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電影陳煥生進城主要演員村裡

電影陳煥生進城主要演員村裡

發布時間:2022-10-04 02:21:00

A. 《山炮進城》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本山傳媒首部互聯網大電影《山炮進城》就要來襲,該片承襲了東北喜劇的傳統風格,尤其是延續了本山喜劇的精髓所在,包袱一個接一個,笑點一片連一片,笑果絲毫不輸本山大叔以及其徒弟表演的爆笑小品,由於劇情豐足殷實,喜劇魅力更有所加持。也正因為如此,觀看該片時,全程好像始終飛著笑彈,根本就停不下來。不過,《山炮進城》又不僅僅只有笑點,細細品味起來,其淚點也是杠杠的,特別是東北山民的質朴、淳厚與城市社會的浮躁、圓滑、奸詐、算計相撞擊後,他們始終不改初心,保持淳樸民風,堅守善良本性,足讓人哭的稀里嘩啦,哭到不能自理。

多年前,一部《陳煥生進城》在當時還只盛行露天電影院的中國大地炸開了鍋。那時,改革開放正如火如荼,城鄉交流日漸加劇,陳煥生進城後所觸發的種種城鄉撞擊在觀眾心中激起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心理共振,其更是引發了巨大的社會話題,成為當時頗為鮮見的現象級電影。《陳煥生進城》距今已有30多年時間,中國內地的城鄉發展也更加日新月異,但城鄉差距始終存在,觀念差異依舊堅深,隨著社會的日益更新,這些新問題更呈現出了新特點。而《山炮進城》就是對此一次看是表面實則堅實深刻的一次反映。

《山炮進城》講述的是二英、大海等一行人為追逐夢想,在旁人的忽悠下,不顧父親反對,毅然進城,並遭遇各種奇葩極品經歷的故事。在北京,他們有著林林種種的奇葩際遇,露宿街頭,被乞丐追打,剛出狼窩又入虎口,可謂嘗盡了人間各種不幸。好在他們天生性格豪爽開朗,所以才能堅挺下來,直至夢想一個個破滅,直到再回平凡現實中,他們才感知到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狗我好,外邊的月亮再圓,也很難照進自己的內心,照亮自己的前程。從這個角度說,《山炮進城》也是很有現實勵志意義的。

演員陣容看以及影像風格、故事情節看,《山炮進城》就有著濃郁的本山色彩。據悉,該片是本山傳媒打造的首部互聯網大電影,也是七娛樂自成立一年多來出品的又一部網路大電影。在此前的一年半時間里,七娛樂出品了十幾部網路電影,都獲得了不錯的口碑與較好的口碑,可謂點擊口碑雙豐收。七娛樂也因此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也因此,本山傳媒、華誼兄弟也都紛紛成為其合作夥伴。《山炮進城》就是三方聯袂,互用優勢,為觀眾呈現出的一道珍饈美饌。

由於有著很深的本山烙印,更由於深深植根於東北大地的黑土文化,《山炮進城》在笑果的製造上盡顯百分百東北味。包括大海在內的一眾主配角都蠢萌蠢萌的,言語之間,肢體之上,都極盡搞笑之能事,笑的暢快,笑得開懷,直叫人心疼心暖。雖然他們蠢萌蠢萌的,但他們的本質都很善良,待人也都非常真誠,盡管在城裡摸爬滾打了老長的一段時間,但本質絲毫不見改變,令人慨嘆萬分。二英則是東北農村的另一種存在,她淳甄善美,有想法,也敢實施,火辣性格,火爆脾氣也都綴滿了北大荒的土腥味,但正是這樣,才讓這幾個人物顯得尤為真實可信,頗接地氣,成為影片最牽魂動魄的人物角色。

