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需《暖》的影評
影評:《暖》
流淌在心底的溫度
一:
霍建起導演的電影作品特點很濃,基本上自成一派,就是恬淡加清雅,善於製造朦朧氛圍,和那種感染觀眾的文化氛圍及高級情趣等等。具體反映到各自心中,往往比你我想像里的任何藝術片還要讓人看好經他手執導的影片質量,以至由衷地信賴導演的美譽度和別的方面。
比如《那人那山那狗》、《生活秀》、《暖》和最近的《情人結》,慕名依舊,拍攝痕跡仍保持獨行風格與唯美的運鏡,水準不但沒因創作力想像力自然下滑反而順其直上,輕車熟路,一種升級習慣,手法也愈演愈濃。在分別觀賞幾部代表作後,我更滿足於對自己貫來支持對象的盼望主張,還捎帶因欣慰滋生出一些眼光有選擇正確的穩准感,稍頓,小喜,既而繼續追隨打探,搜集掰析。
《暖》於前年底攝制完成,去年底在東京電影節上獲金麒麟我才聽聞消息,如今時隔三年。
二:
清楚記得那天,倒回今年二月初的一個無眠里,如常,照例迎接厭倦襲來,上網逃避,瞎逛,漫無目的點擊著網頁,突閃靈犀,用搜索引擎查找關於霍導影片的任何消息,查詢結果卻多是些《暖》的獲獎喜訊和劇情簡介,還有劇照,海報等等。通過資料了解到部分淺顯議論和主角形象若干,然後把原著小說《白狗鞦韆架》用大半夜看完了,小說很悲,透著當下深夜的寒,令人不忍。第二天起早我便瘋狂地穿梭於半座城市間,焦躁毫無累欲的逛音像店找DVD,三步並作兩步,生怕晚進門一秒種就會遺失付錢的機會,急走忙尋。
小說作者為莫言,或應該劃分成小小說,因為短暫,徒具四章,只簡單地構成一個故事中情景的必要幕幕,包括組織主題,女主角命運轉變的伏筆,撩痛人性的細節描寫與戲劇化的結尾設計,字里行間外露著無情與故意傷心,把原本美好的戀愛活活沖突成驚痛立意,閱覽過程中就不免讓人揪著擰著地慨嘆世界源何苦多了,文字在此顯然要比影象更猛,更加虐心。
電影劇本由霍建起的夫人秋實改編,很明顯,從大眾口味出發,有意照顧了某些觀眾的審讀承受力,遂將小說中殘忍的類似人道毀滅的一些描寫淡化處理過,並適當添入女性特有的細膩,演變成各種溫情脈脈的元素在影片中穿插,五次修改後的劇本對比小說原著,不乏巧墊枝節,轉折甩尾,渲染柔化,及建造意識的順理成章。
三:
罷了小說,電影如此這般。
男主角井河的扮演者是郭小冬,女主角暖由李佳飾,兩位新人。啞巴由日本籍演員香川照之擔當,既巧妙避開了語言限制還迎合了日本投資方。原創音樂為三寶,旋律樸素配器隆重,聽出許些《我的父親母親》的熟悉,交響樂隊用在農村題材里,化腐朽為神奇。
拍攝地選址江西婺源,如其他農村題材的影片基調,淳樸故事加秀麗風光,用畫面標志著官能直覺,誘人享受直到每個鏡頭,徽派建築,窮街陋巷,黃牛背,戴斗笠的鄉民,竹橋,蘆葦葉,淡淡的土黃,還有電影里時時散發出的一絲哀傷,冷在心底,揮之不去,感染全身,在嘴邊,在胸角,聞得見,是故鄉的味道。
井河與暖是兒時夥伴,井河暗戀暖,素生情縈,而暖對井河僅僅是在漫長友誼中萌發了些對愛情的淺層好感,舉棋不定,同村的啞巴也喜歡暖的漂亮善良,卻自知配不上。村裡來了縣城的京劇演出團,暖傾心於英俊的小武生,並將全部夢想寄託在小武生空口描繪的未來里,遙盼著幸福之外。小武生離開後無聲無息,暖初嘗先拋棄人再被人拋棄的痛苦,並在一次盪鞦韆時跌落,意外摔斷了腿。暖回心轉意善對井河,井河舊情不改,答應去城裡念完大學後回來娶她,但整整十年,三封信,井河藐無音訓,暖被身邊啞巴無時不刻的細微關心感動,也難堪於殘缺之身,最終嫁給了啞巴。
這一等就是十年,也許,一生。
