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電影城南舊事導演是誰音樂是什麼

電影城南舊事導演是誰音樂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06 08:26:51

㈠ 《城南舊事》簡介

《城南舊事》觀後感

在這部《城南舊事》中,所有的人都很善良,無論是小偷、瘋子還是保姆,其中總是可以看到陽光和光明,有時,一點也感覺不到舊社會的黑暗,然而難過的地方總是有的。那個瘋子本來是個好人,因為丈夫是進步大學生,被政府抓走了,自己的女兒也下落不明,於是就瘋了,其他人都怕她,雖然她最後找到了女兒,又打聽到了丈夫的消息,一家人就要團聚時,卻和女兒一起被火車撞死了。

那個小偷偷東西,也是為供弟弟讀書,最終弟弟拿到了小學文憑,兄弟倆非常高興,弟弟不知道哥哥為他偷東西,結果第二天,哥哥就被警察抓走了。

這兩個人,一個瘋子,一個小偷,都可憐的是,在幸福離他們這么近時,他們卻都永遠得不到了。

宋媽也是個盡職盡責的保姆,在林家賺得的工錢全寄回鄉下的家裡,這一年,她正想回去看自己的孩子時,卻得知兒子掉河裡淹死了,女兒也被賣了,家裡的孩子全沒了,一家團聚的幸福也沒了。

主人公目睹了所有的事,最後父親也積勞成疾而死,一家人又將遷往台灣,在父親的墓上和宋媽告別了。

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幸福也就在快到來時,破滅了,幼小天真的主人公在看到這一切後,也就長大了。

㈡ <城南舊事>簡介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㈢ 《城南舊事》的資料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初版1960年。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可視作她的代表作。導演吳貽弓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獲得了巨大成功,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 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就這樣,我寫了一本《城南舊事》。(選自《城南舊事》序言)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睦的一家。《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來大學生回了老家,再也沒回來。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後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裡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宋媽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㈣ 城南舊事的一些賞析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六歲的小英子是在《驪歌》的旋律中,在楓葉瑟瑟的秋天坐在馬車上向自己的童年告別的。《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1982年,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幾乎是圍繞著「秘密」與「謊言」來完成敘述的。英子似乎天生就是一個懷疑主義者,她喜歡質疑,喜歡刨根問底。她問當教授的父親:「賊幹嘛要偷東西?」父親的回答讓她更糊塗:「他要吃飯,可又沒錢。」她問家裡的傭人宋媽:「為什麼宋媽的孩子不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為什麼掙的錢又給人家(宋媽的丈夫)弄去?」宋媽的回答是:「說了你也不懂。」英子的小夥伴妞兒告訴她自己的父母不是親的以後,她更是不明白了:「自己的父母不是親的?」英子的膽子也很大,別人都不敢搭理的瘋女人秀貞,她不僅沖著她笑,還經常跑到她那裡去玩。

英子童年生活的三個重要段落都是以離別來結束的,第一個段落是一場大雨,英子送走了母女團聚的瘋女人秀貞和妞兒(她們結伴去找妞兒的父親),自己大病了一場,然後她也搬了新家,上了小學;第二個段落,英子無意中在荒草堆里發現了被埋起來的贓物,從而她也結識了一個人——「他」,他說自己有個好弟弟,年年考第一,可他自己沒能耐,為了供弟弟上學,才幹了這一行,他還問英子他是好人還是壞人。英子的回答是:「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們有一課書叫《我們看海去》,可我沒看見過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壞人。」後來,在學校的畢業典禮上,英子看見考第一名的同學上台領獎,下來後把獎狀交給了一個人,正好就是草叢中的那個「他」。過了幾天,英子聽見有人喊賊被抓住了。「他」被警察帶走,英子含著眼淚目送著「他」遠去。影片的第三個段落,父親去世。宋媽坐著小毛驢回家(她的兒女一個死了,一個被丈夫送了人),英子趴在馬車的後座上,向那個為了帶自己和弟弟,連自己的親生孩子也顧不上的宋媽作別,也向童年作別。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一) 80年代中國電影「詩化風格」的扛鼎之作

中國電影「詩化風格」的傳統若隱若現地延續著,在激烈的民族斗爭、階級斗爭的大環境中艱難地生存著。80年代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圍為電影藝術家們的探索提供了難得的創造空間,「詩化風格」傳統也因而獲得了新的發展。吳貽弓的《城南舊事》便是這一時期對「詩化風格」作出了最好闡釋的一部經典之作。

