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老電影杏花村的演員表

老電影杏花村的演員表

發布時間:2022-10-15 22:35:46

① 杏花村的相關介紹

山西杏花村村名起源及其古環境研究
摘要:根據歷代酒文化書籍的記載研究,古代汾酒釀造需要杏仁,唐代由於釀酒需要,汾州酒坊廣栽杏樹,所以杏花村名約定俗成。杏花村之名起源於唐宋時期,與古汾酒工藝有關,千百年來從未更易。杏花村地區的古代環境與今日大不相同.古杏花村位置在郭柵鎮北,其地理區位是符合釀酒衛生的。釀酒需要清潔的水源,古杏花村地區地勢北高南低,地處山前沖積扇地帶,地下水資源豐富。
山西汾陽杏花村村名起自何時,地方文獻缺少明確記載,近代也研究不夠。筆者數月來留心杏花村一名的起源和變遷,發現山西汾陽杏花村之名得來已久,並且從未更易。杏花村之名起源於唐宋時期,與古汾酒工藝有關。
一、汾陽杏花村名源於唐宋時期與汾酒工藝有關。
1922年,作家蕭湘在汾陽杏花村采風時,就已收集到當地百姓的口述史:「在唐朝的時候,杏花村這個地方萬樹杏花,叫杏花塢。」筆者認為唐宋時期山西杏花村名已約定俗成,與汾酒工藝有關。杏花村之所以「萬樹杏花」體現的是實用價值不是觀賞價值。
1、古汾酒工藝需要杏仁,因而杏花村地區廣栽杏樹
江地先生在《汾酒歷史初探》一文中指出,竹葉青酒在唐代已有,唐末宋初發展為羊羔酒。北宋張能臣《酒名記》則記載為汾州杏仁露。
宋代《北山酒經》記載竹葉青和羊羔酒的配方,並多次提到杏仁在釀酒中的作用,「杏仁曲,每面一百斤使杏仁十二兩,去皮尖,湯浸於砂盆內,研爛如乳酷相似。用冷熟水二斗四升浸杏仁為汁,分作五處拌面」。說明唐代釀酒很重視杏仁,書中特別提到南方用瓷盆,北方用砂盆,那麼杏仁曲主要指北方了。在明代高廉的釀酒著作中就進一步明確:汾州羊羔酒的配方,「曲十四兩,杏仁一斤」。這就意味著唐末宋初,汾州生產的幾種著名葯酒汾清酒、羊羔酒和杏仁露,離不開杏仁。酒坊附近自然會廣載杏樹,所以人們將酒坊村,漸漸呼為杏花村。杏花村一詞在唐末宋初成為酒村的代名詞可能就源於此。筆者認為北齊時汾州生產名酒汾清可能也是一種保健酒,所以「帝日飲二杯」,這種保健酒在唐末宋初演變為羊羔酒,杏仁露,所以中國最早的杏花村在汾州是有道理的。唐並汾故道汾州郭柵鎮北三里外就是汾州杏花塢酒坊,由於杏花村酒坊地勢較高,過往客商一眼盡望杏林匝匝,自然要一飲為快。唐末詩人中有四位詩人用到了杏花村一詞,這幾位詩人都與山西有關,有兩位就是地地道道汾陽人,即薛能和溫庭均(其祖父封為汾州西河郡公),雖然,有學者提出杏花村在唐末宋初逐漸演變為一種詩酒意向,但是, 「杏花村」一詞的酒文化意向當源於此。從詩歌的年代來看,唐詩《清明》「杏花村」則是這種意向的濫觴。
到了元代,政府便將羊羔酒以中國特產出口英、法等國,並在出口灑瓶上貼上杏花村商標,商標上尚有一副題聯:「金蹬馬踏芳草地;玉樓人醉杏花天。」這是中國灑第一次貼標出口。也印證了元代杏花村名的存在。
2、山西杏花村杏花開放恰在清明時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的背景究竟是什麼,今天的的人們頗為好奇,早先流行安徽說,又流行泛指說,很多學者都認為詩中杏花村指「杏花開放的村莊」,筆者還是堅持山西說。
從清明與杏花開的組合上來看,不可能在南方。至今汾州杏花始花時間仍是清明節那幾天,而江南杏花開放時間早在二月,所謂二月杏花八月桂,於清明相去甚遠。請看史志杏花統計資料:
《汾陽縣志》和《北京物候志》現代北方杏花始花時間統計表
多年平均日期(陽歷) 最早日期 最遲日期 距平天數
汾陽杏花始花時間 4/6 4/3 4/10 7
北京杏花始花時間 4/4 3/25 4/13 18
《汾陽外貿志》則記述「我縣西部土石山區,多年來生長著家杏和野杏,解放前均有出口,解放後杏仁成為我縣主要出口商品」。以上資料證明「清明,杏花,村酒」的組合當來自北方,所以筆者認為,「杏花,春雨,江南」是另一回事,與酒是沒有多大聯系的。清末山西舉人在《申明亭記》里記載了酒工口述史,唐詩「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就是山西汾酒竹葉青產地。
直到明代羊羔酒都是汾州特產,明代揚州人編的《事物甘珠》一書中說,羊羔酒產自汾州等縣色白瑩。隨著汾酒工藝的演變,據說明末清初傅山對竹葉青的工藝作了改革,可能從那時起,羊羔酒就失傳了,杏仁不再是酒料了,對於貧苦農民來說杏樹也就變得多餘,於是漸漸的杏花村沒有了杏樹。
所以杜牧清明杏花村一詩也該指的是並汾唐汾州乾和酒產地杏花塢。具體詳述清參閱鄙作《杜牧清明詩中「杏花村」確切地點考——與郎永清先生商榷》一文。(2005,3中國方域)
二、明清時期的古杏花村名的沿革
1、明清時期杏花村地區里甲名的演化
《舊唐書》載唐代制度:「百戶為里,五里為鄉。縣之郭內分為坊,郊外為村。里正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杏花村地區在唐代有著名的郭柵鎮,郭柵鎮地處要沖當設鄉長,位於今杏花村的東南方向二里處,古杏花村當屬之。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元代,到明代出現了盡善一名。
