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殺死了冰雪女王
英國電影《Amy》在今年奧斯卡獎上勇奪「最佳紀錄長片」大獎,可以說讓很多人重新關注起了影片的女主人公Amy Winehouse。在很多人眼中,Winehouse這位27歲便英年早逝的英國女歌手,似乎在2008年橫掃格萊美5項大獎之後,直到死前都只是花邊新聞中偶爾會出鏡的「毒後」了。然而,在她死後,大家關注的重點似乎又轉移到了所謂「27歲俱樂部」和她「人生悲劇」上了。而這部電影,就還原了Amy作為人、藝術家和明星的種種面貌:她的崛起、巔峰和隕落。
Amy是誰?真實的Amy是怎樣的?Amy的「墮落」和「悲劇」到底是怎樣一步步發生的呢?電影試圖給我們一個答案,但答案卻遠不是那麼簡單。
Amy的才華
大家都說Amy是個天才。作為創作型歌手,她創作或合作了她專輯中除了翻唱的每一首歌。她磁性的嗓音讓人不敢相信她是一個如此嬌小瘦弱的女孩,而她自己獨有的fashion sense也讓她成為了獨具風格的style icon。
但是如此年輕的Amy,她的天才之處,可以說其實並不在於創造,而是表達。事實上,她的創作,更多的是在表達自己。如果想要看到真實的Amy,她的歌詞毫無矯揉造作地告訴了我們她的想法、她的感受。影片中,導演Kapadia不斷地使用手寫歌詞來告訴我們,其實Amy之所以打動了我們,她的歌里就早有答案。
早期歌曲《Stronger Than Me》中,她唱道:
I always have to comfort you every dayBut that's what I need you to do, are you gay?'Cause I've forgotten all of young love's joyFeel like a lady, and you my lady boy
對於強勢男性關愛的需要,以及對於需要照顧的軟弱男友的不屑躍然紙上。然而電影告訴我們,這與她的父親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的缺席也不無關系。而《What Is It About Men?》中,Amy則是直接講述了她兒時父親對家庭的不忠。而她父親Mitch在影片中的采訪里表示在他的出軌後「她很快就恢復了」則明顯表明了他對於她的了解也不過如此。
然而,對於父親,她的情感可說是十分復雜。因為她復古的音樂風格,其實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童年時期受到熱愛爵士樂的爸爸給她帶來的影響。所以,她的才華不僅在於真實地表達自己,也在於對表達形式的選擇。做自己熱愛的音樂,而這份熱愛,也來自於她又愛又恨的父親。這一份真實,也貫穿了她整個的音樂。Amy對於人生的思考、對於愛情的認知,也都通過音樂這一形式坦誠地表達了出來。
Amy身邊的人們
《Amy》這部電影,在描繪Amy的一生的同時,也將她身邊對她有著種種影響的人們一一展現了出來。比如上文提到的父親Mitch,他對於Amy來說,既是童年時缺失的親人、又是成年時希望能夠倚靠的家長。然而父親的愛和認可,對於Amy來說,又總是以一種近乎有害的形式呈現。
Mitch對有這樣的女兒感到十分驕傲,也希望她能更加成功;然而來自他的壓力,對於後來已經身心疲憊的Amy來說,反而成為了負擔。同時,父親對她近乎溺愛的保護欲又讓她失去了前往療養院戒毒戒酒的機會,這在Amy的大熱單曲《Rehab》中有所提及。在她最為脆弱時期的海島假期中,父親竟然請來了攝影團隊前來跟蹤拍攝,想要製作一部真人秀節目。當疲憊的Amy想要的只是在父親愛護下休憩的時候,即使是為了女兒的事業成功,他這樣的舉動無疑也是雪上加霜。
父親因為不理解而產生的可嘆後果,影片對此利用家庭錄影和采訪音頻進行了兩方面的描繪。與此不同的是,電影中Amy的丈夫Blake被描寫成了大反派一般的存在。是他把她帶上了海洛因、可卡因等硬毒品的不歸路。隨著她的身心健康每況愈下,她對Blake的依賴也越來越強烈。然而他卻是對她影響最為惡劣的人。她的毒癮和他的被捕也讓Amy成為了狗仔的絕佳目標,她的音樂才華也幾乎被小報新聞所掩蓋。然而,在她為他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後,影片中他在電視采訪時對她所表現出的麻木則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當然在她身邊也仍然是有著真正愛關心和理解她的人的。她的童年好友們,她的早期經紀人兼「普通朋友」Nick對她毫無保留的愛與支持也同樣在影片中的家庭錄影中展露無遺。而音樂節的前輩們對她的指引和鼓勵也讓我們看到了更好的她。影片結尾處,Amy與偶像,老歌手Tony Bennett對唱。面對略顯緊張的後輩,Bennett用一句「我也一樣(緊張)」打消了Amy的疑慮,一曲《Body & Soul》一度又讓我們看到了最好的Amy。
