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瑞芳的個人生活
李瑞芳性格開朗幽默,在社會各界結交了很多良師益友,閑暇時喜歡旅遊觀光。酷愛畫畫和書法,閑暇時經常會閉門畫畫,且依然堅持練功、打太極拳、參加義演和培養下一代戲曲演員。
李瑞芳的先生趙士荷,曾經是一名高級建築師、《傢具與生活》(現《新居室》)雜志的創辦人之一、兼《傢具與生活》雜志總編輯;1989年因病去世;兩人有一獨子。
② 編輯部的故事的演職員表
客串
第1、2集誰主沉浮
大山飾 廣告客戶代表沃德捷夫
丁廣泉飾 職介所工作人員
夏和平飾 余德利朋友老張
封智
劉亞軍
鄭琪
第3、4集 我不是個壞女孩
王蘭(王瀾)飾 輕生姑娘劉小紅
於謙飾 警察甲
武斌飾 余德利找來的小混混甲
馮春迎
龍小建
劉影
侯華
李藝
第5、6集 侵權之爭
李誠儒飾 晚會組織者騙子劉會全
蔡鴻翔飾 晚會導演騙子江寶根
文燕飾 李冬寶母親
王惠
蔣耀
方倌德
第7集水淹七軍
王友志飾「蘿卜王」王大爺
寧寧飾 王大爺的孫女
文燕飾 李冬寶母親
第8集 小保姆
馬曉晴飾 小保姆米繼紅
方子哥飾 僱主老王
李建華飾 來編輯部僱傭小保姆的輕微智障者
李明珠飾 來編輯部僱傭小保姆的婦女
劉藝
陳平
楊大偉
李亞明
賈大中
陳勵 飾 一找保姆大媽
第9集 一朝權在手
韓童生飾 交警
李緒良飾 被扣車主、復印機廠商趙經理
李柯
高振海
孫宇
第10集 無中生有
濮存昕飾 詩人田喬
楊子純飾 余德利父親
李濱飾 余德利母親
姜黎黎飾 余德利妻子
第11、12集 歌星雙雙
劉蓓飾 雙雙的姐姐
馬景龍
紀元
郭冬臨飾 酒吧工作人員
薛梅
夏和平
盧鋼
第13集 甜蜜的腐蝕
秦焰飾 冰箱推銷者莫懷遠
傅彪飾 上當受騙的消費者
第14集 飛來的星星
叢林飾 業余天文愛好者賈預言
馮小剛 飾 傳言散播者夏雨兆
第15、16集 吃不消
修宗迪飾 作家張明高
劉斌飾 編輯徐志堅
李耕飾 編輯陳達
林京來飾 牛大姐兒子寶康
周虹
王洪武
李瑞芳
張凱
第17、18集 誰是誰非
王民益飾 作家丈夫
楊桂香飾 妻子
第19集 尋子記
李章
郭壽陽
張健
王英傑
張勇
張同
王顯和
周虹
孫曉琪
第20集 胖子的煩惱
梁冠華飾 廚師王師傅
姜祖麟
相紅輝
鄭元
第21集 有人好辦事
陳肖依飾 女作家林一嵐
英達飾 公關者馮托
趙子岳飾 看門人李大爺
徐敏
張元昌
第22集 人工智慧人
李玲玉飾 機器人費麗麗
閻青飾 推銷機器人的孫姑娘
第23、24集 娶個什麼好
張國立飾 失意男青年、疑似同性戀者趙永剛
田岷飾 來編輯部與趙永剛認識的李翠玲
梁丹妮飾 女強人
路歌
劉曉榮
張淑霞
第25集 人民幫人民一把
李誠儒
濮存昕
李玲玉
馬曉晴
劉蓓 世界很小是個家庭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領唱:徐唱 投入的愛一次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演唱:毛阿敏 《我喜歡我的夢》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演唱:朱楓
在第11集,片中叫《奇跡》。
《吹過的風》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演唱:朱楓
在第12集,片中叫《訴說》。
《我看你很近》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演唱:朱楓
在第12集。
《風雨同行》
作詞:馮小剛 作曲:雷蕾 演唱:成方圓
③ 著名秦腔女演員以及她們演唱的經典曲目有哪些急求!!!
