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姜文電影獨特的拍攝手法,快節奏的鏡頭切換,讓人看不懂,為何有人說他牛
姜文作為導演目前拍過的影片只有六部,其中《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以及《讓子彈飛》都是公認的經典之作,只要有點近代史的只是看起來都不怎麼費勁(當然有些隱喻確實不太容易看懂)。2018年的《邪不壓正》就更加不難看懂了,姜文都說了這是一個拍給他兒子看的電影。
姜文主演過的電影包攬過很多獎項,導演的六部作品也獲得很多肯定,雖然他的作品都兩極化,但是不能不說是經典作品。
一部電影可以反應一個人的性格、才華、視角和思維等等,就好比作家的每一部作品都會有個人的一些情結在裡面,因為作品最終是出自人的情感、精神和靈魂。
姜文的電影具有幽默風格、並且用隱喻的方式反應了某些現實的東西姜文給人一種沉穩、不苟言笑的感覺,創造的電影跟他很像,有質感,有「後勁」。2018年上映的《邪不壓正》給人一種全新的體驗,李天然的師傅被滅門,復仇之路一旦開始就很難停下腳步,姜文在影片中的精彩出演,再一次提升了影片質感。
這些都是姜文電影獨特的拍攝手法,快節奏的鏡頭切換,看似不著邊際的台詞,演員誇張的動作及表情,每場戲都要看到最後,才能確定角色之間的微妙關系。所有情感的表達,都在演員說個不停的台詞里,很少有內心獨白戲。
② 姜文的電影風格是什麼
在我個人看來,他的電影的景別帶有極強的主觀性,集中地體現了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關系,即創作者是在「叫你看什麼」,還是在「隨你看什麼」。景別元素的運用,直接決定了影片的風格特徵。姜文電影大量運用近景、特寫等小景別,強調、誇張、放大地表現對象,來突出其戲劇化的特徵。
怎麼樣?如果喜歡我的回答的話歡迎給我留言和點贊吧!
③ 姜文的電影都有哪些特點
姜文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導演,也非常具有自己的個人特色,在他所導演的電影當中,有許多的個人特點,在這些所有特點當中,我認為最主要的特點有三個他們分別是:第一個是運用大量的小景,第二個是非常具有典型代表的色彩,第三個是鏡頭的組合運用非常的豐富
一、運用大量的小景在姜文的電影裡面非常的會使用大量的特寫用於,強調誇大,需要表現的人物形象來增加人物的戲劇化。通過大量的特寫,更加近距離的感受,人物情感的變化,事物的交替以及環境的改變等等。而這些大量的近景特寫能夠讓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人物情感的變化以及情緒的波動,從而給人以非常真實的感受,能夠通過微小的細節變化來敘述推進整個情節。但是這也非常考驗演員的演技,因為只有演員將細節處理到位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④ 姜文是一個怎樣的導演
在成為導演之前,姜文首先是個演員,而且還是個非常優秀的、有個性的演員。
姜文在《芙蓉鎮》《紅高粱》《北京人在紐約》等影視作品中所塑造的角色,都體現了他強大的個人特質,透著他骨子裡的孤傲和侵略性,每個角色都幾乎成了經典。可以說,在姜文還沒有成為導演之前,他作為男人的強勢和血性就已經在影視作品中發揮的淋漓盡致了。而在觀眾心中,大家早早就認可了「演員」姜文。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執導的首部電影。這部電影很成功,上映後獲得了意想不到的認可,成了一部公認的經典佳作。但相對於電影的成功,對姜文而言更重要的是觀眾對他導演才華的認可……大家的確沒想到姜文第一炮打得這么響。
再之後,電影《讓子彈飛》的上映,讓坊間和業內專業人士形成了統一的「聲音」——姜文的導演水平終於與他的演技神同步了。《讓子彈飛》在當時是一部讓觀眾大開眼界的電影,也是導演姜文的「個性」與商業化的一次完美融合。《讓子彈飛》的成功,無疑使姜文頭上的「導演水準光環」又大了一圈。
沒有想到的是,之後姜文執導的電影《一步之遙》史無前例地陷入了「差評大潮」,與口碑無敵的《讓子彈飛》形成了不可思議的對比……觀眾們一邊肯定姜文的才華,一邊又直指他「自戀」。
總體而言,這些年姜文導演的作品雖不多,完全算不上高產。但他對電影的獨特表述和嚴格的自我堅持,還是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優秀」有目共睹。
姜文及其電影,對於中國影視界是一個獨特的存在,這份獨特來自於他個人的風格化和強大的影響力。童年時期,在部隊的隨軍生活中,他開始接觸到電影,並對這一藝術形式產生了非常大的興趣。憑著對電影和表演的痴迷,姜文克服了重重困難考入了中央戲劇學院,從而走上了自己熱愛的演繹道路。
《芙蓉鎮》里無奈被派去掃大街的知識分子「秦癲子」,《尋槍》里因丟槍而失魂落魄的小警察馬王,《本命年》里時代洪流下殞命的小人物李慧泉······姜文憑借獨特而精湛的演繹水準,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熒幕形象,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演員之一。
