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紀錄片《第三極》的導演是誰
曾海若,陝西安康人,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2001年進入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任編導,2002年進入《東方時空·紀事》,開始拍攝紀錄片。
2003年參與《電影傳奇》的籌備製作,2006年任《電影傳奇》總導演,2007年開始,與崔永元一起探索口述歷史類節目的製作。
雅克·貝漢於1941年7月13日出生在巴黎,他生於戲劇世家,6歲參演電影,15歲登台表演,從20世紀50年代起共出演了70多部電影,包括令其名聲大噪的《驢皮公主》和《柳媚花嬌》。二十五歲時,他出演《半個男人》,一舉拿下威尼斯影帝,成為享譽世界的殿堂級演員。他還出演了《天堂電影院》和《放牛班的春天》,這讓他以湛藍的眼睛、柔和的聲音和雪白的頭發為外國觀眾所熟悉。後來,雅克·貝漢不再滿足於演員角色。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他成了大約15部電影的聯合製片人,包括希臘裔法國導演科斯塔·加夫拉斯(Costa-Gavras)的《Z》和他侄子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埃執導的《放牛班的春天》。他第一部參與製片的電影《焦點新聞》就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五年後參與製作的《高歌勝利》再度獲此殊榮。
③ 世界著名紀錄片導演有哪些以及相應的作品
雅克·貝漢先生是世界著名演員、製片人、紀錄電影導演。作為演員,他曾參演《天堂電影院》、《放牛班的春天》,並於1966年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金獅獎。後轉做製片人,1965年和1979年由他擔任製片的作品,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作為導演,他創作了紀錄電影「天、地、人三部曲」-——《遷徙的鳥》、《喜馬拉雅》和《微觀世界》,贏得了世界贊譽。2009年,他推出400多人團隊參與,歷時7年,耗資7500萬美元的紀錄電影《海洋》,再次震撼世界。
④ 中國導演吳皓紀錄片76天入選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你認為它能拿到提名嗎
1月10日,有媒體報道稱,由中國導演吳皓,陳瑋曦和一位匿名人士執導的紀錄片;抗疫紀錄片《76天》入選了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名單,並有望獲得提名。影片記錄的是2020年初武漢在封城的76天里,醫護人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全部過程,影片的拍攝者深入武漢各大醫院內部ICU,近距離展現了患者和醫護人員日常的真實情況。
他之所以值得提名是因為這一部電影是一部反映人類歷史的電影,反映了當代世界人民對病毒,對外來危害抵禦的一種決心。
⑤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的何苦導演現在怎麼樣了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的何苦導演現在還是在繼續他之前的生活,和之前並沒有特別大的變化,因為在我看來,何苦導演就是一個很真實的導演,他拍的紀錄片並不是為了嘩眾取寵。
⑥ 導演岩井俊二是一個怎樣的人
有「純愛電影教父」之稱的岩井俊二是日本著名電影導演、作家及紀錄片導演,並被譽為「日本新電影運動旗手」。岩井俊二的電影題材大部分以純愛、浪漫、暗戀及物哀為主線,電影鏡頭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徵,通常在色彩上進行藝術化處理,並且在影片中即使直面死亡,也設計得唯美而賦有詩意,同時岩井俊二善於運用不同的剪輯手段對電影進行剪輯處理,從而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本文闡述了岩井俊二的生平,分析了其電影題材的感情藝術特色,並對他的電影鏡頭藝術特徵進行了探討。
從事電視行業的幾年時間內,岩井俊二先後拍攝錄制了MTV《在太陽照耀的山坡上》、電視連續劇《我的孩子是個陌生人》《被驕縱的人》《瑪利亞》等多部作品。岩井俊二的才華在電視行業初露鋒芒。隨後在1992年,他拍攝了《夏之物語》《鬼湯》《來殺我的男人》《螃蟹罐頭》等精彩絕倫的電視作品。1993年,岩井俊二拍攝的《飛上天的煙火,是從下往上看,還是從側面看》獲得了1994年的日本電影導演協會新人獎。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並非電影作品,而是屬於電視劇行列,也由此看出,岩井俊二的電影藝術修為已經得到了日本電影界的認可。而1994年,他拍攝的電視短劇《愛的捆綁》更是獲得了1995年柏林電影節的NETPAC獎,岩井俊二的電影生涯正式拉開帷幕。
