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瑞典藝術電影導演伯格曼奇遇

瑞典藝術電影導演伯格曼奇遇

發布時間:2022-11-28 21:12:34

① 瑞典電影的新的電影

60年代,瑞典電影界出現了一代新人。1963年瑞典政府對電影事業的政策進行了改革,給開始從事創作的新導演創造了一些比較好的條件。這個時期出現了所謂的新瑞典電影學派。這個流派的很多導演本人是作家,他們都是根據自己撰寫的電影文學劇本進行拍片的。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B.魏德堡。新瑞典電影學派的創作特點是真實地描寫生活中的沖突,進行社會分析,力求在復雜的相互關系中探究個人和社會的生活。這個學派對電影語言的新的富於表現力的手段進行了探索,為了使作品接近實際生活,在藝術片里也運用了紀錄片的手法。以B.魏德堡為首的編導和評論家反對老一輩導演主要是I.伯格曼的創作傾向和美學原則。B.魏德堡指責I.伯格曼的創作「過分脫離實際,說理過多,具有玄妙色彩」,並反對把I.伯格曼當作瑞典電影的代表。
「新瑞典電影」學派的影片題材都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社會生活為內容的。如B.魏德堡的《烏鴉居民區》(1963)描寫一個瑞典工人家庭簡朴的生活經歷;《愛情-65》(1965)和《你好,羅蘭德》(1966)接觸了戰後瑞典的青年問題;《阿達倫-31年》(1969)和《喬?希爾》(1971)反映工人運動,創作的社會傾向性體現得最為明確。這個學派的導演J.特羅厄爾的作品具有史詩般的氣魄,如《這就是你的生活》(1966,根據瑞典作家E.O.V.雍松的小說改編)敘述一個年輕人的生活,展示出20世紀初瑞典的時代面貌;根據C.A.V.莫貝里的作品改編的兩部影片《僑民》(1971)和《移民》(1973)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災荒年代瑞典貧苦農民遷徙美國的情景。導演 V.舒曼的影片《情婦》(1962)、《491》(1964)、《服裝》(1964)、《你們說謊!》(1969),特別是敘述1909年大罷工的影片《一掬愛情》(1974),都是關於社會和政治問題的作品,但是他的影片時常由於赤裸裸地描寫性變態,妨礙集中揭示社會生活現象,如他的影片《兄妹的床鋪-1792》(1966)、《我是個喜好黃色的女人》(1967)、《我是個喜好藍色的女人》(1968)等。
導演J.陶納爾拍攝了描寫資產階級婚姻崩潰的影片《九月的星期天》(1963)、《一次戀愛》(1964)、《奇遇從這開始》(1965)、《酒後頭痛》(1973)。導演J.哈爾多夫集中表現青年生活問題,描寫青年的孤僻性格和同周圍生活的沖突以及這種情況導致犯罪或產生心理上的混亂等等,他的影片有《神話》(1966)、《放盪生活》(1967)、《烏拉和尤里亞》(1967)、《幻想自由》(1969)、《公司職員們的娛樂晚會》(1972)、莫留下我自己(1980)。屬於「新瑞典電影」學派的導演還有M.塞特林、I.加姆林、L.約林格、J.考爾內、S.貝約克曼和K.格雷德。

② 《英格瑪·伯格曼拍電影》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英格瑪·伯格曼拍電影》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r2VmbrWarO5bsX1vzPL1AQ

提取碼:9lup
《英格瑪·伯格曼拍電影》
導演: 維爾戈特·斯耶曼
主演: 英格瑪·伯格曼、維爾戈特·斯耶曼、古納爾·布約恩施特蘭德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瑞典
語言: 瑞典語
上映日期: 1963-01-27(瑞典)
片長: 146分鍾
又名: Ingmar Bergman g?r en film
Vilgot Sj?man(《我好奇》)拍攝的關於Ingmar Bergman拍攝《冬日之光》的紀錄片 分劇本、拍攝(上、下)、後期、首映五部分 全面介紹Ingmar Bergman的導演工作

