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主要內容
該片講述了,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村長從鄰村找來魏敏芝給高老師代一個月課。高老師見魏敏芝只有十三歲,教不成書,不想要。村長說,找這么一個人不容易,她能給你把娃看住。先讓她湊合一個月等你回來再說。
水泉小學原先有三四十個學生,每個新學期開學都有學生流失,直到只剩二十八個人。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
魏敏芝整天讓學生抄課文,每天清點人數,誰要把學生弄走,就跟誰急,連村長的話也不聽。學生見她人小,又不會上課,不聽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搗亂,弄得教室里亂哄哄的。她不顧不問,只是守在教室門口不到時間不讓走。
十歲的張慧科因家裡欠債無力償還,不得不失學到城裡打工。魏敏芝記住高老師臨行前的叮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她打聽到張慧科城裡的住處,單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十三歲的魏敏芝開始茫茫人海里的尋找。
終於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找回了張慧科並得到了好心人的幫助,得到了大量的粉筆和文具。
(1)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主要演員擴展閱讀:
《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 。
該片使用一班非專業演員製作一出像紀錄片的電影,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在該片中張藝謀保留了演員本身的名字。本片獲得十項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金雞獎、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
角色介紹
1、魏敏芝
河北省赤城縣鎮寧堡鄉中學學生,被任命到一間偏遠學校去做代課老師。前任老師臨走前吩咐魏敏芝不要失去任何一個學生,最後一個都沒少。
2、張慧科
故事男主角,水泉小學學生。方臉闊嘴特別憨厚的樣子,十分招人喜歡。十歲的張慧科為給家裡還債,不得不輟學進城打工去了。最後被小老師魏敏芝在城裡找到。
3、田村長
北京市延慶縣大庄科鄉水泉溝村村長。因為村裡小學高老師要請假,而為村小學請來小教室魏敏芝。
4、高老師
水泉小學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學生由魏敏芝代理。由於水泉小學學生流失嚴重,臨走時交給魏敏芝任務,要求一個她每天都點名,一個不能少。還交代她每天都給學生抄課文。
② 《一個都不能少》22年後,張藝謀捧紅的兩個農村小孩,現在怎樣了
近日,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懸崖之上》登陸各大電影院,短短的21天時間里,該電影就突破10億票房,直到6月1日,票房已經突破11億大關,成為張藝謀繼電影《長城》以後,第二部高票房電影,並且這部電影還將有可能攀過《長城》成為張藝謀最高票房的電影。
在張藝謀的電影里,有這樣一部電影,電影上的演員基本都不是專業演員出身,基本是素人參與卻屢屢在國內外斬獲電影大獎。
有這樣一部電影,男女主角都未滿15歲的孩子,卻引起了大家的轟動,牽動著無數人的心。
這部電影誕生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看過的人都被裡面的內容所震撼。最難得的是裡面出演的孩子,他們原來叫什麼名字的,在電影里就叫什麼名字。
這部電影就是1999年張藝謀執導的作品 《一個都不能少》。
在電影中的兩個小主角,魏敏芝和張慧科現在都已經長大成人了,那麼曾經被張藝謀捧紅的他們,現在怎麼樣了?
