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香港電影不加大陸女演員了

香港電影不加大陸女演員了

發布時間:2022-12-30 09:13:00

⑴ 如何評價香港電影偏好用大陸女主角

一般來說 以前出現在香港電影里的大陸女星還是有一定知名度和名氣的 從側面講 也說明了在那個時間誰在大陸最紅

先從鞏俐開始吧,一段時間在內地竟然不如在香港那樣受歡迎--原因很簡單,香港電影圈看到了這位國際影星身上潛藏著的巨大商業價值。於是我們看到,鞏俐繼《紅高粱》之後有一個時期連續接拍了多部香港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1989)、《豪門夜宴》、《上海灘賭聖》(1991)、《夢醒時分》(1992)、《唐伯虎點秋香》(1993)、《西楚霸王》、《天龍八部》(1994),可謂牆里開花牆外香。鞏俐在香港電影圈中盛極一時,在眾女星中的獨領風騷,也可以用「令六宮粉黛盡失顏色」來加以形容。

⑵ 正在消失的香港女星

你有多久沒在大銀幕上看過香港女演員

2019年過半。

Sir有印象的,只有《掃毒2》林嘉欣。

你有多久沒在內地大銀幕上看過香港女演員精彩的表演?

Sir第一反應是《桃姐》,2011年。

發現沒——

那些曾經熟悉的香港女演員,正在慢慢消失。

吳君如轉行做導演,拍了一部《妖妖靈》,豆瓣4.2,大概率沒有下一部。

7次入圍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鄭秀文,最近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是因為老公許志安出軌。

「港女代言人」楊千嬅,春嬌志明系列之後在電影圈銷聲匿跡。

還有應采兒、蔡少芬、袁詠儀,我們記住的,是她們在內地綜藝的賢妻良母的身份。

至於年輕一代。

「扛旗的」張柏芝自我放棄。

阿Sa、吳千語和文詠珊苦苦掙扎。

再往下數,沒一個能叫出名字

昨晚,海清站在台上,突然拉上姚晨,宋佳,梁靜,呼籲導演製片們給予中生代女演員機會。

但於香港女演員。

連這個發聲的機會都沒有(或者說不敢)。

到底發生了什麼

Sir想跟你們聊聊。

前段時間,一部純港片悄悄上線。

片名夠火辣, 《非分熟女》 。

內容夠大膽,《雛妓》之後阿Sa再次突破尺度。

片中,阿Sa扮演一位少婦。

結婚5年,還是處女。

她天生性冷淡?

不不不。

這是一個慾望被喚醒的故事。

片中,阿Sa又是激情戲,又是鋼管舞。

但別激動。

剛剛劇照里血脈僨張,通通消失。

《非分熟女》香港上映時108分鍾,視頻網站版66分鍾。

觀感可想而知。

七零八落的故事,戛然而止的刺激,讓內地網友憤怒地打出4.2。

蔡卓妍怎麼墮落這種地步?

她現在只能在這種低級的情色片里打轉了?

當然《非分熟女》是不是「低級情色片」,仍待完整版檢驗。

但Sir的追問是, 如果阿Sa不拍「這種片」,還能拍哪種片?

這是蔡卓妍接下來的主演作品。

妥妥本土「小」製作。

——相信99%的人沒聽過。

而Sir最期待的兩部合拍片。

麥浚龍的《風林火山》,集齊金城武、梁家輝、劉青雲、古天樂四張王牌,女主,高圓圓。

翁子光的《風再起時》,梁朝偉、郭富城主演,女主,杜鵑。

阿Sa的尷尬,不過是當下香港女演員的尷尬——

小眾本土片,走不出圈; 優質合拍片,擠不進去。

何以至此?

時間拉回2003年。

彼時港片年產量已不足百部,《無間道》的所謂救市,不過是打雞血的自嗨。

香港電影人一路向北。

也是那一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簡稱CEPA)出台。

對合拍電影的演員使用比例作了規定:

「內地主要演員的比例不得少於影片主要演員總數的三分之一」。

男演員是動不了的。

四大天王,雙周一成,我們熟悉的香港電影黃金年代人物,都是男性。

張家輝話糙理不糙:

「如果不找我們演,投資方就會賠錢!」

於是, 香港男+內地女 ,成為合拍片標配。

四旦雙冰、高圓圓、張靜初、湯唯輪流霸佔女主番位。

「星女郎」從朱茵、莫文蔚、張柏芝,變成黃聖依、張雨綺、林允。

「龍女郎」從邱淑貞、舒淇、楊采妮,變成林鵬、姚星彤、景甜。

商業大片開始與香港女演員絕緣。

2018年,中國女演員票房排行榜,唯一上榜的非內地女演員,是舒淇。

排名第一的是白百合(接近百億)。

——大賣的合拍片《捉妖記1、2》功不可沒。

沒有角色,哪來票房。

沒有票房,哪來角色。

這就是一個邏輯自洽又密不透風的惡性循環。

慢慢地,我們聽到這樣的論調:

合拍片「殺」了香港女演員。

林嶺東:

「香港電影教父」吳思遠:

但我們內地「冰冰」很多,這都是合拍片造成的。

王晶:

合拍片給香港打開了很大的市場,但是也造成了深遠的後遺症。

周冬雨、馬思純憑借合拍片《七月與安生》獲得金馬影後,但香港卻難出新人。

說白了,香港女星消失,背後是香港電影的遲暮和轉型。

當時代的巨輪開始調頭時,你還沿著原來的方向跑,就是錯的。

原來的方向是什麼?

