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從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有哪些越具體越好。
中國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如下:
1. 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始於1905年,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部勞工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體育片《二對一》、第一部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 。他們也就成了中國的第一代電影人,中國的「第一代導演」 。
❷ 中國著名80後導演
盧正雨
1983年9月出生於湖南,80後著名青年導演、編劇、演員。2005年大學時期因興趣拍攝《莫小白的水怪日記》等短片,時值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作品在年輕人中被廣泛傳看並聲名鵲起,走上職業道路至今已佳作等身,亦是中國最早一批從事互聯網短片創作的元老導演。其中2009年開始編、導、演的系列情景喜劇《嘻哈四重奏》目前共五季點擊率已過3億,開創中國網劇之先河,獨特喜劇風格深入人心。2013年受邀周星馳電影作品《西遊降魔篇》任聯合編劇。之後推出的三個短片《絕世高手》《婚紗照》《嘻哈三部曲之幽浮目擊者》更是將中國微電影行業的整體製作水準提升至電影的高度,又一次引領潮流,更被網友譽為微電影史上的一座豐碑。
徐靜蕾
1998年參演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2004年憑作品《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獲得過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銀貝殼獎。
李芳芳
從十五歲起在《北京日報》、《中國青年報》、《經濟日報》、《北京青年報》、《語文世界》等報刊雜志上發表多篇作品,計三萬余字,並多次獲得國家級作文競賽大獎。其中,《媽媽的手臂》、《真愛》兩篇散文分別選入《1992年度全國中小學生精短散文集》和《1993年度全國中小學生精短散文集》。1993年被學校推薦為中國青少年名人,收入共青團中央編撰的《中國青少年年鑒》,現為電影導演。
郭帆
中國第七代電影導演,80後新銳電影導演。1980年12月15日出生。自幼喜愛繪畫。現定居於北京市。2003年本科畢業於海南大學法學專業,獲得法學學士學位。畢業後曾就職於中國旅遊衛視《亞洲音樂中心》節目組,擔任節目包裝監制職務;現任共和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從事電影的策劃、編劇與導演工作。2009年就讀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研究生。2010年擔任電影《李獻計歷險記》導演。
陳正道
台灣80後新銳導演。電影短片作品《狂放》入圍2004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周競賽單元與東京「亞洲之風」競賽單元,2005年首部電影劇情長片《宅變》創下台灣約一千八百萬的票房佳績,多部短片佳作亦受邀歐亞各大影展。是個能同時掌控商業表現與藝術創意的導演,亦為眾多知名歌手拍攝MV。
❸ 肖央的簡介及他的作品
肖央,青年導演;演員;筷子兄弟組合成員;中國年輕一代導演中的領軍式人物;「微電影時代的開啟人」 。他自編自導自演的《老男孩》、《贏家》、《父親》等網路電影,獲得無數好評,是中國微電影領域的代表作品。同時,由於《老男孩》中「肖大寶」的角色深入人心,肖央作為演員,成了年輕人心中「苦逼奮斗、堅持夢想」的形象代言人。
中文名: 肖央
別名: 肖桑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出生地: 河北省承德市
出生日期: 1980年4月7日
代表作品: 11度青春系列電影之老男孩 男藝伎回憶錄
星座: 白羊
血型: AB型
愛好: 旅遊、唱歌、彈吉他、看電影、
口頭語: 是這樣的
願望: 世界和平
詳見網路
❹ 中國的導演有哪些呢
中國的導演有張藝謀、徐克和王家衛等。
張藝謀:
1950年4月2日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國電影導演,「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波士頓大學、耶魯大學榮譽博士。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電影製片廠。1984年在電影《一個和八個》中首次擔任攝影師,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
❺ 中國歷代導演名單
第一代導演:指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代表作品有《歌女紅牡丹》、《火燒紅蓮寺》等。
第二代導演: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代表作有《城市之夜》、《大路》、《漁光曲》等。
第三代導演: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優秀作品有《南征北戰》、《白毛女》、《青春之歌》、《小兵張嘎》、《早春二月》、《女籃五號》、《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