作為演員,姜文無疑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姜文對電影的追求並不止於此。懷著對電影的滿腔熱情,與自身旺盛的表達欲,他從1995年開始,便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陽光燦爛的日子》一出現便轟動了影壇,創下了當時全國電影的最高票房,獲得了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獎等多項國內外獎項,並入選了美國《時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之一。隨後又創作的《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一步之遙》等多部優質電影,更是奠定了姜文在中國影壇的導演地位。
作為導演,姜文的電影也是極具風格化和個性化的。他的電影往往表現的是一種對個體經驗的想像性書寫,更注重主觀化和 情感 化的表達。所以喜歡的觀眾可能百看不厭,不喜歡的觀眾可能大呼看不懂。客觀來說,姜文電影所帶來的轟動效應,在很大程度上也證明了姜文執導影片所具有的強大影響為,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甚至對世界電影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著名導演
姜文曾說,印象不代表精確,它遠在精確之上。
摩羯座的他,首先是一個演員。一個極具個人魅力的演員,他懂得控制,有強大的氣場,台詞功力強悍,表演氣度非凡。
作為導演,他是充斥著直男癌的陽剛的。他理性,聰明,藐視權威,解構 歷史 和時代。他能拍出鬼子來了的視角,也能拍出讓子彈飛的邪魅狂狷。
看姜文的電影,酣暢淋漓,隱喻,隱晦的藏著自己的野心。他有時會太大意,把自己聰明的東西全部都給掏出來,忘了剋制。這是缺點。
但他那非凡的領袖氣質,拍出了華語電影里的經典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是演員出身,他懂表演。這在他和演員交流時非常方便,講戲時可以演出來一下,給演員看。
馮小剛曾經說,姜文這樣跟他說:電影應該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得東西是葡萄,很新鮮的葡萄,甚至還掛著霜,但你沒有把它釀成酒,開始時是葡萄,到了還是葡萄。
其實,這句話也代表了姜文電影的本質。他不直白,不會像馮小剛一樣急切的告訴你事情,急切的想賺你的錢。也不像張藝謀一樣把視覺影像突兀而直接把擺出來,用色彩斑斕告訴你攝影和畫面對電影的重要性。
驕傲的姜文,用自己的理解解構這個世界。他承認誤解,也覺得世界就是誤解。這種寬容其實很難在張藝謀,馮小剛和陳凱歌身上看出來。這是姜文的優點。
姜文曾說,印象不代表精確,它遠在精確之上,只有足夠精確才可能建立起正確的主觀印象。缺乏上述這種精確,想像和感受便是毫無價值的。那位朋友連歡喜佛是啥都沒搞清楚,就說自己信佛了,不是 搞笑 嗎! 細節決定成敗。
電影雖是一種「瞬間視覺」藝術,但同樣「小處不可隨便」。卡神做3D的《泰坦尼克號》時,尤重細節。雖然從劇情上說,3D的《泰坦尼克號》和首版的幾乎完全一樣,但有個小改動值得稱道:一位名叫尼爾·德格拉斯的傢伙(一說是天文學家)給卡梅隆發電郵,稱影片中有處重大錯誤,讓他每每觀賞時總是百爪撓心——片子結尾,露絲躺在浮木上仰望夜空。
「事實上,1912年4月15日凌晨4點20分,在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地點,是根本看不到那片星域的。」德格拉斯的指正一下子戳中了「完美主義者」卡梅隆的死穴。他當然火冒三丈——一閃而過、轉瞬即逝的這個BUG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啊!
不過卡神就是卡神,他立馬回信說:「如果你這個X娘養的能把正確的星空圖發給我,我TM的就會在3D版中把它做上去。」尼爾真的發來了,卡神也真的做上去了。有興趣的吃瓜群眾,不妨印證下這個細節,看下兩版的星空圖到底有啥不一樣。
無獨有偶。英雄所見略同的是,在《十三邀》里,姜文指著張日本人繪制的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的北平地圖,介紹了當時北平的常住人口與人均密度。他表示,在其即將上映的新作《邪不壓正》里,根本不會出現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人流,那些點綴的小商小販也不會扯著嗓子沿街叫賣個不停——「那樣拍只符合了當代人的想像,既不符合 歷史 真實,也不符合生活真實」。
能把活兒琢磨到這份兒上,原汁原味的時代感怎能拍不出來呢!就從這一點說,給姜文發個勞模證書,應該也是無可厚非的。 姜,究竟是老的辣還是「文」的辣?答案已不言自明了吧。