影片《城南舊事》創作拍攝於1981-1982年間。是根據台灣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由著名導演吳貽弓執導的這部影片,以其獨具特色的內涵、風格及藝術探索,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成為走向世界的具有民族氣派的中國電影名片。《城南舊事》先後曾榮獲第三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馬尼拉(菲律賓)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第十屆基多城(厄瓜多)國際電影節二等赤道獎。

1、 影片內容

《城南舊事》表現的是小女孩英子在20年代舊北京的所見所聞,即英子童年時代的一些生活片斷。影片由三個大的段落構成,這就是英子與秀貞及妞兒、英子與小偷、英子與宋媽的相聚與「離別」。

第一段落講的是英子偶然認識了一位叫秀貞的「瘋女人」,秀貞的男人是一位大學生,因從事革命活動遭到當局逮捕,從此再沒回來。二人的愛情結晶小桂子一出生即被當作私生子,送到齊化門城牆底下,從此不知下落,秀貞也因此「瘋」了。英子從秀貞那裡還得知她一直在尋找她的小桂子。

妞兒是英子結識的一個小夥伴,被狠心的「父親」逼著唱戲,經常被打得渾身是傷。一次妞兒告知英子自己是撿來的,她要去找她親生父母。聰明的英子看了妞兒脖子後面的青痕,覺得與秀貞說的小桂子的特徵一樣,便冒雨將妞兒領到秀貞家中。激動不已的秀貞便把妞兒認作自己的小桂子,二人帶著行李箱沖到夜色沉沉的大雨中,說是乘火車找小桂子她爸,在火車呼嘯的煙霧中,秀貞與妞兒的身影就此消失……

英子搬進了新簾子胡同的新家,不斷聽大人們說起附近鬧賊的事。一次在荒草地玩耍時碰上了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好奇的英子便與他交上了朋友,從他那裡聽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話和故事。後來英子看到他參加他弟弟的畢業典禮。一次找他玩,順手將他藏在荒草中的一件器物拿出,被大人發現。不久,英子便看到巡警把他抓走,人們都為這個小偷、這個「賊」被抓到而高興。英子用驚訝的目光又送走了一個「朋友」。

宋媽是英子家的傭人,出身貧苦,靠當老媽子養活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英子家幾年後,宋媽才得知自己的兒子早已病死,女兒也被丈夫賣到不知什麼人家去了。

英子的父親既嚴厲又慈愛,是個大學教授。他經常在家裡接待從事革命活動的進步學生。由於積勞成疾,患上肺病,不幸辭世。父親去世後,英子全家便遷離了北京。

影片最後一幕是,英子與媽媽和弟弟祭掃了英子父親的墓,在秋風瑟瑟中,乘上一輛馬車告別了北京,而宋媽和丈夫則坐上一頭毛驢,朝相反的方向,回她窮苦的鄉下去了。英子與宋媽淚水漣漣,一步一回首地默默對視著,在灑滿了紅葉的蜿蜒山路上,漸漸離去……

2、 影片風格

本片導演吳貽弓在影片風格的追求上,非常明確而自覺,他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來概括本片的總體基調。

「淡淡的哀愁」,體現為主人公小英子與周圍人們從相識相交到離別分手的一個個故事。小英子天真單純的童年生活中,由於相遇了這樣一些「朋友」而添加了許多有趣味有意義的內涵,但這些「朋友」各自不同的悲劇性生活,也使小英子為之不解或驚訝,而一個個「朋友」在小英子不舍的目光里離她而去,卻又增添了許多的傷感與心痛。同樣的故事,在另外導演手下,可能被處理為具有濃烈悲劇性、強烈情感性的風格,而吳貽弓則既落在「哀愁」處,又盡可能將這些較為強烈的悲劇沖突點、情感爆發點「淡淡」的處理,使之「引而不發」,保持很強的內在藝術張力。如三個段落的結束處本可以賦予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小英子與三個「朋友」分手離別的場景),但影片卻在抒緩、靜默的情調中慢慢展開。

「沉沉的相思」,意味著影片對於社會生活的理性思考。這既是基於原小說作者強烈的思念故土之情,也是導演對世事滄桑、歷史變遷的哲理性思考的體現。「相思」——對故土、對童年、對一個個永遠逝去、不可再現的生命的追憶,通過小英子的眼睛展現給觀眾,同時這「相思」也不是激烈的、激奮的,而是「沉沉」的,即主人公心靈深處的。如三個段落中與小英子相識相交的「朋友」——「瘋女人」秀貞、小偷、宋媽各自不同的生活際遇,讓我們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真實的生活境況,盡管不是正面描摹革命、貧窮、人生的苦痛,但卻從這些「朋友」的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和把握了這些內涵,而且這些內涵又伴隨著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長,在小英子不斷追問「為什麼」中得以較為深刻的表現。