Sir接下來要說的,可能有些人不愛聽。

但,就是事實。

2009年,28屆香港金像獎頒獎前一天。

吳君如主持的訪談節目《星星同學會》,來了兩個香港男人。

陳嘉上,甄子丹。

——兩人合作的《畫皮》,拿下了香港電影金像獎12項提名。

這電影,女主是周迅,趙薇,女配是孫儷。

這是「導火線」之一。

還有一個「炸葯包」不得不提。

——繼2004年張柏芝憑《忘不了》封後,內地女演員連續4年拿下金像影後大獎。

第24屆 章子怡 《2046》

第25屆 周迅《如果·愛》

第26屆 鞏俐 《滿城盡帶黃金甲》

第27屆 斯琴高娃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剛開始對話還算友好,但聊到影後歸屬,氣氛慢慢變味。

吳君如略帶嗔怒地跟甄子丹吐槽:

「你跟很多內地女演員合作,她們的素質是不是真的比香港女演員高呢?是不是工作態度好呢?」

甄子丹回:

「她們是學院派, 演藝基礎好,而且真的很拼 。」

吳君如聽完更氣:

「真的很拼?那是不是叫她們做什麼都願意?」

甄子丹打太極也是一流:

「這個要問導演。」

作為金像獎主席的陳嘉上不得不接下。

應該說,他的回答,得體,客觀。

香港的女演員該努力了,某些工作人員太不爭氣了。

他提到一個片場細節——

拍《畫皮》時,周迅哪怕收工之後還留在片場陪導演拍戲,甚至在停機討論時,周迅仍流著眼淚,停留在電影的世界。

而香港的一些演員,一拍戲就趕著收工,這邊一停機立即趕往下一部電影。

言外之意——

她們既不夠專業,也不敬業。

先說專業。

都知道香港藝人,或來自TVB培訓班,或大紅大紫後半路轉型。

換言之,香港女演員缺少扎實的基本功訓練,系統性的表演教育。

Sir最愛的兩個香港女演員,一個是張曼玉,一是鄭秀文。

毋庸置疑,都是好演員。

但「好」,來自天賦,也源於運氣。

張曼玉遇見了王家衛,鄭秀文碰到了杜琪峰。

——前者就曾坦白是王家衛讓自己開竅,而後者(鄭秀文),如果你去看《孤男寡女》等幕後花絮,你會發現,劇組對鄭秀文近乎偏愛,想方設法,只為激發鄭秀文最大的個性魅力。

而其他的香港女星呢?

恐怕沒這等運氣。

欲女和玉女 ,就是香港女星的兩大人設。

這人設看似差天共地,其實殊途同歸:反正,你就好好當一個能讓男人興奮的符號就好。

符號,談何專業。

再說敬業。

不得不提張柏芝。

2000年,張柏芝憑《喜劇之王》一鳴驚人。

風塵與清純,成熟與童真,如此妥帖自然地被一個女人包含。

這還是她的處女作。

連高標準的星爺也不吝贊美:

2004年的《忘不了》,張柏芝首度拿下金像獎影後。

《忘不了》有一場戲,張柏芝坐在邊上,看著劉青雲和孩子玩得很開心,臉上露出微笑。

有愛情,有親情。

有快樂,也有不止快樂的寬慰。

爾冬升同樣被折服。

她是目前香港最好的女演員。

除她之外基本香港也沒什麼人了,該退的也都該退了。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

張柏芝上了艷照門,息影,復出;復出後態度不端,被鄭佩佩、劉德華點名批評。

張柏芝怎麼了?

這段話是關鍵。

「你恨香港演藝圈嗎?」

張柏芝:

這是她的人生選擇,無可厚非,但她的話中話或許是, 張柏芝,從一開始,就不以好演員為目標。

許多香港女星其實是迷迷糊糊推進圈內,又推上山頂的。

2005年,Twins參加《康熙來了》。

阿嬌當時在拍《精武家庭》,她說她喜歡並擅長拍打戲。

蔡康永讓她比劃兩下。

怎麼說呢……

連花架子都算不上。

同年,劉亦菲拍劇版《神鵰俠侶》。

為了這部劇,她掉進水,險些被瀑布沖走。

年僅17歲的她,拖著一米多的長發,在大冬天一字馬、高抬腿。

——當然劉亦菲也有舞蹈基礎。

兩相對比,你不難發現香港與內地女演員的不同之處。

一個是咬牙切齒要一個機會。

一個是打扮漂亮等一個機會。

一個視演員為信念。

一個視演員為職業。

請別誤會,Sir並非否認所有香港女演員能力和態度,Sir想說的是, 懶惰是我們的天性。

當「躺著」就能賺錢時,絕大多數人都不會「站著」。

林青霞的「東方不敗」,經典吧。

最經典的莫過於她一襲紅衣,佇立湖中,對酒當歌。

你知道這經典是怎麼來的么?