③ 英格瑪·伯格曼的創作經歷

英格瑪·伯格曼藝術成就涉及方面較廣,是瑞典電影、劇場及歌劇導演。他在斯德哥爾摩大學讀書期間,經常參加戲劇小組或戲劇團體的活動。1944年離校到南方哈辛堡市立劇院任專職導演。1944年他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苦悶》(HETS FRENZY),1945年執導了第一部影片Crisis《危機》。此後又接連執導了Skepp till India land (《開往印度的船》,1947)、Fingelse (《監獄》,又名《魔鬼的寵兒》,1949)、Tirst (《渴望》,1949)等片,《不良少女莫妮卡》則使他聞名全球。
英格瑪·伯格曼導演過超過170場的戲劇,62部電影。自行編劇的有50多部作品,其中《處女泉》、《杯中黑影》、和《芬妮與亞歷山大》於1960年、1961年和1983年先後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呼喊與細語》於1974年獲得奧斯卡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影片、導演、劇本等提名。《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野草莓》、《魔術師》、《處女泉》和《杯中黑影》則讓他在柏林、戛納和威尼斯等歐洲三大電影節各有斬獲。
他所喜愛合作的國際知名演員有麗芙·烏曼與馬克斯·馮·賽多(Maxvon Sydow)。他大部分的電影都取景自故鄉瑞典,主題多是冷酷的,處理痛苦與瘋狂。
1960年代末,伯格曼在瑞典哥特蘭的法羅島生活了很長時間,並在這里製作創作了許多電影。
伯格曼活躍了超過60年,但他的事業在1976年受到嚴重挫折,當時他被指控逃漏所得稅。在一場拙劣的刑事偵查之後,他終止一系列待完成的製作,關閉他的工作室,並且自我放逐至德國八年。
英格瑪·伯格曼的作品中隨處可見的奇異構思對當代很多導演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法國「新浪潮」導演呂克·戈達爾和美國黑色幽默大師伍迪·艾倫。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對《時代》雜志說,伯格曼的電影是任何一個電影人都想拍攝的,哪怕「只拍出其中的一部」。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說:把我和伯格曼相比是在恭維我。 1937年,進入斯德哥爾摩大學攻讀文學和藝術史,閱讀了大量莎士比亞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戲劇作家的作品。同時經常出沒於學校的學生業余劇團,編寫劇本、導演戲劇、飾演角色。大學畢業後在哥德堡、赫爾辛堡、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擔任過戲劇導演。
40年代的創作
1944年,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折磨》(Hets,1944),尖銳地抨擊了瑞典的學校教育制度對學生的粗暴、專制和殘酷壓迫,由 Alf Sjoberg 拍成影片。
1946年,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機》(Kris,1946)。(1948)、《渴》和《監獄》(Fangelse,1949)等片。 50年代初,在電影藝術上開始逐漸成熟起來。
50年代中後期,隨著《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Sjunde inseglet,Det,1957)、《野草莓》(Smultronstallet,1957)、《面孔》(Ansiktet,1958)等影片的拍攝完成,伯格曼躋身於世界著名導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大多數作品都是在用攝影機窺視人的靈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猶在鏡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以及《假面》(1966)、《恥辱》(1968)、《呼喊與細語》(1972)等等。這些影片排除了戲劇沖突、故事敘事,以隱喻、象徵的手法探討現代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困難和生命的孤獨痛苦。這一時期,多採用室內心理劇的結構形式,在看似狹小的空間里展示人的內心無比廣闊的時空變幻。 1977年拍攝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The Serpent's Egg,1977)。
1978年拍攝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鳴曲》(Hostsonaten,1978),描寫事業與家庭的矛盾、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隔膜,以及她們之間又愛又恨的相互關系。影片由 Ingrid Bergman 主演。
1982年,伯格曼著手拍攝他自稱為「最後一部影片」《芳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1982)。這是他人物最多、情節最復雜、規模最大、視野最廣闊、拍攝費用最昂貴、放映時間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影片。這部影片有六十個有台詞的角色,一千二百個群眾演員,是一部把喜劇、悲劇、滑稽劇和恐怖片熔於一爐的家庭紀事。伯格曼過去影片中的主題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戀的事物都重復出現在這部影片里,他自稱這部影片是他「作為導演一生的總結」,是「一曲熱愛生活的輕松的贊美詩」。
80年代退休
自1983年完成《芬尼和亞歷山大》之後宣布不再拍片,但實際上,他通過自己的劇本仍在對瑞典電影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
1992年,著名丹麥-瑞典導演比爾·奧古斯特執導了伯格曼編劇的影片《最美好的願望》(Goda viljan,Den,1992)。這部描寫伯格曼父母感情生活的電影在當年戛納電影節上榮獲了金棕櫚獎和最佳女演員獎。同年,伯格曼的兒子丹尼爾·伯格曼也把父親的小說《星期天的孩子》(Sondagsbarn,1992)搬上了銀幕。
1996年,伯格曼的另一個劇本《私人的談話》(Enskilda samtal,1996)又被與他長期合作的女演員、導演麗芙·烏爾曼拍成了電視劇。
2003年,為瑞典國家電視台製作的電視電影《薩拉邦德》(Saraband,2003),這是自《芬尼與亞歷山大》以後20多年來惟一在電影院里與觀眾見面的伯格曼長片。影片在法國著名女演員讓娜·莫羅的建議下,參加了昂熱首映電影節組織策劃的瑞典電影大師觀摩展。

