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到中年》39年:6大主演兩人離世,1人離婚,1人杳無音信
1982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影片《人到中年》在全國隆重公映,引起巨大的反響。該片影響了幾代人,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而今39年過去了,當年紅極一時的6大主演,命運變化有些出乎意料……
《人到中年》是根據著名女作家諶容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的。諶容原名諶德容,祖籍重慶,1936年出生於湖北武漢,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
《人到中年》於1980年發表在《收獲》雜志第一期上,當時導演孫羽在長影廠拍攝電影《花開花落》。這部影片是根據著名作家浩然的小說改編的,拍戲之餘,孫羽在《小說月報》上看到了轉載的《人到中年》,非常激動。他馬上在電話里與諶容取得了聯系,表示想將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
諶容告訴他,西影廠也想拍,已經與她取得聯系了,孫羽只得遺憾地放棄了。誰知不久,諶容打電話告知孫羽,說西影廠因種種原因放棄了《人到中年》,孫羽趕緊向長影廠的領導請示,雙方達成了一致意見,諶容出任編劇。
《人到中年》主要講述了某醫院的中年眼科醫生陸文婷,面臨著事業和生活的雙重壓力,因為工作忙,女兒生病她都無暇顧及。有天上午,她連續做了3台手術,最終累倒了。
陸文婷與丈夫傅家傑婚姻幸福美滿,但工作和生活兩副重擔將陸文婷壓垮了。中年人的甘苦在陸文婷身上一覽無余。
該片圍繞著陸文婷的境遇,反映並思考了 社會 上普遍存在,且亟待解決的中年知識分子的待遇問題。它以尖銳的鋒芒,展示出20世紀8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他們的奉獻精神與生活窘困形成了鮮明對照,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然而,《人到中年》的拍攝卻一波三折。1981年,相關部門在審查長影廠准備投拍的幾部電影劇本時,將《人到中年》等4部戲拿掉了。後經反復修改劇本,影片得以拍攝完成,但上面通知暫不製作拷貝。
原因是有人反映《人到中年》沒有體現黨對知識分子的關心。後來一位重要國家領導人專門調看了影片,不僅沒有禁演《人到中年》,還特別批示,應該下決心落實知識分子的待遇問題,並特別指出《人到中年》值得一看。
《人到中年》中有一個真實的眼角膜移植的特寫鏡頭,當時拍攝技術有限,都是實景拍攝。這給劇組出了難題,一時間這個鏡頭無法拍攝。
恰巧這時有一個9歲的孩子在醫院去世了,家裡人將眼角膜捐給了劇組。潘虹拍完這個鏡頭後,含著淚默默地向這位9歲亡童致敬。
《人到中年》公映後,榮譽紛至沓來,它先是獲得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音樂獎。
緊接著,該片又榮獲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提名獎,及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陸文婷是醫術高超的眼科醫生,將全部精力和心血投入到解決病人痛苦的工作中,但自己卻累倒了,承受太多的艱辛和苦澀。
當初陸文婷的扮演者定的是著名女演員鄭振瑤,可那時她已經45歲了,與角色的年齡不符,劇組最終放棄了。
導演孫羽又想邀請黃梅瑩出演,這時黃梅瑩才31歲,年齡雖吻合,但對方檔期有沖突,無法按時進組。劇組經過反復思考後,決定啟用潘虹。
這時潘虹才27歲,因主演《苦惱人的笑》在全國走紅。拿到劇本後,潘虹特意去醫院體驗生活,她在醫院一邊看劇本,一邊跟著大夫上手術台,掌握了一個外科醫生基本的手術技能。
潘虹以精湛演技,將一位中年知識女性面臨事業和生活的雙重壓力,只有選擇透支生命的無奈演繹得令人震撼。她因此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提名獎。
潘虹1954年出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她以演悲劇見長,被譽為「悲劇皇後」。
她先後主演了《苦惱人的笑》《杜十娘》《井》《末代皇後》《最後的貴族》《股瘋》等眾多經典影視劇,3次奪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還奪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當選為新時期40年十大影星,並被日本評選為世界十大影星。
潘虹有兩個妹妹,父親姓劉,她跟母親姓潘。潘虹10歲時,父親就不幸去世了。17歲時,潘虹去崇明島插隊,後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
潘虹有過一次失敗婚姻,前夫是知名導演米家山。米家山比潘虹大7歲,山西人,畢業於山西大學藝術系美術專業。
米家山的父親是成都前市委書記,妹妹米瑞蓉是地產企業家。1977年,潘虹接拍峨眉電影製片廠的影片《奴隸的女兒》,與米家山相識相戀,次年兩人結婚。
因潘虹事業心太強,遲遲不願孕育寶寶,兩人的感情出現了裂痕。1986年,潘虹忍痛與米家山離婚。
上世紀90年代,米家山在四川創辦了一家廣告公司,一邊經商一邊導戲。
平心而論,潘虹是優秀的天才演員,事業心很強。然而,因年輕時過分專注事業,潘虹不願孕育寶寶,導致婚姻破碎。離婚後,她一直沒有再婚。
2021年,潘虹已經67歲了,她沒有婚姻,無兒無女。雖然有戲拍,有親人,有朋友,但一個人獨處時,那份孤寂滲透骨髓。
傅家傑是陸文婷的丈夫,是一名從事金屬力學研究的知識分子。他原是陸文婷的患者,陸文婷治好了他的眼疾後,兩人相愛結婚。
陸文婷一上午連做3台手術後,被累得病倒了,經過緊急搶救,她轉危為安。醒來第一句話,她就是向丈夫懺悔,說自己沒有盡到妻子和母親的責任。傅家傑心如刀絞,他抓住陸文婷的手貼在自己臉上,鼓勵她堅強,給予她愛和勇氣。
達式常比潘虹大14歲,兩人在戲里演一對中年夫妻,卻絲毫沒有違和感。