林青霞:

更典型的莫過於王晶,占據香港商業片半壁江山。

但你回顧王晶女主。

林熙蕾,邱淑貞,鍾麗緹……

這些名字,有什麼本質區別?

——不過是各式各樣的「肉彈」。

某種程度, 香港女演員就是香港電影的遮羞布。

她們各有美麗,只有美麗。

她們成功了,但成功是依附於時代,男性的勝利。

到底,她們缺少那種飛蛾撲火的拼勁,又沒有在潮流站穩腳跟的實力。

再說得直白點,她們是被安樂死了。

香港女演員被放棄了。

被放棄的香港女演員,是香港電影的陪葬品。

如今,是不是輪到華語女演員。

昨晚,海清的發言粗魯,並帶有自我標榜的輕蔑。

但有幾句話,Sir還是心酸。

在Sir看來,「海清發言」的價值,不在於她說了什麼。

是她為什麼這么說。

她背後的怨恨是,今天,我們的影視作品就是 沒有女人的位置。

或者說,女星是陪襯。

這是去年(2018年)的票房十強。

前三名,《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葯神》。

主演,都不是女性。

這是中國影史華語票房前三強。

《戰狼2》《流浪地球》《紅海行動》。

主演,也非女性。

而女性中成熟者,更不被待見。

第一批被「淘汰」的就是上了年紀的女星。

不信你環顧四周,今天的市場,留給「老女星」的位置,還有多少?

陳沖曾和魯豫做過一個訪談,就談到當前我國影視環境,上了年紀的女星被邊緣化的問題。

尤其是30歲+,50歲以下的女星。

還記得《我就是演員》有一期吧。

楊蓉、王媛可、斕曦三位演員上演一出《後宮》。

這幾位演員都談到了同樣的困境。

楊蓉表示自己年齡已經三十多了,但為了不被市場淘汰,還在維持少女人設;王媛可說在《延禧攻略》之前自己有將近一年沒有人找自己演戲,她幾乎想要放棄;斕曦的焦慮是,生完孩子後,淡出一兩年,就完全淡出影視製作人視線。

這焦慮是特例嗎?

還在維持少女人設不就是「宋佳」。

生完孩子後焦慮的不就是「姚晨」。

至於電視劇。

那些以「大女主」為主題的熱搜局,真的關心女性心理么。

目前,最熱的《親愛的,熱愛的》《陳情令》等,這些劇在干什麼?

喪心病狂地給女性發糖。

還有去年最火的《延禧攻略》。

魏瓔珞當然是「大女主」。

但這故事從頭到尾講了什麼?

婢扶正成了妾,妾扶正成了妻。

一窩母雞跑來跑去,搶一隻公雞。

這就是今天以女性為主要受眾的熱搜劇對女人的「偏見」。

不是把女人當作塞糖的玩偶,就是把女人當作擺布的木偶。

在這種思維主導下。

女性可以不要思想,只要皮肉。

在這種思維主導下。

女性必須年輕,老是罪過。

所以39歲的霍建華可以在《如懿傳》演小生。44歲的周迅一沾少女,就被瘋狂吐槽。

所以58歲的趙文瑄可以被稱贊越老越有味道,51歲的王祖賢一出來,就常常被說老了丑了。

而這,不就是過去香港女性曾面對的困境?

反觀國外。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在57歲還能遇到《奧麗芙·基特里奇》,遇到《三個廣告牌》。

羅賓·懷特在47歲還能遇到《紙牌屋》。

更別提於佩爾,梅麗爾·斯特里普,查理茲·塞隆這樣的頂級女星。

——要知道查理茲·塞隆在44歲還能主導商業大片《瘋狂麥克斯4》。

說到這,Sir忍不住想提一句最喜歡的大女主劇《傲骨之戰》的一幕。

黛安破產失業,孤立無援,她忍不住哭了。

這時,出過軌的丈夫安慰她:我是你的朋友。

聽完這句的黛安反倒不哭了,她擦乾眼淚,站起來,堅定地要求離婚。

為什麼?

她不需要被可憐。

尤其在對方和自己感情破裂的情況下,那他的任何示好,都是從高至低的施捨。

而她無比清楚,這種幫助會讓你快活一時,但也是與自我撕裂的開始。

你變聽話了,討好了,最後,逆來順受了。

從這個角度說, Sir否定任何對女性價值的量化,其實是動輒標簽化的強權的警惕。

不管標簽是性別還是年齡。

不管強權是猙獰還是溫柔。

當正在消失的香港女性,成為內地成年女演員的明天。

下一個,就是所有女演員。

再再下一個,就是你。

本文

⑶ 和香港合作的大陸的女演員

和香港合作的大陸的女演員很多: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大陸影後】

香港電影金像獎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台灣電影金馬獎並稱「華語三大電影獎」。香港電影金像獎是三大獎中最年輕的,但因為香港電影曾經的輝煌,它也是最受關注的。香港電影金像獎要求參選影片導演必須是香港永久居民,出品公司必須有一間是香港公司,影片中至少有6個項目的工作人員必須是香港居民,因為這樣保證了它的純粹性,但也限制了它的發展。

