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陳凱歌的電影(盤點陳凱歌導演15部影視作品)
《黃土地》
豆瓣評分:7.9
主演:王學圻、薛白
講述了陝北農村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爹爹作主定下娃娃親,她無法擺脫厄運,只得藉助"信天游"的歌聲,抒發內心的痛苦。
《孩子王》
豆瓣評分:8.1
主演:謝園、楊學文、陳紹華
講述了一位插隊知青被抽調到農場中學教書,最後因他沒有按教學大綱及課本內容教而被解職的故事 。
《霸王別姬》
豆瓣評分:9.6
主演:張國榮、鞏俐、張豐毅
講述了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
《風月》
豆瓣評分:7.6
主演:張國榮、鞏俐
講述了一個江南小城舊家族裡的愛情悲劇,表達了對於人性的反思。
《荊軻刺秦王》
豆瓣評分:8.0
主演:鞏俐、張豐毅、李雪健
講述了雄心壯志的嬴政如何統一天下,而不惜鏟除一切阻礙,最後建立空前帝國的經過。
《和你在一起》
豆瓣評分:7.8
主演:劉佩琦、王志文、陳紅
講述了一個拉琴的少年,按照心靈的指引和成長的真實願望,感性、溫暖地萌動自己青春的枝芽。
呂布與貂蟬(蝶舞天涯)
豆瓣評分:6.3
主演:黃磊、陳紅
講述了呂布與貂蟬之間的愛恨情仇的故事。
《無極》
豆瓣評分:5.4
主演:張東健、張柏芝、謝霆鋒、劉燁
講述了一個窮孩子受到命運女神眷顧,成為世上最美的傾城王妃,但命運詛咒永遠得不到真愛,身份卑微的昆侖奴,真心愛她,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讓她獲得重新選擇的權利。
《趙氏孤兒》
豆瓣評分:6.0
主演:葛優、王學圻、黃曉明、海清
講述了民間醫生程嬰在機緣巧合中捲入了趙氏的滅門事件,並用葯箱將趙氏孤兒帶出,免遭毒手。而程嬰因獻「趙氏孤兒」被收為屠岸賈的門客,把趙氏孤兒撫養成人,最終報仇雪恨。
《道士下山》
豆瓣評分:5.4
主演:王寶強、郭富城、范偉、林志玲
講述了不諳世事的小道士何安下,因為鬧糧荒離開道觀偷偷下了山,一腳踏入了光怪陸離的萬丈紅塵之中,遭遇到一系列詭異奇幻的人物和事件。
1《搜索》
豆瓣評分:7.4
主演:高圓圓、姚晨、趙又廷、陳紅
講述了白領葉藍秋因為一件公車不讓座的小事,而引發了蝴蝶效應般的網路暴力,以致最終被逼到生活的死角的故事。
1《妖貓傳》
豆瓣評分:6.9
主演:黃軒、染谷將太、張雨綺、秦昊、
講述了一隻口吐人語的妖貓攪動長安城,詩人白樂天與僧人空海聯手探查,令一段被人刻意掩埋的真相浮出水面的故事。
1《梅蘭芳》
豆瓣評分:6.9
主演:黎明、章子怡、陳紅、孫紅雷
講述了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傳奇的一生。
1《我和我的祖國》
豆瓣評分:7.7
主演: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
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間普通百姓與共和國息息相關的故事。
1《邊走邊唱》
豆瓣評分:7.1
主演:黃磊、許晴
講述了生活在謊言中的頑強和生命。
如有遺漏,請補充,謝謝
㈡ 陳凱歌作為一個著名導演,他有哪些經典的作品