如果不是張藝謀的電影,或者魏敏芝和張慧科的命運就不會得到改寫,或許他們如同在大山裡的其他小孩子一樣,窮得讀不起書,早早輟學出來城裡工作,步入婚姻,生兒育女或者在大山的家裡給家人干農活,下地種田養豬,看不到任何的出路……
1998年,張藝謀拍板要將施祥生的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搬上大屏幕,當年,施祥生在寫《天上有個太陽》的時候並沒有想到此後會無意中被張藝謀發現,從而將小說變成影視作品。
當時的張藝謀是我國「第五代導演」 代表人物之一,他之前拍攝過許多電影都在國內外造成一片轟動。
但身為導演的他並不喜歡在同一個題材或者同類作品中徘徊,他希望能拍出和從前不一樣的作品,在他的這種觀念下,《天上有個太陽》走進了張藝謀的視野中。
但張藝謀不甘於只做改編小說類型的電影,如果裡面的內容被大家熟知,那麼電影就缺少了新鮮感,張藝謀顯然不喜歡這樣。
他找到了小說的作者施祥生,希望他能和自己一塊合作,讓他做電影的編劇,前提是劇本要有和小說不一樣的東西。
然而名導演之所以能成為名導演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對於作品劇本的一絲不苟和較真,讓施祥生在創作上吃了苦頭。
對於一個作家而言,寫劇本不是難的事情,可是前前後後接近4個月的不斷修改劇本讓施祥生崩潰,還好最後呈現出來的劇本讓張藝謀很滿意。
張藝謀為了作品能呈現和以往不一樣的風格,同時也為了凸顯電影的真實性,張藝謀決定不採用科班出身的專業演員,而是特意去農村裡找和角色相符合的素人。
後來魏敏芝和張慧科這兩個從河北的農村裡出來的孩子成功吸引了張藝謀的注意, 從這一刻起, 「幸運」砸到他們的頭上。
鞏俐、章子怡、周冬雨,倪妮凡是張藝謀捧出來的「謀女郎」,後面都能接連不斷地獲得很好的電影拍攝機會,就連唐嫣也是張藝謀選中在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出演,後來慢慢在演藝圈中接拍到不少角色。
而魏敏芝也是張藝謀挑選出來的「謀女郎」之一,只是這位謀女郎和其他的謀女郎不一樣,她被稱為「最土的謀女郎」。
其他的謀女郎在拍攝完張藝謀的作品後,都能在演藝圈上有很好的發揮和成就。
幾乎被張藝謀選中的女孩,很快就能成為演藝圈中的驕女。
而魏敏芝在拍完《一個都不能少》後,驚訝地發現原來跟著導演拍戲,四處宣傳不僅有好吃好玩的還有人送花給自己。
這對13歲之前沒出過大山的魏敏芝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她也曾經幻想以後成為一名演員,以拍戲為生。
可張藝謀的一番話,讓她從幻想中清醒過來。
看到有點飄飄然的魏敏芝,閱人無數的張藝謀知道魏敏芝心裡打著怎樣的如意算盤,語重心長地跟她說一番話,並且用手清晰地指明一點: 「一部電影並不能改變你的命運!」
魏敏芝當時能入張藝謀的法眼,全然靠的是她身上不向命運低頭的妥協和勇氣,而不是外貌。但 娛樂 圈裡,外貌卻將女演員分成好幾級,學過畫畫的張藝謀對於人物的輪廓,外表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他一眼就看出魏敏芝並不適合在 娛樂 圈中當演員。
但他並沒有直接地否認魏敏芝,而是心平氣和地勸說叫她好好讀書,對於在大山裡的魏敏芝想要改變未來,讀書成了唯一的出路。
幸虧13歲的魏敏芝聽從了大導演的話,在《一個都不能少》電影上映後,盡管有許多電影商找上了魏敏芝想邀請她拍戲,她都拒絕,而是靜下來來好好讀書。
一個人的機遇其實還與她遇見怎麼樣的伯樂有關,一個好的前輩能夠指引你未來正確的方向,而張藝謀就是魏敏芝的伯樂。
2004年,19歲大的魏敏芝考上了西安外國語大學的影視傳媒學院,她想當一個像張藝謀這樣的編導。
當時的魏敏芝還和妹妹除了讀書以外,也一起前去河北日報實習當記者到處采訪,只是魏敏芝的名氣實在太大了,有時候還被采訪的對象「采訪」了。
在校期間的魏敏芝一直用功讀書,在學校讀了2年後,魏敏芝有機會去美國的夏威夷進行留學深造,和其他的留學生不一樣,魏敏芝是拿了全額的獎學金去的。
而在美國,魏敏芝除了完成學業以外,她還在這里遇見了她的愛人並且結婚生子。
2010年,魏敏芝還帶著自己的丈夫一起回國,還上了魯豫的訪談節目。
