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導演
你是想現在國內學,學完了再出國學吧。
首先,國內的建議你是北電,為什麼(因為我很多前輩都是北電出身,所以我建議)而且你若是打算出國深造,已經毫無壓力了。樓下說的那些就是北電的招生要求了。
你要學的是什麼,其實導演吧,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天賦很重要(實話實說),就是你對鏡頭的感覺,其它像什麼後期啊,拍攝啊,劇本啊都是別人的事情。導演要做的,就是通過鏡頭語言去給觀眾講故事。不過前期你還是要多了解一下別的,畢竟大學生沒錢,請不起別人,只有親力親為了。
留學的話你再國內要搞定幾件事
1:定好你想去的那幾所學校,把學校的風格搞定
2:好好學習,成績越高越好,外國也看成績的,而且你學的越多,以後也是越便利
3:英語(不說了,地球人都知道)
4:gre,有的外國學校需要
5:自己拍一部短片,外國要求大概是5分鍾以內吧。不要求你多麼高超的技術,但一定要展示你的實力,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個非常給力的故事。
6:多參加實踐,這很重要很重要。
對了,把你的繪畫水平練一下。鏡頭還是需要畫的
還有你說就業問題,不好意思,導演前半段異常苦逼,尤其是你若想當一個著名導演。找工作的話你去很多傳媒公司啊,影視公司什麼的,但他們絕對不會請一個楞頭小子拍電影。你去了就是拉關系外帶學習經驗。跟著別的導演混。然後抓機,李安當初畢業後窮困潦倒,也沒什麼活干。會你再者就是自己拍獨立電影,這可是個傾家盪產的買賣。搞定了很快就火了,搞不定越發苦逼。
2. 所謂導演是什麼導演應該做什麼
這個看法說明了兩點:一是導演要具備電影導演的創作能力,二要有判斷能力,特別是敘事和造型的判斷力,我們可以籠統的稱之為藝術感受力和直覺。但是,庫布里克的這種判斷還是很模糊,很籠統。
1,敘事能力。
這里指的不是講故事的劇作能力,而是用鏡頭內部信息和鏡頭之間關系的組合來形成故事信息量。這里涉及到剪接思維,是比較大的剪接觀念的體現。這一過程主要體現在分鏡頭階段,當然,實拍和後期的時候也會有所運用。
2,組織情節的能力。
在劇本給定故事的情況下,不同的導演會有不同的情節組織法,當然,編劇也可以給定明確的情節。這里推薦去看《辛德勒名單》里,第一個被殺的工人(獨臂人)的故事段落的例子,這一故事段落被導演分為4個情節,相互穿插,我覺得這是斯皮爾伯格在分鏡頭階段和編劇合作的結果,體現了導演非常強大的對情節的理解和組織能力,嘆為觀止。如何組織情節是中國電影嚴重落後的方面,在中國電影中很少看到嚴密的多層次的情節織體。這里不多說,還是去拉這個段落更直觀。
3,現場能力。
斯皮爾伯格說過自己是美國導演中鏡頭位置感最好的人。對於這點,很多低級導演會認為攝影師可以幫助你,他們會找到更好的機位。攝影師也許有更合理准確的機位感,但是,他仍然沒有你對全劇的理解高度和全面性,所以,這些問題上,不能指望攝影師做更多。不過,中國電影很多導演是這樣工作的,徐靜蕾這些所謂導演都是藉助攝影師工作的,他們都不是真正的導演,只能說是電影項目管理者,這些人都不是導演。
4,文學能力。
這里的文學能力不是敘事能力也不是文字能力,而是對電影作品中詩意的表達能力(因為,在電影作品中,這種詩意大都通過台詞來表達,姑且稱為文學能力,所以,電影學院的考試會有敘事散文和小說創作考題)。一個電影作品之所以耗費巨大而被製作,是因為其中大都反映了人和人類生活中值得記憶的事件,這些事件的表達悲愴也好,嬉戲也好,贊美人格也是任何作品的任務。作者要有能力感受到人格的詩意,並且准確的表達。具備酒神精神是導演的基本條件。中國電影充滿太多的市井氣質。推薦《jfk》法庭陳詞段落。
5,理性和感性的結合。
6,造型能力。
攝影師和美工都是根據導演的要求去工作的,記住一點,這些要求必須是具體的,而不是類似——感覺再唯美點,你再弄的狠點這種似是而非的語氣。如果這樣,那麼,執行者不能准確執行,你的要求往往被消弭甚至曲解。但是,因為你不具備這個能力,所以你感覺不好,卻也說不出什麼來,這就是導演對影片失控的表現。這也是很多導演從事過繪畫工作的原因。
7,剪接能力。
這點是後期剪接的技術工作,我們可以說是微觀的方面。體現為合理的轉場,動作匹配和各種匹配,時間觀念的表達,蒙太奇段落,節奏,速度感,等等很多方面,不一一贅述。當然,還有更進一步的剪接技巧——鏡頭辯證關系,這是剪接深入強化敘事的表現,例子很多,很多大師都有精彩的處理。安東尼奧尼,斯通,岩井俊二,楊德昌等都有了不起的辯證關系鏡頭的處理。