十年,三千日,飛逝如常,曾經的青梅竹馬早已各謀家計。井河回來了,受村民委託,幫長輩私忙。事畢妥當,臨行至橋頭時,竟不期間與暖偶遇,面前的初戀對象卻被現實磨列出寥寥不遜,邋遢世故的性格,嘿嘿然,樂觀主義,或說小村婦,令井河冰心徹骨,像眼睜睜看著年少時美麗的夢在眼前變噩變醒,變成真實得難能接受,難過難忘。暖那因勞累而蒼老憔悴的臉和幾句似答又避的搪塞問候,刺激著井河每一根與回憶關聯的神經,使他欲贖回心靈的罪,償還一句拖欠十年的誓言。
登門拜訪,暖似乎沒有對生活現狀不滿,與啞巴維持不冷不熱的水平日子,平靜地接受消沉,在命運前磨滅頑列,心如止水,冷眼旁觀。喜在夫婦倆養育了一個同母親般美麗無二的女兒,沒有遺傳父親的生理遺憾,福氣平均地施捨給她幾絲慰籍,一個快樂理由的表面。井河想補償,徒勞無功,因為已經欠下太多,情債還不起也必須絕口不提,像任何龐大的悲劇降臨時只求挨過,不敢反擊,默默盼望傷痛越小悲哀越少,時間此刻一樣,但流速慢得出奇。
記憶閃回。曾經天使般能歌善舞,如今落魄得計較生活短長,感傷如影隨形,擬人化發動,聚眾似的糾集周遭所有力量,催人動容。暖寡學但同樣建立過夢想,同樣因年輕的清高氣傲,早早把心寄往村外的活色生香,小武生背棄愛她的惜辭,另井河舊情又有所往,也許,多半同情。井河臨走前予暖盼頭,許諾她一個等待的期限,但城市的大學生活繽紛異常,割斷了殘留在她身上的全部牽掛,經不住考驗。井河畢業結婚,自謀一面天,自私的代價,讓暖認命。
相隔十年的聚首終將道別,啞巴瘋了樣讓井河把暖領走,暖沒有像井河曾經對自己那樣的背叛伴侶,轉身推著啞巴走回後半生的路,迎接一成不變的平凡。井河補償給丫(暖的女兒)又一次應允,等丫長大後要接她去城裡念書,彷彿圓曾經對暖的雙倍虧欠,這次,他保證不會食言。
難忘當初,初戀的懵懂還是承諾的責任,都隨光陰遷移虛立得脆弱不堪。世間繁冗的愛恨,多在普通隨常的片段內重復表現著,何止影片中女人對生活的無奈與掙扎,就如同影片結尾的畫外音:學會彌補之法對當事者的良心來說,他是幸運的;自己不忠於賦予她的真誠與執著等待,被暗戀者代替履行了,對她被迫降低的要求來說,她也是幸運的。
女主角的名字也是電影的片名,《暖》,微笑中我肯定到那一脈流淌在心底的溫度。
⑵ 【合集】霍建起導演的精彩電影,你都看過了嗎 有沒有相關的影視百度網盤資源
相關影片有:[藍色愛情][2001][劇情/愛情][中國] 1980年代的愛情 網路網盤資源高清免費下載在線觀看
[藍色愛情][2001][劇情/愛情][中國]
鏈接: https://pan..com/s/1RvcoWLFQA2qpSHjxCbHvmg
1980年代的愛情
鏈接: https://pan..com/s/17KmgRsd9Ka7cqtMrdzZDOQ
⑶ 霍建起到底是第幾代導演要原因
霍建起常被人稱作是「年輕導演」,其實,他與張藝謀、陳凱歌等人是同學,按輩分,他該歸到中國「第五代」導演里去,但他起初學的是美術,後來才玩起了電影,所以總被人誤會。不過,這個「後生」是很「可畏」的,幾乎他拍的每部電影都在不同的電影節拿了獎,他自嘲是五代半導演,也有媒體說他是「第六代導演」中「藝術電影」代稱
⑷ 介紹下有關作家蕭紅的電影
今年3月8號上映的《蕭紅》,導演霍建起,小宋佳演蕭紅。當天《南方周末》還給它了頭條——她是一個被低估的女人。
這部影片的導演霍建起導演過《那人那山那狗》,還有莫言作品《白狗鞦韆架》改編的《暖》。影片基本上完整地介紹了才女蕭紅的一生。當然,主要是她的感情經歷:逃婚;和男友同居,懷孕被棄;遇上蕭軍,相識、相愛、分手;認識端木蕻良,結婚。死亡。短短31歲的一生。
⑸ 誰能給我霍建起導演的詳細資料
霍建起,,北京人。自幼酷愛繪畫,1976年到農村插隊落戶。1978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從此,繪畫成為他認識電影、理解電影,以及表達這種認識和理解的重要途徑。1982年畢業後到北京電影製片廠當美術設計。同年擔任影片《九月》和《盜馬賊》的美術設計,霍建起從學校走向生活,從單獨繪畫走向群體創作。離開學校十多年來,霍建起為《遭遇激情》、《出生入死》、《大撒把》等多部影片擔任美術設計。 從1995年霍建起開始拍攝自己的電影,走上導演之路。