導演吳貽弓曾對《城南舊事》的影片風格作了一番形象的描繪,認為它應當是「一條緩緩的小溪,潺潺細流怨而不怒,有一片葉子飄零到水面上,隨著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樹樁或堆積的水草,葉子被擋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帶向前去,又碰到了一個小小的漩渦,葉子在水面打起轉轉來,終於又淌了下去,順水淌了下去」(見吳貽弓:《城南舊事》導演闡述,《城南舊事》資料,中國電影家協會藝術理論部編)。不論是「淡淡的哀愁」,還是「沉沉的相思」都追求著這樣「行雲流水」般的效果。

(二) 視 聽 語 文 讀 解

影片《城南舊事》在電影畫面「意象」的選擇與創造、音樂音響的設計與運用,及「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上,均有獨具匠心的探索。

1、 電影畫面「意象」的選擇與創造

所謂電影畫面「意象」,指的是那些為烘托影片氣氛、表達特定思想、情感、情緒,可以引發觀眾的想像、聯想的人、景、物等形象,這些「意象」原本可能是平常的人、景、物,但進入影片內,住往往被賦予特定的情感、思想、情緒,有的「意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獲得豐富性、多義性、多解性。

影片《城南舊事》的「意象」,豐富多姿,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作為「意象」的人

影片最令人難忘的「意象」便是主人公小英子的「眼睛」。且不說這雙「眼睛」在確立本片的「視角」、結構本片的段落等方面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單就這雙「眼睛」本身所蘊積的豐富內涵,就足以令人稱道。這雙「眼睛」在本片中傳達了小女孩的天真、純潔;也傳達了小女孩的善良、真誠;又體現了小女孩的敏銳、機智;還體現了小女孩的憂郁、多思……總之,本片所內蘊的思想、情感、情緒,或直接或間接地通過這雙「眼睛」作為載體。影片《城南舊事》的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在成功地選擇、創造了小英子的「眼睛」為這一「意象」。

宋媽的「皺紋」,也在多個場景、段落中以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景別反復呈現,讓人們從那「皺紋」中讀出了勞動人民的朴實、寬厚,又讀出了那個年代下層人物的辛酸、悲慘、苦難和不幸。

作為「意象」的「景」。為了體現20年代舊北京的風情,更為了營造全片「歲月流逝感」、「世事滄桑感」、「往事追憶感」,本片主創人員絞盡腦汁,搭設了井窩子、盧溝橋等場景,其中井窩子、學堂操場、小偷躲藏的荒草地、布滿紅葉(楓葉)的山路等,給人印象最深。

作為「意象」的「物」。與「景」的功用一樣,影片中的駱駝、歸鴉、小油雞、鞦韆、夜雨、火車、毛驢、水車等既來自小說原著,又進行了「二度創造」,使之與場景、特別是與片中人物的活動、情感、思索、情緒等結合在一起,使觀眾能夠藉以想像、聯想,喚起每個人的歲月記憶,並從中領悟、感受、口味人生的真諦。

2、音樂音響的設計與運用

影片《城南舊事》的音樂音響設計與運用取得了突出成就。

吳貽弓的父親是著名作家、畫家豐子愷的同學,皆為李叔同先生的弟子,因此當吳貽弓著手拍攝《城南舊事》時,其父為他背誦了許多首李叔同先生填詞的,那個時代流行的學堂歌曲。這使吳貽弓大受啟發,並因此重新創作了本片的導演台本,著名作曲家呂其明據此精心創作、設計了本片的音樂音響。

本片的主題音樂。影片選擇了由李叔同先生填詞的著名學堂《驪歌》作為全片主題音樂。「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這歌詞與令人感傷、充滿離情別意的旋律有機地揉在一起,在片中多次出現,一次次將「離愁」之情推向高潮,取得了極佳的藝術效果。

本片的音響。影片對音響精緻巧妙的設計,獲得業內人士調度評價。井窩子邊,嘩嘩滾出的水流聲、歸鴉的呼叫聲、街頭小販的叫賣聲、剃頭挑擔聲、駝隊的風鈴聲匯合在一起,用音響描繪出了20年代舊北京的獨特風情。學堂操場上,放學的鍾聲、孩子們奔出學堂的歡鬧聲;配上《驪歌》的琴聲與歌聲,將一種濃郁的思念、追憶之情渲染得淋漓盡致。「瘋女人」秀貞將妞兒認作自己的小桂子,拉上妞兒連夜冒雨趕往車站,畫面上一列火車噴著濃濃的白煙呼嘯而來,此時在淡淡的音樂聲中,火車呼嘯的聲音、秀貞與妞兒的喊叫聲、英子的喊叫聲、雨聲、雷電聲交匯在一起,將這暗示著悲劇的一幕演繹得撼人心魄。

