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導演陳劍師傅是誰
導演陳劍師傅是張藝謀。
陳劍發自媒體自稱自己師傅是張藝謀,還稱他為老流氓,又亂認親,2013年,陳劍以張藝謀大舅子身份,發表了《張藝謀發言人致媒體的公開信》,稱張藝謀與陳婷所生三個孩子,因為第一個孩子近視眼、獨生子女的緣故,三個孩子都不算超生。
B. 娛樂圈中的師徒,肖戰師父讓人驚訝,趙麗穎的師父橫行半個娛樂圈,他是誰
娛樂圈中有很多師徒肖戰的師傅最讓人驚訝,趙麗穎的師傅簡直是橫行半個娛樂圈,趙麗穎的師傅是馮小剛。
在娛樂圈中有很多的師徒,讓我們都震驚到的是師徒關系最讓人意想不到的就是趙麗穎的師傅,趙麗穎的師傅是在娛樂圈中非常的有名氣,而且他作為一名導演捧紅了很多的流量明星。
明星之間有很多的師徒關系,讓我們不知道而最為好奇的就是趙麗穎的師傅,趙麗穎的師傅就是馮小剛,馮小剛對於趙麗穎來說幫助是非常的大,自己就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導演,有過很多的經典影視作品,同時他看上趙麗穎的是從在選秀中挑選出的趙麗穎,也可以說馮小剛是趙麗穎娛樂生涯的啟蒙老師,同時趙麗穎也沒有辜負馮小剛,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到了現在,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影視作品,都是趙麗穎的演技也給我們帶來很多精彩的亮相。
C. 宋洋出道多年卻一直不溫不火,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一個演員出道不火,有很多的因素。可能與演員的個人意願,發展方向,個人的運氣都有關。宋洋雖然出道了很多年,也出演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基本都是聚火人不火的狀態。路人無法轉化成粉絲。自然一直默默無聞。
在運氣方面,宋洋雖然也遇到一些非常好的導演,非常好的製片人。但是他所出演的影視作品,幾乎沒有大爆的。偶爾有些小水花,也因為他不常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而慢慢熄滅。
或許他本身的性格就是如此。遇到自己想要演的角色,即使只在熒幕上呈現兩三分鍾。他也會主動跑去找到導演請求。如果是不喜歡的角色,他也不會為了增加曝光量出演。
其實,個人是非常贊賞這種性格的演員。有自己的底線,有自己的追求。希望他未來的路可以越來越好。
D. 有一個師傅教了5個徒弟金木水火土讓他們去偷東西最後發現師傅是個日本人,徒弟們一起給師傅殺了是什麼電影
不知道你找的是不是《神通》,一個道士有金木水火土五個徒弟,最後好像死得只剩一個了
E. 「安全第一」的元奎,曾捧紅周星馳和傑森斯坦森,原來這么厲害
元奎的第一個標簽是倒霉,特別的倒霉。
他出生不久 父母就離異了,接著父親又早逝 。家裡無法養活,只好送他去戲班學藝。包吃包住,但是要和師傅簽生死契,學徒期間打死不賠。
元奎從小就很懂事,訓練尤其刻苦。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有些動作始終難以達標,氣得師傅整天罵他「大棒槌」。
後來才發現,原來是他腿型有問題,有點O型腿。師傅只好讓 兼管服裝和道具 ,負責幕後工作。
這份差事看似輕松,其實更加辛苦。