明代實行里甲制管理地方事務,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十戶為一甲,杏花村地區被劃為盡善北里和盡善南里,盡善北里轄11村,盡善南里轄3村。明清時期杏花村屬於盡善北里,里長可能就住在杏花村。
這就是說,明初盡善不是村名,只是里甲名號,當時因為人口稀少,自然村沒有行政村的概念,單戶可成獨村,三戶可稱小村,村落是很不穩定的,所以明清縣志多隻記里甲名。由於明初里名「盡善」的設置,漸漸的才有了個盡善村,萬曆《汾州府志》汾陽堡寨中已有盡善南,盡善北,盡善鎮。可見大約在萬曆年間有了盡善村的概念,並且取代了郭柵鎮的地位。
盡善里名的起因,是在明洪武年間,因「旌善亭」轉化而來。明史記載,申明亭是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五年(1372)創建的讀法﹑明理﹑彰善抑惡﹑剖決爭訟小事﹑輔弼刑治之所。設申明亭處,也必設旌善亭,縣治之有圖者,也多半標明二亭的所在。事實上汾陽除杏花村鎮外別的地方沒有關於申明亭的記載,旌善亭南名為盡善南里,旌善亭北為盡善北里,漸漸的演化出個盡善村。無獨有偶,著名的靈石縣王家大院靜升村,也是由旌善村演化而來。明清時期里與村完全是兩個概念,很多明清里名都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盡管如此,我們從別的資料中還是能證明明代和清代山西杏花村地名依舊在使用。最好的史證是《山西實業志》光緒初年的義順魁酒坊和光緒三十四年的三盛魁酒坊都赫然標明產地是:杏花村。其他詩文證書就多了,其一,現杏花村留有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手筆,「得造花香」,古人寫字與今方向不同,所以應該念作「香花造得」,香花當指杏花。其二,清代《汾陽縣志》錄清人曹樹谷的《汾酒麴》詩:甘露堂荒釀法疏,空勞春鳥勸提壺。酒人好伴行春馬,曾到杏花深處無?「杏花深處」當指杏花村。其三《申明亭酒泉記》清·申季庄「汾酒之名甲天下,而以申明亭為最。唐詩雲;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皆為此也」。也強調杏花村。其四,古代民謠唱的「汾州府,汾陽城,離城三十杏花村」和「盡善盡美杏花村」,也都提到杏花村。
2、汾陽杏花村有別於明清南方園林
杜牧的《清明》詩由於具有極高的酒文化價值,從而引發了有關該詩創作時間和地點的諸多爭論,特別是關於「杏花村」的確切地點更是眾說紛紜,究竟指那裡爭議很大,全國出現了幾個杏花村。其實山西杏花村有別於其他地方的杏花村。
明清時期南方私家園林興盛,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輔以古代文人詩詞的情調,如詩如畫。於是江南幾處稻香村,杏花村也十二景,大概都是借酒增加點美學效果而已。其實,清代《江南通志》也說得很明白,那是「因唐詩得名」。換句話說,就是借用唐詩起了個村名,造幾處園林美景,滿足幾位秀才的「村花村酒兩共幽」的自慰。從美學角度看,杏樹很少作園林主景特別是南方,偶爾點綴那麼一兩棵到是常有的。
汾陽古村杏花塢不是一處園林,只是一處酒坊。那裡杏林千畝不是為了觀賞而是為了釀酒。那裡沒有鮮花,因為杏花的花期很短,佝僂的杏樹也不值得一看,那裡只有酒工的辛勞和酒糟的余香。張藝謀導演拍過一部電影叫《紅高粱》,那種赤身露體,辛汗淋漓的場景,大概才是農業文明時期杏花村的本面。
山西杏花村不是一處園林,酒工自然也無暇去欣賞詩。考訂名分,附會風流,與民生無關,自然也就不關杏花村酒工的事。所以山西杏花村史料較少,民間故事較多。
三、民國時期汾陽杏花村名的歷史記載
1、關於村名的記載
見於報紙的記載是1922年作家蕭湘在大公報發表游記《詩人歌詠的杏花村》一文,文中寫道:「原來杏花村是山西汾陽的一個村鎮,距縣城約三十餘里」。作家也感慨地說:「我本想借著杏花村的酒意來消我這積久難消的塊壘,誰知這個數百年來嘖嘖於人口的杏花村,除了此地鄉老們傳說的一段神話外,竟找不到一點供人憑吊的資料,和歷史文化上公認參考的記載」。這則文獻說明民國時期杏花村在民間就指汾陽杏花村
見於史冊的記載,民國《山西造年鑒》記載「汾陽杏花村義泉泳釀造廠汾酒,1915年巴拿馬獲金獎」。 民國八年的《大中華山西省地理志》第六十八章汾陽縣物產介紹:「汾酒名揚天下,杏花村所釀尤佳」。而郭守謙先生從日本收集到的有關汾陽的民國典籍簡介也是:「汾陽釀酒首推杏花村義泉涌,該廠通銷全國,原料即從本縣杏花村取得,名聞世界」。民國年間鄉紳劉天成所寫的《汾陽遺事》記載,「杏花村,多酒坊」。這數則文獻說明民國年間杏花村在官方稱呼也是指山西汾陽杏花村。
可是在民國地圖上,乃至於解放以後比較早期出版的《山西地圖》上,在汾陽杏花村一帶標名「盡善村」,這是怎麼回事呢?有人根據民間故事解釋說,這是李闖王「倚馬立書,盡善盡美」後,杏花村更名「盡善村」的。其實以上看法是沒有搞清杏花村與盡善村關系引起的誤解。杏花村與盡善村本非一村,由於二者距離很近,又由於盡善是鄉府所在,所以民國時期的地圖有的標出盡善村。