達式常1940年出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電影專科學校表演系。他身高1.83米,身材挺拔,外形帥氣,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觀眾心目中的男神。
1962年,達式常從上海電影專科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工作。3年後,他與楊在葆聯袂主演影片《年輕的一代》,引起較大反響。電影主題曲《勘探隊員之歌》,後被定為中國地質大學校歌。
達式常顏值演技俱佳,先後主演了《燕歸來》《他們在相愛》《東港諜影》《譚嗣同》《書劍恩仇錄》《生命如歌》《書香門第》等眾多影視劇。
2021年,81歲高齡的達式常參演的電視劇《光榮與夢想》,在北京、東方衛視熱播,達式常聚焦了眾多觀眾的目光。可以說,達式常活到老演到老。
達式常婚姻幸福,妻子名叫王文皓,曾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演員。兩人是電影專科學校的同班同學,1966年結婚,婚後育有一女達秧。
達式常走紅後,很多女觀眾給他寫求愛信, 社會 上還有風言風語,說達式常與某某女演員好,但王文皓從不焦慮和擔憂,始終相信丈夫。
而今他們結婚已經55年了,牽手走過了金婚,正准備迎接鑽石婚的到來。
焦成思是某部副部長,特殊年代裡,陸文婷曾為他做過一隻眼睛的白內障摘除手術。後來他的另一隻眼睛又患了白內障,依然來醫院找陸文婷做手術。
這天上午,陸文婷已做了兩台手術,給焦部長做完第三台手術後,陸文婷終於累得倒下了。
浦克1916年出生於山東煙台,3歲時父親為了幫祖父做生意,將浦克和母親帶到了遼寧。後來父親去本溪銀行上班,浦克進入本溪縣立中學讀書。
中學畢業後,浦克進入沈陽一家商店當學徒。他身高和外形出眾,喜歡表演,1939年出演了首部電影《真假姐妹》,從而開啟了演藝生涯。解放後,浦克進入長春電影製片廠工作。
此後幾十年裡,浦克先後主演了《松花江上》《地下尖兵》《甲午風雲》《英雄兒女》《呂梁英雄》《沙家店糧站》《馬蘭花開》《徐秋影案件》《金光大道》等眾多影片。
浦克從上世紀60年開始成名,一直紅到80年代,是那個年代最知名的演員之一。
1939年,浦克與女演員夏佩傑結婚。她是黑龍江人,出演過《黃山來的姑娘》《生活從這里開始》等多部影片。婚後兩人誕下兒子浦光昭。
1991年,夏佩傑不幸因病離世。4年後,在親戚的介紹下,浦克與女教師張晶結婚。張晶溫柔嫻淑,尊敬愛慕浦克,兩人再婚生活很和諧。
2004年3月17日,浦克在長春逝世,享年88歲。
秦波是焦成思副部長的妻子,是一位「馬列老太太」,張口閉口都是黨性、革命和原則。因為陸文婷不是黨員,也不是主任級大夫,秦波對她給丈夫做手術很不放心。
殊不知在特殊年代裡,就是陸文婷頂著巨大壓力,為焦部長另一隻眼睛做的白內障手術。
任秀艷曾是哈爾濱話劇院的演員,只拍了《人到中年》這一部影片,後沒了音信,不知她現在的生活狀況怎樣。
姜亞芬是陸文婷的好朋友,後來選擇去國外發展,陸文婷特意在家裡為她和丈夫舉辦告別宴。
說起中年人面臨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大家都感慨萬千。
趙奎娥1956年出生於山東煙台,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她從小身體素質好,擅長游泳和打乒乓球。從中戲畢業後,趙奎娥又考入母校的師資班深造,後留校任教。
《人到中年》是趙奎娥接拍的第二部影視作品,她就在全國一舉成名。此後,趙奎娥主演了《昨夜的月亮》《有這樣一個民警》《女子戒毒所》《潮起潮落》《石門情報站》《抉擇》《大宅門》《京華煙雲》《正者無敵》等眾多影視劇。
其中,她因在《昨夜的月亮》中的精彩出演,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提名獎。1989年,趙奎娥又因主演《有這樣一個民警》,奪得第十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女配角獎。
趙奎娥是演藝圈裡少見的幸福女人,她與丈夫陳寶國是大學同班同學,是一對校園情侶。1982年,兩人在北京低調結婚。次年,兒子陳月末降生。
陳月末14歲時,趙奎娥和丈夫就將他送到英國留學,主要是不想讓他當演員。他們一周只給兒子5英鎊的生活費,而陳月末通過勤工儉學,一周能掙40多英鎊。
陳月末大學讀的是機械工程專業,並取得了碩士學位。28歲時,陳月末學成歸國,後進入演藝圈拍戲。因此趙奎娥一家三口都是演員。
2014年,趙奎娥拍完《大河兒女》後開始淡出影視圈,將主要精力放在家庭上,為兒子和丈夫營造穩固的後方。
劉學堯是姜亞芬的丈夫,也是一名知識分子,後與姜亞芬出國發展。
鄭乾龍1943年出生於上海,父親是著名的崑曲名家鄭傳監。家庭熏陶下,鄭乾龍自小喜愛文藝,立志長大後從事表演藝術工作。1960年,鄭乾龍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
大學期間,他就因主演話劇《年輕的一代》《千萬不要忘記》而聲名在外。1964年大學畢業,鄭乾龍被分配到北京的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工作,10多年的舞台生活磨礪,讓他的表演技術爐火純青。
1978年,鄭乾龍接拍王蘋執導的影片《我們是八路軍》,飾演男主角「楊學仁」。該片讓他在影視圈嶄露頭角。此後他相繼主演了《人到中年》《誘捕之後》《華佗與曹操》《在暗殺名單上》《紫紅色的皇冠》等眾多影片。
1990年,《渴望》熱播時萬人空巷,鄭乾龍因在劇中飾演「羅剛」成為家喻戶曉的著名演員。
鄭乾龍還出演了《紅樓夢》《北京往北是北大荒》《秦家風波》《雷霆出擊》等多部電視劇。
2004年,鄭乾龍患上了重病,為了早日重返熒屏,他堅強地與病魔抗爭。但2007年,他還是因病在北京離世了,年僅64歲,讓人遺憾和心痛。
潘虹、達式常、浦克、任秀艷、趙奎娥、鄭乾龍,《人到中年》中這6大主演,在時光流逝39年後,他們的個人命運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一人離婚,老來無兒無女,一人杳無音信,兩人離世。達式常、趙奎娥則與配偶上演了從校園到銀發的幸福戀情。
不管這6大主演的命運如何變遷,但掩飾不了他們在《人到中年》中的風采,他們塑造的經典角色,永遠被觀眾稱道和喜愛!
-END-
❷ 是否有令你無比敬佩的電影導演你最喜歡他導演的哪一部戲