▲Amy與Tony Bennett
然而,面對事業與名氣,早已成為搖錢樹的Amy似乎總也不能擺脫來自經紀人和唱片公司的壓力。無論她的歌中唱出了怎樣的脆弱,這份才華反而使她成了商機。在父親和經紀人的慫恿下,Amy在尚未心理恢復時貿然復出,然而卻因為壓力和酒精無法表演,也讓她再次成為媒體的獵物。
可以說,成也蕭何,Amy因為身邊的人們的支持和鼓勵獲得了成功,也同樣因為她所信任的人們各自的私心,逐漸陷入了自己無法承受的境地。
我們眼中的Amy
作為一部面向大眾的電影,《Amy》與近年來很多其他音樂紀錄片不同之處在於,Amy的死,不過是4、5年前的事,媒體對於Amy的刻畫仍然在我們不遠的記憶里。作為大眾的一員,我們對於Amy的了解,除了來自她的音樂,更多還是來源於媒體對於她的報道。然而身為21世紀的天才、明星,又有著毒癮、酗酒等等私生活的混亂,讓所有媒體都想分一杯羹。於是粉絲、樂評人、電視、小報和互聯網都紛紛加入了對她的追蹤和品頭論足。而她的坦誠與纖細又讓她每每可以讓大眾得到他們想要的,無論是頭條還是花邊。
而影片所展示的Amy,從成名伊始便半開玩笑地表達出「(太出名的話)我可能會瘋掉吧」的言論。她也在采訪中表示,媒體越關注她就越應該發現,她只是擅長做音樂,所以還是放過她讓她好好的做吧。但事情遠沒那麼簡單。當她的私生活的新聞價值遠遠超過格萊美的五座金色留聲機,就不會有人給她時間安靜地做音樂了。我們看到的越來越多是她和丈夫出入深夜狂歡和戒毒療養院,她丈夫的被捕和她在舞台上崩潰。連脫口秀主持人和喜劇演員們也開始拿Amy的私生活當作笑料。而像「毒後」這樣完全無視她的音樂創作的稱號也逐漸出現。人們關注的Amy似乎離那個只想做好音樂的Amy越來越遠了。
「27歲俱樂部」
2011年7月23日,Amy Winehouse死於酒精中毒。人們似乎又想起了曾經有過這么一個明星,開始把她捧上神壇。然而,她的音樂,似乎遠遠不如她的生活方式更吸引崇拜者。「27歲俱樂部」又多了一名成員,他們說。
「27歲俱樂部」是搖滾樂愛好者們常常提到的一個群體。這其中包括了一眾在27歲英年早逝的音樂家。滾石樂隊的吉他手Brian Jones,大門樂隊主唱Jim Morrison,「吉他之神」Jimi Hendrix和涅槃樂隊首腦Kurt Con都名列其中。似乎加入了他們也讓Amy的偉大獲得了某種認證。然而事實上,這些人中不乏和Amy一樣被名氣壓得喘不過氣的悲劇人物。所以說與其崇拜「27歲俱樂部」,不如去反思為什麼這些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會就這樣離開了我們。比如Amy,是因為身邊人的不良影響?無良商人的惡意運作?還是因為媒體的窮追不舍?
其實這些因素都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大眾在消費這種文化。面對一個大家口中的年輕天才,大家自然不會滿足於只是聽聽音樂而已。我們想要演出、我們想要知道她是怎樣生活的,我們想要看到「真實」的Amy,即使Amy已經在音樂中給出了最真實的她。
《Amy》獲獎絕不是意外
《Amy》這部電影,運用資料視頻、圖片和家庭錄影,加上在不同場合採集的音頻采訪,為大家呈現了又一個版本的她。在這個版本中,導演Kapadia讓每個角色用自己的聲音講出了他們自己心中的那個版本的故事,在這種拼貼中,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更全面、更真實的Amy。
但即使影片刺探到了Amy內心中那個坦誠直率、纖細得近乎脆弱的女孩,我們也還能夠看到她的堅強、她的堅持和她對音樂的熱愛。所以,即使影片也許並不完美,它的獲獎也絕不是意外。因為它既給了觀眾他們想要的,又讓他們思考:他們的「想要」可能就是悲劇的本源。
所以說到最後,其實在她的歌聲里,我們已經得到了那個最美好的Amy,其他的,又何必強求呢?
