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在哪一年推出了續集
1963年推出續集《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共有兩集,其中1959年推出的由蘇里執導李亞林,梁音,金迪,楊洸主演的第一集上映,1963年仍然由蘇里導演的第二集也上映了。影片是以修紅旗渠為中心,反映了當時的年輕人勇於創新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導演簡介:
蘇里。中國電影導演,原名夏傳芫。生於安徽當塗。1938年加入抗大文藝工作團,開始話劇表演。1945年任東北軍政大軍戲劇隊長,1949年調入中央文化管理局,後任東北電影製片廠導演。
1955年合作導演了《平原游擊隊》以後獨立導演了《哥哥和妹妹》、《青春的腳步》、《紅孩子》等影片。其中《紅孩子》獲1980年第二次金江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劉三姐》獲1960年第二屆百花獎中四項大獎。
2. 電影《劉三姐》是反映什麼民族的生活故事片
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聰慧機敏,歌如泉涌,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人們對其無比喜愛,有關她的故事與記載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日來紀念她。
劉三姐又稱"劉三妹",為中國壯族民間傳說中的歌仙。
劉三姐傳說最早見於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來,有關她的傳說與歌謠文獻記載很多。壯族民間口耳相傳的故事與歌謠更為豐富。
電影《劉三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60年攝制的故事片,著名導演蘇里代表作。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風光音樂故事片,為我國影壇奉獻了一枝奇葩,曾獲得巨大轟動,在港、澳及東南亞放映時,被譽為"山歌之王"。在馬來西亞被評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在1963年舉辦的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選中,獲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樂獎,最佳美工獎和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 當年它在香港放映時曾和好萊塢打擂台,創造了連映數十天至今無法突破的票房奇跡, 劉三姐的拍攝地陽朔一夜成名,僅那棵著名的大榕樹每年還為當地創造800萬的收益。
3. 《紅孩子》這部影片主人公是誰
《紅孩子》這部影片主人公是蘇保。該片講述了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後,留在蘇區的紅軍子弟蘇保和小夥伴們與白匪軍展開英勇斗爭的故事。
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江西蘇區李家坳的赤衛隊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夥伴們想隨赤衛隊上山,但沒被批准。
目睹白匪的罪行,孩子們決意為鄉親們報仇。於是,一支紅色少年游擊隊在無一槍一彈的情況下於岩洞中成立。他們與國民黨匪兵作斗爭,打流動哨,得了第一枝槍。
(3)蘇里導演的電影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在新中國拍攝反映戰爭年代的兒童片中,電影《紅孩子》以其明朗、生動、朴實、自然的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蘇保、細妹也成為那個時代英雄少年的經典形象。
1957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蘇里找到了好友、著名劇作家、作曲家喬羽,他說:「我想為孩子們拍一部戲,你能為我寫一個本子么?」喬羽爽快地答道:「好啊,你想拍什麼內容的片子呢?」「最好是反映戰爭年代紅小鬼的故事。」
在此之前,蘇里曾拍了兒童片《哥哥和妹妹》,這次他想再拍一部關於「紅小鬼」的影片。對於蘇里的提議,喬羽欣然同意。其實,喬羽和蘇里兩人都有著濃濃的孩童情結,他倆也都曾是紅小鬼,對戰爭年代的孩子們有著異乎尋常的懷念與熱情。