④ 瑞典知名導演伯格曼的代表作有哪些

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1918年7月14日生於瑞典布薩拉,父親是瑞典國教Protestant 的高僧。他的家鄉布薩拉是瑞典聞名的歐洲小城,有古老的大學和教會,風景優美,有中世紀遺物和裝飾, 尤其是被稱為農民的壁畫特別多,這構成他以後《第七封印》的題材。另外海盜時代也為他《處女之泉》提 供了背景。但他的宗教家庭對他影響最大,宗教生活的刻板偽善,使他對僧侶、律師、醫師等職業產生懷疑 。 1940年,他進入電影界,1944年他寫的劇本「Hets」(Frenzy苦惱),由瑞典著名導演塞伯維拍成片子 ,他兼任副導演,該片是戰後瑞典復興的前鋒,值得紀念。 1945年,伯格曼正式升為導演,執導《危機》。在又拍了一段時間的低成本後,《愛欲之港》開始了他 的個性與作風。《不良少女莫尼卡》一片使他名揚全球,對法國新浪潮導演有很大影響。 以後伯格曼同時在戲劇和電影兩方面發展,他在劇院的地位日趨穩固,他也團結了一大批演員,這為他 以後拍攝低成本的室內劇提供了方便。他在電影方面的聲望也隨著他作品的增多而與日俱增。 他的作品獲得國際電影節的有: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納電影節特別獎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納電影節特別國際獎、最佳導演獎、女演員集體演技獎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魔術師》 1959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處女之泉》 1960年戛納電影節國際影評家聯盟特別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電影節天主教電影獎、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獎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哭泣與耳語》 1972年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面面相覷》 1977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芬妮與亞歷山大》 198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在舞台劇方面,在60年代中後期,伯格曼成為瑞典劇壇的超級大人物。一般認為,他的作品具有以下特徵: 1. 繼承自西斯特 雷斯堤爾萊以來北歐電影的神秘主義,如作品《第七封印》、《野草莓》、《處女泉》等等。2. 對神與人之間的交流的懷疑,如《杯中黑影》《冬之光》《沉默》等所謂'神之沉默'三部曲等。3.從 以上兩點造成對人的不信任,特別是對女人。這包括他所有作品,尤其是《魔術師》、《魔鬼之眠》以及後 期作品。所以有人評論他與瑞典代表劇作家斯特林堡之間的相似。 在電影史上,有一個詞用來表達人們對那些以電影為生命並為之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們的尊敬,這個詞叫' 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毫無疑問就是這樣一位導演和編劇。 拍攝於1982年的《芬尼和亞歷山大》是伯格曼在從影40年後告別影壇的收山之作。它獲得了當年奧斯卡 的最佳外語片獎。該片講述一個孤獨少年尋找愛和溫暖的故事。影片通過少年的視角審視四周的生存環境, 人們通常用'伯格曼的代表作'這個詞來形容這部影片。 有幸保存下來的伯格曼拍攝這部電影時的工作鏡頭,向人們展示了60歲時的伯格曼。許多人都認為《芬 尼和亞歷山大》中那個孤獨的小亞歷山大,就是伯格曼自己的童年時代,那種童年時代的孤獨記憶始終纏繞 著他不曾離去。 伯格曼在後來的回憶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時對父母之愛的渴求和得不到這種愛的怨恨。 在70年代接受瑞典電視台采訪時,伯格曼說:'一種巨大的怨恨建立在我和父親之間。有一天,他打了我 '。這種難解的心理情結一直貫穿著伯格曼的電影生涯。 瑞典皇家大劇院,這個讓少年伯格曼迷戀的地方,終於在後來走進了伯格曼的鏡頭里。他早年的一部作 品《夏日游歷》就是以瑞典皇家大劇院為背景的。該片講述一個熱愛芭蕾的年輕人愛上了劇院芭蕾女演員的 故事,在這部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青年伯格曼的成長之路。 接下來,年輕的伯格曼執導了他早期作品的代表作《冬日之光》。這時他已經和男演員約瑟夫森開始了 長達幾十年的合作關系。這一直是伯格曼的一個特點,他總是和相熟的演員、攝影師共同工作。約瑟夫森後 來回憶說,那時的伯格曼是一個孤僻的人,人們都不怎麼和他說話',但是人們都能意識到他是一個不平凡的 人。 