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游神的潮汕地區特色游神文化
在廣東省的湛江市和茂名市,無論是市區還是鄉村,新年游神都十分熱鬧。湛江地區的游神,一般從年初六開始,一直游到元宵節結束,幾乎每個村莊都有游神的風俗。游神的種類各式各樣,熱鬧非凡。有些村莊的游神時間比較長,白天游完本村,晚上接著游神。
湛江市及周邊地區在每年新年都會組織游神,當地俗稱「游神舞獅大會」。
跟這方式相差不多的要數潮州卧石鄉的游「三山國王」了。每年的正月初九,鄉民便將廟中的「大王爺」等六尊木雕偶像抬出來,初十全鄉家家戶戶擺牲祭祀,焚香燒元寶。到了十一日,便將神像送回廟中。送回神像時,有的人將神像夾在腋下,有的人將其扛在肩上,還要故意讓神像相碰撞。
遊行結束時,將神像集中在空曠的地方,抱著神像狠狠一摔,這叫「舂老爺」。有的地方,甚至用草繩子套住偶像的脖子在地上「五馬分屍」。這種方式,潮汕俗語叫做:「卧石老爺(神)愈食愈驚」。據說是能夠把神像弄得越破越爛,則來年的運氣越興旺。只要游神後把神像修補完整就行了。
在潮汕一帶,游神活動最隆重的莫過於游「安濟聖王」。
明初,潮州人謝少蒼任永昌府官。有一次,當地發生旱災,他開倉濟民,不料觸怒朝廷,被處酷刑。行刑時,夢見一神明暗中庇護,謝少蒼覺得這位神明同王伉廟里的塑像一模一樣。為了感恩,便將他們帶回潮州。適逢韓江水急,便將神像供置於「青龍古廟」,洪水果然解除。後人感恩,稱之為「安濟聖王」。
游「安濟聖王」時,先擲杯茭選擇吉日,日期一般在元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首先是「洗安路」。「洗安路」的隊伍前頭是馬頭鑼,後面是「肅靜」、「迴避」儀仗,沿著未來要出遊的路線行進,敲鑼宣布出遊日期。洗安路的目的在於掃清路障,驅除妖邪,同時也提前通知各家各戶,各家各戶聞知後,便紛紛大掃除,准備五牲,蒸做甜餜、紅餜桃、發餜、元寶、鞭炮。
經過緊張准備,到了游神這一天,便到青龍廟門前鳴放禮炮。鳴放禮炮後,將安濟王爺及「大夫人」、「二夫人」的神像請進鑾轎,然後舉行「拜起馬」儀式。儀式完成後,由幾名大漢抬神轎遊行。
遊行隊伍最前面是馬頭鑼、—卜六對綾羅綢緞描金綉銀的五彩大標、安路牌「肅靜」「迴避」和八寶法器;接著由一長者著長衫馬褂雙手捧著小香案,再接著是二十四對錫香爐;後面才是「安濟聖王」的第一乘轎,「大夫人」「二夫人」的第二、三乘轎。然後便是十三班潮州大鑼鼓。
每班有三或六面彩標,一面大鼓、八面鑼、兩雙鈸、亢鑼、月鑼、小鈸、欽仔、深波、蘇鑼、大小嗩吶、二十八節大笛、揚琴、古箏、木琴、雲鑼、大宛、大提胡等等。神轎經過路段,各家各戶都在門口設祭。
游媽祖神也十分隆重,富豪人家往往向媽祖神像贈金戒指、金項鏈。遊街時候,媽祖戴玉佩金,十分榮耀。民間流傳著不少關於媽祖顯靈來懲惡揚善的傳說。
有一次,有個小偷看到媽祖手上戴著金閃閃的戒指,便把它褪了下來。沒想到,剛跨出廟門時便暈頭轉向,不知道如何走才好,整個夜裡兜著廟子轉。三月春寒未去,等到天亮,廟祝出門一看,小偷被凍得縮成一團,龜縮在廟門口。
又有一善良的老太婆,每日里到天妃神像面前焚香頌願,誠心禮拜。天妃感其誠,賜予老太婆戒指一枚。這天,老太婆焚香完畢,剛跨出廟門,便見地上有一枚戒指。老太婆轉身入廟,在天妃面前擲杯問示,是否可以拿走戒指,得聖杯。於是老太婆便高高興興地拿走了戒指。每當游媽祖神時,圍觀的人都爭擁上前摸神像或者鑾轎,以求得來年好運。 浙江省溫州市,游神(當地人稱為抬佛)種類繁多,最典型的要屬瑞安莘塍廟會及神像巡遊