並且從節目的開始到最後,兩人的手始終沒有放開過,魏敏芝的臉上一直掛著幸福的笑容。
22年過去了,如今的魏敏芝身材比起電影中的自己要微胖一點。雖然人變得更圓了些,但是這並沒有妨礙她積極向上,勤勞讀書的她找到和她一樣棒的男生在美國共度餘生,並且還有可愛的兒子一同伴隨她。
可以說魏敏芝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電影中10歲的張慧科為了還清家中的債務,無奈之下,放棄了自己的學業,跑到城裡打工。而現實中的張慧科和魏敏芝一樣在學校讀起了書。
只是張慧科一開始的時候還沉浸在做明星的滋味,習慣了在聚光燈下生活,一時半會還沒能重新適應學校的生活。幸好老師一直在張慧科的身邊,讓他騷動的心得以平復。
和魏敏芝不一樣的是,回到校園後讀初二的張慧科還讓張藝謀惦記著。
當時有一部抗日戰爭片《掙扎》的製片廠想要找張藝謀推薦小演員,張藝謀就想起了張慧科,並且向他們推薦了他,就這樣張慧科又有了第二次的拍電影機會。
後來他也走進了《西柏坡》的劇組,扮演一個放羊娃。
其實張慧科在電影里的演出讓人看得感動之餘更忍不住落淚。就連大S的前男友藍正龍看了,也表示自己很欣賞張慧科,覺得戲劇就是應該這樣呈現。
只是童年時代的高光並不能確保未來能一帆風順。
長大後的張慧科和魏敏芝一樣參加高考,考入了河北傳媒學院的攝影專業。
遠在美國的魏敏芝回國後,總是「惦記」著這個學生,她去張慧科所在的學校探望他,給他一個驚喜。
在電影里頭,魏敏芝總是低頭俯視張慧科,沒想到多年以後,魏敏芝要仰著頭看張慧科。
22年過去了,如今的張慧科也娶妻生子,並且在河北電視台工作,只是從前在幕前表演的他改成了在幕後工作了。
《一個都不能少》22年後,被張藝謀捧紅的兩個農村小孩如今都重返普通人的生活里,雖然和屏幕上的明星沒有可比性。
但是在和從前的他們對比,無疑他們是幸運的,起碼他們現在的生活是從前在大山長大的他們不敢想像的。
一個出國成為華人太太,一個成為事業有成的丈夫,而他們兩人都擁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③ 國產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究竟是不是真實故事
是真實故事,國產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是張藝謀導演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講述魏敏芝給水泉小學代課的故事,因高老師叮囑不能少一個學生,魏敏芝實現學生一個都不能少,進城尋找學生張慧科,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一個都不能少》是1999年上映的一部劇情片,根據施祥生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由導演張藝謀拍攝。
該片使用一班非專業演員製作一出像紀錄片的電影,故事主題是關於農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在該片中張藝謀保留了演員本身的名字。本片獲得十項國際電影獎項,包括金雞獎、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
《一個都不能少》最後是在孩子們用彩色粉筆寫寫畫畫的畫面中結束的,這是一個典型的浪漫主義結局。一部影片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卻無法改變一個地區貧困落後的教育面貌;一個導演可以給自己影片的結尾塗抹上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但卻無法給嚴峻的社會現實塗抹上同樣的浪漫主義色彩。
本片讓觀眾讀到了一種荒誕。荒誕得居然可以叫僅小學畢業的十三歲女孩來代小學生的課,而那個身無分文的小女孩,居然會為了一個學生進城冒險;荒誕得讓三元錢一瓶可樂的時代,一元錢一盒的粉筆卻如此珍貴;荒誕地看到教室的內間是寢室,老師得和住校生擠睡在一起。種種荒誕讓觀眾看得悲涼到流淚。
④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演員用的都是原名!…