秦腔《游龜山·藏舟》李淑芳 演唱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52756i67600585.html
秦腔名家李梅[試發]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373161i79030066.html
秦腔表演藝術家 李瑞芳演唱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52756i87356722.html
秦腔《庚娘殺仇》表演;馬桂芬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52756i87538754.html
秦腔《杜十娘》袁丫丫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10952756i90238016.html
秦腔《名家演唱》專輯http://www.tudou.com/playlist/id10373161.html
秦腔精采唱段[二]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6177577.html
秦腔精采唱段[一]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3977214.html
總的來說多的很,這些都是我上傳的你在里尋吧,,現只提供這些 還有全本戲,和摺子戲
④ 李瑞芳還在世嗎
在
李瑞芳,1935年12月21日出生於甘肅天水,眉戶戲藝術家、戲曲導演、國家一級演員、旦角。 [1-2]
1953年,李瑞芳在長安大舞台首演眉戶劇《梁秋燕》。之後連續出演該劇目一千場從而被觀眾熟知。1956年,主演碗碗腔從皮影戲搬上舞台的第一出戲《金琬釵》。1958年 ,全國巡演《梁秋燕》,並得到梅蘭芳、曹禺、田漢、馬少波、郭沫若等藝術家指導;同時獲得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雲等多位國家領導人接見。1960年代,開始主演革命題材劇目,如秦腔《雷鋒》;眉戶劇《紅燈記》等。1970年代,主演碗碗腔《紅色娘子軍》;眉戶劇《杜鵑山》等。1982年,憑借戲曲影片《杏花村》獲得了藝術節金獎;同時被評為「國家有特殊貢獻的表演藝術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同年,被調任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 [3] 。1986年,憑借主演碗碗腔《楊貴妃》獲得陝西省藝術節表演一等獎、中國藝術節西北薈萃獲金獎[4] 。1987年,赴香港參加「中國地方戲曲展」首次將地方戲推向國際舞台。1992年,主演芬蘭神話移植劇目《真的·真的》 [5] ;同年赴芬蘭演出 [6] 。1993年,出席了文化部藝術局邀請的北京公演;同時獲得中央領導、文藝界專家及觀眾的高度評價 [6] 。
2005年,地方政府為表彰她對藝術的突出貢獻發行了《李瑞芳五十年藝術生涯》、《李瑞芳紀念郵票》。2011年,獲得了秦腔表演藝術家終身成就獎 [5] 。2017年12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
⑤ 李瑞芳老藝術家是否健在呢請回答
在
李瑞芳,1935年12月21日出生於甘肅天水,眉戶戲藝術家、戲曲導演、國家一級演員、旦角。 [1-2]
⑥ 馬蘭魚的人物經歷
馬藍魚(1936~)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陝西榆林人。曾任西北戲曲研究院、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演員,陝西省藝術學校副校長,中國劇協第二~四屆理事,陝西秦腔研究會副會長。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譽為中國戲曲「吐火」第一人,人稱「火鳳凰」。
上世紀50年代,段林菊、李應貞、馬藍魚、李瑞芳 被譽為秦腔舞台的「四大名旦」。
馬藍魚祖父是孫中山的同盟會會員,祖籍湖北。
她1936年出生於榆林縣鎮川堡,從小喜歡看戲。1946年鎮川堡解放,馬藍魚和李應貞一起參加了村上的文藝隊,踩高蹺、扭秧歌、演小眉戶劇。1948年春天,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招收演員,「當時的土改小組組長閆啟民領著史雷來到我家,推薦我和應貞。劇團給我家放了兩斗小米就把我領走了。走的時候我穿的是母親的棉衣棉褲和鞋子。我們新招的八個娃娃,跟著大人走了七八天路,過了黃河來到山西。到民眾劇團後,我第一次蓋上了新棉被。」那時的生活是很艱苦的,喝的是河水,吃的是小米飯,住的是土窯洞。沒有鍾表,只能點香記時;缺少油燈,經常在月亮地里練功。馬健翎團長特別喜歡馬藍魚,經常給她單獨訓練。三個月後她在娃娃隊里考了個第一名。 馬藍魚清楚地記得,她第一次登台是在一個農村的土場子上給解放軍和當地老百姓演出,她在《魚腹山》中飾演王蘭英。
1948年8月延安解放以後,劇團回到延安,經常下部隊、去兵工廠慰問演出,中央首長經常看他們的戲。有一次還和評劇團聯合演出,歡送彭老總的部隊上大西北前線。 1949年中秋節民眾劇團離開延安,一路走到西安。民眾劇團的到來以及隨後西北戲曲研究院的成立,使西安的戲劇舞台發生了一次大革命——無論是劇本改編、導演方式、舞台凈化、音樂創新,還是演員化妝與表演等都出現了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集中表現在由馬藍魚主演的新編古典劇《游西湖》中。