學而優則仕,演而優則導。一個成熟的導演有可能不是一個優秀的演員,比如著名的張藝謀導演,大家認同他導演的作品,但他遠遠算不上一個傑出的演員。 姜文不一樣,他沒學過導演,上大學是在中戲,而不是在北影,按理說,演戲才是他的專長,然而,非科班出身的姜文身上有一種常人沒有的狂妄和霸氣。做演員,他是獨一無二的,做導演,他有他獨特的風格和氣質。 有人曾經問過姜文這樣一個問題:你最欣賞的導演是誰?他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我。在那個年少輕狂的年代,沒有絲毫謙虛和避諱,確實很狂。 看過姜文導演的電影的觀眾應該知道,他是一個思考型的導演,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怪才,同時又是一個任性的天才,《陽光燦爛的日子》如此,《鬼子來了》如此,《讓子彈飛》亦如此…… 他的電影有的飲恨敗北,有的鎩羽而歸,但是他不尖刻,看得開。很喜歡他的一篇文章《狗ri的中年》,裡面的語言風格就是專屬姜文的風格,幽默詼諧,滿含對現實的抨擊,真的太深刻,太真實,太經典。 他說,沒有愛好,時間就會無聊,沒有興趣,生活就會無味,人生不是競走,用最快的速度到達終點,而忽略了一路的風景和喝彩,這不是中年。
姜文是一個非常會演戲的導演
論演而優則導,國內最出名的有兩個,一個是張藝謀,另一個是姜文。兩個人在合作張藝謀的處女座《紅高粱》的時候,片場就有很多爭執,就是這樣的爭執,沒想到拍出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在後來張藝謀回憶說,姜文在現場就有很多主意,各種建議,他後面肯定要自己當導演,後面也就有了《陽光燦爛的日子》。
控制欲極強的導演
在我們這個電影工業發展極其一般的國家,導演控制欲強,是對電影的負責。
好萊塢導演是因為發展水平已經很高,流水線作業已經發展很成熟,所以只做好分內之事就好;而我們的導演,不僅僅要做好導演的工作,編劇、統籌、製片、道具、服裝等一系列的事情都需要導演兼顧。
控制自己溢出的才華。拍出的電影要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中找一個平衡。好比他最喜歡的《太陽》,但是商業上沒有取得他認為的成功,他不會承認,但是這部電影確實撲街了。在我們這個藝術院線還沒有完善,電影周邊開發還在萌芽狀態,大部分的收入都要在票房中取得的國度,取得好的票房對於電影很重要。
《陽光燦爛的日子》好評、大賣;
《鬼子來了》禁播;
《太陽照常升起》被批故弄玄虛,票房撲街;
《讓子彈飛》好評,票房飄紅;
《一步之遙》票房一般;
沒有好票房,老百姓的輿論會淹沒電影,淹沒我們本來就不多的才子,雖然他是普通觀眾、影迷、知識分子、官方都熱愛的導演,過於由著性子來的結果有可能是票房的慘淡。
為什麼我這么在意姜文電影的票房,因為姜文兩個字意味著站著把錢掙了,意味著他的天才可以兌現,意味著讓我們為數不多的天才能專心創作,給我們帶來更好的作品。
我們的天才如陳佩斯、朴樹那些為了藝術還要做不情願的事情。
感覺有才氣,對人生又自己的看法,在電影拍攝手法上也很標新立異,讓子彈飛可以是經典中的經典,情節緊湊,與科班出身的導演還是有一定區別的,看慣了一成不變的敘事模式,突然看看他導演的電影,感覺還是很新奇的,但是水平發揮有起伏,屬於有靈氣有想法的新銳導演,期待新作品
在中國,如果說去影院看電影最信任哪位導演,那就是姜文了,作品不多,但部部精品(一步之遙爭議最大),1995年《陽光燦爛的日子》2000年《鬼子來了》2007年《太陽照常升起》2010年《讓子彈飛》2014年《一步之遙》
每部作品的周期最短4年,最長7年,在這樣一個權錢 社會 中,張藝謀馮小剛都掉進了「圈錢」電影之流,唯姜文還在用心製作自己的電影,而且你們不覺得他的電影都很有特色,有意思,非常有自己的電影特徵嘛
熟悉姜文的都知道,他並不是導演專業出身,而是演員轉導演的,1984年在中戲畢業後就被分配到了話劇院,一年後開始走向熒幕。兩年後,24歲的他就獲得了電影百花獎的最佳男演員,作品無數,最著名的就是《紅高粱》
海報上面紅字所獲得的獎項
演了11年,年僅32歲的姜文作為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問世——《陽光燦爛的日子》徹底確立了姜文作為一個才情卓絕的導演的獨特地位,這部電影所描述的「青春」太真實了,放盪的生活,異性的幻想,還有寧靜的美!
第一部作品,便獲得了百花獎最佳導演,包括演員,編劇,攝影,剪輯,一共11個獎項,8個獲獎,3個提名
後面的作品我就不說了,有人評價他說
「獨一無二的姜文配得上中國影迷的至高期待」 「只要有他參與的電影就會被他賦予自己的氣質,就會被他融進自己的靈魂」
1964年出生的姜文現在已經54歲了,他的下一部作品《邪不壓正》改編自武俠小說《俠隱》,計劃與今年暑期上映,由 姜文、彭於晏、廖凡、周韻、許晴 主演,這部電影也是姜文「民國三部曲」的終章
猜猜海報里的人物是誰~
才看完預告片我已經等不及要去欣賞正片了,期待期待期待~~~
這樣的姜文你們喜歡嗎~我是愛電影的小青年,更多精彩好看的電影,由我給你分享~
姜文在電影方面的才華那是供人的,作為中國最久負盛名的電影導演,姜文對中國電影的貢獻絕對不可忽略,這些大家都心知肚明、我就不贅述了。
我用另外一個細節讓大家看到姜文的另一面,我認為電影不足以代表姜文的才華,我用搜集到的姜文邀請周潤發和葛優時分別寫給這兩位大佬的信中來看到姜文才華的另一面,每一份信短短幾百個字,但每字都「字字千鈞」恐怕很多專業作家都寫不出這么優美的文章來,說姜文是被電影導演耽誤的作家也不為過,
生活中,姜文還愛聽古典樂,寫寫小文。
在如今互聯網發達,追求效率的年代,姜文卻選擇寫信的方式給周潤發和葛優,邀請他們出演《讓子彈飛》。
大家可以品品這兩封信,先是寫給發哥的,我給大家簡單總結一下:
發哥,我有一個很牛逼的劇本,然後給你搭了一個很大的舞台,牛逼的你一定能在這個舞台上大放光芒!然後一頓吹捧,說發哥有曹操的雄姿英發,又有周瑜的英雄蓋世,最後強調,萬事俱備,只「欠」發哥。
發哥也很風趣,說自己看完後就哭了,也是,這么深情並茂的信,誰看誰不哭啊?
