在一起。從劇本中我們知道她們相互用親柔的話語回應對方,然而在電影中,音樂超越了話語的力量,架起靈魂之間相互交流的橋梁。這是姐妹兩人唯一一次真正的交流,巴赫溫和的音樂猶如清澈明凈的小溪緩緩流人內心深處。一切該撫平的都撫平了,唯一永恆的是對個體真誠之愛的深深牽掛和人性的和諧之美。

當語言無力,音樂就成為繁復而又「直接」的信息傳達方式(在角色之間或者是在角色和電影觀眾之間)。伯格曼電影配樂,正如利文斯頓所指出的:「能『觸』到影片所有的地方,觸摸到希望、承諾和孤獨。這種接觸或短暫,或持久,或膚淺,或真實。」伯格曼「不相信語言」,他認為音樂更為「可靠」,它是「最完美的符號」。不像其他的導演將音樂看作是次要的形式,僅僅為了支撐和充實電影敘事,伯格曼的電影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敘事(雖然是無言的),在他其餘的作品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伯格曼總是確保我們能得到所有必需的信息,又能欣賞到他精湛的電影技巧。他的作品總能呈現出一種藝術的美感,自覺地將注意力集中到電影的藝術結構上來,特別是「油畫般」的閃回鏡頭。但他也給我們一種非常「自然」、不經雕琢的可觀感。我們可以說「(他的)作品很朴實,也可以說有一種魔力」。

在《秋天奏鳴曲》中,導演對藝術形式進行了探索和創新,拓展了電影表達的空間,使整部影片煥發出不可言喻的光彩。電影的形式「迂迴而又簡單的情節模式和具有迷惑性的、質朴的攝影技巧」對應著人物復雜的情感糾葛和心理活動,特別是兩位主角的關系的微妙變化。在影片的後半部分,特寫鏡頭冷靜到近乎殘酷地審視著兩位主人公,我們看到她們現在的痛苦和遙遠的歲月逐漸交融,一脈相承。《秋天奏鳴曲》探索了人性的弱點和打破常規的藝術手法。伯格曼的特寫鏡頭常常推得很近,幾乎要「穿越她們的臉」。伯格曼似乎意識到「依靠女演員的臉部表情來揭示隱藏的真實也許也是一種謊言,因為這是藝術」。伯格曼從不去探討真實,因為「這不存在!在每張臉的後面(最明顯的是夏洛特的例子),存在著另一張臉,之後還有另一張臉……在千分之一秒的瞬間,一位演員就能給人完全不同的印象,但由於它們之間的連續是如此之快,以至於你看到的只是一具真實的軀體」。對於整部影片,真實只是一種隱喻,因為「由連續畫面組成的膠片序列在肉眼看來只是一組會動的影像」。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如奏鳴曲——的「真實性」都是有選擇的、主觀和虛幻的,因此也必然包含情感的成分。伯格曼似乎深深地了解到,要揭露人性深處的善與惡,真實往往伴隨著殘酷出現。

伯格曼對冷漠的親情似乎特別有興趣,我們不妨依此推斷他曾經有過一個不幸的童年,否則他不會對夫妻之間以及父母子女之間相似的不幸有如此精確的理解。

伯格曼從人的現世痛苦與上帝的神聖沉默之間的巨大張力轉向對個體現世處境的存在主義拷問,孤獨個體之間交流如何可能成為他一再追問的主題。要解釋為什麼伯格曼的電影總能打動我們是不可能的,他的電影是難以言說的、詩化的。戈達爾於其中捕捉到一種忽隱忽現的魔力,那是「無法言說的秘密」。影像的美感稍縱即逝,戈達爾在論述伯格曼的作品時說,它們「就像一開一合的海星,揭示了世界的秘密,又將它隱匿起來。它是唯一的儲藏室和迷人的反射。真實是它們的真實,它們將真實深深地埋進心靈深處。每一個鏡頭都在撕碎銀幕,然後消散在風中」。

