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王家衛電影的最主要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後現代主義風格,採用結構手法,注重對小人物,都市邊緣人物內心情感刻畫,傾注於時間的表達,喜歡數字,運用MV式的音樂。
2. 王家衛的電影風格、特點(影評)
王家衛的電影有很強烈的象徵性,他把武俠、阿飛、殺手們的江湖世界作為動盪、偶然、冷漠的城市生活的隱喻基點,支撐起了現代人的內在焦慮和符碼化、模式化的外在生存。其次是他在敘事時流露出的獨特的時間觀,他的現在進行時總是在一種懷舊的情懷中進行,因此他的片子有很強的虛無主義,很孤獨、無奈的表現出人類的內心世界。
演藝經歷
1988年,執導由劉德華、張曼玉、張學友合作主演的犯罪劇情片《旺角卡門》,這是其執導的首部電影,他憑借該片獲得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第2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
1990年,執導由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領銜主演的劇情片《阿飛正傳》,他憑借該片獲得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第2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94年,執導根據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改編的動作劇情片《東邪西毒》,該片由張國榮、林青霞、梁家輝合作主演,該片入圍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他憑借該片獲得第1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導演獎。
3. 詳細介紹一下王家衛的電影風格
個人風格走向極致。支離破碎的敘事,孤峭寂寞的角色,回味再三的台詞。電影配樂,纏綿悱惻。拍攝角度,獨特橫斜。變化莫測的廣角鏡頭,疏離、彌亂,冷僻、孤獨,幽微的視覺意境,猶如巴山夜雨中一盞晃動的昏黃燈火。華麗都市,或大漠客棧的轉角,得、失,追尋與記憶,「王式電影」。
他喜歡用數字,比如時間,距離,日期等。這些又是敏感的證物。只有敏感的人,才會對日期、時間、距離等記得那麼清楚,因為刻骨銘心,因為不能再輕易忘記。
當所有人爭前恐後的用電影講故事的時候,王家衛更願意給我們講述一個個獨特的人。失戀的,迷失的,遭遇背叛的,得不到愛的,無論他們是男是女,身份背景如何,首先他們是人,就都有著人的情感和愛恨情仇。他更願意用情緒和行為表達情感,因為情緒和行為是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
《重慶森林》中金城武失戀後每天都買一罐五月一號到期的鳳梨罐頭,給阿MAY的家人挨個打電話;林青霞不願意脫下來的雨衣和太陽鏡;梁朝偉是空姐女朋友甩了之後每天和肥皂、毛巾說話;王菲偷偷去梁朝偉家裡幫著打掃衛生,買金魚,換毛絨玩具;這些都在表達著他們各自內心的情感。對愛的缺失,對愛的渴望,以及對愛的不安全感,這些不僅是影片中的他們所有的,也是我們所共有的情感問題。王家衛恰恰捕捉到了,也完全的表達了,這是他最敏感的地方。
4. 《重慶森林》出色的視覺風格技巧有哪些
《重慶森林》里比較突出的,就是用構圖的主體客體環境的不同組合來表達情感和人物狀態。在片中的許多場景里都體現了導演的這種風格傾向。很多影迷雖然喜歡《重慶森林》,但終究只是把它定位成愛情小品電影,但這部影片意外地觸及到了人類情感世界的廣袤和強度,觸及到了人生在世如何看待精神世界的重大問題,這都超出了王家衛自己的預期。
《重慶森林》中的兩個警察有著鮮明的對比,一個樂觀天真、爽朗熱情,一個冷酷憂郁,沉默寡言。王家衛導演是華語影圈裡比較注重畫面藝術性的一位。他的作品有著濃烈的氣氛感染力,總能精確地傳達那些難以形容的曖昧情緒。而且他的所有電影的畫面都極其漂亮,色彩和構圖的方方面面都有著他自己獨到的藝術風格。在故事的連接處,王家衛也是按照相似的場景或台詞將下一個場景中的故事和人物和盤托出,如兩個故事的交界處,通過警員223和阿菲無意間的接觸,引出了另一個故事的開始,敘事上自然、流暢且富有詩意。
5. 王家衛的電影到底是什麼風格