巡遊隊伍由花燈、舞龍、戲曲人物、踩高蹺、舞蹈隊、健美操、村民軍樂隊等19支隊伍組成的表演方隊,在鄉村巡遊鬧新春,共同祈福風調雨順、百業興旺。
莘塍廟會是民間紀念先賢治水和疏浚溫瑞塘河的祈福活動,始於北宋時期,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現已列入溫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四批瑞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傳莘塍古時遭受台風、洪水等嚴重自然災害襲擊,先賢們帶領村民,開鑿河流防洪水、抗旱災,莘塍沿河也變成了瑞安富庶的地區之一。據莘塍志書記載,唐貞觀間,先民圍塗農墾,煎鹽開盪,塍堤交錯,故名莘塍,又名新塍。明嘉靖時稱莘塍庄,屬清泉鄉八、十、十一都。
莘塍自古流傳著民謠:「正月初一開廟門,初二拜丈人(岳父),初三拜鄰舍(鄰居),初四拜屋底(自家人),初五圓金,初六上墳,初七無事干,初八燎火盆,初九嬉嬉,初十東堂廟屠大豬。」「東堂廟屠大豬」就是指每年農歷正月初十的莘塍地方廟會民俗活動。
莘塍廟會民俗活動是以保護母親河為主題,由1600多人組成的巡遊隊伍邊走邊舞,洋溢著一派歡樂祥和的喜慶氣氛,吸引了眾多觀眾。
走在巡遊隊伍最前方的是30多名莘塍溫瑞塘河慈善義工護河隊隊員,打著「學習先賢為民辦實事,全民參與保護母親河」橫幅,他們為保護溫瑞塘河奉獻了自己的業余時間。由中村20多名女大學生組成的彩燈隊引人注目,大學生江依妮很高興參與紀念先賢活動,一路上笑得合不攏嘴。
長長的巡遊隊伍一路上形成了2000多米的歡樂帶,敲鑼打鼓,舉旗鳴號,沿街走巷,把祝福灑向人間。當晚,莘塍廟會還舉行迎燈活動,流光溢彩,煞是好看。
莘塍廟會民俗活動之前,莘塍街道的上村、中村、下村、垟底等村在路口搭起彩門,村民在巡遊隊伍經過的路兩邊高高掛起中國紅綢,大紅燈籠掛遍大街小巷,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村民們還擺上幾桌酒菜,招呼外地趕來看廟會的親戚朋友,體現了莘塍村民的熱情好客。
村民戴學富說,莘塍先賢疏浚溫瑞塘河和治水抗台風的政績影響久遠,仙浹村、仙浹季村、黃甲浹、仙浹尾水潭、南鎮潭等村名、地名沿用至今。
他說,莘塍廟會所展示的是燦爛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難得的民風民俗,為正月增添了濃濃的年味,滿足了節日期間群眾文化生活需求。 儋州:
元宵佳節也是儋州年俗活動的另一個重點。在明代的方誌中,關於元宵活動就有「抬神像出遊」的記載。這一天夜裡,中和、王五等鎮上會舉行「迎神」活動,居民們將常年高坐廟堂之上的神像用轎子抬出,在龍獅的伴隨下,「迎神」隊伍浩浩盪盪沿街巡遊,蘊意著神靈將邪惡清掃干凈,還人間一片凈土。在中和鎮,鬧元宵還曾經有著一個精彩的活動,那就是「燒梅根」。
「梅根」是中和當地百姓鬧元宵的獨有道具,因形似梅花而得名,它由多達十二、三層煙花人物景觀轉馬燈疊扎而成,每一層的煙花代表一種意思。梅根點燃後,在圍觀群眾的陣陣歡呼中,五穀豐登、天女散花、觀音送子等吉祥寓意的畫面自下而上地依次迭落,場面無比壯觀!