伯格曼早年的影片《私人生活》,像伯格曼早年的所有作品一樣,只有簡單的幾個人物。人物痛苦而敏 感,他們苦苦追求著生活的意義,這讓伯格曼的電影被評論界稱為'哲理影片'。把哲學的命題作為影片的主 題,這一直是伯格曼影片的標簽。 一場表現女主角痛苦的精神狀態的戲,一直讓在片中扮演冷麵婦人的女演員麗芙.厄爾曼記憶猶新。麗芙 說:'那時的我大約只有二十五、六歲。我雖然對很多事都不太懂,但是憑直覺,我知道那個女主角就是伯格 曼自己。' 伯格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60年代他成為瑞典皇家大戲院的院長,後來因為要專心創作而辭去此 職務。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叫得很響。《夏夜的微笑》是伯格曼拍攝的為數不多的古裝影片之一。這之後 ,他因《野草莓》而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大師地位開始被確立。 但是在伯格曼的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振奮的無疑是《第七封印》了。影片通過男主角參加的十字軍東征 的游歷過程,大膽地提出了幾個咄咄逼人的主題。首先,伯格曼肯定生存的痛苦、個人的孤立無援,接下來 他大聲質問生與死的問題,大聲質問人與上帝的問題,質疑一種生存狀態,卻找不到可以歸去的精神家園, 這一直是伯格曼的痛苦所在,也是伯格曼影片的特質之一。 伯格曼影片的製作人說:'伯格曼懷疑上帝的存在,他喪失了信念,他是一個探索者,終其一生他都是一 個探索者'。70年代的伯格曼仍然延續他帶著強烈個人色彩的影片風格進行創作。這一時期他的作品有《呼喊 與細語》、《面對面》、《傀儡生命》等等。伯格曼一生共四次獲得奧斯卡獎。在他後期的作品中,'人生而 孤獨'的主題在得以堅持的同時,也開始融入一些溫情美好的東西,人們看到一個激烈的伯格曼在慢饅變得平 和。 1976年,伯格曼的創作被打斷,關於伯格曼漏稅的新聞鋪天蓋地佔據了瑞典各種報紙的重要版面。伯格 曼因此離開了瑞典。這是伯格曼生命中頗為尷尬的一段,一個具有國際聲譽的電影人卻失去了自己的祖國。 5年之後,伯格曼終於回到祖國來完成他的告別之作,這就是《芬尼和亞歷山大》。一個熟知伯格曼的朋 友說:'你會發現其實伯格曼的影片中根本沒有兒童,那些兒童就是他自己。' 《紐約時報》對這部影片大加贊揚。評論認為'伯格曼想把他過去所拍影片的所有主題都融匯在這部影片 里,影片就像是一個深知生活痛苦艱辛的人來講的一個細節豐富的故事,可是這個人卻發現生活即使痛苦也 沒有足夠的理由去拒絕生活的樂趣。'正是這樣溫暖陽光的一面感動了全世界的觀眾。《芬尼和亞歷山大》也 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三項獎,並創下外語片得獎的最高紀錄。 1992年,更加溫暖美好的影片《情天未老》出現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這是伯格曼晚年編劇的唯一兩部 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由他兒子丹尼爾.伯格曼執導的《星期天的孩子們》。《情天未老》講述的是一對年輕人 的婚姻故事。在這兩部作品中,伯格曼把他心中的父母親再次作為描述的主角,但是這一次他把他的父母描 述成具有豐富人性的、性格堅強的人。我們看到老年的伯格曼終於與父母和解了,而這正是他終其一生所努 力的目標之一。 ★★★[中盛影業]近期推出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的作品如下: 《惡魔之眼》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早期代表作品 《夏日游歷》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 博格曼早期作品 戈達爾的評語:個人認為《夏日游歷》是伯格曼最美的電影,我喜歡它。 《危機》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早期代表作品 《危機》中幾乎孕育著伯格曼後來所有傑作的特質 《魔術師》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博格曼鼎盛時期代表作品 獲得: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英國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所有這些女人》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博格曼鼎盛時期代表作品 《狂亂》 本片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操刀劇本 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⑤ 伯格曼及其作品

