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飛奪瀘定橋22人來自哪裡
22勇士為何 只有5位留下名字?
比起紅軍強行軍創造的奇跡,22勇士飛奪瀘定橋更是奇跡中的奇跡。22勇士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早已為人們熟知,然而,在22個勇士中,如今只有5個人的名字被後人得知,其餘的大多數人,我們甚至連他們的名字是什麼都已不知道。
強渡大渡河17勇士的名字,是因為《戰士報》一八六期上的記載而被後人得知。然而,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名字,卻沒有得到這樣幸運的記載。
同為紅一軍團所屬的部隊,為什麼紅一軍團政治部編印的《戰士報》只登載了17勇士的名字卻沒有登載22勇士的名字?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心中的一個困惑。王永棉老人給出了這樣的猜測:目前人們所能找到與紅軍大渡河戰役有關的《戰士報》,只有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一八四期和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一八六期,它們的原件都收藏於中國軍事博物館。強渡大渡河戰斗是5月25日打響的,而飛奪瀘定橋戰斗是5月27日打響的。一八四期《戰士報》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前一天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的戰斗,而到了一八六期《戰士報》,內容已經是介紹大渡河全部戰役的情況,頭條標題就是《大渡河沿岸勝利的總結》。這樣我們自然就可以想到,這中間一定還有《戰士報》第一八五期,而且這張報紙的內容差不多可以肯定就是介紹飛奪瀘定橋的戰斗。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合理地猜想,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名單就登載在一八五期的《戰士報》上?而一八六期《戰士報》登載17勇士的名單,是對一八四期《戰士報》應該登而未登的內容的一個補充?
這僅僅只是一個猜測。當然,也存在著另外的可能,就是因為報紙版面所限,它們來不及去登載那22個勇士的名字了。《戰士報》第一八五期已經缺失,給紅軍歷史研究帶來太多的問號。
22名勇士是怎麼選出來的?
事實上,關於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到底是21名,還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戰士報》,上面寫的就是「二連21個英雄首先爬鐵鏈冒火過河」。現在,根據時任紅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發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憶文章《飛奪瀘定橋》,人們把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定為22名。
1986年,王永棉在瀘定縣委派下,趕赴北京拜訪當年紅四團黨總支書記、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鐵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員的羅華生將軍。羅將軍告訴王永棉,當年的22勇士,是他親自到二連挑選出來的。當時他挑人的標準是,凡是幹部,包括連長、指導員、黨支部書記及排長,首先要挑出來。曾經是戰斗英雄的,比如在渡烏江戰役中立過功的,也要挑出來。平時作戰勇敢的,挑出來。挑選出來的人,必須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起碼也要是入黨入團積極分子。突擊隊的任務是二連連長廖大珠搶下來的,就由廖大珠擔任突擊隊的隊長。
1985年,瀘定縣籌備「飛奪瀘定橋」勝利50周年紀念慶典,王永棉受縣里委派赴北京邀請楊成武將軍參加慶典,曾當面向楊將軍詢問有關22勇士的線索。楊將軍告訴王永棉,當年戰事非常緊張,打完瀘定橋,部隊又繼續向前打,22勇士的名字沒有來得及記下來。後來在長征路上,他們多數同志都先後犧牲了。當時,楊成武將軍說到這些時,情緒十分激動,他一遍一遍地呼喚——我的22名勇士,你們在哪裡,在哪裡啊,說著說著,竟老淚橫流……
根據楊成武、羅華生等老將軍們的回憶,飛奪瀘定橋22勇士中,有4個人的名字是可以記起來的,他們是:二連連長廖大珠,二連政治指導員王海雲,二連支部書記李友林,及抽調支援的三連支部書記李金山。
瀘定縣的同志們在解放後的追訪中,還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長劉梓華。
第5位勇士的下落是怎樣找到的?
