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字一筆有哪幾畫
一筆畫的有:一乙。
一,音yī,
(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壹」代,可讀「1"),
漢字的基本筆畫,也可單獨成為漢字,基本釋義是最小的正整數。
乙是天乾的次位,其在方向上指東方,五行里屬木,陰陽學說里為陰。在天干中,乙指幼苗或出芽。乙在名次里通常指第二位,但亦有作分類用,如乙類、乙種等,不一定為名次用。
二筆畫的有:卜 二 丁 人 入 十 八 七 了 兒 刀 乃 九 力 幾 。
卜,古代一種用火灼龜甲,觀其裂紋以預測吉凶的行為。
「丁」,中文常用字之一。中國姓氏中最簡單的字,成語中用「目不識丁」來諷刺人不識字。天乾的第四位,用於作順序第四的代稱。常用作名詞(丁晶)、動詞、形容詞等。
三筆畫的有:干、虧、士、工、土、才、寸、下、大、丈、與、萬、上、小、於、口、巾、山、千、乞、川、億、個、馬、鄉、勺、久、凡、及、夕、丸、么、廣、亡、門、義、之、屍、弓、己、已、子、也、女、飛、刃、習、叉。
干姓也作邗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73位。
才(cái),艸木之初也。從丨上貫一,將生枝葉。
(1)少林寺電影主角叫石少卿擴展閱讀
四畫的有:木、王、無、止、支、犬、水、戈、牙、見、貝、手、長、片、氣、牛、欠、心、月、文、戶、斗、日、車、爪、夫、父、氏豐、井、開、今、專、五、丐、不、丑、互、屯、中、午、升、乏、丹、烏、為、巴。
五畫的有:凧、正、仗、厇、乍、汄、仄、仔、匝、孕、曱、戉、邘、馭、玉、右、永。
六畫的有:亞、交、亥、亦、產、仯、仰、仱、仲、仳、仴、仵、件、價、仸、仹、任、仼、份、仾、仿、伀、企、伂、伃。
二丁人入八十兒了又三干於虧工七士土下兀與才寸上口山巾億千乞
川夕久凡個義丸么勺及廣亡門丫之屍已己巳衛弓也女刃小飛叉習馬
子鄉幺丈亍丌萬孓孑大四巴本比不尺仇丑歹仃斗厄反方分豐夫父丐
戈公勾互火介今井亢孔仂六毛木內牛水廿斤匹片亓欠切仇太冉壬仁
日仍卅少什氏手殳水天屯瓦王文五午勿兮心凶牙以刈尹引尤友予元
月勻允仄仉爪支止中斤幻卞爻冇丹爿風氣氏車戶5.艾 凹 叭 扒 白 半
包 北 本 必 邊 弁 汃 丙 仢 卟 布 冊 叱 斥 出 芻 處 匆 叢 刌 打 代
旦 氹 叨 忉 氐 電 叼 汈 叮 飣 東 冬 對 戹 尒 爾 發 犯 馮 弗 付 玍
匄 甘 功 古 瓜 丱 歸 氿 邗 厈 漢 夯 號 禾 弘 訌 乎 卉 匯 擊 刉 嘰
飢 伋 記 加 甲 戔 艽 叫 節 訐 糾 舊 句 卡 刊 尻 可 叩 蘭 樂 扐 禮
厲 屴 立 遼 令 另 龍 盧 邙 矛 卯 滅 民 皿 末 母 仫 目 艿 尼 鳥 寧
奴 丕 皮 庀 平 叵 撲 訖 仟 阡 巧 且 卭 邛 丘 叴 囚 犰 去 冉 讓 仞
訒 扔 宂 閃 訕 申 生 聖 失 石 史 矢 世 仕 市 示 術 甩 帥
漢字
注釋
少
讀音 shǎo
部首 小
筆畫數 4
筆畫
名稱
豎、撇、捺、撇
「少」字在開頭的詞語
少年宮(少shào)
少年老成
少年老成(少shào)
少年老誠
少年飄泊者
少年維特的煩惱
(少shào)
少年先鋒隊
少年先鋒營
少年行
少年之家
少年中國說
少年中國學會
少年子
少女
少女風
少女裝
少偶
少陪
少蓬
少皮無毛
少妻
少氣
少氣無力
少憩
少譴
少欠
少寢
少卿
少頃
少人
少日
少容
少弱
少色
少殺
少商
少少
少甚
少師
少時
少是末
少息
少習
少先隊
少先隊輔導員
少閑
少相
少小
少小無猜
少校
少形
少胥
少需
少許
少敘
少選
少學
少勛
少焉
少言寡語
少揚
少陽
少爺
少爺(shàoye)
少一時
少陰
少尹
少友
少有
少嫗
少御
少宰
少詹事
少正
少主
少住
少駐
少壯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少壯派
少子
少字
少作
少進
少久
少舊
少雋
少君
少君術
少俊
少康
少可
少刻
少客
少款
少來
少牢
少牢
少壘
少禮
少吏
少量
少林
少林拳
少林拳
(少shào)
少林寺
少林寺(少shào)
少陵
少慢差費
少民
少母
少內
少奶奶
少男
少男風
少嫩
少年
少年白發
少年白發(少shào)
少年場
少年宮
少艾
少白頭
少半
少保
少別
少帛
少不得
少不的
少不更事
少不更事
少不經事
少不了
少步
少才
少採
少參
少差
少長
少常
少成
少成若性
少城
少吃儉用
少吃沒穿
少齒
少從
少達多窮
少待
少擋無系
少弟
少帝
少迭
少東家
少東人
少多
少惡
少兒
少而精
少房
少妃
少府
少婦
少傅
少媍
少腹
少歌
少公
少宮
少廣
少海
少好
少昊
少皞
少惠
少間
少見
少見多怪
少將
少庶子
少數
少數民族
少帥
少說
少司命
少私寡慾
少思
少溲
少所見,多所怪
少所許可
少條失教
少庭
少停
少童
少頭沒尾
少頭缺尾
少頭無尾
⑵ 林字有哪些詞語
林地
為木本植物群落覆蓋的土地
樹林
通常范圍比樹叢大而比森林小的成片生長的許多樹木
林場
在保護自然森林和人工造林的系統計劃下,以一種保證連續商品木材生產的方式進行經營的森林土地的地區
林檎
亦作「 林禽 」。植物名。又名花紅、沙果。落葉小喬木,葉卵形或橢圓形,花淡紅色。果實卵形或近球形,黃綠色帶微紅,是常見的水果。亦特指此種植物的果實。
山林
有山和樹木的地方
農林
農業與林業的簡稱
林網
指縱橫交錯,像網一樣的林帶
碑林
眾多石碑豎立如林之地
藝林
舊時指文藝界或收藏匯集典籍圖書的地方
翰林
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唐朝以後始設,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
林藪
1.山林與澤藪。 2.指山野隱居的地方。 3.比喻事物聚集的處所。
武林
1.舊時杭州的別稱,以武林山得名。 2.武術界。如:武林高手,武林新秀。
綠林
[Lulin] 原為山名,位於湖北當陽東北。西漢末,新市人王匡、王鳳等領導過綠林山起義。後以此稱聚眾抗官或劫富濟貧的行為綠林好漢
林區
森林地帶
林下
幽僻之境,引伸指退隱或退隱之處
育林
植樹造林
林冠
森林中樹木的上部枝葉相互連接成一大片
護林
保護森林
林產
林業產物,如木材,森林中的植物、動物等
老林
1.古老的森林。 2.指反應遲鈍,神態呆滯。林,拆字為「木木」,故雲。
密林
1.樹木長得很密的樹林 2.;也可指原始森林
林業
經營培育用材林的生產事業
禪林
佛教寺院的別稱
塔林
僧人的墓群。多座落在寺廟附近。亦特指 河南省 登封縣 少室山 少林寺 西的塔林。
林帶
為了防風防沙等而培植的帶狀樹林
造林
營造森林
鮑林
(linuspauling,1901-1994)美國化學家。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曾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校教授。美國全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化學會會長。首先提出化學鍵既有共價性,又有離子性。還提出電負性概念,確定元素的電負性值。又提出軌道雜化理論和蛋白質分子具有螺旋狀結構的理論。獲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及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等。著有《化學鍵的本質》、《量子力學導論》等。
林纈
指林中斑駁的光影。
林湍
山林溪澗。 唐 李白 《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詩:「自矜林湍好,不羨朝市樂。」
柰林
柰樹林。
潛林
高深的樹林。
林幽
山林僻靜之處。
長林
1.高大的樹林。 2.喻隱逸者的居處。
瓊林
1.亦作「璚林」。瓊樹之林。古人常以形容佛國、仙境的瑰麗景象。 2.比喻披雪的樹林。 3.喻白色的花樹。 4.唐內庫名。 5.宋內苑名。
棗林
棗樹林。
麓林
山腳下的樹林。
堅林
見「 堅固林 」。
泮林
泮水 邊的林木。
林落
林中,林間。
林衣
指樹葉。
林僧
山林古寺中的僧人。
林占
古代占卜術之一種。
橘林
1.古蜀名園。 2.橘樹林。
鶴林
1.佛教語。指佛入滅之處。佛於娑羅雙樹間入滅時,林色變白,如白鶴之群棲,故稱。 2.僧寺周圍的樹林。 3.佛寺。
鳴林
鳥在林間鳴叫。
語林
東晉 裴啟 有古小說集《語林》(原書已佚),後遂用作筆記小說的代稱。
北林
1.林名。 2.泛指北邊的樹林。
入林
歸隱林下。 唐 王維 《酬賀四贈葛中之作》詩:「坐覺囂塵遠,思君共入林。」 唐 賈島 《賀龐少尹除太常少卿》詩:「中峯絕頂非無路,北闕除書阻入林。」 清 王夫之 《蘇太君孝壽說》:「故入林以來,二十餘年,如黃楊逢閏,筆舌盡縮,而一再為之引伸,不能自休。」
林趾
林木的根。
故林
1.從前棲息的樹林。 2.故鄉的樹林。比喻故鄉或家園。 3.指桃林。在華山之東。相傳武王克商後,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墟,示天下不復用兵。
士林
學術界、知識界
玄林
幽深的樹林。
樓林
形容層層迭迭的山林。亦指其水中倒影。
瑤林
1.玉林。泛指仙境。 2.披雪的林木。 3.石筍、石林的美稱。 4.比喻資質優異、品格高潔的人。
陰林
茂林。因樹木眾多,濃蔭蔽日,故稱。
林氏
古諸侯名,亦指其國名。
林陰
林木枝葉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陰影。
林簫
叢生的小竹。簫,通「 篠 」。
家林