第四代導演:「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吳貽弓、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提出中國電影「丟掉戲劇的拐杖」,提倡紀實性,追求質朴自然的風格和開放式結構,注重開掘社會與人生的哲理。代表作品有《青春祭》、《沙鷗》、《本命年》、《小花》、《城南舊事》、《小街》等。
第五代導演:電影學院上世紀八十年代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孩子王》、《獵場扎撒》、《紅高粱》等。
第六代導演: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
管虎《鬥牛》、《殺生》、《上車走吧》、《頭發亂了》、《老炮兒》,寧浩《綠草地》,賈樟柯《天註定》、《小武》、《站台》,張元《媽媽》、《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阿年《感光時代》。
王一持(王強)《新一年》,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蘇州河》,張揚《愛情麻辣燙》、《洗澡》,王全安《月蝕》《圖雅的婚事》,陸川《南京!南京!》等。
第七代導演:陸川、高彭、李芳芳、常征等幾人,中國第七代導演影片方向基本都定位在商業片。
導演的職責是:
1、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和分析劇本,為劇本找到恰當的表達形式。
2、與製片人和導演組其他成員攜手遴選演員。
3、根據劇本和拍攝要求選擇外景或指導搭建室內景。
4、指導道具組完成道具的准備和布置工作。
5、指揮現場拍攝工作。
6、指導工作團隊完成後期製作,包括剪輯、錄音、主題曲、動畫、字幕、特效等。
7、與出片方商討作品的宣傳計劃。
❻ 中國最年輕的導演·有哪些
曲爾傑,1996年出生在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2013年出道
2015年發行了第一首情歌單曲【單戀】
深受年輕人的喜愛,2016年發行了母語單曲【拉佳羅】
除了唱歌也會演戲,2015年自導自演的第一部電影【黑幫叛逆】
進入觀眾視野影響了玉樹電影的啟發
2016年自導自演的電影【血雨谷】在西藏微電影大賽上獲得了最佳青年導演獎,不僅僅是歌手演員導演等身份在西藏還是特別有名的
攝影師
❼ 80後導演都有誰
姬誠,今年25歲,中央戲劇學院影視導演系2005屆畢業生。80後新銳導演姬誠執導的電影《十七》在景寧畲族自治縣開拍。電影《十七》講述了一位17歲少年離家出走的故事
韓延 《天那邊》:由80後導演韓延指導,百花獎影帝吳軍、華誼兄弟新秀劉科、實力新人趙冉共同主演的電影《天那邊》之前在NEOCA高校院線巡迴放映贏得了強烈的反響,一時間,關於該片的「農村支教」主題也成為了各高校內師生熱議的話題.2006年新媒體電影《我把初吻獻給誰》
吳鷹翔 80後導演,中國美院在讀研究生,2007年9月 編劇導演《撞》入選「2007中國平遙國際dv影像藝術展」展映單元,2007年10月 短片《撞》入選北京電影學院第六屆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 2007年11月 導演上海雙年展影視廣告《撒尿篇》
彭揚,彭揚,巨蟹座。1984年出生。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熱愛文字。曾獲首屆全球華人少年美文寫作徵文大賽「少年美文大獎」。他也是獲得日本「少年村上春樹」文學獎的唯一中國作家, 影視作品《16mm的撫摸》以不同的視角和情懷真實生動的描寫了一個電影學院在校學生的生活狀態,對於這些想了解電影學院的讀者和眾多明星的FANS都是一個通道。
尚偉, 中國青年實驗劇社導演,生於1986年,屬中國最年輕的一代先鋒戲劇導演。他曾在北京影視職業高中表演系,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導演表演專業進修班,天津音樂學院戲劇系表演專業,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戲曲導演專業進修班,東田化妝學校學習。參與拍攝電影電視劇:《南京!南京》、《幸福里九號》、《梅蘭芳》、《可憐天下父母心》、《家園》、《中國奧運幽默宣傳短片》(比利時國家電視台)
❽ 中國從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有哪些
中國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如下:
1. 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始於1905年,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部勞工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體育片《二對一》、第一部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 。他們也就成了中國的第一代電影人,中國的「第一代導演」 。
2. 第二代導演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