伯格曼是瑞典電影界的代表⼈物,他曾四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獎 。伯格曼有著⼤量舞台劇的創作經歷 ,鍾情於特寫、固定鏡頭和⼈物內⼼獨⽩ ,通過獨特的敘事⽅式 ,以⼈物內⼼深處的⽭盾沖突推動情節,捕捉⼈物情緒的細膩變化 ,從而展現夢境、現實、幻覺交替展現 。伯格曼被稱作為「銀幕上的哲學家」 ,作為瑞典電影宗教元素的虔誠信徒 ,伯格曼開創了現代主義哲理電影的先河,其理念貫穿著數代⼈對於尋求⼼靈解脫的思索。

伯格曼之所以被稱為「銀幕上的哲學家」是因為在創作過程中,他有意識的加入了敘事的意識流特色以及哲思的表達,在他的代表作《野草莓》和《第七封印》中鮮明的展現其藝術風格:

一、意識流敘事的運用

意識流敘事注重對心理領域的探索,將人物的回憶、記憶、想像、潛意識活動搬上銀幕,以一年拼貼的方式,展現敘事。從而展現出人物的內心活動景觀。在伯格曼的《野草莓》中,主要講述了⽼教授伊薩克回⺟校領獎的過程所發⽣的故事,它的成功之處 在於通過夢境把現 實世界與精神世界的距離拉近,以旅途為明線,以主⼈公尋找內⼼的歸宿為暗線。 通過四層夢境來串聯整個故事,伯格曼通過展現主⼈公的內⼼世界和現實⽣活之間的錯位創造了亦真 亦幻的藝術效果,運⽤獨特的藝術⼿法將⾃⼰的內 ⼼世界展現在了觀眾⾯前,並實現了⾃我精神的救贖。