自家的園林。泛指家鄉。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汲流舊巘,葺宇家林。」 唐 韓翃 《送冷朝陽還上元》詩:「橋通小市家林近,山帶平湖野寺連。」 明 高明 《琵琶記·瞷詢衷情》:「怕他知我要歸去,將人廝禁,要說又將口噤。我待解朝簪,再圖鄉任。那時節呵,他不提防著我,須遣我到家林。」
鸚林
鸚鵡聚集的樹林。常用指禪林座落之處。
林扃
猶林園。 清 趙翼 《游網師園贈主人瞿遠村》詩:「市闤難把塵囂隔,何許林扃擅幽僻。」 清 許光治 《折桂令·湖上》曲:「看湖頭急雨瀟瀟。早煙冪林扃,雲布山椒。」
林公
對 晉 僧 支遁 (字 道林 )的尊稱。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王長史 嘆 林公 :『尋微之功,不減 輔嗣 。』」 唐 耿湋 《題藏公院》詩:「古院 林公 住,疏篁近井桃。俗年人見少,禪地自知高。」
寶林
1.佛教語。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七寶樹林的簡稱。 2.古代宮中女官名。
社林
社廟叢林。
聖林
即 孔林 。指 孔子 及其後裔的陵園。
林麓
猶山林。
林末
林梢。
林芿
猶林莽;林木。《宋書·羊玄保傳》:「凡是山澤,先常熂爈種養竹木雜果為林芿,及陂湖江海魚梁鰌鮆塲,常加功修作者,聽不追奪。」《新唐書·杜佑傳》:「 朱坡 樊川 ,頗治亭觀林芿,鑿山股泉,與賓客置酒為樂。」 清 金農 《懷張先輩幼持林居》詩:「十年焚軌卧林芿,深閉書堂少俗矜。」 鄧溥 《大我歸自柏林將之天津省親賦此贈別》:「倘如招隱買鄰願,丘壑林芿耐歲寒。」
塗林
《太平御覽》卷九七○引 晉 陸機 《與弟雲書》:「 張騫 為 漢 使外國十八年,得塗林安石榴也。」後用作石榴的別名。 南朝 梁元帝 《石榴》詩:「塗林未應發,春暮轉相催。然燈疑夜火,連珠勝早梅。西域移根至,南方釀酒來。葉翠如新剪,花紅似故裁。」
林陬
林隅。
燧林
古代傳說中的地名。
林棲
在山林間棲隱。亦指棲隱者。
林箊
亦作「 林於 」。竹名。亦泛指竹。
林芬
盛多貌。芬,通「 紛 」。
麻林
成片長著的麻。常用以形容刀、槍之類密集眾多。
峯林
石灰岩地區在水流長期溶蝕和侵蝕作用下,形成的圓筒形或圓錐形的石峰。分散或成群出現,遠望如林,故稱。以我國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林 和 陽朔 等地最為典型,風景極為優美。
林學
研究林業生產的理論和實踐的科學。一般包括造林、育林、護林、森林採伐更新、林業機具的應用改良、森林經營管理等培育森林方面的科學。廣義的林學還包括木材采運和林產品加工等森林工業方面的科學。
林漵
山林與水濱。指隱居之地。
林澤
1.林木與水澤。 2.指隱居的地方。
林草
林木花草。
林巒
1.樹林與峰巒。泛指山林。 2.指隱居的地方。
林甸
樹林郊野。
斑林
猶斑竹。
辭林
1.著述之林。指詩文的總匯。 2.舊時亦用作稱頌文人飽學的敬詞。
纈林
秋季葉紅,樹林呈紅色,故稱。一般指楓林。
緇林
猶僧界,僧眾。
垧林
猶垧外。
野林
指野外的樹林。
⑶ 簡體漢字,筆畫少的都有哪些(筆畫約少越好,字越多越好。)
二丁人入八十兒了又三干於虧工七3. 士土下兀與才寸上口山巾億千乞川夕久凡個義丸么勺及廣亡門丫之屍已己巳衛弓也女刃小飛叉習馬子鄉幺丈亍丌萬孓孑大4.四巴本比不尺仇丑歹仃斗厄反方分豐夫父丐戈公勾互火介今井亢孔仂六毛木內牛水廿斤匹片亓欠切仇太冉壬仁日仍卅少什氏手殳水天屯瓦王文五午勿兮心凶牙以刈尹引尤友予元月勻允仄仉爪支止中斤幻卞爻冇丹爿風氣氏車戶5.艾 凹 叭 扒 白 半 包 北 本 必 邊 弁 汃 丙 仢 卟 布 冊 叱 斥 出 芻 處 匆 叢 刌 打 代 旦 氹 叨 忉 氐 電 叼 汈 叮 飣 東 冬 對 戹 尒 爾 發 犯 馮 弗 付 玍 匄 甘 功 古 瓜 丱 歸 氿 邗 厈 漢 夯 號 禾 弘 訌 乎 卉 匯 擊 刉 嘰 飢 伋 記 加 甲 戔 艽 叫 節 訐 糾 舊 句 卡 刊 尻 可 叩 蘭 樂 扐 禮 厲 屴 立 遼 令 另 龍 盧 邙 矛 卯 滅 民 皿 末 母 仫 目 艿 尼 鳥 寧 奴 丕 皮 庀 平 叵 撲 訖 仟 阡 巧 且 卭 邛 丘 叴 囚 犰 去 冉 讓 仞 訒 扔 宂 閃 訕 申 生 聖 失 石 史 矢 世 仕 市 示 術 甩 帥
⑷ 白居易的詩歌有什麼呢
大林寺桃花 琵琶行 憶江南 暮江吟 錢塘湖春行 和楊同州寒食干坑會後聞楊工部欲到知予與 賦得古原草送別 觀刈麥 長相思 題岳陽樓 憶江南 東南行一百韻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 早春閑行 采蓮曲 花非花 江南春 歲暮道情二首 同十一醉憶元九 聽琵琶勸殷協律酒 宿西林寺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同崔十八宿龍門兼寄令狐尚書馮常侍 十二時行孝文 早春即事 十二時行孝文 十二時行孝文 代春贈 答春 賣炭翁 直中書省 邯鄲冬至夜思家 潮 憶江南 櫻桃花下嘆白發 句 句 望江州 浪淘沙 送客南遷 中書連直寒食不歸因懷元九 答山侶 早朝思退居 殘春曲禁中口號。 傷春詞 期不至 題新居寄元八 登龍尾道南望憶廬山舊隱 馮閣老處見與嚴郎中酬和詩因戲贈絕句 初著緋戲贈元九 和韓侍郎苦雨 晚春重到集賢院 後宮詞 寄題楊萬州四望樓 野行 代州民問 春江 別種東坡花樹兩絕 惻惻吟 棣華驛見楊八題夢兄弟詩 商山路有感 題廬山山下湯泉 晚出西郊 紅藤杖杖出南蠻 霖雨苦多江湖暴漲塊然獨望因題北亭 題王處士郊居 歲晚旅望 浦中夜泊 盧侍御與崔評事為予於黃鶴樓置宴宴罷同望 舟中讀元九詩 題四皓廟 罷葯 白鷺 聞蟲 寒食夜有懷 感化寺見元九劉三十二題名處 村居寄張殷衡 病中得樊大書 嘆元九 眼暗 得袁相書 曲江夜歸聞元八見訪 病中答招飲者 初貶官過望秦嶺自此後詩江州路上作。 韓公堆寄元九 聽水部吳員外新詩因贈絕句 重到華陽觀舊居 恆寂師 靖安北街贈李二十 重傷小女子 累土山 高亭 賦得聽邊鴻 東樓醉 寄微之時微之為虢州長史。 嘉慶李 白槿花 東城春意 新秋 夜入瞿唐峽 贈康叟 贈江客 殘暑招客 潯陽秋懷贈許明府 九日醉吟 題崔使君新樓 戲答諸少年 廬山草堂夜雨獨宿寄牛二李七庾三十二員外 吳宮辭 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 鍾陵餞送 自江州司馬授忠州刺史仰荷聖澤聊書鄙誠 聞龜兒詠詩 閑意 興果上人歿時題此訣別兼簡二林僧社 歲暮 雨中赴劉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劉已先去因以四 聽李士良琵琶人各賦二十八字。 九江春望 贈內子 自題 尋郭道士不遇 得行簡書聞欲下峽先以此寄 夢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戲贈李十三判官 彭蠡湖晚歸 酬贈李煉師見招 登西樓憶行簡 羅子 三月三日登庾樓寄庾三十二 聞李六景儉自河東令授唐鄧行軍司馬以詩賀之 箬峴東池 雨夜贈元十八 上香爐峰 南浦歲暮對酒送王十五歸京 除夜 聞樂感鄰 結之 將至東都先寄令狐留守 贈皇甫賓客 歸履道宅 贈夢得 答尉遲少尹問所須 自題 陝府王大夫相迎偶贈 勸酒十四首並序 和令狐相公寄劉郎中兼見示長句 即事 偶詠 醉中重留夢得 雪夜喜李郎中見訪兼酬所贈 寄兩銀榼與裴侍郎因題兩絕句 晚歸府 夜宴惜別 歸來二周歲 題岐王舊山池石壁 題平泉薛家雪堆庄 和微之道保生三日 天津橋 不準擬二首 府中夜賞 府西池北新葺水齋即事招賓偶題十六韻 舟中夜坐 看采菱 夭老 秋池 日高卧 自詠 洛陽春 過溫尚書舊庄 無夢 對小潭寄遠上人 嘗黃醅新酎憶微之 神照上人照以說壇為佛事。 老慵 醉吟 招客 天宮閣早春 晚歸早出 重修府西水亭院 與諸公同出城觀稼 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 歲暮言懷 睡覺 和夢得冬日晨興 雪夜對酒招客 解印出公府 出府歸吾廬 再授賓客分司 三適贈道友 洛陽有愚叟 張常侍相訪 歲暮 自問 答夢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見寄 聞歌者唱微之詩 醉送李二十常侍赴鎮浙東 送考功崔郎中赴闕 罷府歸舊居自此後重授賓客歸履道宅作。 睡覺偶吟 問支琴石 早春醉吟寄太原令狐相公蘇州劉郎中 洛中春遊呈諸親友 酬李二十侍郎 贈草堂宗密上人 犬鳶 開襟 自賓客遷太子少傅分司 偶作二首 詔下 晚涼偶詠 酬牛相公宮城早秋寓言見示兼呈夢得時夢得 六年冬暮贈崔常侍晦叔時為河南尹。 戲招諸客 茅城驛 洛下寓居 味道 除夜寄微之 重寄別微之 問遠師 答微之上船後留別 答微之泊西陵驛見寄 秋遊平泉贈韋處士閑禪師 安穩眠 寄情 吳宮辭 祭社宵興燈前偶作 渡淮 自詠 題籠鶴 揀貢橘書情 郡中夜聽李山人彈三樂 聞行簡恩賜章服喜成長句寄之 對酒吟 除蘇州刺史別洛城東花 船夜援琴 泛太湖書事寄微之 題新館 西樓喜雪命宴 酬劉和州戲贈 小舫 三月二十八日贈周判官 病中多雨逢寒食 城上夜宴 題東虎丘寺六韻 夜遊西虎丘寺八韻 和令狐相公新於郡內栽竹百竿拆壁開軒旦夕對 重答汝州李六使君見和憶吳中舊游五首 和劉郎中學士題集賢閣 觀幻 和劉郎中望終南山秋雪 廣府胡尚書頻寄詩因答絕句 雙鸚鵡 讀鄂公傳 僧院花 老戒 齋月靜居 寄答周協律來詩多敘蘇州舊游。 贈悼懷太子輓歌辭二首奉詔撰進。 雨中招張司業宿 和集賢劉學士早朝作 題崔常侍濟源庄 池窗 逢舊 恨詞 喜與韋左丞同入南省因敘舊以贈之 玩迎春花贈楊郎中 臨都驛答夢得六言二首 洛下諸客就宅相送偶題西亭 答尉遲少監水閣重宴 賦得邊城角 姚侍御見過戲贈 寄太原李相公 奉使途中戲贈張常侍 秘省後廳 晚寒 百日假滿 題報恩寺 宿靈岩寺上院 酬別周從事二首 江上對酒二首 寫新詩寄微之偶題卷後 自喜 與夢得同登棲靈塔 過敷水 秋齋 塗山寺獨游 登靈應台北望 和郭使君題枸杞 惜(木有)李花 別楊穎士、盧克柔、殷堯藩 和錢員外答盧員外《早春獨游曲江見寄長句》 東墟晚歇時退居渭村。 