在傳統《游西湖》中,李慧娘的鬼魂化妝是臉色煞白,形象可怖。在新編《游西湖》的「鬼怨·殺生」這折戲中,馬藍魚在塑造李慧娘鬼魂形象時,匠心獨具,把面部化妝改成紅潤的臉色,一身縞素,長紗飄飄,鬢角一朵紅梅,腳下一雙紅纓,除一綹鬆散的鬼發外,通體皆白,殷紅數點,形神兼備,色藝俱佳。一個有怨氣、有怒氣又美麗動人的全新鬼魂形象誕生了。
馬藍魚扮相好,悟性強,技能全面,又勤奮好學,勇於創新。為了把「鬼怨」中的雲步、鬼步學好,她曾向秦腔藝術教育家封至摸學習踩蹺。練好以後卸掉蹺,再走起雲步、鬼步來就能夠輕盈飄忽。她先後向秦腔老藝人何振中、董化清、王德元學習「吹火」技巧,在訓練時兩次燒傷了臉部。經過苦練,舞台上烈焰飛騰,火光閃閃。在吹火的同時,為加強舞蹈身段,她把芭蕾舞中的慢步加以戲曲化,揉進原有的青衣慢步之中,加強了飄忽的感覺。同時學習借鑒了尚小雲的左右兩雲手動作和川劇中的托扇動作來增加舞台效果——身披白紗的慧娘為救心愛的裴生,與刺客廖寅進行著勇猛的搏鬥,幽影飄盪,舞姿翩翩,如游龍,若驚鴻,給觀眾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馬藍魚的唱腔別具一格,高低起伏,曲直舒展,聲情並茂。但是馬藍魚卻說,其實她的嗓子原來並不好,最早排《魚腹山》時,曾因嗓子不夠調,合不上板胡,急得直哭。後來經過以唱功見長的前輩名家楊金聲和李正敏的悉心教授,又學習程硯秋的練嗓方法,堅持和琴師合作練唱,終於使嗓子得到了很大的改進。
正是憑借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和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馬藍魚成功地塑造了李慧娘這個柔情似水、激情如火、堅毅倔強、潑辣勇敢、卓爾不群、美麗動人的藝術形象。
1953年,隨著《游西湖》的一炮打響,十七歲的馬藍魚一鳴驚人。1958年10月,「三大秦班」進京,演出團到中南海懷仁堂給中央領導匯報演出,《游西湖》選場是晚會的壓軸戲。演出結束以後,周總理把梅蘭芳請上台,指著馬藍魚給梅先生說:「這是咱陝北邊區的娃娃。」
1959年國慶10周年時,馬藍魚的《游西湖》再度進京演出,得到中外觀眾的贊賞。梅蘭芳在《人民日報》撰文稱贊馬藍魚「把慧娘的形象提到了英勇高潔的峰巔……慧娘這個復仇的女鬼,真是壯麗極了,也勇敢極了!」接著,《游西湖》在江南十三省巡迴演出,好評如潮,馬蘭魚塑造的李慧娘舞台形象被人們譽為「飛天美神」、「火中鳳凰」。 馬藍魚並沒有就此止步,她是一個永不滿足的「學習狂」。她說自己「總感覺在藝術上吃不飽」。
1957年,京劇大師尚小雲先生到西安後,馬藍魚拜尚小雲為師,尚小雲手把手給她排練了《昭君出塞》,並把自己用的寶劍和一幅行頭贈予她,傳授給她用劍練身段的技能。
馬藍魚戲路很寬,在秦腔舞台上,她還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形象,從古典戲到現代戲樣樣精彩。正是這一切,使得馬蘭魚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如日中天,蜚聲劇壇。但是馬藍魚卻說:「把《游西湖》的成功,僅僅歸功於我或者任何個人,都是不公平的。這要歸功於以馬健翎院長為首的戲曲研究院有那麼好的藝術氛圍,要歸功於一批秦腔和京劇前輩老師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默默奉獻。」作為演員,尤其是名演員,在功成名就之後,能夠尊重歷史,尊重事實,尊重他人,不貪天下之功為己有,相當可貴。馬藍魚老師不僅在舞台上,也在生活中為年輕演員樹立了榜樣。
1972年馬蘭魚回到西安,被安排到陝西省藝術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前身)任教,她又義無反顧地轉入到戲曲教學工作中。1979年在藝術學院戲曲系基礎上,成立了陝西省戲曲學校,馬藍魚擔任主管業務的副校長直至1996年離休。從1980年省戲校首批招生開始,一批又一批的學生經過專業培訓,有的成為馳譽西北的名演員,有的還獲得了「秦腔四大名旦」的稱號。這些年輕演員說到馬校長對自己的藝術成長所付出的心血時,個個感恩戴德。
我問馬藍魚老師:「當年《游西湖》處於最佳狀態時,為何未能不失時機地拍成電影或舞台紀錄片?」馬老師無奈地說:「這也正是我的一大憾事。世事難料,常常陰差陽錯。」
1987年,馬藍魚經過多方努力,錄制了《游西湖》電視藝術片,但馬老師對這個藝術片並不滿意。因為不論拍攝技術和後期製作技術再怎樣先進,也難以准確再現當年的繽紛色彩和滿台輝煌,再難以找回當日的原班人馬及其整體組合,這不能不說是秦腔的一個遺憾,一種悲哀。
無論如何,秦腔《游西湖》成為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具有全國影響的一部力作,成為秦腔的一面旗幟;馬藍魚也因此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秦腔表演藝術家。
⑦ 梁麗:被稱為最美孫二娘,出演5集妲己就被停播,她到底有啥魅力
文/家裡人
1990年,
梁麗 正在拍攝 《封神榜》 ,
在此過程中,有位朋友找上門來,力邀她出演一部短劇。
對方還以投資影視為由頭,懇請梁麗幫忙介紹在銀行工作的朋友。
熱情善良的梁麗便一口應允下來,很快就打通人脈,幫朋友解決了燃眉之急。
只是她沒想到,自己出於好心的相助,差點讓她的人生就此斷送。
據悉,這位自稱是梁麗朋友的人,實際上圖謀不軌,