在寫給葛優的信里,姜文甚至使出了「美男計」。
除了一貫的「牛逼的劇本等待牛逼的你」,其他的誠意都在這封信里了
看看這兩封紙短情長的信,言辭懇切、文藻優美,幽默又不失深度,我們可以一窺姜文的學識。
如他自己說的:「我什麼都是,唯獨不是一個低俗的人。」
這就是姜文,上得了殿堂招搖,下得了大街爆粗,一個極具黑色幽默的「詩人導演」。
事業上功成名就,無論演員還是導演,都站在了金字塔的頂上。
生活中內心敞亮,隨性痞子與細膩詩人共存,集同行、巨星、群眾和官員的萬千寵愛於一身。
對這么一個另類矛盾又才華橫溢的人,我們無需過多評價。
⑤ 姜文是一個怎樣的導演
他是一個充滿才華和智慧,能夠找到人物身上的閃光點,並且在熒幕上展現得淋漓極致的一位導演。
姜文的眼光也很獨到,他總能找到特別適合影片中人物的演員。不知道該說是演員賦予了角色生命,還是角色就是為了某個演員而生的,反正兩者之間就是很契合。姜文在導演界可以算得上是順風順水,而他的弟弟姜武在演藝圈也是大放光彩。他們兄弟倆是分不開的,我們能在姜文的很多影片當中看到姜武的身影,比如《讓子彈飛》就是他們兄弟共同出演合作的。姜文在每當導演之前,也是一個演員,即便是轉行成導演之後,他也還是在演戲。他在早年就已經獲得過百花獎,金熊獎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獎項。作為一個從「中戲」出來的人物,他是成功的,我想他對這個社會肯定也有很多想說的道理。在他的影片當中,我們能看到他幽默的一面,在不知不覺中反映出露骨的現實,隱晦但能讓人看得明白。每個導演都會有自己的風格,而成為一個好導演的前提,就是要學會揣摩人物,同時需要是一個好演員,姜文恰好做到了。1985年姜文受邀出演《末代皇後》中的傅儀,為了演好這個人物,他做了很多功課,而後呈現出來的作品,口碑評分自然是高的。對於一個努力的人來說,不管在哪一行都能散發出自己的魅力。姜文不管是當演員還是導演,都能做到無愧於心。別看他外表是個糙漢子,內心卻不知道藏著多少的俠骨柔情,否則也就不會有電影當中展現出來的細膩情感。當然,這些和他的感情經歷也都分不開。
姜文最轟動的一場戀情,應該就是和劉曉慶的姐弟戀,不過並沒有善終。後來也結過婚,不過還是一樣的結果,直到遇見現在的妻子周韻,感覺一下子對勁了。這夫妻倆也都是一條心,在兩人好了之後,其實很少能看見周韻出現在大熒幕上,但在今年播出的電影《邪不勝正》中,兩人又共同出演了,當然姜文還是導演。不會寫劇本的導演不是好演員,這話用在姜文身上是一點錯也沒有,他導出的每部影片都讓人想去看。
⑥ 都說姜文導演的電影別具一格,他的電影有什麼特色
運用大量的小景,非常具有典型代表的色彩,鏡頭的組合運用非常的豐富,而且都是在幽默中摻雜著一些現實的問題。
⑦ 如何看待姜文導演的作品風格
我覺得姜文導演作為我國電影中的極具代表性的一員,其導演作品僅有五部,但這些作品在我國影壇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姜文的導演風格獨樹一幟,有其明顯的性格特徵,不被時代的潮流所影響,任性的做自己獨特的藝術電影,其導演創作的藝術水準早已超越電影本身的商業價值,本文以其近些年來創作的電影——《讓子彈飛》《一步之遙》為主,從導演創作出發淺析其電影中個性的導演風格。
姜文的作品不多,但是他是個有原則有堅持有原則的導演,不為了嘩眾取寵而隨意接拍電影,一旦接拍就認真負責竭盡全力地投入工作,他不唯利是圖,不為五斗米折腰,是個德藝雙馨的導演。
⑧ 姜文是一個怎樣的導演
姜文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演員,也是一名政治性很強的導演。姜文至今執導的四部電影,全都是把政治題材隱藏在個人故事中的電影,討論的政治議題也都是中國社會中爭論得最撕裂的那一類。所以,理解姜文這樣的導演和他的電影,必須引入政治的視角。沒有基本的政治認識,則很難看懂姜文在電影中寄寓的各種隱喻。
姜文是一名價值觀分裂的導演。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對姜文個性塑造最為深刻的當然是他的童年時代,這便是毛時代的中國。而姜文在事業上的成長和成功則貫穿了整個改革開放。姜文的感情世界是偏左的,主要又是偏英雄主義的;姜文的理性世界是偏右的,主要又是偏精英主義的。這種價值觀的分裂,良好的記錄了中國的時代巨變對個人的影響,並通過藝術創作反映在姜文的電影中。
姜文還是一名非常有才華,卻過於自戀的導演。愛看電影的姜文是導演電影的姜文最重要的一名觀眾;由於把才華都用到了滿足屬於他自己——這個知識和藝術水平都極高的觀眾——身上,導致姜文電影不接地氣,或者說極度自戀。首先,作為主體的姜文,擁有對勞動人民的真誠情感,不但能分享底層百姓的艱辛苦難,還能夠欣賞和贊美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朴實真誠。他願意用普通百姓的評價尺度來看待自己,這是毛時代教育的道統。但姜文也有毛時代青年心中普遍存在的深入骨髓的英雄主義情結。那時候的青年,都像《陽光燦爛的日子》里一樣,在毫無政治知識的情況下,幻想自己成為革命英雄。迷戀的只是輿論的風向,而非真正的革命事業。英雄主義情結,和姜文對自己出眾才華的自戀很融洽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姜文身為導演左的一面。