那麼,民國時期盡善村與杏花村是什麼關系呢?下面的歷史資料可以說明兩者本非一村。
表2、民國25年《山西實業志》所列汾陽酒廠:
廠名 廠址 設立時間 組織 職工
義順魁 杏花村 清朝光緒初年 合資 14
德厚成 盡善村 清朝光緒三年 合資 15
義泉涌 盡善村 民國二十三年 合資 14
三盛魁 杏花村 民國三十四年
從上面這則史料來看,盡善是盡善,杏花是杏花。民國時期實行區鄉制度,杏花村一帶設盡善鄉,駐盡善村,管理著十多個自然村,其中之一就有杏花村。由於人口增長,盡善北的小村杏花村漸漸的與盡善連為一村,老百姓則將二者混稱,形成一村兩名的狀況。
闖王立書:「醇香汾酒獻英雄,萬民擁戴起義軍,闖王留得題辭在,盡善盡美杏花村」。史料顯示闖王進北京確曾途徑杏花村,而且也一定會喝酒,不過所謂「盡善盡美杏花村」是闖王將兩村村名聯在一起而已,盡善不是闖王的發明,杏花村也沒有為此更名。
2、民國古杏花村位置調查
《汾州滄桑》第二卷《杏花村西堡》一文對古杏花村的位置作了介紹:「地域內原有三個村其一名茂林庄,俗稱毛兒庄,大致范圍即今村北部。其二名杏花村,當地人訛稱綉花村。《汾陽遺事》記載,杏花村,多酒坊。其三名西南頭」。《杏花村東堡》:「《汾陽遺事》記載,杏花村在西北,前多酒坊,杏花村井水甜」。
民國杏花村遺址在今杏花鎮北部,河東和河西各有神井一眼,東部還留有義泉涌舊址,大門門楣上有清末磚雕「杏花村」三字,牆上有巴拿馬賽會後的古碑。
四、古杏花村區位和規模的研究
杏花村地區地勢北高南低,地處山前沖積扇地帶,地下水資源豐富。唐代的郭柵鎮何明清的盡善里,地處交通要道,人口聚居較多,所以為了保證杏花村水源不受居民的污染,日久天長自然地就形成了人口向南聚居,杏花村酒坊北移的格局。自古杏花村是釀酒基地,這是杏花村地理位置靠北的原因。
唐代全國人口不過幾千萬,古杏花村的人口規模是很小的,唐詩「極目無人跡」正是歷史環境的寫照。酒坊是一個污染較重的地方,雖然里巷間時不時的漂來酒香,但是長期聞著酒味,也不是個事。酒坊的污染,一是對大氣的污染,二是酒糟的堆放,三是酒坊要排污水,今天汾酒廠的污水還是難以清除,更何況生產條件落後的古代。可以想像那時的財主和東家不會住在杏花村,酒宴也不會在酒坊排開,所以,我認為那時在杏花村周圍幾乎是沒有人居的,明清時期,隨著人口的增長,才逐漸的在郭柵鎮和杏花村之間形成了新居民點盡善村。這就是為什麼,明末傅山先生題字杏花村,而寫下了「飲酒盡善村,寄意在申明」的詩句。只有那些被稱為酒腿子的窮苦酒工才會長期住在杏花村,這是古杏花村小的原因之一。另外,封建時代農業生產水平有限,政府重農輕商,交通運輸方式又較為落後,酒坊再多,其生產規模是極其有限的。直到民國年間,資本主義發展了,汾酒銷往全國,那酒坊也不過大院大。這也是杏花村長期以來,村落嬌小的另一個原因。
今天,單汾陽杏花村人口已增長到數萬,兼並了周圍的幾個村莊,可是解放初全汾陽人口才12萬。杏花村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難怪我們難尋古邑了。
杏花村是釀酒的地方,古代這里只有酒坊和酒香,決不會有什麼花香和花園,除了詩人們的酒後偶吟,就是酒工的汗水和貧困,據記載民國年間汾酒工人的月工資只有4元。所以作家蕭湘才會感嘆「這個數百年來嘖嘖與人口的杏花村,竟找不到一點供人憑吊的資料」其實也不是沒有,只是作家沒有找到罷了,古井亭當時已經存在。
五、結論
山西杏花村起源於唐朝,由於當時的汾州保健酒汾清、羊羔和杏仁露等需要杏仁,所以酒坊附近廣載杏樹,久而久之村名約定俗成。後來隨著汾酒工藝的改變,杏仁不再是釀酒原料,杏花村的杏樹失去保護逐漸消失,村名也漸漸訛傳為綉花村,並且被明清里名取代,杏花村名一直存在。解放後成立杏花村鎮,杏花村由村名變為鎮名。
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山西師大王國梁教授的悉心指導,山西杏花村汾酒廠張志柳先生的熱情幫助,在此一並致謝。
參考資料
1、蕭湘,詩人歌詠的杏花村,杏花村文集[M]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2
2、江地,汾酒歷史初探,文景明柳靜安編杏花村文集[M]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2
3、張立新,杏花村西堡,王愷仁劉瑞祥編汾州滄桑[M]第二卷,北嶽文藝出版社,2003
4、李浴民,馬夏民點較,汾州府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5、汾陽縣志辦,汾陽縣志[M],物候卷外貿卷,海潮出版社 1998
6、侯廷亮,試論開發靜升古鎮的可行性,文物世界[J],2007,1
7、郭雙威,汾酒的文化[M],山西出版社 2004
Origin of village-name abaut Shanxi Xinghua Village
LV Shi-hong
(The Institut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hanxi Teachers』Universty,Linfen,041004 China)
Abstract:Tim