在梁麗全力相助下,他竟然騙取了 銀行420萬資金 ,而後捲款私逃。
這起案件自然也引發了公安部門的重視,
為此梁麗自然也難逃其咎,一度被警方認定為 「詐騙犯同夥」 ,
當時相關部門更是發布了 通緝令 ,梁麗的照片也被貼到大街小巷。
當時的梁麗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明星,
此事無疑讓她面臨了滅頂之災,幾乎成為人人喊打的對象。
一朝從風光無限的當紅演員成為受人唾棄的 「詐騙犯」 ,
梁麗的人生可謂是波折動盪。
1961年,梁麗在陝西寶雞出生,
據了解,她的祖籍原本在山東,而父母當年跟隨形勢闖關東,
最終在東北落腳,
而後來又隨著支援三線工程的項目來到了陝西。
梁麗遺傳了父母的優秀基因,自幼是眉清目秀,
性格也是活潑可愛,一直備受家人寵溺。
只是好景不長,梁麗10歲那年,
父親因病逝世,一家人便沒有了穩定的生活來源,
父親離世之後,母親一個人撐起了整個家,
懂事的梁麗自然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為了能夠減輕母親的負擔,她平日溫順聽話,主動幫母親分擔家務,
在學業上更是刻苦努力,希望能憑借自己的能力改變一家人的命運。
上小學的時候,梁麗就經常參加各種文藝活動,
展露出不俗的天賦與潛質。
12歲的時候,
她便做出決定,報考寶雞當地的 歌舞團 。
在歌舞團里,
梁麗忍受著常人不知的艱辛,練習舞蹈是門苦差事,平日里要勤練基本功。
當年的梁麗為此吃盡了苦頭,
每次練習都會痛到流淚,
但即便如此,她還是選擇了咬牙堅持,也逐漸鍛造出了自己堅韌不屈的品性。
優越的天資外加日復一日的訓練,
梁麗的舞蹈技藝也愈發精湛,很快得到了老師的重視與青睞,
成為舞蹈團的台柱子,每次出演節目幾乎都能擔任主角。
1982年,梁麗被借調到西安兒童藝術劇院,開始學習表演,
而後就出演了蘇聯的童話劇 《十二個月》 ,只是話劇畢竟只是小眾領域。
梁麗自然不甘於此,
一心想要成名走紅,成為炙手可熱的好演員。
為了達成心願,
梁麗開始認真專注地學習表演,將話劇舞台當做自己的訓練場,
因為出色的表現,梁麗很快在話劇界打響名號。
在全力發展事業的同時,
梁麗也邂逅了一段情緣,與男友很快墜入愛河。
因為當時的她風頭無限,惹人嫉妒,
再加上她又在戀愛中,很快就有人提出不滿,
將梁麗告到了當地文化局,
為此梁麗也受到了打壓,事業發展遭遇重創。
對此,梁麗將內心的怒氣與不甘化作動力,
執意要好好努力爭口氣,
當時的她心心念念想要去西安發展,因為當時男友正在西安話劇團工作。
為了能謀求機會,梁麗便另謀路子,
開始學習秦腔,
事實上,當時的她連陝西話都說不利索,學習秦腔更是難上加難。
但是梁麗向來不會因為困難而退縮,
在不懈努力之下,
終於學會了經典唱段 《虎口緣》 。
為此她報考了西安秦腔劇團,
結果在表演完之後,院長李瑞芳卻說:
「雖然你長得很漂亮,但我不能害了你。」
在李院長的眼中,
梁麗這種條件和形象與秦腔演員大相徑庭,
她註定不是吃這碗飯的人。
梁麗並未就此氣餒,
鼓足勇氣報考了西安電視台的播音員,
結果對方又因為她長相美艷而婉拒了。
遭遇了接二連三的打擊,
梁麗卻是越挫越勇,在她的堅持之下,
最終被陝西省 人民藝術劇院錄取 ,
總算得以圓夢西安。
來到西安之後,
梁麗面臨著更多的資源與機遇,
1984年,《蘭花花》 劇組在西安招募演員。
梁麗抓住機會報名選拔,
在現場演唱了這部作品的主題曲,
結果一鳴驚人,讓評委老師當機立斷的拍板敲定。
就這樣,
梁麗成為了電視劇 《蘭花花》的女主 ,
自此正式踏入演藝圈。
熒幕上樑麗明艷大方且不乏靈性,
很快受到了觀眾的喜愛與追捧。
三年之後,
她與李玲玉搭檔出演了電影 《奇情俠侶》 ,
名氣更是連連攀升。
1989年 ,梁麗參演了陝西電視台拍攝的 《封神榜》 ,
在劇中飾演嫵媚妖艷的蘇妲己,
而這個角色卻給梁麗帶來了不少爭議。
因為這部劇尺度過大,
在播出5集之後,
最終被廣電總局緊急叫停。
正如觀眾所說的那樣,
倘若這部劇在當年能順利播出,
這 「最美妲己」 的稱號恐怕要易主,
因為梁麗扮演的蘇妲己著實是風情萬種。
用心出演的劇作最終慘遭「腰斬」,
梁麗又受到朋友蒙騙捲入了一起詐騙案件,
將自己一度推向了無底深淵。
外界曾傳聞,
當時公安部門將梁麗列為通緝對象之後,
她曾試圖自殺。
但是清醒過來之後,
認識到自己不能自暴自棄,只要做出努力才有希望自證清白。
隨後,梁麗主動和公安機關合作,
最終將嫌疑人繩之以法,
只是這起事件還是讓梁麗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她所在的單位便以梁麗主動離職為理由,
與她解除勞動關系。
一夜之間,梁麗引以為傲的 「鐵飯碗」 徹底丟失,
而感情方面,梁麗的老公也在當時提出了 離婚 ,
還要求法院出面進行裁決,
即便當時梁麗因為要配合辦案,
無法出庭現身,最終法院還是執行了離婚判決。
經過一年的奔波與勞累,這起案件的真凶最終落網,
但梁麗卻變得一無所有,大好人生幾乎毀於一旦,
比起丟掉工作的委屈,讓她更為寒心的還是丈夫的無情拋棄。
梁麗與對方相伴多年,早年正是因為對方,
梁麗才畢盡心力地將工作安置在西安,
她所做出的一切犧牲,不過就是為了守護自己的愛情。
但在她出事後,
丈夫卻第一時間與她劃清界限。
所幸的是,梁麗在洗刷清白之後,原來的單位決定重新錄用她,
而後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當時的她對愛情一度心灰意冷
直到1993年,
又邂逅了自己的第二任老公,
兩人可謂一見傾心,相識僅僅半個月便火速閃婚。
只是這份愛意來得快,消退得也快,
梁麗一心想要安安穩穩的幸福度日,
但卻嘗到了婚姻的酸楚,
這段婚姻前後維持了四年,依舊以悲劇而告終。