⑹ 豆瓣評分最高的十部國產電影
《活著》
張藝謀豆瓣評分最高的一部作品。曾獲得戛納評審團大獎,葛優憑藉此片奪得當年的戛納影帝。
《活著》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簡單來說就是講述福貴是怎樣看著自己身邊的人是怎麼被時代一個一個弄死的。
《天堂回信》
不算熱門的一部國產片,豆瓣9.1分, 只有一萬多人看過。本片是國產兒童電影的代表作,講述晨晨與爺爺孫兒相依為命的故事。
《我不是葯神》
基本不用介紹,之所以看哭除了表演還有故事的普世性。
很難不在中國家庭里找到一個看病難看病貴的人。正如本片最讓人淚目的一場戲是患癌症的老奶奶對著周一圍飾演的警察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誰家還沒個病人呢?
《高山下的花環》
第三代導演謝晉的代表作之一,豆瓣高達8.7分,國產最佳戰爭片之一。也是後續國內戰爭片爭相模仿的對象。
背景和《芳華》一樣是越南戰爭,但本片頗為大膽,戰爭部分其實不多,更多的集中於戰後犧牲軍人及其家人的安撫問題。
《我們倆》
如果是其他幾部都是親情,這部則是兩個陌生人之間的情誼。
冬天,在某個四合院孤孤單單生活的老太(金雅琴)迎來一個來北京求學的外地女孩(宮哲)。兩人又互相看不順眼到漸漸成了彼此的依靠。老奶奶扮演者金雅琴拿了當年的東京影後。
《我們天上見》
蔣雯麗初執導筒令人驚艷的亮相。上世紀70年代末,小女孩蔣曉蘭(朱一諾 飾)和姥爺(朱旭 飾)相依為命。早年因戰亂和疾病,姥爺幾乎失去所有的親人,因此這個調皮又善良的外孫女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曉蘭一天天長大,而姥爺卻慢慢地老去。
《那山那人那狗》
第五代導演霍建起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好的電影。兒子(劉燁 飾)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後,做了大半輩子山村郵遞員的父親提前退休,安排兒子接下自己的工作。
兒子上班第一天,父親千叮嚀萬囑咐之後仍不放心,帶上長年在其左右的忠實老狗決定陪兒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
《萬箭穿心》
講述90年代的武漢,丈夫提出離婚、妻子發現丈夫出軌、無家可歸的婆婆要入住新家,丈夫在一系列打擊下自殺。這個家庭開始瓦解,個性倔強的李寶莉不願妥協,決意撐起這個家。
而故事最後,什麼都離開了這個女人,她只能罵著臟話繼續活下去。
《親愛的》
也不用過多介紹,基本是全員淚人,每個人都貢獻了最好的表演。故事是催人淚下的失孤,這是扎在很多中國人心上的一根刺,越長越大的那種。
從《地久天長》我們幾乎都能明白孩子對於一個中國家庭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延續香火,還是最重要的情感紐帶。不管是失獨還是失孤,都是難以言喻的傷痛。
《相愛相親》
張艾嘉集大成的一部作品,講述家族裡老中青三代女人的故事。
岳惠英(張艾嘉 飾)的母親去世之後,惠英最大的念想就是將遠葬在鄉下的父親的墳遷回城裡,和母親葬在一起,這個念頭讓她和父親的原配姥姥(吳彥姝 飾)之間爆發了巨大的矛盾。
⑺ 「萬人迷」是誰
1、粉紅女郎「萬人迷」——陳好
