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產電影保護月的保護意義
保護月存在的初衷,無外乎完成國片每年所佔票房比的份額。但除了《建黨偉業》這樣帶有任務性的影片,以及《畫皮2》這種製作規模就很龐大的國產大片受益外,其它中小成本影片從中並不能分到太多的羹——除了《建黨偉業》,包括《錢學森》、《飛天》、《楊善洲》在內的「獻禮片」票房依舊慘淡;跟《畫皮2》同期上映的《搜索》,票房也沒能出現井噴 。
從這個角度來看,保護月實施過程中,對華語電影本身的提攜和幫帶作用並不大。大片愈強、小片愈弱的態勢,依舊無法得到根治。
相比之下,注重提高自身品質,才是抵抗好萊塢的治本之道。從《人在囧途之泰囧》開始,2012年年底到2013年上半年,幾部亮眼的華語片,都是在與好萊塢直接對抗中拿到傲人成績。
《泰囧》的對手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西遊·降魔篇》則面臨《007大破天幕殺機》、《霍比特人》和《俠探傑克》的圍追堵截;《北京遇上西雅圖》連破《虎膽龍威5》和《生化危機5:懲罰》;《致青春》則終結了《特種部隊2》。
縱觀近半年在票房上有所建樹的華語片,都是中小成本卻都質素不錯,它們PK的好萊塢對手不乏大牌,卻不僅能全身而退還賺得盆滿缽滿。如此看來,保護月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絕不是萬能的。
② 為什麼說國產爛片很多都是拜國產電影保護月所賜呢
在我看來,一個國家設立國產電影保護月這種類似節日的活動本身就是一件悲哀的事。
首先,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要設立國產電影保護月,無非是國外電影更能吸引公共大眾的眼球,能夠符合公公大眾對電影的要求,大家可以從國外電影中獲得內心和精神的滿足,而國產電影在這方便有著嚴重的不足,使得大家放棄觀看千篇一律的國產電影選擇情節內容更為豐富的國外電影。
其次,想改變國產爛片遍地是的現象不應該是設立國產電影保護月,而是應該從電影本身出發,嚴格控制電影的質量,嚴格把關演員的演技,嚴格要求編劇的劇本,只有把電影最核心的部分做得好才會得到認同,而不是光靠流量小生靠演員的顏值,這些在電影文化產業里都是站不住腳的。
最後,我認為現在國產電影保護月存在的意義在於保證國產電影可以出現在人民的視線里,像是國產電影的保護傘,這樣的做法對電影本身的發展有害無益。
③ 國產電影保護月是國產電影之禍三辯稿
正方也就是支持啦。你可以說,我支持國產保護月,雖然有人認為這樣會助長國產爛片,但是保護月也是對國產好片有很大的幫助的,比如去年7月的《大聖歸來》《捉妖記》就是被保護的好電影。有人總是認為國產電影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可是應該給國產電影發展的空間啊,我想大家也不會希望到電影院看的全是好萊塢大片沒有中國電影吧(再怎麼喜歡國外電影的人假如遇到這種情況也會很失落吧)
④ 如何看待國產電影的電影保護月
看待國產電影的電影保護月如下:
首先「國產電影保護月」是利用行政權力來為本土的電影企業謀取優勢的行為,它在一段時間內屏蔽進口大片的引進和上映,為國產片樹起了一頂保護傘。其次「國產片保護月」只是一個緩沖期,提升自身產品的品質才是最重要的。
簡介:
電影這個詞有多重意思,現在多用於形容呈現在熒幕之上的根據人的視覺具有瞬間保留印象的原理,用攝影機將人物或其他被攝體的活動影像拍攝成連續性的畫面,通過放映機在銀幕上再現出來。例如:《盜夢空間》、《催眠》等即叫「電影」。
⑤ 國產電影保護月對國產電影是福還是禍
國產電影保護月對國產電影當然是福,電影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我們若不對國產電影加以保護,誰來保護。
在國產電影保護月期間,國產電影更易受國人關注,是提升自身口碑的絕佳機會。
保護月上映的電影被大眾發現並宣傳,這不僅增強了觀眾對國產電影信心,更在國人心裡埋下了關注、支持國產電影的種子。
在非國產電影保護月的時間里,國民能夠改變對國產電影的固有觀念,這就會增加國產電影與海外分賬大片在票房競爭中的優勢。
國產電影保護月是國家電影局從扶植國產電影的角度考慮,2004年口頭下達的希望全國各院線支持國產影片的通知。
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間,不鼓勵引進海外分賬大片。
這段時間則被媒體和業界稱為「國產電影保護月」,保護月存在的初衷,是為完成國片每年所佔票房比的份額,促進國產電影發展。