離婚之後的梁麗一度一蹶不振,
直接大病一場,
在醫院休養了很長一段時間也逐步康復。
兩次婚姻失利,
也讓梁麗認清了慘痛的現實,
也知道愛情有時候就是鏡中花,水中月,
虛無縹緲到根本無力抓住。
待到情緒平復之後,梁麗決定 「重出江湖」 ,
只是早期的風波讓她風評盡毀,
想要重回巔峰並非容易的事。
對此,她也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備,
決定一切重頭再來。
此後的她重回熒幕,可惜再也不是主角的身份,
但角色無大小,關鍵在於她的演技與實力。
1996年,梁麗受邀參演了央視版 《水滸傳》 ,
在劇中飾演潑辣爽快的 「孫二娘」 ,
雖然戲份不多但足夠吸睛,
這個角色也成功讓她名聲大噪。
據悉,拍攝過程中,
梁麗這個角色有很多打鬥戲份,
很多時候她都堅持親自上陣,
期間因為與對手「搏殺」,一度受傷。
但即便痛苦難忍,梁麗也沒有拖延進度,
而是咬牙繼續高質量地完成拍攝,
敬業精神讓很多工作人員稱贊交加。
而後,
梁麗有接拍了劇作 《惹是生非》與《神醫喜來樂》 ,
繼續在圈內穩固地位,
即便經歷了風霜雪雨,
但梁麗還是想讓自己的演藝事業重現高光。
在出演完黃曉明版 《神鵰俠侶》 之後,
梁麗准備拓展事業版圖,
開始朝著商業圈進軍。
2005年,她創辦了自己的影視公司,
親自操刀拍攝多部影視佳作。
如今的梁麗依舊活躍在熒幕之上,
在歲月的洗禮之下依舊是風姿綽約。
曾經有人問她私下的保養秘訣,
梁麗也曾透露,比起昂貴奢侈的保養護膚品,
心情的舒展與愉悅才是關鍵。
笑看人生,雲淡風輕,
⑧ 李瑞芳的介紹
女,1971年10月出生,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河南省教育廳學術技術帶頭人,微生物與生化葯學學科帶頭人,中國微生物學會會員,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會員。
⑨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演員職稱
馬健翎 劇作家、戲劇家 陝西省作協主席、劇協主席,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
李應真(1937—1971)青衣兼閨閣旦、花旦,譽為陝西省戲曲劇院的「四大名旦」之首。「文革」中以「三名三高」備受折磨,後病故,時年僅34歲。馬蘭魚 國家一級演員,青衣 人稱「火鳳凰」 陝西省藝術學校副校長,譽為陝西省戲曲劇院的「四大名旦」之一段林菊 國家一級演員,小旦 (1937--2009)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眉碗團副團長 譽為陝西省戲曲劇院的「四大名旦」之一李瑞芳 國家一級演員,小旦,成名作是《梁秋燕》。陝西省戲曲劇院的「四大名旦」之一,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
任哲中 國家一級演員,小生 有「活周仁」之稱郝彩鳳 國家一級演員,小旦、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副團長馬友仙 國家一級演員,小旦,青衣,自創「馬派」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副團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員宗漢 國家一級演員,須生 老生。自創「員派」弟子:王婉麗 國家一級演員,工青衣、老旦楊榮榮 國家一級演員,小旦崔惠芳 國家一級演員,青衣李夕蘭 國家一級演員,正旦、老旦焦瑞霞 國家一級演員,小旦,代表作:曲江歌女 演員:王大治母親胡 波 國家一級演員,工正小旦王 斌 國家一級演員,生 演員:王大治父親蔡志成 國家一級演員,小生張新尚 國家一級演員,醜行吳 德 國家一級演員,生王 琦 國家一級演員,醜行 院眉碗團藝術指導白江波 國家一級演員,工花臉雷開元 國家一級演員工須生
楊鳳蘭(1943—1999)國家一級演員 秦腔正宗」李正敏入室弟子,「敏派傳人」。胡正友(1935—2011),國家一級演員,工花臉。曾任院秦腔團副團長楊金鳳(1923—2011),工花旦,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郝彩鳳、馬友仙、段林菊等演員都曾得其教誨 李正敏(1915--1973),工青衣 自創敏腔,稱敏派。 弟子:楊鳳蘭 「秦腔正宗」之譽蘇蕊娥(1931—1967),工旦角 自創蘇派 弟子:張寧 坤伶皇後華啟民(1911-1990),工花臉,著名表演藝術家劉易平(1908--1998),工須生,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張 雲(1920—1999),西北戲曲實驗學校校長高登雲(1921--2005),工文武小生,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