經典台詞:星爺問:我很孤獨用英語怎麼說?莫文蔚回答:I love you!《算死草》是由馬偉豪執導,周星馳、莫文蔚、葛民輝、邱淑貞主演的一部喜劇電影。該片於1997年8月1日在中國香港上映。影片以開埠時香港作背景,講訴孤兒阿歡(葛民輝飾)投靠清代名嘴陳夢吉(周星馳飾)並拜其為師,負氣出走險些喪命的故事。
周星馳的這部電影也許算不上代表作,然而依舊足以讓人捧腹。1997對於香港電影來說,也許算得上是一個挺尷尬的年份;一方面對於回歸之後的假想,另一方面是對舊有一切的不舍。英國法律和中國清政府的法律是否存在沖突,這一點並不曾在這部電影里表現出來,這部電影更彰顯的是東西方思維方式的沖突。也許是因為英清法律皆為案例法則的原因,所以尋找沖突其實挺難。情節單薄。搞笑無力。相對星爺主演的其它電影,這部電影並不出眾。相對於馬偉豪其它作品而言,這部電影算是中規中矩。
該片是星哥後期作品中最慘不忍睹的一部,實在難以和《審死官》、《白麵包青天》等同類「公堂片」相提並論。影片中從頭到腳太多的「屎尿屁」臭烘烘地令人惡心,大便小便、屁股肛門,所有能讓人生理上起惡劣反應的事物都被拿來加工成笑料。如果挪用一句經典的評價就是:這是一部不能不看的影片,也是一部絕不願意再看的影片。作為一個「星迷」,怎麼能不看自己偶像在成名之後最爛的片子呢,而再看一遍無疑是對自己的一種折磨。加上半個「星」完全是為了照顧情緒,給星哥面子而已。對於這部影片,最積極的想法就是星哥重新剪輯一個「潔版」,哪怕只有半個小時長度,也能讓人多看兩遍。
❸ 陝西明星有哪些
1:張涵予,1964年12月19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
陝西,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簡稱「 陝」或「 秦」, 省會西安市。位於中國西北部,地處東經105°29′~111°15′和北緯31°42′~39°35′之間;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
是新亞歐大陸橋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重慶8個省市接壤,屬北暖溫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❹ 中國每代電影導演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哪些
第五代的發軔之作是張軍釗1983年在廣西廠率先舉起大旗、一發沖天的《一個和八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崛起被認為是以影片《黃土地》為標志。代表作有陳凱歌的《黃土地》(1984年)、《大閱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別姬》;張藝謀的《紅高粱》(讓國內外觀眾、評論界集體大驚失色的處女作)、《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我的父親母親》、《英雄》;馮小剛的《甲方乙方》(1997)、《不見不散》(1998)、《沒完沒了》(1999)、《一聲嘆息》(2000)、《集結號》、《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田壯壯的《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藍風箏》;吳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李少紅的《紅粉》、《戀愛中的寶貝》;黃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嘍,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何平的《雙旗鎮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寧瀛的《找樂》、《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管虎《頭發亂了》,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賈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寧浩《綠草地》等。第四代導演」主體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他們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打破戲劇式結構,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主題與人物的意義性和從生活中、從凡人小事中去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導演有理論有實踐,是這一時期獲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導演力量。主要代表人物吳貽弓、吳天明、張曖忻、黃建中、滕文驥、鄭洞天、謝飛、胡柄榴、丁蔭楠、李前寬、陸小雅、於本正、顏學恕、黃蜀芹、楊延晉、王好為、王君正等。第四代導演尋找歷史底蘊,更多地表現對歷史和現實、對民族文化與現代意識交叉契合點的捕捉。在反映現實的影片中可以看到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看到歷史與文化如何制約著、創造著影片中人物的行動。是真實化的紀實美學。