而作為客體的姜文,是中國電影界三十年來最優秀的人之一,鋒芒畢露。改革開放之初,否定毛時代的文藝大爆發,也是通過姜文這些才華橫溢的演員來打開局面的。這樣的姜文,在整個社會向右轉的三十年中,憑著他的才華,像濮存昕、陳道明等人一樣,很自然地融入了精英圈子中。
⑨ 姜文的電影很多人看不懂,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說他牛
姜文作為導演目前拍過的影片只有六部,其中《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以及《讓子彈飛》都是公認的經典之作,只要有點近代史的知識看起來都不怎麼費勁(當然有些隱喻確實不太容易看懂)。2018年的《邪不壓正》就更加不難看懂了,姜文都說了這是一個拍給他兒子看的電影。
剩下兩部,《太陽照常升起》以及《一步之遙》。首先說《一步之遙》,這部片子其實大部分都是在講夢境,所以不少場面都是誇張癲狂的。主要人物就是海報上的四個,故事結構也很簡單,完顏英在馬走日手中死了,項飛田反目追殺好友馬走日,武六相信馬走日捨命搭救。從敘事學角度來講,這個結構也很有張力。根據格雷馬斯矩陣,姜文是X(主角),葛優是反X,因為兩人一個追一個跑,形成了故事的根本沖突。舒淇是非X,與X是矛盾但不對立,因為一個想結婚一個不想結婚,但又沒有本質上的對立。周韻是非反X,與反X葛優對立,一個想殺馬一個想救馬,從而非反X周韻和X姜文形成了一種聯合。
其次,這是一個奧賽羅式的悲劇,有一點羅生門的意味,是對「真實」的一種質問,這是進入後現代以來意義的確定性喪失而普遍產生的文化癥候。但對於廣大普通電影消費者來說,這種對類型的解構和拼貼是毫無意義的,只能讓人產生不知所雲之感。總體而言,姜文導演在《一步之遙》中並沒有妥協於商業化的市場邏輯,而是有自己銳利而獨到的堅持和 探索 。
《太陽照常升起》確實不太好懂,裡面三段故事交融而又充滿了大量的政治隱喻,尤其是該片是姜文在禁止拍片之後的七年再次執導筒,自然少不了個人的強烈表達。
《太陽照常升起》中其實整部影片的故事跟太陽都沒有關系。所以,太陽不過是最後,也是最大的隱喻。相比於用性壓抑來暗示壓抑的年代,太陽在最後的點睛。太陽不過是烏托邦的革命理想,或者這片禁錮了他7年不能拍片的紅色帝國。通篇都像在敘述一個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故事,但最後終於把這個故事放置在「太陽」下面。這是姜文最大的野心,他仍然沒有放棄表達他最渴望的主題。司空圖曾說,不著一字,盡將風流。他能把整部電影沒有一處筆墨來批判敏感的內容,但最後一個迴旋,整篇故事都是在表達他的批判。
所以,看姜文的電影確實要花一些心思,他的電影並不是那種一眼就能望到底的淺水灘,而是無法預測的深海,得要去遨遊、 探索 。
姜文之所以今天還能讓人覺得他很牛是因為:第一,姜文創作態度認真,從1994年導演處女作至今也就只上映了六部影片,基本上每部電影都精雕細琢;第二,姜文始終沒有向商業化的潮流妥協,一直在保留並 探索 自己的創作特色,正如子彈裡面的那句台詞「站著,就把錢給掙了。」;第三,姜文本人的經歷讓他成為一個很復雜的個體,在創作層面反映出來就是「有才華」,所以他的電影中充斥著對時代、對民族的深刻思考,這一點在如今的國產電影中很難見到。
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1、從文化藝術的 社會 會功能角度來理解,一般來說,文藝作品的 社會 功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教育、審美、 娛樂 、認知。絕大多數的商業片是傾向於 娛樂 功能的,大家看著好玩,不用動腦子,只是被動的接受信息就行了,但是姜文的電影作品是集審美、 娛樂 、認知於一體的,很多人看不懂是因為按照常規的商業片思維去理解,姜文的電影中有太多打破常規思維的東西,比如《太陽照常升起》敘事結構的時空跳躍,讓人在腦子裡面去拼湊故事線,比如一些似是而非的又值得讓人琢磨的台詞,「阿廖沙,別害怕,火車在上面停下了,天一亮他就笑了……」等等。這些信息看起來都是碎片化的,是需要我們觀眾再加工,才能理解的。
2、從姜文電影的特點出發來理解。姜文是我們國產電影導演中非常有個性的一位,他不願意按照常規的方式去講故事,小銘哥總結,他的作品最主要的特點其實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主觀性」,二是「多義性」,三是「隱喻性」。