② 黃梅戲五朵金花是

馬蘭,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是迄今為止國內既囊括了舞台劇表演全國最高獎項、又囊括了電視劇表演全國最高獎項的唯一人。2007年,榮獲美國紐約市文化局、林肯表演藝術中心和美華協會頒發的「亞洲最傑出藝術家終身成就獎」。 吳瓊,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人,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1975年進入安徽省藝術學校黃梅班。在黃梅班裡經歷了五年的刻苦訓練。1980年包括吳瓊在內的五朵金花畢業了,同時進入黃梅戲劇院。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她無意中在資料館門口聽到了嚴鳳英的《三年日月濃如酒》,她覺得這是她聽過的最好聽的段子了,於是開始學習嚴鳳英的唱腔。她借來資料天天對著一棵小樹練習,後來終於練成了。那棵小樹也比其它樹先開花。隨之她主演了《女駙馬》,她把嚴鳳英模仿的惟妙惟肖,就像活生生的小嚴鳳英。這場演出獲得了極大成功,還送到國外去演出。隨後她又主演了由時白林作曲的〈孟姜女〉,從此後她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聲音。由她主演的《鳳靈》比馬蘭主演的《嚴鳳英》還要早幾年。曾被評為黃梅戲全國「十佳演員之一」。 吳亞玲,生於1961年,國家一級演員、安徽省政協常委、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 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曾榮獲全國青年演員黃梅戲電視大賽「十佳演員獎」。 中國安慶第二屆黃梅戲藝術節「表演銀獎」。她扮相俊美,氣質溫存,表演含蓄。她在電影《龍女》中演珍姑;電視劇《狐女嬰寧》中飾演嬰寧,《遙指杏花村》中飾演桂芳;舞台劇《天仙配》中飾演七仙女;《女駙馬》中飾演公主;《紅絲錯》中飾演張榴花;《千秋架》中飾演公主;尤其在《紅樓夢》中飾演林黛玉,更是生動的體現了她的表演風格,深受觀眾喜 愛。2002年憑借在《牆頭馬上》中「李千金」一角的出色表演獲得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楊俊1963年出生,安徽當塗人。現任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副院長,黃岡市政協副主席. 1980年畢業於安徽省藝術學校黃梅戲班,畢業後即分配到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到團之後,在《春香鬧學》中飾演春香、《女駙馬》中飾演春紅、《天仙配》中飾演四姐等,又在電視劇《飄然太白》中飾演楊貴妃,《西遊記》中飾演白骨精……。1989年湖北省黃梅戲劇團成立,被調至該團,擔任主要演員,並任業務副團長。先後主演了《天仙配》、《女駙馬》、《未了情》、《雙下山》、《春江月》、《喜脈案》、《不倒的門樓》,以及黃梅戲電影藝術片《血淚恩仇錄》、黃梅戲電視連續劇《貂蟬》等。她主演的《未了情》,榮獲政府最高獎「文華獎」,她本人獲戲劇表演「梅花獎」;由於她表演技藝精湛,獲湖北省最高文藝獎「青年金鳳獎」、「牡丹花杯獎」;1995年,安慶市黃梅戲藝術節,她主演《雙下山》,又獲表演金獎 袁枚別名:袁玫國籍:中國民族:漢出生地:安徽省蕪湖市出生日期:1964年職業:演員,製片人畢業院校:安徽省藝術學校代表作品:《紅樓夢》,《公關小姐》,《孫武》 1978年考入安徽省藝術學校學習黃梅戲,畢業後與吳瓊、馬蘭、吳亞玲、楊俊 一道成為安徽黃梅戲的「五朵金花」; 1983年被中央電視台選中在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扮演襲人一角; 1988年成為廣東電視台演員劇團演員,後主演過《公關小姐》、《趙氏孤兒》、《孫武》、《情滿珠江》等多部家喻戶曉的影視作品; 2000年開始策劃電視連續劇《故鄉的雲》; 2004年4月,《故鄉的雲》在廣州開機,袁玫正式出任執行製片人。

③ 《我在天堂等你》中辛明辛醫生的扮演者是誰

趙崢--飾辛 明 趙 崢個人檔案 姓名:趙崢 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97本科 , 現任職於北京人藝 身高:182cm 星座:金牛座 體重:73kg 血型:B型 籍貫:西安 年輕的他無論是舞台功底還是屏幕經歷都很深厚,他經常排演話劇, 而且活躍於電視屏幕,接拍多部影響力大的電視劇, 而且還觸電於眾星雲集的電影《夜·明》。深厚的表演功底, 游刃有餘的氣質,自然到位的表演, 讓很多導演和觀眾都情不自禁的喝彩。 2002年,中國首部反特懸疑劇《誓言無聲》 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成功演繹反間諜戰士駱戰。 該劇一舉拿下當年「飛天獎」四個獎項! 電視劇: 1、2002年《誓言無聲》飾演 駱戰 導演:毛衛寧 合作演員:高明、王海燕 2、2003年《浮華城市》飾馮葦一 導演:汪俊 編劇:張欣 合演演員:蓋麗麗 3、2004年《香樟樹》飾韓波 導演:胡玫 合作演員:潘虹、梅婷、謝潤、劉琳 4、電視劇《我在天堂等你》飾辛明 導演:馬功偉 合作演員:巫剛、羅海瓊 5、電視劇《青春正步走》(又名《特戰DR師》) 飾演:韓朝陽 導演:王連平 合作演員:杜志國、劉小峰 6、電視劇《血色迷霧》飾大少爺 導演:柳雲龍 合作演員:柳雲龍、吳冕 7、電視劇《杏花村》飾季宗齊 合作演員:馬少驊、童蕾 電影 2007年《夜·明》飾 羅肇麟 導演:趙崇基 合作演員:趙文宣、吳越、李心潔