據說《粉紅女郎》在台灣熱播時,電視媒體的民意測驗顯示,很多台灣觀眾都認為陳好演的「萬人迷」「最聰明、最時尚、最有女人味,非常像台灣的第一美女蕭薔。」
2、相聲藝人李德鍚
相聲藝人。原名李佩亭,藝名萬人迷。北京人。幼年從祖父萬人迷李廣義學說相聲,人稱「小萬人迷」,祖父逝世後承藝名為「萬人迷」。十歲時拜恩緒(後改名恩培)為師,在天橋水心亭說相聲,以「小孩哏」在聽眾中享有聲譽。十五歲拜徐有祿為師,在單口表演方面頗受教益,後又拜桂禎(藝名富有根)為師,學到一些文字游戲內容的段子。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起在天橋市場爽心園前邊撂地演出,後進入四海昇平等雜耍園子演出,漸漸紅遍京城。光緒三十二年肅親王善耆任九門提督後,下令禁止相聲演出,李德鍚流浪到保定等地獻藝。清宣統二年(1910)善耆離任後才回到北京。民國初年,李德鍚在北京石頭胡同四海昇平茶社演出時,京劇名家楊小樓、龔雲甫等,常來聽他說單口相聲。他有四句定場詩自贊說:「滑稽昔說東方朔,後世遺傳賈鳧西,由清末迨及民國,稱王唯我萬人迷。」據相聲藝人張壽臣回憶,袁世凱妄想稱帝時,有一次李德鍚去袁府表演嘲弄孔子陳蔡絕糧的相聲《吃元宵》。袁世凱聽到「元宵」二字,認為與「袁消」同音,是有意詛咒他,就以誹謗大總統的罪名,將李德鍚痛打一頓,攆出新華門。此後,他只好去天津演出,並在那裡沾染上賭博惡習,往往在雜耍園里領到包銀幾百元,不幾天就輸個干凈。債主時常登門索債,他只好擠出時間重新撂地演出,掙錢彌補虧空。後來奉系軍閥張宗昌常讓他出堂會,他才不再撂地。後來他輾轉天津、上海、沈陽、濟南、開封等地演出,時人譽之為「相聲大王」,與其他七位「德」字輩著名相聲藝人並稱「相聲八德」。
民國十五年冬天,李德鍚往沈陽演出,一病不起,竟倒斃在小河沿一個壕溝里。沈陽的親友們為他下葬時雪飛風吼,相聲藝人朱鳳岐主祭,所誦祭文詩雲:「風神爺吹起喇叭,七仙女天上散花,眾親友前來送行,罕王爺派人接他。」送葬者莫不潸然淚下。
李德鍚說相聲以「怪」著稱。上台後黑眼珠亂轉,很像京劇中武丑亮相「耍眼睛」。說話瓮聲瓮氣但吐字清楚,很講究噴口。表演單口相聲《五人義》、《三近視》、《五興樓》等節目時,一開頭總是一本正經地綳著臉把觀眾吸引住,先說個墊話兒,慢慢甩出包袱兒,逗得觀眾大笑,然後轉入正題。觀眾稱他是「冷麵滑稽」。他與師弟張德泉搭檔,捧逗和諧,相得益彰。演《粥挑子》時,李德鍚逗;演《豆腐堂會》時,張德泉逗。觀眾贊揚說;「相聲誰最棒?『粥』李『豆』腐,張。」他倆一起創作或加工了《耍猴兒》、《交租子》、《洪洋調》等相聲節目。如《耍猴兒》,是他倆住在新民客棧時,把一耍猴兒藝人請到門口表演,張摹仿猴兒,李摹仿耍猴兒的,由此編成的。他倆表演的《對對子》、《賣對子》、《交租子》、《燈謎》曾由百代公司灌制唱片。民國九年(1920)張德泉病故,李改約馬德祿、周德山與他合作演出。他與馬德祿合編了《大審案》,其內容影射了當時軍閥亂抓人,通過誘供、逼供判人以死刑的暴行。民國十二年起,他與晚輩張壽臣聯袂演出,互為捧逗,整理演出了《老老年》、《對對子》、《哭當票》、《十八愁繞口令》等節目,並向張傳授了很多單口相聲節目。李德鍚所會相聲段子甚多,能做到三個月節目不重復。與京韻大鼓大家劉寶全同台,在節目排列上,劉寶全「攢底」,他已居於「倒二」(壓軸)的地位。劉寶全身體不爽時,也曾請他在自己演出後登台,代為攢底,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