二、銀幕中的哲思

伯格曼將鏡頭對准生存、死亡、愛情和人性,將現實生活的哲學思考融入電影作品之中,這讓影片在思索現代人對與尋求心靈解脫上有了更加深刻的哲學色彩,深刻的展現生存哲思的運維,探索人類靈魂精神生活。例如《第七封印》,該影片是英格瑪·伯格曼最後⼀部講述宗教與信仰的作品,⽚中騎⼠與象徵死亡、身披裹⼫布的⼈形對弈的鏡頭堪稱經典,這部⻛格神秘詭異的影⽚雖然看起來有些晦澀,卻蘊含著極為深刻的哲理。影⽚表現的不僅是死亡,更多的是信仰。導演從很多⽅⾯講述了信仰,如⼀直貫穿於影⽚始終的約夫、⽶亞夫婦,約夫是⼀個單純可愛的⼈,他熱愛⽣命,堅持⾃⼰的信仰,約夫的形象也體現了導演英格瑪。

瑞典電影對電影語言的大膽探索和革新對自然景觀使用觀念和技巧等使得瑞典電影在國際上獲得了極大的影響力,而正是伯格曼憑借意識流敘事、銀幕上的哲思賦予了瑞典電影極高的藝術加之和人文色彩,在瑞典電影史以及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⑥ 恩里克·伯格曼的一生做了些什麼有哪些作品

1918年7月14日,恩里克·伯格曼出生於瑞典烏普薩拉的一個具有濃厚宗教氣氛的家庭。父親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誠的路德教徒,曾長期擔任牧師。母親是一位上層階級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親對伯格曼的管束嚴厲到臻於殘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籠罩著一種嚴峻、壓抑的氣氛,這一切對伯格曼後來的創作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1937年,伯格曼進入了斯德哥爾摩大學攻讀文學和藝術史,他閱讀了大量莎士比亞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戲劇作家的作品。同時,他經常出沒於學校的學生業余劇團,編寫劇本、導演戲劇、飾演角色,大學畢業後在哥德堡、赫爾辛堡、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擔任過戲劇導演,這為他日後的電影編導生涯打下了扎實的基礎。1944年伯格曼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折磨》,尖銳地抨擊了瑞典的學校教育制度對學生的粗暴、專制和殘酷壓迫,由阿爾夫·斯約堡拍成影片。1945年伯格曼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機》。50年代初,伯格曼在電影藝術上成熟起來。50年代中後期,隨著《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術師》等影片的拍攝完成,伯格曼躋身於世界著名導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伯格曼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在用攝影機窺視人的靈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猶在鏡中》(1961年)、《冬日之光》(1962年)和《沉默》(1963年),以及《假面》(1966年)、《恥辱》(1968年)、《呼喊與耳語》(1972年)等等。這一時期,伯格曼多採用室內心理劇的結構形式,在看似狹小的空間里展示人的內心無比廣闊的時空變幻。1977年伯格曼拍攝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1978年拍攝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鳴曲》,描寫事業與家庭的矛盾、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隔膜,以及她們之間又愛又恨的相互關系。影片由英格麗·褒曼主演。1981年,伯格曼著手拍攝他自稱為「最後一部影片」的《芳妮和亞歷山大》。這是他人物最多、情節最復雜、規模最大、視野最廣闊、拍攝費用最昂貴、放映時間長達3個多小時的影片。這部影片有60個有台詞的角色,1200個群眾演員,是一部把喜劇、悲劇、滑稽劇和恐怖片熔於一爐的家庭紀事。伯格曼過去影片中的主題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戀的事物都重復出現在這部影片里,他自稱這部影片是他「作為導演一生的總結」,是「一曲熱愛生活的輕松的贊美詩」。