每天訓練或演出結束後,其他師兄弟可以倒頭就睡。可他還要收拾所有道具,有時候弄得太晚,就只好睡在舞台上。外出演出的時候,因為害怕別人偷東西,他經常一個人睡在狹小的道具室里。
後來戲班解散,他跟著師兄洪金寶去做龍虎武師,依然混得很衰,還被人取了個諷刺的外號。
粵語中,「奎」的發音類似「灰」,喊起來繞口,大家就改成了「蛋」,有嘲諷他「完蛋」的意思。
元奎被叫了不少年「阿蛋」,直到後來功成名就,大家才不約而同地改成「阿旦」,江湖人稱「旦哥」。
元奎從1970年入行,雖然參演過不少電影,但因為腿型原因,他並不熱衷當演員,一直都在轉型成為導演,直到15年之後,才終於迎來一個機會。
1984年,洪金寶成立德寶電影公司,為了力捧新人楊紫瓊,他量身定做了《貓頭鷹與小飛俠》,可惜票房撲街。
不服氣的楊紫瓊決定轉型為打女,洪金寶正忙於《五福星》系列,於是把她交給了師弟元奎。
元奎訓練了楊紫瓊半年,發現她舞蹈功底深厚,雖然學會了很多架勢,可是很難勝任驚險的動作,力量也很差。
想要成功,就得另闢蹊徑。次年,元奎作為導演,別出心裁地推出了《皇家師姐》。他利用巧妙的動作,絕妙的鏡頭角度,揚長避短,充分展現了楊紫瓊的身體優勢。
這部電影之後,楊紫瓊一炮而紅,很快成為香港第二代打女的領軍人物。 元奎也一戰成名,在導演界開始嶄露頭角。
第二年,元奎與元彪成立威禾電影公司,並推出了創業作《執法先鋒》。這部電影製作精良,場面宏大,元彪還上映了一系列高空扒飛機的戲碼,特別的驚險刺激。
可惜上映時,與洪金寶的《富貴列車》和成龍的《警察故事》撞車。雖然最後票房不高,但在圈內卻獲得了一致好評。
此後,元奎又導演了《飛龍猛將》。這部電影由洪金寶、成龍、元彪三兄弟聯袂主演,元華飾演大反派。七小福一下囊括其五,可謂經典中的經典。
80年代後期,元奎作為導演,開始在香港影壇大放光彩。
而屬於他的黃金時代,才剛剛到來。
1990年的一天,元奎與大佬吳思遠閑聊。
兩人發現,內地正流行氣功熱,到處都是特異功能人士,而香港則流行賭片。 何不將二者結合,拍成一部電影。
元奎於是找來劉鎮偉,三人合力完成了《賭聖》的劇本。該片由元奎與劉鎮偉聯合執導,嘉禾作為發行商。
當時,嘉禾推薦由梁朝偉出演主角,因為他的名氣夠大。
但導演組覺得不太合適,反而決定啟用剛剛獲得金像獎最佳新人的周星馳。
據說吳思遠找到周星馳時,把他嚇了一大跳。吳思遠在業內口碑不算好,張國榮剛出道時, 就被他忽悠拍了部風月片 ,成為一生的污點。
周星馳以為他故技重施,非常的懷疑。最後看在能當男主角,以及不菲的片酬上,才忐忑不安地答應了拍攝。
沒想到,這部惡搞《賭神》的低成本電影,僅僅上映28天,就獲得了4132萬的超高票房。成為了香港開埠以來,第一部票房過4000萬的電影。
苦熬多年的周星馳由此一飛沖天,成功開啟「無厘頭」喜劇時代。
這一年還發生過一件大事。
嘉禾打算和林正英開拍一部僵屍片,可是雙方對創作產生了分歧。
林正英想要與現代警匪片相結合,嘉禾覺得不靠譜。最終林正英憤而出走,自己拍了部《驅魔警察》。
嘉禾只好臨時找來元奎和劉鎮偉救場,推出了《屍家重地》,由元奎親自擔任主角。
《驅魔警察》其實很經典,不少鬥法的場面都很有特色,看得出來,英叔花了很大的心血。但是相對而言,小巫還是更喜歡《屍家重地》。 感覺它更有創意,也更加 搞笑 ,讓人看著很放鬆。
連續幾部電影的成功,讓元奎成了電影界的香餑餑,不少明星都渴望與他合作,其中就包括李連傑。
彼時,李連傑憑借《黃飛鴻》系列,成功在香港占據腳跟。但也因為這部電影,他與嘉禾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在經歷了解約、經紀人被槍殺等一系列困難後,李連傑最終創辦了正東電影公司。