有很多,比如《黃土地》,《霸王別姬》,《孩子王》,《無極》,《梅蘭芳》,《趙氏孤兒》,《搜索》,前幾年的《道士下山》,精美極致的《妖貓傳》等。陳凱歌在我眼中是一個十分具有個性的導演,他拍的電影總是充滿了讓人深思的很多東西,看完之後,總會沉浸在他塑造的故事角色中,讓人難以出戲。
這部電影別的不說,但是場景真的是美輪美奐,華美又精緻,通過白樂天和僧人空海對妖貓的一路追查,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凄美的故事。故事中的大唐盛世奢靡燦爛,美人楊貴妃更是美到出圈,張雨綺也憑其中的女配角春琴獲得了亞洲電影大獎的最佳女配。
陳凱歌的電影不能說每部都完美無瑕,但是至少對於我來說,只要是他的電影,我都想去電影院親自看看。
㈢ 陳凱歌導過很多電影,哪部電影是他的成名作
在我的印象裡面,《霸王別姬》絕對是陳凱歌的成名作,這部作品實在是太經典,直到現在也是無人可以超越的電影作品,也是張國榮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但是很多人都會拿這部電影來說事兒,覺得陳凱歌出道即巔峰,後來很難拍出這么經典的作品來了。
陳凱歌在這部電影之後就很難再拍出來如此有深度的電影了,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出道即巔峰都是一個非常重的壓力,你無法知道自己未來還有什麼樣的能耐,但是因為你之前的成就,會有無數的人注視你,所以壓力越大,反而會讓自己走下坡路了。
㈣ 陳凱歌冷知識:除了《霸王別姬》,還有一部豆瓣高達9.2的電影
說起陳凱歌,大家一定會想到豆瓣評分9.6的經典電影《霸王別姬》,想到張國榮飾演的那個「不瘋魔不成活」的民國頂流花旦程蝶衣。
但其實,陳凱歌除了《霸王別姬》之外,還有一部豆瓣超過9分的電影……
《百花深處》。
2002年,英國「10分鍾,年華老去」有限公司打算斥資上億元,拍攝一部關於時間的世界最高藝術水準的電影,他們邀請了15位國際大導演,每位導演限時10分鍾,隨意發揮,最終組合成一共150分鍾的電影,剪輯成《十分鍾年華老去》上下兩部分:《十分鍾年華老去:大提琴篇》和《十分鍾年華老去:小號篇》。
2002年5月,電影在戛納電影節上首映,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對每位導演拍攝的短片評價也不一樣,盡管因為文化的關系,網友們表示有些導演的短片讓人看不懂,但總體來說,中國人是喜歡這部電影的,豆瓣8.5分、8.2分就是個證明。
而作為唯一一個被邀請的中國導演陳凱歌,他拍的《百花深處》是中國人最容易懂,也是最喜歡的。
為此,有豆瓣網友專門為《百花深處》開了一個詞條,10741個人評價,高達9.2分。
《百花深處》故事很簡單(以下全是劇透)。
耿樂飾演一個搬家工人,這一天,就在他剛搬完一家之後,馮遠征飾演的馮先生找到他,說自己住在「百花深處」胡同,要搬家。
馮先生帶搬家工人到一地方,並且繪聲繪色地跟他描繪他家的樣子。
但搬家工人眼中所見的,卻是拆遷後的一片平地,根本沒有什麼房子啊,傢具啊,只有一棵大槐樹。
覺得自己被涮了的搬家工人,一氣之下,上車走人。
途中接到上司打來的電話,才知道,原來這個馮先生是個瘋子,拉著他們公司的人搬家也不是第一次了。
末了,上司說,既然來了一趟,那也得結工錢啊。
可別看馮先生瘋,人家還明白,你都沒有給我搬家,憑什麼給錢吶?
得,反正是個瘋子,哄一哄,先把錢拿到了再說,那就搬吧,這空盪盪的,怎麼搬呢?
假做個樣子唄:「一、二、三、起……」
這馮先生還不是個省心的,他問,你們這是抬什麼哪?