在深受東坡遺風影響的儋耳大地,吟詩作賦在民間有著廣泛而厚重的基礎,自寫春聯是最能體現儋州「楹聯之鄉」、「書法之鄉」美譽的民俗活動。春節期間,行走在中和古鎮的街頭巷尾,細細品味著各家各戶自撰自書的春聯無疑是一種美的享受。
這些平仄工整、字詞豐饒的對聯,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而手寫的書法也有別於印刷體的千篇一律,豪放如大江東去,婉約如小橋流水,粗獷若旭日磅礴,細膩似風拂楊柳,洋洋灑灑,蔚為大觀。
瓊中疍家:
正月十五游神,是疍家人最為隆重的節日了。在正月十五這天,每條漁船都要出資,疍家人自己買來燈籠紙、竹篾等進行扎燈,魚型、船型等各式各樣的燈籠在靈巧的疍家人手中不斷出現。
正月十五那天早上,疍家人要從廟里將神像抬出來,然後從三亞南邊海路抬著神像一直巡遊到三亞水產碼頭,之後才下船。期間,神像所到之處,要燃放鞭炮,敲鑼打鼓,熱鬧非凡。而附近居住的居民則要焚香祭拜,以求自家一年吉祥。隨著神像的不斷走動,游神隊伍也越來越壯觀。疍家人游神,分為陸地游神和海上游神,以祈得來年打漁、生產雙豐收。
送燈
「送燈」是文昌春節期間一項農村傳統項目,深深寄託著人們在新年伊始祈福於未來的一年中家族吉星高照、添丁發財、平安順利、心想事成的美好心願。
文昌的「竹篾花燈」在海南非常出名。「花燈」內部用竹片編織,外面用彩紙手工剪裁而成。燈身上印有大大小小的「福」、「壽」、「喜喜(雙喜字)」字和「吉星高照」、「丁財貴壽」、「招財進寶」、「連生貴子」、「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吉利的詞語和詩句,還配上思古幽情的人物風景畫。
「送燈」時,花燈的下部吊著一個長圓形燈籠,在籠底點上一支小蠟燭,燭光一照,極富美感。村民們撐著一盞盞花燈,有寓意年年有餘的「鯉魚燈」、花開富貴的「小花籃燈」、財丁興旺的「大喜燈」,還有形如酒杯的酒盅燈、形似花瓶的瓶燈等。
文昌各地舉行「送燈」活動都沒有統一的時間,規模也不一樣。文昌市會文鎮、重興鎮、文城鎮一帶的規模比較大,一般都在正月初五到十五期間舉行。文昌市會文鎮鳳會村委會書記、主任石良仲介紹,他們那一帶都是從正月初七到十五,以公廟為單位,一個個地方輪流舉行。
每個公廟的范圍大小不一,有些是幾個自然村一個公廟,有些是一個村一個公廟,因此宗族人口也不一,有些大一點的,有一百多戶,五六百人,遊行的時間也比較長,有時游完燈,再進行文藝表演,等到結束時,天已經亮了。
「送燈」儀式有幾個程序,一般有選「燈頭」、製作或購買花燈、「燈頭」出門前祭祖、出燈、游燈、文藝表演、集體祭祀、掛(燒)燈等環節。
據了解,每年「做年」前,大家都會將花燈准備好。到了「送燈」當天,日落星出前開始點燈。先送到祖靈位上,祈求祖宗掌著一盞盞花燈顯靈保佑家人一年平安、生活幸福;再送到天地、灶神牌位上,以求神仙賜福家人;又送到倉庫、豬圈、井台等處,以求五穀滿倉、打水平安、糧食常吃常有。
電影片公映許可證。
公映許可證的取得,依據《電影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進行,相關條款包括:國家實行電影審查制度。未經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的電影審查機構審查通過的電影片,不得發行、放映、進口、出口。