在瀘定橋邊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里,庄嚴肅穆地豎立著22根方柱子,它們代表著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它們絕大多數是無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這5根柱子中,只有一根上面雕刻有頭像,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劉梓華。
22名勇士中,惟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劉梓華,劉梓華的雕刻頭像就是根據他本人的相片製作的。關於劉梓華下落和相片的獲得,有一個曲折艱難的尋訪過程,而我們的采訪對象王永棉就親身參與了這個過程。
在王永棉的日記本上清楚地記著,1974年10月19日,當時的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長朱丹,在一次會議上提出,新中國成立這么多年,紅軍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情況和下落,還一直搞不清楚,實在說不過去,瀘定縣的同志們要下力氣搞點調查。朱丹是一位演員,曾經在電影《達吉和她的父親》中扮演父親。也許與朱丹的這次講話有關吧,也許還有別的什麼推動力量,1975年,瀘定縣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一個紅軍長徵文物調查小組,由三人組成,王永棉擔任了組長。
從1975年5月到9月,近5個月的時間里,調查小組從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江西、湖南、貴州、廣西,差不多繞半個中國走了一圈,搜集有關的紅軍長徵文物,其中調查22勇士下落是他們時刻放在心頭的一項重要任務。
1975年8月,調查組來到江西南昌,在參觀江西的革命烈士紀念館時,在一個大陳列廳里,看見掛著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個歷史時期參加革命戰爭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還有他們的簡單生平。
王永棉一個一個認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陣狂喜。他發現了一個叫劉梓華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紹中寫著,「劉梓華同志是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英雄之一。」
王永棉連忙叫來一起去的同志,但一個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沒有?前面寫的是強渡大渡河啊。」自從楊得志將軍寫了《強渡大渡河》、楊成武將軍寫了《飛奪瀘定橋》兩篇文章後,這兩個詞幾乎成了專用片語,分別特指發生在安順場和瀘定橋的戰斗。
但這畢竟是個重大發現,他們立即去找紀念館的管理同志,但對方告訴他們紀念館所知的情況也只限於展覽內容這么多,不過他們告訴王永棉,這些材料的來源是河北省廊坊軍分區。
1976年1月26日,瀘定縣方面給廊坊軍分區去信去函,了解有關劉梓華同志的情況。1977年1月15日,瀘定縣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劉梓華就是當年飛奪瀘定橋的英雄,並說明劉梓華生前系天津廊坊軍分區的副參謀長,1951年患惡性淋巴腫瘤去世。
廊坊軍分區的來信雖然令人鼓舞,但也很簡單抽象。為了進一步了解求證事實,1978年5月,瀘定縣方面派出鄭發榮、文榮普兩位同志前往廊坊軍分區調查。那時候,劉梓華同志的妻子還在,他的兒子也在。他們分別從軍分區方面和劉梓華家中借來了劉梓華的「軍人登記表」和日記本。而在王永棉手中,至今仍保留著當年劉梓華「軍人登記表」的抄錄件。
在這份抄錄件上,記者看到,其中幾項是這樣寫的:
劉梓華。籍貫:江西萍鄉縣安源區二鄉梓木村。1929年入伍,1931年6月參加共產青年團,1933年8月轉黨,介紹人:肖華。作戰次數:無數。負傷次數:9。殘廢等級:二等。在受過何種獎勵一欄中,說明系長征渡過烏江和大渡河十七、十八勇士之一。在受過何種處分一欄中,說明因1936年丟掉18英雄獎章,而受到黨內警告一次。特別關鍵的一點是,在履歷欄中清楚填寫著,1935年2月起,在紅軍一軍團二師四團一營二連任副班長。而這正是擔負飛奪瀘定橋任務的連隊!
22勇士為何只是18枚獎章?