香港電影金像獎至今36屆,共產生了21位影帝;除了李連傑那屆,全部是香港人,而影後方面卻有很多是來自台灣和內地。【兩屆金像獎影後蕭芳芳,其實是出生於上海的,但2歲隨父母移居香港,之後成為了香港居民。】

來自內地的金像獎影後有:

【斯琴高娃】1950年生於內蒙古赤峰寧城縣,畢業於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

斯琴高娃出身於軍人家庭,父母都是軍人,父親是老紅軍。1965年,斯琴高娃被選拔到內蒙古歌舞團,擔任舞蹈演員、報幕員。1979年主演戰爭片《歸心似箭》正式出道,198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

大陸還沒有男演員飾演香港金像獎影帝,因為香港電影輝煌時期那批演員太強了,並且還在堅持;這么多大陸女演員能獲得金像獎影後,香港光有一個張曼玉不夠啊,而且息影多年了。

⑷ 為什麼現在香港幾乎沒什麼電影了,也不出明星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前香港電影是很賺錢的,現在賺不了錢了。

香港自《無間道》後再沒有優質的作品,原因是其主要市場為台灣,日韓,東南亞市場及大陸地區。香港幾百萬人的市場是養不起電影工業的。隨著美國大片的入侵,原來的市場基本被佔領。再加上大陸經濟的騰飛,香港電影人才紛紛北上,導致香港電影的沒落。另外,大陸電影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現香港沒有邵式,嘉禾等製作中心,等於沒有電影製片廠,有點跟大陸一樣,過去多少個老製片廠己不復存在演員老的老死的死,還好留下不少經典傑作,香港也一樣,那些拍片秀女們盡都老,有的這些年就去世了,剩下部分人到大陸來拍片,如今影業不景氣,讓一些個人拍片給頂了,拍好片難得,盡拍一些垃圾沒人看的片,熬費物資白當洖工夫,拍片不行導演差勁,演員不行,找些小品,相聲演員,小品不說拍片,從中掙錢,丈著有名望拍些沒人看片。

因為沒落了。

別把什麼政審,制度拿來說。1980~1995年香港電影輝煌的時候就沒這些嗎?

第一,香港電影死於抄襲與惡意競爭。

第二,香港電影死於全球化。

第三,香港電影死於人才凋零。

輝煌時期,香港負擔著特殊地位,形成鏈接內地與西方的窗口,所以自1970年代開始,香港電影開始展露頭角,比如李小龍為代表的功夫片。

80年代初,洪金寶開創的靈幻功夫片:

林正英的僵屍道長:

乃至陳曉東的倩女幽魂: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

同時,香港黑 社會 大量滲透電影圈,綁架演員,壓縮控製片酬,洗錢等行為極其泛濫,嚴重威脅到演員和製片人利益,1992年1月15日,香港電影演員導演等等300多人公開遊行,抗議黑 社會 暴行。

陳欣健李修賢是組織者:

以前,香港電影有大量黑 社會 資金,現在黑 社會 資金來源斷絕,台灣所謂十大片商進入,玩起了片花制度。

什麼叫片花?

台灣片商是想賺錢,只看電影中大牌明星多不多,以前香港明星片酬適當,一個大明星配幾個普通二線三線,片酬加起來不過三四百萬,導演還能構築劇情。

此後,明星片酬暴漲,無論一線二線,導演只能用更多錢找更多明星,現在片酬都超過兩千萬,負面影響就是,電影實際拍攝投資急劇減少,劇本粗糙重復,等於只賣大明星的臉。

香港電影的國際開拓者鄒文懷:

同時,電影火爆,更多的電影院出現。

1980年代,香港電影院大約50家。到了最多時達到6家院線150家,本來就狹窄的香港電影市場,出現惡性競爭。

潘迪生:

以前,院線少,上映質量能保證,粗製濫造的電影只能賣錄像帶,走東南亞與台灣市場收回成本。現在電影院多了,大量原本排不上的粗劣電影在惡性競爭下也能公開上映,觀眾大呼上當,後果就是電影口碑下跌。電影收益減少,只能繼續縮減投資,增加軟廣告,質量越發降低。

此時,具備代表性的兩大好萊塢電影進入香港,所以這就有後來說的,香港電影敗於1993(侏羅紀),亡於1997(泰坦尼克號)的說法。

台灣片商退出,東南亞經濟危機重創亞洲市場,誰都在謹慎投資電影。而香港本地兩個電視台根本無法養活原來9萬電影從業人員,只能分流,少部分留守,部分去台灣和大陸,一部分轉行。

香港電影自1992年的巔峰極速衰亡。

沒有好萊塢的大筆投資與數字化,也沒有本地市場支持甚至從業人員都失去了。

因為香港的電影大部分都是打砸搶和黑 社會 ,內陸受香港電影的影響多少年來出現了多少黑 社會 。影視媒體的影響,左右了 社會 的發展方向。香港的喜劇片還是非常好看的,至今內陸電影無法超越。

