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aoneandatwo來源
來源於電影《一一》的翻譯。
《一一》是台灣導演楊德昌的代表作之一,中文片名直接書寫兩個「一」字則會變成「二」字,形成不同的意思;《一一》的英譯片名也饒富意味地翻譯成「aoneandatwo」。
《一一》是中國台灣導演楊德昌執導並親自編劇,吳念真、金燕玲、李凱莉等人主演的一部刻畫出家庭親情及生命意義的電影。影片講述了NJ一家人在小舅子的一場婚禮後日子變得混亂的故事。該片入圍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和《時代》周刊評選的年度十佳影片。
Ⅱ 【盤點】導演楊德昌的最受歡迎的電影,你都看過了嗎 有沒有相關的影視百度網盤資源
相關影片有: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土撥鼠之日][1993][喜劇 / 愛情][美國] 恐怖分子 恐怖份子 [1986][劇情][台灣] 網路網盤資源高清免費下載在線觀看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鏈接: https://pan..com/s/1zfKV123b0jaJK9TwwRu91Q
[土撥鼠之日][1993][喜劇 / 愛情][美國]
鏈接: https://pan..com/s/1erNLnwCHXYTcHntLimlZWA
恐怖分子 恐怖份子 [1986][劇情][台灣]
鏈接: https://pan..com/s/1CZq26iKtQRQ_mkvK-LA9YQ 提取碼: 3b39
Ⅲ 《一一》這部電影獲得了哪些獎項
《一一》是2000年台灣導演楊德昌的執導的一部刻畫出家庭親情及生命意義的電影。獲得了非常多的獎項。
Ⅳ 導演楊德昌的多部電影作品當中,哪些是我們非常熟知的
楊德昌,1947年出生的導演兼編劇,其作品獲得過多項大獎,除了我們熟知的被譽為開山之作的“光陰的故事”和獲得多項大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外,還包括榮獲多項獎項的“恐怖分子”、戛納作家導演獎的“一一”、最佳攝影獎的“海灘的一天”、“獨立時代”、“麻將”等等,是對現實的強烈反映,是被大家尊敬的大師。
有些人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速成的,是經歷過生活的磨練、自我認知和反饋的,是從過往中錘煉出來的。我們敬佩這些對時代有著貢獻的大人物,感謝他們對現實的思考讓我們認識到另外的社會情緒的表達,也希望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奏響幸福的新篇章。
Ⅳ 為什麼說《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華語電影No1的史詩巨作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台灣導演楊德昌1991年的作品。本片獲1991年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判團大獎及影評人大獎,法國三大洲影展最佳導演獎,新加坡影展最佳導演獎,台灣第28屆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第36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獎。
昨晚我又重看了一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第三次完整的看這部近四個小時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是我無法承受的生命之重---簡單說,任何時候當畫面進入眼裡時,我都感到異常莊重,也不是在看電影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嚴肅的研討會。
這是一部根據台北發生的真實案件改編的影片。60年代初,楊德昌就讀的學校夜間部初二的男生茅武因女友移情,在牯嶺街這里刺死了他的女友,當時震驚台灣社會,也給楊德昌留下深刻印象——那一年楊德昌14歲……
