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伊朗電影《毫無爭議的旗手》人物是誰
人物是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出生於伊朗德黑蘭,伊朗電影導演、編劇、製片人、攝影,畢業於德黑蘭大學美術學院。
1970年,執導劇情短片《麵包與小巷》,從而正式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1987年,執導劇情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該片獲得第42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銅豹獎。1990年,執導劇情片《特寫》,該片獲得第14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魁北克影評人獎。
1997年,執導劇情片《櫻桃的滋味》獲得第5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1999年,執導劇情片《隨風而逝》,該片獲得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002年,執導劇情片《十段生命的律動》,該片獲得第5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2005年,獲得第5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榮譽金豹獎。2010年,執導劇情片《合法副本》,該片獲得第6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
2014年,擔任第6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和電影基金會單元」的評委會主席。
2016年7月4日,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歲;同年10月6日,獲得第21屆釜山國際電影節"年度亞洲電影人獎"。
『貳』 跪求好心人分享24幀2017年上映的由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導演的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
《24幀》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ujkOXdYvQEi-EiFyDj3uxQ
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伊朗、法國
語言:無對白
上映日期:2017-05-23(戛納電影節)
片長:114分鍾
又名:廿四格(港)、24格(台)、二十四格、24幅畫面、二十四幀、24Frames
這是二十四段每秒二十四格的電影真理,也是饋贈給世人的遺願紀念。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在靜態攝影與動態影像之間,百轉千回、細細探尋,也搭建起兩種藝術表現形式間的關聯。下起雪來白茫茫一片的林地,炊煙裊裊升起的村屋,鳥兒振翅飛過原野,鹿與牛緩步遷徙橫越,世間萬物在阿巴斯靈動詩意的凝視中,每一個按下快門瞬間的之前與之後,都隨著景框里的窗框樹影搖曳,天馬行空地流轉時光,在影格與影格之間,梳理電影的本質。
「電影始於葛里菲斯,止於阿巴斯。」這是法國新浪潮大導演高達對阿巴斯電影美學的贊譽。從攝影出發,拓延影格之間的空隙,《24格》發想自阿巴斯個人收藏的照片,歷經三年的時間與伊朗技術團隊合作,運用數位影像工具,以3D動畫、擺拍的方式,重新想像這些畫面的前世今生,與其創造出來的情感觸動。攝影與電影之間反覆且親密的追尋與叩問,一曲溫柔而綿長的影像詩
『叄』 你最喜歡的三部阿巴斯電影分別是哪三部
我最喜歡的三部阿巴斯電影分別為:《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橄欖樹下的情人》,《櫻桃的滋味》。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孩子純真的心靈之光
導演: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主演: 巴比·艾哈邁德·波 / 艾哈邁德·艾哈邁德·波/ 科達·巴和·迪范
劇情看點:
為了一本錯拿的筆記本,小小少年在蜿蜒的鄉間山路上來回奔波,從天亮到天黑,一路遇見的大人、種種困難都告訴他,「你找不到的,回家吧」。兒童和成年人之間的世界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交錯和碰撞,而我們的小主人公以自己的天真執著堅持到了最後一刻。
這可能是阿巴斯所有電影中情節最簡單的一部,主角試圖自殺的原因、生活背景一概沒有交代,阿巴斯完全用他擅長的長鏡頭段落和深景深鏡頭,不著痕跡地表現人物心理和故事的發展。
最後,開放式的結尾和劇組人員的出鏡再一次跨過真實和虛構的邊界,在觀眾和電影之間造成一種奇妙的抽離感。這部電影也讓阿巴斯折桂當年的戛納電影節。
『肆』 阿巴斯簡介
不與群芳同列的伊朗導演阿巴斯
丁丁(9月14日23:28)
談到電影,極少有人會想起伊朗。
長久以來,這片綺麗的土地一直由歐美大國把持,即使將焦點對准亞洲,為世人所矚目的也是中國、日本、印度等與西方接觸較密的國家。相形之下,封閉而又動盪的小國伊朗完全可以被電影文化界忽略。這一悲哀的境況終於由一位不同凡響的電影導演改變,他就是現今影迷們不時掛在嘴邊的阿巴斯。