⑥ 國產電影保護月對國產電影是福還是禍
是福也是禍。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國產保護月」就悄然消失。北京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加入WTO時,對於電影保護期限的約定將於2017年到期,國家原本對國產電影的一些保護手段,提前嘗試取消。准確來說,去年是國產電影第一次在暑期檔與進口電影正面交鋒。」
數據顯示,端午節期間,國內票房總收入為6.97億元,與去年同期8.46億元相比,下滑17.6%。具體來看,5月28日至5月30日票房收入分別為2.52億元、2.45億元、2億元。
其中,票房收入前三名的電影均為進口片,分別是《加勒比海盜5》《摔跤吧!爸爸》《哆啦A夢:大雄的南極冰冰涼大冒險》,上述三部電影在此期間的票房收入分別為4.45億元、1.32億元、0.31億元。也就是說,這三部進口片累計票房收入6.08億元,占總收入87.23%。
排片差距巨大
「國產保護月」悄然取消後,進口大片來勢洶洶,在這樣的環境下,國產電影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5月26日,大盛國際傳媒總裁安曉芬在微博寫下公開信,懇求院線經理給予國產電影更多的排片和機會。
安曉芬在影視圈裡頗有名氣,她曾參與過《葉問1-2》《小時代1-2》《飛越瘋人院》等片的製片出品發行工作,被業內譽為「內地第一女製片人」。很難相信,這樣一個資深電影製片人,採用公開請求院線排片的方式,來為她的電影爭取一絲機會。
⑦ 暑期檔的國產電影保護月是怎麼回事,你怎麼看
國產電影保護月是國家電影局從扶植國產電影的角度考慮,2004年口頭下達的希望全國各院線支持國產影片的通知,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間,不鼓勵引進海外分賬大片。這段時間則被媒體和業界稱為「國產電影保護月」。保護月存在的初衷,是為完成國片每年所佔票房比的份額。
⑧ 其他國家有電影保護月嗎
1、韓國:
和中國內地限制好萊塢大片數量、上映檔期不同,從1996年開始,為了應對好萊塢電影的文化入侵,韓國政府立法規定全國每家電影院的每一個廳每年必須放映146天以上的韓片。
4、泰國:
1970年代起,泰國電影艱難起步,泰國政府為了保護本土電影嚴格限制進口大片,盲目排外讓保護月成為了保護年,沒有憂患意識的本土電影人個個都成了害群之馬,每年僅有個位數電影能拿的出手遠銷海外,最終泰國政府不得不開放進口片配額。
⑨ 借力政策,「國產電影保護月」就真的贏了嗎
偶然在某網站上刷到一個話題,叫「中國真的需要國產保護月嗎?」
當時,我就沉默了,作為一名正在進階的電影發燒友,以及窮忙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我的眼淚簡直要流向太平洋了。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非常的疲軟以及混亂,國家某局決定採用分賬的形式,引進國外電影,以促進電影行業的發展。由於引進數量有限,質量也相對上乘,所以也叫進口大片。(so,國外也是也有爛電影的,只是沒有被引進而已。)
所謂的分賬就是,我給你市場,你給我錢。給不給市場,什麼時候放開市場,我中國這方主導。所以國外電影被某局壟斷經營,而國產電影則自產自銷。
電影市場逐漸出現活力之後,國產電影的形式依然非常嚴峻,許多時候根本就無「質」招架國外電影的沖擊。在國產電影生死存亡之際,國家電影局明智地下達了一個口頭通知:希望各大影院支持國產電影。
這個不成文的「口頭通知」就是「國產電影保護月」的由頭。但是,官方是否認這個說法的。官大大說,「寶寶很委屈,寶寶從來沒有明文規定過保護月。」
官方不成文的規定,也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在每年的暑假檔以及2月的春節檔,各種類型的國外電影在電影院集體銷聲匿跡了。主旋律電影、賀歲大片、國產小眾電影爭相上線。出現了國產電影欣欣向榮的景象。要知道暑假檔是全國學生放假的日子,春節檔是全國人民放假的日子。有錢有閑的人多了,去電影院的人自然也相應增多。
在國產電影保護月上映的電影,可謂是占據了天時地利,那是否意味著票房增長呢?
這幾乎毫無疑問是的。一方面,看電影的人都被集中了;另一方面,一些平時沒有機會上院線的電影在保護下上映了,而稍微有點口碑的電影排片量也會大大增加。
那是否意味著,我們的電影一定有高票房呢?