李德鍚扶掖青年演員,不遺餘力。據張壽臣《憶萬人迷》(《說新書第三輯》)一文回憶,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表演「一頭沉」的《十八愁繞口令》時,張連續說唱了十幾分鍾,李在旁邊給張捧哏。「李先生高就高在既有語氣、神氣烘托,又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隨著我唱的快慢、輕重、高低,他都有恰當的『相』,開頭我唱得慢,他就點頭咂嘴,待我唱過一節後,就偏過頭去向觀眾微笑。他插話也很是地方,起到『墊磚』、『搭橋』的作用。……回想李先生在這類段子里的捧哏方法,既像觀眾代表,又像老師和評判員,他是那樣興致勃勃,全神貫注地注視關心甲的說唱,一下就把活帶起來。」
李德鍚提倡「准口」,反對「死口」,對後輩起到了示範作用。他認真鑽研,勇於實踐,常常使用不同素材豐富一段節目。相聲《八扇屏》里贊揚古人事跡的「貫口趟子」,原來有八段,比較長,一般演員表演時只用四段,李德鍚表演時,除了用「苦人王佐」或「莽撞人張飛」輪換著攢底以外,前邊贊人物時將項羽、周瑜、苗廣義、尉遲恭、姜尚的「貫口趟子」輪換使用,使藝業受到錘煉,觀眾也感到新鮮有趣。
李德鍚在他三十多年的相聲生涯中,最常上演的相聲節目,單口相聲有《滿漢斗》、《古董王》、《□兒淘氣》、《日遭三險》;對口相聲有《醋點燈》、《送妝》、《交租子》、《對對子》、《賣對子》、《燈謎》、《羊上樹》、《八扇屏》、《三節會》、《繞口令》、《老老年》、《竇公訓女》、《耍猴兒》、《倭瓜鏢》、《講三字經》;群口相聲有《扒馬褂》、《大審案》、《四字聯音》。後來他灌制的唱片還有《地理圖》、《報菜名》、《八扇屏》等。1950年譚伯如在《北京相聲改進小組特刊》上發表的《相聲之我見》一文中說:「以前相聲藝人文盲較多,表演節目大都傳自口授,往往以訛傳訛,出現不少謬誤。……李德鍚在雜耍園加演相聲,詞句修潔,俗不傷雅,進步顯著。經過這一番演變,相聲的社會地位顯著提高。」
⑻ 如何評價霍建起的《蕭紅》和許鞍華的《黃金時代》
這兩部電影主要都是描述蕭紅的經歷,她是民國的四大才女,雖然滿腹的才華,但是人生卻不如意,珂珂砍砍的愛情和跌跌宕宕的人生。都給她帶著一股濃重的筆墨色。
相較於這兩部電影來說的話,我更喜歡許鞍華的《黃金時代》,他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原本總共有三個多小時,講述的是蕭紅的一生所有的經歷,後來刪刪減減,還是留了兩個多小時,可以說是當年電影裡面最長的一部電影了。
其中端木和蕭軍最讓她心動,但是即使是再喜歡蕭軍,蕭軍還是逃脫不了男人的本性,那就是背叛!而端木他也有明顯的缺陷,他膽小懦弱,危機的時刻拋棄了蕭紅,當時看到這里我氣憤的不行,卻也為她惋惜,或許如果不是這次事情,她真的能夠跟端木好好的過一輩子。
⑼ 分析電影《暖》
你好,樓主,我為您找到的資料。如果滿意,謝謝採納。 在現實社會中,面對真誠的挑戰,人們總是困惑不已,生活中我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迴避真誠,並按照一種定勢去選擇面具,戴上且不停地更換,於是便有了雙重人格與虛構。但是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揮之不去的記憶,都有最柔軟的角落期待被撫慰和觸摸,這卻是無法迴避與偽飾的「原罪」。改編自莫言的小說《白狗鞦韆架》的影片《暖》以極其真誠的故事架構與飄逸唯美的影像,消融了長久以來人們藉以藏身的偽善,喚起了人類原始的情感沖動,將我們帶入那夢一般、詩一樣的過往。
霍建起導演的電影《暖》是用「唐詩宋詞的意境」(霍建起語)拍攝出來的一個現代農村的愛情故事,講的是一個農村青年在城裡生活了十年,一次偶然回到故鄉,遇見了自己初戀的情人,由此牽出的一段情感往事……暖遠遠高飛的夢想與對愛情的渴望一起滋生,一次盪鞦韆不幸摔斷了腿,也折斷了她遠飛的翅膀,打碎了她對愛情的夢想;林井河滿腔熱情化作一個無法兌現的承諾;啞巴的字典里沒有「自卑」,他最終得到了他一生的愛。這是一部純粹的情感影片,是一個漂亮女孩與三個男人之間的情感糾葛,是關於承諾與背叛的終極詮釋,是企圖振翅高飛卻跌落塵埃的虛妄無力,是美麗與背叛,醜陋與真情的冥迷思辨。故事的情節並不復雜,但所包容的卻很多:夢想、遺憾、理解,以及逝去的歲月。