改開前,香港是大陸的窗口。這么多年過去了,一個小小的香港,不可能不被大陸湮沒。

原因很簡單,像一些向、劉、成、周、洪等等明星大佬完全控制了香港 娛樂 圈,這些人自己演不動了,還不想失去影響力,所以根本不想捧新人,所以幾十年下去了,香港 娛樂 圈還是這些老面孔,那能外出什麼好作品

香港文化衰落了。
中國以前因為文革的原因,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很單調,對香港武俠片強烈需要,帶來視覺和心理上的刺激。現在呢,老百姓對文化需求出現多元化,武俠片打砸片份量輕了。歐美日韓片佔有相當大市場。從文化上看,香港已經不是窗口,只剩下金融和轉口貿易。
以前香港成衣也很歷害的,現在也不行了。
最可悲的是香港創新力嚴重不足,而且出現內斗和內耗。從經濟上看,幾大家族壟斷地產和商業,大部分平民面對高房價無可奈何。階層已經固化,利益格局已經成熟,港人優越感曰漸衰微。
沒有產業支持,巨星就沒有土壤。

電影結尾處字幕:「隨著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時,我們有否已淡忘了光輝的過去?不知今夕何夕……」

香港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近些年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後遺症正在這座城市愈演愈烈,城市壓力過大導致 社會 問題增加。

在彭浩翔的電影中展示了當代香港的一則恐怖寓言:如果你要生存在這個瘋狂的樓市,你就必須變得更加瘋狂。

人都是被 社會 現實逼瘋的,主角鄭麗嫦的連環兇殺是有形的殺戮,而樓市的飆升和業主的哄抬則是種無形的殺戮。

怪咖彭浩翔用B級片的套路來發泄了廣大房奴們的憤怒,但思想上卻折射出樓價暴漲大潮中個體的彷徨與無能為力。

《維多利亞一號》:一個瘋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須變得比它更瘋狂

這座城市正在老去,

這個地方的規則和秩序正在被丟棄,

這個時代的 歷史 正在消亡,如同記憶中的香港電影一樣……

編輯於 2016-10-11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贊同 275

評論

SydneyCarton

先說結論:

作為一個特殊文化意義上的「香港電影」這個概念,已經死掉了,基本是對 歷史 的追溯與概括,基本談不上再有較大的更新。這個概念截止期沒有明確界線。在我看來,9-7隻能算ICU,而且更多顯現出來的是「果」而非「因」,《無間道》系列倒是可以看成「香港電影」這一概念的最終輓歌。關於這一點,我在(如何評價《無間道》三部曲?) 下有具體闡述。

這個概念死掉,不是說它不再做電影了,或者說在電影界地位不重要了。這么多年的積淀擺著,而且背後還有依舊龐大的 娛樂 業,香港仍然是一處電影重鎮。而香港的電影人依舊會在華語電影中佔有一席之地,像杜琪峰為首的銀河、許鞍華、林超賢等導演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並且也不時推出佳作。但這些都無法挽救香港電影這個概念的死亡。為什麼?聽我慢慢道來。

舊時中國的電影首都應該是上海,但得益於大陸變局,正如納粹肆虐使歐洲藝術家逃往北美,不少電影人也前往香港。來的除了人才,更有資本,這些使得香港部分繼承了舊上海電影工業的衣缽。而香港雖然是在港英政府治下,但在相當長的階段里,相對的自由度都比海峽兩岸的政權更為寬松。這些都促使香港電影產業興起。

後來我們就看到了邵氏的做大。別看邵氏家大業大,旗下也是明星無數,其實邵氏拍片比較省錢,跟現在這種燒錢拍片根本不能比。首先那些明星演員、導演都是邵氏員工,靠工資過活的,管你人前多麼風光,邵跑跑不多給你一個子兒你一點辦法沒有。你牛逼你可以走啊,但出了邵氏也不好混,又有乖乖回來的,比如整天吐槽老闆摳門的李翰祥。而且邵氏是行業垂直壟斷型企業,片場影院一把抓,有片場,拍片場地布景等花費可以省不少,有影院,全產業聯動,都是我的。再加上彼時觀眾對視覺工藝要求還不是特別高,所以邵氏那些成本很低現在看起來「粗製濫造」的片子,一樣有市場。就算票房相對低一點有啥關系,成本這么低,回本壓力小多了。而且香港片彼時在東南亞市場還頗為吃香,有本埠做基底,外埠再賣一賣,日子還是比較好過的。

那麼為什麼香港片會在東南亞一帶有市場?流行文化比較接近是一個方面。這還是要回到前面說的香港的相對自由度,再加上高度的商業性,使得香港人拍片時既沒有海峽兩岸的鄭智負擔,又會主動而有的放矢地針對市民階層的口味開掘 娛樂 。以邵氏片為例,你們以後後來王晶、周星馳的無厘頭沒下限,呵呵,看看邵氏武俠片,才知道什麼叫腦洞大開、節操洗地。這種以模糊而游動的道德標准為底線,在界限內肆無忌憚的「勇敢」,是其他各方萬萬不及的。這種口味取向也為後面埋下了伏筆。