電影審查機構應當自收到報送審查的電影片之日起30日內,將審查決定書面通知送審單位。審查合格的,由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發給《電影片公映許可證》。
(2)潮汕電影草戒指的演員擴展閱讀:
影片初審材料:
1、數字電影送高清數位元組目帶(HDCAM)一套;膠片電影送混錄雙片一套(或BETA 帶);
2、《國產影片審查報批表》一式三份,須加蓋第一出品單位的公章;
3、《主創人員登記表》一份;
4、影片片名英文譯名的報告,請提交省級廣電部門批復同意;
5、影片如需變更片名,請提交省級廣電部門批復同意;
6、影片如需增加、變更出品單位的,須提前申報,並經省級廣電部門批復同意;
7、影片聘請境外主創人員,請提交省級廣電部門批復;
8、影片完成台本的電子文檔(附光碟);
9、交回該片的《電影劇本(梗概)備案回執單》或《攝制電影片許可證(單片)》。
㈢ 潮汕人的風俗習慣
潮汕婚俗
潮汕人對於婚禮習俗是有一定講究的,舊時較注重「明媒正聘」。其禮俗雖各地繁簡有異,但較一致的提法和儀禮是:提親、合婚、定親、行聘、請期、迎親,俗稱「六禮」。也有將其概括成「四禮」:文定、請期、送聘、迎娶。
托媒提親 合婚定親
「提親」、「合婚」、「定親」,即「四禮」的「文定」。首先由媒人到男、女方家提親。經女家同意後,再由媒人到女家問明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祖宗三代,並寫成庚帖送交男方,若男方家裡三日內沒有發生不吉利的事(俗稱「三日順」),男方便把自己的庚帖交與女方,雙方即可占卜合婚(也稱合時日)。「定親」又稱 「訂婚」、「行定」、「食定」,是由男方備禮物到女方家下定親事。禮物通常是一對金耳環或一隻金戒指,還有餅食、糖果、白糖和面條等,女方必有回禮。定親時男方要到女家去「食定」,一般是食甜蛋或甜面(若是四個甜蛋,只能吃兩個;若是兩個,只能吃一個,另一個要用箸一分為二)。男女雙方都要給親戚、朋友、四鄰送餅食、甜面湯(現多數是送面條和白糖),報告親事已定。
行聘擇吉 操辦嫁妝
「行聘」又稱「送聘」,是比較隆重的禮節,婚書帖式、聘禮等都有嚴格規定。清以前及民國初,富家除送金銀、彩緞外,還有豬羊、酒果;貧家除送雞酒外,還送檳榔;大多數地方還要送豬肉,俗稱「洗屎肉」,以示報答女方父母養育之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除送金銀外,還送收音機(電視)、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現在多數是納聘金。女方在收到男方的聘禮之後,具帖復聘,並回復一定的禮物,主要有:鴛鴦蕉(雙孖的香蕉,喻夫妻親密無間)、豬肝豬心(表示肝膽同心)、雌雄雞各一隻(象徵鴛鴦比翼)等。女方在復聘時,還要考慮男方堂上的老人,若老媽(祖母)在堂,須加送「老媽糕」;祖父在堂,應加送「老公餅」。女家在送豬心給男家之前,須切出一片,配糖、蔥煮熟後,與女同吃;男方家收到女方送來的豬心豬肝後,也要配糖、蔥煮熟後與家人及親友同吃,取義「男女同心」。
「請期」也稱 「擇日」、「送日」、「提日」。行聘過後,男方即擇定結婚吉日,包括裁剪結婚禮服、「挽面」和沐浴、確定迎娶的時間及時辰,並通知女方。手帕捻紅糖,新娘出閣伊始要把包著紅糖的手帕捻在手中,到夫家後,在蓋井之前,要將紅糖倒入井中,寄意新娘「合內合外合厝邊」,「過門合人惜」;花頭」、扇子(諧音「送子」)等。富有人家舊時嫁女,除辦嫁妝和上述特殊物品外,還陪嫁田地,甚至壽板(棺材);現在則陪嫁電器、摩托車或汽車等。