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1940年6月22日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自小就表現出對藝術的強烈興趣。畢業於市立美術學院。他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走美術道路,為了生活,便暫且為交警局設計交通海報,同時給兒童讀物畫插圖,後來開始拍攝廣告和短片。對各種工作的嘗試為他日後從影積淀了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
1969年是伊朗電影史上不可磨滅的一年——伊朗新浪潮(Iranian New Wave)誕生了,青少年發展研究院聘請阿巴斯組建電影學系,此後的二十三年間(至1992年),他一直在此拍片。電影系成為了製作伊朗新電影的溫床,而對阿巴斯本人來說,這同樣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正是從六九年開始,作為一名導演、劇作家、製作人以及剪輯師,他如一顆新星在伊朗電影工業浪潮中冉冉升起。
1970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抒情短片《麵包與小巷》,從中我們已可洞見他日後集大成作品的藝術風格:紀錄片式的框架,即興式的表演,真實生活的節奏,和現實主義的主題。而這一切都被他舒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積累了幾年拍短片的經驗,1974年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旅行者》(當然也只有74分鍾),細膩地描繪了一個叛逆的鄉村問題少年,他執意要到首都德黑蘭去看一場足球比賽。八十年代,他相繼拍攝了一些反映伊朗學齡兒童面臨的問題的紀錄片,如《一年級新生》(1985),《家庭作業》(1989)等等。
『伍』 導演阿巴斯基阿羅斯塔米
阿巴斯·基阿羅斯塔米1940年6月22日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畢業於市立美術學院。他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走美術道路,為了生活,便暫且為交警局設計交通海報,同時給兒童讀物畫插圖,後來開始拍攝廣告和短片。對各種工作的嘗試為他日後從影積淀了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
二十餘年的從影生涯早已使阿巴斯在本國成為支柱型導演,但他真正登上世界影壇、確定了其國際大導演的地位,還是在進入八十年代末期以後。1987年,樸素的兒童題材影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第一次讓他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承認,在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拿回了大獎。1991年的作品《生活在繼續》成為阿巴斯首次攜與參展紐約電影節之作,在戛納電影節上獲得羅西里尼人道主義精神獎和金攝影機獎。1997年,思索生死問題的哲理影片《櫻桃的滋味》為阿巴斯贏得了更大的聲譽,於戛納影展上奪得金棕櫚大獎。阿巴斯成為伊朗首位獲此殊榮的導演。1999年他推出了《隨風而去》,榮獲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阿巴斯·基阿羅斯塔米堪稱當今世界影壇少有的大師,他善於從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類最深的情感。包括戈達爾在內的眾多的著名電影導演對他都推崇倍至。黑澤明稱基阿羅斯塔米的作品「無與倫比」, 同時庫亞斯塔米也被與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艾里克·羅默爾(Eric Rohmer)等前輩電影大師相提並論,因為他的電影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簡約的語言與深刻的觀念並存。」
2016年7月4日,阿巴斯因為癌症在巴黎逝世,享年76歲,遺體於8日運回伊朗安葬。澤維爾多蘭、賈樟柯等人發推表示哀悼,巨星隕落,難道是伊朗新浪潮的終結?
『陸』 阿巴斯的電影回顧
1995年8月3日至13日,最早將阿巴斯的電影推上國際影壇的洛迦諾電影節舉辦阿巴斯電影回顧展,首次放映了他從影以來的全部作品。電影節組委會在當年7-8月號的法國《電影手冊》雜志上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回顧展廣告,其中用了這樣一句話評價阿巴斯的電影:這位天才的伊朗導演創造的影像標志著當代電影每年都在登上一個新的台階。同時,該期《電影手冊》(總共114頁)還以48頁的篇幅全面介紹了阿巴斯和他的所有影片。
廣告或許難免會有誇大或不實之詞,但那時阿巴斯的名聲確實如日中天。雖然90年代剛剛過半,阿巴斯就已被認為是90年代世界影壇出現的最重要的電影導演。(1)這個大膽看法源於歐洲,但很快就擴展到了整個西方,塔倫蒂諾、庫斯圖里卡、吉迪古安、克拉比什、克萊爾·西蒙、戈達爾等歐美著名導演都對阿巴斯傾注了極大熱情,尤其是向來喜歡發表駭人聽聞的言論的不協導演戈達爾,據說在戛納電影節看了阿巴斯的影片後公然宣稱?quot;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基亞羅斯塔米!