搬家工人相互看了一眼,胡說了一個:「這不是大衣櫃嗎?」
可馮先生說:「我們家沒有大衣櫃,我們家用的是紫檀的大衣櫥。」
搬家工人小心翼翼地問馮先生:「那您說這是什麼呀?」
馮先生說:「這個是我們家的金魚缸。」
搬家工人立馬打蛇隨棍上:「對,您瞧這金魚,還在里頭游呢。」(看您二位這么有天份,不去說相聲/脫口秀可惜了)
也有不認真演著的。
這一位,同事想抽煙,沖他要打火機,他這正搬著前清的瓷器燈座呢,沒當一回事,直接放下手,掏出打火機拋過去。
可在馮先生眼中,這瓷器已經碎了。
那個傷心喲,號啕大哭啊。
雖然馮先生哭得很傷心,但這家磕磕絆絆的,總算搬完了。
搬家工人內心OS:這假搬家,比真搬家還累啊。
回去的路上,馮先生給搬家工人錢,搬家工人倒也是個有人情味的,說:「剛才不是把您燈碎了嘛,這算我們賠你的。」
走著走著,馮先生說:「前面有一溝,留神。」
搬家工人以為馮先生的「瘋」勁兒又來了,並沒有放在心上,結果到前面,還真被陷住了。
他拿鐵鍬想挖開坑前的泥土,好讓車往前走,卻挖出了一個鈴鐺。
而這鈴鐺的存在,也終於讓搬家工人明白,馮先生曾經描述過的話都是真的,這個地方,曾經真的有一個「百花深處」胡同,胡同里真的有一個四合院,院里還有一棵大槐樹,馮先生曾經住在這里,風一吹,鈴鐺叮叮響……
《百花深處》只有短短10分鍾,但卻通過留戀著胡同的家的馮先生,道盡了時代變遷後,被淘汰的一切傳統文化的哀鳴,以及不願意被時代裹脅著前進的小人物的悲涼。
時代在變遷,有時候只要短短幾個月或者短短幾年,熟悉的城、熟悉的鎮,就面目全非了。
就像馮先生,一個老北京,卻不認識北京的路。
高樓大廈一棟一棟地建著,可人心卻越來越冷漠疏遠,浮燥,功利,那些曾經親如一家的街坊鄰居,慢慢就不再聯絡了。
電腦手機一樣一樣地發明,現在的小朋友,每天在興趣班、輔導班穿梭,曾經放學後,熱鬧歡快著玩耍的童年,不會再有了。
大概2004、2005年吧,時間隔得太久,有點記不清了,那個時候,小七在南昌工作的時間不長,過年過節都會回老家。
記得那一年的中秋節前,公司副總正好去撫州辦事,途中會經過我老家旁邊的唱凱鎮,小七於是就搭著順風車,想著到了唱凱,再去到老家羅針鎮也不過是10來里路,到時候坐個小三輪車,再方便不過了。
然而,就在副總開車到唱凱鎮的時候,小七茫茫然找了半天,竟然找不到從唱凱鎮回到羅針鎮的路口,後來問了路邊店主才知道,現在新修了一條路,原來的那條老路,已經被廢棄了。
至於老路口,反正用不著,鎮上的人就蓋起了房子,這也是小七找不到路口的原因。
新修的是又寬又直的水泥路,比起一下雨就泥濘的老路好太多了。
但小七總忘不了那一天,找不到回家路口的惶惑不安。
㈤ 陳凱歌導演的電影有那些
我是呆哥說,感謝關注點贊評論打賞!
陳凱歌除了拍過《無極》之外,根據豆瓣分數排名,還有以下電影:
1、《霸王別姬》
豆瓣評分:9.6
主演:張國榮、鞏俐、張豐毅
講述了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
㈥ 大導演陳凱歌執導過哪些特別優秀的電影
陳凱歌拍的經典作品太多了,凱歌導演第一部電影《霸王別姬》,可以稱之為經典中的經典,不僅在當時斬獲了各大票房,現在在豆瓣上的評分也高達9.6分,同時斬獲了戛納最高獎項46屆金棕櫚獎等八項國際獎項。2008年的《梅蘭芳》,運用他獨特的京劇藝術,用人物傳記的形式,展現了京劇大師傳奇的一生《梅蘭芳》,斬獲了第二十七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獎。2012年的《搜索》,獲得第4屆中國影協杯“特別表彰優秀劇本”獎。2017年的《妖貓傳》,憑借《妖貓傳》獲第12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提名;2019年的《我和我的祖國》…凱歌導演的好作品經典作品太多了,凱歌導演發掘的演員,塑造的角色都特別棒,展現出了演員特有的魅力。
㈦ 陳凱歌導演作品有哪些
陳凱歌導演的作品有:《霸王別姬》、《無極》、《趙氏孤兒》、《妖貓傳》、《長津湖》、《我和我的祖國》等。
陳凱歌1952年生於北京市西城區,中國著名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執導過很多出名的電影。