上面說的這些是導演的主要工作和任務,因篇幅和性質所限,還有很多方面沒有具體指明。我想中國導演也都未具備這些能力,主要是中國電影教育病症所造成的問題。不具備這些能力,你拍的電影不可能好,即使你得獎。中國電影大概就是如此。作為專業人士,希望大家能夠清醒獨立的思考,因為,中國電影再這么胡說八道下去的話,再做什麼市場努力,也將離崩潰不遠了。
中國電影導演存在的問題
1 電影導演工作——本應該是知識分子(韋伯語)從事的行業在中國卻越來越江湖化,這種野化並未給中國電影帶來活力,相反帶來的是混亂和低劣,而在這個低俗化過程中,電影生產的幾方沒有人願意坐下來解決問題。狡辯只能助長口才但是不能幫助你思考。
2 中國電影荒謬事件中的典型現象——一個連基本導演能力都沒有的人為什麼在中國可以從事導演的工作?這是中國電影的悲劇,也是中國電影落後的原因。而這些不僅僅是製片人造成的。說明中國電影資源的分配不是以專業能力來界定的。有人認識這個認識那個,從而說明你會混,因此拿到資金。會混就能拍電影?當然,你會說,他們都是這樣。是的,中國電影有太多這種怪事,但是,行業內的人,愛好者,掌握資源的人都應該去思考這個問題——究竟是什麼促成了一個投資決策的?中國文化里充滿反智的成分,在中國電影中,這種情況尤甚。來自電影之家(有刪減,有重新組織)
3.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導演
我覺得一個出色的導演應該具備良好的領導能力.他不需要樣樣精通,但他必須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所以導演應該對文學、美術、音樂、攝影等許多藝術門類有比較好的了解,同時電影也是一門技術,導演不一定要親自製作特技特效或者剪輯,但是必須能告訴專業人員做出來的東西應該是什麼樣。 很多人稱贊一個好導演都用了同一句話:他是一個善於講故事的人。其實這句簡單的話包涵了很多的內容。
在中國做導演有四條路,一是科班畢業,即北京電影學院 中央戲劇學院 上海戲劇學院等藝術院校導演系畢業,畢業後有機會進入電影廠工作成為專職導演.二是通過關系或自己的勤奮努力,從劇務開始做起直至成為導演的助手,憑借關系抓住機會導一部片子.三是你擁有很多很多的錢,將電影作為愛好自己導著玩.四就是你必須是名演員名攝影師或明製片人,這樣也有機會導戲的.無論你走哪種途徑,都必須得找到投資方. 拍一部電影的成本是很大的,即使拿普通dv拍二十分鍾左右的短片也要在三萬元左右.電影器材一般都是租用的或借用單位器材,如果你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有錢,不介意你去買. 判斷一部電影的好壞並不是僅僅通過鏡頭角度來區分,那是攝影師的工作.電影藝術是由畫面 聲音 剪輯組成的.創造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才是衡量一部電影好壞的標准. "而且有很多劇情很好的電影我認為都在拍攝的角度上和時間上有很大的缺陷……"這話說不通,可見你根本不懂什麼是電影.建議你多讀一些關於電影的書籍作品.依你目前的情況最好從"電影館"系列讀起.至於電影符號學等理論性著作最好不要涉獵.拍攝角度無非就是平仰俯,鏡頭的運動也就是推拉搖移跟.不知道你還想怎麼玩攝影機,期待中^ 把影視業帶到高峰?我估計你可能是小孩子,我不知道你所認為的高峰是什麼樣子的,但電影不是靠一兩個發展起來的,它需要幾代電影人的共同努力. 北京電影學院的導演系是電影導演專業中最好的.當然,中戲也不錯,但它的導演系主要是戲劇方向.北電的導演專業考試一般在每年三月份進行,根據當年不同的專業方向,其考試內容也會不同.不過試卷基本會涵蓋電影常識 文學作品常識 智力題 影評或社會評論 散文,面試一般則是小品表演 故事編講 音樂美術作品分析等等 導演專業一般分為記錄片方向 剪輯方向 故事片方向等等,可是具體的專業方向需要看你的老師怎麼教.即使你很幸運的考進去也不要太樂觀,因為導演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非常不好!如果你有關系有錢那無所謂了.不然等到畢業的那天起你就要考慮改行的問題了. 等到你明白電影是什麼,並且做好時刻失業的准備後,再來探討導演這一工作吧.