一如既往的凡人小事,同樣唯美溫情的人生際遇,霍建起這次用凄美表述愛情,用記憶溫暖傷痛。《暖》是一部很唯美的影片,憂傷、凄美,清新含蓄,舒緩深情,給人一種恬淡的意境。優美的畫面配上舒緩卻略帶傷感的音樂,影片用一種朴實的風格表現了一段情,一段逝去的過去。導演用清新內斂的故事情節和影像風格打造了電影的美感,捍衛住了人性中的悲憫,又超越了悲憫,讓我們看到了那些平凡人性中的高尚情懷。
影片一開始,暖的出場就讓人心頭一酸。一個曾經美麗,充滿了活力和靈氣的女孩,如今已變成了一個步履蹣跚,彎腰駝背,眼如死灰,連擦身子都不避人的粗俗女人。面對井河的同情和悔恨,「好?啥叫好?合適?啥叫合適?」暖的一連串反問讓人感到絕望,絕望帶來了憂傷,帶來了安於現狀的妥協和沉默。其實,生活原本如此,面臨生存的困境,每個人都需要義無反顧地承受。
影片中井河有這么一句台詞:「遇到一個人,你對現實生活的全部感受就會突然改變。」這句類似對自己拷問的話並不是在煽情,而是一種普遍的人生感悟。難道塵世間所有人的煩惱、遺憾和傷痛都是相似的嗎?回想一下,我們不也曾多次在一些回憶悄然來襲的瞬間,突然感到那些自以為苦心經營多年,已經堅固無比的心理防線就那麼土崩瓦解了。就像劉憶斯說的:「我們的忘卻就是我們的懷念。」
影片中最後送別井河的那場戲,是這部電影的高潮。暖拒絕了啞巴讓她和女兒跟井河走,攙著啞巴一起向自己的家走去。這時,我很慶幸此前我種種庸俗的猜測最終都化解在釋然中。暖和啞巴漸漸遠去的背影,此時看起來是那麼的和諧。也許生活就是這樣,它既不是假設,也不是虛構,而是真真切切地在繼續著。我們看著看著,走著走著,過著過著,就習慣了。一切都是那樣的順理成章,生命就是以如此堅強的姿態承受和化解著突如其來的非難。
霍建起的《暖》,真的給人一種暖暖的回味?熏它充盈、飽滿、充滿了張力和詩意,令人難忘。侯孝賢早期電影如《童年往事》里靜謐的田園詩情與飽含眷戀感的畫外回憶,以及小津電影里人物的安詳平和,都在《暖》中找到了失落已久的歸宿。霍建起試圖找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平衡,而這種平衡具體在影片中表現為對逝去時光的帶著遺憾與傷感的緬懷與懺悔,以及面對迷茫未來不得不選擇的面對。「暖」的女兒成為主人公的生命和希望的延續,而導演本人則明顯地在通過這個寓言化的情節劇,為自己於現代與傳統更替互動的風起雲涌的電影創作時代里找到明晰定位。所以,暖既是人、也是情;而《暖》說的既是愛情與生命的「暖」,也是電影人記憶中的期待中的電影創作現實里的「暖」。
揮之不去的淡淡憂傷讓電影《暖》不出意外的獲得了當年的金雞獎最佳影片,同時獲得了最佳編劇;去年在由鞏俐擔任評委會主席的第1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上,它還獲得了兩項大獎:影片獲金麒麟獎,日本演員香川照之獲最佳男演員獎。霍建起電影不事張揚的頻頻獲獎是當代中國一個獨特的文化景觀,他每部影片里的角色在開始都企圖在價值觀念上有所突破,但到影片結尾,在道德觀念上都進行了回歸。在霍建起的「電影鏡界」中,人類的倫理禁忌他是不會觸碰的,對主流價值取向的完全認同必然能夠換取主流意識形態對他影片的認同,這是他的電影能夠頻頻獲獎的重要因素。在《暖》中,人物關系一直存在著重復性的三角結構,這一切使影片努力傳達的憂傷溫暖的情緒油然而生,呈現出霍建起堅守的中國傳統的倫理情境。「藝術未必要直面現實」(霍建起語),影片精心選擇的敘事角度和手法,加上刻意設計的恬淡含蓄的影像,霍建起努力在給現實的殘酷罩上一層柔光鏡。