A、主觀性:比如《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面出現了一些回憶過程中的幻覺,跟事實攪和到一起,讓人分不出真假……但是,其實姜文要表達的是「感覺的真實」,邏輯的真實已經不重要了,真實的事情到底是什麼樣的也已經不重要了,而主觀上的「感覺的真實」才是重要的,主觀性是他作品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
B、「多義性」主要表現在,對一些情節、一些人物的解讀,每個人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其實在姜文的心裡,很多東西也是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的,他要的就是一種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表意,比如《一步之遙》中葛優飾演的項飛田在電影結尾處竟然穿著婚紗出現,對這個場景的解讀就有很多種,有的說這是一種非理性的夢境,有的說這是一種超現實主義的戲劇手法,有的說這是另有隱喻……
C、隱喻性,這是很多覺得姜文比較牛的人最津津樂道的了,隱喻性跟多義性相關,每個人對他電影中的隱喻解讀也都是不一樣的,也是沒有絕對正確答案的。比如《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等作品,都有人說這其中有一些政治隱喻和對近代 歷史 的影射……但是又沒法完全的自圓其說或者跟近代 歷史 完全對應,解讀這樣的隱喻是需要觀眾掌握大量 歷史 知識的,有一些對中國近代史不甚了解的人可能就看不出更多的信息,甚至可能就看不懂了。
3、從觀眾接受的角度來說,一般的商業電影會直接告訴我們劇情信息、人物 情感 /人物關系的信息,我們看電影的過程是一個放鬆的過程,但是姜文的電影是需要觀眾參與「再創作」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電影確實是更高級的藝術作品,但是有些人可能覺得費腦力,所以就不太喜歡。
所以,姜文的電影確實有很多人看不懂,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成為電影大師,電影不僅僅是「 娛樂 」的商品,電影同時還是藝術品,觀眾不僅僅是被動的看電影,觀眾也可以參與創作,在頭腦中對作品進行二次加工的!
一家之言,僅做參考!大家有什麼看法,說出來聽聽……
在電影界里,很多的國產電影正在慢慢的崛起,像是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就讓很多人感同身受發,紛紛想起了自己親人患病時候的樣子。而之後又有了新的高分電影,比如說是姜文導演的邪不壓正,雖然很多姜文的粉絲迷都表示這部電影沒能打破之前電影的好看程度,在豆瓣上面也沒有能夠超過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但是也算是國內很優秀的作品了。
在戲里,姜文的妻子也有參與進來,在姜文的鏡頭底下顯得十分的好看,可能是由於周韻是自己老婆的原因,他對於每一個鏡頭都非常的細心,可見他對妻子滿滿的愛意以及小小的偏心。她就像是一匹純潔的黑馬,充滿了青春活力的氣息與電影里的許晴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整部影片的劇情很吸引人,但是很多人卻被許晴和彭於晏的大尺度吸引了過去。眾所周知,彭於晏長相精緻,身材誘人,許晴風韻猶存,身材出挑,讓人十分的吸睛。在某一方面來說他們也算是非常的有職業的獻身精神了,願意如此大尺度的演出。
由於風格的強烈反差,所以也出現了很多有歧義的事情。在走紅毯的時候,許晴和周韻都保持著戲里的風格,一個陽光青春如沐春風,一個耀眼誘人惹人痴迷。周韻憑借自己十分好的立體的五官和氣質,上台的時候甚至沒有帶上任何的金銀珠寶,更是添加了一份純真。
她站在姜文的旁邊不像是背後的女人,倒像是女強人。雖然氣質清純卻能鎮壓住全場。可能是因為從小就是行為上保守,所以精神上有點叛逆吧,她15歲的時候自己就跑去參加了溫州小姐選美,結果獲冠軍後,爸媽才知道,也是特別的獨立與強勢了。而許晴呢?一直被大家稱為不老小公主,但是很多人明顯看出來,周韻顯然碾壓一籌,勝在五官氣質。
網路上很多人都說姜文很牛,那麼為什麼牛呢?其實從他選擇演員上面就可以看出了吧,所有選擇的演員都非常的優秀合適,該妖艷就妖艷,該清純就清純,可見他的眼光是真的快准狠,就連選老婆也是,雖然老婆平常演的戲戲份都不是很多,但是每一個角色都非常的吸引觀眾的眼球,可能這就是觀眾緣吧!
以前看過姜文很多作品,第一部看的印象最深就是姜文演的《讓子彈飛》,尷尬的是那時候竟然不知道這個演員的名字,更不知道導演就是他,只是特別喜歡他在裡面的角色,裡面的張麻子,身材魁梧,彪悍、足智多謀,把張牧之這個角色可以說是演繹的淋漓盡致了!