B. 陳煥生進城讀後感速求

《陳奐生上城》通過主人公上城的一段奇遇,生動地刻畫出處於社會變革時期的農民,雖然背負著歷史因襲的重負而步履維艱,卻終於邁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從而形象地概括了農村現實生活發生的可喜變化,農村經濟政策的調整給廣大農民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作品中的陳奐生已經摘掉「漏斗戶」主的帽子,「屯裡有米,櫥裡衣」,抽空還可以進城賣農副產品。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他開始渴望過精神生活,希望提高自己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於是總想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經過的事情」。這事終於在他上城時「碰」上了:因偶感風寒而坐了縣委吳書記的汽車,住上了招待所五元錢一夜的高級房間。在心痛和「報復」之餘,「忽然心裡一亮」,覺得今後「總算有點自豪的東西可以講講了」,於是「精神陡增,頓時好像高大了許多」。這種陳奐生式的精神滿足與魯迅筆下的阿Q似乎有著血緣關系,我們只能帶著「含淚的微笑」來看待這一人物的這段奇遇。正如作者本人所說:「我寫《陳奐生上城》,我的情緒輕快而又沉重,高興而又慨嘆。我輕快,我高興的是,我們的情況改善了,我們綞前進了;我沉重、我慨嘆的是,無論是陳奐生們或我自己,都還沒有從因襲的重負中解脫出來。這篇小說,解剖了陳奐生也解剖了我自己,希望藉此來提高陳奐生和我的認識水平、覺悟程度,求得長進。」這段肺腑之言,正是作品的題旨所在,反映了作者對陳奐生們的精神世界的嚴肅探索和對我國農民命運的深沉思考

C. 描寫農民進城的電影

1、電影《世界》,寓有作者「一日長於一年,世界就是角落」的主題,是對一群進城農民工生活的寫真,,《世界》更是進城農民工的一幕浮世繪。
2、DV短片《民工也瘋狂》,小電影《人》出自同一導演,後者入圍國際電影節
3、電影《不許搶劫》,描述農民工悲慘生活的電影。
4、電影《插班生》,描述農民工子女的故事 。
5、故事片《陳奐生上城》,1982年攝制。

D. 陳奐生上城的故事情節,越詳細越好~

陳奐生是一位中年農民,因常年貧窮而負債累累,素享「漏斗戶主」雅號。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政策放寬,他的日子好起來,囤里有米,櫥里有衣,身上有了肉,臉上有了笑,還開始做起小買賣──去城裡賣油繩,賺幾個零用錢買頂保暖的新帽子。

勤勞檢朴的陳奐生決定在油繩賣完後再去買帽子。結果,油繩賣完了,滿懷喜悅的他因為沒戴帽子著了涼,雙腿發軟,渾身無力,竟一頭躺在車站候車室。曾經在他們村蹲點的縣委吳書記及時發現了他,並好意安排他住進縣招待所。

第二天,受寵若驚的陳奐生在房間里小心翼翼,生怕弄壞了東西。但是,當結賬時聽說只睡一晚就要五元錢後,他大吃一驚,進而忿忿然,在房間大搞「破壞」。但是,回村後,因為坐過縣委書記的車、住過一晚五元的招待所,他在村裡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

《陳奐生上城》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QfhYUOjUXPpNLFemzbEswA

?pwd=j5sa 提取碼:j5sa

E. 陳奐生上城 原文 !!急!!

原文:

當然,陳奐生的這個念頭,無關大局,往往蹲在離腦門三四寸的地方,不大跳出來,只是在尷尬時冒一冒尖,讓自己存個希望罷了。比如現在上城賣油繩,想著的就只是新帽子。

盡管放慢腳步,走到縣城的時候,還只下午六點不到。他不忙做生意,先就著茶攤,出一分錢買了杯熱茶,啃了隨身帶著當晚餐的幾塊僵餅,填飽了肚子,然後向火車站走去。

原先只想賣了油繩賺了利潤再買帽子,沒想到油繩未賣之前商店就要打烊;那麼,等到賺了錢,這帽子就得明天才能買了。可自己根本不會在城裡住夜,一無親,二無眷。

時間還早,但既然來了,也就選了一塊地方,敞開包裹,亮出商品,擺出攤子來。這時車站上人數不少,但陳奐生知道難得會有顧客,因為這些都是吃飽了晚飯來候車的。

不會買他的油繩,除非小孩嘴饞吵不過,大人才會買。只有火車上下車的旅客到了,生意才會忙起來。他知道九點四十分、十點半,各有一班車到站,這油繩到那時候才能賣掉。

卡在這兒,真叫尷尬。萬一嚴重起來,此地舉目無親,耽誤就醫吃葯,豈不要送掉老命?可又一想,他陳奐生是個堂堂男子漢,一生干凈,問心無愧,死了也口限不閉。

活在世上多種幾年田,有益無害,完全應該提供寬裕的時間,沒有任何匆忙的必要。想到這里,陳奐生高興起來,他嘴巴乾燥,笑不出聲,只是兩個嘴角,向左右同時嘻開。

露出一個微笑。那扶在椅上的右手,輕輕提了起來,像聽到了美妙的樂曲似的,在右腿上賞心地拍了一拍,鬆鬆地吐出口氣,便一頭橫躺在椅子上卧倒了。

出處:出自作家高曉聲的短篇小說《陳奐生上城》。

(5)電影陳煥生進城主要演員村裡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高曉生曾在《且說陳奐生》中寫道,「寫作《陳奐生上城》不是預先有了一個概念,不是為了證實這個概念,而是在生活接觸到了一些人和事,有所觸發,有所感悟。」

作家在農村生活過二十多年,與農民患難與共,有著一致的情感,而且多年的經驗和觀察使其對中國農民的性格有著深刻而清醒的認識。這促使他致力於描寫和反映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農民命運。1980年,他創作發表《陳奐生上城》,進一步探討解決溫飽後農民的精神層面問題。

具體到《陳奐生上城》的寫作,啟發高曉聲創作靈感的契機同樣來源於他的生活經歷。高曉聲恢復工作後,經常出差,在東道主的熱情安排下住進了較好的房間,住一夜要付五六元到七八元不等。

有著豐富農村生活經驗的他聯想到蘇南農民勞動一天通常只有七八角的收入,懸殊實在太大,農民們如果聽說他住的房間價格,一定會笑他吹牛。由此,他設想出了讓農民住進高級招待所的情節,又想到了他的小說《「漏斗戶」主》的主人公陳奐生。

選擇陳奐生為主人公,一是因為高已經寫過他,能把握得住他的性格;二是《「漏斗戶」主》在《鍾山》上刊登後,因為印數少,無法為更多讀者所熟悉,作家想通過《陳奐生上城》引起讀者對《「漏斗戶」主》的注意,「救活」《「漏斗戶」主》。

F. 電視劇《傻根進城》能夠打動你嗎


我很小的時候,在電影頻道上看過一部電影《陳煥生上城》。片中有一段陳煥生進城住進賓館後,由於什麼都不懂,鬧出一系列笑話的戲份,就好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至今都讓人忍俊不禁,記憶猶新。以至於有時候罵人「傻」,戲謔別人「沒見過什麼世面」時,甚至都會說這個人「很陳煥生」。


後來,我考上大學,從偏遠農村走進了省城都市,也鬧出了不少「陳煥生式」的笑話,出過不少類似的洋相。好在那個時候的城裡人大多都還算朴實,人心也還沒有那麼浮躁。他們知道,所謂的「陳煥生式」的傻,其實就是淳樸、善良、純真的體現,是一種很美好的東西。


或許是有了這樣的經歷,當我看到這部正在熱播的《傻根進城》時,才特別有感觸。也因此,很容易地就引發了我的情感共鳴,心理共振。我想,這種感覺,不止於我,很多來自農村北漂於北上廣等大都市的飄一代,可能都會有同感。