(2)在當時的西方影壇,這位東方導演的名聲甚至超過了同樣受到西方推崇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件事跟戈達爾有關。1994年,戈達爾給紐約影評人協會寫了一封書面謝詞,婉言拒絕該協會頒給自己的電影獎,同時譴靚了美國人將基耶洛夫斯基的成就置於基亞羅斯塔米之上的做法,為這位伊朗導演在美國遭到的冷遇鳴不平。
(3)戈達爾的此舉在美國影評界引起強烈反響。不久,由阿巴斯編劇、擔任過他的副導演的賈法爾·潘納西執導的《白氣球》(榮獲1995年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在美國的藝術影院上映後,不但贏得廣泛好評,而且創造了伊朗電影在美國的票房紀錄,阿巴斯的名字也開始真正為美國觀眾所認識。
除上面提到的馬克馬爾巴夫和帕哈西之外,當代伊朗的著名導演還有瑪索德·賈法利·約扎尼,基亞努什·阿亞里,普朗·德拉克山德赫,拉克斯坦·巴尼一伊特邁德,納賽·塔吉瓦伊,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學成才的阿巴斯在提攜年輕電影導演方面不遺餘力,甘為年輕電影人做嫁衣,為他們策劃影片、當剪輯、寫劇本,以致有人說阿巴斯在當代伊朗電影界扮演教父角色。
(1) 戈德弗雷·切西爾《提出問題的電影--論阿巴斯·基耶羅斯塔米的電影》,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6年第7-8期,中文(林茜譯)載《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7年第1期。本文作者是美國影評人,主要為《紐約時報》和《觀眾》雜志撰寫影評。
(2) 勞拉·穆爾維《基耶羅斯塔米的不確定原理》,英國《畫面與音響》雜志1998年第6期,中文(梅峰譯)《世界電影》1999年第3期。我在寫作本文時受到切西爾和穆爾維兩文很大啟發,下文引用他們的話均來自這兩篇文章,恕不一一註明,僅在引文前後予以標明。另外,兩文均已譯成漢語,我在引用時參照原文略作了些許文字調整,將人名片名等與本文進行了統一。
(3) 參見戈達爾致紐約影評人協會主席阿爾蒙·懷特的一封信,刊登在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5年3-4月號。另外,根據切西爾的觀點,戈達爾更喜歡基亞羅斯塔米朴實的人道主義而不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詭詐的神秘主義。
(4) 斯戴伐尼·谷代《櫻桃的滋味與桑葚的味道--評<櫻桃的滋味>》,法國《電影前台》雜志1998年4月號,總第471期,中文見本期《當代電影》。
(5) 伊朗青少年教育發展協會(一般簡?quot;卡努恩,西文拼音為Kanun),是在伊朗王後的倡議下於60年代創辦的教育機構,不久即獲得政府的財政資助。該機構沒有繪畫、陶藝等許多部門,成立於1969年的電影部很快成為後起之秀。1970年,阿巴斯的第一部影片在伊朗兒童電影節獲獎,卡努恩從此成為伊朗著名的電影製作機構。1979年伊斯蘭發生革命後。伊朗第一部送往國外參加電影節的影片就是該機構出品的,當代伊朗許多電影導演的影片都是在這里拍攝的。
(6) 阿巴斯《阿巴斯自述》,法國《電影手冊》1995年第7-8期,總第493期,中文(單萬里譯)見本期《當代電影》,本節中的引語除特別註明的以外,均引自此文。
(7) 阿巴斯《電影沒有護照--阿巴斯談<隨風而去>》,梯也里·於斯和塞爾日·杜比亞納采記,法國《電影手冊》1999年12月號,中文(單萬里譯)見本期《當代電影》。
(8) 參見《基耶羅斯塔米特寫--阿巴斯訪談錄》,菲利普·羅帕特采訪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6年第7-8期,中文載《北京電影學院學報》(林茜譯)1997年第1期。
(9) 指電影畫面的聲帶信號,放映電影時一般是不投射到銀幕上的。
(10) 李一鳴《感受威尼斯》,載《當代電影》2000年第1期。
(11) 參見《何以填補感情的空洞--評<脫衣舞場>》(《當代電影》1998年第6期)。在《脫衣舞場》中,伊格揚認為人類的感情如同一個空洞,又像是一個難以填滿的黑洞,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是無法解決問題的。在他的下一部影片《美麗的翌日》91996中,他所竭力描寫的也是這樣一個巨大的黑洞,影片據以改編的小說題銘中引用的美國女詩人艾米莉·狄更森的話也許更能說明他拍攝此片的意圖:由於菲薄的天賦和語言的束縛,人類的心靈學會了虛無,虛無是一種力量,它能使世界煥然一新。
(12) 歐瑪爾·海亞姆(1048-1122)曾出任宮廷太醫和主管天文方面的職務,也寫過一些四行詩(類似中國的絕句),但生前不以詩人而聞名,直到19世紀其詩作被翻譯成英文才得以大量傳播(中國在1928年出版了郭沫若從英文轉譯的海亞姆詩集,題名《魯拜集》)。
(13) 同(4)。
(14) 阿巴斯《立方體的六個面--阿巴斯談<橄欖樹下>》,米歇爾·西蒙和斯特法內·谷代采訪法國《正片》雜志1995年2月號,總第408期。中文見本期《當代電影》。