這里還有一個疑問,飛奪瀘定橋是22勇士,為什麼在劉梓華的軍人登記表中,寫的卻是18勇士,丟失的也是18英雄獎章?王永棉告訴我們,據楊成武將軍回憶,飛奪瀘定橋戰斗結束後,點名時發現,22勇士在戰斗中犧牲了3名或4名同志,具體是3名還是4名,楊將軍也記不清了。如果是犧牲了4名同志的話,那麼剩下的剛好是18勇士!我們可以想像,在長征的特殊環境下,對犧牲同志的獎勵既無法記入檔案,也無法寄往家中,也許就只把獎章頒給活下來的同志,那麼獎章也就只是18枚英雄獎章了。
回到北京後,記者在美國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寫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找到了旁證,書中在寫到飛奪瀘定橋戰斗時說道:「在這場拚死的攻擊中,二十二人中有十八人活下來了,而且沒有受傷。」
大渡河上的紅軍勇士們,我們今天已經難以找到他們的完整下落,但是他們的精神,已經深刻感染、影響了無數後來人,包括我們面前那些可愛可敬的采訪對象們
㈡ 電影《我的長征》的主要內容
江西蘇區,十五歲少年王瑞(鍾秋 飾)全家四口跟中央紅軍進行長征,湘江戰役時,父親被炮火擊中,臨終前囑咐兒子:跟著走。
就在這時,他第一次結識了毛澤東(王英 飾)。遵義會議後,擔任警衛的王瑞目睹了毛澤東、賀子珍(趙琳 飾)夫婦為革命大局丟掉剛出生的女兒,他更加堅定了自已的戰斗意志,在毛澤東的正確指揮下,紅軍取得了婁山關戰役的勝利。
在通過涼山地區時,他的姐姐竹妹子(王嘉 飾)英勇犧牲,王瑞失去了第二個親人。飛奪盧定橋戰鬥打響後,他的姐夫肖德昌(齊奎 飾)又把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大渡河中。在盧定橋頭,毛澤東發出的感嘆激勵了王瑞一生……
(2)電影飛奪瀘定橋演員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王瑞
演員鍾秋
一個16歲的小紅軍戰士身上,他經歷了長征的炮火,也在長征中失去了所有的親人,殘酷的戰爭給他留下了深深的創痛,父親和連長的教誨一直堅定著他的信念。
2、毛澤東
演員王霙
共產黨領導人,為了堅守紅軍的紀律,甚至在緊急環境中被迫丟掉了剛剛出生的女兒。
3、竹妹子
演員王嘉
王瑞的姐姐,野戰醫院的護士,在反動頭人勾結白匪發動的戰爭中犧牲。
4、肖德昌
演員齊奎
王瑞的姐夫,在飛奪瀘定橋的戰斗中犧牲,從懸空的鐵索上彈落到洶涌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
㈢ 鐵索橋的飛奪瀘定橋
在關嶺、晴隆二縣交界的北盤江渡口。兩峰夾峙,一水中絕,斷崖千尺,壁立如
削。是古代由黔入滇的必經之處。東西兩岸相距約80米,水流急湍。明崇禎四年(1631年)貴州按察使朱家民倡議建鐵索橋,冶大鐵鏈數十條貫於兩岸岩石間。其上橫鋪木板兩重,厚約27厘米,闊約3米。兩邊架設高約3米的網狀鏈條護欄,橋頭附有方便行旅休憩、避雨的樓堞設施。據徐霞客現場觀察,該橋「望之縹緲,然踐之則屹然不動。日過牛馬百群,皆負重而趨」。清代曾多次修建,在河岸疊以大木,鎮以巨石,參差使成拱狀,將鏈板牢牢托住。並附有盾欄、版屋。由是行人可魚貫而越,較前又勝一籌。兩岸古樹陰森,碑石兀立,琳宮縹緲,輝煌掩映。前人視為「千尋金鎖橫銀漢,百尺丹樓跨彩鳳」的黔中勝跡。 盤江狗肉歷史悠久盤江狗肉歷史悠久。1982年,有一從關嶺縣花江來盤江入贅的
劉老四殺狗開業,食客眾多,生意興隆。接著羅姓、何姓、申姓、劉姓、張姓等數十家都相繼開起狗肉店。盤江狗肉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時期因當時局限,狗肉作為滋補對身體虛弱、腎虧泛力、病後恢復、小兒尿床等有葯理作用,沒有形成市場化。隨著歷史與時間的沉澱,到1966年,軍工廠礦落戶盤江後,拉動了盤江狗肉的發展。七十年代來,隨著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盤江狗肉逐漸形成產業化,又地處湘黔主幹線,交通便利,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生意十分紅火。八十年代,盤江狗肉已名揚國內外,盤江街上一百多戶人家,狗肉店已發展到50來戶。後因貴新高等級公路的開通,對盤江狗肉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力。到盤江有狗肉餐館29家,能一次性接待客人5300餘人。這些店家一方面注重花江狗肉烹飪的特點,另一方面進行新的創造。過去殺狗要燒毛,讓其皮開肉綻,焦黑難看。是用沸水浸燙後扯去皮毛,洗刮干凈,煮熟後再塗上菜油,使狗肉白嫩,冒出水珠,油光發亮;加之盤江生意人在佐料方面有新的配製,如在砂仁、木姜的基礎上,再添上白扣、草果、山奈等佐料。所以色香味俱佳,省內外來往人氏多以在盤江吃上一餐狗肉為樂。 安順地戲面具地戲在安順地區廣為流傳,其表演內容大多以注重忠義、尚武精神的「楊家將」、「薛家將」、「三國」、「風神榜」等為主。每年春節之後、十五以前,當地農民便在露天平台上自編自演世代相傳的地戲,稱為「玩新春」。在穀子揚花季節則演出「跳米花神」,預祝豐收,同時也寄託著農民的美好願望。地戲種類繁多,主要有民間戲、宮庭戲、軍戲、寺院戲等4種類型。地戲面具又稱為「地戲臉子」,是代表角色身份的一種誇張面容的化妝手段。正戲中24個面具代表24