對於這個問題,王家衛得電影就是他自己的風格,這個世界上就是他的電影就是屬於他的風格。這樣級別的導演拍出來的電影。肯定就是他自己內心的表達。關於王家衛的電影,幾乎每部都是贊美與批判並存的,批判的人覺得他情節散漫無病呻吟節奏拖沓,而喜歡他的確大抵也不否認這些,但沒關系,我就是喜歡他的電影中的情緒和感覺,而王家衛電影中令人著迷的一點就在於他的不確定性,這個不帶有導向主題往往能引起觀者去獨立思考這部電影,這也是為什麼王家衛的電影會讓人無限回味的一點。
總而言之,王家衛的電影從來不需要看懂,影像和聲音成為敘事工具,喜歡也不需要太多理由。
王家衛電影中的對白是奠定了整部電影的情緒與基調,它或許會讓你覺得晦澀難懂或許讓你引發共鳴覺得「啊,這不正是我么!」。不管怎樣,台詞在王家衛電影里佔了極大比重,它和色調,鏡頭語言與配樂構成了一個屬於王家衛的電影世界。
1960年代的香港,阿飛旭仔從未見過自己的生母自幼由養母養大,所以講將自己比喻為「無根鳥」。
開場《Always in My Heart》,溫柔的旋律輕輕轉著,彷彿看到人們面無表情,天氣低沉,一隻無腳鳥在天空上疲倦的飛著。
「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夠一直的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在風裡面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時候。」
「以前我以為有一種鳥從一開始飛就可以飛到死的一天才落地,其實他什麼地方都沒有去過,這只鳥從一開始就已經死了。」
看《阿飛正傳》印象最深的便是張國榮在那個昏暗小屋獨自跳曼波舞的鏡頭,他在鏡子面前搖曳,扭動,好像一切都是那麼渾然天成,
時光彷彿就停止在那間小屋裡。
這段鏡頭的配樂是西班牙著名音樂人庫卡的曲子,它跟著張國榮的舞姿,慢慢將你帶入旭仔那個頹廢又撩人的情緒里,下降又下降,低沉又低沉。
講到這里不得不在提一下Leslie,Leslie在參拍阿飛正傳的時候,曾對王家衛說,拍電影即使沒有錢也可以找他拍,彷彿已經預料到文藝片票房會撲街的慘淡境況。他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人,即使你不生於他那個時代,也能從流傳下來的影像故事感受到他獨特的魅力,情緒與真誠。他的人生就像是一部令人唏噓的電影,即使這么多年過去了,還是有很多人會時常懷念他,感慨他。再提一句,張國榮全息演唱會正在籌備,應該過不了多久就會和大家見面了。
所以,這個就是王家衛的電影。
6. 王家衛影片的特點是什麼
王家衛電影的獨特性首先在於他對自己身處的城市和時代有著非常深入的理解,而且他找到了一種恰如其分的方式去表述自己在這樣一個特殊外部環境里的生命體驗。同時,王家衛的影像世界也是高度抽象後的真實,這首先表現在他敘事時流露出的獨特的時間觀。王家衛電影里的場景往往都在線性時間的過去和未來中呈現出一種懸置狀態,盡管他不斷地用細節去強調時間概念,像《阿飛正傳》里那個著名的開場、《重慶森林》里對日期的反復訴說和《東邪西毒》里經常會在事件開頭指出節氣,但他講述的這些故事並沒有特別的時間背景,它們可能每天都會發生在這個城市的角落裡,它們只是從城市生活中抽離出來的標本。
王家衛電影的「抽象真實」還表現在他偶然性片斷式的敘事結構和對流行符號的拼貼借用上。如果你看了王家衛的作品而感動的話,那絕不是由於整體世界的印象所引發的,而是因為細節、片斷以及絮語化的主觀獨白所喚起的氣氛能讓你產生心領神會的共鳴使然。氣氛存在於片斷中,或夾雜在片斷與片斷間的留白里,這很像是後現代美學對宏大敘事的摒棄和對細碎印象的偏好。
當然,談到王家衛的電影,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會是用手提攝影機所拍攝的恍惚炫目的晃動鏡頭、不規則的畫面構圖和艷麗但冷漠的色調運用。這種商標式的影像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和他長期合作的美術指導張叔平和攝影杜可風。今天,在很多香港的獨立藝術電影甚至有些商業電影中都可以看到這種王家衛式的影像,但大多數都只有單純形式的拷貝而缺乏內在的創意。
王家衛的電影有很酷、很炫的形式感,但其實內里充滿了感情:像《重慶森林》里對快餐化愛情的反諷、《春光乍泄》里細膩糾纏的感情和《墮落天使》里金城武為父親做冰激凌的那段戲都讓人難忘。他作品中始終貫徹的一個主題就是:人與人之間對某種傾訴和溝通的渴望以及對遠比這種渴望更為強烈的個體交流不可能性的無奈。在華語電影圈中還沒有人可以像王家衛那樣更善於把這一主題表達得如此細膩而傳神。