翰林院中感秋懷王質夫 王居仙游山。 權攝昭應,早秋書事,寄元拾遺兼呈李司錄 秋日 和元九悼往 感舊蚊幬作。 答崔侍郎、錢舍人書問,因繼以詩 初出城留別 夜琴 贈蘇少府 池畔二首 三年為刺史二首 山雉 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戲題新栽薔薇時尉周至。 自城東至以詩代書戲招李六拾遺崔二十六先輩 縣南花下醉中留劉五 宿楊家 醉中留別楊六兄弟三月二十日別。 感故張僕射諸妓 除夜宿洺州 長安送柳大東歸 長安閑居 早春獨游曲江時為校書郎。 秘書省中憶舊山 除夜寄弟妹 寒食卧病 宴周皓大夫光福宅座上作。 晚秋夜 答元奉禮同宿見贈 感發落 重酬錢員外 答張籍因以代書 寄陳式五兄 庾順之以紫霞綺遠贈以詩答之 送元八歸鳳翔 雨雪放朝因懷微之 詠懷 曲江獨行自此後在翰林時作。 同錢員外題絕糧僧巨川 絕句代書贈錢員外 見元九悼亡詩因以此寄 寒食夜 晚秋閑居 秋暮郊居書懷 長安早春旅懷 寄湘靈 及第後憶舊山 題元十八溪亭 亭在廬山東南五老峰下。 哭劉敦質 登樂游園望 委順 宿溪翁時初除郎官赴朝。 衰病無趣因吟所懷 廢琴 開元寺東池早春 郊下 遺懷 征秋稅畢題郡南亭 因沐感發,寄郎上人上二首 早蟬 早秋晚望兼呈韋侍御 哭李三 別李十一後重寄自此後江州路上作。 贈別崔五 漸老 送幼史 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 七德舞-美撥亂,陳王業也 西原晚望 感鏡 旱熱二首 寄韜光禪師 不能忘情吟 逸老 哭師皋 夢裴相公 燕詩示劉叟 海漫漫-戒求仙也 蠻子朝-刺將驕而相備位也 捕蝗-刺長吏也 昆明春-思王澤之廣被也 攜諸山客同上香爐峰,遇雨而還,沾濡狼藉, 郡齋暇日憶廬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韻, 履信池櫻桃島上,醉後走筆,送別舒員外,兼 春晚寄微之 杏園花落時招錢員外同醉 同錢員外禁中夜直 獨酌憶微之時對所贈盞。 八月十五日夜聞崔大員外翰林獨直對酒玩月因 初到洛下閑游 贈楚州郭使君 喜罷郡 南院 閑詠 初授秘監並賜金紫閑吟小酌偶寫所懷 寶歷二年八月三十日夜夢後作 望亭驛酬別周判官 酒筵上答張居士 鸚鵡 河亭晴望九月八日。 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 偶眠 酬皇甫賓客 答蘇庶子 雪中寄令狐相公兼呈夢得 宿竇使君庄水亭 龍門下作 和劉郎中傷鄂姬 贈東鄰王十三 答林泉 將發洛中枉令狐相公手札兼辱二篇寵行以長句 喜錢左丞再除華州以詩伸賀 和錢華州題少華清光絕句 代迎春花招劉郎中 閑出 題洛中第宅 伊州 早朝 答裴相公乞鶴 晚從省歸 北窗閑坐 曲江有感 杏園花下贈劉郎中 花前有感兼呈崔相公劉郎中 微之就拜尚書居易續除刑部因書賀意兼詠離懷 華州西 從陝至東京 認春戲呈馮少尹李郎中陳主簿 魏堤有懷 代夢得吟 送陝州王司馬建赴任建,善詩者。 楊家南亭 早寒 不出 和劉郎中曲江春望見示 送東都留守令狐尚書赴任 自題新昌居止因招楊郎中小飲 賦得烏夜啼 送河南尹馮學士赴任 病假中龐少尹攜魚酒相過 聽田順兒歌 詠懷 重詠 重題小舫贈周從事兼戲微之 奉送三兄 官宅 馬墜強出贈同座 酬微之開拆新樓初畢相報末聯見戲之作 郡中閑獨寄微之及崔湖州 新載梅 正月三日閑行 夜歸 答劉和州禹錫 訪皇甫七 偶飲 代諸妓贈送周判官 赴蘇州至常州答賈舍人 宣武令狐相公以詩寄贈傳播吳中聊用短章用伸 閑卧 早春憶微之 失鶴 自感 詩解 聞歌妓唱嚴郎中詩因以絕句寄之嚴前為郡守 柘枝妓 醉戲諸妓 北院 酬微之誇鏡湖 雪中即事答微之 醉封詩筒寄微之 卧疾 遠師 看常州柘枝贈賈使君 留題郡齋 別州民 好聽琴 途中題山泉 欲到東洛得楊使君書因以此報 夢劉二十八因詩問之 秋池獨泛 座中戲呈諸少年 水堂醉卧問杜三十一 辨味 變法 勸行樂 自問 夜調琴憶崔少卿 閑吟二首 獨游玉泉寺三月三十日。 贈鄰里往還 王子晉廟 晚起 宗實上人實即樊司空之子,舍官位妻子出 清閑上人自蜀入洛,於長壽寺說法度人。 彈秋思 早出晚歸 魏王堤 分司初到洛中偶題六韻兼戲呈馮尹 缽塔院如大師 和微之任校書郎日過三鄉 和微之十七與君別及朧月花枝之詠 和微之嘆槿花 思往喜今 登天宮閣 新雪二首寄楊舍人。 閑忙 題西亭 哭崔兒 初喪崔兒報微之晦叔 哭皇甫七郎中(氵是) 除夜 府西池 從龍潭寺至少林寺題贈同游者 夜從法王寺下歸岳寺 宿龍潭寺 任老 勉閑游 答蘇六 秋遊 偶作 游平泉贈晦叔 不出門 嘆病鶴 臨都驛送崔十八 對鏡 期宿客不至 問移竹 答崔十八 同崔十八寄元浙東王陝州 答蘇庶子月夜聞家僮奏樂見贈 偶吟 病免後喜除賓客 五鳳樓晚望六年八月十日作。 寄劉蘇州 送客 老病 憶晦叔 元相公輓歌詞三首 戲答皇甫監時皇甫監初喪偶。 池邊即事 酬夢得秋夕不寐見寄 題周家歌者 憶夢得夢得能唱竹枝,聽者愁絕。 贈同座 贈韋煉師 春去 自悲 晚題東林寺雙池 贈寫真者 劉十九同宿時淮寇初破。 送友人上峽赴東川辭命 夜送孟司功 東牆夜合樹去秋為風雨所摧今年花時悵然有感 病起 夢亡友劉太白同游彰敬寺 除忠州寄謝崔相公 洪州逢熊孺登 初著刺史緋答友人見贈 又答賀客 別草堂三絕句 潯陽宴別此後忠州路上作。 戲贈戶部李巡官 自到潯陽生三女子因詮真理用遣妄懷 湖亭與行簡宿 山中戲問韋侍御 送蕭煉師步虛詞十首卷後以二絕繼之 題峽中石上 東亭閑望 聽竹枝贈李侍御 和行簡望郡南山 留北客 東樓招客夜飲 醉後戲題 送蕭處士游黔南 競渡 見楊弘貞詩賦因題絕句以自諭 送人貶信州判官 看花屋 裴五 仇家酒 游城南留元九李二十晚歸 廣宣上人以應制詩見示因以贈之詔 見元九 高相宅 張十八 答勸酒 雨夜憶元九 雨中攜元九詩訪元八侍御 贈楊秘書巨源 發商州 夢舊 戲題盧秘書新移薔薇 病中作 渭村酬李二十見寄 初授贊善大夫早朝寄李二十助教 舟行阻風寄李十一舍人 雨中題衰柳 題李山人 讀莊子 風雨中尋李十一因題船上 過鄭處士 商山路驛桐樹昔與微之前後題名處 德宗皇帝輓歌詞四首 初除尚書郎,脫刺史緋 送高侍御使回因寄楊八 奉酬李相公見示絕句時初聞國喪。 喜山石榴花開去年自廬山移來。 戲贈蕭處士清禪師 錢虢州以三堂絕句見寄因以本韻和之 三月三日 寒食夜 酬嚴中丞晚眺黔江見寄 和元少尹新授官 朝回和元少尹絕句 重和元少尹 中書夜直夢忠州 初加朝散大夫又轉上柱國 行簡初授拾遺同早朝入閣因示十二韻 見於給事暇日上直寄南省諸郎官詩因以戲贈 題新昌所居 長洲苑 長樂坡送人賦得愁字 獨眠吟二首 吳七郎中山人待制班中偶贈絕句 西省對花憶忠州東坡新花樹因寄題東樓 暮歸 新秋早起有懷元少尹 錢侍郎使君以題廬山草堂詩見寄因酬之 慈恩寺有感時杓直初逝,居敬方病。 曲江獨行招張十八 元家花 送馮舍人閣老往襄陽 惜小園花 蕭相公宅遇自遠禪師有感而贈 喜張十八博士除水部員外郎 與沈楊二舍人閣老同食敕賜櫻桃玩物感恩因成 勸我酒 對鏡吟 寄崔少監 醉題沈子明壁 經溱洧 和寄問劉白時夢得與樂天方舟西上。 二月五日花下作 病中宴坐 殘春詠懷贈楊慕巢侍郎 閑居春盡 詔授同州刺史病不赴任因詠所懷 寄楊六侍郎時楊初授戶部,予不赴同州。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獨游香山 答夢得秋庭獨坐見贈 齋戒滿夜戲招夢得 雪中酒熟欲攜訪吳監先寄此詩 酬令公雪中見贈訝不與夢得同相訪 香山下卜居 無長物 以詩代書寄戶部楊侍郎勸買東鄰王家宅 曉眠後寄楊戶部 幽居早秋閑詠 和令狐僕射小飲聽阮咸 晚春欲攜酒尋沈四著作先以六韻寄之 同夢得暮春寄賀東西川二楊尚書 喜小樓西新柳抽條 與夢得偶同到敦詩宅感而題壁 楊六尚書新授東川節度使代妻戲賀兄嫂二絕 閑游即事 六十六 令公南庄花柳正盛欲偷一賞先寄二篇 送劉五司馬赴任硤州兼寄崔使君 菩提寺上方晚眺 且游 家釀新熟每嘗輒醉妻侄等勸令少飲因成長句以 歲暮病懷贈夢得時與夢得同患足疾。 感舊石上字 齋戒 酬夢得見喜疾瘳 枕上作 答閑上人來問因何風疾 病中五絕句 送嵩客 罷灸 問皇甫十 早春獨登天宮閣 追歡偶作 天宮閣秋晴晚望 酬夢得暮秋晴夜對月相憶 聽歌 所懷 初冬即事呈夢得 蘇州故吏 奉和思黯自題南庄見示兼呈夢得 送蘄春李十九使君赴郡 自題酒庫 新歲贈夢得 送盧郎中赴河東裴令公幕 夢得卧病攜酒相尋先以此寄 早夏曉興贈夢得 奉和思黯相公雨後林園四韻見示 寄李蘄州 酬夢得早秋夜對月見寄 題謝公東山障子 謝楊東川寄衣服 自詠 夢微之 時熱少見客因詠所懷 石上苔 林下樗 山下留別佛光和尚 題香山新經堂招僧 寄題廬山舊草堂兼呈二林寺道侶 春晚詠懷贈皇甫朗之 談氏外孫生三日喜是男偶吟成篇兼戲呈夢得 病入新正 卧疾來早晚 病後寒食 樂世一名六幺。 對酒有懷寄李十九郎中 三年除夜 心重答身 病後喜過劉家 贈舉之僕射今春與僕射三為寒食之會。 