個神,各有其名,稱為「24戲神」。演員把面具頂在額頭上,便於人們觀賞不同人物的性格。地戲臉子是採用白楊木和丁香木雕刻而成。它既是地戲的精華所在和地戲演出必不可少的道具,又是彩繪木雕中不可多得的藝術品。拜樹節(農歷正月初三)又稱「祭山神」。節間用樹枝扎小屋放置於大神樹下,插彩旗,牽祭品繞樹宰殺祭祀,點燃香、燭、紙,請山神入座祭之。這一節日使得許多仡佬村寨至今仍然保存著千年古樹。油菜花旅遊節(公歷3月)活動地點在安順、興義一帶的景點。活動內容有觀賞油菜花田園風光,游雲峰八寨,觀九溪屯堡,賞天落灣民間風情等。吃新節(農歷七月)農作物初熟的時候,仡佬族會擇吉日「嘗新」。是時,人們到莊稼地里,隨意選摘幾穗稻穀、包穀、豆角等「嘗新」。吃新節還會殺牛祭祖,全寨子開始收割莊稼。踩蘆笙堂(農歷七月十五)這天,參加表演者列隊進入侗寨公共場所,指揮者引導隊員按事先測定的子午線踩踏入場,蘆笙齊奏,隊員們按蘆笙曲調的緩急抑揚,健步起舞,表演威武雄壯的蘆笙團體操。相月亮(農閑季節)安順苗族男女青年獨有的社交風俗,因常在月夜進行而得名。每當農閑季節,星月之夜,青年男女結隊而出,在鄉郊曠野上或談話對歌,或吹笙弄笛。通過多次相月,互贈定情之物,感情濃篤者可定終身之約。 航空安順黃果樹機場已經通航,機場位於市區南部、距離市中心六公里,目
前開通了北京、大連、青島、昆明航線。鐵路通過川黔、湘黔、黔桂鐵路,安順與省外各地相連,來自北京、上海、重慶、廣州的列車均在這里停靠。貴昆鐵路貫穿安順全境,旅遊專列「黃果樹」號每日往返於貴陽和安順之間。安順火車站位於南華路,離汽車南站很近。小貼士:火車站有貴州省實用地圖冊賣,15元。公路貴黃高速公路從貴陽經安順直達黃果樹,僅需2個小時,給旅遊者提供了方便。此外,安興、安六、安畢公路亦穿境而過。遊客可在貴陽火車站對面的長途汽車站乘坐開往安順的汽車,票價15元,約2小時的車程,每二十分鍾就有一班。也可在黔靈公園旁的貴陽旅遊客運中心車站乘坐黃果樹——天星橋——苗寨一日游的專線車,票價60元往返。從安順回貴陽的順風快運大巴最後一班是19:10發車。不過個體的大巴最晚可以到22:30,每人50元。從黃果樹回貴陽30元人,最後一班車是下午16:45左右。
安順有許多中巴、小巴專跑黃果樹瀑布,到黃果樹的小麵包510元,坐滿即走。客車南站、西站和火車站廣場上都有去黃果樹和龍宮的專線車,票價58元。如果要從安順到織金縣城,可在北門車站坐車,28元,3個半小時即到。早上5點半就有,每20或30分鍾一班。安順的客運... 在游覽氣勢恢弘的黃果樹、瑰麗多姿的水上石林之餘,不妨選擇一些富有安順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工藝品,帶回去贈送親友。如著名的安順三刀、布依地毯,以及各種蠟染製品等。汽車站門口和市區的很多地方都有不少小店,經營具有安順特色的土特產和紀念品。隨便逛逛就能有不少收獲,記得講價就行了,比貴陽北京路上的店鋪要便宜很多。景區內還有各式旅遊特產出售,到處都可以看到具有貴州特色的工藝品,如儺面具、牛角梳、根雕,天麻酒和杜仲酒等。
㈣ 電影《大渡河》演員表都有誰
電影《大渡河》的主要人物有:劉伯承(傅學誠飾),毛澤東(韓適飾),朱德(劉懷正飾),周恩來(趙申秋飾),蔣介石(趙恆多飾),趙劍峰(陳寶國飾),沈曉瑩(趙娜飾)。
長征途中,紅軍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危情下,來到金沙江與大渡河之間的群山之中。此時,蔣介石已布重兵數萬,和紅軍拉開決戰架式,妄圖讓毛澤東做當年的石達開。
敵情重重,風聲鶴唳,毛澤東(韓適飾)、周恩來(趙申秋飾)、朱德(劉懷正飾)、劉伯承(傅學誠飾)等紅軍高級將領臨危不懼,緊急布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作戰方案。
十七勇士搶渡大渡河,另一路飛奪瀘定橋。蔣介石隨既調整方案,妄圖分割圍殲渡河紅軍,毛澤東將計就計,分兵幾路迷惑敵人,當蔣明白過來,臨陣換將,令川軍何湘輝(李寧飾)部回援瀘定時,瀘定橋頭已被紅軍佔領並控制,當蔣來電詢問守橋情況時,一切已晚矣。
基本信息