為了保證電影質量,他特意邀請了元奎和崔寶珠作為合夥人,三人形成強悍的鐵三角創作團隊。元奎負責導演及動作指導,崔寶珠作為製作人,李連傑則領銜主演。
1993年,正東電影推出創業作《方世玉》。
雖然這部電影後來取得了難以逾越的成就,但當時業內人士普遍不看好。 因為黃飛鴻實在太經典,李連傑走在大街上,甚至有人直接稱呼他為黃師傅。大家都認為,經典難以逾越。
三人經過多次討論,決定嘗試一種新的功夫喜劇。
首先動作要優雅,不能像成龍一樣的雜耍功夫。其次要輕松 搞笑 ,所以加入了不少經典配角,例如尤其是蕭芳芳的「苗翠花」,以及陳松勇的「雷老虎」。
最後還要有 歷史 厚重感,有一定的家國情懷。所以選擇了從喜劇角度,詮釋方世玉的少年時代。
電影最終不失所望,取得了3000多萬的票房,還分別在香港金像獎和台灣金馬獎上斬獲最佳動作指導,更是被美國《 娛樂 周刊》評為「史上最佳19部動作電影之一」。
名利雙收,可謂當年度最大的贏家。
《方世玉》還有個意外驚喜, 元奎親自從體校挖掘了趙文卓 ,在片中擔任反派九門提督一角。這是趙文卓的第一部電影,出道即巔峰,元奎可謂是他第一個貴人。
同年,正東電影趁熱打鐵推出《方世玉2》,依然由元奎擔任導演和動作指導。
他還客串了一個經典角色,「安全第一」的李國邦。尤其是給雞點穴的情節,至今讓人津津樂道。
能夠想出這樣 搞笑 的橋段,就問你服不服?
1994年,元奎作為導演,又推出了《中南海保鏢》。這部電影有多經典,就不多贅述了。
最重要的是,他讓李連傑成功轉型, 脫離了古裝英雄形象的桎梏 。
在此之前,李連傑演的都是古裝,例如方世玉、張三豐,甚至張無忌,雖然精彩,但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而這部電影,讓觀眾見識到了李連傑的現代劇,讓他以後的戲路寬廣許多。
正東電影只出品過5部電影,但部部經典。不僅讓李連傑登上功夫皇帝的寶座,也讓他得到了好萊塢的青睞。
1998年,李連傑開始征戰好萊塢,在他的強烈要求下,元奎也作為武術指導一同前往。
這里插播一段學英語的趣事。李連傑當時與元奎打賭,每周見面一次,用純英語討論劇本,輸了就罰100美元。
元奎總是在見面前一天晚上,通宵背誦劇本,打算一見面就傾瀉而出。結果李連傑總是先拉著他喝茶,聊點別的事,一頓操作下來,元奎早就忘得精光,為此輸了不少錢。
到了好萊塢之後,元奎不僅是李連傑的御用武術指導,也參與過不少其他大片。例如《X戰警》,就是由元奎擔任動作設計,讓不少大導演敬佩有加。
2002年,元奎受呂克·貝松邀請,擔任《非常人販》的導演,用香港電影的套路拍攝好萊塢大片。這部電影讓初出茅廬的傑森·斯坦森一炮而紅,迅速晉升為好萊塢一線動作明星之列。
此後,元奎又接連擔任了不少好萊塢大片的導演和動作指導,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2008年,元奎受吳宇森的邀請,回國擔任《赤壁》的動作指導。劇中所有戰爭的場面,都是由元奎設計和調度,這種指揮千軍萬馬的能力,在動作導演中,可謂首屈一指。
此後,元奎擔任動作指導,參與了《新少林寺》、《不二神探》、《黃飛鴻之英雄有夢》等國產電影。也參與了《致命王牌》和《龍之誕生》等美國電影。
如今,已經年逾70的元奎主要在國外生活,因為太低調,幾乎找不到他的任何消息。
元奎的一生低調至極,雖然名聲不顯但成就巨大。
作為導演,他拍攝了不少膾炙人口的電影,不僅為我們創造了無數的美好回憶,也一手捧紅了不少巨星。
作為動作指導,他獲得過14次金像獎提名,5次金馬獎提名,全都是經典大片。
作為演員,他雖然出場不多,但每個角色都異常難忘,讓人回味至今。