後來,茅武的一個同級同學從牯嶺街出去。楊德昌同學在美國學電腦,攻碩士。因為一個偶然的原因改行拍上了電影。1991年,楊同學把牯嶺街的一些故事搬上了銀幕。或許是因為這個故事混雜著導演本人過去中學階段的真實成長經驗與時代抑鬱體驗,故在影片中交織呈現出比從前作品更復雜的情感關系。在楊德昌的創作生涯中,很少有如此龐大的製作架構。尤其是對年代寫實性微小細節的雕琢,都處處流露著創作者對自身成長經驗的虔敬感情。而且這部作品在保持他一貫的內省風格同時,同從前作品相當不一樣地彌漫著一股特殊的有著些許溫暖意味的情感,雖然這種情感表現得很克制……
結識小明(楊靜怡)前,小四(張震)是典型的乖仔,是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驕傲(一家人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提升全家的社會地位),他有一個喜歡搖滾樂的自稱「小貓王(王啟贊)」的好友,兩人雖會去樹林看人幽會,但過的是與周圍諸多在「小公園」混的少年人完全兩樣的生活。
喜歡上小明後,小四便像跌進一個無底深淵,開始被外界的各種力量牽著鼻子走。新識仰慕對象honey(林鴻銘)猝死,一向敬重的父親的自尊與精神因為某次事件嚴重受損,加上將一次次「欺騙玩弄」他感情的小明「看透」,血氣方剛又有很強道德感的小四終於走上犯罪的道路,期望用自己的刀結束事件的根源。但小四不知的是,他眼中的根源只是這條食物鏈中微不足道的一環。
很多電影里都會殺人。只有在楊德昌的電影里,那不是殺人,那是整個世界的崩毀。他要你眼睜睜的看著,他用兩個多小時創造的世界,在少年捅下去的那一刀里,灰飛煙滅。
近四個小時的長片,五十年代台北群像,十四歲的張震,發力的楊德昌,成長編年史,黑暗中閃光,再回首,青春的軌跡依然明晰到深深嵌入地表,但那種鮮明和深刻是根本由不得人再走一遍。每一個時代都有各自的悲哀和偉大,卑微的人彎著脊背,聆聽風雷,勇敢而純潔的人拿身體和理想叩問蒼天,從內部上升或隕落。把英雄主義浪漫到了極致的悲壯。
如果青春是個夢境,那麼我希望自己一夢不醒。
當牯嶺街昏暗街燈下的一角,小四猛地將刀刺向小明的腹部時,他的青春在那一刻戛然而止了。
少女靜靜地滑落,倒在血泊中,少年卻想努力扶起她,喚醒她,一如喚醒曾經稚嫩而倔強的相信,相信這個世界是朝著生命初始便認定了的那個方向。
「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
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我選擇,與這個世界徹底決裂。
Ⅵ 你最愛的一部電影是什麼
最愛的一部電影是《一一》。
《一一》是台灣導演楊德昌的最後一部作品。在此之前,大多數對於他的認知,應該都是透過他的那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那是一部講述上世紀60年代的殘酷青春物語,以楊德昌的少年記憶為素材,帶著他對社會、對現實的控訴,描繪了台灣第一個被判死刑的少年犯的故事。在楊德昌的作品裡,那是批判與悲傷最為外露的一部。
但《一一》不一樣。在將近3小時的觀影期間,我一次又一次被電影里安靜克製得如同論文寫作或新聞報道般的旁觀者視角所折服。
影片運鏡非常有特色,定格的鏡頭和聲音描述著主觀(主角)和客觀(環境)兩件事,造成非常強烈的生活感,就像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視角。家中父親、女兒、兒子,三個人的視角,三個人的世界,血脈聯系著他們,故事性不強,但和散文一樣,形散神不散。
Ⅶ 電影叫什一的
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楊德昌說影片名「一一」:「這部電影講的單純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個階段,身為作者,我認為一切復雜的情節,說到底都是簡單的。所以電影命名為《一一》,就是每一個的意思。這意味著電影透過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出生到死亡每個具有代表性的年齡,描繪了生命的種種。爵士樂手在即興演奏前,總會低聲數著『a one and a two and a …… 』來定節奏,英文片名由此而來,表示片中內容並沒有緊張、沉重、或者壓迫感,生命的調子應該像一闋爵士樂曲。」 「一一,就是開始,我們翻開字典的第一頁,就是一嘛;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站在一個開始的位置上。」
Ⅷ 楊德昌的電影有哪些
1981年
春天參與《一九O五年的冬天》拍攝,任編劇及演員;
秋天拍攝電視單元劇《十一個女人》中的《浮萍》;
1982年