4. 如何成為電影導演
恩 我是學影視表演的 傳媒的 我們這個專業分很多類 有編導 燈光 導演啊很多的
你十六的話 就去藝術院校上學吧 到時候考藝術類院校就行了
但是文化課要求的很高 要考好的大學 文化不上三百多是不行的
5. 【急求,在線等】主角是導演或者重生成導演的種馬yy小說!!!類似《我是大導演》《調教香江》之類的。
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噩
6. 想當導演現在我應該怎麼辦
你注意一下,一月初的時候電影學院戲劇學院的招生簡章就出來了,你可以直接匯款至電影學院的招生辦購買,具體地址你自己搜一下,免得有人以為我在騙人(說到這兒,你也確實要小心,現在騙子多,而且,以賺錢為目的的各種地方輔導班也很多)。你現在高一,根據招生簡章上的考試內容介紹去學習,最好在當地找一些這些院校畢業的人給你輔導一下。另外,友情提示:電影學院導演系好像不招本科導演專業。你可以先學個別的,然後再考碩士。
7. 中國的導演有哪些
中國的名導其實很多,這里就舉幾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
1.張藝謀
雖然老謀子這次在柏林電影節上的「閃了腰」,讓《一秒鍾》完美錯過了壓軸場,但是對於他本人以往的導演作品,大多都讓我們不禁嘖嘖稱贊。尤其是2000年以前拍攝的很多藝術片,更是震撼人心。比如早期的《紅高粱》、《菊豆》,這些影片真正將中國以往歷史中的生命力和壓抑感抒發的淋漓盡致。
8. 關於電影導演的..
謝爾蓋'愛森斯坦
代表作:《游戲的規則》
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Eisenstein(前蘇聯,1898-1948)
一個宣傳者,號召者,同時也是一位猛烈的改革者。他擁有的力量遠遠超過同時代的導演。他的電影也許不能算是絕對的藝術,然而他的理念卻被運用至今。他的影片是那麼的強烈有力,真如一頭神牛,即便只是那些形式上的形勢,也同樣讓你無法忘懷。藝術的原本功能之一就是宣傳,雖然現代藝術哲學已經不是這么定義,然而在一門藝術開始的時候,這也許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至少在那時,他曾經影響了一代人,並且那些最基本的技巧,也沿用到了現在。相信今天的你看到那些著名的片段時,同樣會深受震撼!
英格瑪·伯格曼
英格瑪·伯格曼,自50年代登上影壇以來,以簡約的影像風格、沉鬱的理性精神和對生與死、靈與肉、精神與存在等一系列問題的探索,成為世界影壇上為數不多的將電影納入嚴肅哲學話題的人物之一。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電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電影的寫實風格殊途同歸,並且極大影響了法國新浪潮電影。
伯格曼,這位可以自由地和作家一樣直接拍攝電影,並一直保持瑞典首席舞台劇導演地位的大導演,拍出了《野草莓》、《處女泉》、《吶喊與低語》等眾多經典,1981年拍完《芬妮和亞歷山大》後告別影壇,投入了自己醉心的戲劇舞台。這位已經85歲的老人以他以他驚人而勃發的精神成為電影藝術最神秘而終極的「第七封印」。
http://ke..com/view/256260.htm
費里尼
1920年1月20日,費里尼出生於義大利的Rimini,1993年10月31日,由於心臟病、中風死於羅馬。由於年輕時的經歷,他集導演、演員、作家於一身。
作為五次獲得奧斯卡金獎的電影藝術家,費里尼與英格瑪·伯格曼、安德·塔爾科夫斯基並稱為世界現代藝術電影的「聖三位一體」,是60年代以來歐洲藝術電影難以逾越的最高峰。費里尼更是以他強烈的個人標記——「費里尼風格」,引導了戰後義大利的精神進程。
黑澤明AkiraKurosawa(日本,1910-1998)
猛士,武士。黑澤明的攝影機傳出的感情也是猛烈的,猛烈得足以讓人不相信這個人性的世界。通過他的鏡頭,戲劇被電影化,然而最後影像本身卻產生獨立的戲劇性。如此強烈的人性表現,揭示的卻是人性的不可測。這是多麼偉大的技巧!也許在他的眼中,這個世界最大的悲哀就在於不可信道義的悖反。所以每每在那雄渾的調度和畫面之中,才會透出極度的悲愴和無奈。