其中1993年執導的一部文藝片《霸王別姬》,更是成為首部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中國電影,2005年執導的史詩片《無極》提名第六十三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2010年執導古裝片《趙氏孤兒》並於同年獲得第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傑出貢獻獎,等。陳凱歌導演拿過大大小小的將無數,在國際獎項上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的電影,往往值得我們去深思,透過現象去看本質就是他的電影最大的特點。年少成名,才子多情是許多人對這位導演的評價。
㈧ 陳凱歌導演作品
陳凱歌導演作品:
1、《黃土地》
講述了陝北農村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爹爹作主定下娃娃親,她無法擺脫厄運,只得藉助"信天游"的歌聲,抒發內心的痛苦。
㈨ 陳凱歌導演有哪些作品
陳凱歌導演作品《黃土地》、《孩子王》、《邊走邊唱》、《霸王別姬》、《風月》、《荊軻刺秦王》、《和你在一起》、《呂布與貂蟬》、《致命溫柔》、《無極》、《梅蘭芳》、《趙氏孤兒》、《搜索》、《道士下山》、《妖貓傳》 、《塵埃里開花》 。
1、《黃土地》
是陳凱歌1984年拍攝的個人首部電影,並由此開始其導演生涯;該片確立了陳凱歌探討人文主題的創作路線和方向,並獲得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等獎項,陳凱歌憑借該片獲得第2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特蘭杯導演獎。
2、《邊走邊唱》
1991年執導的劇情片,該片獲得第44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以及伊斯坦布爾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他在片中採用將故事性和通俗性相結合的敘事風格,並且融入了對民族性格的思考。
3、《妖貓傳》
由陳凱歌執導,王蕙玲編劇,黃軒、染谷將太、張雨綺、秦昊、阿部寬、張榕容、劉昊然、歐豪、張天愛等主演。該片改編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講述了一隻口吐人語的妖貓攪動長安城,詩人白樂天與僧人空海聯手探查,令一段被人刻意掩埋的真相浮出水面的故事。
4、《道士下山》
由陳凱歌執導,王寶強、郭富城、張震、范偉、林志玲等聯袂主演。不諳世事的小道士因為鬧糧荒離開道觀下山,一腳踏入了光怪陸離的萬丈紅塵,他以一顆赤子之心面對一切,才發現這個世界與他的想像有多麼不同。
(9)陳凱歌導演拍過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陳凱歌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有很深文學素養和思想深度的電影詩人。他善於剖析歷史和傳統的重負對人精神的制約與影響,展現人的復雜性,同時,針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點。
陳凱歌影片充滿了對更和諧、更明智的人類生存狀態的關切與嚮往。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扎實的藝術功力,表達強烈的人文意識和美學追求,並調動多種電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電影風格。
㈩ 如何評價陳凱歌的電影《道士下山》