4. 跪求哪位有免費的平原游擊隊(1955)蘇里和武兆堤聯合導演的百度雲高清資源鏈接
《平原游擊隊》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4EawpjO4W7qk92v_W0Xolw
導演:蘇里/武兆堤
編劇:邢野/羽山
主演:郭振清/張瑩/杜德夫/王恩啟/方化/徐連凱
類型:劇情/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1955
片長:90分鍾
又名:GuerrillasonthePlain
抗日戰爭時期的1943年秋,游擊隊長李向陽(郭振清)接到牽制日軍駐守某縣城的松井部隊的任務,以達到粉碎日軍「掃盪」華北某根據地的陰謀,並保住藏於李庄的糧食。行動時,李向陽與參謀長兵分兩路並頭進行。李向陽轉移糧食時,被地主楊老宗窺見,後者趕去縣城向松井(方化)告密,松井聞之大喜,率大部隊趕到李庄,但糧食和鄉親已被李向陽安排轉移到地道,然而地道終被松井發現。為引誘松井離開李庄,李向陽率隊員進縣城,炸毀日軍彈葯列車,並計劃在松井撤退時打他個措手不及,但李向陽低估了松井的狡猾,松井半路殺了個「回馬槍」折回李庄,殘殺了一些不肯說出糧食藏在哪裡的鄉親。可是李向陽的神出鬼沒松井終沒招架住。
5. 歌曲共產兒童團歌出自1958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電影是什麼
這部電影是《紅孩子》。
《紅孩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兒童片,由蘇里執導,陳克然、寧和、王和永等出演,於1958年上映。該片講述了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後,留在蘇區的紅軍子弟蘇保和小夥伴們與白匪軍展開英勇斗爭的故事。
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江西蘇區李家坳的赤衛隊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夥伴們想隨赤衛隊上山,但沒被批准。目睹白匪的罪行,孩子們決意為鄉親們報仇。
(5)蘇里導演的電影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在新中國拍攝反映戰爭年代的兒童片中,電影《紅孩子》以其明朗、生動、朴實、自然的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蘇保、細妹也成為那個時代英雄少年的經典形象。
1957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蘇里找到了好友、著名劇作家、作曲家喬羽,他說:「我想為孩子們拍一部戲,你能為我寫一個本子么?」喬羽爽快地答道:「好啊,你想拍什麼內容的片子呢?」「最好是反映戰爭年代紅小鬼的故事。」
在此之前,蘇里曾拍了兒童片《哥哥和妹妹》,這次他想再拍一部關於「紅小鬼」的影片。對於蘇里的提議,喬羽欣然同意。其實,喬羽和蘇里兩人都有著濃濃的孩童情結,他倆也都曾是紅小鬼,對戰爭年代的孩子們有著異乎尋常的懷念與熱情。
喬羽接受任務後,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將劇本內容定格在了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紅軍北上後中央蘇區一群紅孩子們身上。那是中國革命最為艱苦的時期,也最能反映出那個特殊年代孩子們英勇機智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為了挖掘創作素材,喬羽生平第一次渡過長江來到了蘇區體驗生活,走家串戶,聽當年「紅小鬼」們講述紅軍北上後他們那艱苦卓絕的斗爭故事。漸漸地,一個關於當年「紅小鬼」的故事在喬羽的筆下誕生了。
6. 河池市劉三姐鎮是電影《劉三姐》拍攝的背景嗎
一個一個來分析(有些可能不準確)
第一個1960版本:
長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梁音 、黃婉秋 劉世龍等演的1960版本 電影《劉三姐》拍攝的地方在桂林和陽溯。我知道的地方有
開頭有橋「橋底有水橋面涼」這個地方在陽溯白沙鎮的遇龍河的遇龍橋,http://720yun.com/t/229jkdsfun0?pano_id=3647308這個是遇龍橋的全景圖。
漁翁收留劉三姐時的地方在陽溯書童山,也就是現在張藝謀的《印象劉三姐》所在地
和財主對歌的地方在桂林市,木龍洞,位置是木龍湖出口靠疊彩山那邊。