影片選用的所有演員均是普通中、小學的教師和學生。他們都未經過專業的培訓,但卻以其真誠質朴的表演,演繹出感人的故事。魏敏芝和張慧科都是河北小赤城縣所屬兩個村的學生。魏敏芝自從拍了這部片子,受到了社會的關注。魏敏芝家境和電影中的她一樣貧寒,《一個都不能少》放映後,她得到了許多熱心人的幫助,家裡的妹妹也因此重新回到學校。後來她自己也曾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
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村長從鄰村找來魏敏芝給高老師代一個月課。高老師見魏敏芝只有十三歲,教不成書,不想要。村長說,找這么一個人不容易,她能給你把娃看住。先讓她湊合一個月等你回來再說。 水泉小學原先有三四十個學生,每年都有學生流失,現在只剩二十八個了。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讓學生抄課文,每天清點人數,誰要把學生弄走,就跟誰急,連村長的話也不聽。學生見她人小,又不會上課,不聽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搗亂,弄得教室里亂哄哄的。她不顧不問,只是守在教室門口,不到時間不讓走。 十歲的張慧科因家裡欠債無力償還,不得不失學到城裡打工。魏敏芝記住高老師臨行前的叮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她打聽到張慧科城裡的住處,單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十三歲的魏敏芝開始茫茫人海里的尋找……
魏敏芝-魏敏芝(河北省赤城縣鎮寧堡鄉中學學生) 張慧科-張慧科(河北省赤城縣頭堡子村小學學生) 田村長-田正達(北京市延慶縣大庄科鄉水泉溝村村長) 高老師-高恩滿(北京市延慶縣千家店鎮沙梁子鄉中心小學教師) 孫志梅-孫志梅(河北省龍門所鎮中學學生) 電視台門房-馮玉英(張家口市人民公園售票處票務員) 電視台主持人-李凡凡(張家口電視台經濟部主持人) 縣中學教師-張藝長(北京市延慶縣教育局基建處教師) 磚窯老闆-徐占青(北京市延慶縣千家店鎮紅石灣村村長) 張慧科娘-劉漢芝(北京市延慶縣紅旗甸鄉豐溝村村民) 中年旅客-馬國林(張家口市聯合利華洗滌用品有限公司幹部) 電視台台長-武萬錄(張家口市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 火車站廣播員-劉茹(張家口市人民廣播電台播音員) 文具店老闆-王淑蘭(張家口市橋西區愛晚齋文化用品商店經理) 電視台導演-付新民(張家口市人民廣播電台節目部主任) 飯館老闆-白梅(張家口市聚鑫餐廳經理)
《一個都不能少》十分簡單,它要反映的是如今中國農村的教育問題,當中可看見更多更多的中國問題,這就是電影所能做到的,也是觀眾所能發現的。影片的結局是個好的結束,魏敏芝的尋人引起了公眾的注意,得到了許多捐獻,張藝謀似乎不想抹煞中國人性的存在還沒在時代的轉變中傾向於麻木,但這不是所有中國貧窮農村所能得到的幸運,還有無數的中國農村兒童在失學與工作之間浮沉。
⑤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簡介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介紹
1、《一個都不能少》根據施祥生的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講述了鄉村代課老師魏敏芝在得知學生張慧科輟學去城裡打工後,她獨自一人踏上了進城尋人之路的故事。
2、《一個都不能少》是由張藝謀執導,魏敏芝、張慧科主演的劇情電影,該片於1999年9月7日在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映。
⑥ 農村題材《一個都不能少》電影里的小演員,現在怎麼樣了