李東橋 國家一級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藝術總監,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李 梅 國家一級演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藝術總監,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中國秦腔「四大名旦」之一李 娟 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現任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副團長,中國秦腔四大名旦之一孫存蝶 國家一級演員,青年實驗團藝術指導,第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譚建勛 國家一級演員,第十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李小鋒 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青年團黨支部書記,馬蘭魚弟子齊愛雲 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師承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馬蘭魚,中國秦腔「四大名旦」之一任小蕾 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青年實驗團藝術指導張 蓓 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十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青年實驗團藝術指導李君梅 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表演藝術家馬蘭魚弟子王新倉 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副團長趙揚武 國家一級演員,第二十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團長
徐松林 國家一級演員,院秦腔團副團長丁良生 國家一級演員,主演劇目《打鎮台》、《八件衣》張 寧 國家一級演員,秦腔團,蘇派耿建華 國家一級演員,秦腔團,須生司衛東 國家一級演員,眉碗團劉隨社 國家一級演員,秦腔團衛小莉 國家一級演員,眉碗團郝 衛 國家一級演員,現任青年實驗團團長段桂珍 國家一級演員,秦腔團武紅霞 國家一級演員,秦腔團胡 萍 國家一級演員,眉碗團
王小平 國家一級演員,青年實驗團
官小良 國家一級演員,青年實驗團
劉紅梅 國家一級演員,秦腔團
苗德發 國家二級演員,從花臉行當起家,轉為紅生須生,後專演丑角,著名演員苗圃父親朱彩娥 國家二級演員,工青衣 著名演員苗圃母親張小平 國家二級演員,主工閨閣旦、正旦閆冬賢 國家二級演員趙夢蘭 國家二級演員,主攻文武花旦槐 保 國家二級演員姜蘭君 國家二級演員 三團演員連玉枝 國家二級演員梁 才 國家二級演員劉小虎 國家二級演員王復興 國家二級演員,工文武小生徐福憲 國家二級演員原安民 國家二級演員杜愛仙 國家二級演員,工青衣賀安東 國家二級演員李慧茹 國家二級演員,工青衣、花旦、刀馬旦李九龍 國家二級演員,主工小生、須生。院秦腔團演員李秦英 國家二級演員,正、小旦王桃葉 國家二級演員,工花旦,二團演員文曉霞 國家二級演員,工刀馬旦、青衣,第八期訓練班主教練兼導演趙志義 國家二級演員,工文武小生,兼演須生、花臉左 紅 國家二級演員,主工正小旦徐 炎 國家二級演員張玉梅 國家二級演員王化武 國家二級演員陳 魁 國家二級演員,青年團劉照亮 國家二級演員,青年團張 波 國家二級演員,青年團趙改琴 國家二級演員,秦腔團任美玉 國家二級演員,眉碗團穆曉鵬 國家二級演員,小梅花秦腔團副團長韓 麗 國家二級演員李兆鈁 國家二級演員,秦腔團熊東林 國家二級演員曹普超 國家二級演員,主工銅錘、架子花臉,青年團郁蘇秦 國家二級演員,眉碗團馮艷麗 國家二級演員,秦腔團魏青艷 國家二級演員譚天杏 國家二級演員,秦腔團,師從著名表演藝術家郝彩鳳。趙曼莉 國家二級演員安 娜 國家二級演員,眉碗團。師承馬友仙王小平 國家二級演員,主工文武小生王戰備 國家二級演員,眉碗團,工小生胡林煥 國家二級演員,花臉,師從秦腔著名藝術家劉茂森、胡正友.主工秦腔銅錘、架子花臉黃小莉 國家二級演員,主工正、老旦,青年團武永安 國家二級演員,秦腔團藝術指導、業務科長.工須生,師承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貟宗翰先生張小敏 國家二級演員,現任小梅花團藝術指導,工武生
李小青 國家二級演員,工小生、須生,中國戲曲「紅梅」大賽「紅梅金獎」柳水濤 國家二級演員,正旦,老旦,
柏海英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正、小旦。張繼賓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銅錘、架子花臉楊虹麗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小旦劉建奇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須生,老生張保華 國家三級演員,主工須生、小生兼老生門艷麗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青衣魏艷妮 國家二級演員,主工青衣,小梅花團當家青衣,師承郝彩鳳王 航 優秀青年演員,文武小生,小梅花團當家小生唐喜良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須生,小梅花團當家須生崔 江 