這是一部愛國主義影片,電影講述了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來到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間的天險縱橫的重疊山川中。
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武裝圍追、堵截,蔣介石的座機也飛臨川軍首腦駐地,兩種決定中國命運的力量對峙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
㈤ 飛奪瀘定橋簡介
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只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舍,形勢十分嚴峻。當急之下,於5月26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林彪、聶榮臻、羅榮桓、羅瑞卿匯報後,當即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其部署是由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一軍團一師和陳賡、宋任窮領導的幹部團為右路軍,由中央縱隊及1、3、5、9軍團為左路軍夾河而上攻取瀘定橋。左路軍由王開湘、楊成武率領的紅二師四團為前鋒攻擊前進,5月28日,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王開湘、楊成武:軍委來電,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你們要用最高的行軍速度和堅決機動的手段,去完成這一光榮的任務。你們要在此戰斗中突破過去奪道州和五團奪鴨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記錄」。接令後紅四團後晝夜兼行240華里山路,於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
當時百餘米的瀘定橋已被敵人拆去了約八十餘米的橋板,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嚴密地封鎖著瀘定橋橋面。中午,紅四團在沙壩天主教堂內召開全團幹部會議,進行戰斗動員,組織了由連長廖大珠、指導員王海雲率領的23名奪橋突擊隊。下午四點,22名勇士身掛mp5(b32)和ump45(b33)沖鋒槍,背插RPG火箭榴彈,腰纏12顆手榴彈,冒著槍林彈雨以及96艦攻的轟炸與掃射,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三名戰士在王友才的率領下,緊跟在後,背著槍,一手抱木板,一手抓著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當勇士們爬到橋中間時,敵人在東橋頭放起大火、妄圖以烈火阻擊紅軍奪橋。勇士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烈焰,高喊「同志們,這是勝利的最後關頭,鼓足勇氣,沖過去!莫怕火,沖呀!敵人垮了,沖呀!」廖大珠一躍而起踏上橋板,撲向東橋頭,勇士們緊跟著也沖了上來,抽出馬刀,與敵人展開白刃戰。此時政委楊成武率領隊伍沖過東橋頭,打退了敵人的反撲,佔領了瀘定城,迅速撲滅了橋頭大火。整個戰斗僅用了兩個小時,便奇絕驚險地飛奪了瀘定橋,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把藉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瀘定橋因此而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征時期的重要里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鐵鏈劈開了通往共和國之路」的壯美贊譽,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其中就有七位元帥長征時經過了瀘定橋。當時在激戰後的瀘定橋上,劉伯承元帥曾用腳重重地在橋板上連跺三腳,感慨萬千地說「瀘定橋,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朱德總司令在長征回憶中題詞「萬里長江猶憶瀘關險」的詩句,充分說明了紅軍長征飛奪瀘定橋的艱險與壯烈。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城。中央紅軍主力隨後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大渡河以南的企圖。
