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電影《拉貝日記》觀後感!
門薩黨徒Florian Gallenberger最近因為這部片子受到了不少媒體的指責,《南德日報》《法蘭克福評論》及專業電影期刊《電影院》不約而同地批評本片為求獲獎及迎合觀眾口味而對拉貝原著進行了過多的改編,其中一些言論甚至顯得相當尖刻:「一些(請注意兩處引號內的措辭)」人物形象出於藝術創造的目的被「再次拔高」過了。言下之意有兩點,其一是片中或真實或杜撰的人物不合史實,F.G.不帶「嚴肅態度」地將本應有更多紀實要素的敏感題材拍成了商業片;其二則在對拉貝本人事跡本身的評價標尺上。自96年底日記被公布以來,其形象和事跡在德國就備受爭議:美國時報當時稱拉貝為「好納粹」,一個「中國辛德勒」的稱號,略帶強制地給這位已過世半個多世紀的漢堡商人定了性(一些觀點亦認為辛德勒僅僅是「小拉貝」,他的形象才真是被電影給拔得過高:辛德勒那1200人規模的猶太人收容工廠,實際是為著戰後他本人的「去納粹化」鋪好後路,與拉貝等人義務拯救20萬南京平民的「安全區國際委員會」行動相比,根本是雲泥之別——孰是孰非,與本文無關,此處按下不表)。
但德國民眾私下裡大概認為將一個救助者形象同納粹簡單聯系起來是不合適的,尤其是作為一種帶有「某種意味」的宣傳手段,就更加不是滋味。《拉貝日記》的原著瑣碎、零亂又朴實,我早些年前曾讀過,現在的印象也是零零散散:其實這位西門子工程師和納粹黨之間的聯系實在是不緊密,他在南京待的時間過長,(似乎,這里我的印象不是很確定,待考)是在中國加入的納粹黨,於祖國所發生的事情都是在南京事件之後歸國才有所了解(這就像是君特格拉斯承認他的黨衛軍身份,說是當時的一種「自覺」一樣:當然也有些人說這位老人是為了那本《剝洋蔥》的銷量借題炒作)——他的事跡到底是否應該過多地和納粹概念本身栓在一起,這里暫且不論。不過有一點我印象頗深,就是日記中拉貝多次利用了他作為納粹黨員的身份,將進入他宅邸滋擾他所庇護的中國平民的日軍喝退。一面納粹黨旗,舉起的時候可以作為沖鋒殺戮的信號,放下時倒成了醒目的黑色紅十字標。我猜當時拉貝所救助的那些南京市民中,大概也有些會將卐錯認成卍,將這位說著大家聽不懂的方言的外國大叔當成亂世里救苦救難的活菩薩吧。
南京1937年末1938年初發散出來的各色人性,打零拆散來審視,比單單盯著30萬這個數字看應該要理性得多:陸川和F.G.都清楚這一點,這算是作為電影人的自覺。不過兩人的手段不同,在各自國家收獲的評價也不同。陸川更傾向於描述事件,角色是他的畫筆而已。在已有的不少評論中可以發現,上萬人「不爭唯等死」的那個鏡頭刺痛了很多同胞的內心,觀畢不覺要去批評或感慨這種將人性打得過散的消極運鏡心態。這樣處理究竟好是不好,各人眼裡當然不會有定論,不過我猜,收集資料時的陸導多半看過一張名為「南京入城式當日、菓子・煙草の配給を受け、喜んで日本軍の萬歳を叫ぶ南京の避難民(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heers_for_Japanese_forces.jpg,轉自維基,看不到請翻牆)」的歷史照片(這對於一位拍攝過以保護藏羚羊為主題的紀實類影片的導演而言,是個還算合理的推測):一點小恩惠就能夠讓中國平民擁著鬼子軍官高喊萬歲,這讓人不覺憶起魯迅在仙台看國民圍觀同胞被砍頭影片時的沉痛心情——還原時景心態的要素,《南京!南京!》應該是做到了的。F.G.則更傾向於表現人物,他的重心是切題,是「藝術化還原(順著德國媒體的思路走)」一個真實的拉貝。雖然這個片子獲了獎,但這點卻還是有點難做到,因為五十年來敏感慣了的德國人很難弄明白——其實這部片子,納粹也可忽略,南京也可忽略,這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德國商人在做著他認為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而已:而這正是所謂人道主義精神在實例方面寫下的最恰如其分的注腳。