主人翁劉三姐的「家」在陽溯福利鎮對面渡頭村下面一點的沙洲(有人說是在渡頭村)
採茶歌在桂林市冷家村,臨桂五通鎮的劉三姐茶莊有鏡頭(我前陣子去隨便看了一下,不想回來時徒步,走不動就招了個摩托車問他,他說是的,看年齡應該有50多歲)在陽溯的鑒山寺後面的山坡也有鏡頭
具體看帖子http://bbs.guilinlife.com/thread-7699956-1-1.html 這里離鑒山寺的地方。我做個全景圖地址http://720yun.com/t/c5ajzp4uuv7?pano_id=5909027
三姐唱「花針引線線穿針」完了後阿牛和老二碰面的地方也在福利鎮的福利碼頭。被抓,全村人拿東西出去的也是這個地方。
三姐被財主抓住後唱有「畫眉困在八角籠,八角籠門鎖重重」這個也是在碼頭隔壁的大光亭改造的(當時我去找的時候就在眼前都不知道,問買東西的阿姨,她說就在這里)
最後定情時的大榕樹在陽溯的大榕樹景區,我進去時門票10塊
這個桂林的夥伴整理的http://bbs.guilinlif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06257&highlight=%C1%F5%C8%FD%BD%E3
http://bbs.guilinlif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5874&highlight=%C1%F5%C8%FD%BD%E3你可以去看看。
還有三位老伯要把劉三姐留住的的地方是桂林靈川的大圩古鎮
三姐被救出來後到「給你」,那些在陽溯徐悲鴻故居旁邊的江畔
大概目前知道有這些,說真的我好像把裡面的外景都找出來 因為我特別喜歡這部電影曾經有一時背下來。《劉三姐》和《五朵金花》最喜歡看的老電影。
河池只有宜州市 沒有劉三姐鎮 宜州市有個劉三姐故居
有一部分是在宜州的祥貝鄉拍的,有一些街上的景是在德勝鎮的老街拍的,我媽媽還做過群演。
河池市劉三姐鎮的下視河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下視河沿河兩岸峰巒疊翠,翠竹青青,風景迷人,河岸崖壁上留有一根扁擔和一方手帕模樣的石葉,相傳是壯族歌仙劉三姐打柴的「擔」和「汗巾」,河池市劉三姐鎮也是電影《劉三姐》的故事來源和拍攝外景地之一。
《劉三姐》中莫老爺出場,有一段對白莫老爺:這個毛丫頭,我好像是在哪兒聽人說起過?管家:就是宜山那個,愛唱山歌,抗交租稅的劉三姐!莫老爺:什麼?她不是被牛員外砍落水死了嗎?管家:沒有死.....莫老爺:什麼?......管家:她現在又到我們這來了。宜山就在現在的宜州地區。
《劉三姐》是廣影與長影聯合攝制電影故事片。當時拍《劉三姐》當時正趕上建國十周年大慶,自治區領導十分重視《劉三姐》的拍攝工作,給攝制組提出了的要求是外景必須要以廣西美麗的山水風光作為背景去敘述故事。演員還要是本土的外景當以桂林、陽朔為主,兼選其它。因此河池市劉三姐鎮雖有取景,但不是主要選景區。
1960年4月初,時任《劉三姐》執行導演蘇里與編劇喬羽帶著攝制組抵達柳州依據柳州看了彩調劇劉三姐後,1960年4月初,由蘇里由執筆,根據民間傳說用了12天時間完成了劇本,4月下旬蘇里、喬羽帶著攝制組,租了一小船,從桂林到陽朔,順江取景記錄繪畫,一面行船,一面構思未來影片的展現和表現。
於是影片開頭取景在灕江書童山下,作為《劉三姐》在山上打柴時被牛員外派人砍藤落水和劉三姐撐伐順江漂流途中被愛唱山歌的漁夫老李頭父子收留的取景。劉三姐與莫老爺的對歌台選在了桂林市中心疊彩山腳下木龍洞前的灕江河畔。
臨桂縣五通茶山,風景秀麗,是「採茶姑娘茶山走,神仙聽歌下凡來」取景地。桂林市疊彩山腳下木龍洞前灕江邊是劉三姐對歌台。陽朔徐悲鴻故居小河畔作為定情時「斧砍江水水不離」的取景地,灕江邊上千年古鎮大圩作為劉三姐和阿牛哥乘坐小船橫穿灕江,定情在一座古老的石橋下的場景。陽朔城南大榕樹作為阿牛哥與劉三姐對歌拋綉球喜結良緣的的取景地。
埃文塔多所言屬實,電影《劉三姐》外影都在原桂林地區(最早為十桂林專區,後為桂林地區轄八縣)八內所拍,而且還是吾師蘇里執導。內景就無須考究了,因為內景統統的可以在電影廠攝影棚里完成。
小時候我就經常看《劉三姐》這部電影。這部電影真的很有年代感,很能反映當時廣西的現狀。
小時候一直以為歌仙劉三姐是桂林人士,上了大學後才知道,原來 劉三姐是河池宜州人士,把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日來紀念她。
電影《劉三姐》
《劉三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61年攝制的故事片,根據廣西僮族民間傳說改編。由蘇里執導,黃婉秋、劉世龍、夏宗學等人主演,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風光音樂故事片。影片主要講述了劉三姐用山歌反抗財主莫懷仁的故事。