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為第一階段。優秀作品有成蔭的《南征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謝鐵驪的《早春二月》,謝晉的《女籃五號》等。第二階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幾部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創作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第三階段是文革結束後,已過中年的第三代導演拍攝了大批佳作,進入藝術上的豐收期,如《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第三代導演的創作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第二代導演--第一個黃金時代的創造者「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里、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第二代導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就思想內容而言,開始真正從單純的娛樂——「玩耍」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從娛樂中發揮社會功能。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盡管這代導演的「戲劇意識」還比較強烈,但他們已從對戲劇的摹仿從形式轉向內涵,即逐漸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所長,只是在故事情節上強烈地追求戲劇懸念、戲劇沖突、戲劇程式。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其中的代表作有吳永剛的《神女》,夏衍的《春蠶》,費穆《城市之夜》,孫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東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漁光曲》以及沈西苓和袁牧之的《桃李劫》等等蔡楚生出生地為上海。祖籍:廣東省潮陽縣(現為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銅盂鎮集星村。 出自博文:
http://hi..com/%CD%F5%BA%B1man/blog
❺ 中國的電影開始騰飛,國內都有哪些著名導演
中國著名電影導演有很多,值得我們記住的也有很多,下面給大家盤點一下幾位比較重要的你不得不知道的優秀華人導演(下列人物的具體獎項成就大家可以自行網路,筆者在此就不贅述了)。
1 張藝謀
提到陳凱歌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也算是中國電影的代表作、華人電影之光:《霸王別姬》,這是一部陳凱歌可以吹一輩子的電影,他的思想深度、文化內涵和時代反思都具有非常強烈的國際化沖刷的痕跡,其中包含的西方哲學思想、隱晦的象徵手法都是他在世紀末將中國電影推向國際舞台、將中國電影拉上神壇所做的卓越努力。
同時,他也開創了中國電影色彩因素的運用,《黃土地》中漫天的土黃色、天空和沙漠在構圖中佔比的安排等,都對後世眾多風格化電影造成深遠影響。
❻ 請問中國前五名的電影製片人是
捷克第40屆勞動人民電影節榮譽獎、最佳攝影獎:
《秋瑾》《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最後的貴族》《清涼寺的鍾聲》《老人與狗》《女兒谷》《鴉片戰爭》《啟明星》
主要著作,第五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方人柯達優秀製片技術獎
1987年主演影片《老井》。1984年的作品:《高山下的花環》(導演) 獲第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受教於曹禺。
這一時期、豪放的風格:《最後的貴族》(導演) 獲第1屆中國電影節榮譽獎、馬尼拉國際電影節評委;文化部1984年優秀影片一等獎。1989年任第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
此外謝晉還任第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後來隨父母遷居上海。獲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頒發的中華文學及藝術家金龍獎「當代電影大師」稱號,西班牙第三十五屆巴利亞多里德國際電影節大獎--金穗獎。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美洲特別大獎」。任第7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謝晉確立了向導演專業發展的藝術志向,謝晉:
1968年初中畢業後在陝西乾縣農村插隊勞動、最佳女配角獎;法國第1屆蒙彼利埃電影節「金熊貓獎」。
1991年導演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稽山中學高中,第三十八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常務委員。 1986年作品,謝晉任公司總經理、東京國際電影節、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法國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最佳女主角獎、場記和演員。
主要影片。 1988年作品、塔什干電影節;謝晉——恆通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於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在這期間謝晉還榮任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老人與狗》(導演) 獲上海電影評論學會1993年「十佳影片」獎、最佳美術獎、最佳女演員獎;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
2000年導演影片《幸福時光》
2002年導演影片《英雄》
2004年導演影片《十面埋伏》
2005年導演影片《千里走單騎》
謝晉
1923年11月21日出生於浙江省上虞縣,1993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92年優秀影片獎、金格利造型特別獎: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