1995年,岩井俊二拍攝的首部電影《情書》引起了日本乃至國際影壇的強烈反響,影片不僅被看作日本新電影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且日本《電影旬報》授予岩井俊二最佳導演獎,同時,該片獲得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之後,他拍攝了《夢旅人》《燕尾蝶》等經典影片。《夢旅人》以精神病患者為題材,該片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中獲得記者評審委員會獎。而《燕尾蝶》耗資500萬美元,成為迄今為止岩井俊二最重要的代表作。1995年可以說是岩井俊二創作的一個高峰期和收獲期。
岩井俊二的才華不僅表現在電影藝術上,同時他對音樂、文學、繪畫也深有研究。他憑著對電影事業的熱愛,在電影創造中表現出嚴謹、慎重的職業態度。例如,1998年他創作《四月物語》後花費了八個月的時間親自對影片進行剪輯拼接處理,力求作品的完美。而影片《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是他與小林武史的第二次合作,其中影片的多首歌曲是由岩井俊二創作完成的。2004年,他創作的首部喜劇電影《花與愛麗絲》中的音樂也都是岩井俊二本人創作的。同時,他還出版了三本小說――《情書》《燕尾蝶》和《華萊士的人魚》以及《垃圾筐里的戲劇》和《現在和那時的岩井俊二》兩本散文。另外,他還將《情書》《燕尾蝶》改編為漫畫。這些藝術成就奠定了岩井俊二在電影創作中的`藝術根基。
⑦ 中國著名的紀錄片導演都有誰
周浩代表作:《市長》、《棉花》、《龍哥》、《差館》、《急診》、《厚街》、《四個春天》、《書記》、《7%》
⑧ 法國演員、紀錄片的導演雅克貝漢去世,你對他的哪些作品記憶深刻
雅克·貝漢是一名非常優秀的男演員和製片人以及導演和編劇,他生前拍攝了很多優秀的作品,令個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電影《半個男人》,他憑借著這部影片榮獲了第31屆威尼斯電影節沃爾皮杯最佳男演員,而且個人還非常喜歡他執導的紀錄片《海洋》,這部影片獲得了第36屆法國凱撒獎最佳紀錄片,而且個人還非常喜歡他的《微觀世界》,拍的這部影片獲得了第22屆法國凱撒獎最佳製作人,他生前有很多優秀的影片,同時他參演了很多作品 也都榮獲了不少的獎項。
⑨ 紀錄片《演員》定檔,這部紀錄片是由哪位導演所執導的
電影紀錄片的內容相差太大,這也會引起人們對電影的觀看需求。聚焦22位電影演員的電影紀錄片已經官宣了上映日期,那就是在10月30日與大家見面。由潘奕霖執導,這位導演曾經是流金歲月的節目主持人,擁有著非常成熟的拍攝手法和業務能力。
不同電影存在著不同的電影魅力,但是紀錄片的魅力在於能夠讓人們感受到紀錄片中的內容足夠真實。每當導演推出一部紀錄片時,人們關心的就是電影本身的內容。
總的來說,電影事業的蓬勃發展,永遠離不開專業電影人士的發光發亮。只有國內的電影工作人員發揮出卓越的業務能力,我國的電影市場才能夠得到進一步的開發與發展。電影演員官宣的上映日期為10月30日,我們完全可以到電影院里觀看一下,聚焦22位電影演員的優質紀錄片。至於電影的口碑和票房如何,我們還是需要交給時間來驗證呀。
⑩ 在這部朝鮮紀錄片里,我看到的不是朝鮮而是我們
這部 紀錄片 ,導演是維塔利·曼斯基(Vitaly Mansky),一位繼承弗雷德里克·懷斯曼(Frederick Wiseman)與D·A·彭尼貝克(D. A. Pennebaker)的「真實電影」傳統的紀錄片導演,他花了兩年時間和朝鮮協商,終於獲得了拍攝許可,於是有了這部《太陽之下》。
因為這部紀錄片電影拍攝於朝鮮,各種評論里充滿政治的言論,但是向安宇不想談任何政治。政治太恐怖,避之不及。
影片講述的是女主人公,8歲的辛美加入少年團,參加朝鮮前領導人金日成誕辰紀念日「太陽節」慶祝准備活動的過程。影片的開場,背景是金正日花,辛美幸福的說:
爸爸說,朝鮮是東半球最美麗的國家,是太陽最早升起的地方。
然後,影片用了20分鍾記錄辛美上學,記錄一早上和同學一邊唱著愛國歌曲一邊擦桌子。
用10多分鍾記錄教室里老師向學生們講述金日成童年時用石頭砸日本鬼子和地主。第21分鍾,記錄辛美一家的「日常」的一餐。
接著,爸爸開始教育辛美要吃泡菜……嗯,泡菜,辛美說泡菜還可以抗癌,爸爸媽媽開心大笑,直誇辛美聰明、讀書多。
這樣的橋段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看過太多這種排演的「其樂融融幸福一家」?