或許很多港片影迷提港片會以邵氏為正宗,但我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片中長大的,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在我眼裡可能地位會更高。為什麼?這里要提到的就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了。邵氏雖然雄霸多年,但畢竟還是高度功利的商業指向,大片場經營更是把指標卡得死死的,所以,雖不能說邵氏對香港電影的拍攝語言革新沒貢獻,但是相較它的江湖地位,相對而言,貢獻有限。而香港電影新浪潮則可以看成是一批少壯派影人帶來的香港電影語言的狂飆突進。譚家明、許鞍華、徐克等電影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態在電影形式和內容上大舉開拓。這次狂飆突進不僅是藝術上的,更是將一些當時看來前衛的手法與內容推而廣之,使得香港電影更加肆無忌憚。前面說到邵氏片雖然玩得狠,但邵氏的三觀其實仍是保守和傳統的,電影拍攝方法還是相對守舊的,而經過新浪潮的沖擊,香港電影拍攝上玩得更high,內容上也越來越挑戰傳統底線。(順便說一句,徐克的《蝶變》我覺得一般,但《第一類型危險》是真的好,手法到精神上的刺激,high爆了)我是先看的八九十年代港片,再看的老邵氏,最後補了一些新浪潮的課,新浪潮在中間帶來的美學變化很明顯,這也帶動了觀眾觀賞口味的變化。而隨著新浪潮而來的不止是電影形式與內容之變,更是市場競爭的加劇。邵氏作為一個老片場,多少在這場狂飆突進里有些守成了。本來鄒文懷、何冠昌分出來的嘉禾就幾乎可以分庭抗禮,80年代後一干其他公司興起,邵氏卻仍堅持著片場產品。作品質量和新穎程度和這些新貴比,明顯有所不及。

而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大量中小公司涌現出來,融資、拍片方式更加靈活,內容上更無拘束。香港電影在亞太市場真正達到高峰。到這時,「香港電影」這個動態概念才慢慢定型,我把它歸納一下,大致有幾個特徵:

第一,肯定不用講,香港片商投資,或以香港製作班底為主。

第二,以香港市民文化口味為主,融合有英國的歐美式中產階級文化、廣東地方文化、香港本地民間文化,並對4-9前上海市民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繼承,呈現出來的是雜糅狀態。

第三,以商業利益的追逐為終極目標,為達到此目標,底線可以無限放低。

這里的「放低」是中性含義,一方面是趣味上可以無限低俗,像有一階段邵氏片無論必要與否每片必有裸鏡,如果這還不算難以接受,我們也可以拿好萊塢做個對比,同樣是狂熱追逐商業利益,在美國的清教傳統之下,《人肉叉燒包》、《烏鼠機密檔案》中直接表現對兒童的虐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在主流影片中出現的。但香港電影對此的容忍度比較高。

而在另一方面,這個「放低」可以理解為,為了贏得最大 娛樂 效果,香港電影可以怪招頻出,無名山村裡的吃人魔王可以cosplay林肯,流氓地痞的生身父親也可以是Chairman Miao……這些固然會引起爭議,但也使得香港電影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創作活力。後來常說的「無厘頭」就是這種風格的部分總結。

第四,盡皆狂歡,如果不是喜劇,至少也會有喜劇因素。這一階段香港電影哪怕是很悲情的故事,像89年版的《人海孤鴻》,94年的《暴雨驕陽》都是不乏 社會 反思和道德勸誡的苦情片,即便如此,片中仍不乏「查乳癌查舌癌」、「奶罩倒穿」等笑料。所有場次,只要編導想要,只需一秒鍾,統統變喜劇。這一點對我影響蠻大的。

第五,這是波德維爾提到過的,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即便香港電影呈現出高度量產的狀態,這些影片平均來看,並非完全的爛作,細看每一部要麼在技法上要麼在內容上都會有些想法,但總體製作會因為趕時間而顯得粗糙。所以港片往往呈現的是有佳句少妙章的狀態。

這話既可以理解為急功近利,也可以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香港電影的主要班底,少有學院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僅受過速成培訓,甚至速成培訓都未經歷直接在片場拜師學藝摸爬滾打練出來的。這樣出身的班底,雖然很少能提出什麼理論,但手活兒極熟練,個別混得不錯的,腦子都很靈活,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數。所以雖然速度快,但東西都還挺有個樣子,甚至裡面不乏亮點。

這五點大致就是我對「香港電影」在藝術呈現上的定義,它的成因可以從前面我提到的大的脈絡看出。

那麼,香港電影是怎麼衰落的?為什麼會衰落?