《劉三姐》主要拍攝地點是 柳州和桂林 。從桂林順流而下到陽朔境內,沿河拍攝,而 陽朔的大榕樹是作為劉三姐和阿牛哥定情的地點。
七星公園的月牙樓,疊彩山、伏波山,大多數是對歌的時候拍的。陽朔的白沙鎮、遇龍河、福利鎮也有取景。
電視劇《劉三姐》
作為柳州拍攝的第一部完整的電視連續劇,通過《劉三姐》讓全國人民共享柳州的人美、歌美、舞美、山水美、風情美。
《劉三姐》分別在鹿寨縣中渡古鎮、柳侯祠、中華園、都樂公園、龍潭公園、千畝湖及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寨冠小鼓樓廣場、柳城縣洛崖景區、柳城縣馬山鄉龍江河段,柳城監獄四塘農場茶園等地進行拍攝,最後劇組移師柳城縣龍江河畔的「劉三姐影視城」拍攝。
《印象·劉三姐》
《印象·劉三姐》由著名導演張藝謀主導的世界最大,最具魅力的山水實景劇場。
最後在陽朔選擇了灕江與田家河的交匯處作為劇場,而此處正是當年電影《劉三姐》的主要拍攝之地。
這個不可能,六零年的劉三姐是在桂林市,陽朔縣兩地指的一直以灕江為地點再就是遇龍河,六零版劉三姐始終沒有有開過性林市。要不就是七八年版劉三姐。劉三姐電影只有二部,一是六零年,一是七八年。其餘都是電視劇。不在此題。
是桂林灕江。
是不是不知道不過劉三姐故鄉是 廣西 省、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社區 藍靛村
據廣西羅城縣志記載:劉三姐原來618年出生在 天河縣 (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的藍靛村(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社區藍靛村),那裡還有她故居的遺址, 那村 劉姓的族譜中還有記載。
下里離羅城的縣城很近,劉三姐常到羅城去唱山歌,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前羅城縣城城西北的 多吉寺 的後殿正中供奉著歌仙劉三姐的神像,稱之為「三姐歌殿」遊人常在那裡對歌,故有東門(羅城縣城駐地)四把好玩好耍一說,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
在1958年 《劉三姐彩調劇》 創作組經過深入民間采風,認定劉三姐是羅城人。
只有一兩個背景是在宜州拍的,劉三姐電影都是在桂林拍。電影就需要好效果。
劉三姐這名字好多地方都有記載,桂林說桂林的,柳州說柳州的,貴州說貴州的,阿牛哥是宜山人,你們別爭了,中央定論嫁給阿牛哥就是宜山人。有文獻記載阿牛哥娶了劉三姐。
7. 蘇里的介紹
蘇里(1919~2005),中國著名電影導演。原名夏傳堯。導演了《平原游擊隊》、《哥哥和妹妹》、《青春的腳步》、《紅孩子》等影片。1959年蘇里執導的《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蘇里1960年拍攝的《劉三姐》又為我國影壇奉獻了一枝奇葩,該片獲1960年第二屆百花獎中四項大獎。
8. 劉三姐黃婉秋多少歲
截止2020年11月,77歲。
黃婉秋,女,1943年12月1日出生於廣西桂林市永福縣,演員、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長。她14歲登台演出,1961年在電影中扮演劉三姐。代表作品有《劉三姐》、《春蘭秋菊》、《長城大決戰》等。
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古代民間傳說歌手,聰慧機敏,歌如泉涌,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
(8)蘇里導演的電影擴展閱讀
劉三姐的故事為中國壯族民間傳說,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本土民間文化的精華,沒有具體作者(作者就是一代代的人民,數不過來)。劉三姐傳說最早見於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九十八《三妹山》。
電影《劉三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60年攝制的故事片,著名導演蘇里代表作。
歌劇《劉三姐》的歌曲和歌詞創作是由中國著名的歌詞作家喬羽老先生和歌曲作家雷振邦先生完成的。
9. 李雪健在電影《四渡赤水》中首演林彪,開創之功功不可沒
李雪健塑造過林彪,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當年他在《九一三事件》中扮演林彪,轟動一時。這是空政話劇團排演的一出話劇,時間長達四小時五十分,接近五個小時。