從那以後,我就特意去網上搜索了許多姜文的資料,看了很多很多他主演的電影,不管是什麼年代的,幾乎都看了一遍。也看到了許多人給他貼了不同的標簽,有好有壞!大多數人覺得他很霸氣,荷爾蒙爆表,有流氓氣質,還有人說他脾氣太火爆了,但是他的演技我覺得是一種藝術,也是他的天賦!很多人說姜文的電影看不懂,我也很是猜不透呀、有什麼看不懂的,看不懂就多看兩遍唄,看不懂的可能是劇情、但是看一部作品除了看劇情、重點還是要看演員的演技、演技不好,再好的劇情又有何用?呵呵,可能大家對姜文的印象還是停留在90年代的那些作品中吧!
雖然說很多人看不懂,但是為什麼又又那麼多人說他牛呢?我覺得看姜文的作品不光是看劇情、更應該注重的是姜文的演技、和作為一個演員的修養!姜文拍戲很放得開、肯吃苦,敢愛敢恨、而且在生活中也從來沒有什麼負面新聞,而且特別有才,雖然拍的電影屈指可數,但是每一部也都可以說是經典了!無論是他的作品還是他的演技,都揭露了人性的醜陋,去引導人們要善良!
即便是看不懂他的電影、但是只要看過他的電影、了解他的為人、必定會覺得他很牛!
很多人說姜文牛是有道理的,姜文的電影,你有時間可以看看從劇本到最後的成片,一般最少都是好幾年的時間,姜文對電影要求還是非常高的,細節也是非常到位,這就需要時間、金錢的投入了,當然現在是大導演了,人家不缺錢,但是為什麼產量非常低呢?這就是局限性了,很多因素導致了不可能年年都有新作品了,不像小視頻,不是論年算,一天都可以好多個,這就是差距。
姜文的電影很多人就是看不懂,一聽說看不懂很多人就不再去影院看了。姜文在一個訪談節目自己說,他拍的電影,就像梵高的作品一樣,現在可能看懂的人不太多,但是以後一定會有很多人看得懂,姜文說的是以後,這個網友就有自己的看法了,說現在好多人還是看不懂梵高的畫作,只是梵高的作品被全世界的人給炒作的非常高了,可能這就是姜文需要的效果。
就是因為看不懂,才覺得他拍的電影很深奧,很牛啊。大眾化都看得懂,那這類電影也只是簡單的表面電影了。
很多導演拍電影,為了吸引人的目光,為了撈金,不注重劇的質量和深度。只是簡單用服裝,美色,誇張的劇情來吸引觀眾看。簡單明了,以大眾所愛,拍大眾所需。
姜文導演的電影,算得上國內數一數二的用心了。很有才華的一位導演,有深度的電影,你看了一遍看不懂,可是還想看,看第二遍似乎懂了一點點,卻又不完全懂,看第三遍的時候,又會增加你對這部電影的認知和表達的意義。這才叫有深度的電影。
相比,一些低質量的電影,看完了,就看完了,有可能還是快進看完的。你從中獲取不到任何值得深思的問題。
信不信,一部優秀的電影,讓我們寫觀後感,每個人都能寫出不一樣的觀點。
建議大家看看姜文的《讓子彈飛》
《陽光燦爛的日子》
影評的話我就不總結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問答有一欄是專門解說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的,可以算得上神作。
以前看過姜文很多作品,第一部看的印象最深就是姜文演的《讓子彈飛》,尷尬的是那時候竟然不知道這個演員的名字,更不知道導演就是他,只是特別喜歡他在裡面的角色,裡面的張麻子,身材魁梧,彪悍、足智多謀,把張牧之這個角色可以說是演繹的淋漓盡致了!
從那以後,我就特意去網上搜索了許多姜文的資料,看了很多很多他主演的電影,不管是什麼年代的,幾乎都看了一遍。也看到了許多人給他貼了不同的標簽,有好有壞!大多數人覺得他很霸氣,荷爾蒙爆表,有流氓氣質,還有人說他脾氣太火爆了,但是他的演技我覺得是一種藝術,也是他的天賦!很多人說姜文的電影看不懂,我也很是猜不透呀、有什麼看不懂的,看不懂就多看兩遍唄,看不懂的可能是劇情、但是看一部作品除了看劇情、重點還是要看演員的演技、演技不好,再好的劇情又有何用?呵呵,可能大家對姜文的印象還是停留在90年代的那些作品中吧!
雖然說很多人看不懂,但是為什麼又又那麼多人說他牛呢?我覺得看姜文的作品不光是看劇情、更應該注重的是姜文的演技、和作為一個演員的修養!姜文拍戲很放得開、肯吃苦,敢愛敢恨、而且在生活中也從來沒有什麼負面新聞,而且特別有才,雖然拍的電影屈指可數,但是每一部也都可以說是經典了!無論是他的作品還是他的演技,都揭露了人性的醜陋,去引導人們要善良!