《指望》(《光陰的故事》第二段)35mm∕彩色∕中影公司 導演、編劇
1983年
《海灘的一天》 35mm∕彩色∕中影,邵氏∕167分鍾 導演
1985年
《青梅竹馬》 35mm∕彩色∕萬年青影業∕105分鍾 導演
1986年
《恐怖分子》 35mm∕彩色∕中影公司∕109分鍾 導演
1991年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35mm∕彩色∕中影公司及楊德昌電影公司∕240分鍾 導演
1994年
《獨立時代》 35mm∕彩色∕楊德昌電影公司∕127分鍾 導演∕編劇
1996年
《麻將》 35mm∕彩色∕原子∕121 分鍾 導演∕編劇
2000年
《一一》35mm∕彩色∕台灣、日本 編劇、導演
Ⅸ 由楊德昌指導的一部影片,曾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一一》(A One and a Two)是2000年台灣導演楊德昌的執導的一部刻畫出家庭親情及生命意義的電影,由楊德昌親自編劇,吳念真、金燕玲、李凱莉、張洋洋等人主演。
本片主演講述了簡南俊一家人的各自生活軌跡直至婆婆病逝的故事並於2000年5月14日在法國首映;同年該片入圍第5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和《時代》周刊評選的年度十佳影片,楊德昌憑借該片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楊德昌1947出生於上海,1969年畢業於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學系。1974年在佛羅里達大學獲得碩士學位,之後在南加州大學學習電影。楊德昌的片子帶進很多新的拍攝手法和觀念,主要取景自都會區,並且以刻劃現代人的疏離和內外沖突為主,與侯孝賢的鄉土電影形成鮮明對比。他的作品享譽國際,得獎無數。
除《一一》之外,楊德昌的得獎記錄相當輝煌。早期就以「海灘的一天」在1984年獲得休士頓影展金牌獎;1985年以「青梅竹馬」獲得盧卡諾國際影評人協會獎,片中女主角蔡琴,就是他的前妻,兩人因電影而結緣,卻在1995年離異;1986年楊德昌再以「恐布份子」獲得第二十三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1987年再以「恐布份子」獲得英國電影協會最具創意和想像力獎、第32屆亞太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Ⅹ 你看的有史以來最長的一部電影是哪部
看過最長的一部電影應該是《與狼共舞》,它的時間是228分鍾還要多,快四個小時了,在我知道的范圍內,它應該是史上最長的電影了。
《與狼共舞》是一部美國西部的題材電影,它不僅時間長,而且是一部非常經典好看的電影,乍一聽這電影的名字,就很吸引人,能夠跟狼在一塊,其實不然,這是印第安的蘇族人為鄧巴中尉起的名字,不過,他也確實救了一隻狼,並且和它成為了朋友,這部電影主要介紹的就是鄧巴中尉在哨所跟印第安人交朋友的故事,故事背景是應該是發生在二戰後期,政府軍搶奪印第安蘇族人祖傳的土地,看這部電影你得拿出半天的時間靜靜的去看,才能知道它的魅力所在。
這部電影裡面描繪了很多美好的東西,空曠無垠的原野,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感情,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共存,但看到最後,總是感覺沉甸甸的, 歷史 上任何事件只要有戰爭,有掠奪,就有血腥,貪欲,美好的東西總是那麼的脆弱,赤裸裸的掠奪被他們說成是文明的進步,可悲可嘆,侵略者總是拿著冠冕堂皇的理由掩蓋著他們齷齪的交易,歷來如此,善良的人們只能任人宰割。到最後看著鄧巴與妻子消失的背影,陷入了沉思。
針對看過最長的電影,說實話,其實現在的片子都是有要求的,幾乎都是在120分鍾以內,但為何有的時候總覺得看一部片子,總看總看總是不結束,而有時候,一部片一會就看完了,實際時間卻非常長。
這兩部電影就是我個人感覺最長的電影,哎!真人真事哦,大家有什麼更好長電影也可以推薦給我哦,點贊記得關注!
我個人看過的最長的電影應該就是 《美國往事》了,不是上映版本,是導演剪輯版本 ,我記得應該是 240分鍾左右的 。
說起美國往事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令人惋惜啊,當時上映的版本是139分鍾的版本,結果票房口碑都撲街, 但當多年以後觀眾看到4個小時左右的導演剪輯版時,才意識到這是一部多麼偉大的作品!