在今天對王家衛的成就下定論可能還為時尚早。英國著名的《聲與畫》雜志將王家衛選為20世紀90年代最重要的電影革新者,在他的名字前面有50年代的安德列·巴贊和70年代的安迪·沃霍爾,該雜志在對他的評價中說:「王家衛也許不是未來電影的全部,但他確實地指出了未來電影的一個方向。」
7. 看過王家衛電影《春光乍泄》的朋友給點意見王家衛的意識流電影都有哪些慣用的表現形式拜託各位大神
一:王家衛《春光乍泄》 《春光乍泄》絕對是王家衛技術上最為出色的一部作品,所有玩了技術的地方都是那麼的恰到好處,那些招牌的搖鏡頭、慢鏡第一次跟電影本身貼的那麼緊,完全是跟著人物的情緒去展示王家衛自己的電影語言。每一個鏡頭都似有所指,每一個鏡頭都似乎在說著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心事;那些光影里的溫暖和黯然可以一路穿過面前的映畫,直入你的心裡。 其實同志題材絕不是本片的重點,雖然未必如王家衛本人所言,只要不看前5分鍾,都不會知道兩人之間的關系。也許這只是對敏感題材的一種介入姿態;也許只是王家衛趕在九七之前遂了自己的一個心願;也許這只是為了非異性戀者那份更為難言的孤獨吧。內容上仍是讓人不敢輕易觸碰的拒絕與被拒絕,仍是邊緣生活的落寞滋味,仍是那些易碎的敏感和細密疼痛的掙扎。影片中所流露出的,還是那種無根的寂寞,那種渴望、期待與害怕面對的掙扎。 在《春光乍泄》中,王家衛徹底顯露出九七年回歸前香港人的困境:香港人如同何、黎二人一樣,他們發現了他們唯一的身份,就是沒有身份,什麼港英護照根本不肖一提。 王家衛在一次訪問中亦談到《春光乍泄》的一些主題構思,「我自己也如同劇中的黎耀輝和何寶榮一對戀人,厭倦不斷地被問及到九七年七月一日後香港將變成如何?想離開香港,來到世界另一頭的阿根廷逃避現實,卻發現越想逃避,現實越發如影隨形的跟著自己,無論到哪兒,香港都存在」。 二、王家衛電影風格: 王家衛實在是一位很成功、很有風格的導演,往往許多人初看他的電影,對他電影 都是艱深、難懂。我也有這樣的體會。然而他的《阿飛正傳》,他的《東邪西毒》,他的《春光乍泄》,仍然使無數人為之迷戀,可以很有耐心地看他的電影一遍又一遍。下面是我個人總結的王家衛的電影風格: 1、 可以說,王家衛執導的電影風格是很獨特的,每一部電影都有自己原創性的元素。他以極具個性的電影敘事風格創造了不少經典之作,可謂當今中國導演中最具個人風格和影像色彩的導演。而在我看來,觀賞、理解或闡釋王家衛電影的關鍵,其實不在其充滿創意的光影鏡頭及其畫面構圖,也不在於其精妙如村上春樹或古龍小說的人物對白,當然更不在於通常人無法理清的故事情節或敘事結構,而應該是王家衛電影人物的心理獨白。 在他的電影之中,主人公的畫外之音並非是電影的一種簡單的輔助手段。恰恰相反,王家衛電影常常是以這些心聲為向導,最後將作品結構成篇,從而使得王家衛電影真正與眾不同。在這一意義上,其電影可以說是非常獨特的心理電影——是一種奇妙的精神「心電圖」。 電影中,絕大多數都是典型的王家衛式的絮絮叨叨,讓主人公不斷旁白,把生命的非理性暴露無遺,也把許多導演認為早已「過時」了的電影手段方法運用得讓人拍案叫絕。例如影片《阿飛正傳》中旭仔的獨白:「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夠一直飛呀一直飛呀,飛累了就在風裡面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夠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時候。」再如《重慶森林》中警察223的那段著名獨白:「每天你都有機會跟別人擦肩而過,你也許對他一無所知,不過也許有一天,他可能成為你的朋友或者是知己……」若沒有這些旁白,簡直就不是王家衛電影;若沒有這些旁白,簡直就難以構成一部可供觀看的電影。那些聽起來瘋瘋癲癲、斷斷續續的生命呢喃,卻點破了旁人所難感知、更難道出的生命真諦。 2、 實際上,電影作品是王家衛自我表達的一種形式——王家衛電影,是地地道道的「作者電影」。所有王家衛電影中的人物,都只不過是王家衛的現代城市中青春生命的感受和體驗的表意符號,無非王家衛精神的自我「變相」或「化身」。自然,影片中所有的旁白者,都不過是精神的傳聲筒,所表達的無非作者生命的感悟和心靈的呢喃——這些人獨白,是王家衛讓他們獨白;這些人所有的言說,都是王家衛要他們這么說;這些人說的雖是他們各自不同的故事,表達的卻是作者人生的感覺。最典型的例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花樣年華》中最後的字幕。那個「他」與其說是周慕雲,不如說是王家衛。正如以前的影片中獨白的「我」表面上是旭仔、警察223、西毒歐陽鋒、墮落天使或天涯浪子,但所有這些人的背後還是作者王家衛。 王家衛的電影創作,不過是假借他人的酒杯,澆灌自己心中的塊壘。