⑦ 《野草莓》與英格瑪·伯格曼講述了什麼

1956年秋,38歲的瑞典電影導演英格瑪·伯格曼驅車來到烏普薩拉大學城,他曾在這里阿祖母一起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他站在祖母的舊居前,手扶門把,突然想到:如果推開門,還能夠回到童年時代嗎·這一突乎其來的念頭,便是他在1957年拍攝影片《野草莓》的最初動因。

要准確復述出這部影片的故事,顯然是十分困難的。可以說,這是一部關於一個能夠回到往昔、能夠重復已有體驗和能夠召回死去的人的影片。伯格曼在這部影片中,借用了小說中意識流手法和技巧,擺脫了傳統的劇情結構模式的束縛,打破了正常的時間順序和敘述邏輯,把現實、回憶、夢幻、想像、體驗、意念交織在一起,通過生動的銀幕形象,真實地揭示了一個孤獨、冷漠的老教授的內心。因此,《野草莓》所著重表現的,與其說是老教授的一生,還不如說是他對人生的探索。這就形成這部影片非常復雜的結構。

在現實層面上,劇情是橫向發展的。老教授驅車離開斯德哥爾摩前往隆德,去接受那兒的大學授予他的榮譽學位。這一路上,便成為他人生旅途的象徵。途中他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先是兩個小夥子和一個姑娘,他們的三角戀愛使老教授想起過去的愛情生活;後來是一對爭吵不休的夫婦;在加油站,又遇見了另一對夫婦,他們動情地回憶起他過去的事。老教授還一路重訪了過去熟悉的各個地方。這些人、這些事和這些地方,重又勾起他對過去生活的回憶和眷戀。這樣,故事便在某些關鍵時刻暫時停頓下來,而進入老教授的內心世界,結構變為縱向展開,描述他整個的一生。最後,他參加接受榮譽學位的盛典後回到家中,試圖改變同家人和周圍其他人的關系。影片以他的一個溫暖的美夢結束,與開始時的惡夢遙相呼應,形成鮮明的對比。

英格瑪·伯格曼不僅自己以電影的形式去探索、闡釋、思考人與生命、殘疾、宗教、老年、婦女等各種富有哲學意義的理性問題,而且在一定時期內將整個瑞典電影引上了一條被歐洲影評界稱為「靈魂的電影」的創作道路。作為現代電影的創作者,伯格曼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最有影響的導演藝術家之一,稱他為世界現代電影的「一代天驕」。