3、「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

「藝術重復」是藝術創造中經常使用的技巧手法,它意味著構成藝術作品的某些因素――語言、旋律、音符、線條、形體動作、色彩等,在同一部藝術作品中的反復多次呈現。作為綜合多種表現手段的藝術、電影的「藝術重復」運用時也許格外困難,如果不能夠起到推進電影展開、強化電影藝術感染力、表現力的作用,則有可能帶來節奏拖沓、進展遲緩、繁瑣屑碎、使人產生觀賞疲憊乃至厭煩之感。

影片《城南舊事》「藝術重復」技巧手法的採用,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恰恰成為它藝術探索最有價值的一個部分。

整體結構的「藝術重復」。影片由三個大的段落結構而成,為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整體感,本片緊緊抓住「離別」這個「魂」,每一個段落都按照「相聚→離去」的方式進行敘事、表達、展開。「瘋女人」秀貞與小英子把妞兒領到秀貞家後,秀貞與妞兒(小桂子)便離她而去。小偷與小英子在殘牆斷壁後的荒草地不期而遇,此後二人也成了朋友,常常聚在一起,直到最後小偷被警探抓走,離小英子而去。宋媽與小英子相聚家中,幾乎成了小英子家中的一員,最後也不得不含淚告別,消失在小英子的視野中。「相聚→離去」成為結構全片敘事方式的「藝術重復」,將「離別」一步步展開、深入,使全片成就了統一、完整的藝術品格。

畫面語言的「藝術重復」。小英子那雙會說話的「眼睛」的畫面,從各個角度、各個位置充分地表現,小英子的「眼睛」便成了本片「藝術重復」最多、表現力也最強的畫面語言。而「井窩子」井台打水、學堂操場放學這兩組規模較大、內容也較豐富的畫面,在本片中各重復多次。「井窩子」井台打水,是那個時代的一道獨特風景,畫面中緩緩流出的井水,伴著緩緩走過的駱駝隊,緩緩走過的街頭小販各色人等,造就出「歲月流逝感」和「世事滄桑感」。學堂操場放學則在孩子們沖出教堂、奔向操場、嬉戲在一起的畫面中,喚起人們各自親切的童年的回憶,造就出「往事追憶感」。而「井窩子打水」、「學堂操場放學」這兩組畫面的多次重復,每一次都伴隨著主人公生活歷程一個小小的變動,或是離別了一個舊「朋友」,或是即將結識一個新「朋友」,或是告別舊居、搬到新家,或是家中出現某種變故(如父親病故)等。這樣的「重復」實際上起到了藝術表現「起承轉合」的作用。

聲音語言的「藝術重復」。作為主題音樂的《驪歌》,通過不同形式的變奏,在片頭、片中與片尾多次出現,除了結構影片的功能,多次重復帶來的更多是情感、情緒的逐漸積累,對人們情感、心理世界漸次增強的沖擊。可以說,自20年作為學堂歌曲傳唱一時以來,《驪歌》大規模、廣泛地被傳唱,就是在影片《城南舊事》上映之後。藉助《驪歌》的「藝術重復」,影片《城南舊事》獲得了其獨特的魅力,而《城南舊事》多次「重復」出現《驪歌》,也使《驪歌》在新的時代獲得了新的生命。小英子朗讀背誦課文《我們看海去》,在片中也多次重復出現,「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在船頭。我們看海去……」朗朗的童聲蘊積了創作者們多少對於過去、對於童年、對於往事的遐想與追憶,這濃濃的情感記憶當會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

「節奏的藝術重復」。影片採用了不少長鏡頭和大停頓,當影片進展到一種情緒狀態或一個故事段落之時,常常採用長鏡頭和大停頓,以追求「動」與「靜」、「熱」與「冷」、「馳」與「張」結合,帶來的特有藝術張力。如小英子躺在病床上靜思默想的鏡頭、宋媽聽到孩子死後在廚房木然發呆的鏡頭,都是「大停頓」,同時為長鏡頭。尤其是影片中多次出現的小英子與其他人物「對視」的鏡頭,如小英子與秀貞(談小桂子)、小英子與小偷(小偷被抓走時)、小英子與父親(在父親病床前)、小英子與宋媽(片尾告別各自離去時),加大了鏡頭長度,作了較大停頓;同時每當採用「長鏡頭」、「大停頓」時,鏡頭搖移的速度、鏡頭持續的時間又大致相同,形成了全片既充滿變化,又整體統一的節奏,這種統一「節奏」的多次重復,造就出一唱三嘆,餘音不絕的藝術效果。