F. 劉家良與劉家輝什麼關系
劉家輝是劉家良的義弟。
劉家良1934年7月28日出生於武術世家,父親劉湛是黃飛鴻入室弟子林世榮的親傳弟子,因此深得黃氏武學真傳。1943年,9歲的劉家良開始隨父習正宗洪拳,並鑽研不同門派功夫,練就了深厚的武學根底。1948年,隨家人移居香港。
(6)電影師傅大導演擴展閱讀:
劉家良演藝經歷:
1950年,隨父投身電影界,當臨時演員、臨時場記、龍虎武師、替身,並開始與父親劉湛共同參與了數十部由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期間參與第一部影片《關東小俠大戰女鏢師》。
1953年,16歲的他出演第一部電影《黃飛鴻》。
1955年,參演動作電影《黃飛鴻威震四牌樓》。
1960年,參演動作電影《鐵臂拳王》並飾演過山鼠一角。
1963年,劉家良與北派武丑袁小田的徒弟唐佳從《南龍北鳳》開始,聯手擔任武術指導,兩人亦因此成為武指界的最佳拍檔。此後,兩人在「北海街19號」成立廣東人武行的根據地。
1965年,與拍檔唐佳接受左派電影公司長城公司邀請,擔任張鑫炎執導的電影《雲海玉弓緣》的武術指導,這是他們參與的第一部國語片,並在片中首次引入吊威亞技術做輕功特效,兩人也因此成名。
同年,與唐佳一同被邵氏公司用重金聘為武術指導,加入公司後首先參與徐增宏執導的動作電影《江湖奇俠》。之後頻頻與導演張徹合作。
1967年,因邵氏公司老闆邵逸夫對泛濫老套的武打片厭煩,決心要拍攝新類型的武打片,劉家良和唐佳便與張徹合作拍攝新派武俠片電影《獨臂刀》,其中他參演影片並擔任武指。在電影上映後,該年票房超過百萬。
G. 吳京被師傅誇獎害羞撓頭,硬漢有哪些反差萌
吳京真的是一個特別有趣的人,他的師傅在誇獎他的時候,他害羞的直撓頭。而且之前成龍誇他4個影片就獲得了200億的時候,他瞬間害羞的走開,那個場面在看到的時候讓人覺得特別的搞笑。不得不說吳京雖然是硬漢,但是在很多人誇獎他的時候,他的反應還是非常搞笑的。同時吳京能夠有這樣的成就和他自身的努力有著很大的關系,不過也要感謝他所遇到的貴人。例如他師傅對他的指導,他的師傅已經85歲了,但是在上了年紀的同時還乘著飛機去為吳京站台。
這大概就是無論你多大,無論你有怎樣的成就,在長輩的面前你永遠都是一個孩子。吳京在他的師傅面前就是這樣,其實他的身份很高,而且也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師傅的面前他永遠都是徒弟,犯錯了就要挨打和挨訓,所以能夠被師傅誇贊。這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所以他的作品能夠被認可也是值得去稱贊的。
H. 香港電影風雲23:七十年代港片大導演龍虎榜
喜歡香港電影風雲的影迷朋友,可能有人已經發現了,我們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講述上世紀70年代香港那幾位大導演的故事:李翰祥、張徹、胡金銓、程剛、羅維,以及已經提到的楚原。當然我們後面還會重點講他。好多朋友已經在問了,這好不容易到了70年代,李小龍生與死的天才彗星時代也劃過去了,就等著你講許冠文、洪金寶、成龍呢,怎麼講了這么久,還沒到啊?還在74、75 這兩年打晃呢?那到周星馳得多少年呢?你這是幾個意思?
我的意思啊,其實很簡單,想通過我的介紹,讓大家還能記得,當年香港電影還有這一批大導演,是他們奠定了港片八九十年代輝煌的基礎。後來,幾位開山立派的喜劇之王、新浪潮巨匠、功夫巨星、英雄槍戰暴力美學大導演,都出自這些大導演的門下。但這些大導演現在有幾人記得呢?