優秀青年演員,文武小生,小梅花團李江偉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花臉,小梅花團當家花臉包東東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須生,小梅花團楊 運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武生,小梅花團當家武生郭 楠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武生,小梅花團張耀棟 優秀青年演員,文武小生,小梅花團楊 靜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武旦,小梅花團王 靜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老旦,小梅花團孫 艷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青衣,小梅花團譚 敏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醜行,小梅花團范 凱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小生,小梅花團李 迎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花旦,小梅花團張曉蘭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青衣,小梅花團優秀領唱於 苗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青衣,小梅花團孟佳茹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花旦,小梅花團王 璟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小旦,小梅花團車紅娟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青衣,小梅花團孟陽芝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青衣,正旦小梅花團付鑫瑤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小旦,小梅花團方海燕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青衣,小梅花團盧 濤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小生,小梅花團翟 博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醜行,小梅花團弋長江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男旦,小梅花團陳 黎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青衣,秦腔團,師承李梅
張雅琴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小旦,秦腔團,師承李梅
馬 麗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小旦,青年團,花旦,師承馬友仙。中國戲曲「紅梅」大賽「紅梅金獎」孫 筱 優秀青年演員,主工小旦,秦腔團,師承李梅
南懷容(1929--2010),國家一級編劇王 烈(1925--2012),國家一級編劇袁多壽(1918--1991),國家一級編劇 曾任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團長陳 彥 國家一級編劇,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二度獲曹禺戲劇文學獎和文華獎,中國戲曲現代戲突出貢獻獎,五個一工程獎黨小黃 國家一級編劇,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藝術研究中心藝術指導成全民 國家一級編劇劉富民 國家一級編劇朱 學 國家一級編劇,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歷任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傅祖浩 國家一級編劇毋 致 國家一級編劇,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團長楊淑琴 國家一級編劇黃權中 國家一級編劇,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副團長、團長張曉斌 國家一級編劇,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眉碗團團長顧 群 國家一級編劇,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藝研中心副主任
大--賀 林 國家一級導演
小--賀 林 國家一級導演
李繼祖(1937--2010),國家一級導演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原副院長寇治德(1938--1999),國家一級導演任國保 國家一級導演,院研究室主任、秦腔團團長楊 珺 國家二級導演,小梅花秦腔團副團長