這就不見得了。今年暑假上映的國產電影少說十幾二十部。除了《戰狼2》之外,其他的票房並不盡如人意。這也是《戰狼2》成功的關鍵因素。影片質量相對過硬,暑假檔的所有電影質量根本就沒有辦法跟他硬碰硬,中國龐大的觀影人群幾乎都集中在這部電影當中。
另一關鍵因素則是托國產保護月的福,如果它跟《敦刻爾克》、《蜘蛛俠·英雄歸來》、《猩球大戰》等好萊塢大片同時上映,想必《戰狼2》也沒有辦法一家獨大,觀影人群勢必分流到其他地方,要最終斬獲55億票房,想必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一方面,《戰狼2》成為了國產電影保護月最大的贏家。而《戰狼2》的成功就是國產電影保護月的成功。
那麼,同檔期的其他電影到底輸在哪裡呢?
很明顯,就是電影的品質的問題。且不說,在電影不好看的情況下,觀眾不願為了支持國產電影而掏腰包。就算是觀眾願意,觀眾也未必耗得起去看電影的這個時間。一部電影2小時,加上來回和等待的時間,去電影院看完一部電影最起碼要三個小時的時間。如果電影院好看,那還好說,如果電影不好看,我們就浪費了三個小時的生命。羅胖提到過一個「國民總時間」的概念,也提到現代的人是越來越不願意浪費三個小時去看一部不好的電影了。
電影是一個非常好的娛樂方式,但並不是無可替代的娛樂方式。
最尷尬的場景是,因為電影品質不過關,觀眾不買賬,票房低迷,轟轟烈烈地國產保護月變得無片可保。在在本該繁榮的檔期,電影市場卻出現萎靡不振的情況。今年,要感謝吳京拍出了一部《戰狼2》,不然,少了這塊「遮羞布」,國產電影保護月的尷尬局面就會被赤裸裸地掀開。
電影的票房,本身是屬於市場的范疇,市場是買賣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們不得不正視一個事實:就算是借力政策,也拯救不了國產電影。更確切地說,是就算是借力政策,也拯救不了國產「渣」電影。消費者不替「渣」片買單,則政策無效。然而,《戰狼2》的成功反過來證明,國產電影保護月對「優質」國產電影的票房是非常有用的。歸根到底,票房還是靠作品說話的。
目前,中國的電影仍然處於一個比較弱勢的階段。政策傾向於保護弱勢片方是無可厚非的。「國產電影保護月」也並非是「中國特色」的產物。韓國、印度、義大利、法國等國家也實行了相關電影保護政策。
上個世紀的「銀幕配額制」是韓國代表性措施,它強制規定,每一個影廳每年必須放映146天的國產電影。一年裡有40%的時間,都在放韓國本土電影,保護力度也相當大。不過,韓國電影的發展並沒有依賴這種被動式的保護。2006年,銀幕配額制規定的天數下降到了73天,銀幕配額制的影響力一再減弱。與此同時,韓國不僅放寬了對國外電影的限制,還取消了電影審查制度,採用電影分級制度。這兩個措施,在放寬了對電影題材的限制的同時,讓韓國的導演們能夠學習、致敬各國好電影,極大地促進了韓國電影的發展。
反觀中國,從從1993年的「口頭通知」開始算起,到2004年「不成文」地明確傳達「6月10號至7月10期間,不鼓勵上映國外分賬大片。」再到今年,妥妥地整個暑假期間,都不見國外大片。「國產保護月」前前後後共經歷了24個年頭。這24年間,中國電影票房逐步上揚,中國銀幕總數成為世界之最,而中國電影的總體質量卻一言難盡。
中國電影保護政策,在短期內,在中國電影弱勢的情況下是個合理的存在。然而,長期存在卻無法改善情況,這就非常尷尬了。政策也應該尋思著,如果作為才能更好促進行業發展了。
「國產電影保護月」的影響力逐漸失靈,中國電影發展的關鍵還是靠作品說話。給市場一個滿意的作品,市場還你一份滿意的票房,多麼互惠互利的事情啊。
作為一個有暑假的電影愛好者,真心希望在我有閑有錢的時候,能給我多一些好電影看。畢竟,我窮得只夠看電影了。
ompo��Ӂ��/
⑩ 國產電影保護月我們是否應該坦然接受
國產保護月是指對我國內部針對扶持國產電影,進行一個每年六月十號到七月十號期間,不在引進外國電影大片在我國上映。
最近幾年以來,我國電影票房就不如引進外國電影高,這樣對我國電影票房很有影響。
因為拍攝風格不同,文化不同,我們拍攝條件也不同,所以不應該用我們國產電影和外國電影去比較,都是在創作,都是一些人付出心血,沒有什麼可去比較。
所以這個國產電影保護月,是一件可以一直做下去計劃,這樣可以扶持我國那些擁有夢想導演,多一些經驗,就可以拍出更多好作品,也可以讓國產電影票房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