《美國往事》這部電影是 導演萊翁內醞釀13年才出的作品 ,他在早期時讀到了《The Hoods》這部講述幾個黑板少年成長經歷的小說,他就以此小說為藍本,製作《美國往事》的劇本, 為了營造出電影中的場景氛圍,導演全世界去取景,還搭建了大量實景 ,經費也一路走高,達到了3000多萬美元,也為之後上映時500多萬的票房慘案埋下伏筆。
《美國往事》主要講了 主人公「面條」從少年成長到黑幫教父的歷程 ,整個電影時間跨度很長,大概有40年左右,主人公一路走來的經歷路程,可以讓大家對那個時代美國 社會 的發展有個新的認識。在導演剪輯版中, 人物被塑造的栩栩如生,電影中的各種細節處理做的非常棒 ,像是電影中「面條」的 忠誠 和好友麥克斯的 背叛 ,這些矛盾的元素相互沖突,人物性格就凸顯出來。 整個電影散發出來的那種黑幫暴力氣勢,讓觀眾感受到了電影的魅力所在。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令人痛心的,上映後票房慘敗,導演萊翁內花費那麼長時間嘔心瀝血製作的電影,最後確落了個如此下場,這對導演的打擊是很致命的, 萊翁內在這部電影之後也再沒有拍過電影,幾年之後在故鄉抑鬱而終了 ,令人唏噓。不過好在導演剪輯版本為萊翁內挽回了名聲,讓觀眾真正看到了這部作品的偉大之處!
我看過長的電影有很多。
首先,蘇聯的《莫斯科保衛戰》,整部電影分上集《侵略》和下集《台風》,一共300多分鍾,5個多小時。故事從1940年6月法國投降,希特勒出台「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一直說到1941年12月6日蘇軍對兵臨莫斯科城下的德軍展開反攻,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將德軍驅離莫斯科150至300公里。
《斯大林格勒大血戰》,故事長達4個小時,從莫斯科保衛戰勝利說起,斯大林頭腦發熱,命令蘇軍發起大反攻,結果被德軍打了個措手不及,節節敗退。德軍重新集結,進攻斯大林格勒。面對節節敗退的蘇軍,斯大林簽署命令,不許後退一步,違令者,殺無赦!蘇德兩軍在斯大林格勒陷入了大血戰。朱可夫制定了「土星」計劃,利用斯大林格勒拖住敵人,然後調集強大的部隊包圍敵軍,進行反攻。經過半年的苦戰,終於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成為蘇德戰爭乃至二戰的轉折點。
《解放》,這部電影有8個多小時,分為《炮火弧線》《突破》《主攻方向》《柏林戰役》《最後一擊》五個部分。1943年初,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奪取了戰場主動權。德軍於是發起庫爾斯克戰役,想重新奪取戰場主動權。蘇軍在粉碎了德軍的企圖後,反起反攻,取得了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跟著,蘇軍開始強渡第聶泊河,收復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打出東南歐,解放波蘭等國,並對納粹老巢柏林展開強攻。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一室自殺,蘇軍將勝利的旗幟插上了德國議會大廈。
以上電影都是蘇聯導演尤里.奧澤洛夫的作品。如果再加上另外一個導演的《圍困》(說列寧格勒戰役的),那就是一部完整的蘇德戰爭史了。
美國的《珍珠港》和《虎虎虎》也是很長的電影。兩部電影都是講述珍珠港事件的,但《珍珠港》是以平民的視角展現珍珠港事件,而《虎虎虎》則是以官方的視角展現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長約3個小時左右,講述了兩個熱愛飛行的美國青年(名字忘記了),他們從小一起長大,一起參加陸軍航空隊(美國空軍的前身),並同時愛上了女主角。在他們為三人的感情糾結時,日軍偷襲珍珠港,美軍損失慘重。兩人奮起升空迎敵。為報復日本,美國制定了空襲東京的計劃。兩人一起參加了杜立特組織的志願者飛行隊。由於行蹤暴露,杜立特飛行隊提前起飛,在轟炸了東京後無法飛到預定的中國機場降落,只好迫降在日軍佔領區。男主之一陣亡,另一男主在中國軍民的幫助下回到美國。