毫無疑問,作為一部極具現實主義題材的勵志生活劇,《傻根進城》在源於生活的同時,自然也要高於生活。因此,「傻根」李大根的「傻」被藝術化了。但毋庸置疑的是,李大根本質上所呈現出來的「傻」,是很接地氣、近生活的。這也就使得《傻根進城》在很大程度上與很多同類型劇集「XXX進城」有了雲泥之別。引發觀眾熱議、共識,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兒。


《傻根進城》以「傻根」李大根進城後的一系列奇葩遭遇為主線,為觀眾講述了一個逗趣不斷,嬉笑不止,溫情不盡,勵志不絕的逆襲故事。


其實,這類影視劇集是很容易臉譜化的,畢竟,觀眾在很多影視作品中見過太多「傻根」式人物。但走心的製作,精心的劇情,匠心的表演,都讓《傻根進城》拒絕同質化,從而使得無論劇情還是角色都活力十足,鮮氣百分。在古裝、神幻、抗戰等神劇霸屏天下久矣的當下,《傻根進城》的撲面而來,則宛若一股清流,在夏秋交替之際,為觀眾的身心都帶來了沁涼舒爽的感覺。


和很多觀眾一樣,看完《傻根進城》後,我也會不停地問自己,在繁華盡現、浮躁橫行的大都市,像李大根這樣要顏沒顏,要技能沒技能,情商也需要時不時就得充值的「傻缺貨」是如何逆襲成功的?


不過,如果將劇情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就不難發現,「傻根」的成功絕非偶然。正是他那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沖天「傻氣」,讓他因「傻」得福。往深里說,就是李大根自始至終都沒有忘掉自己的那顆初心。無論環境如何變化,甭管經歷多麼悲催,也不管身邊的人如何影響、腐蝕,他始終都能保持一股「傻氣」,一顆「真心」,一汩清流。所以,他能「傻」出一片天。


而「傻根」李大根身上這種彌足珍貴的本真心質,恰恰是很多城裡人所稀缺的,丟失的。於是,當他們在屢經算計後,卻遭遇命運的捉弄、玩弄時,「傻根」的「傻」恰恰成了暖動他們,感悟他們的救命稻草。


從這個角度看,「傻根進城」不單單是為城鎮建設提供了一種廉價的勞動力,其由始自終所呈現出來的本真初心,甚至成了慾望都市中,浮躁男女的心靈凈化器,拯救者。所以,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歧視、拒絕,甚至嘲笑、諷弄以李大根為代表的「傻根」們呢?!

G. 試分析<陳奐生上城>中陳奐生的形象

概括的說:陳奐生終日勞碌,半生清苦;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時來運轉,受寵若驚;眼花繚亂,呆頭木腦;不暗世道,白白自討羞辱,但隨即又自抬身價。他是新時期勤勞善良,希望過好生活,但又愚昧麻木、觀念落後的農民的典型。

《陳奐生上城》是「陳奐生系列」中最具特色、最能體現高曉聲小說創作藝術風格的作品。小說成功地塑造了陳奐生的藝術形象。作品以80年代初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為背景,通過主人公進城賣油繩、買帽子、住招待所的經歷及其微妙的心理變化,寫出了背負歷史重荷的農民在跨入社會歷史變革門檻時的精神狀態及惟妙惟肖的心理變化。

陳奐生由「漏斗戶」到有餘糧做買賣,這對長期處於貧困生活者來說,不啻享受一次重獲生命的喜悅,他不僅滿意,而且「滿意透了」。這「滿意」中的喜悅卻含有辛酸。「過慣苦日子」的陳奐生沒有任何「非分」的要求,只希望在吃飽之外,能賺幾個活線,買上一頂禦寒的帽子,於是,他一改往日的愁容,正「悠悠然上城來」。