比起紅軍強行軍創造的奇跡,二十二勇士飛奪瀘定橋更是奇跡中的奇跡。二十二勇士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早已為人們熟知,然而,在二十二個勇士中,如今只有五個人的名字被後人得知,其餘的大多數人,我們甚至連他們的名字是什麼都已不知道。
強渡大渡河十七勇士的名字,是因為《戰士報》一八六期上的記載而被後人得知。然而,飛奪瀘定橋二十二勇士的名字,卻沒有得到這樣幸運的記載。
同為紅一軍團所屬的部隊,為什麼紅一軍團政治部編印的《戰士報》只登載了17勇士的名字卻沒有登載22勇士的名字?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心中的一個困惑。王永棉老人給出了這樣的猜測:目前人們所能找到與紅軍大渡河戰役有關的《戰士報》,只有1935年5月26日出版的第一八四期和1935年6月3日出版的第一八六期,它們的原件都收藏於中國軍事博物館。強渡大渡河戰斗是5月25日打響的,而飛奪瀘定橋戰斗是5月27日打響的。一八四期《戰士報》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前一天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的戰斗,而到了一八六期《戰士報》,內容已經是介紹大渡河全部戰役的情況,頭條標題就是《大渡河沿岸勝利的總結》。這樣我們自然就可以想到,這中間一定還有《戰士報》第一八五期,而且這張報紙的內容差不多可以肯定就是介紹飛奪瀘定橋的戰斗。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合理地猜想,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名單就登載在一八五期的《戰士報》上?而一八六期《戰士報》登載十七勇士的名單,是對一八四期《戰士報》應該登而未登的內容的一個補充?
這僅僅只是一個猜測。當然,也存在著另外的可能,就是因為報紙版面所限,它們來不及去登載那22個勇士的名字了。《戰士報》第一八五期已經缺失,給紅軍歷史研究帶來太多的問號。
二十二名勇士是怎麼選出來的?
事實上,關於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到底是21名,還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戰士報》,上面寫的就是「二連21個英雄首先爬鐵鏈冒火過河」。現在,根據時任紅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發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憶文章《飛奪瀘定橋》,人們把飛奪瀘定橋的勇士定為22名。
1986年,王永棉在瀘定縣委派下,趕赴北京拜訪當年紅四團黨總支書記、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鐵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員的羅華生將軍。羅將軍告訴王永棉,當年的22勇士,是他親自到二連挑選出來的。當時他挑人的標準是,凡是幹部,包括連長、指導員、黨支部書記及排長,首先要挑出來。曾經是戰斗英雄的,比如在渡烏江戰役中立過功的,也要挑出來。平時作戰勇敢的,挑出來。挑選出來的人,必須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起碼也要是入黨入團積極分子。突擊隊的任務是二連連長廖大珠搶下來的,就由廖大珠擔任突擊隊的隊長。
1985年,瀘定縣籌備「飛奪瀘定橋」勝利50周年紀念慶典,王永棉受縣里委派赴北京邀請楊成武將軍參加慶典,曾當面向楊將軍詢問有關二十二勇士的線索。楊將軍告訴王永棉,當年戰事非常緊張,打完瀘定橋,部隊又繼續向前打,二十二勇士的名字沒有來得及記下來。後來在長征路上,他們多數同志都先後犧牲了。當時,楊成武將軍說到這些時,情緒十分激動,他一遍一遍地呼喚——我的22名勇士,你們在哪裡,在哪裡啊,說著說著,竟老淚橫流……
根據楊成武、羅華生等老將軍們的回憶,飛奪瀘定橋22勇士中,有4個人的名字是可以記起來的,他們是:二連連長廖大珠,二連政治指導員王海雲,二連支部書記李友林,及抽調支援的三連支部書記李金山。
瀘定縣的同志們在解放後的追訪中,還找到了第5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長劉梓華。
第5位勇士的下落是怎樣找到的?