個人簡介及工作成就(獲獎情況)。1983年有作品。 1997年作品、故事片真實新穎獎:《女兒谷》(導演)獲1995年第4屆全國大學生電影節特別榮譽獎、最佳外語片大獎。
1987年導演影片《紅高粱》,同年獲第二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頌揚中華民族激揚昂奮的民族精神;1992年獲義大利全國奧斯卡獎(大衛獎)。
1991年作品:陝西西安
職業;《文匯報》。在家鄉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第五屆辛巴威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同年獲義大利第四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法國第七屆南特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觀眾評選最佳影片獎。
1953年謝晉開始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以獨特的造型表現出黃土高原的拙樸渾厚。
1998年導演影片《一個都不能少》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和優秀導演獎;第1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吳仞之等老師的指導、金星電影訓練班學習。
1990年導演影片《菊豆》。1992年8月8日謝晉——恆通影視有限公司成立於上海,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出版《我對導演藝術的追求》:1951年11月14日
生肖;第8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這個時候他酷愛表演、洪深、焦菊隱、國際影評人協會大獎、最佳剪輯獎。
1992年導演《秋菊打官司》。
1984年拍攝影片《黃土地》、第十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水晶球獎」、最佳外國故事片評論獎、攝影師。同時還參加由於伶等人支持的學生戲劇活動並在多幕劇《岳雲》中扮演岳雲。個人榮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
1982年畢業後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影師。1995年作品;98年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 1947年在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導演專業復學、最佳男配角獎。任第5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導師余上沅、最佳女配角獎,
姓名、榮譽獎、最佳男主角獎、洪深,同年獲義大利第四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雞鳴早看天》、艾維拉諾塔莉特別獎,後在陝西咸陽國棉八廠當工人、導演獎;上海復旦大學、 1985年 美國十大城市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1941年謝晉考入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話劇科。任第8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獲捷克卡羅維,融敘事與抒情、《槿花之歌》。任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委員,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大獎--金雨果獎、最佳男配角獎。
1978年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美國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
先後任第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委員:《秋瑾》(導演);1989年獲第十六屆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廣播電台青年聽眾評委會最佳影片獎、《中國電影時報》新時期十年電影獎(1977一1987)故事片獎;第2屆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芙蓉鎮》(導演) 獲第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任第9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以濃烈的色彩;1997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義大利舉辦「謝晉電影回顧展」、最佳男演員獎。布努埃爾特別獎。1938年 赴香港讀中學,充分調動攝影手段。
1998年任第4屆中國長春電影節評委會主席:《清涼寺鍾聲》(導演)《啟明星》(導演):張藝謀
出生日期,在《少年游》,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頒發的1989年發行影片評論獎。5月謝晉任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院長張藝謀、演員
學歷,業余時間就到華光戲劇專科學校。後又跟隨馬彥祥、最佳男演員獎。 1939年又回到上海就讀於大夏附中、寫實與寫意於一爐、最佳男配角獎:兔 星座,同年獲法國第四十三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首屆路易斯,第三十五屆悉尼國際電影節電影評論獎,於1985年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郁雷》等戲中擔任劇務;上海影評人獎「永樂懷」1997年「十佳影片」榮譽稱號;第1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道具獎、阿爾及利亞電影節,接受黃佐臨:導演。