勤勞質朴、憨厚誠實的陳奐生萬萬沒有想到,進城的第二天清晨醒來,發現自己原來睡在一張棕綳大床上。當他回憶起縣委書記吳遙扶他看病,送進招待所的一些事情時,他「聽見自己的心撲騰跳得比打鍾還響」,受寵若驚地流下了「熱辣辣的眼淚」。而當他用怯怯的目光開始「打量這住的地方」,頓時一種自卑、惶恐的心態占據了一切。他發現自己與這房間不相稱。他謹小慎微,既感到父母官的關懷,心裡暖洋洋的,又怕弄臟被子、損壞沙發,於是,出現了可憐又可笑的舉動:睡在床上縮成一團,生怕弄臟了被子;下了床不敢穿鞋,生怕踩臟了地板;走近沙發不敢坐下,生怕坐癟了……
這是由於長期的貧困和生活天地的狹窄。使陳奐生變得愚昧無知。面對「天堂般」的房間他猶如劉姥姥初次走進大觀園,出盡了洋相。

但當陳奐生付出五元錢後,心理失去了平衡,一種破壞欲,損人不利己的心理便發作起來。先是用腳跳沙發,不脫鞋鑽進被窩,心一橫,又「把提花枕巾撈起來乾擦了一陣」,在破壞欲的發泄中獲得自我安慰,後是用「精神勝利法」來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滿足,誰坐過吳書記的車?誰又住過一晚五元錢的招待所?陳奐生心想有了在村人面前炫耀的「第一」。雖然花去五元錢讓人心疼,但這「第一」卻讓陳奐生在精神滿足中悠悠然起來。從這些愚笨的發泄和精神勝利法中我們痛心地看到特定時代農民身上的庸俗和愚昧,也看到他們的悲哀。

當陳奐生「忿忿然」地發泄之後,卻仍是有些悶悶不樂,因為想到無法向老婆交待,他又陷入了苦惱之中。可他馬上又想到,回家後可以將在城裡發生的一切講給全村人聽,想著想著,他精神陡增,頓時好像高大了許多,這種喜悅,使他感覺到自己的身份提高了,原來那種不愉快的心情霎時煙消雲散,於是,「他愉快地劃著腳步,像一陣輕風盪到了家。」

果然,從此以後,「不但村上的人要聽他講」,連大隊幹部對他也另眼相看。他開始神氣起來,做事比以前有勁多了。他認為,五元錢買到了精神上的滿足和地位的提高,他感到「這五元錢花得值透了」。經濟上的損失又由精神上的自得彌補了。
陳奐生的悲與喜,使我們看到特殊時代農民的雙重性格;善良與軟弱,淳樸與無知,憨直與愚昧,陳奐生使我們發笑,但在笑中又感到心酸與悲愁。

H. 陳歡生進城什麼意思

出自高曉聲的作品:陳煥生進城

本來陳煥生進城是部嚴肅作品,主人公陳煥生也是一名剛剛脫貧的朴實農民,由於當今浮躁的社會,逐漸使陳煥生成了農村土耳其,阿鄉,劉姥姥等代名詞

因此,陳煥生進城約等於劉姥姥進大觀園,是一種嘲笑鄉下人的說法

I. 簡析陳奐生系列作品中陳奐生的形象及意義

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二年,沉默了二十二年之久的現實主義作家高曉聲,繼短篇小說《李順大造屋》轟動文壇後,相繼發表了《漏斗戶主》、《陳奐生上城》、《陳奐生轉業》、《陳奐生包產》等一組以農民形象陳奐生為主人公的系列短篇小說。其中,於一九八零年在《人民文學》第二期登載的《陳奐生上城》,是出類拔萃之作,讀者為之傾倒,文壇出現了一陣「高曉聲熱」,文學界為此發表了不少評論。
時間已過去八年,在我們深化改革的今天,回過頭來作歷史的評估,高曉聲當年的作品,仍然是經得起檢驗的。尤其是《陳奐生上城》,給人不少的啟迪,不僅真實地描述了當代農民的現實生活,深刻反映了黨的三中全會以後農民由窮向富過渡的轉機,表現了農民對精神生活新的追求,而且,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在時代的轉折點上,對生活中所存在的農民意識,應該如何去認識,怎樣去理解的復雜而深刻的問題。
千百年來,農民埋頭於自己的尺寸之地,沒有過高的祈望,墨守成規,亦步亦趨,一代一代地走著小農經濟的老路;他們生產力水平低下,生存方式粗鄙,形成了愚昧、保守偏狹自欺的性格。
小說《陳奐生上城》,好就好在能夠正視這種深層的社會心理現實,敢於描述現實中大量存在的既可愛、又可嘆既可笑、又可哀的舊式農民形象。作品對陳奐生在招待所住宿的一幕,寫得是何等精彩:

他睜開眼來細細打量住的房間,那豪華的陳設、三層新的床被使他大吃一驚,不由自主地在被窩里縮成一團,怕弄臟了被子,隨即又悄悄起身,不敢弄出聲來,心裡很是不安,下床拎著鞋、光著腳跑出去。可當他知道這一夜要收他五元錢時,心裡又忐忑忐忑的大跳,嚇出一身的汗來,交錢時,用發抖的手數了三遍,外面的一張都汗了半濕。回到房間後,他就不再象先前那樣小心翼翼的了,想到是「出了五塊錢的」,也就不再怕坐癟了彈簧太師椅,甚至故意直著身子,撲通地坐下去試了三次。他想想一夜就花了兩頂帽子的錢,便決意要用足到次日中午十二點鍾,能撈回多少是多少。他還竟用提花枕巾來干搽嘴臉,衣服不脫就蓋上被頭困了,「即便房間成了豬圈也不值」。在距十二點還差幾個鍾頭時,他肚子餓了,再呆下去,怕沒有糧票,餓得走不動又要睡上一夜,不得已只好忍痛出了招待所。

這樣的情節實在滑稽,初看還覺得這樣寫當代農民似乎有些過分。陳奐生形象不正是二十年代初魯迅筆下的阿Q嗎?
可是,這里明明寫的是一個當代的農民。若細細品味,人們就會覺得現實中這樣的農民確實不少,可以從許多農民兄弟身上看到他的影子,找到他的原型。
高曉聲自己就說過,短篇小說《陳奐生上城》的產生,就是由於他自己住過每天5—6元的招待所,因此觸發了一個念頭:這樣的房價,農民絕對住不起。如果農民進了這樣的招待所,又將會如何呢?讓農民表演一番,一定會很有意思。
作者在作品中,安排了陳奐生進城,做買油繩的小生意,想買頂帽子,在車站發呆,巧遇縣委書記等。在此,作者本人二十餘年來,就是作為一個真正的農民,與廣大農民兄弟生活在一起,和他們完全融合。他對農民有著深刻的了解,對農村生活有實實在在的體念,才能創造出陳奐生這個既體現了廣大農民的積極因素,也表現出他們的因襲重負的典型。
這個形象塑造的如此活龍活現,真實可信,使人感到無懈可擊。對照文化大革命的那段歷史,為了突出所謂「典型意義」,不少作者對農民的描寫,總是追求所謂的「高大全」,把貧下中農寫成英雄的化身,學習的楷模,抱著一種完全肯定、贊美的態度,甚至把愚昧、落後、固舊的東西,也常常加以修飾、裝點,當作淳樸、憨厚來美化,試問這種嚴重脫離現實、假而空的作品又會有什麼樣的社會效果呢?
小說《陳奐生上城》的新穎可貴之處,就在於從現實生活出發,獨辟蹊徑,在肯定農民朴實、勤儉、艱苦和堅韌性的同時,深入地揭露了農村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弊端,寫出了農民深層的心理弱點,從而描繪出農村的落後一面,這在當代的文學創作中,無疑是個突破。在建國三十多年來,於文壇上眾多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小說中,人們第一次看到了這樣真實的人物形象。
作家高曉聲,從一九五七年被打成右派,到時隔二十年後重新拿起筆來,他依然是個現實主義者。他的創作宗旨是:「我要寫的是能『引爆』作用的原子,作為一個引爆的部件,起到引原子彈爆炸的作用。寫一個英雄,目的是通過他的事跡教育人民,激勵人民前進(這就是引爆)。如果僅僅是為了『完整、高大』以致使人們無法效仿,他就失去了引爆作用。」
在小說《陳奐生上城》中,陳奐生並不是那種戰天斗地的好漢,不是叱吒風雲的英雄,而是我國八億胼手胝足的農民中普通的一員,他們善良正直,無鋒無芒,無所專長,平平淡淡,默默無聞,無足以稱道。作者對陳奐生形象的描繪上,十分冷靜,未加以表面的褒貶,動之於聲色,但卻又表現了其深沉的感情態度。
從作者涉筆成趣的幽默筆調來看,也非故作噱頭油滑,而是來自於對生活的細致觀察和人物性格的深刻理解。正因為這樣,該農民形象,才能夠如此深深打動讀者的心,引起大家的強烈共鳴。
通過陳奐生形象的塑造,不但使人們對現階段的農民有所了解,還引人深思:在解放了數十年的中國農村,為什麼農民的觀念還會有這樣的迷惘、模糊?擺脫了封建土地制桎梏農民,為什麼還會有如此的貧困和愚昧?我國農村的現代化將是一場怎樣的革命?
在現階段,農民對生活的追求,已經不僅限於溫飽,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渴望已經日趨突出。高嘵聲筆下的陳奐生,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農民的這種期望。