4、本片的「視角」及其表現

為了達到影片完整統一的藝術效果,本片的「視角」或「視點」歸結為一個:小英子的「眼睛」。一切發生的事情,都是通過小英子的「眼睛」捕捉與發現的。影片的鏡頭幾乎全是小英子的主觀鏡頭,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便可以展現在銀幕上。為了使這一「視角」既符合生活邏輯又符合情感邏輯,本片在具體拍攝中多用小英子的低視角拍攝,也就是多拍小英子「眼睛」視野可及的生活,小英子看不到或不可能想到的盡量不拍。「視角」及「視角」表現的獨特,也是影片《城南舊事》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㈤ 城南舊事梗概50字,急!

城南舊事為作者林海音以自身經歷為原型的自傳體小說,以小孩的角度去觀看人間的悲歡離合,直到父親病逝,也就是最後一章〈爸爸的花兒落了〉,她要開始負起照顧弟妹的責任,因此她的童年隨之結束,故事也同時在這淡淡的哀傷下落幕。

此外,《城南舊事》中有三大篇都是描述女性故事的,分別是〈惠安館〉、〈蘭姨娘〉和〈驢打滾兒〉,都描寫了那時代不同女性的不幸遭遇。

拓展資料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義大城一座院里,住著英子溫暖的一家。《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

全書以主題「離別」貫穿,結構嚴謹且層層遞進。

1982年《城南舊事》被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由吳貽弓導演,此影片更多次獲得國際影展大獎。另外也被改編成兒童繪本,和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英文、日文、德文。其德文版在瑞士榮獲「藍眼鏡蛇獎」。此書也獲亞洲周刊評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㈥ 1983年上映的電影城南舊事的編劇和導演

導演 吳貽弓
編劇 伊明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1983年該片獲得了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並且在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獎三項獎項 。

㈦ 電影《城南舊事》的導演是誰飾演小英子的演員叫什麼

導演:吳貽弓,1982年,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獲得者清代文學家梁廷楠在《曲話》中說:「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盡,斯為妙諦。」影片《城南舊事》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追求的正是中國美學傳統中這一最高境界。吳貽弓執導的《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帶領人們重溫了當年那籠罩著愁雲慘霧的生活。影片在結構上猶具獨創性,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情節線索,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3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這樣的結構使影片具有多棱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當時社會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城南舊事》中,導演對演員的選擇和使用是得當的,英子(沈潔)的那雙明亮、純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語言遜色;宋媽的朴實、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們帶入那個痛苦的年代。導演沒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謂「戲劇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個無言的結尾。其實影片只表達了兩個字「離別」——一個個人物在生活的歷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識了,但最後都一一離去了。秀貞和妞兒是那樣,小偷是那樣,宋媽是那樣,最後,連父親也是那樣。在影片最後的5分鍾里沒有一句對話,而且畫面以靜為主,沒有大動作,也無所謂情節,然而卻用色彩(大片的紅葉)、用畫面的節奏(一組快速的、運動方向相悖的紅葉特寫鏡頭)、用恰如其分的音樂以及在此時此刻能造成惆悵感的疊化技巧等等,充分地傳達人物的情緒,構成一個情緒的高潮。在這種情緒的沖擊下,觀眾會自然地去總結全片給予他們的感受,因而也就達到了感受上的高潮。這個「高潮」並不是導演直接給予觀眾的,而是在觀眾心中自然形成的。·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菲律賓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南斯拉夫第十四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厄瓜多第十屆基多城國際電影節二等獎——赤道獎《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於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讀《城南舊事》,心頭會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㈧ 城南舊事導演