張藝謀的作品《一個都不能少》,聚焦當年中國的農村小學教育現狀,以朴實的情懷喚起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為了表達故事的真實性,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來自普通學校,而不是一些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包括兩位主角魏敏芝和張慧科。
⑦ 跪求《一個都不能少》在1999年由張藝謀執導,魏敏芝、張慧科主演的劇情電影百度網盤資源
《一個都不能少》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NiIlOuqr7fwZMJzMov-Dkw
《一個都不能少》是由張藝謀執導,魏敏芝、張慧科主演的劇情電影,該片於1999年9月7日在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映。
⑧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主要人物有誰
魏敏芝
魏敏芝
女主角
張慧科
張慧科
男主角
田村長
田正達
村長
高老師
高恩滿
----
孫志梅
孫志梅
----
電視台門房
馮玉英
----
電視台主持人
李凡凡
----
縣中學老師
張藝長
----
窯廠老闆
徐占青
----
張慧科娘
劉漢芝
----
中年旅客
馬國林
----
電視台台長
武萬錄
----
火車站廣播員
劉茹
----
文具店老闆
王淑蘭
----
電視台導演
付新民
----
飯館老闆
白梅
⑨ 《一個都不能少》:13歲的女老師,張藝謀「極端的真實」
在「中國第五代導演」群體之中,張藝謀以其獨特的方式與電影敘事,在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影壇上,創造了屬於他個人的神奇故事。 在與其他「第五代導演」了創造「民族志」電影,同時也為自身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跡。
在張藝謀的電影生涯之中,他特別熱衷於「宏大視角下的民族故事」,同時通過深層文化觀念和傳統人格模式的巔峰來概括們民族的文化與 歷史 。在早期所執導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中都有著 張藝謀特有思考的影子,並在他獨有的視聽語言,象徵,隱喻,反諷下,將特有的神話思維民俗儀式化 。這使得張藝謀所執導的民族電影帶上了民族寓言的色彩,在世界電影舞台上留下佳話。
紀實性電影觀念,也在「中國第四代導演」的推動下得以流行與接受,到了80年代,以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又開始了以 「創作個性,反思傳統文化」 迫使紀實性漸隱。如果不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群體,中國電影還停留在「二戰電影」時期,是他們以學院派和本土傳統民俗的結合,使電影變得有趣。90年代, 張藝謀又以《秋菊打官司》,重新扛起了紀實性的大旗, 現實主義與電影美學達成了和解 。 隨後所推出的 《一個都不能少》更是達到極端真實化 ,也在電影史上更具意義。
張藝謀頗具實驗性的剝離了紀實風格淡橙的形式特徵。 影片中所有的演員都採用非職業演員,且保留這些演員們的真實姓名身份。 這是在中國電影史上史無前例的保留與前衛 探索 ,哪怕在此之前的《秋菊打官司》,張藝謀也僅僅只是選取了部分非職業演員。在拍攝時,張藝謀為達到臨場感,在攝制現場同期錄音,僅有少量的音樂與音響作為電影的情緒敘事。這些完全不暴露攝影痕跡的表現,反而達到了「反樸歸真」的效果。
這種極端的真實化,對《一個都不能少》的攝制有著巨大的考驗,但同時也帶來了電影攝制的一種無技巧的技巧。電影改編自施祥生非虛構性小說《天上有個太陽》的不無假定性的電影,原著中的故事也並未是完全的真實。張藝謀在其創作時,實質上是以第三人稱的自述所主導,他並非是按照原著一筆一劃的還原故事。
返回現實鄉土題材的張藝謀,也許是想在現實中再度創造真實的神話,但是這卻還是他的一廂情願,在以「民族志」為主體的「民族史詩」電影的光影已經悄然褪色。盡管張藝謀在《一個都不能少》極力去用這種技巧性去重構電影,但是 當「真實」成為極端的真實化,紀實性就還會被破壞,這種追求藝術與表現的風格,除了具有真實性外,還會留下「思想與深度」的缺席。