雖然備受尊敬,但伯格曼本人卻承認不能看自己的電影,因為這些電影會使他感到沮喪。「我並不經常看我的電影。我會變得神經過敏,並且差不多隨時會哭……這很痛苦。」伯格曼提及他最幸福的記憶是1985年他在巴黎接受法國政府頒發榮譽獎章的時候。「當我們從愛麗舍宮出來時,有一輛巨大的豪華轎車等著我們,前面還有4個騎摩托車的警察。」「這可能是少數幾個我因為自己的名望而感到快樂的時刻之一。那種感覺是那麼奇妙,以至於我笑出了聲,笑得跌倒在這輛大車的地板上。」他也回憶起在德國慕尼黑電影試映時他所受到的煎熬。「那也許是我生命中唯一一次喝得宿醉不醒,那不是普通的喝醉,我只是對於試映太興奮了。」如今伯格曼已不再向人們奉獻出新的傑作,他在法羅島的孤寂中享受著時光流逝,猶如《野草莓》中的那位垂暮老人。也許只有沉默,是他最親密的朋友,他仍然固執地繼續思考著。

㈣ 法國電影《冬日危機》的結局真心沒看懂啊,有大神能解讀一下么

1、告密者男主

告密者是男主無疑。原因一,在兩個小時談話結束後,典獄長給樓長打了電話,明顯是從男主口中得知了消息。原因二,只有男主和孝子有告密的動機,其餘人都沒有(至少電影中未提到)。原因三,被抓後其餘四人都被脫光衣服罰站只有男主換了監獄。由此可以判定告密者必是男主。

2、克勞德只是輕罪

槍擊妻子的說辭不過是他為了迎合室友而臨時編織的謊言。他的小姨子情人來探監時提到自己的留學計劃,「我會前往英國一年,等你出獄了,我就回來。」顯然他在刑期上撒了謊。


(4)冬日危機電影導演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羅蘭德的演員叫羅蘭德,藝名叫Jean Keraudy,他在1947年夥同另4人企圖越獄失敗,然後他的一個朋友José Giovanni以這件事為原型寫了部小說,又然後有個導演Jacques Becker把這個事拍成了電影(就是本片),神奇的是這個導演居然把越獄主角請來真人出演。

結尾羅蘭德說的「可憐的克勞德」,意思是:

克勞德並沒有因為給監獄長提供情報而達成出獄的心願;撤訴看來是假的,克勞德恢復正常生活遙遙無期;手無縛雞之力又不夠神勇,更不可能單獨越獄;一個告密者就算被關進單間,也會被所有犯人唾棄,監獄生活也好不到哪去;可憐的克勞德以為自己完成了等價交換,沒想到自己只是一顆棋子。

㈤ 好看的電影

《預見未來》(next)講述一個擁有獨特超能力的魔術師,他能夠看到未來幾分鍾發生的事情,由此發生了一系列離奇而有趣的事情。情節扣人心弦。這部影片由尼古拉斯·凱奇主演。他是我較喜歡的一個演員,他主演的其他一些影片如

《月色撩人》(Moonstruck,1987)獲最佳男演員提名(喜劇類)

《天使之城/X情人/天使多情 》City of Angels

《國家寶藏》 National Treasure

《風語者》(Windtalkers ),由吳宇森於2000年執導拍攝的一部動作戰爭電影

也很經典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真實的再現了德國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護1200名猶太人免法西斯殺害的,真實的歷史事件。對法西斯的諷刺,對受害者的祭奠。很經典。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的導演是被稱為「電影奇才」的斯皮爾伯格。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 又譯:史蒂芬·阿倫·斯皮爾伯格),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猶太人血統,美國著名電影導演、編劇和電影製作人。曾經三次榮獲奧斯卡獎,並且是有史以來電影總票房最高的導演(數據截至2009年),他的電影已經創造了接近80億美元的國際總票房。他的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2001) 科幻與情感

《 幸福終點站》(The Terminal )(2004)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

《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紫色》Color Purple, The (1985) (描述美國南方鄉下一位未受教育的黑人女子-喜莉一生的故事。以同名原著小說改編成電影,在1986年時獲得奧斯卡11項的提名,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最佳原創音樂、最佳原創歌曲、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以及最佳影片,提名11項,就是少了最佳導演.)
《外星人》E.T.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