拉貝的妻子多拉倒不認為丈夫在南京的行為有多值得誇耀,尤其在拉貝先生被作為某些別有用心的象徵之後,她借媒體之口說了這么一段耐人尋味的話語:「托爾斯泰有一段日記大概是這樣寫的:孩子們有時把麵包、砂糖和錢送給別人,以為這是在行善,因而自鳴得意。孩子們不知道這些東西是怎麼來的,可是大人們應當知道拿別人的東西送人,這並不是在」行善「。」,這段話的韻味有好幾層,因而我認為引得高明,但在這篇文里詳細剖析這段卻似乎不合主題(這或許是借口,畢竟由此發散過多也不太好。p.s.這段話貌似索爾仁尼琴在自傳里也引過,但立意不同)——認為「孩子們」指「拉貝」、「政府」或者「媒體」,都可引出一番不短的議論及考證,關於拉貝問題在德國的不見定論,由這個例子自可窺其一斑。
有趣的是,年輕的才子導演F.G.在中國待了兩年,媒體便有些對他認生,刻意將他曾經獲獎的《Schatten der Zeit》和《Ich will sein》搬出來為他本人進行註解,並且故意強調和《John Rabe》之間的「大不相同」。似乎F.G.在紅色中國待了兩年,拉貝沒有拍好,反而自己倒變成了第二個「拉貝」似的。罷了,如前所述,F.G.是門薩黨徒,拉貝則是「好納粹「;卐是第三帝國黨徽,卍萬字輪又被玄奘念成」德「……納粹與佛陀,惡與善,德國與中國,鬼子與南京,這一切的反說正說、慷慨陳詞、正義凜然、歷史原貌、藝術改造之類,當下都不過是流於2d畫面、揚聲器聲音及手敲文字的爭論。哪一天鬼子再來,圍城之際給讀這些文字的讀者們一把槍,你敢挺身向前么?那時候你在想些什麼呢?
請別拿這問題來反問我,我沒經歷過那場面,拿浪漫的假設來堆砌道德高度,某文可辦不到^^
2. 電影拉貝日記和南京南京什麼關系
《南京南京》是根據德國人拉貝在南京的日記所拍攝的
3. 電影《拉貝日記》為何票房不高
這是我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確,大家共同探討:
1,《拉貝日記》宣傳不到位,《南京》一片很早以前,差不多剛拍的時候就已經有宣傳了,這個很重要,而《拉貝》則要差很多。
2,如果沒聽說過簡介(也是由於宣傳不到位),光看《拉貝日記》的電影名字很容易理解成文藝片或者那種小眾電影,一般人看了名字就提不起興趣,而《南京》從名字上就知道內容,如果《拉貝日記》的名字能讓人看了就知道反映南京大屠殺的那效果應該會好很多。
3.《南京》的導演是陸川,他的《可可西里》的成功讓很多人熟悉了這樣一個名字,而《拉貝》的德國導演在國內幾乎沒有人知道,很多人看電影都會很關注主創陣容的,導演有名自然會吸引更多的關注,陸川的名氣起了很大作用。
4.《南京》的演員陣容也比較強大,劉燁是國內很受喜愛的男演員,再加上高圓圓,秦嵐,范偉等,自然比《拉貝》的張靜初要影響力大很多,眾多的國內明星的加盟也讓《南京》更受關注。
5.上映時間較晚也是票房不佳的原因,《南京》4.22日上映,而《拉貝》晚了一周,估計很多朋友在看了《南京》後對類似題材的《拉貝》恐怕就提不起興趣了,這應該也是原因之一。
6.另外《南京》先上映,口碑不錯,這樣會引起連鎖反映,所以大家都去看《南京》了,而《拉貝》的口碑雖然不錯,但畢竟上映時間晚,又是同一題材,大家都先入為主,《南京》自然佔了先機。
其實兩部電影都是很好的影片,從不同的視角反映的是同一段歷史,都值得一看。
4. 拉貝日記的幕後花絮
影片總投資高達2000萬美金。 《拉貝日記》在日本遭到全面禁映。早在柏林電影節時香川照之就表示,在柏林當地的首映將是他最後一次在大銀幕上觀看這部電影,因為「回到日本就不可能看到了」。 關於強奸戲,張靜初表示:「當時我只穿著內褲,腿是光的,炸點都在日本軍官的身上,一爆開之後真的非常痛。包括後面我拉著弟弟被日本兵追的戲,因為有開槍射擊所以也有很多炸點,我當時大部分叫聲都是真的。」 影片中被刪節的段落中,包括一些格外血腥和暴力的情節,和一個嘲笑希特勒生殖器的情節。 《拉貝日記》在兩個小時的電影版之外,還有一個4小時的電視版 。 該片的群眾演員中有位82歲的老奶奶,她的名字叫李世珍,正是當年被拉貝救下的南京百姓之一。這位老奶奶表示:「第一次演電影,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報答一下拉貝,他救了我們那麼多人的命,我們卻沒能為他做點什麼。」 《拉貝日記》是唯一一部得到中國官方授權的、由外國導演拍攝的南京題材影片。2009年2月在柏林電影節首映,該片媒體場放映後贏得記者高度贊譽,在新聞發布會上,幾乎來自世界各地的每位記者在提問前都要先說一句:感謝主創,感謝影片! 一些著名中國導演如謝晉、張藝謀等很久以來都想拍攝這部同名電影,卻一直未能如願。此次華誼兄弟聯合德國電視二台耗資2000多萬美元,雲集德、法、美、中等國著名演員,在中國上海和南京傾力拍攝。 威爾遜醫生在片中唱的那首《希特勒只有一個蛋》,其曲調來自《勃基上校進行曲》,歌詞則來自於一篇英國媒體的報道(「只有一個蛋」也可以理解為「很膽小」)。