④ 尹桂芳介紹

尹桂芳,女,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原名尹喜花,浙江新昌人,1919年12月1日出生於浙江省新昌縣西門外小龍潭村(今屬七星街道下坎村)。越劇小生流派--尹派藝術創始人,被稱為"越劇皇帝","越劇十姐妹"之一。10歲入越劇之鄉的嵊縣學藝,後改入醒獅劇社、大華舞台跟班。出科後在寧波、紹興、杭州等地演出。1946年在上海創建芳華越劇團,1959年隨越劇團遷往福建。歷任上海、福建芳華越劇團團長,上海老閘區第一屆政協副主席,黃浦區第一屆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劇協福建分會副主席。曾在《紅樓夢》、《西廂記》、《沙漠王子》、《盤妻索妻》、《屈原》、《梁山伯與祝英台》、《江姐》等劇目中成功塑造了多個人物形象,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早年經歷:
1919年12月1日(農歷己未年十月初十日)她出身在清貧的家庭。七歲喪父。
1929年進當地醒獅劇藝社學藝,學花旦。可是所投的科班兩次解散,後考進嵊縣華堂鎮大華舞台。
1933年冬她離開科班,與別人搭班在浙東的寧波、紹興、杭州一帶演出。
1934年年底,沈家門一個戲班請新鳳舞台出身的葉彩金唱頭肩旦,聘剛從瑞雲舞台滿師的竺水招唱二肩旦,唯獨缺少小生,這位班主聽說尹桂芳旦角、生角兼能,於是一邊託人來聘請,一邊自作主張地將尹桂芳取名為"尹雲峰",掛出了牌子。尹桂芳到了沈家門,一見此狀,哭笑不得。由花旦改演小生,誰知用"尹雲峰"的名字扮演小生,竟使她成了名。
1935年正式在沈家門登台,這以後,尹桂芳跟隨多個演出班子,輾轉演出於新昌、嵊縣、寧波、杭州等地。
人物經歷:
1938年尹桂芳正式進軍大上海,加盟了舊上海老閘橋旁的永樂戲院,後在同樂戲院領銜演出。那個時期,正是上海越劇由花旦台柱向小生台柱過渡的時期。
1940年秋,尹桂芳與竺水招合作掛頭牌。
1941年,《呂布與貂蟬》。
1942年6月,尹桂芳與來自四季春班的傅全香在老閘大戲院演出了《黃金與美人》、《春花泣秋風》等新戲。 1944年,尹桂芳不顧劇場老闆的反對,在竺水招的支持下,請來了編導人員,並採用立體布景、寫實的道具和效果、新穎的燈光,在龍門大戲院演出了《雲破月圓》,又演出了《殉情》,觀眾反應良好。
1945年春,她聘請洪鈞、徐進、弘英、蘭明等先後編演了《石達開》、《夜短情長》、《寶玉與黛玉》、《春閨夢里人》、《幾時重相見》、《荒島恩仇記》、《沙漠王子》等新戲,影響進一步擴大。尤其是《寶玉與黛玉》中的《寶玉哭靈》和《沙漠王子》中的《算命》唱段,在電台播唱後,聽眾反響強烈,越劇改革取得了一定的交果。這時尹桂芳的演技也日臻成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流派。
1946年,她與竺水招搭檔成立芳華越劇團,任團長。長期演出於境內貴州路麗都大戲院,先後演出了《雲破月圓》、《殉情》、《石達開》、《葛嫩娘》、《光緒與珍妃》等一大批既有思想內涵又能吸引觀眾的新戲,尤其是《寶玉與黛玉》、《沙漠王子》和時裝戲《回頭想》、《秋海棠》、《浪盪子》等戲,接二連三地引起轟動。由於她藝德出眾、人品高尚,越劇姐妹們都親切地稱她為"尹大姐"。尹桂芳扮演《梁祝哀史》的梁山伯
1947年,她積極支持袁雪芬倡導的《山河戀》義演活動,放棄了自己原定拍攝電影《王孫公子》的計劃。
1948年,先後與傅全香、王文娟搭檔,在蘭心和新光兩家劇場主演了《陸文龍》、《浪淘沙》、《魯男子》、《桃花扇》等新戲。越劇觀眾投票選舉"越劇皇帝",色藝雙絕、德藝雙馨的尹桂芳榮登榜首。
1951年,在大眾劇場義演《杏花村》,為抗美援朝捐獻"越劇號"飛機作出貢獻。
1952年在麗都大戲院排演了古典名劇《西廂記》和新編歷史劇《信陵君》、《陳勝吳廣》,《梁祝哀史》等。
1954年,華東戲曲匯演,她主演的《屈原》獲得劇本、表演、音樂一等獎。
1955年當選為上海市人民代表。
1958年,在現代劇《紅花村》中扮演先進的服務員,產生了不小的社會反響。
1959年起為福州市人民代表。
1959年1月25日,尹桂芳率"芳華越劇團"全體演職員六十三人,登上了從上海開往福州的第53次列車。她懷著一股熱情,毅然舉團遷往福建,到八閩之地去繼續播撒越劇藝術的種子。尹桂芳曾在《紅樓夢》、《西廂記》、《沙漠王子》、《盤妻索妻》、《屈原》、《梁山伯與祝英台》劇目中成功地塑造了賈寶玉、張生、梁玉書、梁山伯、屈原、等人物形象,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芳華越劇團在尹桂芳的領導下,培養出一批"尹派後秀",在歷屆省戲劇會演中,均獲獎。
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尹桂芳扮演《屈原》中的屈原
1963年起,任福建省政協委員。
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常年處於極其惡劣的生活環境中,加之以一些非人待遇對身體所造成的侵害,尹桂芳倒下了,中樞神經損傷,一手一足癱瘓。身殘志不殘,仍然為振興越劇事業,培養越劇新人積極地貢獻自己的力量。粉碎"四人幫"後,尹桂芳帶病恢復了"芳華"。
1978年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並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福建分會副主席。現任福建省政協委員、芳華越劇團名譽團長。
1979年處於半癱瘓中的尹桂芳,在上海藝術研究所和上海越劇院的幫助下,舉辦了盛況空前的"尹桂芳越劇流派演唱會"。這一天,她重新登台,與袁雪芬一起,唱起了《山河戀》的"送信"選段。容納一萬多人的文化廣場座無虛席。她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培養尹派接班人的工作中去,是尹桂芳藝術生命的延續,用她自己的話說:殘了尹桂芳,自有後來人。 1986年芳華越劇團在福州舉行規模龐大的建團40周年大會及尹派藝術演唱會。
1990年12月10至17日,芳華越劇團首次應邀出訪香港,演出了《紅樓夢》、《玉蜻蜓》、《何文秀》等優秀劇目,香港同胞首次欣賞到芳華的藝術風采。
2000年3月1日上午08:15分,尹桂芳走了,但她卻留下一筆閃光的越劇藝術遺產。