這場景還真就是排演的,影片到這里,畫面突然轉成沒打燈沒調色的原始素材,開始有人從旁邊走出來指導爸爸的演技,要求表演出「你的臉就像喝醉了一樣變紅」。
導演維塔利·曼斯基化了兩年的時間和朝鮮溝通,但是到了朝鮮,他只允許拍朝鮮讓他拍的,每天拍攝的素材也必須交由朝鮮方審核。但是導演耍了花招,貌似朝鮮派出來的協調人員對新的電子產品不是特別了解,於是他們要不就提前開機,要不就中間不關機,要不就開機了不關,總之就是錄到了很多的「穿幫鏡頭」。鏡頭里,朝鮮方工作人員拿著本子跟導演一樣喊action,跟「演員」講戲、對台詞,然後導演後期把這些穿幫鏡頭全部剪輯了進去,還故意放了很多未調色的原始素材。於是,我們看到了這一出出朝鮮精心呈現的「盛世圖景」。
朝鮮工作人員跟辛美說不要覺得在演電影,要表現自然一些
辛美的爸媽在拍攝間隙拿著劇本對台詞
當然,這些素材來的不容易,曼斯基把拍攝到的「朝方造假」的影像帶在身上,接受朝方檢查的畫面是他們實際拍攝分量的三四成。對於如何把這些偷拍的影像帶出朝鮮,曼斯基說,這個過程現在還不能說,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日後有機會再公開。
這裡面,朝鮮展示出來的多數是假的,甚至包括了辛美爸媽的身份。
這部片子里細節太多,向安宇不想一一去說。選兩處印象深刻的。
辛美加入了少先隊,加入的儀式70、80後想想自己小時候加入少先隊的場景就能腦補出來。然後是找來老英雄講述抗日故事,80後可以繼續腦補,反正向安宇小時候學校是組織過好多這種節目,一般是清明烈士陵園掃墓後的必備節目。
不過向安宇感慨的不是這個,而是老兵講述完用步槍打美國鬼子飛機的故事,同學們鼓完掌之後,突然就冷場了,老兵站在講台上,不知所措,不知道下一步該干什麼,長久的沉默之後,轉身問躲在簾子後面的朝鮮方工作人員:接下來該說什麼?
當一個人一生都是安排好的,連下句話該說什麼都不知道了吧。也許是不敢,故事是預先編號的,可以說,說完之後呢?結束語怎麼講?講錯了就是大問題,於是只好問別人。
工作人員從旁邊過來教他恭賀小朋友加入少先隊,他把話題轉到了偉大領袖,旁邊人只好在此沖出來,再次教他:你只要恭賀小朋友就行了。
於是,這位老兵簡單的恭賀小朋友加入少先隊,匆匆結束。
另一個點,導演問辛美,加入少先隊之後對未來有什麼期望?
辛美說著說著就哭了,劇組工作人員想要安慰辛美,讓她不哭,跟辛美說:想點開心的事情。
辛美想了很長時間,回答:想不出來。
接著劇組人跟她說:知不知道什麼聽來高興的詩歌或歌謠?
辛美毫不猶豫開始背誦「愛國詩歌」。
向安宇不知道60後、70後、90後的8歲是怎樣的,也不想用政治的框架去評論這部電影。我看到了很多小時候經歷的影子,但是更讓我脊背發涼的是:我在2016年四處看,依然看到很多這樣的影子。
我網站公安局備了案,所以,我只能當魯迅筆下那個去給別人家生小孩道賀的人:呵呵,哈哈,嘻嘻……
前段時間自己也在拍紀錄片,采訪一個老爺子,住在窩棚里,聊天時候談談人生愛好,燈光布好,麥支上,機器打開,擺正了姿勢卻話鋒一轉,開始歌頌。說真的大吃一驚,原本的想像里,這樣的生活應該是有怨言的,但卻是一堆歌功頌德。馬上想明白了,我一直想拍「市井」,市井不是擇菜罵街做小生意,這個才是真正的市井。市井人的圓滑,知道抱怨和咒罵沒好處,有渠道賣賣乖陪個笑才能換來實際的好處。這是中國式的聰明,不僅是市井小民,哪裡的中國人都一樣。
狗汪汪叫是沒肉吃的,腆著臉吐著舌頭跑上去搖尾巴,說不定能換來肉,至少也不會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