5. 拉貝日記電影
拉貝日記cd1.rmvb
6. 《拉貝日記》中演醫生的是誰
http://www.mtime.com/person/900730/
史蒂夫·布西密 Steve Buscemi
作為演員,史蒂夫·布西密曾在大小銀幕中塑造過無數讓人記憶猶新的鮮活人物,雖然多以配角出場,但其出色的演技絲毫不差於主角的光彩。從初涉影壇至今,布西密已經出演了將近100部電影和電視劇,時值今日,這棵常青樹依然屹立不倒。2002年,他以《幽靈世界》贏得獨立精神獎和紐約影評人協會的最佳男配角獎,以及金球獎提名,而他為HBO執導的電視劇《黑道家族》的部分劇集也被艾美獎和美國導演工會提名。
布西密出生在紐約的布魯克林,在中學畢業前對表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隨後到曼哈頓學習表演,並開始創作和表演舞台劇。從影前布西密曾在紐約做了4年的消防隊員,進入娛樂圈後,並沒有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電影中,而是時常登台表演脫口秀及舞台劇。1986年,布西密以在電影《Parting Glances》中扮演的患有艾滋病的音樂家拉開了銀幕生涯的序幕。隨後,他被很多著名導演看中,不斷出現在吉姆·賈木許、馬丁·斯科西斯、科恩兄弟、約翰·卡彭特、昆汀·塔倫蒂諾、羅伯特·奧爾特曼等人的經典作品中。80年代末開始活躍於獨立製片領域,先後在科恩兄弟、塔倫蒂諾等著名獨立製片導演的作品中亮相,以擅長出演古怪另類的邊緣角色著稱,其中以1992年的《落水狗》和1996年的《冰血暴》最為人津津樂道。1997年被英國的《帝國》雜志評為影史百位巨星第52位。
除了表演之外,布西密還是一位不錯的編劇和導演,他編導的第一部短片《What Happened to Pete》就參加了鹿特丹、盧卡諾等多個影展。他的長片處女作《Trees Lounge》入圍戛納「導演雙周」單元,第二部作品《動物工廠》也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如今的他是當今好萊塢獨樹一幟的性格男星。
7. 拉貝日記怎麼樣它的票房好嗎
該片在南充的票房雖低於《南京!南京!》,但觀看了這兩部影片的不少果城觀眾認為,《拉貝日記》對歷史的理解高於前者1,《拉貝日記》宣傳不到位,《南京》一片很早以前,差不多剛拍的時候就已經有宣傳了,這個很重要,而《拉貝》則要差很多。
2,如果沒聽說過簡介(也是由於宣傳不到位),光看《拉貝日記》的電影名字很容易理解成文藝片或者那種小眾電影,一般人看了名字就提不起興趣,而《南京》從名字上就知道內容,如果《拉貝日記》的名字能讓人看了就知道反映南京大屠殺的那效果應該會好很多。
3.《南京》的導演是陸川,他的《可可西里》的成功讓很多人熟悉了這樣一個名字,而《拉貝》的德國導演在國內幾乎沒有人知道,很多人看電影都會很關注主創陣容的,導演有名自然會吸引更多的關注,陸川的名氣起了很大作用。
4.《南京》的演員陣容也比較強大,劉燁是國內很受喜愛的男演員,再加上高圓圓,秦嵐,范偉等,自然比《拉貝》的張靜初要影響力大很多,眾多的國內明星的加盟也讓《南京》更受關注。
5.上映時間較晚也是票房不佳的原因,《南京》4.22日上映,而《拉貝》晚了一周,估計很多朋友在看了《南京》後對類似題材的《拉貝》恐怕就提不起興趣了,這應該也是原因之一。
6.另外《南京》先上映,口碑不錯,這樣會引起連鎖反映,所以大家都去看《南京》了,而《拉貝》的口碑雖然不錯,但畢竟上映時間晚,又是同一題材,大家都先入為主,《南京》自然佔了先機。
8. 中國的「拉貝日記」為什麼不能像「辛德勒的名單」一樣拍成電影
西方勢力要是也能拯救中國人,那中國人民的大救星還混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