⑤ 馬蘭幾歲了

馬蘭
馬蘭

馬蘭,黃梅戲演員,生於1962年,祖籍安徽太湖。母親是黃梅戲演員,父親是舞台設計兼編劇。她1975年考入安徽藝術學校黃梅戲班,五年後分配到安徽省黃梅戲劇院。

馬蘭扮相甜俊,表演細膩,嗓音甜美。擅演劇目:《女駙馬》、《天仙配》、《龍女》、《風塵女畫家》、《遙指杏花村》、《無事生非》、《西廂記》、《劈棺驚夢》、《紅樓夢》、《梁祝》、《鞦韆架》及電視劇《嚴鳳英》等。

所獲獎項:1986年中國戲劇梅花獎;1988年中國電視金鷹獎和飛天獎最佳女主角獎以及第二屆全國電視十佳演員;1985年全國黃梅戲中青年演員廣播大獎賽和1989年全國黃梅戲青年演員電視大賽十佳演員獎;還曾榮獲文華獎和白玉蘭獎。

馬蘭(Kalimeris indica (Linn.) Sch.)

菊科。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50厘米。莖生葉披針形,倒卵狀長圓形,長3-7厘米,寬1-2.5厘米,邊緣中部以上具2-4對淺齒,上部葉小,全緣。頭狀花序呈疏傘房狀,總苞半球形,直徑6-9毫米,總苞片2-4層。邊花舌狀,紫色;內花管狀,黃色。

嫩莖葉作蔬菜;全草亦入葯。

【別名】魚鰍串、泥鰍串、雞兒腸、田邊菊、路邊菊、蓑衣草、脾草

【來源】

本品為菊科馬蘭屬植物馬蘭Kalimeris indica(L.) Sch.-Bip.[Aster indicus L., Boltonia indica Benth., Asteromaea indica (L.) Blume]。以全草或根入葯。夏、秋採收。洗凈,鮮用或曬干。註:裂葉馬蘭Kalimeris mongolica(Franch.) Kitam.[Aster mongolicus Franch.]功效與馬蘭同。

【源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地下有細長根狀莖,匍伏平卧,白色有節。初春僅有基生葉,莖不明顯,初夏地上莖增高,基部綠帶紫紅色,光滑無毛。單葉互生近無柄,葉片倒卵形、橢圓形至披針形。秋末開花,頭狀花序。瘦果扁平倒卵狀,冠毛較少,弱而易脫落。

【性味歸經】辛、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血,消積。用於感冒發燒,咳嗽,急性咽炎,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傳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小兒疳積,腸炎,痢疾,吐血,崩漏,月經不調;外用治瘡癤腫痛,乳腺炎,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備注】

(1)對於血熱妄行的出血症,可配合仙鶴草、鐵莧菜、菊葉三七、側柏葉等止血葯同用;用治咽喉腫痛,可配合板藍根、筋骨草等清熱解毒葯物同用。用治濕熱黃疸,可配合茵陳、山梔、大黃、平地木等葯同用;治療濕熱下注膀胱,小便淋瀝刺痛,可配合鳳尾草、扁蓄、瞿麥、海金沙、車前草等葯同用。此外,還可用於毒蛇咬傷,可將新鮮全草,洗凈,搗爛外敷患處,或配合野菊花、半枝蓮等同用。

【摘錄】《全國中草葯匯編》

馬蘭 馬來西亞丁加奴州一縣。濱臨南海,岸線平直,海灘沙細松軟。每年7-8月夜晚為海龜上岸產卵季節,居民收集龜蛋,遊客來此觀

⑥ 王大治背景超強大

王大治是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秦腔藝術家之子。其父母是陝西眉戶劇團的老演員 。2004年,王大治的父親去世,王大治還有三個姐姐,都是陝西歌舞劇院的演員。