●代表作:《羅生門》、《七武士》、《亂》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生於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一個猶太家庭,父親是一位電機工程師,母親過去曾是一位鋼琴演奏家;這位科幻特效賣座電影大師稍後在其作品中巧妙地結合兩極化的科技知識與藝術野心,正是各來自其父關於科技方面的教導,及其母對其美學觀的耳濡目染。他終生對說故事的喜好,則是受到他父親從小對他講述二次大戰期間他在緬甸與日軍纏斗時神勇卻難免不盡真實的經歷之影響。這也讓斯皮爾伯格對40年代留下純真年代的浪漫印象,並常在他的電影中出現—將不如意的現實人生對比於那樣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年代。由於父親職務關系,斯皮爾伯格童年時不停搬家、換學校(他們最後從紐澤西搬到亞利桑那的鳳凰城),造成他在人際關繫上相當的不安定感;加上父母因性格不合而經年的爭吵,及他不如人的體力,使斯皮爾伯格的童年生活總在高度的失序和挫折感中度過。也因而從母親那兒學到了一種必然的處世觀-總是期待著什麼好事來臨的樂觀看法,而這也反映在他的電影中成為他電影的基調。
作品:《火光》《大白鯊》、《侏羅紀公園》《辛德勒名單》《失落的世界》《拯救大兵瑞恩》《ET外星人》《石頭族樂園》《決斗》
阿爾弗萊德 希區柯克AlfredHitchcock(英國/美國,1899-1980)
對於這個內心陰暗然而又和藹可親的傢伙,我已不想再說太多。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他和極端藝術家形成一種反差,然而卻達到了某種共同的效果。在他的表達中,那些本來平凡的物質會變得不極其平凡,甚至致命。我這里要提的,並不是被重復無數次的「懸念」,而是「浪漫」,有誰想得到這么一個胖子居然是這個世界上最細膩浪漫的人?看希區柯克的電影,你若是察覺不到那種細膩的浪漫和幽默,那至少說明你還沒有入門。這種浪漫不僅僅指人物間的內心微妙的聯系,更是那些細致的鏡頭,無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他們的本身就形成了一種浪漫。甚至浪漫得可以致死!希區柯克是唯一的一個可以把接吻鏡頭處理的像謀殺那樣緊張憂郁和不安,同時又能把謀殺處理的像接吻那般柔和寧靜的電影大師。他怎能做到這一點?是不是因為性和死亡總是微妙的聯系在一起?不要去多想,你一想,他就在天堂偷偷的笑了。
●代表作:《眩暈》、《美人計》
斯坦利庫布里克1928年7月26日生於美國紐約市的布朗克斯區,祖上是來自奧匈帝國的猶太移民,父親是醫生。1941庫布里克13歲,父親送給他一架照相機,他從此對攝影產生興趣。
1946進入《展望》雜志社擔任新聞攝影記者,使他有機會走遍美國,庫布里克工作十分出色。1950以3800美元的個人積蓄,自編自導並擔任攝影拍攝了一部短紀錄片【拳賽之日】,記錄了拳擊手沃爾特卡蒂埃參加比賽的經過,完成後以4000美元賣給了雷電華電影公司。同年辭去《展望》雜志社的工作,在哥倫比亞大學旁聽,潛心研究文學著作,並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細心觀摩經典影片,努力提高電影藝術素養。
庫布里克的事業巔峰,則是1968年自編自導的科幻片經典【2001年太空之旅】,以目眩神迷的視覺效果和音樂的原創性,締造一場電影革命。1971年的【發條橘子】描述暴戾幫派份子,令人印象深刻,卻被英國視為贊揚暴力而遭禁。
經典劇作還包括,描述奴隸造反的【萬夫莫敵】、驚世駭俗的小說改編的【一樹梨花壓海棠】,以及敘述冷戰可能導致核子戰爭爆發的【奇愛博士】,1987年的戰爭片【全金屬外殼】。庫布里克的電影主題多為犯罪和暴力,而且有反當權派的傾向,每每受到爭議,影評亦呈現兩極化;他一生共入圍十四項奧斯卡獎,贏得八項,但是卻從未抱走最佳導演獎,令影壇人士為這位戰後最傑出的導演感到惋惜。
他蟄伏多年才於1996年開拍情色驚悚片【大開眼界】,無奈1月才殺青,正著手電筒影後制工作時,突然壯志未酬撒手西歸,1999年3月7日庫布里克在英國去世,享年71歲。讓影迷們極為錯愕與惋惜。影迷憑吊大師身影,只能從其告別遺作【大開眼界】中去回味了...