黨晞光(1933--2004),國家一級作曲 曾任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華劇(碗碗腔)團藝術指導米 晞(1924--2010),國家一級作曲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三團團長、副院長肖 炳(1938—2002),國家一級作曲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副團長王 激 國家一級作曲,「文華音樂創作獎」三度獲得者,中國現代戲突出貢獻獎獲得者,院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馬生采 國家一級作曲,眉碗團副團長、院藝研室主任徐光明 國家一級作曲,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楊世科 國家一級作曲,藝術處副處長、眉戶團團長兼黨支部書記石仲柯 國家一級作曲,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藝術研究中心藝術指導、音樂創作研究室主任薛天信 國家一級作曲,陝西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劉克忠 國家一級作曲譚建春 國家一級作曲,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主任,青年實驗團藝術指導馬 驥 國家一級作曲斯英瑋 國家二級作曲吳復興 國家二級作曲
楊滿元(1944--2005),國家一級演奏員 曾任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實驗團團長李 書 國家一級演奏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黨支部書記,文化廳評為「青年音樂家」黃育英 國家一級演奏員翟志忠 國家一級演奏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藝術指導葛瑞民 國家一級指揮,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副團長焦志信 國家一級演奏員 工板胡,兼二胡、京胡、古箏、柳琴、碗碗腔月琴邵吉民 國家一級演奏員,陝西民族管弦樂學會理論創作部副主任羅新昌 國家一級演奏員,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鼓師兼作曲,藝術指導鄧增奇 國家一級演奏員,工板胡焦俊武 國家一級演奏員,工司鼓,眉碗團副團長楊天基 板胡演奏家,享受國家高級職稱待遇,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演員訓練班板胡專業教師、藝術教研組組長
戚渝生 國家二級指揮,長笛演奏楊 輝 國家二級演奏員,原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梆子團樂隊隊長楊君民 國家二級作曲張 倫 國家二級演奏員,主奏板胡、兼高、低音板胡、二胡、揚琴、嗩吶、笙。李通訓 國家二級演奏員,工「三大件」樂器三弦、月琴劉愛琴 國家二級演奏員,主工古箏程連良 國家二級演奏員,西安音樂學院揚琴考級評委侯興勤 國家二級演奏員楊傳賢 國家二級演奏員郝西英 國家二級演奏員段 崗 國家二級演奏員,司鼓彭戈旗 國家二級演奏員侯建軍 國家二級演奏員劉向東 國家二級演奏員聶四季 國家二級演奏員張宗讓 國家二級演奏員
竇培德 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藝術研究中心藝術指導馬蘭成 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院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 博 國家一級美術師王桐花 主任舞台技師張小楠 主任舞台技師劉桂蓮 主任舞台技師張鳳蘭 主任舞台技師白宗民 主任舞台技師任繼瑞 主任舞台技師劉小飛 主任舞台技師陸根才 主任舞台技師劉漢洲 國家二級舞美設計師,藝研室副主任、業辦主任韋秦中 國家二級美術師楊振琪 國家二級燈光設計師何應林 國家二級舞台設計師張宇華 國家二級舞美設計師王 軍 國家二級舞美設計師,青年實驗團張慶壽 國家二級美術師
⑩ 李瑞芳的早年經歷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12月21日,李瑞芳出生於甘肅天水。她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從小就對藝術很有天分,跟媽媽學習剪窗花和跟小學老師學習畫畫、刻皮影娃娃。
1951年,李瑞芳從天水的部隊文工團轉業到延安民眾劇團做演員。
1952年,考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學習地方戲。 院長馬健翎送了她六字金言:「先做人, 後學習。」之後在恩師黃俊耀的指導下,學會道白、哭、笑、唱。 同年,《梁秋燕》開排,在黃俊耀、任國寶等老師們的指導和李瑞芳的勤奮努力下。9個月後《梁秋燕》在西安長安大舞台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