迎娶新娘 儀式隆重
最後一禮是「迎親(迎娶)」,即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親的形式有兩種:一是新郎上門迎接新娘;一是派「好命人」上門代接新娘,新郎在自家門口等親,新娘由女方派伴娘陪伴。迎親的程序繁多,儀式隆重,。新娘在娘家和到夫家後都要分別 「食五碗頭」,出門前還要給兄弟姐妹「分錢米」,吃「姐妹桌」。新娘上轎前,家人要端一盆清水,輕灑向花轎,有的則提一小桶清水,用紅花(即石榴花)蘸清水噴灑花轎和花轎經過的一段路程。現在雖多用自行車、摩托車、小車迎娶,但仍有人保留此一習俗。花轎一般都要「彩青」。「彩青」主要是彩榕樹(潮人稱為 「成樹」)枝和青翠的竹枝,以示對「夫有成,妻有德」的祝福。婚娶之日,男方家出入的門都要貼上婚聯,門楣正中要貼上一條寫有「麒麟到此」的紅紙條。新娘到男方家門口,新郎要「踢轎門」、「扎如意」,新娘要「跨火煙」。新郎新娘進入洞房要吃「合房圓」。吃「合房圓」時「青娘母」要「做四句」,新郎新娘各吃兩粒甜圓後互換圓盞,再吃兩粒圓,俗稱交杯換盞。此時,「青娘母」又要「做四句」。「做四句」要貫穿於迎娶的全過程,從新娘出門上轎到進入洞房,「青娘母」都要「做四句」。「鬧洞房」時「青娘母」要代新娘與客人對歌,若遇到一些淘氣者作歪詩打趣時,「青娘母」要立即「做四句」回擊,幫助新娘化解尷尬局面。迎娶之日,要設婚慶喜宴,宴請前來慶賀的親朋好友。
除上述儀禮外,新娘在新婚的第三天要舉行「開井」、「舂米頭」、「攪泔」等儀式;滿十二天或滿四個月要行「歸寧」禮——「返厝」。頭、二「返厝」,新娘在娘家炊煙起時返回,「三返厝」方可在娘家過夜。
我所知道的潮汕——風俗
對潮汕略有了解的人都會知道,潮汕人,特別是在農村,經常要拜神,次數之頻繁平均下來我想不少於4次/月吧,這要問我奶奶比較清楚,反正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都是少不了的。於是,這樣的習俗容易被外人等同於迷信。但在這里拜神反而更像是一項文化活動,人們把需要拜神的日子稱之為做節,也便是節日。而入門媳婦的必修課之一便是要懂得在做節時提著貢品到某座廟祭拜。從小就習慣被勒令在先祖或者眾神的牌位面前跪著,大人念念有詞地教些說法,最經常說的一句就是保佑我讀書長大,不敢為難先祖和眾神,所以要求一般都是合理的,很小的時候偶爾也曾貪婪地想要考試考一百分。後來知道原來在流星面前許願也差不多是這個樣子。流星一閃而過,下一次便很難湊巧再遇到同一顆了。相對拜神就比較固定啦,所以這樣的願望更像是承諾,彼此之間的。
除了拜神,潮汕其他的風俗也與這些傳統節日相關。比如中秋節,在這里賞月吃月餅並非重頭戲,拜月娘(月亮)和燒瓦窯才是不可或缺的。拜月娘是我比較喜歡的,因為是女性神靈的緣故吧,祭拜的物品都比較綠色化,水果,糕點,甜茶,還有作業本,哈哈,小時候都要留些嶄新的本本拜月娘,相信每個潮汕人都有這樣的童年回憶吧。燒瓦窯,便是在空地上面用磚瓦搭一個塔,小孩子搭小塔大人搭高塔,往塔裡面裝些木頭之類的易燃物,點燃。儼然便是一個大火塔,周圍的人會向火塔潑些鹽,可不只是單單為了鈉燃燒好看的藍色火焰,而是說這樣便可以驅除家裡的螞蟻了或者來年豐收吧,呵呵好像是這樣,奇怪的想法。燒瓦窯這個習俗相傳是元末之時,為聯合抗擊外族人的侵略,地方居民中秋時候通過兒媳回娘家帶書冊糕(一種糕點)傳遞起義的信息,然後在晚上以瓦窯點火為起義信號,一舉消滅侵略者。其實我也好久沒有看過燒瓦窯了,都是兒時的回憶—_—!