有人粗製濫造太多,有人說黑幫控制,有人說97回歸,有人說大經濟環境不佳……都有道理。

歸結一下,時代變了。

其實我們回過頭看看它成功的過程可以看出來,香港電影能成功是一個諸多原因促成的產物。

幸運地站在海峽兩岸之外,既沒有太大鄭智壓力和負擔,又吸收了人才和資金。

本土文化、鄭智氛圍都很寬松,而且對商業有著強烈的追逐意識。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後期,事兒都變了。

1、影片的普遍製片成本提升,單靠本埠市場支撐不住,而大陸市場尚未成形,更談不上開放。

2、粗製濫造太多導致影片淤積,資金回籠成問題,本土經濟不景氣,台灣片商也在撤資,缺乏金主。

3、周邊重要電影市場,比如韓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而且還設了國產片保護。

4、自身電影人才瞅准機會早早抽身,但造星斷檔,青黃不接,周潤發、成龍、李連傑(這個算出口轉內銷吧)紛紛投身好萊塢,,帶來的空缺很能被填補。

5、上面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導致原有片場師徒傳承製實際破產——師父自己都吃不飽呢,所以帶來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斷檔。別的不說,香港原來世界最強的電影崗位——武術指導,你有見到多少新面孔嗎?

香港電影人不能混吃等死啊,大家都想辦法救市啊,這才有了《無間道》的應運而生。但大家看這個系列可以看出來,片子是非常不錯,但原來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在這個系列中基本盪然無存了。而且它這一個系列成功了,但並沒有因此拯救香港電影,只是帶來的是隨後一小段時間的跟風——題材、拍攝形式上統統跟風。中間雖然也不乏一些能看的作品,但沒有一部能達到《無間道》的成功,而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電影自身的特質基本喪失了。

香港電影人怎麼辦呢?他們的目光瞄向了北方,中國大陸,這個正逐漸開放並興起的新市場。90年代合拍片還只是部分試水,到了這時候香港電影人已經是成批湧入大陸了。有一個段子,一個朋友去見文雋,剛好一個香港編劇找文。編劇問他:文生,導演協會已經開了普通話培訓班,什麼時候編劇協會也開一個?文雋有點尷尬,把那編劇敷衍幾句打發走了。跟90年代香港人來大陸排片不同,時代不一樣了,大陸人不再是那個又土又窮的表姐,土或許還是土,但窮——至少對於金主們來說,是一點都不窮了。

大量香港電影人在大陸獲得了工作機會。我在這里要強調一下,這不是說大陸是香港電影人的救世主,其實就是個工作機會。大陸畢竟熟諳商業電影拍攝法的人才還不夠多,這時候很需要擁有大量經驗的香港人參與。而即使讓香港人來操盤,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你要在大陸拍片,並且要在大陸公映,你就得面對嚴苛的大陸%^&(大家都懂的)。更何況香港人的口味跟大陸觀眾又有相當的區別,本來就不是最佳創作狀態,又在高度限制下開工,這樣狀態下出來的作品,你覺得還能叫「香港電影」么?

更何況大陸電影人也在慢慢自己成長,漸漸的,投資方發現,與其讓香港人來拍,不如試試大陸自己的導演,他們可能更了解大陸人的口味。從影片藝術水平上來講,不好說是耶非耶,但從商業成績來看,香港人的「優勢」也在逐漸消弭。哪怕是一些比較成功已經成名的大導演,像陳可辛,從《如果·愛》開始,一直拍到《中國合夥人》才算第一次真正在商業和口碑上贏得了大陸的認可。陳可辛這種文化接受力很強且血統多元一早就倡導「亞洲電影」概念的作者尚且如此,你覺得其他人會更好多少么?

雖然大陸電影產業問題非常之多,但有資本的力量,並且也確實有一些有見識有能力的企業與製作人在推動,「香港電影」這個概念逐漸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香港仍然是一塊電影重鎮,仍然有杜琪峰、許鞍華等作者,並且也不時會有個別新人涌現,但這些成就已經是大「華語電影」的成就了。無論從地域人才的參與,還是電影內容的接近,呈現出來的分別是電影作者的分別,而非大地域文化概念上的分別了。

消亡說起來令人傷感,但只要還有大批熱愛電影的人仍然在保持創作,仍不時推出好作品,你管它到底是「香港電影」還是「華語電影」呢?

本文純粹「印象派」,本人也非香港電影研究者,只是個港片影迷,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掛一漏萬,權當拋磚引玉。見笑,見笑~

喜歡香港老一帶的藝人,他們敬業自律,不像內地的一些人有點名自以為是,牛哄哄,還有的唱一兩首歌就覺得自己是大師

⑸ 女演員吳倩蓮在爆火後退出娛樂圈,現如今怎麼樣了

如今吳倩蓮將精力放在家庭上,很少出演角色,基本屬於退隱狀態。

吳倩蓮也算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代表人物,在香港電影走向沒落,資源開始向內地集中的時候。吳倩蓮也北上,演了幾個不重要的角色,但沒有像佘詩曼一樣找到自己的定位。所以,她索性退隱相夫教子,與影壇告別。

吳倩蓮

整個90年代是偶像當道的時代,四大天王不僅是歌壇天王,每人還為香港電影貢獻了無數佳作。而從1990年出道的吳倩蓮正好趕上了港片的黃金時代,雖然小倩並不十分「偶像」,但在一眾港女當道的港片中,她的氣質反倒顯得特別,一出道就成為香港電影人的專寵。