這個話劇,當年曾經以錄像帶的形式在全國播放,播放時應該是組織單位觀看的。筆者父親當年在學校當老師,就曾經與同事在黨校里看過這個錄像帶,還說人物表演很逼真。
現在在網上經常可以看到李雪健在影片里扮演林彪的片段,他在話劇里夾著一個尖嗓子在高八度的音準空間里叫出的「江——青——同——志——啊」,未見其人,就被這叫聲給攝服了。
這個話劇排演於1980年,現在看來,大體相當於活報劇的水平,話劇提供的 歷史 事實,明顯不超過當時的紀實文學提供的素材,但話劇能夠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演員的誇張性的演繹。
當時李雪健才26歲,卻演出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的垂垂老矣但又胸有陰褻的矛盾狀態,賦予了劇本里沒有的諸多內涵,體現出了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特強的功力。
在這之前,李雪健在空政話劇團一直擔負著的是跑龍套的角色,地位相當的低。
本來他演的這個角色是虛位以待中戲的李保田的,但李保田太忙,難以來到現場排練,李雪健充當了李保田的替身,代李保田走走位,定定位,一旦李保田來了,就沒他什麼事了。
但李雪健抓住了機遇,硬是把握住了這個機會,他不僅當李保田的替身做得一絲不苟,更是代入自我,越俎代庖,假戲真做,把這個角色演繹到非他莫可的程度。
對於李雪健來說,這個角色對於他太重要了。
之前,他在劇團里,只是演演匪兵乙而已,連匪兵甲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匪兵甲,要留給他的同行中比他更玉樹臨風一點的濮存昕、王學圻這些演員。
李雪健個子只有一米七零,這樣的身材,在演員中是很尷尬的,但是,他在林彪這個特型角色上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從一個連一個臉都沒有的匪兵乙,躍升為副統帥,這之間的巨大的落差,就這么險象環生地砸向了李雪健,任何人在這樣的時候,如果不抓住這個可以進階的機會,都會後悔終生。
李雪健的起點非常低,父親也就是一個公社書記,他自小生活在農村裡,後來初中畢業當了兵,在部隊里因為是山東人,所以會說山東快書。那一年,北京的文工團演大戲,需要群演角色,李雪健在他的部隊系統里被借用到北京當龍套。他是一個臨時借用的戰士,戲完了,他也應該回到基層部隊,但李雪健見了大世面,就不想再回到出發地了,於是,他在北京四處投考藝術團體,最終被空政文工團錄取了,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命運。對他來說,留在北京,是一個多麼難以企及的奢望啊。
在文工團里,李雪健什麼粗壯活都做,使得劇團都不忍心把他裁撤了,甚至考慮過讓李雪健在劇團里乾乾木匠的活,好歹對得起他的付出。
但演出林彪的成功,使李雪健不再是那個隨時被剔出劇團的可有可無的小人物了。
1982年八一廠再次上馬《四渡赤水》,李雪健理所當然地再次在影片中扮演偶而露崢嶸的林彪一角。
《四渡赤水》這個電影當年是江青所抓的項目,影片導演蔡繼渭早在1972年,就重走了長征路,體驗一路風情,了解 歷史 事實。
電影劇本正式立項是在1974年,到1976年的時候,電影已經開始組建攝制組,投入拍攝了。
不過,當時的導演是蘇里,而不是1983年公映的《四渡赤水》的導演蔡繼渭。
蘇里是中國的著名導演,他的戰爭片代表作是《平原游擊隊》,由他來執導《四渡赤水》,也是希望他能夠在電影里保留下更多的彌漫著硝煙味的真實感。
不過,電影正在籌拍之際,「四人幫」粉碎,因為這個電影的特殊背景,被下令停拍了。
一度時期,劇組人員還因為聽命於江青拍攝這個電影而受到影響。
比如《四渡赤水》的編劇之一李傳弟就在他所供職的劇團里,因為這個原因而受到審查,後來當然沒有事了。
蔡繼渭在《四渡赤水》里的一些運鏡風格,後來也影響到《淮海戰役》的拍攝。
比如《四渡赤水》中紅軍一渡赤水、經過浮橋的場景,電影用了一個旋轉三百六十度的航拍鏡頭來立體呈現,最後鏡頭對准了橋上的領袖人物。
這一鏡頭的構思,對照《淮海戰役》中的黃維兵團開進的鏡頭、最後畫面落腳於黃維登上小土丘的終筆,可以看出兩者有著相似的運鏡構思。
《四渡赤水》里原來是沒有領袖人物的,只有團一級的將士,後來1982年重拍的時候,隨著當時的形勢,電影里將領袖人物作為主人公,但領袖人物基本沒有心理沖突,電影里的戲劇沖突成份,還是原劇本里的團一級的將士們提供的。
這樣,重拍的《四渡赤水》就有一些尷尬。原來電影有一個自成體系的故事架構,通過虛構的基層團隊——瑞金團,來表現戰爭的起承轉合,現在加進領袖的指揮部的戲,這兩者之間,便少了一個中間過渡的階層,好像是領袖直接指揮了一個團,那麼,這不是把領袖降到師一級的層次了嗎?