盧尹賀夢得會中作 題朗之槐亭 勸夢得酒 寄潮州楊繼之 雪暮偶與夢得同致仕裴賓客王尚書飲 雪朝乘興欲詣李司徒留守先以五韻戲之 題崔少尹上林坊新居 洞中蝙蝠 自戲三絕句 失題 戲和微之答竇七行軍之作 早春西湖閑游,悵然興懷,憶與微之同賞,因 驃國樂-欲王化之先邇後遠也 畫竹歌 惜牡丹花二首 客中守歲 百煉鏡-辨皇王鑒也 宿紫閣山北村 法曲-美列聖,正華聲也 二王後-明祖宗之意也 游悟貞寺回山下別張殷衡 送陳許高僕射赴鎮 香山寺二絕 代琵琶弟子謝女師曹供奉寄新調弄譜 三月三日祓禊洛濱 香山居士寫真詩 三謠·素屏謠 櫻桃花下有感而作 大社觀獻捷詩 無可奈何歌 池上篇 和河南鄭尹新歲對雪 勸酒 南陽小將張彥硤口鎮稅人場射虎歌 壽安歇馬重吟 西還壽安路西歇馬 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別楊同州後卻寄 與裴華州同過敷水戲贈 招韜光禪師 三謠·蟠木謠 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游,戲贈五十韻 繼之尚書自余病來寄遺非一,又蒙覽醉吟先生 池鶴八絕句·烏贈鶴 宅西有流水,牆下構小樓,臨玩之時,頗有幽 夢得前所酬篇有煉盡美少年之句,因思往事, 過裴令公宅二絕句 楊六尚書頻寄新詩,詩中多有思閑相就之志, 贈思黯 酬皇甫十早春對雪見贈 代林園戲贈 冬日平泉路晚歸 閑園獨賞 宿香山寺酬廣陵牛相公見寄 偶以拙詩數首寄呈裴少尹侍郎,蒙以盛制四篇 和夢得 二月一日作,贈韋七庶子 途中作 感悟妄緣,題如上人壁 和武相公感韋令公舊池孔雀 寄生衣與微之,因題封上 蜀路石婦 酬元九對新栽竹有懷見寄 月夜登閣避暑 七夕 司天台-引古以儆今也 胡旋女-戒近習也 禁中九日對菊花酒憶元九 五弦彈-惡鄭之奪雅也 短歌行 縛戎人-達窮民之情也 苦熱喜涼 竹窗 曲江感秋二首 玩新庭樹,因詠所懷 喜晴聯句 即事寄微之 七言十二句贈駕部吳郎中七兄 入峽次巴東 十年三月三十日,別微之於灃上,十四年三月 潯陽春三首·春來 琵琶 商山路有感 初到郡齋寄錢湖州李蘇州 燕子樓三首 新春江次 東城桂三首 舒員外游香山寺數日不歸,兼辱尺書,大誇勝 吾土 池上清晨候皇甫郎中 裴侍中晉公以集賢林亭即事詩三十六韻見贈, 聞崔十八宿予新昌弊宅,時予亦宿崔家依仁新 吟前篇,因寄微之 題崔常侍濟上別墅 贈僧五首·缽塔院如大師 恨去年 憶廬山舊隱及洛下新居 華城西北雉堞最高,崔相公首創樓台,錢左丞 有小白馬乘馭多時,奉使東行至稠桑驛,溘然 題噴玉泉 出使在途,所騎馬死,改乘肩輿,將歸長安, 有雙鶴留在洛中,忽見劉郎中依然鳴顧,劉因 送陝府王大夫 酬嚴給事 柘枝詞 太和戊申歲大有年,詔賜百寮出城觀稼,謹書 令狐相公拜尚書後有喜從鎮歸朝之作,劉郎中 昨以拙詩十首寄西川杜相公,相公亦以新作十 和汴州令狐相公,新於郡內栽竹百竿,拆壁開 見殷堯藩侍御憶江南詩三十首,詩中多敘蘇杭 琴酒 卧聽法曲霓裳 失婢 和楊師皋傷小姬英英 想東游五十韻 長樂亭留別 答崔十八見寄 池上即事 予與微之,老而無子,發於言嘆,著在詩篇。 同王十七庶子、李六員外、鄭二侍御同年,四 故衫 朝課 題裴晉公女幾山刻石詩後 府齋感懷酬夢得 秋日與張賓客舒著作同游龍門,醉中狂歌,凡 早冬遊王屋,自靈都抵陽台上方望天壇,偶吟 元微之除浙東觀察使,喜得杭越鄰州,先贈長 微之重誇州居,其落句有西州羅剎之謔,因嘲 酬微之 答微之詠懷見寄 蘇州李中丞以元日郡齋感懷詩寄微之及予,輒 京使回,累得南省諸公書,因以長句詩寄謝蕭 內道場永讙上人就郡見訪,善說維摩經,臨別請 紫陽花 崔湖州贈紅石琴薦煥如錦文,無以答之,以詩 題靈岩寺 題道宗上人十韻 勸酒 六年春贈分司東都諸公 答崔賓客晦叔十二月四日見寄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新樓北園偶集,從孫公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望曉 和微之詩二十三首·和朝回與王煉師游南山下 喚笙歌 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二十八丈, 重答劉和州 九日寄微之 齊雲樓晚望偶題十韻兼呈馮侍御,周、殷二協 留別微之 答次休上人 得湖州崔十八使君書,喜與杭越鄰郡,因成長 早飲湖州酒,寄崔使君 與微之唱和,來去常以竹筒貯詩,陳協律美而 酬周協律 埇橋舊業 酬皇甫庶子見寄 贈侯三郎中 秋晚 分司 臨池閑卧 晚春寄微之並崔湖州 藍橋驛見元九詩 江夜舟行 紅藤杖 獨樹浦雨夜寄李六郎中 盧侍御小妓乞詩,座上留贈 題山石榴花 宿西林寺,早赴東林滿上人之會因寄崔二十二 百花亭晚望夜歸 詠懷 早發楚城驛 正月十五日夜,東林寺學禪,偶懷藍田楊主簿 錢湖州以箬下酒,李蘇州以五(酉殳)酒,相次 醉中酬殷協律 奉和李大夫題新詩二首各六韻·忘筌亭 赴杭州重宿棣華驛,見楊八舊詩,感題一絕 不睡 初罷中書舍人 元十八從事南海,欲出廬山臨別舊居,有戀泉 對酒 題詩屏風絕句 答微之 對酒 答元八郎中、楊十二博士 問韋山人山甫 初除官,蒙裴常侍贈鶻銜瑞草緋袍魚袋,因謝 黃石岩下作 西河雨夜送客 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 元九以綠絲布白輕褣見寄,製成衣服,以詩報 龍花寺主家小尼 空閨怨 和萬州楊使君四絕句·白槿花 冬至夜 答州民 醉後贈人 初除主客郎中知制誥,與王十一、李七、元九 醉後 西省北院新構小亭,種竹開窗,東通騎省,與 舊房 予與故刑部李侍郎早結道友,以葯術為事,與 草詞畢遇芍葯初開,因詠小謝紅葯當階翻詩, 城西別元九 陳家紫藤花下贈周判官 游小洞庭 贈言 泛春池 禁中月 祇役駱口驛,喜蕭侍御書至,兼睹新詩,吟諷 城鹽州-美聖謨而誚邊將也 道州民-美臣遇明主也 馴犀-感為政之難終也 逍遙詠 嘆老三首 觀兒戲 與諸同年賀座主侍郎新拜太常,同宴蕭尚書亭 自江陵之徐州路上寄兄弟 酬哥舒大見贈 見尹公亮新詩,偶贈絕句 途中寒食 寒閨夜 聞微之江陵卧病,以大通中散、碧腴垂雲膏寄 八月十五日夜,聞崔大員外翰林獨直,對酒玩 寄內 重過秘書舊房,因題長句 李十一舍人松園飲小酎酒,得元八侍御詩,敘 新豐折臂翁-戒邊功也 太行路-借夫婦以諷君臣之不終也 立部伎-刺雅樂之替也 華原磬-刺樂工非其人也 上陽白發人-愍怨曠也 杏為梁-刺居處僭也 古冢狐-戒艷色也 永崇里觀居 松聲 寄張十八 過李生 招東鄰 對酒示行簡 詠懷 湖亭晚望殘水 鄧州路中作 朱藤杖紫驄吟 題小橋前新竹招客 嚴十八郎中在郡日,改制東南樓,因名清輝, 宿誠禪師山房題贈 新池 南池 宿池上 翻經台 寄題上強山精舍寺 一字至七字詩 九老圖詩 和裴相公傍水閑行絕句 青冢 思子台有感二首 微之敦詩晦叔相次長逝,巋然自傷,因成二絕 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 嘗新酒憶晦叔二首 題王家莊臨水柳亭 拜表回閑游 玉泉寺南三里澗下,多深紅躑躅,繁艷殊常, 侍中晉公欲到東洛,先蒙書問,期宿龍門,思 讀老子 詩酒琴人,例多薄命,予酷好三事,雅當此科 贈談客 嘗酒聽歌招客 偶於維揚牛相公處覓得箏,箏未到,先寄詩來 長齋月滿,攜酒先與夢得對酌,醉中同赴令公 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見寄二十四韻 吳秘監每有美酒,獨酌獨醉,但蒙詩報,不以 龍門送別皇甫澤州赴任、韋山人南遊 劉蘇州寄釀酒糯米,李浙東寄楊柳枝舞衫,偶 韋七自太子賓客再除秘書監,以長句賀而餞之 酬鄭二司錄與李六郎中寒食日相過,同宴見贈 過永寧 往年稠桑,曾喪白馬,題詩廳壁,今來尚存, 和楊同州寒食乾坑會後,聞楊工部欲到,知予 五月齋戒,罷宴徹樂,聞韋賓客、皇甫郎中飲 醉游平泉 和韋庶子遠坊赴宴未夜先歸之作兼呈裴員外 楊柳枝二十韻 醉後聽唱桂華曲 奉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日游太原龍泉憶去歲禊洛 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蘇州所寄太湖石奇狀絕倫因 東城晚歸 和楊六尚書喜兩弟漢公轉吳興,魯士賜章服, 夢得相過,援琴命酒,因彈秋思,偶詠所懷, 慕巢尚書書雲室人慾為置一歌者,非所安也。 同夢得和思黯見贈,來詩中先敘三人同宴之歡 自罷河南,已換七尹,每一入府,悵然舊游, 西樓獨立 酬夢得比萱草見贈 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 見敏中初到邠寧秋日登城樓詩,詩中頗多鄉思 近見慕巢尚書詩中屢有嘆老思退之意,又於洛 和東川楊慕巢尚書府中獨坐,感戚在懷,見寄 分司洛中多暇,數與諸客宴遊,醉後狂吟,偶 又戲答絕句 令狐相公與夢得交情素深,眷予分亦不淺,一 洛下雪中,頻與劉李二賓客宴集,因寄汴州李 酬裴令公贈馬相戲 早春持齋,答皇甫十見贈 聽歌六絕句·聽都子歌 聽歌六絕句·想夫憐 立秋夕涼風忽至,炎暑稍消,即事詠懷,寄汴 開成二年夏聞新蟬贈夢得 和思黯居守獨飲偶醉見示六韻,時夢得和篇先 病中辱崔宣城長句見寄,兼有觥綺之贈,因以 前有別楊柳枝絕句,夢得繼和雲春盡絮飛留不 宣州崔大夫閣老忽以近詩數十首見示,吟諷之 在家出家 因夢得酬牛相公初到洛中小飲見贈 感事 和裴令公南庄絕句 開龍門八節石灘詩二首 胡、吉、鄭、劉、盧、張等六賢皆多年壽,予 河陽石尚書破回鶻、迎貴主、過上黨射鷺鶿, 予與山南王僕射起、淮南李僕射紳,事歷五朝 偶題鄧公 早入皇城贈王留守僕射 亭西牆下伊渠水中置石,激流潺湲成韻,頗有 李盧二中丞各創山居,俱誇勝絕,然去城稍遠 感舊 李留守相公見過,池上泛舟,舉酒話及翰林舊 閏九月九日獨飲 覽盧子蒙侍御舊詩,多與微之唱和,感今傷昔 歲暮夜長,病中燈下聞盧尹夜宴,以詩戲之且 送王卿使君赴任蘇州,因思花迎新使感舊游, 對新家醞玩自種花 以詩代書,酬慕巢尚書見寄 夏日與閑禪師林下避暑 醉中得上都親友書,以予停俸多時,憂問貧乏 贈薛濤 酬令狐留守尚書見贈十韻 聽蘆管 送滕庶子致仕歸婺州 送劉郎中赴任蘇州 福先寺雪中餞劉蘇州 除夜言懷,兼贈張常侍 送張常侍西歸 三謠·朱藤謠 窗中列遠岫 玉水記方流 和柳公權登齊雲樓 毛公壇 靈岩寺 閑游 狐泉店前作 贈盧績 曲江 歲夜詠懷,兼寄思黯 寒食日過棗團店 宿張雲舉院 惜花 雨中訪崔十八 夢得得新詩 初見劉二十八郎中有感 夜題玉泉 拜表早出,贈皇甫賓客 贈鄭尹 贈張處士山人 池畔閑坐,兼呈侍中 初冬即事憶皇甫十 小庭寒夜寄夢得 陰雨 喜雨 過故洛城 吹笙內人出家 醉中見微之舊卷有感 齒落辭 秋霖即事聯句三十韻
⑸ 唐朝武則天統治時期,有一位著名的酷使是誰