3. 第三代導演 :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 第四代導演: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 第五代導演: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第五代」 年輕電影人因為歷經文革浩劫,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
6. 第六代導演:例如王小帥的《十七歲單車》,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遙》),張元的《過年回家》,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這三位導演。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另一個共同特色是:他們都各有話說,第六代導演所敘述的故事,是他們各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如果能大量的呈現出來,才能顯露出一個社會和文化的多元生機。
7. 第七代導演 :這里的「第七代導演」,是指在新千年之後走上導演崗位,開拍第一部電影的「新生代導演」。他們多是7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他們的電影的基本命題、所關注的對象,以及表現手法、風格,都與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作品有所不同,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新的電影意識的誕生。
「第七代導演」,其實是個很不規范的概念。因為這一稱謂既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也沒有廣泛流傳;這里所歸納的導演群體,目前也尚未形成一個可以歸納為「代」的較為統一的性格、風格和流派。
其實到今天為止的七代導演名號的又由來是第五代導演所作的《黃土地》,陳凱歌1985年的《黃土地》在中國電影行業裡面砸了一個坑,業內把這個坑叫第五代導演,而後幾年,第五代導演源源不斷地往坑裡填料。
直到1988年的《紅高粱》出現,因為實在是太厚重,好的是把坑填滿了,壞的是坑給砸穿了,至此第五代導演的輝煌藝術創作時期結束,開始步入體制化的商業片,雖然後有《藍風箏》、《霸王別姬》、《活著》三部影片為第五代導演出彩了一手,但個人化、藝術化的第五代導演時代已經於1988年結束了。
但是正是因為第五代導演的出彩,在首拿國際三大獎中的金熊獎(1988·《紅高粱》)之後,業內開始捋了捋中國導演的輩分,在第五代之前是完全得以區分的,這全是靠時代的劃取和整體的創作方向等原因限制。而到了第六代導演開始80年代,第五代也開始慢慢走向商業化,脫個人性而類型化,當代商業片最為成功的當屬好萊塢(Hollywood,又稱荷里活,位處美國洛杉磯)。
❾ 陳松的導演簡介:
陳松,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後又進修於NYFA(紐約電影學院),獲(MFA)藝術學碩士學位。中國年輕一代的廣告製作人,北京22國際電影展理事成員,中國新電影聯盟專職導演。從事影視行業多年,50餘部廣告片、紀錄片、劇情片指導拍攝經驗,熟悉影片製作的每個環節。從事大量題材影片的策劃導演工作,曾導過多部電影、廣告、宣傳片和紀錄片。創作風格:藝術,細膩,視覺感強,尊重客觀。
❿ 我國幾代導演,代表人物分別是誰
中國電影導演的分代不是一個嚴密的學術概念,而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一般來說這樣劃分:
1、「第一代導演」指20年代中國電影的拓荒者,如張石川、鄭正秋等。受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2、「第二代導演」指三、四十年代活躍在影壇上的一批導演,如蔡楚生、孫瑜、費穆、吳永剛等。他們是第一代導演的學生。 由他們開始,中國電影開始從單純的娛樂中解放出來,開始比較深入地反映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這代導演最大的特點是寫實主義,同時,他們注意把"寫實"和電影化結合起來,開始逐漸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規律。可以這樣說,中國電影從這一代導演開始,才顯出自己獨立的價值。
3、「第三代導演」指吳、六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導演,如鄭君里、謝晉、水華、成蔭、崔嵬、凌子風、謝鐵驪等。
4、「第四代導演」指在「文革」前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或各電影廠培養出來,在新時期嶄露頭角的一些導演,如張暖忻、吳貽弓、滕文驥、吳天明、謝飛、鄭洞天、黃建中、黃蜀芹等。 第四代的創作帶動了中國電影的復興。農村漸漸成為第四代作品的中心題材
5、「第五代導演」指電影學院78班畢業的一批導演,如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何群等。 中國電影第五代由於從過去的邊緣走到了如今的中心、從底層走向了上流,因而失去的不僅是觀念的前衛性、藝術的創造性,而且也失去了對生命和生活的新鮮體驗。
6、「第六代導演」指八十年代中期接受電影教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拍電影的一批導演。如管虎、路學長、婁燁等。
7、「第七代導演」。「新生代導演」的提法,如姜文、賈樟柯、張揚、施潤玖、金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