兒時的回憶當然就少不了成人禮啦,當地稱為「出花園」,「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里花朵最鮮艷...」當我們這些祖國的花朵快高長大之後,就要出花園了,大概是這樣的。哈哈曲解了,其實潮汕的小孩子一出世,便是由花公花麽兩位神靈庇護著看著長大,15周歲那年便要擇日來答謝他們兩位老人家這些年的的照顧,長大以後他們便可以省點心,騰出多些時間去照顧其他的小孩子^_^「出花園」那天,主角要穿著新衣服待在家裡,拜花公花麽,宴請親友,咬雞頭等等,哈哈,其實我也忘得差不多了。
其實,各地的農村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一些風俗,並且在慢慢丟失。。。
㈣ 潮汕人結婚兄弟也要戴戒指的嗎
沒有這回事!你誤會了。這和家裡有人辦喜事全家都穿漂亮衣服一樣。因為有客人、外賓來給人感覺體面。當然男女就少不了這些飾品。
㈤ 潮汕暗定戒指為什麼得戴十二天
潮汕暗定戒指裁十二天是屬於當地的風俗習慣。
潮汕的結婚習俗是有一定的講究的,還有十二版帖等都是屬於風俗,暗定是你們私底下談好,男方送樣東西給女方,一般都是戒指。
明定就一切按照規矩來,要寫帖,帖子註明結婚的一切東西包括聘金,禮餅,首飾,衣服等等,還有訂婚時給了多少東西,一切標明。大致上是這樣,具體視自己鄉里的鄉俗。
㈥ 潮汕未婚女人戒指該戴哪
其實那一個都可以帶的
㈦ 潮汕岳母應該給新女婿買戒指嗎
這個如果說給新女去買戒指一定要看在女兒的面子上,一定是因為看在女兒的面子上,就是希望這個人能對女兒好。。
㈧ 潮汕這邊男生的結婚戒指要丈母娘買嗎
男方買給女方,女方買給男方,互換信物,以誓定親終身
㈨ 潮汕換手帕女方可以放錢嗎是不是不一定要戒指
潮汕換手帕女方可以放錢嗎?是不是不一定要戒指
又稱「手絹」、「手巾」,俗稱「手布」,是用布料做成呈方形的細薄織物。談起手帕,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對它很有感情,因為小小一塊手帕是他們隨身不能少的清潔用品,既可擦汗、揩眼淚、擦鼻涕、洗臉,又可抹凳子、拂灰塵、墊坐等,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上世紀90年代以前,手帕甚至還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徵。一個有文化的人,他的手帕肯定是疊得方方正正,乾乾凈凈的,即使用得很臟了也會疊得整整齊齊的,代表著體面。邋遢的人,一塊手帕揣好幾天,也不仔細疊好,又皺又臟又臭。
在潮汕地區,手帕還有特殊作用、含義和情趣,在潮汕民俗活動中應用甚廣。當前,民俗也在與時俱進,手帕還是要換的,但戒指也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