安德烈·巴贊說的:「 在主題面前, 一切技巧趨向於消除自我, 幾近透明。 」文學所構造的文字是直接且直白的,它在電影面前極容易喪失無限的想像空間與形式上的美感,這也使得在文學原著改編成電影的時候,原著是質朴透明的材料,而電影則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無形式感的敘述。
在嚴格意義上《一個都不能少》拋離了原著,是對 情感 與思想重新敘述的故事,是張藝謀的主觀意念主導的電影,而張藝謀的矛盾構造,色彩美學,影片敘述也不可避免的融入到影片紀實分風格的敘事。
在《一個都不能少》的故事開始,張藝謀就以「目擊者」的身份開始對准:某地區的邊陲村莊,一間破房,一名老師,28名學生,1到4年級混合上課的混合班,下課的鈴聲是根據房頂上的柱子光影。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如此熱愛著生活,珍惜著每一支粉筆。
當唯一的老師要探望回去病重母親的時候,村長也只能請來一個不過剛滿13歲的還來臨時擔當老師,這「一個都不能少」也成為了她神聖的目的,但11歲的張慧科也使得她不得不走上幾百里的山路,去尋找這位丟書的學生,在粗糙與窺視鏡頭的背後,直指是山區基礎教育的落後,「城市」與「鄉村」巨大反差衍生的局限與憂患。
從「鄉村」的強者再到「城市」的弱者,魏敏芝經歷了許多的困惑,陌生,與強烈的孤獨。這也使得魏敏芝從最初想得到50塊錢的實際目的變成了一種崇高的愛與關懷。 一個自身需要愛與關懷的孩子與對另一個孩子愛與關懷,是偉大的,但與此同時她也是無知的。
魏敏芝在面對電視電台采訪的「山村學生為何失去」的提問,她只能以「他們家缺陷」一句話來回答,這種質朴,真誠的回答,無知者無畏。就魏敏芝這個人物角色在表演以及電影中所承擔的作用,前南斯拉夫著名導演埃米爾·庫斯圖里察(兩屆金棕櫚大獎得主,56屆威尼斯電影節評委主席)也評價道: 影片中魏敏芝出現在電視熒屏上的一剎那是電影史上最感人的瞬間之一, 僅此就足令整個電影節為之動容。
在整個電影的故事中,觀眾們伴隨著魏敏芝從「鄉村」走到「城市」,雖然走過了上百里的路,但是這場跨越卻是徒勞無功的。 「 開放,世俗,冷漠」的城市與「封閉,落後,質朴」的鄉村之間的鴻溝 ,魏敏芝無法改變也無可奈何。它的填平只能靠來自城市主流群體,正如影片的最後,電視台將主流 社會 人群所貢獻的物資送到了水泉小學,傳達出了城市與人大眾的人關懷精神,這也將使得電影更貼近平衡的心態。
雖然《一個都不能少》有著其敘事形態,線索,主觀化的局限性,在廣度與深度上難以展開拳腳,但它依舊是傑出且具有代表性的電影。
張藝謀在致戛納電影節的信中寫道: 《一個都不能少》表達了我們對孩子的愛心和對我們這個民族整體文化素質現狀和未來的憂慮 。 最終張藝謀所執導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斬獲的銀獅子將之後,《一個都不能少》終斬獲第56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 金獅獎 ,第2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故事片 。
張藝謀自己也如此評價道《一個都不能少》:
電影在海內外大獲成後,國家版權局也為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下發了版權保護統治, 這是我國第一次對國產影片的版權問題的正式保護 。眾多的電影人與觀眾,也終於認識到美國電影史家理·希克爾所說的「令人振奮的主題,遠比明星和類型本身重要。」
只是可惜的是,在後來越發復雜的消費主義和 娛樂 精神的下,「振奮的主題」又被消解了。好的是,隨著《我不是葯神》《無名之輩》《戰狼2》的出現,這種「振奮的主題」也好像越來越多了。
[1] 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麼?》,崔君衍譯
[2] 貝拉·巴拉茲:《電影美學》,何力譯
[3]《一個都不能少》:「尋找」結構與放大性格,峻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