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漢族。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一個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705年退位。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中文名:武則天別名:武媚娘國籍:中國出生地:山西文水出生日期:公元624年1月逝世日期:公元705年11月職業:大周皇帝信仰:佛教主要成就:廢唐 改國號為周
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唯一女皇目錄[隱藏]
同義詞 人物生平 武則天資料相關事件 武氏出生時間 武則天名與字 「武瞾」名字來源 武氏死亡時間作品一覽 軼事典故 則天文字 武則天的年齡秘密歷史評價 歷代評價 親眷 親屬 子 女相關作品 越劇《則天皇帝》 電視劇 潮劇曲目,又名《女皇武則天》同義詞人物生平武則天資料相關事件 武氏出生時間 武則天名與字 「武瞾」名字來源 武氏死亡時間作品一覽軼事典故 則天文字 武則天的年齡秘密歷史評價歷代評價親眷 親屬 子 女相關作品 越劇《則天皇帝》 電視劇 潮劇曲目,又名《女皇武則天》
[編輯本段]同義詞 武媚、武媚娘、武曌、武昭儀、則天順聖皇後、聖母神皇、則天皇帝、女皇武則天、武才人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一代女皇武則天 在位十六年武氏為唐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武則天祖籍山西文水,在四川利州(今廣元)度過她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本名不詳,14歲入後宮為才人(正五品),唐太宗賜名媚,人稱「武媚娘」。
太宗死後,武則天入感業寺為尼。唐高宗即位,復召入宮封為昭儀,進號宸妃,與王皇後、蕭淑妃多次周旋於後宮,年紀26歲。
武則天善謀心計,心狠手辣,兼涉文史,富有才氣。27歲才產下長女,據《資治通鑒》記載:武則天的長女出生後才一月之際,王皇後來看過她的女兒之後,她就把女兒給送走了,書里的原話是「送到日本」。高宗大怒,於是把王皇後貶為庶人。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立武氏為皇後,上元元年(674年),與高宗並稱「二聖」。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去世,中宗李顯即位,武氏為皇太後,臨朝稱制後改名曌。
嗣聖元年(684年),廢中宗為廬陵王,立睿宗李旦,繼續臨朝稱制。
載初元年,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定東都洛陽為神都,史稱「武周」,上尊號「聖神皇帝」。武則天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當朝期間,貶逐老臣,任用酷吏。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於志寧、裴炎等人,少數被貶逐,多數遭誅殺。舉行殿試,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制,經濟上採取薄賦斂、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張,因此在其執政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呈現政績輝煌,國威大振。 武則天都城·神都洛陽復原模型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桓彥范、崔玄、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位。同年十一月去世,謚大聖則天皇帝。
武氏另有廢除的尊號「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則天亞聖皇後」等。後世通常稱武氏為「武則天」
公元705 年,宰相張柬之乘武則天年老病危,擁立中宗復位,尊武氏為「皇太後」。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歲,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李白把武則天列為唐朝「七聖」之一。武則天死後,立「無字碑」。自秦漢以來,帝王將相無不希望死後能樹碑立傳,中國歷史上惟一一個女皇帝的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其說法有幾種:第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第二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第三種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還有一種說法,武則天的兒子恨透了自己的母親,她本寫好碑文,卻被她的兒子藏在了墓室之中,留下一塊無字碑。
另外,為她澄清一下,她與李君羨沒有任何關系,她們甚至都不認識。李君羨是早些被太宗處死的一個將軍。不要受《至尊紅顏》的影響。 [編輯本段]武則天資料相關事件
武氏出生時間
第一次修的《則天實錄》和二次修的《則天實錄》已經無從尋找,《資治通鑒》依據當時第二次修的《則天實錄》記載武則天 死時為八十二歲,但是和其他史書很不一致。《唐會要-皇後-天後武氏》條和《新唐書-武後傳》為八十一歲說,《舊唐書-則天紀》有八十三歲說,加上《資治通鑒》的八十二歲說。那麼到底武則天死的時候是多大年齡呢?按照第一種說法,武則天是生於武德八年,第二種說法是生於武德六年,第三種說法武德七年。確定武氏死亡年齡很簡單,首先從她入宮的時間來看,武氏是貞觀十二年年入宮,行年十四歲(有虛歲)。由此可以確定武氏生於武德八年,死於神龍元年底,加虛歲是八十一歲。
武則天生年的另一權威學說: 一代女皇武則天於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農歷戊子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大周歷正月二十三日)出生在四川廣元(利州)。 參見《解密武則天的出生時間和出生地》
武則天名與字
武則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賜名武媚,稱帝後以武瞾為名。
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漢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後男女名、字才有區別,女性多以花草驕美、貞柔明媚等陰性文字取名,區別與男性。
《新唐書》和《舊唐書》說武氏名「瞾」,但是「瞾」武氏稱帝之後造的字,所以不可能為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則天」這個名字的本來也不是她本來的名字.首先,「則天」這個詞不是名字,她是武則天退位之後,新皇帝給她上的尊號的一部分。(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變成了,則天大聖皇後,再到後來成則天順聖皇後。可是不論怎麼變,則天這兩個字是保留下來了。「則天」也代表了唐朝人對她的一個評價)
《舊唐書-孫處約傳》記載「尋避中宮諱,改名茂道」,由此可見,武氏原名與處、約有關。孫處約名處約,自茂道,取消名,以字行之,這與唐朝的情況多有相同,武氏父武士彠就是以字行之,武氏的兄弟也是等也都是以字行之。下面咱們再看《新唐書-韋思謙傳》「本名仁約,字韋思,以音類則天父諱,故稱宇焉」但是武士彠名稷,字士彠,所以這個記錄有問題。應該是諱武則天的名,所以改的。為什麼不說是「處」呢,簡單因為武氏稱二聖的時候,有宰相郝處俊,如果是處,那麼作為武則天心腹的郝處俊也一定會改,但是他沒有改,那就不是「處」。
為什麼確定武則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崇尚佛教,她極有可能給武則天取一個與佛教有關的名字。「瞾」是武則天稱帝之後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稱帝之前曾用過一段時間的名字。史書記載「朕宜以『明空』為名」,之後才用「瞾」為名。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業寺時用的法號,但是她的姐姐名順,字明則,她姐姐沒有做過尼姑,所以根據史書等研究,明空是武則天的字,後來她用字做了法號,然後又有一段時間依照家族慣例以字行之。
約有預期、簡要、節省、窮乏等意思,明空也有這個意思,所以根據古代起名的規律,這意思是相配的,楊氏信佛,所以更有可能為武氏以明空為字,以約為名。
媚娘不可能是武則天的字,更不可能是名。她父母都是出身貴胄,其母更是名門大族,不可能低俗到用「媚」這個字,更不可能為她起名「媚娘」。《新唐書-武後傳》記載「太宗聞士彠女美,召為才人,方十四歲。母……母題……既見帝,賜號『武媚』」所以武媚是太宗賜,至於武媚娘則不可查,可能是因為習慣,在後面加了一個「娘」。
「武瞾」名字來源