在瀘定橋邊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里,庄嚴肅穆地豎立著22根方柱子,它們代表著當年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它們絕大多數是無字碑,只有5根柱子上刻有名字,而在這5根柱子中,只有一根上面雕刻有頭像,這根柱子代表的勇士就是劉梓華。
22名勇士中,唯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劉梓華,劉梓華的雕刻頭像就是根據他本人的相片製作的。關於劉梓華下落和相片的獲得,有一個曲折艱難的尋訪過程,而我們的采訪對象王永棉就親身參與了這個過程。
在王永棉的日記本上清楚地記著,1974年10月19日,當時的四川省文化局副局長朱丹,在一次會議上提出,新中國成立這么多年,紅軍飛奪瀘定橋二十二勇士的情況和下落,還一直搞不清楚,實在說不過去,瀘定縣的同志們要下力氣搞點調查。朱丹是一位演員,曾經在電影《達吉和她的父親》中扮演父親。也許與朱丹的這次講話有關吧,也許還有別的什麼推動力量,1975年,瀘定縣所在的甘孜州成立了一個紅軍長徵文物調查小組,由三人組成,王永棉擔任了組長。
從1975年5月到9月,近5個月的時間里,調查小組從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江西、湖南、貴州、廣西,差不多繞半個中國走了一圈,搜集有關的紅軍長徵文物,其中調查22勇士下落是他們時刻放在心頭的一項重要任務。
1975年8月,調查組來到江西南昌,在參觀江西的革命烈士紀念館時,在一個大陳列廳里,看見掛著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個歷史時期參加革命戰爭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還有他們的簡單生平。
王永棉一個一個認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陣狂喜。他發現了一個叫劉梓華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紹中寫著,「劉梓華同志是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英雄之一。」
王永棉連忙叫來一起去的同志,但一個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沒有?前面寫的是強渡大渡河啊。」自從楊得志將軍寫了《強渡大渡河》、楊成武將軍寫了《飛奪瀘定橋》兩篇文章後,這兩個詞幾乎成了專用片語,分別特指發生在安順場和瀘定橋的戰斗。
但這畢竟是個重大發現,他們立即去找紀念館的管理同志,但對方告訴他們紀念館所知的情況也只限於展覽內容這么多,不過他們告訴王永棉,這些材料的來源是河北省廊坊軍分區。
1976年1月26日,瀘定縣方面給廊坊軍分區去信去函,了解有關劉梓華同志的情況。1977年1月15日,瀘定縣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劉梓華就是當年飛奪瀘定橋的英雄,並說明劉梓華生前系天津廊坊軍分區的副參謀長,1951年患惡性淋巴腫瘤去世。
㈥ 姚晨是哪一年拍的飛奪瀘定橋
2006年《我的長征》,演員姚晨在電影中飾演彝族姑娘索瑪。雖然只有短短十來分鍾的戲,姚晨卻演得非常出彩。把少數民族姑娘特有的善良淳樸表現得恰到好處,而身著少數民族服裝的她比起《武林外傳》中的郭芙蓉更加俏麗可愛,難怪朋友們都說她「比少數民族還像少數民族」。
希望可以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