(15) 阿巴斯在自己電影創作中對海亞姆的參照始於《生命在繼續》,他也從當代伊朗詩人的作品中獲得創作靈感,如《哪裡是我朋友家》參照了詩人蘇赫拉比·塞佩赫里的作品,《隨風而去》的片名本身就取自女詩人福路·法羅克赫扎德的同名詩歌。
(16) 同(13),契瑪羅薩(1749-1801),為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17) 法拉比電影基金會(The Farabi Cinema Foundation)是一個非官方的電影機構,成立於1983年,旨在促進伊朗電影文化的發展。
(18) 本節中有關伊朗新電影的情況可參見:勞拉·穆爾維《基耶羅斯塔米的不確定原理》的伊朗之春一節;法國《正片》雜志1991年10月(總第368期)上發表的一組總題目為阿巴斯與伊朗新電影的文章;法國拉魯斯《電影辭典》(1995年版)中的伊朗電影條目;伊朗電影資料館編《伊朗電影:1979--1984》。
(19) 參見戈德弗雷·切西爾《伊朗電影現狀》,美國《電影評論》雜志1993年3-4期。
『柒』 阿巴斯美學指的是什麼
阿巴斯美學指的是阿巴斯電影觀和長鏡頭美學阿巴斯,無疑就是伊朗電影的代表性導演。隨著電影的發展,不同的電影流派、不同的創作方法也是日新月異。電影表達方式的豐富為電影注入了更強的直指人心的力量。縱觀阿巴斯的所有電影作品,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鮮明的阿巴斯導演風格。他的影片充分展示了專屬於阿巴斯的電影語言特徵。這些電影語言雖然只是外部表現,但是卻充分表達了阿巴斯的電影美學訴求。本文將從四方面分析其美學特徵。
『捌』 朋友的黃花是什麼電影
朋友的黃花是一部韓國愛情電影,由李彩丹、鄭宥主等演員主演的愛情片,導演是尹俊世
著名作家、性格粗獷的熟人弟弟黃出國留學時,與情人加賓度過了一個炎熱的夜晚。過了一會兒,Yellow回到韓國,把Gavin介紹給一個熟人說他是他的情人,而他並不知道那個熟人是Yellow的姐姐,所以他非常尷尬和緊張。加文有些尷尬,但他無法忘記與她的火熱經歷。
『玖』 戈達爾所說的「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阿巴斯」這句話應該如何看待
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阿巴斯。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是亞洲影壇為數不多的可以稱之為大師級的導演,也是伊朗新浪潮電影的領導者,他在艱苦的拍攝環境下對生命進行無限的禮贊,用新現實主義的表現形式來記錄生活流的情節,開放式的劇情,舒緩的鏡頭,即興式的表演和非職業演員的選用,他一手把伊朗電影推向世界舞台。
在《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長流》和《橄欖樹下的情人》所組成的「村莊三部曲」中,阿巴斯將鏡頭對准了偏僻的鄉村,講述具有伊朗本土特色的故事,引導觀眾進行思考,賦予了影片詩一般的意境。
影片場景基本都是在車上度過,窗外風景不斷變換,電影並沒有交代巴迪想自殺的原因,也沒有說明最終巴迪的選擇,就彷彿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個片段進行展現,巴迪在開車途中,人來人往,每個人都只能在別人生命中走過一段然後下車,導演將攝影機放在汽車上,鏡頭隨著汽車而晃動、記錄,使得影片真實的質朴,非職業演員的選用讓影片有一種生活流的戲劇性,一方面極力靠近真實,另一方面又讓觀眾意識到鏡頭的存在,融合了戲劇與虛構,就好像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片一樣,通過對生活中某個情節的加工再創造,讓影片既有真實的能觸動人心的地方,又並不艱澀枯燥,在這樣的影片中,每個人都能拋下浮躁,認真思索,並在最終被觸動內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縱觀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影片,沒有曲折的情節,也沒有精緻的編排,但是影片所傳達的感情卻能讓每一個觀影人深深感受到,他用自己對於祖國、對於生命、對於電影的熱愛賦予影片深切的人文關懷,而這正是撥開一切技巧影片最本質應該傳達的內容,大道至簡,最簡單的往往是最美的,這種美,能夠跨越一切,不是嗎?
『拾』 阿巴斯的作品能真正反映伊朗的電影水平和社會文化真實狀況嗎
阿巴斯是當代公認的電影大師,其作品包括《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橄欖樹下的情人》《隨風而逝》《原樣復制》《特寫》等等。1997年,阿巴斯憑借作品《櫻桃的滋味》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電影始於格里菲斯(美國電影先驅),止於阿巴斯。」法國「新浪潮」先驅戈達爾給了他高度的評價。
以阿巴斯為代表的伊朗導演,所拍攝的電影從題材、風格和文化內涵都迥異於西方,他們貼近生活的寫實特徵,給電影世界注入一股清新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