王大治,1977年1月31日出生於西安,演員、歌手。1995年參演了電影《太後吉祥》並由此進入演藝圈;1997年參演周曉文、劉京執導的電影《商鞅傳奇》;2001年王大治在由付靖生執導的電視劇《生活秀》中演出。

(6)老電影杏花村的演員表擴展閱讀

王大治演過很多經典影視如,比如《我的團長我的團》《士兵突擊》《相愛十年》等。

8歲時,王大治在學校《血淚仇》中奉獻了一版「校歷史上表演最好的」狗娃而聲名大噪。在校期間,和發小苗圃一起,參加了全國影視表演大賽,從陝西一路過關斬將沖進全國10強,最終榮獲全國男生組表演第一名的成績。

隨後出道後,又演過很多角色,偷槍的慣犯,也演過刑警「笑面猴「。06年被導演挖掘飾演《士兵突擊》許二多,看似一個不起眼的角色,可是人物性格卻很復雜。

一方面是游手好閑、不切實際的表面性格。另一方面,在家庭突變後,他又轉變戲路,演繹出一個作困獸之斗的男人形象。王大治的戲雖然不多,但是每次總能帶著問題去詮釋角色,最厲害的莫過於他有著過目不忘的記台詞功底。

⑦ 韓再芬和黃新德合作過多少部黃梅戲,哪幾部

答:韓再芬和黃新德合作過很多部黃梅戲,有電視劇《潘張玉良》、《徽州女人》、《李師師與宋徽宗》、電影《生死擂》、《六尺巷》等。
1、韓再芬,1968年3月20日生於安徽,中國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安徽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安徽文聯副主席、[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第五屆、六屆、七屆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代表。第四屆、五屆全國戲劇家代表大會代表。現任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院長,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協常委。1984年因主演黃梅戲電視連續劇《鄭小姣》一舉成名,代表作品有《女駙馬》、《楊貴妃》、《孔雀東南飛》、《徽州女人》、《徽州往事》等。
2、黃新德,男,漢族,1947年8月出生,安徽省懷寧縣清河鄉溫橋村黃老屋人。中專文化,民盟成員。1965年畢業於安徽省藝術學校黃梅戲班,畢業後分配到安徽省京劇團。現任安徽省文聯副主席,安徽省劇協主席,安徽省黃梅戲劇院藝術總監,中國劇協理事,國家一級演員、連續4屆全國政協委員、文化部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代表作品 《龍女》、《梁祝》、《詩仙李白》、《遙指杏花村》、《潘張玉良》等。

⑧ 李瑞芳的介紹

李瑞芳,1935年12月21日出生於甘肅天水,眉戶戲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旦角。121953年《梁秋燕》在長安大舞台首演後,連續演出一千場,李瑞芳因此成名。1956年主演《金琬釵》,是碗碗腔從皮影戲搬上舞台的第一出戲。1958年 《梁秋燕》巡演得到藝術大師梅蘭芳、曹禺、田漢、馬少波、郭沫若等藝術家、作家的指導。1982年《杏花村》被拍為戲曲電影並獲藝術節金獎。同時被調任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被評為國家有特殊貢獻的表演藝術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32005年,地方政府為紀念她對藝術的突出貢獻《李瑞芳五十年藝術生涯》、李瑞芳紀念郵票在西安出版發行。2011年,獲秦腔表演藝術家終身成就獎。

⑨ 安慶黃梅戲五朵金花是那幾個

馬蘭
1962年4月23日出生於安徽太湖縣,原籍安徽壽縣。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是迄今為止國內既囊括了舞台劇表演全國最高獎項、又囊括了電視劇表演全國最高獎項的唯一人。
表劇目馬蘭演出的黃梅戲劇目:舞台劇《女駙馬》、《龍女情》、《風塵女畫家》、《無事生非》、《遙指杏花村》、《紅樓夢》、《梁祝》、《鞦韆架》、《百花贈劍》,影視劇《龍女》、《嚴鳳英》、《 西廂記》、《劈棺驚夢》、《遙指杏花村》。
馬蘭演出或錄制的眾多老戲、小戲及新創曲目:《天仙配》、《牛郎織女》、《小辭店》、《打豬草》、《夫妻觀燈》、《王小六打豆腐》、《戲牡丹》、《春香鬧學》、《桃花扇》、《白蛇傳》、《蘇詞新曲》等

吳瓊
國家一級演員,代表作品有《女駙馬》、《孟姜女》,《天仙配》等;