導演:吳貽弓,1982年,馬尼拉國際電影節金鷹獎獲得者
清代文學家梁廷楠在《曲話》中說:「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盡,斯為妙諦。」影片《城南舊事》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追求的正是中國美學傳統中這一最高境界。
吳貽弓執導的《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純真眼光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老北京的社會風貌,帶領人們重溫了當年那籠罩著愁雲慘霧的生活。影片在結構上猶具獨創性,編導排除了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所組成的情節線索,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採用串珠式的結構方式,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3段並無因果關系的故事。這樣的結構使影片具有多棱鏡的功能,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當時社會的具體歷史風貌,形成了一種以心理情緒為內容主體、以畫面與聲音造型為表現形式的散文體影片。
《城南舊事》中,導演對演員的選擇和使用是得當的,英子(沈潔)的那雙明亮、純真、迷人、探索的眼睛足以使語言遜色;宋媽的朴實、含蓄、精湛的表演把人們帶入那個痛苦的年代。導演沒有刻意去追求直接的所謂「戲劇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個無言的結尾。其實影片只表達了兩個字「離別」——一個個人物在生活的歷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識了,但最後都一一離去了。秀貞和妞兒是那樣,小偷是那樣,宋媽是那樣,最後,連父親也是那樣。在影片最後的5分鍾里沒有一句對話,而且畫面以靜為主,沒有大動作,也無所謂情節,然而卻用色彩(大片的紅葉)、用畫面的節奏(一組快速的、運動方向相悖的紅葉特寫鏡頭)、用恰如其分的音樂以及在此時此刻能造成惆悵感的疊化技巧等等,充分地傳達人物的情緒,構成一個情緒的高潮。在這種情緒的沖擊下,觀眾會自然地去總結全片給予他們的感受,因而也就達到了感受上的高潮。這個「高潮」並不是導演直接給予觀眾的,而是在觀眾心中自然形成的。

·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
·菲律賓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
·南斯拉夫第十四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
·厄瓜多第十屆基多城國際電影節二等獎——赤道獎

《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於1960年出版的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生活為背景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也可視作她的代表作。 它描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著英子溫暖和樂的一家。它透過主角英子童稚的雙眼,向世人展現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天真,卻道盡人世復雜的情感。
《城南舊事》曾被評選為亞洲周刊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八十年代還被搬上銀幕,還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等多項大獎,感動了一代人。它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書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讀《城南舊事》,心頭會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㈨ 林海音-----------《城南舊事》的資料

電影《城南舊事》的幕後點滴

繼《巴山夜雨》之後獨立執導的《城南舊事》為中國的散文電
影提供了一個幾乎難以企及的範本。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
相思」為情感線索,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在離情別緒中講著三
個似乎互不相關的故事。小童星沈潔和「送別」的歌詞與旋律是人
們對《城南舊事》最感性的認知。影片注重意象的唯美風格代表了
同時期一批中年導演的創作傾向。20多年以後,導演吳貽弓面對記
者,仍然無法掩飾自己對這部影片的感情。

影片開拍有一定政治意義

《城南舊事》是台灣女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自傳體短篇小
說集,特別有一種緬懷舊日京華的傷感情緒。還有一個背景,80年
代初社科院文學研究所開始有計劃、有選擇地公開介紹台灣作家的
文學作品,渠道有所放開,這部《城南舊事》便傳到電影圈內,首
先由北影廠的老導演伊明改編成電影文學劇本,劇本改正後,推薦
給上影廠,上影廠領導一致肯定,准備投拍。可見,當時拍攝這部
影片是具有一定政治意義的,雖然影片本身不直接反映某種政治內
容。

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個字作為影片的總基調,
那裡面有一種抽象又具體的「鄉愁」。北京的冬陽、駱駝隊的鈴鐺
、《我們看海去》的課文以及井邊的小伴侶、胡同里的瘋女人、藏
在草叢里的小偷、騎著毛驢回老家的宋媽和長眠地下的父親等等,
一種來自海峽彼岸的感情很樸素地打動了我。

「撿便宜」得到「英子」

在《城南舊事》之前,我拍過兒童片《我們的小花貓》(1979
),還有在《巴山夜雨》中也有一個七歲的小姑娘娟子,是影片中
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我特別欣賞孩子的眼神,他們有和大人截然不
同的探詢世界的方式。同樣在《城南舊事》中觀眾印象很深的就是
「小英子」這個角色,直到現在很多人談到英子的時候還是停留在
她當時的樣子。

那時上影廠正好要拍一部兒童片《閃光的綵球》,導演是宋崇
。記得當時組織了一個班級的小孩子試鏡,我和助手兩個人坐在旁
邊看。也許冷眼旁觀起了很大作用,我們當時就看中了兩個小孩子
———沈潔和袁佳奕,剛好都是宋崇沒有選上的演員。沈潔和其他
的小孩子比起來沉默一些,她沒有那種非常強烈的表現慾望,有些
憂郁,但是我感覺她在心裏面探索,她琢磨在這裡面誰最大,誰說
話最有用,誰是導演。她那種求知的問號式的眼光與我設想的小英
子的需求非常吻合。