《虎虎虎》也是長約三個小時左右。故事從1939年山本五十六接任聯合艦隊司令開始,一直說到偷襲珍珠港成功,他站在大和號旗艦上說了一句「我們只不過喚醒了一個巨人」結束。該片是由美國和日本合拍的,日本導演拍日本的,美國導演拍美國的,沒有醜化對方,只依據 歷史 史實進程。
印度的電影一般來說都有三個小時左右,我看過的有《寶萊塢機器人之戀》和《三傻大鬧寶萊塢》。總體來說,這兩部都不錯。《寶萊塢機器人之戀》說的是一個科學家依照自己的模樣創造了一個機器人,並賦予它人類的感情和思維。結果他愛上了科學家的女友。科學家很生氣,就將它毀掉了。但另一個邪惡的科學家將它重新造好,並賦予它各種邪惡的思想和破壞力,結果它把 社會 弄得一團糟。科學家除掉了它的邪惡晶元,終於讓它重新變回善良。法官裁定,將它解體。機器人自己把自己拆毀。《三傻大鬧寶萊塢》則是探討教育問題的。
我們中國的長電影也有不少,如《大決戰》,本片分為《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部分,全長10個小時以上。還有《大進軍》,分為《大戰寧滬杭》(講述二野三野百萬大軍過長江,解放南京上海的故事),《席捲大西南》(講述二野在四野47軍和一野18兵團的配合下進軍大西南,解放雲貴川康四省的故事),《解放大西北》(講述一野解放陝甘寧青新西北五省的故事),《南線大追殲》(講述四野在二野4兵團配合下進軍華南,解放湘桂粵三省的故事)。《巍巍昆侖》《開國大典》《決戰之後》《大轉折》《四渡赤水》等片也是挺長的,都超過三個小時以上。《巍巍昆侖》講述的是毛主席帶領黨中央轉戰陝北的故事,《決戰之後》講述的是改造杜聿明、黃維等國民黨戰犯的故事,《大轉折》說的是劉鄧大軍鏖戰魯西南,挺進大別山的故事。至於《開國大典》和《四渡赤水》故事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說了。
如果從華語電影的緯度來講,《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絕對可以排進前十,在許多影評人眼中,這部影片也給不分數,因為它太過於經典,是華語電影的一座豐碑。
這部拍攝於1991年的電影,由於時代技術限制的原因,許多版本都模糊不清,但是電影在2017出了網路修復版的資源,是影迷的一大幸事,雖然這部時長237分鍾超過四個小時的電影不太可能重回大熒幕,但經典一定會經得起時間檢驗。
上個世紀世紀60年代的台灣到處都是戰爭後的影子,好像一切都是灰的,渾濁的空氣里也流動著灰暗的味道,失落和絕望的情緒籠罩在城市上空。來自四面八方的外省人操著他們各自濃重的口音,山東話、上海話、蘇北話、四川話……在這個城市奔波忙碌著。隨軍逃到台灣的家眷們形成了一個個被人們稱為「眷村」的小村落,在這樣一個城市裡,小四、小明、小馬、老二、小貓王、飛機、滑頭、小虎、小翠……他們成長著,並且拉幫結派地出來混,「小公園幫」和「217眷村幫」逐漸成了勢不兩立的對頭。電影最終在兩個少年一場殺人事件中結束,令人唏噓,也讓這種悲涼的調子更加陰郁。
楊德昌導演在電影中運作了大量的鏡頭語言,將那個時代人民心中的恐懼,躁動、壓抑、妥協都表現了出來,也只有通過四個小時的敘事,才能完整的將時代的風貌通過精巧的畫面得以呈現。
第一長度的電影,恐怕要算《美國往事》的導演剪輯加長版,251分鍾。當年看這部電影時,第一遍看的時候還津津有味的,耐心極好,全部完結束了,但是後來看第二遍時,耐心就沒有看第一遍時那麼好了,有些情節已經有印象的就一下子拉過去了。前幾年還曾經看了第三遍,當然,不少情節太慢的拉的更多了。不過無論如何,這部電影可謂經典。
《守望者》終極剪輯版, 215分鍾,起碼在我看過的電影里,我印象中這部《守望者》屬於第二長的電影,三個多小時,問題是,當年看的時候並不覺得這部電影有多棒,不少鏡頭和情節總覺得根本沒必要這么慢節奏的,人物角色塑造方面,也覺得比較單薄,尤其那個超凡脫俗的曼哈頓博士,怎麼就能如此厲害,好像他連呆在地球上都感覺很委屈他了。不過直到很後來才知道,它是一部美國動漫改編的電影,好吧,以前我一直認為動漫這東西就是小孩子看的,所以才會這么粗糙馬虎的塑造人物。