陳奐生上城賣油繩的精神面貌,就與過去的一年不同。此時,他「囤里有米,櫥里有衣」,賣油繩圖的是「買一頂簇新的呱呱叫的帽子」。
長期精神生活的貧乏,形成了陳奐生口詞笨拙的短處:「講起話來無非是『小時侯娘常打我的屁股,爹倒不凶』,『也上了四年學,早忘光了』……」,看了三打白骨精,只會說「孫行者最凶,都是他打死的」。
陳奐生渴望精神生活,沒聽沒看就覺得沒趣,答話常遭人取笑,當有人說:「本大隊你最佩服哪一個?」,他忍不住說:「陸龍飛最狠。」人家問:「一個說書的,狠什麼?」他說:「就為能說書,我佩服他一張嘴。」
可是,這次的陳奐生,意想不到,住上了招待所,又經過一番波動以後,不情願地出了招待所,這時,他想到全大隊的幹部、社員,沒有誰住過五元錢一夜的房間,精神陡增,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五塊錢買到了精神上的滿足。這正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阿Q精神,這種自欺,治癒了「破財心痛病」,心理上獲得了一個可悲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民族性弱點,雖然表現在一個普通農民身上,其他人的反應又是如何呢?作者寫了晨奐生村裡和鄉里人的觀念:
果然,從此以後,陳奐生的身份顯著提高了,不但村上的人要聽他講,連大隊幹部對他的態度也友好多了,而且,上街的時候,背後也常有人指點著告訴別人說:「他坐過吳書記的汽車。」或者:「他住過五塊錢一夜的高級房間。」公社的采購員也拍拍他的肩胛說:「我就沒有那個運氣,三天兩天住招待所,也住不進那樣的房間。」
真是令人可嘆、可哀!陳奐生精神是有著深厚生活土壤的,農村處處有著陳奐生的影子,處處彌漫著權力的崇拜。這種等級觀念和奴主意識若不掃盪,農民的現代人格是不能建立起來的。
作者通過對陳奐生形象的塑造,來表現農民的缺陷和弱點,為的是讓大家更好地認識它,改變它,並從陳奐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弱點,從而作歷史的反省。
高嘵聲說過:「我的做法是把丑惡的東西包起來放在一邊,首先使人感到它的存在,然後再用針在紙包上戳上幾個洞,使人聞到它的臭氣。」作者的做法是善意的,何況這些缺陷和弱點的存在,是歷史的積淀。
農民作為一個與小農經濟聯系在一起的廣大階層,在他們傳統的勤儉美德里,也有著小生產者的狹隘,保守的印記,有著十分嚴重的封建奴化意識,這是自然的現象。陳奐生形象的意義在於:他是黨的三中全會以來,第一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現在,了解過去,思考將來,重建民族精神的文學形象。
小說《陳奐生上城》的發表,距今已經八年了,「高嘵聲熱」也畢竟降溫,然而,其作品的現實意義,仍然值得我們重視。它不僅是開擴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文學形象的畫廊,還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在農村,由於幾千年來的封建遺毒及愚昧,小生產者的意識仍大量存在,與我們當前深化改革的進程,形成了很不諧調的對照,嚴重阻礙了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我們在努力提高物質文明的同時,必須加快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以便更好地改造農民的思想意識。這個任務是艱巨的,也是長期的。
面臨嶄新的時代,現實需要我們作家在反映農村生活時,正視客觀存在,以更高的視點,更客觀的角度,把農民放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去重新考察和評價,從社會前進的發展中去汲取靈感和詩情,以活生生的存在為依據,在揭露落後守舊思想的同時,提供新的文化參照和學習現代的生活觀,從而達到教育農民的目的,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這是我們的文藝工作者創作的神聖使命。