沈潔錯過了宋崇的選角,卻恰恰符合英子的角色需要,讓我撿
了個現成的便宜,而這部影片成功的關鍵也正在於這個角色的演繹


林海音女士後來一直和沈潔保持著來往,維持了多年的「忘年
交」,因為對於沈潔出演的自己的童年,她實在非常喜歡。

「樂音在記憶中縈回」

雪萊有一句詩「樂音仍在記憶中縈回」。「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這部影片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音樂,呂其明先生的配樂
功不可沒。其實小英子吟唱的《驪歌》是很早以前就有的歌曲,只
是很多人是因為這部電影才聽到。

林海音在小說裡面也寫到了這個歌詞,人們叫它《送別》,說
它是畢業的時候送別的一首歌。這首歌我自己小時候就唱過的,所
以看到林海音寫到她們在課堂上唱這首歌時,特別有一種貼心的親
切感。

這部影片很多地方是沒有台詞的,就給音樂留下非常大的創作
空間,不同情境下的變奏把李叔同填詞的傷感情緒烘托得非常充分
。在《城南舊事》開拍前我設想: 「未來的影片應該是一條緩緩的
小溪,潺潺細流,怨而不怒,有一片葉子飄零到水面上,隨著流水
慢慢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樹樁或是堆積的水草,葉子被擋住了,但
水流又把它帶向前方,又碰到一個小小的漩渦,葉子在水面打起轉
轉,終於又淌了下去,順水淌了下去……」。

二十多年後,在2004年導演協會頒獎典禮的最後,我和與我同
輩、是我長輩,或者比我年輕很多的導演們又唱起《送別》,別有
一番感受。

(口述:吳貽弓 采寫/整理:記者 張悅)

吳貽弓,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80年執導《巴
山夜雨》,開始獨立導演生涯。主要作品有《我們的小花貓》、《
姐姐》、《流亡大學》、《少爺的磨難》、《月隨人歸》、《巴山
夜雨》、《城南舊事》、《闕里人家》、《海之魂》等,多次在國
內外獲獎。曾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廠長、上海市電影局局長。 2003年
底當選為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

拾遺

《城南舊事》是「大製作」

《城南舊事》在當時國內可謂一部「大製作」影片,直接成本
53萬元人民幣,幾乎相當於當年上影廠出產影片平均成本的兩倍多
。當然,和國外影片相比,投資成本仍然很低。

1983年,《城南舊事》獲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
金鷹獎,是所有參賽片中耗資最低的一部,該片也是「文革」結束
後我國第一次在國際影展中獲得大獎的影片。

林海音10年後領取稿費

早年拍電影,導演、工作人員和演員都沒有片酬,但是版權意
識很強。

《城南舊事》約一千多元人民幣的編劇稿費,按規定留有30%要
給原作者,上影廠一直保留著。1993年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林
海音受邀來到上海,這已距離拍攝《城南舊事》十年有餘。

林海音一再感謝吳貽弓,正是這部影片,讓內地的觀眾知道了
林海音的名字

電影筆記

回憶,通往故鄉作為一個已經30歲的人,我想我已經開始習慣
不再有回憶的生活了。童年,遙遠模糊到我睏乏的雙眼再也看不到
。雖然在我內心深處知道在遠方一定有一個故鄉,在那裡有失去而
不可再得的樂園。所以像我這樣的人,只能去看電影來緩解這不時
湧上心頭的焦慮和憂傷,欺騙自己仍然有可能找到那條歸鄉的道路


以為忘卻的東西,以為忘卻的那些事那些人,卻原來一直潛藏
在心的某個角落裡。其實每個人記性都一樣好,只是芸芸如我們,
總是不經意間失落了那把鑰匙,無從開啟。而《城南舊事》,就是
那把鑰匙,讓我們看到隱蔽在迷霧中的道路。

故事並非發生在浩劫歲月,而是發生在舊中國的一段歲月之中
,故事的敘事者吳貽弓因此得以逃開「政治迫害」意識的壓抑,自
如地構造出淡淡的悲劇場景。黑沉沉、霧朦朦的城門樓下,緩緩前
行的駝隊,單調而復沓的街口,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彌散著纖
美的憂傷與詩意。

而說起這部電影,就不能不說電影中的音樂。正是這些出色的
音樂,讓《城南舊事》這部電影以旋律和音節的方式留存在我們的
記憶中。在電影《城南舊事》中,最著名的插曲恐怕就是藝術家李
叔同採用外國音樂家創作的歌曲旋律,重新填詞的《送別》了。