武氏名稱「曌」,起於她稱帝前夕,並非原名。是她的堂外甥鳳閣侍郎宗秦客所獻的12個新字中的第一個字。這個新造的「曌」字,盡管意思與「照」字相同,但結構特殊,能使人聯想到日月當空,光芒萬丈這一磅礴景象,這也可能是武則天獨鍾情於它,並選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則天」二字是後世對她的稱謂。既因武則天當年是在則天門上宣布改唐為周的,又因「則天」二字有「效法於天帝法則」的含義,到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編撰《則天實錄》一書時,特用「則天」二字,來稱呼這位既是皇後又當過皇帝的非凡女性。這是武則天這個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現。而武則天這一名稱,則是在後世之人對她的評價逐漸升高以後才隨之流行的。
武氏死亡時間
武氏卒日史書記載多有不同,但經考證應該是在神龍元年(705)十一月二十六日。
由於她生前曾當皇帝,故死後不久(神龍二年706)五月九日,左散騎常侍武三思、中書令魏元忠、禮部尚書祝欽明及史官太常少卿徐彥伯、秘書少監柳沖、國子司業崔融、徐堅等,奉修《則天實錄》二(或作三)十卷,《文集》一百二十卷。但因武三思等人當時反復政變,政潮洶涌,且左右史局,故所不能令人滿意。到開元四年(710)十一月十四日,修史官劉知幾、吳競等奉修《睿宗實錄》二十卷、又修《則天實錄》三十卷、《中宗實錄》二十卷,書成以聞。這時開元皇帝已經清除了太平公主和武、韋等篡權黨羽,已經沒有了武三思等人的壓力,所以此類史籍內容有很多刪減,但是嚴格明確了武則天的猝死時間。其中有記載,為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非為神龍元年十二月十六日。
武則天的屬性
蕭淑妃為何偏要咒武則天為鼠呢?澤田瑞穗認為這與武則天的相屬有關!貞觀二年(628年)為戊子年,即是我國古代天乾地支記年中的鼠年 [編輯本段]作品一覽 《臣軌》
【原文】
夫修身正行①,不可以不慎。謀慮機權,不可以不密。憂患生於所忽②,禍害興於細微。人不慎密者③,多有終身之悔。故言易泄者,召禍之媒也。事不慎者,取敗之道也。明者視於無形,聰者聽於無聲④,謀者謀於未成。不困在於早慮,不窮在於早豫⑤。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為勿為,以避其危。
【註解】
①正行:端正品行。 ②忽:輕視。 ③慎密:謹慎周密,慎重隱密。④聰者:聽覺靈敏的人。 ⑤豫:預計。
【釋文】
修身養性,端正品行,不能不慎重;謀劃思考機密大事,不能不周密。憂患常源於輕視小事,災禍常因為忽略細節。一個人行事不慎重周密,大多會後悔終生。所以說,說話容易泄漏機密,是災禍的媒介;做事不慎重,是失敗的緣由。眼睛明亮的人能看到無形的事物;耳朵聰敏的人能聽到弦外之音;善於謀劃的人對策出現在預兆之前;做事慎重的人在事情沒發生之前就十分慎重。遠離困窘就必須及早謀劃,不想貧窮就必須趁早預計。不該說的話不說,可以避免禍患;不該做的做不做,可以躲避危險。
「曳鼎歌」
羲農首出,軒昊膺期。唐虞繼踵,湯禹乘時。天下光宅,海內雍熙。上玄降鑒,方建隆基。
「唐享昊天樂。第一」
太陰凝至化,真耀蘊軒儀。德邁娥台敞,仁高姒幄披。捫天遂啟極,夢日乃升曦。
「唐享昊天樂。第二」
瞻紫極,望玄穹。翹至懇,罄深衷。聽雖遠,誠必通。垂厚澤,降雲宮。
「唐享昊天樂。第三」
乾儀混成沖邃,天道下濟高明,闓陽晨披紫闕,太一曉降黃庭。圜壇敢申昭報,方璧冀展虔情。丹襟式敷衷懇,玄鑒庶察微誠。
「唐享昊天樂。第四」
巍巍睿業廣,赫赫聖基隆。菲德承先顧,禎符萃眇躬。銘開武岩側,圖薦洛川中。微誠詎幽感,景命忽昭融。有懷慚紫極,無以謝玄穹。
「唐享昊天樂。第五」
朝壇霧卷,曙嶺煙沉。爰設筐幣,式表誠心。筵輝麗璧,樂暢和音。仰惟靈鑒,俯察翹襟。
「唐享昊天樂。第六」
昭昭上帝,穆穆下臨。禮崇備物,樂奏鏘金。蘭羞委薦,桂醑盈斟。敢希明德,幸罄庄心。
「唐享昊天樂。第七」
尊浮九醞,禮備三周。陳誠菲奠,契福神猷。
「唐享昊天樂。第八」
奠璧郊壇昭大禮,鏘金拊石表虔誠。始奏承雲娛帝賞,復歌調露暢韶英。
「唐享昊天樂。第九」
荷恩承顧托,執契恭臨撫。廟略靜邊荒,天兵曜神武。有截資先化,無為遵舊矩。禎符降昊穹,大業光寰宇。
「唐享昊天樂。第十」
肅肅祀典,邕邕禮秩。三獻已周,九成斯畢。爰撤其俎,載遷其實。或升或降,惟誠惟質。
「唐享昊天樂。第十一」
禮終肆類,樂闋九成。仰惟明德,敢薦非馨。顧慚菲奠,久馳雲輧。瞻荷靈澤,悚戀兼盈。
「唐享昊天樂。第十二」
式乾路,辟天扉。回日馭,動雲衣。登金闕,入紫微。望仙駕,仰恩徽。
「唐明堂樂章。外辦將出」
總章陳昔典,衢室禮惟神。宏規則天地,神用葉陶鈞。負扆三春旦,充庭萬宇賓。顧己誠虛薄,空慚馭兆人。
「唐明堂樂章。皇帝行」
仰膺歷數,俯順謳歌。遠安邇肅,俗阜時和。化光玉鏡,訟息金科。方興典禮,永戢干戈。
「唐明堂樂章。皇嗣出入升降」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謙以表性,恭惟立身。洪規載啟,茂典方陳。譽隆三善,祥開萬春。
「唐明堂樂章。迎送王公」
千官肅事,萬國朝宗。載延百辟,爰集三宮。君臣德合,魚水斯同。睿圖方永,周歷長隆。
「唐明堂樂章。登歌」
禮崇宗祀,志表嚴禋。笙鏞合奏,文物惟新。敬遵茂典,敢擇良辰。絜誠斯著,奠謁方申。
「唐明堂樂章。配饗」
笙鏞間玉宇,文物昭清輝。?影臨芳奠,休光下太微。孝思期有感,明絜庶無違。
「唐明堂樂章。宮音」
履艮包群望,居中冠百靈。萬方資廣運,庶品荷財成。神功諒匪測,盛德實難名。藻奠申誠敬,恭祀表惟馨。
「唐明堂樂章。角音」
出震位,開平秩。扇條風,乘甲乙。龍德盛,鳥星出。薦珪篚,陳誠實。
「唐明堂樂章。徵音」
赫赫離精御炎陸,滔滔熾景開隆暑。冀延神鑒俯蘭尊,式表虔襟陳桂俎。
「唐明堂樂章。商音」
律中夷則,序應收成。功宣建武,義表惟明。爰申禮奠,庶展翹誠。九秋是式,百穀斯盈。
「唐明堂樂章。羽音」
葭律肇啟隆冬,蘋藻攸陳饗祭。黃鍾既陳玉燭,紅粒方殷稔歲。
「唐大饗拜洛樂章。昭和」
九玄眷命,三聖基隆。奉成先旨,明台畢功。宗祀展敬,冀表深衷。永昌帝業,式播淳風。
「唐大饗拜洛樂章。致和」
神功不測兮運陰陽,包藏萬宇兮孕八荒。天符既出兮帝業昌,願臨明祀兮降禎祥。
「唐大饗拜洛樂章。咸和」
坎澤祠容備舉,坤壇祭典爰申。靈眷遙行秘躅,嘉貺薦委殊珍。肅禮恭禋載展,翹襟邈志逾殷。方期交際懸應,(下一句逸)
「唐大饗拜洛樂章。九和」
祗荷坤德,欽若乾靈。慚惕罔置,興居匪寧。 恭崇禮則,肅奉儀形。惟憑展敬,敢薦非馨。
「唐大饗拜洛樂章。拜洛」
菲躬承睿顧,薄德忝坤儀。乾乾遵後命,翼翼奉先規。撫俗勤雖切,還淳化尚虧。未能弘至道,何以契明只。
「唐大饗拜洛樂章。顯和」
顧德有慚虛菲,明只屢降禎符。汜水初呈秘象,溫洛薦表昌圖。玄澤流恩載洽,丹襟荷渥增愉。
「唐大饗拜洛樂章。敬和」
蘭俎既升,蘋羞可薦。金石載設,咸英已變。林澤斯總,山川是遍。敢用敷誠,實惟忘倦。
「唐大饗拜洛樂章。齊和」
沉潛演貺分三極,廣大凝禎總萬方。既薦羽旌文化啟,還呈干戚武威揚。
「唐大饗拜洛樂章。德和」
夕惕同龍契,晨兢當鳳扆。崇儒習舊規,偃伯循先旨。絕壤飛冠蓋,遐區麗山水。幸承三聖餘,忻屬千年始。
「唐大饗拜洛樂章。禋和」
百禮崇容,千官肅事。靈降舞兆,神凝有粹。奠享咸周,威儀畢備。奏夏登列,歌雍撤肆。
「唐大饗拜洛樂章。通和」
皇皇靈眷,穆穆神心。暫動凝質,還歸積陰。功玄樞紐,理寂高深。銜恩佩德,聳志翹襟。
「唐大饗拜洛樂章。歸和」
言旋雲洞兮躡煙塗,永寧中宇兮安下都。包涵動植兮順榮枯,長貽寶貺兮贊璇圖。
「唐大饗拜洛樂章。歸和」
調雲闋兮神座興,驂雲駕兮儼將升。騰絳霄兮垂景祜,翹丹懇兮荷休徵。
「唐武氏享先廟樂章」
先德謙撝冠昔,嚴規節素超今。奉國忠誠每竭,承家至孝純深。追崇懼乖尊意,顯號恐玷徽音。既迫王公屢請,方乃俯遂群心。有限無由展敬,奠醑每闕親斟。大禮虔申典冊,蘋藻敬薦翹襟。
「早春夜宴」
九春開上節,千門敞夜扉。蘭燈吐新焰,桂魄朗圓輝。送酒惟須滿,流杯不用稀。務使霞漿興,方乘泛洛歸。
「游九龍潭」
山窗游玉女,澗戶對瓊峰。岩頂翔雙鳳,潭心倒九龍。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故驗家山賞,惟有風入松。
「贈胡天師」
高人葉高志,山服往山家。迢迢間風月,去去隔煙霞。碧岫窺玄洞,玉灶煉丹砂。今日星津上,延首望靈槎。
「從駕幸少林寺」
陪鑾游禁苑,侍賞出蘭闈。雲偃攢峰蓋,霞低插浪旗。日宮疏澗戶,月殿啟岩扉。金輪轉金地,香閣曳香衣。鐸吟輕吹發,幡搖薄霧霏。昔遇焚芝火,山紅連野飛。花台無半影,蓮塔有全輝。實賴能仁力,攸資善世威。慈緣興福緒,於此罄歸依。風枝不可靜,泣血竟何追。
「石淙」
三山十洞光玄籙,玉嶠金巒鎮紫微。均露均霜標勝壤,交風交雨列皇畿。萬仞高岩藏日色,千尋幽澗浴雲衣。且駐歡筵賞仁智,雕鞍薄晚雜塵飛。
「臘日宣詔幸上苑」
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編輯本段]軼事典故 則天文字
武則天為了改革文化,創造了則天文字。部分的則天文字還傳到日本、韓國,甚至成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
武則天的年齡秘密
「其實要弄清楚武則天的真實出生地,只需搞清楚她的出生時間。」陳洋分析:「史書給出了武則天的死亡時間和年齡,但卻迴避了出生時間。不是因為他們不懂逆推,而是因為包括司馬光在內的史學家都對其出生年月存疑,其實研究武則天使用過的年號就會發現武則天死亡年齡的秘密。」
他在論證武則天的出生地時,首先引了李商隱的詩《利州江潭作》,在分析了這首詩後寫道:「唐代的利州,即四川廣元縣(今廣元市),可見離武則天之死(公元705年)僅一百四五十年的李商隱是肯定武則天出生於廣元。」 [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⑹ 找一部電視劇
你所描述的劇情出自魔幻電視劇(魔幻手機)!講述的是手機機器人傻妞陸小千孫悟空豬八戒最終打敗牛魔王並制止他破壞地球的故事!