㈡ 艾米·亞當斯的介紹
艾米·亞當斯(Amy Adams),生於1974年8月20日的美國女演員。1999年,艾米出演電影《美麗比一比》,這是她首次登上大銀幕。2002年,艾米出演了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執導的《貓捉老鼠》。2005年,艾米憑借電影《六月蟲》中的表演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的提名。2006年,《魔法奇緣》讓艾米獲得了金球獎歌舞/喜劇類最佳女主角提名,廣播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提名以及土星獎最佳女主角,電影中由艾米演唱的三首歌曲被奧斯卡獎提名最佳原創歌曲獎。2008年,艾米出演《虐童疑雲》,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2011年,她又憑借《鬥士》中的表演得到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的提名。2013年,艾米·亞當斯憑借在《大師》中飾演Mary一角再次獲得最佳女配角提名。2013年,艾米·亞當斯在《超人:鋼鐵之軀》中飾演超人的女友露易絲·萊恩1。2014年1月12日晚,艾米·亞當斯憑借在《美國騙局》中的表演捧得獲得第71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音樂喜劇片女主角獎杯2;1月16日晚,艾米·亞當斯第一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3。
㈢ 電影里有人叫amy,是什麼電影
《恐怖廢墟》是由Carter Smith執導,喬納森·塔克、吉娜·馬隆等主演的恐怖片。
講述了四個好朋友搭伴從美國前往墨西哥坎昆旅遊,結果在那裡遇到了一個德國遊客,他聲稱自己弟弟突然失蹤了,而最後看見弟弟是在一堆神秘的廢墟旁。他請求四個人一起幫他尋找親人,結果一群人就此踏上了危險之旅
吉娜·馬隆Jena MaloneMathias飾Amy
㈣ 港片電影《無味神探》那個扮演Amy的女演員的名字
不用問了,沒人認識的。
港產片就這樣,即使你看片尾字幕的演員表也不一定有她。
這和好萊塢大相徑庭,好萊塢是只要能和電影掛邊的人都上,而香港片則是偷工減料,例如一般都沒有配音演員的名字,這是對那些幕後電影人的極大不尊重。
我找過演員表了,肯定不是李若彤或者黃卓玲,如果有人再說是她們兩個一定是亂答或者根本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
㈤ 真愛如血Amy是誰演的。
麗茲·卡潘 Lizzy Caplan
與金發灼人的好萊塢尤物不同,佐伊·丹斯切爾、麗茲·卡潘這樣小家碧玉型的棕發女郎散發另一種味道,沒有大紅大紫的運氣,卻不斷像美酒一樣發酵自己,不斷被更多的人發現。麗茲·卡潘長在洛杉磯一個猶太家庭,2000年從著名的漢密爾頓音樂學校畢業,同學中有埃米爾·赫斯基等人。在學期間她開始演出電視劇,客串過《怪胎們》、《超人前傳》等劇,2004年在熱門青春影片《賤女孩》中扮演哥特打扮、特立獨行的Janis Ian一角而被很多人認識,不過鏡頭之外的卡潘確是一位溫柔低調的美女。她的表演才能在電視劇中得到更多發揮,相繼主演了《皮特一家》、《班級》以及《真愛如血》等劇。2008年,卡潘亮相JJ艾布斯的怪獸片《科洛弗檔案》,還在愛情喜劇《我最好朋友的女朋友》中扮演凱特·哈德森的室友。
2009年,《皮特一家》將走上大銀幕,除了為該片配音,卡潘還將在西部片《恥歸故里》中飾演一位忍辱負重的妻子,這也是她的首個大銀幕女主角角色。
㈥ 博物館奇妙夜2女主角叫什麼名字
博物館奇妙夜2女主角叫愛蜜莉亞·埃爾哈特,是由艾米·亞當斯扮演的。
艾米·亞當斯(Amy Adams),1974年8月20日出生於義大利維琴察,美國演員。