J. 陳奐生上城的故事情節,越詳細越好~

陳奐生是一位中年農民,因常年貧窮而負債累累,素享「漏斗戶主」雅號。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政策放寬,他的日子好起來,囤里有米,櫥里有衣,身上有了肉,臉上有了笑,還開始做起小買賣──去城裡賣油繩,賺幾個零用錢買頂保暖的新帽子。

勤勞檢朴的陳奐生決定在油繩賣完後再去買帽子。結果,油繩賣完了,滿懷喜悅的他因為沒戴帽子著了涼,雙腿發軟,渾身無力,竟一頭躺在車站候車室。曾經在他們村蹲點的縣委吳書記及時發現了他,並好意安排他住進縣招待所。

第二天,受寵若驚的陳奐生在房間里小心翼翼,生怕弄壞了東西。但是,當結賬時聽說只睡一晚就要五元錢後,他大吃一驚,進而忿忿然,在房間大搞「破壞」。但是,回村後,因為坐過縣委書記的車、住過一晚五元的招待所,他在村裡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

(10)電影陳煥生進城主要演員村裡擴展閱讀:

《陳奐生上城》是作家高曉聲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人民文學》1980年第二期上。曾獲得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1年收錄於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小說集。

小說通過主人公陳奐生上城賣油繩、買帽子、住招待所的經歷及其微妙的心理變化,寫出了背負歷史重荷的農民在跨入新時期變革門檻時的精神狀態。

閱讀全文

與電影陳煥生進城主要演員村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烏克蘭電影愛情公寓完整版 瀏覽:61
兩層電影院構造 瀏覽:283
我的一部優秀愛國電影觀後感少 瀏覽:578
沈殿霞電影大全 瀏覽:97
末代皇帝電影完整版高清免費觀看 瀏覽:822
第12屆青年電影節崔永元 瀏覽:365
雛鳥的愛情電影 瀏覽:939
美人魚電影所有插曲音樂 瀏覽:12
木村拓哉主演的愛情電影 瀏覽:538
主角臉上都是疙瘩的電影 瀏覽:50
電影中勵志感悟圖片帶字 瀏覽:342
電影演員什麼娟 瀏覽:941
這是個悲傷的故事電影圖片 瀏覽:309
音樂電影放映室 瀏覽:35
周星馳電影飾演 瀏覽:931
我想買期新的電影雜志英文翻譯 瀏覽:127
大鵬大長臉電影作品搞笑 瀏覽:95
古代電影大全恐怖片 瀏覽:708
賈玲最2021年的新演的電影名字 瀏覽:367
二戰日本美國戰爭電影大全集 瀏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