吳亞
玲國家一級演員,安徽省政協常委、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梅花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曾獲全國青年演員黃梅戲電視大賽"十佳演員獎"。她扮相俊美,氣質溫存,表演含蓄。在當年的「五朵金花」中,只有吳亞玲還在安徽,堅守在傳統黃梅戲的舞台上。在許多編排的新戲里擔任女主角,並頻頻在電視畫面上亮相,還協助夫君管理著黃梅戲劇院。,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曾榮獲全國青年演員黃梅戲電視大賽「十佳演員獎」。 中國安慶第二屆黃梅戲藝術節「表演銀獎」。她扮相俊美,氣質溫存,表演含蓄。她在電影《龍女》中演珍姑;電視劇《狐女嬰寧》中飾演嬰寧,《遙指杏花村》中飾演桂芳;舞台劇《天仙配》中飾演七仙女;《女駙馬》中飾演公主;《紅絲錯》中飾演張榴花;《千秋架》中飾演公主;尤其在《紅樓夢》中飾演林黛玉,更是生動的體現了她的表演風格,深受觀眾喜愛。2002年憑借在《牆頭馬上》中「李千金」一角的出色表演獲得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袁枚
姓名:袁枚
性別:女
國籍:中國
出生年份:1962年
籍貫:安徽省蕪湖市
從藝經歷
1978年考入安徽省藝術學校學習黃梅戲,畢業後與馬蘭、吳瓊、吳亞玲、楊俊一道成為安徽黃梅戲的「五朵金花」;
1983年被中央電視台選中在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扮演襲人一角;
1988年成為廣東電視台演員劇團演員,後主演過《公關小姐》、《孫武》、《情滿珠江》等多部家喻戶曉的影視作品;
2000年開始策劃電視連續劇《故鄉的雲》;
2004年4月,《故鄉的雲》在廣州開機,袁玫正式出任執行製片人。現為省政協委員、省青聯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表演藝術學會會員
電影作品
情滿珠江(1994) .... 何歡
北京小妞 (1991)
神秘夫妻 (1991)
亂世香港(1990)....徐燕香
紅樓夢-第6部 (1989) .... 襲人
紅樓夢-第3部 (1989) .... 襲人
紅樓夢-第4部 (1989) .... 襲人
紅樓夢-第5部 (1989) .... 襲人
紅樓夢-第2部 (1988) .... 襲人
紅樓夢-第1部 (1988) .... 襲人
仗義小伙兒 (1987) .... 小雪
俠女十三妹 (1986) .... 何妻
峨眉飛盜 (1985) .... 霞妹
月到中秋 (1983) .... 方澍
紅色郵路 (1966) .... 王玉蓮
汾水長流 (1963) .... 杜紅蓮
北大荒人 (1961) .... 黃燕子
青春的腳步 (1957) .... 林美蘭
電視劇作品
《新來的班主任》
《雨霧》
《母親與玫瑰》
《街上靜悄悄》
《拔根蘆柴花》
《第二個峽谷》
《何日彩雲歸》

楊俊
1963年出生,安徽當塗人。現任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副院長,黃岡市政協副主席.
1980年畢業於安徽省藝術學校黃梅戲班,畢業後即分配到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到團之後,在《春香鬧學》中飾演春香、《女駙馬》中飾演春紅、《天仙配》中飾演四姐等,又在電視劇《飄然太白》中飾演楊貴妃,《西遊記》中飾演白骨精……。1989年湖北省黃梅戲劇團成立,被調至該團,擔任主要演員,並任業務副團長。先後主演了《天仙配》、《女駙馬》、《未了情》、《雙下山》、《春江月》、《喜脈案》、《不倒的門樓》,以及黃梅戲電影藝術片《血淚恩仇錄》、黃梅戲電視連續劇《貂彈》等。她主演的《未了情》,榮獲政府最高獎「文華獎」,她本人獲戲劇表演「梅花獎」;由於她表演技藝精湛,獲湖北省最高文藝獎「青年金鳳獎」、「牡丹花杯獎」;1995年,安慶市黃梅戲藝術節,她主演《雙下山》,又獲表演金獎……
吳亞玲
生於1961年,國家一級演員、安徽省政協常委、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 吳亞玲
,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曾榮獲全國青年演員黃梅戲電視大賽「十佳演員獎」。 中國安慶第二屆黃梅戲藝術節「表演銀獎」。她扮相俊美,氣質溫存,表演含蓄。她在電影《龍女》中演珍姑;電視劇《狐女嬰寧》中飾演嬰寧,《遙指杏花村》中飾演桂芳;舞台劇《天仙配》中飾演七仙女;《女駙馬》中飾演公主;《紅絲錯》中飾演張榴花;《千秋架》中飾演公主;尤其在《紅樓夢》中飾演林黛玉,更是生動的體現了她的表演風格,深受觀眾喜愛
2002年憑借在《牆頭馬上》中「李千金」一角的出色表演獲得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⑩ 誰知道這個女演員是誰啊 叫什麼名字

演的叫杏花。演員是
翟星月,女,黑龍江人,演員;出生日期:1987年8月15日 星座:獅子座 家鄉:黑龍江省 五大連池市 龍鎮 籍貫:遼寧阜新 學校信息:2000年至2005年就讀於遼寧省藝術學校 中國舞專業
2005年至2009年就讀於遼寧大學本山藝術學院影視表演專業 經紀公司:本山傳媒
興趣愛好:表演舞蹈音樂
2010年12月上映的電影《大笑江湖》中扮演「紅鳳凰」。
2011年09月12 參加黑龍江衛視中秋晚會合唱《月光》
2011年參演《鄉村愛情交響曲》扮演蘇玉紅
2012年參演《鄉村愛情小夜曲》扮演蘇玉紅
2012年參演《活佛濟公3》扮演李星月
2012年參演《不是錢的事》扮演王多多
2012年參演《說書人》扮演金屜
2013年參演《鄉村愛情變奏曲》扮演蘇玉紅
2013年參演《櫻桃紅》扮演小玉

閱讀全文

與老電影杏花村的演員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香港澳門舊電影大全 瀏覽:717
電影完整版街頭俏妞 瀏覽:836
電影紅辣椒的圖片 瀏覽:72
張家輝圖片和古天樂電影里的 瀏覽:410
卡特琳娜莫里諾大尺度電影 瀏覽:332
泰國電影斬首 瀏覽:878
電影中英文名字大全 瀏覽:666
三岔口的電影結局 瀏覽:931
強哥結局是什麼電影 瀏覽:67
大的海怪電影 瀏覽:907
地什麼的電影 瀏覽:625
有趣的最新電影愛情 瀏覽:931
茂名電影院哪個好 瀏覽:998
破綻電影完整 瀏覽:800
一部關於房間的驚悚電影 瀏覽:566
65年台灣經典電影 瀏覽:1000
海王出生電影音樂 瀏覽:865
電影圖片羨慕別人的感情 瀏覽:7
電影座點陣圖片 瀏覽:483
菜頭電影完整版 瀏覽: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