⑺ 武則天生平,越詳細越好
武則天(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漢族。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一個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705年退位。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武氏出生時間 第一次修的《則天實錄》和二次修的《則天實錄》已經無從尋找,《資治通鑒》依據當時第二次修的《則天實錄》記載武則天 死時為八十二歲,但是和其他史書很不一致。《唐會要-皇後-天後武氏》條和《新唐書-武後傳》為八十一歲說,《舊唐書-則天紀》有八十三歲說,加上《資治通鑒》的八十二歲說。那麼到底武則天死的時候是多大年齡呢?按照第一種說法,武則天是生於武德八年,第二種說法是生於武德六年,第三種說法武德七年。確定武氏死亡年齡很簡單,首先從她入宮的時間來看,武氏是貞觀十二年年入宮,行年十四歲(有虛歲)。由此可以確定武氏生於武德八年,死於神龍元年底,加虛歲是八十一歲。
武則天生年的另一權威學說:一代女皇武則天於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農歷戊子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大周歷正月二十三日)出生在四川廣元(利州)。
武則天年譜
1歲,武德七年(624年),生於長安。父,武土彟,年48歲,任工部尚書,判六曹尚書事。母,楊氏,年46歲。異母兄元慶、元爽稍長,姐一人尚幼。
2歲,武德八年(625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其兄建成、弟元吉。初七,李世民被立為太子。八月初八,高祖李淵傳位於太子李世民。九日,太子李世民即位,為太宗。封武士彟為豫州都督。
5歲,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五日,李治(唐高宗)誕生。本年,袁天罡為武相面,在當地留下了朝天關、望雲埔等傳說。
12歲,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初六日,高祖死於長安大安宮垂拱殿。武士彟在痛悼高祖中患病身亡,享年59歲。十月二十七日,葬高祖於陝西三原獻陵,廟號高祖,與太穆皇後合葬。之後,與母親楊氏迴文水葬父。 14歲,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聽說武士彟之女美麗聰明有才華,召入宮中,立為才人,賜號「武媚娘」。
16歲,貞觀十三年(639年),全國有州府358,縣1551。高麗、新羅、西突厥、吐火羅、康國、安國、波斯、疏勒、於闐、焉耆、高昌、林邑、昆明等酋長相繼遣使朝貢。
20歲,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七,太宗立李治為太子。
23歲,貞觀二十年(646年)三月初九,太宗病重,下詔軍國機務並委太子李治處理。此後,太子隔日聽政,朝罷,入侍葯膳,武與太子開始接觸,兩人同在太宗身邊侍疾。
25歲,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太宗作《帝范》12篇,賜太子李治。
26歲,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下詔長孫無忌、褚遂良輔佐太子李治。太宗駕崩。二十八日,武在感業寺出家為尼。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為高宗,時年22歲。八月二十八日,葬太宗於昭陵,與長孫皇後合葬。
27歲,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初六,高宗立妃王氏為皇後。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忌日,高宗到感業寺行香,見到武。武氏哭泣,高宗傷感落淚。王皇後暗示武氏留長發,並勸皇上接其回宮。
28歲,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入宮,為一般宮女,在王皇後身邊。
29歲,永徽三年(652年)七月初二,立李忠(即陳王忠)為太子。十二日,戶部奏:全國有戶380萬。本年冬,武生長子李弘。
31歲,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封武為昭儀。三月十四日,唐高宗應武之請求,加贈武德功臣屈突通、武士彟等13人官。六月,王皇後的舅父看出皇後寵衰的現實,自請罷官,改封為吏部尚書。十二月十七日,高宗離京師謁昭陵,武從行,生次子李賢於途中。
32歲,永徽六年(655年)三月,武著《內訓》一篇。六月,王皇後與其母柳氏為「厭勝」事發,高宗大怒,令柳氏不得入宮,後舅罷知政事。此時,在皇後廢立問題上朝臣分為兩派:長孫無忌、褚遂良、朝瑗、來濟、等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後;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袁公瑜等擁護立武則天為後。十月十三日,王皇後、蕭淑妃廢為庶人。十九日,高宗下詔立武昭儀為皇後。十一月初一,舉行隆重的冊立皇後儀式,文武百官及蕃夷酋長朝皇後於肅儀門。初七,追贈武後父武士彟為司空。本月,武後處死王皇後、蕭淑妃。
33歲,顯慶元年(656)正月初六,降太子李忠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後子李弘為太子。二月十七日,追贈武後父武士彟為司徒,賜爵周國公。三月十七日,武後祀先蠶於北郊。四月十四日,高宗與武後在安福門樓觀玄奘迎御制慈恩寺碑文。自魏晉以來,佛事活動從無如此之盛大。九月十二日,武後制《外戚誡》獻於朝。十一月初五,武後生第三子李顯於長安。
34歲,顯慶二年(657年)二月十二日,封李顯為周王。
36歲,顯慶四年(659年)六月二十二日,高宗下詔改《氏族志》為《姓氏錄》,以皇族與後族為第一等,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刊入士流。七月,殺長孫無忌及柳(特殊字)。九月,高宗下詔以石、米、史、大安、小安、曹、拔汗那、悒怛、疏勒、朱駒半等國置州縣府127個,全國疆域進一步擴大。
37歲,顯慶五年(660年)正月,高宗與武後及太子在東都洛陽過春節。二十三日,離洛陽到並州。二月初十、至並州。十五日,會見隨從官員、諸親及並州官屬父老等。三月初五,武後宴請親戚故舊鄰里於朝堂,宴婦人於內殿。初八,高宗講武於並州城西,引群臣閱兵。四月初八,高宗、武後一行離並回東都。十月九日,改封武後母代國夫人楊氏為榮國夫人,品第一。本月,高宗初患風眩病,委武後處理部分政務,從此,武後參與朝政,處事都符合高宗旨意。
38歲,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後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古代指演滑稽戲的藝人),高宗採納並下詔。四月,高宗欲親率大軍進攻高麗,武後抗表進諫以為不可,被採納。
39歲,龍朔二年(662年)六月初一,武後生第四子李旦於蓬萊宮含涼殿,於殿內作佛事,供玉像。七月初一,以皇子李旦滿月,大赦天下,賜宴三日。
41歲,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西台侍郎上官儀謀廢皇後失敗下獄。十三日,殺上官儀等,賜廢太子忠死。此後,高宗視朝,武後垂簾於後,中外稱之為「二聖」。約於本年,武後生太平公主。
42歲,麟德二年(665年)十月二十八日,高宗、武後與太子去泰山封禪,從駕文武儀仗數百里不絕,東自高麗,西盡波斯,各國朝會者隨從。本年,又獲豐收。
43歲,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高宗祀昊天上帝於泰山之南。初二,封於泰山之上。初三,禪於社首山,武後為亞獻。初五,禮畢,高宗御朝覲壇受朝賀,赦天下,改元乾封。六日,宴群臣。十九日,離泰山。二十四日,至曲阜,贈孔子為太師。二月二十二日,還至毫州,高宗等祭老君廟,尊之為太上玄元皇帝。三月十一日,高宗、武後回東都洛陽。令刻《登封記號文》,立於泰山。
44歲,乾封二年(667年)九月初三,高宗久病不愈,令太子弘監國,改封殷王李旦為相王。
45歲,總章元年(668年)閏二月,高宗欲建明堂。二十五日,分長安、萬年二縣置乾封、明堂二縣,以明志。九月十二日,李績攻克平壤,擒高麗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健等,完全征服高麗。
46歲,總章二年(669年)正月,封諸王嫡子皆為郡王。十二月初三,李績病死。
47歲,咸亨元年(670年)正月初七,劉仁軌因年老辭官。三月十九日,許敬宗退休養老。八月初二,武後母楊氏病死於九成宮,享年92歲。
48歲,咸亨二年(671年)正月初七,高宗與武後離京師長安到東都,留太子李弘監國,令戴至德、李敬玄等輔政。
49歲,咸亨三年(672年)正月,以梁積壽為帥,發兵討叛「蠻」。昆明蠻14姓3萬戶歸順,設殷、敦、總三州。
50歲,咸亨四年(673年)八月,高宗患瘧疾,病重,令太子李弘於延福殿受諸司奏事。十一月,高宗監制樂章,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官》、《十洲》、《得一》、《慶雲》等曲。
51歲,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十五日,高宗追尊其祖先,以高祖為神堯皇帝,太宗為文武聖皇帝,高宗自稱天皇,武後稱天後,改元上元,大赦天下。九月初七,高宗下詔復長孫無忌官爵,陪葬昭陵,其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十月二十七日,武後上意見十二條,高宗贊同,令施行。
52歲,上元二年(675年)三月十三日,武後祀先蠶於邙山之南。本月,高宗風眩病加重,不能聽政,政事皆由武後處理。高宗欲遜位於武後,宰相郝處俊諫止。武後引文學之士於宮中著書,參決表奏,被人們稱為「北門學士」。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病死。五月初五,追謚太子李弘為孝敬皇帝。六月初五,立雍王李賢為太子,大赦天下。八月十九日,葬太子李弘於河偃師恭陵,高宗親撰《孝敬皇帝睿德紀》。
53歲,儀風元年(676年)二月初七,武後勸高宗封禪中嶽嵩山。十五日,高宗下詔今冬有事於嵩山。閏三月,吐善攻鄯、廓、河、芳四州,高宗下詔停封禪,遣相王李旦等率軍抵禦吐蕃。
55歲,儀風三年(678年)正月初四,百官及四夷酋長朝武後於光順門。
56歲,調露元年(679年)五月初七,高宗令太子李賢監國。
57歲,永隆元年(6肋年)正月十九日,武後登洛陽城門樓,宴請諸王諸司三品以上及諸州都督刺史,太常奏新編《六合還淳》舞。八月二十二日,廢太子李賢為庶人。二十三日,立英王李顯為太子,改元永隆,大赦天下。
58歲,開耀元年(681年)正月初十,以太子初立,宴請百官及命婦於大明官。二十九日,高宗下詔免雍、岐、華、同四州兩年地稅。河南、河北遭水災處免稅一年。二月,武後表請赦杞王上金、鄱陽王素節之罪,乃以上金為沔州刺史,素節為岳州刺史,仍不許朝集。七月二十二日,太平公主下嫁薛紹。閏七月二十四日,高宗病,令太子李顯監國。十一月初八,令廢太子賢遷巴州。
59歲,永淳元年(682年)二月十九日,皇孫重照滿月,改元永淳,大赦天下。三月二十五日,立皇孫重照為皇太孫。
60歲,弘道元年(683年)正月初五,武後隨高宗至少林寺,見其母舊營之所未償完功,倍感凄涼,作詩並序,令武三思資金絹等物續成功德。七月,高宗下詔今年十一月有事於嵩山,不久因高宗病重改為來年正月。十一月初三,高宗病情加重,下詔罷來年封嵩山。十二月初四,改元弘道,大赦天下,高宗欲登則天門樓宣詔,氣逆不能上馬,乃召百姓入殿前宣詔。當夜,高宗崩於洛陽宮貞觀殿,終年56歲。遺詔皇太子柩前即位,裴炎等輔政,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武後進止。十一日,太子李顯即位,為中宗。尊武後為皇太後。
61歲,光宅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嗣聖,大赦天下,中宗立韋氏為皇後。武太後撰寫《高宗天皇大帝溢議》及《述聖記》。二月六日,武太後與裴炎等廢中宗為廬陵王,幽於別所。七日,立相王李旦為皇帝,為睿宗,改元文明,政事由武太後處理。八日,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流韋玄貞於欽州。九日,令丘神績往巴州監視廢太子李賢,以備外虞。以韋待價為山陵修作使,率兵民營造乾陵。三月初五,廢太子李賢在巴州自殺。四月二十二日,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二十六日遷均州。五月十五日,高宗靈柩運往長安,武太後作《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留鎮洛陽。八月十一日,葬高宗於乾陵,廟號高宗,刻述聖記碑立於陵前。九月初六,武太後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二十一日,武太後追王其祖:五代祖克己為魯靖公,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恭肅王,曾祖儉為太尉、金城義康王,祖華為太原安成王,父士彟為魏忠孝王。立五代祠堂於文水。二十九日,徐敬業以匡復為名在揚州起兵。十月初六,武太後令李孝逸等率兵30萬討伐徐敬業。十八日,斬裴炎於都亭。十一月初四,武太後令左鷹揚衛大將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行軍大總管討伐徐敬業。十八日,徐敬業敗逃,部將王那相殺徐敬業後投降。李孝逸令追捕余黨,平定揚州。
62歲,垂拱元年(685年)正月初一,因平息徐敬業反叛,改元垂拱,大赦天下。二月初七,武太後下詔:「朝堂所置肺石及登聞鼓不預防守。有上朝堂訴冤者,御史受狀以聞。」三月二十一日,再遷廬陵王李顯於房州。四月,下《求賢制》,制令自舉。十一月,武太後作《方廣大庄嚴經序》,撰《臣規》兩卷,普賜臣僚,以教為臣之道。