1999年導演影片《我的父親母親》獲第20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最佳導演獎。
1993年作品、最佳錄音獎,發揮了電影語言的獨特魅力、《黃花崗》、義大利米蘭電影協會觀眾評議本年度外語電影第一名大獎:《鴉片戰爭》(導演) 獲第1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1996年謝晉任第6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印度國際電影節、焦菊隱去重慶中國青年劇社工作。2月謝晉任上海謝晉——恆通明星學校校長:天蠍座
籍貫、馬彥祥、陳鯉庭等名家。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人代表:陝西西安 出生地,摩洛哥第一屆馬拉卡什國際電影電視節導演大阿特拉斯金獎
❼ 中國的影視業近幾年迅速發展,都有哪些演員榮獲影帝和影後的殊榮
近年來中國電影蓬勃發展,盛產出一批批優秀的演員,以下專門介紹在國內國外都具有影響力的影帝影後
1、 張國榮,演藝圈多棲發展最成功的天王巨星,在全球華人社會和亞洲地區具有很深的影響力, 「德藝雙馨」是給張國榮最客觀的評價。80年代張國榮轉戰影壇,並成功塑造了旭仔、程蝶衣、寧采臣等經典角色。1991年憑借《阿飛正傳》榮獲第10屆香港金像獎,1993年主演的《霸王別姬》獲得第46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並打破中國內地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他亦憑此片蜚聲國際影壇,在海內外獲得高度評價。2004年,他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追頒的「演藝光輝永恆大獎」,2019年張國榮被美國CNN評價為「史上最偉大的25位亞洲演員」。
❽ 中國電影金雞獎的歷屆回顧
歷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時間屆次男主角女主角最佳導演1981 第01屆 空缺 張瑜《廬山戀》、《巴山夜雨》 謝晉《天雲山傳奇》1982 第02屆 張雁《月亮灣的笑聲》 李秀明《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成蔭《西安事變》1983 第03屆 空缺 潘虹《人到中年》
斯琴高娃《駱駝祥子》 吳貽弓《城南舊事》1984 第04屆 董行佶《廖仲愷》
楊在葆《血,總是熱的》 龔雪《大橋下面》湯曉丹《廖仲愷》1985 第05屆 呂曉禾《高山下的花環》 李羚《黃山來的姑娘》凌子風《邊城》1986 第06屆 劉子楓《黑炮事件》 岳紅《野山》顏學恕《野山》1987 第07屆 劉文治《孫中山》 劉曉慶《芙蓉鎮》丁蔭楠《孫中山》1988 第08屆 張藝謀《老井》 潘虹《井》吳天明《老井》1989第09屆陶澤如《晚鍾》、《歡樂英雄》
謝園《棋王》、《大喘氣》 徐守莉《歡樂英雄》吳子牛《晚鍾》、《歡樂英雄》1990第10屆 盧奇《百色起義》空缺李前寬/肖桂雲《開國大典》
謝鐵驪/趙元《紅樓夢》 1991第11屆李雪健《焦裕祿》奚美娟《假女真情》空缺1992第12屆 王鐵成《周恩來》宋曉英《燭光里的微笑》孫周《心香》
《大決戰》(導演創作組) 1993第13屆葛優《大撒把》鞏俐《秋菊打官司》夏鋼《大撒把》1994第14屆李保田《鳳凰琴》潘虹《股瘋》何平《炮打雙燈》1995第15屆李仁堂《被告山杠爺》艾麗婭《二嫫》黃建新/楊亞洲《背靠背臉對臉》1996第16屆高明《孔繁森》宋春麗《九香》吳天明《變臉》1997第17屆劉佩琦《離開雷鋒的日子》於慧《喜蓮》韋廉《大轉折》1998第18屆 馮鞏《沒事偷著樂》陶虹《黑眼睛》胡炳榴《安居》
塞夫/麥麗絲《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1999第19屆滕汝俊《那山那人那狗》寧靜《黃河絕戀》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2000第20屆 陳道明《我的1919》鞏俐《漂亮媽媽》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
陳國星《橫空出世》 2001第21屆戈治均《押解的故事》宋春麗《相伴永遠》霍建起《藍色愛情》2002第22屆 寧才《天上草原》陶紅《生活秀》
倪萍《美麗的大腳》 楊亞洲《美麗的大腳》
陳凱歌《和你在一起》 2003第23屆夏雨《警察有約》余男《驚蟄》張藝謀《英雄》2004第24屆劉燁《美人草》章子怡《茉莉花開》
鄭振瑤《美麗上海》 彭小蓮《美麗上海》2005第25屆成龍《新警察故事》金雅琴《我們倆》馬儷文《我們倆》2007第26屆 富大龍《天狗》顏丙燕《愛情的牙齒》
劉嘉玲《好奇害死貓》 尹力《雲水謠》
戚健《天狗》 2009第27屆吳剛《鐵人》周迅《李米的猜想》
蔣雯麗《立春》 馮小剛《集結號》2011第28屆孫淳《秋喜》娜仁花《額吉》陳力《愛在廊橋》2013第29屆 黃曉明《中國合夥人》
張國立《一九四二》 宋佳《蕭紅》陳可辛《中國合夥人》2015第30屆張涵予《智取威虎山》 巴德瑪《諾日吉瑪》徐克《智取威虎山》 歷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獲獎之最 獲獎最多的前十部影片 次數 電影名稱 8項獎 《孫中山》 6項獎 《大決戰》、《巴山夜雨》、《野山》、《開國大典》、《鴉片戰爭》 5項獎《一九四二》4項獎 《駱駝祥子》、《老井》、《紅高粱》、《英雄》、《安居》、《生死抉擇》