不足百字,寫盡「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而這首歌曲,
正契合了《城南舊事》的主旨:精巧細致、不疾不徐、溫厚淳和、
純凈淡泊、彌久恆馨。這部影片雖然離我們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
,但只要是心懷鄉愁的人,他們總能從裡面看到這樣的境界———
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回場舊事 「我們劇組就像一個大家庭」

開拍前,我對導演吳貽弓說:「你要做好准備,這部電影有90
%的可能砸在我手裡。」因為以往我都是演公主、貴婦或者知識分
子,從來沒有演過像宋媽這類北方農村出來的傭人。

演宋媽是從外部造型改造開始的。化妝師先拿剃刀把我的臉給
開了,也就是剃掉鬢角和額頭上的一些頭發,把我原先很秀氣的臉
型變成北方農村婦女的方型臉,然後描粗眉毛、將頭發紮成那種撅
起來的髻。化好妝之後,我一看鏡子就把臉給捂住了:「真難看!


服裝師給我准備了肥肥大大的衣服,連做給我的布鞋都是那種
前頭尖、後頭放開的形狀……還有許多細節都是非常講究的,是它
們讓我感覺到我就是宋媽。等試拍膠片出來之後,大家才都對我有
了信心。

當然,在演的過程中還是會碰到很多難題。譬如說最後那個騎
毛驢的鏡頭太長了,而我本來根本不會騎,毛驢也不聽話,如果鏡
頭再長一點點,我真的就要摔下來了。

跟小孩子一塊演戲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那時小英子很小,而演
她弟弟的張小宇才3歲,他喜歡吃橄欖和牛肉乾,演他爸爸的嚴翔就
每天給他帶橄欖,我的口袋裡也每天裝一塊牛肉乾,拍睡覺的戲時
,我就對小宇說:「你不許說話,不許翻身,拍完了給你吃一塊牛
肉乾。

不拍戲的時候,我們也穿著戲服。張小宇玩的時候把手弄臟了
,也像電影里那樣跑過來擦到我身上,我說:「你弄臟我的衣服啦
!」他說:「你不是宋媽嗎?」我演完丟了孩子那場戲的第二天,
小宇回家後跟他媽媽說:「宋媽今天哭了,她的孩子讓人家給賣了
。」

一部好的作品能產生很強的凝聚力,我們那個劇組當時就像一
個大家庭一樣,這種感情一直保持到現在。一次我出差聯繫到了演
母親的洪融。第二天門鈴響了,站在我面前的卻是沈潔。我說:「
英子!怎麼是你?」沈潔說:「宋媽,是我媽媽告訴我說你來了。
」現在英子去了日本,我們也好幾年不見了。(口述:鄭振瑤
∕宋媽扮演者)

㈩ 林海音的什麼作品被搬上了銀幕

至2018年11月中旬,林海音被改編成電影的作品只有《城南舊事》。

(1)小說《城南舊事》是台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該作品於1983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吳貽弓執導。

(2)電影《城南舊事》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

(10)電影城南舊事導演是誰音樂是什麼擴展閱讀:

電影《城南舊事》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小說《城南舊事》以深摯的情懷和筆觸追述20世紀20、30年代北京城南的舊事,敘事結構包括兩層,表層結構是串珠式的,以成長為線,將小英子童年經歷的五個故事集合在一起。

深層結構是作者內心創作情感的表露與寄託,小說以不斷的"離去"來組織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在內外兩層結構的結合與互補下,小說得到了完整的表達與闡釋。包含了作者綿延不絕的鄉思鄉愁,是公認的鄉愁文學力作。

閱讀全文

與電影城南舊事導演是誰音樂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突破口電影的導演 瀏覽:232
泰國電影一刀未剪 瀏覽:855
免費日韓電影網站迅雷下載 瀏覽:635
周星馳的電影元華 瀏覽:630
韓國韓國吻戲大全電影 瀏覽:521
女主角獨木橋異族電影 瀏覽:367
未來水世界電影中文版的 瀏覽:784
發你視頻電影網站嗎 瀏覽:171
傷物語電影圖片 瀏覽:914
網站上看電影會中毒嗎 瀏覽:888
電影謊話大爆炸主角 瀏覽:245
毒誡完整電影粵語 瀏覽:646
泰國復仇電影關於佛 瀏覽:523
電影三人床結局 瀏覽:177
經典英文電影忠犬八公的故事 瀏覽:14
求小電影網站地址 瀏覽:118
向上的電影圖片 瀏覽:683
周潤發槍戰火爆電影大全 瀏覽:395
開色情電影院得投資多少 瀏覽:438
呦呦鹿鳴電影演員介紹 瀏覽: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