電影《戰爭與和平》,阿根廷版453分鍾,蘇聯拍攝的。《燦爛人生》366分鍾,《浩劫》566分鍾,《與狼共舞》236分鍾。這幾部都很好的電影,值得看。其他基本上都是三個小時左右,《獵鹿人》182分,《指環王1》228分鍾,《指環王2》235分鍾,《指環王3》263分鍾,《霍比特人1》182分鍾,《霍比特人2》186分鍾,第三部比較短。《未知死亡》183分鍾,《坦塔尼克號》194分鍾,《印度往事》224分鍾,《亂世佳人》238分鍾,《美國往事》251分鍾
我看過最長的一部電影應該是《星際穿越》吧。全片時長169分鍾,整部電影劇情銜接,基本無尿點。
看的電影很多,像《星際穿越》這種這樣長的還真不多。整片像是以回憶敘事的方式將影片鋪展開來。從一開始描寫地球末日的窘境,人類生存出現危機,糧食問題日益明顯。為了解決人類生存問題,主角帶著人類使命踏上了為人類的求生之路。
前面一部分寫的比較啰嗦,後面又 探索 了3和星球,每個星球都有一部分時間,最後就是寫主角在第五維度與過去對話。整片劇情的迭起不多,像是很平緩的在敘述事情,但又因為劇中留給人類的時間不多,又顯得異常緊張,在特效和視覺效果上顯得尤為壓抑,這也是這部影片長但很抓住人心的原因吧。
這部電影雖然長但確實是很有看頭的,每一個部分都有存在的意義。即使是到了生存的臨界點都保持著人類的理性。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一下。
謝謝大家,我是皮皮寶貝。
我看過最長的電影,幾乎沒有思考與回憶,未刪減的《天國王朝》,非他莫屬了,整部電影看下來有190分鍾的時長,就算是刪減版的也有144分鍾,不過這電影刪減和未刪減的簡直是兩個電影,推薦大家在網上找未刪減看看。
這部電影並不是國家之間的爭斗,而是宗教之間,彼此為了心目中的聖城耶路撒冷而展開的信仰之戰。影片中,聖城還是由基督教的十字軍統治,國王卻病入膏肓,城外穆斯林十萬大軍虎視眈眈,就等國王病逝。在這種背景下,主角跟隨從天而降的父親進入了聖地,在途中,生父戰死。
入城後,因自己善城池攻防,國王和公主都對他青睞有加,並順利繼承父親的領土成為領主,對生活失去信心的他找到目標,決定要讓一片黃土的領地變成綠洲。 最終戰雖然投降,但他卻被基督徒稱為英雄。
190多分鍾的電影,每個角色都刻畫得鮮活有力,看似平庸的鐵匠,卻是機械工程師,設計師。風華絕代的公主同時也是一位溫柔善良的母親。讓我映象最深刻的就是身患麻風病,一直以鐵面示人的國王了,16歲便大敗穆斯林軍隊,天資聰穎,一直與於病魔爭斗,就算病毒纏身,最後的一次出征也是英姿颯爽,盡顯國王氣場,君臨天下。死後,公主偷偷摘下國王那寒光閃閃的面具,撕心裂肺。
刪減版中,主要人物都沒有交待清楚,男主就是一鐵匠,害死生父,女主就是花瓶沒有任何穿針引線,連有一位可愛的兒子也被剪掉了,也難怪做為女主角的伊娃格林拒絕參加任何宣傳活動。
《天國王朝》一部值得大家仔細觀看的電影,一定要是未刪減,未刪減,未刪減的,謝謝。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電影於1991年在台灣上映,導演楊德昌,電影時長237分鍾,將近4個小時! 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每次都是從中午看到黃昏,每每看完都會覺得無限唏噓。影片講述的是60年的台北,中學生「小四兒」是置學校幫派外的好學生,小四兒與家庭不幸的小明十分投緣,並暗生情愫。然而小明的家庭不好,從小缺乏安全感的她周旋於幾個幫派老大之間,並與小四兒吵翻,最後小四兒與小明在牯嶺街見面,小四兒因愛生恨,將小明捅死....
《牯嶺街》是講述小四兒們青春的幻滅的故事,同是也是一副台灣那個年的 歷史 畫卷。雖然電影有四個小時,卻是娓娓道來,彷佛置身於其中,眼看著少年們在時代的洪流中無力的成長,墮落,甚至幻滅。
這部電影也是很多人心中最好的台灣電影,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