《美麗的大腳》、《驚濤駭浪》、《美麗上海》、《集結號》 獲獎最多的女演員:潘虹(四次獲獎,其中三次為最佳女主角) 潘虹 先後於1983年第3屆《人到中年》、1988年第8屆《井》、1994年第14屆《股瘋》三次獲得最佳女主角獎,並在1995年第15屆因曾3次獲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榮獲第15屆特別獎,2006年榮獲世界吉尼斯頒出的獎項「迄今為止獲得金雞獎影後最多的演員」。 獲獎最多的男演員:孫飛虎(兩次配角)、李保田、孫淳(一次配角一次主角)『共2次』 孫飛虎 先後於1982年第2屆《西安事變》、1990年第10屆《開國大典》兩次獲得最佳男配角獎,堪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最多獲得者。 李保田 先於1988年第8屆憑《人鬼情》獲得最佳男配角獎,再於1994年第14屆憑《鳳凰琴》獲得最佳男主角獎,是獲得金雞獎最多的男演員之一。 孫淳先於1996年第17屆憑《緝毒英雄》獲得最佳男配角獎,再於2011年第28屆憑《秋喜》獲得最佳男主角獎,是獲得金雞獎最多的男演員之一。 金雞獎獲獎最多的導演:張藝謀(八次獲獎:一次攝影、一次男主角、三次最佳影片、三次最佳導演) 張藝謀 先於1985年第5屆憑《黃土地》獲得最佳攝影獎,再於1988年第8屆憑《老井》獲得最佳男主角獎,而作為導演先後於1988年第8屆《紅高粱》、1993年第13屆《秋菊打官司》、2000年第20屆《我的父親母親》三度獲得最佳影片獎,而其個人也先後於1999年第19屆《一個都不能少》、2000年第20屆《我的父親母親》、2003年第23屆《英雄》三度獲得最佳導演獎,張藝謀堪稱金雞獎歷史上的大滿貫第一人。 獲獎最多的編劇:王興東『共2次』、蘇小衛『共2次』 王興東 先後於1993年第13屆《蔣築英》、1997年第17屆《離開雷鋒的日子》兩次獲得金雞獎最佳編劇獎 蘇小衛蘇小衛,又名秋實、思蕪,是一名女性編劇,先後於2002年第22屆《生活秀》、2003年第23屆《暖》兩次獲得金雞獎最佳編劇獎,此外,她還於1996年第16屆《贏家》、1999年第19屆《那山那人那狗》、2009年第27屆《沂蒙六姐妹》、2011年第28屆《唐山大地震》四次獲得金雞獎提名。獲獎最多的攝影:侯詠『共4次』 侯詠 先後於1987年第7屆《孫中山》、1989年第9屆《晚鍾》、1997年第17屆《鴉片戰爭》、2000年第20屆《我的父親母親》四次獲得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獲得兩次獎項的女演員/女導演 鄭振瑤 先於1983年第3屆憑《城南舊事》獲得最佳女配角獎,再於2004年第24屆憑《美麗上海》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宋曉英 先於1984年第4屆憑《十六號病房》最佳女配角獎,再於1992年第12屆憑《燭光里的微笑》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丁嘉莉 先後於1987年第7屆《山林中頭一個女人》、1992年第12屆《過年》兩度獲得最佳女配角獎,也是獲得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最多的女演員之一(另一名為袁泉)。 鞏俐 先後於1993年第13屆《秋菊打官司》、2000年第20屆《漂亮媽媽》兩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岳紅 先於1986年第6屆憑《野山》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再於2009年第27屆憑《走著瞧》獲得最佳女配角獎。 宋春麗 先後於1996年第16屆《九香》、2001年第21屆《相伴永遠》兩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袁泉 先後於1999年第19屆《春天的狂想》、2003年第22屆《美麗的大腳》兩度獲得最佳女配角獎,也是獲得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最多的女演員之一(另一名為丁嘉莉)。 徐靜蕾 2003年第23屆憑《我的美麗鄉愁》獲得最佳女配角獎,同屆再憑《我和爸爸》獲得最佳導演處女作獎,是極少數能在同一屆憑兩部不同電影獲得兩項金雞獎的演員(導演)。 獲得兩次獎項的女編劇 蘇小衛蘇小衛,又名秋實、思蕪,是一名女性編劇,先後於2002年第22屆《生活秀》、2003年第23屆《暖》兩次獲得金雞獎最佳編劇獎程曉玲 先於2009年第27屆憑《清水的故事》獲得評委會編劇獎,再於2011年第28屆憑《歲歲清明》獲得最佳編劇獎 獲得過最佳導演獎/新導演獎的女導演麥麗絲1998年第1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與丈夫塞夫)《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徐靜蕾2003年第2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我和爸爸》烏蘭塔娜2003年第2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暖春》彭小蓮2004年第2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美麗上海》馬儷文2005年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我們倆》陳力2011年第2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愛在廊橋》趙薇2013年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獲獎年齡最大的女演員:金雅琴(81歲)金雅琴2005年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我們倆》唯一的新人獎(演員類)獲得者:李敏李敏2003年第23屆組委會首次增設表演新人獎,由李敏憑《婼瑪的十七歲》獲得,而金雞獎歷史上表演類最佳新人獎也僅設這一次,所以李敏也是唯一的新人獎獲得者。第一位獲金雞獎的港台演員:成龍 成龍 2005年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新警察故事》 第一位獲得最佳導演獎的港台導演:陳可辛陳可辛2013年憑《中國合夥人》獲得第29屆最佳導演獎,同時還獲得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獎同班同學同一屆獲獎:劉燁與章子怡、黃曉明與趙薇劉燁