王晶最近因為新片《追虎擒龍》接受訪問,當被問到怎麼評價他自己的時候,王晶說:「當年,李翰祥、張徹、楚原,哪一個不是獨霸一方啊,那都是神一樣的存在。但現在,誰記得呢?20年之後,也沒有人會記得王晶」。
王導演這話,聽得我唏噓不已啊。確實,現在喜歡香港電影的朋友,基本都是70後、80後,看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港片,還記得王晶是誰。但李翰祥、張徹、楚原,可能就要更資深的影迷才知道了。所以,作為香港電影的說書人(我是這么自詡的啊——魏君子),真的有必要、有義務傳播這些70年代的香港大導演和他們的作品。咱們不敢說讓更多的人知道,起碼希望現在還喜歡港片的影迷朋友們,還能因為我們的節目記住他們。確實如王晶導演所說啊,當年的大導演們各霸一方,厲害到什麼地步呢?
我以前還在做媒體的時候,曾經訪問過老演員劉丹。現在年輕人知道他,因為他是楊冪的前公公。但我們70後、80後熟悉他,那是因為電視劇《上海灘》中的馮敬堯,和83《射鵰》中的洪七公。不過說起劉丹——「丹爺」,最早出道,其實是先在國泰做演員,後來轉到邵氏,再後來才去了電視台。他在邵氏期間,我對他印象最深的角色,是《大軍閥》里和胡錦飾演的寡婦通姦的那長工。這李導演李翰祥啊好戲謔,給這角色取的名字,北方話念起來好笑。姓什麼呢?姓季,季節的季;名伯長,伯父的伯,長短的長。這姓跟名合起來,就是好念不好聽了。
我當時問起劉丹,就是《大軍閥》,他演《大軍閥》的時候,他就豎起大拇指說:「李翰祥大導演,厲害」!劉丹普通話講得特別好,他說,這里邊是有原因的。當時的大導演都是內地過來的,比如,張徹是帶著上海腔的普通話,李翰祥則是個標準的京片子。那我們這些小演員一定要學好國語,就是普通話,好跟導演套詞兒啊,想著給我們安排個角色呀。你看,這就是當時的大導演,就是這么厲害。
李翰祥、張徹、胡金銓、程剛、羅維他們這些,崛起於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前期達到巔峰。在他們之前是卜萬蒼、馬徐維邦、屠光啟、 朱石麟 、岳楓的時代,和李翰祥他們同代的陶秦,死得早一點。國泰那一批導演,像易文、王天林,隨著國泰的沒落,也都作鳥獸散,王天林去了電視台,去拍電視劇去了。同期的還有左派的長鳳新那批導演,陳靜波、張鑫炎,其實他們當時正是創作力蓬勃,可惜偏偏趕上文革,那左派電影公司就受影響了。正好那個時候是李翰祥、張徹、羅維他們最紅的那十年——就文革那十年,也算是生不逢時啊,就說張鑫炎、陳靜波這些左派導演。
那粵語片導演50年代,那佐姐、李晨風都是製作董事等身。到了60年代,同期的——就跟李翰祥他們同期的,只剩下秦劍能與之匹敵。畢竟,當時粵語片製作是不及國語片的。那秦劍兩大弟子——楚原和龍剛,相繼崛起於60年代,論創作力和票房影響都不弱於李翰祥、張徹這些大導演。可惜,60年代末,粵語片走向了沒落,連秦劍都跑到邵氏拍國語片去了。可惜不久啊,他上吊自殺了。
到70年代,楚原和龍剛也都轉向拍國語片,而且都有非常優異的表現。雖然楚原和龍剛當時年紀只有40左右歲,比李翰祥、張徹是要年輕的,但成就和市場表現完全不熟,也可以算在70年代大導演之列。那綜合來講,從創作成就到票房表現,70年代各霸一方的香港大導演,也就李翰祥、張徹、羅維、楚原、程剛、龍剛,以及稍後的劉家良,差不多這7位左右。
另有一幫也是很厲害,但是稍微弱一點的,但非常活躍的導演,也算名導演吧,像羅臻、何夢華、鄭昌和、黃楓,那還有再晚他們這一代的孫仲、桂治洪,華山、鮑學禮,午馬,還有新崛起的吳思遠、葉榮祖等等,就構成了70年代前期的香港導演陣營。