霍建起的「鏡語」溫文爾雅,攝影機的運動不緊不慢,表達人物情緒的鏡頭節奏不慌不忙,情節敘事舒緩平和,影片極其內斂、節制,成就了東方「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若有若無的含蓄美感。正如導演自己所說:「我的影片特別安靜,有時候自己從頭看這些片子,也會沉浸在其中。我是有鄉土中國情結的,影片全都是寫人性、感情的,需要看的人能沉下心來,在特別安靜的狀態下才能體會到其中的味道。」
霍建起就是用形式感頗為精緻的影像、鋪張的音樂與規避人物情感劇烈沖突和社會現實殘酷性的敘事,去追求一個人類精神家園的「理想國」。無論是上個世紀末的精神困頓與這個世紀的虛無與狂歡都不能使他為之所動。美術師的出身使他的電影在影像的視覺構成上與他採用的敘事形態有一種很好的互文承接的關系。著名的美學家萊辛十分稱道古希臘雕塑《拉奧孔》的表現方式:雕塑家沒有採取拉奧孔與他的孩子們被毒蛇纏繞,痛苦、恐懼、絕望等強烈情感爆發的瞬間,而是將這種種情感爆發前得以順利用雕塑這種空間藝術永遠的保留下來。因為,作為空間藝術,如果在作品中將一切可能性都表現出來而不加任何節制,觀眾就喪失了想像的空間。作為時空藝術的電影也是一樣,在電影的物理空間中,一切都可見,節制的方式可以在流動的畫面中製造不可見的因素,增強情感的張力。於是,一場柏拉圖式的戀愛或者無法得到滿足的愛情悲劇才更能在觀眾心目中久久縈繞不去。所以,霍建起的這部「溫和」的影片《暖》才會被我們記住。
影片的人工布光散發著詩情畫意,充滿著一種小布爾喬亞的情趣。其鏡語章法精緻無倫,構圖色調的優美明麗,場面純凈漂亮,情景交融,細膩而生動地表達了這個多主題敘事。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電影中使用了許多藍青色調油畫質感的「靜物」的特寫鏡頭,一盆清水中浮著一條白毛巾;老舊的爐灶上老舊的水壺蒸汽,一支老舊的青花瓷罐立在一旁;白瓷碗中剛敲入的雞蛋清清黃黃,撒上一些綠的蔥花紅的辣椒,出奇的優美干凈,就像霍建起用的每一個演員,干凈靚麗。霍建起無疑是個唯美主義者,顯然在他眼裡,美高於真,是至上的創作原則。電影里,無論主題、情節、人物、畫面、細節都是按照美的原則打造,處處可看到導演的良苦用心。
當然,影片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唯美而富有質感的畫面背後所架構的故事完全是霍氏自己的語境風格在演繹延續,全篇節奏沉緩,缺少現代節奏該有的緊湊和充實,用冗長頻繁的台詞表現人物的內心,使得劇情缺乏一種內在的張力。影片改編自莫言的小說《白狗鞦韆架》,最大的改動可以說是將黃河文化移植易裝為長江文化。雖然有了稻田、溪流、池塘、水牛、綿綿細雨等作為影片點綴或作為情緒與環境氛圍的參與,《暖》卻依然沒有逃出張藝謀早期民俗電影的繁復。影片中對盪鞦韆、婚禮、燈節的鋪排與儀式化的描述,乃至庭院里紅燈籠的高高掛都可在張藝謀的電影里找到明確的參照。莫言確實通過《紅高粱》影響了張藝謀,但《暖》從某種意義上看作為張氏民俗電影的南方鏡像現代版的存在,必然地處在一種尷尬的境遇里——在虛構與寫實、激情與溫情、刻意與自然、傳統和現代的沖突的漩渦里,正如影片中井河糾纏在過去「暖」和現在的「暖」中一樣。
霍建起的影片內核總是淡然而不乏悠遠的懷舊。不過霍建起式的懷舊,並非全然的哀悼,而是始終夾雜著一縷深情的凝視,所以,霍建起式的青春,憂傷而不瘋狂,愛情雖有碎裂卻最終能縫合成一道雋永的風景。英國殘廢的女詩人白朗寧夫人著名的十四行詩中曾有這樣的句子:「聽哪,那銀鈴般的聲音?蛐不是死,而是愛!」我們「因為愛,所以懂得。」我們因為愛,所以記住,記住這樣一部唯美的片子,將我們帶進了原始情感的美麗漩渦,帶進了那藏匿著憂傷與本真的過往。