這個片子講了修煉需要在紅塵歷練,沒有經歷紅塵的是是非非,愛恨情仇是無法悟道的。影片從小道士(王寶強扮演)因能力強而被排擠下山,自謀生路,遇到紅塵中師父(范偉扮演)收留,發現師娘(林志玲扮演)出軌,害死了師父,後來小道士沉了這對姦夫淫婦狗男女的船,為師父報了仇。後為了生存想做強盜,走過彎路被高人教訓,經歷了一系列事情,領悟了「不折手段非豪傑,不改初衷真英雄」。「壞人作惡,好人沉默,沉默也是一種作惡。」影片最後幾句台詞表達了影片真正的思想:「只有經歷的紅塵的善惡是非,愛恨恩仇,才能領悟真正的大道真諦,把人生悟透,將人世看懂,是學道,必須的一步」。影片通篇講的就是佛家宣揚的:不入紅塵,焉能看破紅塵,不入世,焉能出世的道理。最後小道士在紅塵中的種種坎坷和經歷,終於悟到了這些道理,這時的他應該是悟道而得道了。
《道士下山》 這部電影看似只是在講一個窮道士因道觀沒錢養活,被趕下山後的生活,其實是以一個道士的眼睛看另外的 2個故事 。
第一個故事 是民國版的武大郎、潘金蓮和西門慶。道士何安下下山後遇到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幫助他的人,就是他後來的師傅崔道寧,也就是故事中的武大郎。但這里要說導演的厲害之處,其實只是看起來是民國版武大郎,實際是在影射何安下的人生第一種可能。
為什麼這么說呢?關鍵在於師傅崔道寧的婚前職業,也是個道士。在廟里對來請願的美麗女子玉珍一見鍾情,寧可放棄道士的身份也要回歸凡塵。玉珍其實就是表現塵世中的一個誘惑,美麗卻帶著危險,在嫁給比自己大了很多,又丑又老的崔道寧後,無法忍受老男人的玉珍與崔道寧的弟弟崔道融暗通款曲。
其實這里何安下面臨的是第一個人生選擇,是做崔道寧這種老實巴交的人,還是做崔道融這種有心機,懶惰,喜歡挖牆腳的壞人。而何安下選擇了第三條路,他沒有像崔道寧那麼軟弱,明知道玉珍和崔道融在合謀欺騙謀害他,還是不忍心傷害妻子和弟弟,也沒有選擇像崔道融那麼卑鄙,沒有道德底線。
他並沒有去霸佔玉珍,但是他並非對玉珍帶來的誘惑完全不動心,在與彭乾吾的兒子彭七子意外相遇後,他在聊天時曾說過自己想和玉珍有另一層關系(台詞過於呵呵,不好打字了)。說明他不是沒有動心,而是害怕自己像崔道寧和崔道融沉淪,他最後鎖住船艙,害崔道寧和崔道融雙雙淹死。
其實不光是為了師傅報仇,一方面他不願意成為崔道融那樣的人,被玉珍誘惑,所以,除掉玉珍是最好的方式,另一方面,人性的貪婪,崔道寧死後,葯鋪就成了玉珍和崔道融,而何安下必然要面臨被趕走的命運,畢竟他知道玉珍和崔道融的事情,那樣他又會成為一個孤兒,和剛下山毫無區別,所以,何安下選擇了讓這兩個人死,埋葬一切。
第二個故事 是查老闆和周西宇。這是何安下人生的第二個選擇和開始,周西宇與查老闆的關系,是亂世中唯一的感情,但也是亂世結束後不得不分開的無奈。人總要活成自己,並且各有各的無奈。周西宇要躲避師兄彭乾吾的追殺,他好不容易把查老闆帶回正途,不能再耽誤他。
但是查老闆想要的卻是和周西宇一起同生共死。其實這就是一種選擇,周西宇可以選擇和查老闆繼續過著一起練武,看雲卷雲舒的日子,也可以選擇,放手。何安下也面臨一樣的選擇,是選擇和自己一日春宵的女子一起生活,還是按照她期望的,把孩子送給她,然後放她離開。周西宇選擇放手,何安下也一樣,畢竟有些人確實沒有辦法和他真正在一起,有太多現實的壓力。
何安下看到的故事,其實不光是以第三人的眼光去看,更多的還是經歷同樣的事情之後,如何去選擇吧。
陳凱歌《道士下山》——藝術中,道理不必直白
關於《道士下山》這部影片,褒貶不一,不過還是貶要多一些。
我對這部影片的個人的觀點也是比較偏向貶斥的。原因有三:
第一,陳凱歌作為導演,所拍的這部作品與他的《霸王別姬》差別很大,同樣選擇的是明星大腕,但是表達主題的形式已由觀眾自身參透變成了借主角之口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這讓觀眾有一種受教的感覺,比較排斥。觀眾不是低齡兒童,他有自己的判斷力和獨特的藝術欣賞能力,一部影片的成功不是把導演所想要表達的主題讓所有觀眾接受,而是觀眾對於電影有自己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才是藝術應該具有的魅力和包容性。
第二,雖然這部片子里穿插著親情、愛情和友情,但是,這三種 情感 的表達並不鮮明,幾筆帶過有些敷衍,或是說感情戲的穿插更像是一塊幽默的板塊只為了起詼諧的作用, 情感 的粘連性很稀薄,難道這就是江湖?這就是武俠片應該具有的 情感 ?做為一個有著浪漫情懷的女孩子而言,個人覺得這部影片對於女性的 情感 需求沒有達到要求。不過,郭富城和張震的顏值填補了一下內心的空白。帥也可以當飯吃!