1999年,艾米出演電影《美麗比一比》,這是她首次登上大銀幕。2002年,艾米出演了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執導的《貓捉老鼠》。2005年,艾米憑借電影《六月蟲》中的表演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的提名。2006年,《魔法奇緣》讓艾米獲得了金球獎歌舞/喜劇類最佳女主角提名,廣播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提名以及土星獎最佳女主角,電影中由艾米演唱的三首歌曲被奧斯卡獎提名最佳原創歌曲獎。2008年,艾米出演《虐童疑雲》,獲得了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2011年,她又憑借《鬥士》中的表演得到金球獎和奧斯卡獎最佳女配角的提名。2013年,艾米·亞當斯憑借在《大師》中飾演Mary一角再次獲得最佳女配角提名。2013年,艾米·亞當斯在《超人:鋼鐵之軀》中飾演超人的女友露易絲·萊恩 。2014年1月12日晚,艾米·亞當斯憑借在《美國騙局》中的表演捧得獲得第71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音樂喜劇片女主角獎杯;1月16日晚,艾米·亞當斯第一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
㈦ 港片電影《無味神探》那個扮演Amy的女演員的名字
黃卓玲
㈧ 第八號當鋪Amy扮演者
江祖平 飾 Amy
春滿樓的姑娘芙蓉,因被阿精誤會而錯手殺死。芙蓉前世為宋朝名妓趙梁吟,因為受到詛咒而生生世世輪回為妓,並在二十九歲死於非命;轉世到現代,成為酒店小姐Amy,當高峰重返人間時,與高峰再次相愛,後重新典當了靈魂,換取未出世的兒子無憂的成長。最後被黑影奪取兒子,靈魂被黑影收走。
江祖平(Amigo),1978年01月30日出生於台灣省,華語影視女演員、模特。
1997年,以模特身份踏入娛樂圈的江祖平出演了個人的首部影視劇作品《此情可問天》。2000年,江祖平出演了古裝劇《新梁山伯祝英台》。2002年,因出演武俠劇《風雲》而被更多的內地觀眾所認識。2005年,江祖平出演了情感劇《意難忘》。2008年,江祖平主演了兩岸合拍劇《又見阿郎》。
2011年,江祖平出演了都市劇《娘家的故事3》。2013年,江祖平獲得越南DMA電影大獎最受歡迎女藝人提名。2014年,江祖平主演了懸疑劇《情謎睡美人》。2015年,江祖平主演了《養個孩子不容易》 。2016年,江祖平主演了《媽媽向前沖沖沖》。
㈨ 求女主角Amy是時裝設計師的經典歐美電影名字
穿普拉達的女王
別名: 時尚女魔頭 / 穿PRADA的惡魔
演員: 安妮·海瑟薇 梅麗爾·斯特里普 吉賽爾·邦辰 艾米莉·布朗特 史坦利·圖齊 西蒙·貝克 艾德里安·格尼爾
導演: 大衛·弗蘭科爾
㈩ 災難大電影裡面那個麗莎真名叫什麼
Matt Lanter:同時扮演:白人男主角WILL和高校拉拉隊歌舞團的男主唱
Vanessa Minnillo:女主角Amy,印度花痴女王。
Gary"G-THANG"Johnson:男主角的胖黑人,高校拉拉隊歌舞團的胖黑人。
Nicole Parker:她同時扮演了:
Party上那個穿橄欖球衣的假的傑西卡·辛普森,白人男主角夢里的吸毒美周洲豹樂隊成員,Amy Whitehouse魔法奇緣裡面的藍色禮服花痴的童話公主。
Crista Flanagan:她同時扮演了:
未婚先孕的愛說雙關語和首字縮寫單詞的文藝女青年,還有那個被壓在隕石下只露出半個身子的少女明星漢娜·蒙特(Hannah Montana),以及另一個少女明星麥利·塞勒斯(Miley Cyrus)本片認為她們是同一個人。
Kim Kardashian:她同時扮演了:
Lisa,黑胖子的前女友,她有一段精彩的WWE秀,高校拉拉隊歌舞團的看起來有點象李冰冰的那個女的。
IKE Barinholzt :這個很強,同時扮演了7個角色:
白人男主角夢里那個拿假雙頭錘穿舉重運動服WOLF,Party上那位阿姨頭的用滅火器射殺了熟睡的青少年的殺人魔,白人男主角夢里那個中古服裝的斯賓塞王子,街上的交警,地獄男爵,一隻耳朵是彎著的蝙蝠俠,最後是裸體的貝奧武夫。
Tadd Hlgenbrinck:跳芭蕾舞唱歌劇的童話王子(他的替身不認識)
Jason Boegh:《慾望都市》里那個男的卡麗。
Carmen Electra:就是惡搞刺客聯盟的那個女的,和LISA表演WWE,結果被黑胖子拐彎過度的子彈射殺。
Tony Cox:白人男主角的爸爸,黑人侏儒。
其它人物敬請補充:
賈斯丁
麥克傑克遜
漢考克
卡門·伊萊克特拉 Carmen Electra
金伯利·卡迪珊 Kimberly Kardashian
Matt Lanter
凡妮莎·米尼洛 Vanessa Minnillo
Nicole Pa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