姜文之所以今天還能讓人覺得他很牛是因為:第一,姜文創作態度認真,從1994年導演處女作至今也就只上映了六部影片,基本上每部電影都精雕細琢;第二,姜文始終沒有向商業化的潮流妥協,一直在保留並 探索 自己的創作特色,正如子彈裡面的那句台詞「站著,就把錢給掙了。」;第三,姜文本人的經歷讓他成為一個很復雜的個體,在創作層面反映出來就是「有才華」,所以他的電影中充斥著對時代、對民族的深刻思考,這一點在如今的國產電影中很難見到。
謝謝你的閱讀和支持
在我個人看來,他的電影的景別帶有極強的主觀性,集中地體現了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關系,即創作者是在「叫你看什麼」,還是在「隨你看什麼」。景別元素的運用,直接決定了影片的風格特徵。姜文電影大量運用近景、特寫等小景別,強調、誇張、放大地表現對象,來突出其戲劇化的特徵。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有大量特寫,米蘭的笑臉、小腿和腳,馬小軍翻動抽屜的手等,體現了少年視角。《鬼子來了》開頭日本軍官的軍鞋、青天白日旗的特寫簡明地交代了人物身份,多場室內對話採用小景別起到了淡化背景、淡化鏡頭存在感的作用,鏡頭隨著不同人物的說話而運動,沒有正反打,通過不同的拍攝角度和用光區分主次。《太陽照常升起》小景別佔多數,瘋媽的腳、林大夫被摸的屁股、食堂女工捏面的手等鏡頭強化了氣氛,多場室內交流也淡化了背景。《讓子彈飛》中很少全景,所有敘事幾乎在近景下完成,特寫鬧鍾、驚堂木和槍等能迅速讓觀眾抓住要點事物,這些特寫鏡頭構成的節奏感,在影片中營造了有力的視覺節奏基調。
望遠鏡作為拉近與被觀察者距離的工具多次出現。《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馬小軍用望遠鏡觀察胡老師,發現米蘭的照片後又用望遠鏡仔細觀察;《讓子彈飛》里黃四郎很喜歡用望遠鏡觀察張牧之一行人,張牧之斬殺假黃四郎的重要一幕也是通過黃四郎的望遠鏡近距離展現的。
姜文,多有才的導演、演員,我一直在找他的作品,我太喜歡看了,為什麼會有人看不懂呢?他的代表作有《讓子彈飛》、《邪不壓正》、還有《紅高粱》,都是高質量、高票房的影視作品,你看過姜文拍過差的作品嗎?答案是沒有。
姜文的電影不多,但是都是精品,百看不厭煩的那種,有些人覺得看不懂,其實是拍的挺深奧的,他的作品都有種幽默感在裡面,並且還挺有內涵。
《讓子彈飛》這部電影就是部很好看的作品,他用自有的那種幽默元素演繹了 社會 的殘酷,給我一種感覺就是姜文屬於本色出演的角色,他在現實生活中應該也是那種幽默風趣的人,所以我很喜歡他的作品,不是看不懂,而是你沒有用心去看。
大家好,我是小窩,非常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1、最初看姜文的電影,是帶著好奇的態度去看,姜文的第一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影片描述的是文革時期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和青春期的困惑。反映了那個年代青少年的暴力和朦朧的愛情,其中使用了當時在中國較為新鮮的一些超現實手法。當然這是後話,第一次看的時候沒有看出這么多東西,因為時代不同體會不到那個年代的感情,可能這就是代溝,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越來越深刻。
2、《鬼子來了》姜文執導的第二電影,採用他一貫的作風,荒誕無厘頭和周星馳的電影風格頗為相似,表達了他對那個時代的感嘆和對人性的嘲諷無奈,影片中對農民的生活表達的非常真實,對日本軍人的刻畫會給村民發糖,發糧(目的純不純不知道),也非常的殘暴,前一刻還吃著火鍋唱著歌,後一刻就變臉殺人,燒殺搶掠。
3、《讓子彈飛》,個人感覺這是姜文的幾部巔峰作品之一,影響充斥大量黑色幽默式 搞笑 ,笑點密集,同時也有很多隱藏的彩蛋,演員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其中葛大爺承包了大部分的笑點,坐著車,唱著歌,吃著火鍋,居然就讓劫匪搶劫了,當然其他的演員也表現的非常出色,劇本和台詞都反映了現實,對話大部分都是吼出來的,遮不住導演的野心與自嘲,看完特別的震撼。
總結一下,姜文的給人的感覺就是:很江湖,有江湖氣質,說白了就很 社會 。姜文硬朗,粗糙的造型,透露著一股野性,似乎告訴著人們這傢伙不簡單。如果你了解他的電影,可以先去了解這個人,敢說真話,他把自己的耿直運用到了電影,他的電影會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優越感穿插在電影的每一幀,慢慢地滲透在你的意識當中。
以上僅代表個人看法,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歡迎下方評論說出來
⑩ 張藝謀《活著》,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拍攝技術等方面有何特點
提起張藝謀,相信很多觀眾都知道他是一位出色的導演,他導演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姜文也是一位優秀的導演,有著較多的代表作。張藝謀拍攝活著這部電影,獲得了較高的榮譽,張藝謀拍攝的電影具有濃烈的歷史感,而且拍攝的畫面唯美。張藝謀在電影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在電影界有著很好的口碑,還獲得過很多大獎。
姜文的電影看上去是喜劇,其實是一種悲劇,這也是姜文電影所展現出的藝術特徵。姜文導演也非常的有才華,他執導了多部優秀電影作品。他為人豪爽而且沒有明星架子,他對待演員就像對待親人一樣,特別的接地氣。他經常和工作人員打成一片,處的就像朋友一樣。他在挑選演員方面也很認真,會通過劇中的人物角色篩選適合的演員,期待兩位導演的事業越來越好,給觀眾帶來更多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