卓別林
在電影史上靠拍悲劇成為大師的人數不勝數,但靠喜劇片成為大師的人卻是少之又少,這足以證明喜劇是一門多麼難的藝術,喜劇要讓人發笑的同時還要給人強烈的震撼,這比悲劇要難上一百倍。但卓別林做到了,百年來只此一人。腳登大皮鞋、手拿細手杖,邁著企鵝步的流浪漢形象,給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帶來了無盡的歡笑。這歡笑背後隱藏著人生的孤獨與凄涼。這套DVD收錄了卓別林10部長片,加上兩張短片集錦,代表了卓別林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最令人高興的是,其中最重要的電影如《城市之光》《淘金記》《摩登時代》等都是數碼修復版,畫質比原來清晰了不少,作為收藏是上佳的選擇。
頭戴一頂大禮帽,腳登一雙尖頭鞋,鼻子下留著一撮烏黑的小鬍子,緊綳的上衣與肥大的褲子別扭地穿在身上,手裡舞著一隻手杖,鴨子般地出現銀幕上——這就是卓別林為我們創造的紳士流浪漢形象。查理·卓別林是好萊塢默片時代的巨星,他和他所創造的夏爾洛形象一起被人們永遠銘記。無論是流浪漢夏爾洛的善良、風趣、不幸,還是大獨裁者的剛愎自用、自高自大,這些都成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造型。
http://ke..com/view/10988.htm
戴維·利恩
戴維·利恩1908年出生於英格蘭,1928年開始從影,早期以拍文學戲劇電影著稱。1942年,他導演了令人難以忘懷的浪漫之作《相見恨晚》。1946-1948年,他將狄更斯的《孤星血淚》和《霧都孤兒》搬上銀幕,製作的影片有濃郁的英國民族特色。從50年代中期開始,里恩的風格為之一變,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 ,專拍「跨洋電影」(即兼顧大西洋兩岸英美觀眾雙方口味的電影),《桂河大橋》即是五十年代英國最著名的「跨洋電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國資本為後盾,將影片拍得壯觀宏偉。由此,他獲得了第一個最佳導演獎。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歷史巨片《阿拉伯的勞倫斯》,並獲得了第二尊金像。 1965年執導「日瓦戈醫生」 1984年執導「印度之行」 從影四十多年,大衛·里恩只拍攝了16部影片,但獲得奧斯卡提名 竟達56次之多,共獲得27項金獎,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導演獎提名, 兩次獲獎,被稱為英國電影屆的泰斗。
作品年表:
Discovery系列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兒 Ryan's Daughter (1970)
萬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醫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艷陽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飛沖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與祖國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編劇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讓-呂克 戈達爾
法國裔瑞士籍導演,法國新浪潮運動的代表人物,打破傳統的電影規則,如敘事、連續性等。早年在瑞士與巴黎受教育,並在北美與南美游歷三年。
1950年,他進入法國《電影手冊》編輯部,開始從事專職影評。隨後的十年間里,他整天泡在電影資料館,研究和觀看了大量各種類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電影素養的底子。1954年到1958年,他嘗試導演了五部短片。在特呂弗幫助下拍攝第一部劇情片《斷了氣》,贏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達爾創作的高峰期,1967年後所有作品均為政治片,離間了大批熱愛他的觀眾。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後,戈達爾與當時法國學生運動領導人讓—比埃·高蘭組織了「維爾托夫小組」,信奉蘇聯早期「電影眼睛派」創始人吉加·維爾托夫的理論,「為了攝製革命電影,首先應該對電影進行革命」。該小組拍了一系列「政治影片」,如《真理》、《東風》、《義大利的斗爭》、《直至勝利》、《一切順利》等。70年代因車禍中斷拍片,移居瑞士。1980年重返法國拍片,主要有《芳名卡門》、《新浪潮》等。
9. 我是一個動畫師 怎麼樣成為電影導演
慢慢學習吧,首先得知道怎麼導電影吧,其次你得有電影導演系的文憑,應該說是水平。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你得有人氣,要不然導出來電影也沒人看啊,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