吳倩蓮是天生的演員,即使她認為自己並不美好,單眼皮小眼睛,但這恰好成就了她的可塑性眉眼淡淡,留有餘地。

之後的吳倩蓮,片約不斷,四大天王全都與她有過合作。張國榮、葛優、梁家輝也曾都是她的搭檔。而《半生緣》中的顧曼楨,更像是為她量身定做:不需要去演什麼,她只要往那裡一站,故事就成立了。

結語

大紅大紫的時候,吳倩蓮都沒有星味兒,為人低調平和,如今離開娛樂圈的她生活得更像一個普通人了,也許這才是她憧憬的狀態,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吳倩蓮最後一部電視劇是《唐朝浪漫英雄》,2011年劇組開機,吳倩蓮對記者說,自己已經做媽媽兩年了,那時誰也沒想到她會息影,而且是一去不復返的離開。

吳倩蓮是挺特別的一個女星。她在沒什麼重要原因的情況下,悄無聲息地退出影壇。顯然她並不留戀明星的光環,也許她更喜歡平和、恬靜的的生活。

⑹ 香港的電影為什麼要加個大陸的演員

因為現在香港演員除了老一輩的,沒有什麼新人,香港演藝圈都沒落了,不叫大陸演員沒人看唄

⑺ 為什麼感覺現在沒有年輕的香港女演員了

1、沒有上鏡機會

現在的港片年產量也在下降,質量更是參差不齊,在內地紛紛遇冷,因此合拍片就成了內地香港女演員的出路,但是在合拍片中,演員的參演人數受到限制,很少有香港女星。《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這個政策一出台,內地演員佔比做了最低限制。所以留給香港女性的機會就被壓縮了。一般的電影都成了香港男星加上內地女星的套路。

5、香港的環境抹殺了年輕女演員的後路。

當年張柏芝憑借《忘不了》拿下了04年的金像獎影後,被周星馳贊嘆為一百年一個的好演員。後來張柏芝就遇到了意外在影視的路上坎坷不斷,而香港對於女演員咋大多數持著一種「陪襯」態度,之把他們當作是男影星的陪襯,並不給予重視,而是只看長相和身材,這就導致拍出來的片子在內地遭遇「寒潮」。而女港星的出路也越來越窄。

⑻ 現在香港幾乎沒什麼電影了,也不出明星了,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興起於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達到頂峰。在當時,他們在世界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只要世界電影看兩極,一個代表西方的好萊塢,另一個代表東方的香港。然而,90年代末,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從之前年產幾百部到後來不到50部,突然從天堂回到石器時代,原因很復雜。有人說香港電影的沒落是中國回歸造成的。我個人認為,香港電影的沒落和香港回歸中國沒有關系。

香港電影本身的局限性。國產電視劇和電影的潮流幾乎都是由港片引領的。比如香港電影,曾經以製作周期短、產量高、成本低為核心競爭力。現在看來,有點以次充好。比如當年《無間道》一炮而紅,於是大家開始拍卧底和偵探的故事。對於觀眾來說,有點太局限了。畢竟都是講香港一畝三分地的故事,沒有太大的題材空間。看港劇歷史題材劇,服道等。都是捉襟見肘,除了演員的演技和劇情,其他都不可取。總而言之,港片最大的局限在於成本投入低,輸出質量低。

⑼ 香港男演員加大陸女演員是港片的趨勢嗎

現在已經沒有所謂的港片了,只有華語片,現在香港電影少不了大陸。

⑽ 香港電影近年來熟面孔頻繁,新生代演員斷層,原因是什麼

因為香港市場現在不景氣,不少香港演員都上大陸發展。相信港劇伴隨著不少的90後成長,那個時候的香港市場發達,不少的香港演員更是火遍了亞洲,香港電影更是一個時代的潮流。那個時候,不僅僅有「四大天王」,還有「四大美女」,可以說,90年代的香港娛樂圈是最鼎盛的一代。

當然,雖然現在香港電影熟面孔頻繁,但是不得不說香港電影的質量還算是不錯的。不少的香港電影都還是由知名的香港演員領銜主演,像是古天樂、劉青雲這樣的演員,不論是動作還是特效也還算是過得去,所以還是值得期待的。

閱讀全文

與香港電影不加大陸女演員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分日本愛情電影大尺度 瀏覽:327
印度電影大全真愛在我心 瀏覽:593
天使愛美麗電影簡介英文 瀏覽:299
怒火風暴電影完整版 瀏覽:589
東北的搞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650
大電影動畫片大全免費汪汪隊 瀏覽:453
貓和老鼠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733
盜墓電影大全2019龍墓 瀏覽:262
十部英文勵志電影觀後感 瀏覽:662
泰國電影恐怖的降頭術 瀏覽:53
如何訂私人電影院 瀏覽:569
懸疑電影中文版推薦 瀏覽:985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535
冰川時代3電影粵語 瀏覽:890
催淚老電影音樂 瀏覽:296
刺馬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426
狼溪第四集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382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