第三,這部影片男性起主導地位,女性的加入僅僅是情節的補充。因此對於女性而言,這部影片的吸引力只在於顏值的獲取和一些背景的欣賞。它的市場定位有些問題。
道士下山雖然大腕戲骨很多,但還是覺得有很多牽強和不自然的地方,儒道釋三種精神的處世哲學,穿插在這部片子里,道士下山,他的行為准則更偏向於儒家,但是做錯了事情之後又向佛家進行懺悔,這樣迥異的行為和許多人的行為,都簡單的立足於一個出發點,不是愛情就是利益,這樣的單薄支架讓深入思考的人完全沒有欣賞情節的連續觀感,只能片段化的對各個片段進行翻譯,這樣的效果不知道是導演所想要追求的還是情節本身的不連貫性而導致的。對於個人而言,不是很欣賞這樣牽強的連貫感。
藝術不必直白,但是欣賞要有連續的綿延,這部電影並沒有達到我所想要的效果。
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
我自己是非常喜歡《道士下山》這部電影的。
我在自己家裡通過電視點播觀看這邊電影,一直看到深夜,不禁悲從心中來:這么一部好電影,我竟然偏聽偏信評分低而錯過了。
布景之唯美和選角大牌不細說了,單說劇情。
前半段小道士下山到葯鋪的這段經歷比較寫實。漂亮的老婆出軌這種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中間這段和房祖名的戲比較蒙太奇。很多的處理是描寫幻覺的,國內得這種電影很少,國外的有《愛麗絲漫遊仙境》等等,我覺得拍的很好,真的拍出了幻覺的那種味道。
後半段張震出場以後,打戲非常華麗而精美,我從這部分打戲當中感受到了小道士心中的人生,江湖,天地和人的那種關系。很難用語言描述,有點天人合一都意味。
《道士下山》總體有點意識流的風格,所以敘事不太清晰,讓觀眾覺得雲里霧里不知所雲,這是它不被大眾接受的缺點。但是整部電影中表達的對人生的感悟,是很深刻的,並且非常質朴。
我覺得若干年之後《道士下山》有可能成為大話西遊那種類型的翻紅神作。
PS:這戲有張震啊!張震不拍爛片
陳凱歌就是黨培養的好孩子( u ) 」哪家孩子沒一點毛病哦( -ω-`)隨他吧 只要沒有神馬大問題聽話就好 娃娃還是不錯的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關於這部《道士下山》我看過的感受分析如下:
何安之,無處安放的自己。一個被遺棄的孤嬰,暗示著尋找內在父母與自我的線索。在尋找過程中將上山下山、出世入世、道教佛教做了完美的融合。最最重要的是個人內在自我的完善與成長,體現在三方面的分離中。
1.與父母分離
安之贏得了比賽卻被趕下了山,師傅的良苦用心在影片的結尾做了表面的升華。嘴要甜,手腳要勤快,功夫不能丟。父母對子女的諄諄教誨如此,這是入世的必備條件。安之逮誰叫誰師傅正是內心尋求父母,而在言語上的體現。「不擇手段非豪傑,不變初衷真英雄」,工具是一時的,內心的目標一致,用工具行動,會成為完善的個人。
剛入世的安之為了吃荷葉雞而呈現的一系列行徑,其中的遞進關系:「你給我」;「你送我」;沒辦法,我只能搶了。「功大於理」,能力勝過其他:在范偉為了追回荷葉雞而不小心落水被救後,關系的反轉體現的淋漓盡致。安之對內心父母的追求有了現實人物的存在感。接下來就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節了:兒子想睡師娘,但是現實中的競爭對象不是「父親」范偉,而是范偉的弟弟—師娘真正心儀的對象。
再看范偉的弟弟,與其說是他對嫂子的愛意,不如說是對「父親」哥哥角色的攻擊與反抗。嫂子搶走了哥哥,或者說哥哥拋棄了他,所以他要報復,甚至不惜用殺害他哥哥的手段。其中穿插的金錢的影響我理解為更好的接地氣。值得考慮的一點是電影中弟弟是個偏中性的角色,對哥哥的認可度不夠,還是認可哥哥而想讓自己嫁給哥哥?