8. 王家衛和賈樟柯的電影各有什麼特色,你更偏愛哪一位
我們很多人在看電影的時候,會因為電影的劇情和拍攝的技巧所折服,並且這些電影在播出了之後也獲得了非常高的票房。在觀看了這些電影之後,我們也會去發掘這優秀的影片背後是哪些導演所指導的,由兩位導演很多人發現他們身上有著不一樣的特點。比如說像王家衛和賈樟柯他們兩個在電影的表現手法上,以及所想宣傳的理念上,都是有著自己的想法。並且這些想法在整個影壇上也是獨樹一幟的,各有各的特點,也吸引了很多觀眾們的目光。
對於這兩個導演各有各的特色,畢竟每個導演對於自己的藝術評判標准也是不一樣的,很多觀眾們的口味和眼光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更喜歡王家衛的是一般的拍攝風格,但是也有人喜歡賈樟柯的這種朴實或者是時代的痕跡。也非常感謝這兩位導演,給整個電影界帶來不一樣的火花和精彩。他們帶來的作品也都是一些經典之作,並且給觀眾們帶來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
9. 王家衛導演風格
1、色彩
王家衛曾經說過:我拍電影就是想把我孩子時的喜悅、傷心、失落帶給觀眾。找尋回憶、品味時間,在他眼裡,時間與空間不會成為他與過去對話的屏障,他在電影里遨遊並享受屬於他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浪漫,舒緩音樂的動情,他善於用色彩表達他的思緒,鮮明且熱烈。在中國電影界,其美學思想的靈活運用可謂是獨一無二。
2、色調
色調是一切記憶的前奏,在這個視覺文化時代。王家衛電影的畫面做的精緻而曖昧,王家衛電影給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某句台詞,而是某個畫面的顏色格調。在王家衛的電影里頭,灰、白、黑、紅永遠是主調,曖昧、低迷、頹敗、失落、灰暗,像是一部老電影,訴說著傳奇的故事。
3、音樂
王家衛說:「對他來講電影總是光影與聲音,音樂則是聲音的一部分,音樂也是營造氣氛的需要,同時也可以讓人想起某個年代。」王家衛電影中的音樂常常帶有很強的敘事性,每次出場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本1972年發表的小說,一部2000年上映的電影,交錯成一個1960年的故事。
4、獨白
王家衛的電影慣用獨白敘事,這是他的一大特色。這種單向流動的情感,力在表現人們的孤獨感、失落感、人之間的疏離,人與人之間缺乏與障礙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性本質的追求,是一種實現自我的慾望的表現手法。王氏電影中,人們往往只沉醉於自己的世界中,他們拒絕與人交流,保持沉默,選擇用獨白表達內心的情感。
5、故事敘述的結構
傳統電影一般都是要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基本上每個故事的情節設計都經歷開始、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反觀王家衛的電影,卻並非如此。
他並不是要講述一個多麼完整的故事,他的根本目的在於呈現一種可能被人刻意忽視的氛圍——反映人性真實性的狀態。王家衛的影片大量地採用「碎片」式的敘事策略。
10. 王家衛電影的藝術成就有哪些
傳統電影的敘事一般是經歷開端、過程、沖突、高潮、結局等傳統階段。但是王家衛在電影中的敘事並不遵守這樣的線性結構,而是更加側重表現人物內心的情感世界,獨白在這里的應用也是重要的藝術手段。王家衛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強調自我表白的慾望,打破以往以人為中心講述一個完整故事的桎梏。人的性格、情感、經歷等等都被之前提到的支離破碎的感覺代替。
王家衛的電影就是意在顯現現實都市生活中的荒誕,強調展示在現代社會中小人物處境的尷尬。在作品中,常常會有頹廢、自嘲、悲觀的特徵,從而表現出無比的失落、無常和荒涼,這種表現手法無疑是與香港後現代的華麗蒼涼和空洞喧嘩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