⑽ 中國第六代導演都有誰代表作是哪些
第六代導演一般指生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和七十年代中後期,他們已經成為華語影壇的一股重要的力量,而這些風格各異的電影作者,亦是中國電影之今天明天。
張元,滿族,1963年生,江蘇連雲港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 代表作:《媽媽》1990、《北京雜種》1993、《回家過年》1999
路學長,1964年生,北京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長大成人》1994、《卡拉是條狗》2003、《租期》2006
張揚,1965年生,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愛情麻辣燙》1997、《洗澡》1999、《昨天》2001
孟京輝,1965年生,江西人,1991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像雞毛一樣飛》2002
賈樟柯,1970年生,山西汾陽人,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代表作:《小武》1997、《站台》2000、《三峽好人》2006
婁燁,1965年生,上海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周末情人》1994、《蘇州河》2000、《頤和園》2006
霍建起,1958年生,北京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 代表作:《那山那人那狗》1998、《藍色愛情》2000、《暖》2003
胡雪揚,1963年生,上海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留守女士》1991、《湮沒的青春》1994、《冰與火》2000
王小帥:1965年生,山東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十七歲的單車》2000、《青紅》2004、《左右》2007
管虎,1969年生,北京人,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法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頭發亂了》1993、《浪漫街頭》1996、《西施眼》
李欣,1969年生,上海人,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代表作:《談情說愛》1995、《慾望邊緣》2003、《自娛自樂》2004
王全安:1965年生,陝西西安人,1991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代表作:《月蝕》1999、《驚蟄》2003、《圖雅的婚事》2006
何建軍,1960年生,北京人,199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進修班。 代表作:《懸念》1993、《郵差》1994、《蔓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