安之暗害了師娘與二叔以後,尋求佛陀的庇護與解脫。如松方丈的話句句經典:「是對還是錯我們真分辨的清嗎?」「知道疼就好,還有心。」「粥要自己盛,心要自己找,找到心了佛陀可以幫你安。」內在自我成長的開始。
後期離開醫館時范偉父親一樣安詳的「走吧走吧」是安之成長過程中與父親的成功分離。
彭爸爸為了讓兒子彭七子當掌門,手刃兒子的最大競爭對手趙心川。彭爸爸如此在意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是趕走了攔路虎郭富城才得以繼承掌門。趙師兄的出現我認為是彭氏父子心目中關系輪回的一個體現:為了想當然的傳家寶—功夫在家族中的傳承而上演的一出戲,但是無疑是安之成長過程中一段完美的銜接。
2.與自己分離
三分之二的重點橋段在講述安之內在自我的成長:彭七子跟安之吃了一隻動物,這只動物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是吃竹子長大的,也就是純天然的素食野味,按理說應該非常 健康 才對,但是結果呢,吃下去後兩人都中毒了。彭七子說:動物的心有毒,也就是兩人吃了惡念,或者是兩人的惡念被勾起來了。然後戴著丑惡的嘴臉他們去偷郭富城的功德箱。安之看彭七子時,看到的是好幾幅偏正常的嘴臉,每一副嘴臉都沒有現實中他倆的嘴臉醜陋。要是知道自己有多醜的話可能就不出去了。心裡有惡念的人嘴臉醜陋而不自知!
彭七子與安之偷功德箱的故事中另一重要人物-彭爸爸的師弟郭出現了。落花也好,殘葉也罷,終其一生都掃不完。惡念一直會出現,重點是我們能不離不棄的去掃,不嗔不怒的去看待它,容許它的存在。天地有大明。
郭接納安之留下,傳授的是對狀態的感悟。彭爸爸知道郭的存在後,內心的自卑感顯現,非要找郭比武。此時我們才知道,最厲害的武功不是九龍合璧—隔空打牛,而是猿心計。前者是接力打力達到效果,量變的變形發展;後者則是升華的質變,用速度影響質量。練武是修行,猿心計武功是練習與天地日月融合的修心。再次強調修心的重要性。
彭爸爸出場總是帶著一把傘,除了作為工具外,我理解的是,傘可以擋住至柔的水,水能洗掉、流淌掉所有的塵雜。這是對彭爸爸阻抗改變的表達。最後郭擊敗彭爸爸靠的也是水與月亮的聯結與力量。給予水兩個對抗的力,水會自行化解。
彭七子知道醫治父親的不僅僅是良葯,更關鍵的是郭的消失,將父親心理上的壓力拿掉。所以他去殺郭。傳說修身養性到一定程度的人會有預見性,郭可能預示到了自己的劫難,所以將心法:不離不棄,不嗔不怒傳授給安之。
查老闆的角色的出現驚喜頗多,我認為這是影片中最最出彩的角色。他為了吸食鴉片被戲班開除而參軍,在戰場上認識了郭。殘酷的戰場逼瘋了查,對查有了投射 情感 的郭助人心理凸顯,帶著查歸隱山林尋求自我圓滿。與日練,與月練,與天地陰陽一體,就像人的兩面的完美融合。我理解為自我善念、惡念的共同成長,更關鍵的是郭的成長解脫極大的依賴了瘋子查。雙方都重新活了一次。我們感謝求助者或者是世界上奇葩的存在,幫助我們解放思想與見識。要不是第三段情節的出現,我都快開始懷疑郭是不是精神分裂了。
出山後查繼續演戲,行雲流水的表演中反映的擾動、安撫,繼續擾動、安撫~逐級而上。掌控好節奏,理清思路、預知對方的步調···優美的身段中完美的咨詢技巧的展現。
安之帶將死的郭去尋求如松的幫助,郭想見查老闆,安之想讓郭解脫。如松淡然:「上天如擲瓢的手,隨緣而轉。」「生死輪回如同花開花落,你真的看開了嗎?」「一口氣都咽不下去還談什麼解脫」「你在心裡真的沒有看見他嗎?」一、如松用水把郭的那一點混沌給沖走了。二、自我成長完善中除了與父母分離外,還要有與自己的成功分離。
3.與 社會 分離
查知道郭死後前去復仇前與軍閥的對抗與表現,一開始我在懷疑是否違背了「不嗔不怒」的宗旨,後期反思這是查內心強烈沖突的具體表現,應激後的正常反應狀態。如果沒有這一場表演戰爭宣洩情緒,在與彭爸爸交鋒前查老闆的心靜不下來,必定就敗了。
交鋒前彭爸爸一句「還要麻煩你來請我」,因為有了惡念才會意識到善念的存在體現。