在那個時代,想成為導演真的是太難了,因為還是傳統的做派,實行學徒制,攝影、美術甚至動作指導,都得是先從小工做起,得跟著師傅。吳宇森就曾經回憶說,當時你要在這個圈裡做導演,最起碼要先做十年場記,然後再做20年的副導演,才有機會讓人家提拔你升為導演。這話當然誇張,那你相當於得在電影圈熬30年,你就五六十歲了。雖然誇張啊,但實際上,沒個十年八年,跟著師傅從副手做起,還真是不行。
哪像現在,誰都能做導演,演員、歌手、作家。就做不了院線大電影的導演,還可以做網路電影的大導演吧,一年上百、上千部,新導演一年怎麼也幾十、上百吧。但當年不行,當年還是得按照學徒制,做導演必須得熬。李翰祥、胡金銓都是從演員、美工做起,熬了七八年才做上導演,這真算快了。
李翰祥是1956年第一次擔正做導演拍《雪裡紅》,那是30歲,雖然是年輕的。胡金銓,1965年拍自己擔正導演的《大地兒女》已經33歲了。那這兩位,為啥你一直在強調什麼擔正呢?因為李翰祥拍《雪裡紅》之前啊,還給永華的《嫦娥》做過補戲導演,但是他沒署上名。胡金銓在拍《大地兒》之前,他署名導演過黃梅調電影《玉堂春》,但那部戲的總導演是李翰祥,胡金銓只是執行,所以胡金銓他是不會將《玉堂春》算作自己導演作品的。
那我們看看這李翰祥、胡金銓都熬了七八年,過了30才做導演,這才是那個時候的常態,因為這兩位都算是快的。但是有兩個特殊,一個叫秦劍,一個叫楚原。這一對師徒啊,秦劍是22歲做導演,楚原是23歲,當時被稱為天才,那是可遇不可求啊。
那正因為做導演太難,當有人成為有票房號召力的名導演之後啊,基本就形成了,以導演為核心驅動項目和組建班底。像邵氏這種大公司里,基本都是按導演劃分陣營。這種情況到70年代前期是到達了頂峰,但隨即也開始發生變化,一批年輕人出現在這些大導演的身邊,一個個就是相繼跳出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奠定了自己的市場和影壇地位,也擔起了改變香港電影的 歷史 使命。
這些年輕人都是誰呢?我先一一給大家報下名。第一位出現在張徹的身邊,他叫吳宇森。後來我們知道,憑《英雄本色》成為名揚國際的暴力美學大師。他在1972和1973年間,是以助理和副導演身份,跟隨張徹大導演。第二位是出現在嘉禾的名導演黃楓身邊,他叫洪金寶。後來他是動作片的大哥大了,在當時他是拜黃楓為乾爹。1972到1977年間,以動作指導身份跟隨黃楓。第三位是出現在李翰祥身邊,他叫許冠文,70年代的喜劇之王。1972年,他成為李翰祥《大軍閥》的男主角,就跟隨在李翰祥身邊偷師。第四位出現在大導演羅維身邊,他叫陳元龍。後來我們就知道那是超級動作巨星了。1976年,陳元龍成為羅維的干兒子,羅維給他改名成龍,開始力捧他。當然沒紅,那後邊的事情我會重點、作為重點講述。
與此同時,胡金銓為嘉禾拍完《迎春閣之風波》和《忠烈圖》之後,他的製作公司,來了兩個年輕人給他做助理,這兩個年輕人,一個叫許鞍華,另外一位叫余允抗,後來都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主力。當然,這群年輕人在這些大導演身邊的時候,是根本沒想到他們能改變香港電影。但他們又是如何做到改變香港電影的呢?這就是我們後邊電影風雲的序幕。
當導演這些大佬們開始老去,年輕的英雄們陸續登場。港片的黃金年代,這才正式拉開他的大幕。那欲知詳情如何,下回咱們詳細講。
I. 明明是同一個媽生的,姜大衛、爾冬升、秦沛為何三人三姓
眾所周知,娛樂圈向來就是一個"圈",人際關系錯綜復雜。因為情侶、前任、情敵等關系,幾個人放在一起就能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關系網。但除了狗血的感情故事,在娛樂圈中還有一部分人確實有著血緣關系。
比如外表粗狂的張菲和溫文爾雅的費玉清,就很難讓人相信他們是親兄弟。
兄弟三人個個都事業有成,紅薇的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