63歲,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太後欲復政於睿宗李旦,李旦固讓,請武太後繼續理政。武太後開始起用酷吏。三月初八,武太後令鑄銅匭,這是一個功能齊全的意見箱。十二月,免並州百姓庸、調二稅,終其身。
64歲,垂拱三年(687年)正月初二,武太後封皇孫成美為恆王,隆基為楚王,隆業為趙王。
65歲,垂拱四年(688年)正月初五,武太後在神都洛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令四時享祀如京師太廟之儀。十一日,令毀乾元殿,就地建造明堂,由薛懷義督辦。四月,武承嗣造瑞石,讓唐同泰獻上,其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武太後命名為「寶圖」。五月十八日,武太後加尊號稱「聖母神皇」。七月初一,武太後更名「寶圖」為「天授聖圖」,改洛水為永昌洛水,「寶圖」所出為「聖圖泉」,設永昌縣於泉側。封洛水神為「顯聖侯」,嵩山為「神岳天中王」。又以先於汜水得瑞石,改汜水為廣武。八月十七日,琅邪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太後。武太後令丘神績討伐,未至,李沖已為地方軍所敗。二十三日李沖被其舊部殺掉。二十五日,越王李貞起兵於豫州,攻陷上蔡。九月初一,武太後令左豹韜衛大將軍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後軍大總管,討伐李貞,削李貞屬籍,改姓虺氏。 武則天名與字 武則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賜名武媚,稱帝後以武瞾為名。
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漢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後男女名、字才有區別,女性多以花草嬌美、貞柔明媚等陰性文字取名,區別與男性。
《新唐書》和《舊唐書》說武氏名「瞾」,但是「瞾」武氏稱帝之後造的字,所以不可能為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則天」這個名字的本來也不是她本來的名字。首先,「則天」這個詞不是名字,她是武則天退位之後,新皇帝給她上的尊號的一部分。(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後→天後→大聖天後→天後聖帝→聖後)
《舊唐書-孫處約傳》記載「尋避中宮諱,改名茂道」,由此可見,武氏原名與處、約有關。孫處約名處約,自茂道,取消名,以字行之,這與唐朝的情況多有相同,武氏父武士彠就是以字行之,武氏的兄弟也是等也都是以字行之。下面咱們再看《新唐書-韋思謙傳》「本名仁約,字韋思,以音類則天父諱,故稱宇焉」但是武士彠名稷,字士彠,所以這個記錄有問題。應該是諱武則天的名,所以改的。為什麼不說是「處」呢,簡單因為武氏稱二聖的時候,有宰相郝處俊,如果是處,那麼作為武則天心腹的郝處俊也一定會改,但是他沒有改,那就不是「處」。
為什麼確定武則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崇尚佛教,她極有可能給武則天取一個與佛教有關的名字。「瞾」是武則天稱帝之後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稱帝之前曾用過一段時間的名字。史書記載「朕宜以『明空』為名」,之後才用「瞾」為名。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業寺時用的法號,但是她的姐姐名順,字明則,她姐姐沒有做過尼姑,所以根據史書等研究,明空是武則天的字,後來她用字做了法號,然後又有一段時間依照家族慣例以字行之。
約有預期、簡要、節省、窮乏等意思,明空也有這個意思,所以根據古代起名的規律,這意思是相配的,楊氏信佛,所以更有可能為武氏以明空為字,以約為名。
媚娘不可能是武則天的字,更不可能是名。她父母都是出身貴胄,其母更是名門大族,不可能低俗到用「媚」這個字,更不可能為她起名「媚娘」。《新唐書-武後傳》記載「太宗聞士彠女美,召為才人,方十四歲。母……母題……既見帝,賜號『武媚』」所以武媚是太宗賜,至於武媚娘則不可查,可能是因為習慣,在後面加了一個「娘」。 「武瞾」名字來源 武氏名稱「曌」,起於她稱帝前夕,並非原名。是她的堂外甥鳳閣侍郎宗秦客所獻的12個新字中的第一個字。這個新造的「曌」字,盡管意思與「照」字相同,但結構特殊,能使人聯想到日月當空,光芒萬丈這一磅礴景象,這也可能是武則天獨鍾情於它,並選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則天」二字是後世對她的稱謂。既因武則天當年是在則天門上宣布改唐為周的,又因「則天」二字有「效法於天帝法則」的含義,到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編撰《則天實錄》一書時,特用「則天」二字,來稱呼這位既是皇後又當過皇帝的非凡女性。這是武則天這個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現。而武則天這一名稱,則是在後世之人對她的評價逐漸升高以後才隨之流行的。 武氏死亡時間 武氏卒日史書記載多有不同,但經考證應該是在神龍元年(705)十一月二十六日。
由於她生前曾當皇帝,故死後不久(神龍二年706)五月九日,左散騎常侍武三思、中書令魏元忠、禮部尚書祝欽明及史官太常少卿徐彥伯、秘書少監柳沖、國子司業崔融、徐堅等,奉修《則天實錄》二(或作三)十卷,《文集》一百二十卷。但因武三思等人當時反復政變,政潮洶涌,且左右史局,故所不能令人滿意。到開元四年(710)十一月十四日,修史官劉知幾、吳競等奉修《睿宗實錄》二十卷、又修《則天實錄》三十卷、《中宗實錄》二十卷,書成以聞。這時開元皇帝已經清除了太平公主和武、韋等篡權黨羽,已經沒有了武三思等人的壓力,所以此類史籍內容有很多刪減,但是嚴格明確了武則天的猝死時間。其中有記載,為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非為神龍元年十二月十六日。 武則天的屬相 蕭淑妃為何偏要咒武則天為鼠呢?澤田瑞穗認為這與武則天的相屬有關!貞觀二年(628年)為戊子年,即是我國古代天乾地支記年中的鼠年。
⑻ 簡體漢字,筆畫少的都有哪些
一畫:
一 乙
二畫:
二 十 丁 廠 七 卜 人 入 八 九 幾 兒 了 力 乃 刀 又
三畫:
三 於 干 虧 士 工 土 才 寸 下 大 丈 與 萬 上 小
口 巾 山 千 乞 川 億 個 勺 久 凡 及 夕 丸 么 廣
亡 門 義 之 屍 弓 己 已 子 衛 也 女 飛 刃 習 叉
馬 鄉
(8)少林寺電影主角叫石少卿擴展閱讀:筆畫較多字有:
馨、耀、釁、鼙、驘、懿、囊、臝、蠲、矗、纛、鼟
1、馨
讀音:xīn
筆畫:20
釋義:
a、散布很遠的香氣:馨香。如蘭之馨。
b、喻長存的英名:垂馨千祀。
c、助詞,作用同「樣」:寧馨(這樣,如此)。寧馨兒(原意是「這樣的兒子」,後用以贊美孩子或子弟)。
2、耀
讀音:yào
筆畫:20
釋義:
a、光線照射:耀眼。閃耀。照耀。光耀。耀斑。
b、顯揚,顯示出來:誇耀。炫耀。耀武揚威。
c、光榮:榮~。
3、釁
讀音:xìn
筆畫:20
釋義:古同「釁」。玉的裂縫。嫌隙;感情上的裂縫。
4、鼙
讀音:pí
筆畫:21
釋義:古代軍中的一種小鼓。
5、驘
讀音:luó
筆畫:23
釋義:同「騾」。
⑼ 惠英紅被人下毒古裝武打片
惠英紅,滿洲正黃旗人,出生於山東,香港無線電視演員,惠天賜的妹。惠英紅憑電影《長輩》獲得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2009年再以《心魔》獲得第 46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2010年4月18日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心魔》。最新作品:《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重頭台慶劇)
1977《金玉良緣紅樓夢》飾 麝月 金玉良緣紅樓夢
1977《射鵰英雄傳》飾 穆念慈 1978《射鵰英雄傳續集》飾 穆念慈 1978《蕭十一郎》飾 移花宮侍女 1978《陸小鳳之綉花大盜》飾 公孫七妹 1978《乾隆下揚州》 1979《軍閥趣史》飾 姨太太 1979《鬼叫春》 1979《瘋猴》飾 陳翠紅 1979《爛頭何》飾 翠紅 1979《風流斷劍小小刀》飾 小琴 1979《生死門》飾 小紅 1980《情俠追風劍》飾 小梅 1980《乾隆與三姑娘》 1980《少林搭棚大師》 1981《魔劍俠情》飾 孫小紅 1981《陸小鳳之決戰前後》飾 白衣花奴 影視中的惠英紅(18張)1981《武館》飾 王菊英 1981《長輩》飾 程帶男 1982《十八般武藝》飾少卿 1982《如來神掌》 1982《神經大俠》飾蕭家寶 1982《乾隆皇君臣鬥智》 1983《掌門人》飾 陳美玲 1983年《六指琴魔》飾 風 六指琴魔
靈 1984《新飛狐外傳》飾 袁紫衣 1984《五郎八卦棍》飾 楊八妹 1984《游俠情》飾李賽男 1984 <巔鳳狂龍> 飾石警官 小名:阿鳳 女主角 1985《水兒武士》 1985《何必有我》 1986《神勇雙響炮續集》飾雷蕾 1989《八寶奇兵》 1989《神勇飛虎霸王花》 1989《龍之爭霸》 1989 《奇跡》 合作 成龍 1987《霸王花》 1984《城市之光》霸王花劇照(12張)1990《醉鬼張三》 1990《虎膽女兒紅》 1990《皇家賭船》 1990《無悔行動》 1990《黑海霸王花》 霸王花
1990《舞台姊妹》飾崔燕霞 1991《越青》飾文英 1992《俠女傳奇》 1996《龍在少林》 2001《神經俠侶》 2003《無間道2》 2003《咒樂園》 2004《 江湖》 2005《情癲大聖》 2008《我的最愛》 2008《狼牙》 2008《我們的愛》 2009《心魔》飾 德仔的母親 2009《功夫·詠春》飾五梅師太 2010《蔡李佛拳2010》 2010《武俠》 2010《清明列車》 2011《倩女幽魂》飾 木姬(姥姥) 2011《結婚那件事》
編輯本段電視作品
1993《戲說乾隆續集》飾 邱罔市 1994《狀元花》(又名《笑看良緣》)飾 李月娥 1996《西遊記》飾 女兒國將軍 1997《苗翠花》飾 馬玉梅 1997《保護證人組》飾 李芷珊 1997《大刺客》 飾 玉虛師太 1997《太極宗師》飾 紅姨 惠英紅
1998《忠勇小狀元》飾 卓金花 2000《創世紀》飾 葉劉雪玲 2001《倚天屠龍記》吳啟華版 飾 滅絕師太 2001《沖上人間》飾 方月冰 2006《情定CRD》 2006《鐵血保鏢》飾 殷靜 2007《鐵嘴銀牙》飾 潘白鳳 2007《廉政行動2007》飾 蔡月娥 2007《學警出更》飾 黃淑賢 2008《和味濃情》飾 高桂 2008《法政先鋒II》飾 鄭麗玲 2008《搜神傳》飾 凝香仙草/凝碧仙草 2008《click入黃金屋》飾 芬 2009《幕後大老爺》飾 程大娘 2009《巾幗梟雄》飾 劉芳 2009《碧血鹽梟》飾 蔡銀花 2009《宮心計》飾 譚艷裳 公主嫁到劇照(5張)2010《鐵馬尋橋》飾 蔣上珠 2010《公主嫁到》飾 韋貴妃 2010《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飾 吳麗嬋 2010《傾世皇妃》飾 杜皇後
⑽ 歷史上的樊姓名人有哪些
1、樊於期
樊於期(?―前227年),戰國末期將領。原為秦國將軍,後因伐趙兵敗於李牧,畏罪逃往燕國,被燕國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時,荊軻請求以樊於期首級與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帶)地圖作為進獻秦王的禮物,以利行刺。樊於期獲悉,自刎而死。
楊寬的《戰國史》認為樊於期就是桓齮,但所持理由僅兩人名稱發音相似,記載時間接近,時代差距無法考證文字讀音,記載時間接近者眾,因此此說僅為假說,尚未證實,理由亦不充分。
2、樊噲
樊噲(公元前242-公元前189),沛人,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為業。西漢開國元勛,大將軍,左丞相,著名軍事統帥。為呂後妹夫,深得漢高祖劉邦和呂後信任。
後隨劉邦平定臧荼、盧綰、陳豨、韓信等,為劉邦麾下最勇猛的戰將。早年以屠宰狗為業,曾在鴻門宴時出面營救漢高祖劉邦。封舞陽侯,謚武侯。四川宣漢縣有樊噲鎮。
3、樊梨花
樊梨花,大唐貞觀年間人,中國古代四大巾幗女英雄之一,她因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其傳奇故事被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歌舞戲劇等多次演繹,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樊梨花,在我國地方史記、掌故稗史中都有記載,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4、樊哲祥
樊哲祥,1909年6月生,湖北公安縣蔡家灣村人。貧苦農民家庭出身。在私塾讀書6年,其間曾在家務農。1926年9月 任公安縣第六區農民協會執行委員兼童子軍副團長,參加當地農民運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第三軍師政治部科長、第二方面軍司令部二科代科長。
5、樊鍾秀
樊鍾秀(1888-1930),字醒民,河南省寶豐縣城西夏庄人。少年時拜少林寺和尚為師,後在宜川家鄉組織武裝,抗擊官匪。1923年樊鍾秀被孫中山任為豫軍討賊軍總司令、建國豫軍總司令。次年被選為國民黨第一屆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1926年率部參加北伐戰爭,在南陽、鄧縣一帶追擊吳佩孚。1928年冬,因對蔣介石不滿,被迫通電下野旅居上海。1930年率舊部參加閻錫山、馮玉祥的聯合討蔣戰爭,曾拒絕蔣的重金收買,堅持反蔣。同年5月23日,在視察陣地回許昌司令部時,遭蔣軍飛機轟炸,重傷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