在這一故事中,安之扮演的是絕對的觀察學習的角色,查老闆才是真正的主角。因為安之下山不久, 社會 化不深。而查則是從 社會 這一油鍋中炸過兩次的 社會 人了,查最後帶著安之復又上山入林,體現的與 社會 分離更有說服力。
安之一口咬定是彭爸爸槍殺了郭,查老闆的態度「我要你親口告訴我誰殺了郭」前者的主觀臆測與後者的客觀看待問題形成鮮明的對比。後期軟弱的彭七子強調是自己槍殺了郭,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彭七子渴望其父親的認可,並且有著強烈的自我表現的意味。
4.不離不棄,不嗔不怒
「壞人作惡,好人沉默,沉默也是作惡。」對 社會 行為的評判中自己所站的位置是否中立。
安之下山之前,在山上純真的環境中修的是行,下山後在 社會 中開始修心,這是人成長中必須經歷的過程,願我們都早日成長完善!
善念也好,完善的個人也罷,最終都體現在正常人的生活中,這一寬廣的胸懷與狀態、就向大自然一樣,容納得下世間萬事萬物。重要的是在修身、修行、修心的過程中我們懷著:「不離不棄,不嗔不怒」的心態。
陳凱歌導演的《道士下山》這部電影,原著其實是很難改編電影的,因為它嚴格說來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只是用小道士何安下串聯起了各種民國異聞錄,同時也沒有建立一個完整的世界觀。
這樣的故事雖然有趣,但在改編電影的過程中,各種豐富到爆炸的細節,其實是一種很大的干擾。因為很難找出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核心沖突,對於傳統的商業類型片來說,這樣的故事拿來改編電影是一個很痛苦的事情。
但是,因為這個題材決定了製作成本不會低,出於市場考慮,它又要必須改編成一個能夠擁有足夠觀眾基礎的類型化敘事,才可能在市場上獲得足夠的收益。
沒有愛過的人,不足以談出塵;沒有恨過的人,不足以道寬恕;沒有下過山的道士,沒資格自詡得道。一個與世隔絕的大學高材生,還沒准備好,就一猛子丟進了無常莫測的 社會 。這個 社會 有前輩愛他、護他、逗他,也曾有人傷他、打他。然而好人壞人,善人惡人,終不過是長長生命中的又一個過客。站在歲月的洪流里,他好孤獨。「不知道自己往哪擱」。二十歲的他看不慣很多事,但卻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但他總要做出決定。他愛師父,因此他痛恨通姦、痛恨勾引有夫之婦的師叔。但是當他也愛上了別人的姑娘時,他之前的信仰與堅持頃刻間毀於一旦。三十歲時,他憤懣得發狂過,他也學著別人變壞,又悔悟,成才,立業。但是自己依然在亂世的緣里糾纏不開。最終他年過古稀,終於明白歲月如瓢,周而復始,放下因果,無嗔無怒。老眼渾濁的他 看開了紅塵,與世界和解。終得大道。這就是「道士下山」與陳凱歌的故事
陳凱歌《道士下山》——藝術中,道理不必直白
關於《道士下山》這部影片,褒貶不一,不過還是貶要多一些。
我對這部影片的個人的觀點也是比較偏向貶斥的。原因有三:
第一,陳凱歌作為導演,所拍的這部作品與他的《霸王別姬》差別很大,同樣選擇的是明星大腕,但是表達主題的形式已由觀眾自身參透變成了借主角之口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這讓觀眾有一種受教的感覺,比較排斥。觀眾不是低齡兒童,他有自己的判斷力和獨特的藝術欣賞能力,一部影片的成功不是把導演所想要表達的主題讓所有觀眾接受,而是觀眾對於電影有自己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才是藝術應該具有的魅力和包容性。
個人認為很墜落。
可惜了,跟原著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