所以電影後期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在電影里加進了一軍團、三軍團的戲份,這樣,至少可以給人的感覺,是指揮部指揮了一軍團、三軍團,然後才有更為基層的瑞金團如虎添翼,大顯身手。
這樣,電影就加進了一軍團林彪的一場戲、三軍團彭德懷的一場戲,但這種加戲的事,是在電影已經定型之後,再怎麼加進去,也無法改變原來的電影架構。
所以,《四渡赤水》結尾的時候,領袖人物站在高坡上,前來受到接見的仍是瑞金團的團長,中間依然沒有一個中間的過渡階層。
《四渡赤水》里給彭德懷加的戲,僅僅是安排了彭德懷接了一次電話,而一軍團林彪的戲,同樣是只給了一個場景。
這個場景可有可無。
此時影片已經走向尾聲。前一場戲中,領袖們商議已經把滇軍調出來了,下一步是准備走第二步、第三步棋,然後下令發「第一軍團」。
這時候,電影里出現了一場「第一軍團指揮部」的場景,林彪正在地圖前,研究地圖上的密密麻麻的紋路。
這個林彪就是李雪健扮演的。
這時,政委拿著電報,對林說,軍委要我們進一步向東,暴露自己,帶滇軍東去。
林頭也不抬,說了兩句強調的指令,一句是「要二師做好准備。」一句是詢問「清水江架橋的事?」
邊上的指揮員都顯得很輕松,只有林彪不苟言笑,專注地沒有離開地圖半步。
李雪健扮演的這個角色,也突出了人物面無表情的成份,但對比他在話劇中的誇張的帶有明顯醜化性的表演,這個影片里的角色形象要正面得多。
李雪健對角色的定位,實際上也影響了後來《大決戰》中同樣的人物形象塑造。
1996年拍攝的《長征》中,對林彪的咄咄逼人,反而有更多的表現。當時,在一次會議上,林彪提出進攻打鼓新場,得到了在座將領的支持,而唐國強扮演的角色,對此十分惱火 ,大發脾氣,後來直接導致精簡決策機關,放棄這種扯皮的討論模式,顯然要比《四渡赤水》對人物關系的簡單化要深刻得多,也抓住了戲劇性沖突的要害。
這也反映出《四渡赤水》當時在初次涉及到新視野下的戰爭題材拍攝問題時,無法找到更好地處理指揮部與戰壕真實之間的合理分布,只好在電影里簡單地比劃一下,致使電影里更深層次的戲劇矛盾難以得到展現。
相比之下,1996年的《長征》始終圍繞的是領袖人物的思維決策而謀篇布局,更符合藝術規律。這個影片中的林彪是由鍾山扮演的,從外貌形象上來看,還不如李雪健來得更為相象。
盡管如此,李雪健在《四渡赤水》里首次出演林彪,還是有著不可忽略的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
對李雪健來說,這是他首次告別匪兵乙擔綱這么一個重要人物的演繹任務,而對這個角色來說,李雪健也是第一次為這個角色定下了日後影視作品中始終難離左右的色彩調門。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 歷史 上備受爭議的角色,卻是李雪健日後鯤鵬展翅的福星呢。
10. 怎樣評價電影《劉三姐》
《劉三姐》這一部戲曲,我最開始接觸的時候是在高中的課堂上,現在還記憶猶新。當時由我們的語文老師給我們所做的介紹,後來就去網上看了一遍。
這一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是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精神,同時也承載著一定的政治意義,是一部不錯的電音,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