《大白鯊》Jaws 也很經典。

◎譯 名 推手 ◎片 名 Pushing Hands ◎年 代 1992

◎國 家 中國台灣

◎類 別 劇情/喜劇/愛情

◎導 演 李安 Ang Lee
◎簡 介

朱曉生在美定居,娶洋女子瑪莎為妻並育有一子。為盡中國孝道,他將老父親從大陸接到美國共享天倫。朱老先生是北京太極拳總教頭,因與瑪莎不和而外出打工。一次偶然的機會,朱老先生不凡的太極功底一進成為美國的新聞。當朱曉生從警察局領回父親時,瑪莎也有愧疚之情,可朱老先生沒有回獨生子家,而是回到他自己的簡陋住所度過寂寞晚年。

關注中西文化沖突的《推手》

老人問題,是個世界性的問題,而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明的分歧卻是很大的。李安的電影《推手》選擇這樣一個中國老人在美國的故事,本身就包含著自然的沖突矛盾,而其中涉及的倫理、感情則是屬於全人類的。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加上年齡、語言、生活習慣的不同,使老朱根本無法和兒媳交流,也無法融入兒子的生活,老朱真的成了一個多餘的人。老朱一身太極功夫足以讓他自傲,但在美國他卻什麼也沒法干,連洗盤子都幹不了。這是個難以調和的矛盾,也難怪兒子要以頭撞牆。所有的兒子和所有的老人都會遇到這種兩難的局面,面對這種沖突,李安也只能在冬日的陽光下輕輕的長嘆了。就連最後的結尾,兩位老人似乎又要走在一起、互相扶持了,本該是個圓滿的結局,李安都只是讓陳太太輕輕答了一聲"沒有",把無盡的惆悵留給了銀幕前的觀眾。

雖然是李安的第一部長片作品,但很多場面處理手法相當老到,後期作品的諸多元素和關注的問題都有所顯露。老人問題、家庭倫理、對生活的無可奈何、幽默地處理手法等等,在李安以後的作品中都會有更多的發揮。

不過,畢竟是處女作,這部《推手》還是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故事線索比較單一、人物也不夠豐滿立體,戲劇性發展比較局促,還沒有李安後期作品的圓潤舒展的作風和氣派。

今天看了一下《不能說的秘密》(英文名:Secret),很好看。純真的浪漫中又帶有淡淡的憂傷,情節有些離奇,講述相隔20年兩人的愛情。跟《海上鋼琴師》有一拼喲,也有些《人鬼情未了》的風格。喜歡音樂和浪漫且沒看過此片的,建議看一下。很感人。周傑倫竟然是本片的原創人和導演,有才。另外他今年主演的《刺陵》也不錯,喜歡探險類的網友不妨一看。

《西雅圖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一個美麗的邂逅,一段浪漫的愛情,且是由有史以來第二位連續兩屆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演員(第一位是史賓塞.屈塞 第10屆和第11屆)湯姆·漢克斯主演。他主演的另一部影片《幸福終點站》(The terminal) 與此片有同樣的感覺。大家不妨一看。另外他主演的其他影片如

《逍遙法外》(catch me if you can)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費城故事》(Philadelphia)

《荒島餘生》(CastAway)

《極地特快》(The Pollar Express)

等也很經典大家不妨一看。其中《極地特快》(The Pollar Express) 是一部製作精緻的動畫片,漢克斯在片中一人分飾五個角色:主人公小男孩、列車長、男孩父親、流浪漢和聖誕老人。他真不愧是當今好萊塢最具影響力的電影明星之一。
喜歡湯姆·漢克斯的網友可以登錄他的官方博客http://www.myspace.com/tomhanks查看更多信息。

閱讀全文

與冬日危機電影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分日本愛情電影大尺度 瀏覽:327
印度電影大全真愛在我心 瀏覽:593
天使愛美麗電影簡介英文 瀏覽:299
怒火風暴電影完整版 瀏覽:589
東北的搞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650
大電影動畫片大全免費汪汪隊 瀏覽:453
貓和老鼠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733
盜墓電影大全2019龍墓 瀏覽:262
十部英文勵志電影觀後感 瀏覽:662
泰國電影恐怖的降頭術 瀏覽:53
如何訂私人電影院 瀏覽:569
懸疑電影中文版推薦 瀏覽:985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535
冰川時代3電影粵語 瀏覽:890
催淚老電影音樂 瀏覽:296
刺馬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426
狼溪第四集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382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