⑧ 英格瑪·伯格曼的個人經歷

英格瑪·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於瑞典烏普薩拉,生於一個路德會傳教士的家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七封印》(het Sjunde inseglet,1957年)與《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伯格曼從他對人類狀態(human condition)的探索中,發現了憂郁與絕望,同時也發現喜劇與希望。
瑞典電影、劇場、以及歌劇導演。他出生於一個路德會傳教士的家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第七封印》(het Sjunde inseglet,1957年)與《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伯格曼從他對人類狀態的探索中,發現了憂郁與絕望,同時也發現喜劇與希望。除了導演之外,伯格曼也為他大多數的電影作品撰寫劇本。他被譽為近代電影最偉大且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
英格瑪·伯格曼是瑞典著名的電影、電視劇、戲劇三棲的導演,傑出的電影劇作家,現代電影「教父」,「作者電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當地時間2007年7月30日(周一)在他的最後定居地瑞典法羅島去世,享年89歲。
他導演過62部電影,多數自行編劇,也導演超過170場的戲劇。他所喜愛合作的國際知名演員有麗芙·烏曼與馬克斯·馮·賽多。他大部分的電影都取景自故鄉瑞典,主題多是冷酷的,處理痛苦與瘋狂。
伯格曼活躍了超過60年,但他的事業在1976年受到嚴重挫折,當時他被指控逃漏所得稅。在一場拙劣的刑事偵查之後,他終止一系列待完成的製作,關閉他的工作室,並且自我放逐至德國八年。
伯格曼父親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誠的路德教徒,曾長期擔任牧師,後來成為瑞典國王的宮廷牧師。母親是一位上層階級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親對伯格曼的管束嚴厲到臻於殘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籠罩著一種嚴峻、壓抑的氣氛,這一切對伯格曼後來的創作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伯格曼在劇場與電影上的興趣很早就開始了:「在九歲的時候,他用一整套的錫兵玩具換得一個電池式魔燈(magic lantern)式攝影機,這個改變了他一生志向的東西。他回憶說在那一年內他介由玩這一個「玩具」在家裡擁有了一個完整的私密世界。他製作他自己的場景、木偶與燈光效果,並用木偶表演,他自己做旁白演出奧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戲劇作品。」
1934年,在伯格曼16歲的時候,被送到德國的朋友家度暑假。人們普遍相信他在威瑪出席了納粹黨的集會活動並見到阿道夫·希特勒。之後他在自傳《魔燈》(Laterna Magica)中寫到有關他逗留在德國時,德國家庭如何把一幅阿道夫·希特勒的肖像放在他床邊的牆上的內容,並且還寫下了「多年來,我在希特勒的立場上,為他的成功而高興,也為他的失敗而悲傷「這樣的文字。
他服了兩期五個月的義務兵役。
1937年,伯格曼進入斯德哥爾摩大學學院(後來的斯德哥爾摩大學)就讀,主修文學與藝術。他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在學生戲院中,而且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電影耽溺者」(genuine movie addict)。同一時間,一個無事實根據的牽連使得他跟他父親在後來幾年中決裂。雖然他沒有從學校畢業,他還是寫了很多的劇本,有些是歌劇,而且變成戲院里的助理導演。當他1942年在戲院工作時,他第一次有機會執導他自己的劇本《Caspar's Death》。這出劇交給瑞典電影行業協會(Svensk Filminstri)的成員觀看,並且為他帶來了一個寫電影劇本的工作。

⑨ 求關於英格瑪·伯格曼的資料

要是寫專論就不要過分關注網上資料,一是不詳細,二是不嚴肅。
買幾本書是最好的辦法:
《伯格曼論電影》、《魔燈——伯格曼自傳》、《北歐電影哲人(英格瑪·伯格曼)》、《英格瑪·伯格曼》(映像館)……

⑩ 以下哪一個不是瑞典藝術電影導演帕格曼的作品 A狼的時刻 B奇遇 C假面 D野草

選B。
英格瑪·伯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1957年執導「野草莓」,1966年執導「假面」,1968年狼的時刻。
而「奇遇」是1960年義大利現代主義電影導演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的作品。

閱讀全文

與瑞典藝術電影導演伯格曼奇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特別喜愛的電影英文 瀏覽:79
韓國交換溫柔中文字幕電影 瀏覽:110
十大最佳女主角電影 瀏覽:806
加勒比海盜5電影票價格 瀏覽:938
苗族電影經典愛情喜劇 瀏覽:841
五部英文電影的主要內容 瀏覽:966
老電影特別快車圖片 瀏覽:972
北京法國什麼的看電影的 瀏覽:215
大尾鱸鰻1電影啊完整的 瀏覽:828
法國電影修道鏡在線觀看 瀏覽:501
冥婚電影完整版台灣 瀏覽:861
灰姑娘電影音樂歌詞 瀏覽:394
電影科幻大全免費看 瀏覽:852
台灣幾個小混混被殺電影 瀏覽:962
電影可愛的中國演員 瀏覽:376
爸爸兒子互換身體是什麼電影 瀏覽:902
一個電影的游戲下載網站源碼 瀏覽:951
千與千尋電影圖片高清 瀏覽:986
騾子電影台詞英文 瀏覽:122
唐白虎點秋香周星馳演的電影 瀏覽: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