章子怡 第2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劉燁《美人草》、最佳女主角章子怡《茉莉花開》同為中央戲劇學院96級的同班同學 黃曉明
趙薇 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黃曉明《中國合夥人》、最佳導演處女作獎趙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同為北京電影學院96級的同班同學。獲得過金雞獎的夫妻:塞夫與麥麗絲、寧才與娜仁花、夏雨與袁泉、巴音與巴德瑪塞夫
麥麗絲 1998年第18屆憑《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最佳導演獎。寧才
娜仁花 寧才於2002年第22屆憑《天上草原》獲得最佳男主角,娜仁花於2011年第28屆憑《額吉》獲得最佳女主角,他們是金雞獎史上唯一的一對影帝影後夫妻。夏雨
袁泉 夏雨於2003年第23屆憑《警察有約》獲得最佳男主角,袁泉於1999年第19屆憑《春天的狂想》、2002年第22屆憑《美麗的大腳》先後兩獎獲得最佳女配角獎。巴音
巴德瑪 巴音於1996年第16屆憑《悲情布魯克》獲得集體表演獎,巴德瑪於2015年第30屆憑《諾日吉瑪》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獲得最多提名的女演員:徐帆徐帆截至2015年已經先後六次提名,分別是1993年第13屆《大撒把》、1995年第15屆《永失我愛》、1999年第19屆《不見不散》、2011年第28屆《唐山大地震》、2015年第30屆《洋妞到我家》五次提名最佳女主角,此外還於2000年第20屆憑《一聲嘆息》提名最佳女配角,不過截至第30屆仍然未曾獲獎。
❾ 上海有沒有知名的電影導演
吳貽弓, 1948年起遷居上海。1960年,吳貽弓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他曾在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上海市電影局、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等工作,是中國第四代上海導演代表人物之一。
吳貽弓的辭世,令文學藝術界、電影界幾代工作者為之扼腕痛惜。電影「粉絲」們在網上留言:「難忘《城南舊事》。」「長亭外、古道邊,吳導一路走好!」
❿ 誰能介紹下中國電影的三次繁榮
1. 艱難的拓荒 (1905-1931 )
中國電影的拓荒期是漫長的。在將近30年的時間里,中國電影從放映外國影片起步到開始攝制自己的影片,從寄生於外國資本到開始自己獨立自主地製片,經歷了痛苦的蛻變。1905年秋,北京豐泰照相館的創辦人任景豐拍攝的京劇藝術紀錄片《定軍山》,開了中國人自己攝制影片之先河,《歌女紅牡丹》是中國第一部蠟盤配音有聲片,雖然有聲片在公演時,並未產生所期望的轟動效應,但是它們的大膽探索和努力實踐,畢竟揭開了中國電影歷史新的一頁。
2. 走向成熟(1931-1949)
中國電影發展到1931年,開始其劃時代的轉折。在觀念方面,突破早年的「影戲」說,使電影更趨電影化,並將早先著重娛樂、經營的思想轉向電影與時代、現實的結合,使中國電影與新文藝合流,表現出厚重的時代感與歷史感。觀念的轉變帶來了電影編劇的重大變化,促使了導表演藝術的飛躍和發展,中國電影正在走向成熟。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有 《狂流》、《漁光曲》、《馬路天使》、《桃李劫》、《船家女》、《神女》、《十字街頭》、《風雲兒女》、《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烏鴉和麻雀》、《三毛流浪記》等。
3. 曲折中的發展 (1949-1966)
中國電影發展到新中國17年,既經歷過艱難的曲折,又在曲折中堅韌地前進,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優良成就。一大批優秀的導演和表演藝術家的崛起,及其各具特色的審美追求與創造,將中國影壇點綴得搖曳多姿。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有《中華女兒》、《上甘嶺》、《祝福》、《李時珍》、《柳堡的故事》、《林家鋪子》、《風暴》、《紅旗譜》、《革命家庭》、《早春二月》等。
4. 停滯與倒退 (1966-1976)
中國電影發展到「文化大革命」時期,出現了嚴重的停滯和倒退。電影家被打倒,電影廠被關閉。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影壇顯現出令人窒悶的空白。後來雖然恢復了生產,但是在「根本任務」論、「三突出」論等嚴重框范下,影壇又成為「樣板戲」電影和陰謀電影的天下,現實主義電影只能曲折地伸展。從1970年開始, 「樣板戲」從舞台搬上銀幕,先後拍攝了《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海港》、《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
5. 在探索中前進(1979-1989)
十年動亂結束後,中國進入了新時期,中國電影也由此步入了自覺時代。在滾滾向前的歷史潮流中,有著70多年歷史的中國電影面對門戶開放後的八面來風和經濟改革中的多方挑戰,感受著當代思想理論和文學藝術的各種潮湧。電影藝術家們也開始解放思想,掙脫了長期束縛他們創作的「左」的枷鎖,不斷譜寫出中國電影史上絢麗璀璨的篇章,將中國電影的發展推向了第二個高潮。涌現了一大批的優秀作品:《牧馬人》、《巴山夜雨》、《芙蓉鎮》、黃土地》、《黑炮事件》、《霸王別姬》、《湘女蕭蕭》等就是他們中間的代表作品。
6. 蓬勃發展
進入90年代,中國電影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像《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紅粉》、《過年》、《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就是其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