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酉陽太陽之城電影演員

酉陽太陽之城電影演員

發布時間:2022-10-04 00:43:28

Ⅰ 求一篇語文作文

中國民風民俗之過年的習俗
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裏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闔家團圓。初一淩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綉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採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裏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裏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准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哈尼族——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裏都喜歡盪鞦韆。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
瑤族——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綉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雲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為春節)。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徵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後跑到泉邊,迎接象徵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本回答由健康生活分類達人 蔡鴻玲推薦舉報| 評論 9 9
於碧波的路條
採納率:81% 擅長: 暫未定製
其他回答
貯財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在除夕之夜,家中一切物件皆視為「財」都宜「貯」之,以保來年財源滾滾,吉利昌 盛。
搶銀水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川東一帶、川西一帶。每年正月初一這天,人們爭相早起擔井水,稱為搶銀水。民間認為:誰最早擔回水,誰這一年就會最興旺發達。滿缸清銀水,象徵財源涌進。有的地方還用搶回的銀水燒茶,獻於堂屋的神龕之下,祈求神靈保佑發財。
燒頭香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部分地區。舊時春節期間,人們習慣於到寺廟上香。大年初一,許多人竟相趕早,爭著到屆里上第一柱香,認為這樣可帶來好運。
成都燈公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成都地區。每年春節前後舉行。早在唐代,成都便已流行元宵賞燈的習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產後,成都燈會集中到青羊宮舉辦。一年一次,新燈會在保留原來燈節特色基礎上,從品種、式樣、規模、影響等方面都大大發展了,成為春節期間人們游樂的重要去處。
自貢恐龍燈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自貢地區。每年春節前後舉行。屆時,自貢市人民公園內燈火輝煌,熱鬧非凡。在燈會使用的燈具中有傳統的紙扎彩燈、絹花彩燈、玻璃彩燈,還有運用新技術和新材料製造的瓷器彩燈、霓虹彩燈、水下彩燈、低壓流水燈、氣體放電燈、程序控制燈等。內容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影視故事、民風民俗和科幻人物等。彩燈造形中,恐龍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且最具特色和魅力,並蜚聲海內外。亥習俗現仍流行。
成都花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成都地區。每年春天舉行。由成都花市演變而來。成都花市在唐寧時便十分興盛,舉辦日期為農歷二月十五日,民間認為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百花盛開,最堪游賞。屆時,遠近的花農們把自已精心培育的名花異卉運到成都,集中展覽和出售。花會期間,成都及附近區縣的名小吃均入園擺攤設點,供遊人品嘗。
雨水節回娘屋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川西一帶。民間到了雨水節,出嫁的女兒紛紛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婦女,須帶上罐罐肉、椅子等禮物,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可保盡快懷孕生子。該俗現仍在農村流行。
梓潼廟會 漢族節日習俗。又稱梓潼大廟廟會。流行於梓潼縣一帶。每年農歷的二月和八月的初一至十五日先後舉辦兩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廟會一度被禁止。80年代以來,該習俗重新流傳,活動內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以觀賞和參加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娛活動及旅遊觀光為主。
春社踩橋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安縣瞧水一帶,每年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屆時,來自德陽、綿陽、什邡、北川、江油、茂縣等地的群眾,匯聚於瞧水場,到太平橋進行踩橋活動。
都江堰放水節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都江堰市。每年清明節舉行放水大典。
張爺會 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夾江縣一帶每年農歷四月初四舉行,相傳該日是張飛的誕辰。屆時,屠戶門紛紛備好祭品,前往廟中祭祀叩拜祈求雞毛蒜皮保佑生意興隆。
嫁毛蟲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舉行。清晨人們紛紛走出屋子,在田邊地頭收取草葉、秧苗、樹葉上的露水,帶回家中用以磨墨。然後,在剪成條的紅紙上書寫「毛蟲今日出嫁,嫁到深山去,永世不歸家」等話語。寫好後,將兩張紙條交叉貼於屋內牆上,人們認為,這樣可使莊稼免受蟲害,並獲豐收。
望叢歌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郫縣一帶。每年端行節舉行。屆時,遠近的人們紛紛前往望從祠朝會上香,祭祀望帝、叢帝有德遺民,祝福莊稼獲等於豐收。
六月六曬衣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相傳,農歷六月六日是佛祖釋迦牟尼曬經的日子,故民間認為這一天曬的東西易於保存。民謠雲:「六月六,曬衣服。」人們習慣於該日將衣物拿到室外晾曬,認為這樣衣物不會被蟲蛀。
蔡侯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夾江縣一帶每年農歷八月舉行。夾江是著名的紙鄉,坊眾多。廣大造紙藝人奉蔡倫為祖師,家家供奉蔡倫神像農歷八月正什新竹末漚好、舊料已用完的閑暇之期,藝人們便集資辦蔡侯會。
女兒節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廣元一帶。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遊河灣時遇黑龍感孕,於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故舊時民間以此日為武則天會期。這天,人膠成群結隊到生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遊玩。婦女們穿戴一新,相互邀約沿河灣暢游,以討吉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活動曾一度中斷。1988年,廣元市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節日,並定名為「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備灶神馬科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四川大部分地區。民間將臘月二十四日稱為過小年或小除,此日要在灶邊燃燈點燭祭禮灶神,送灶神爺上天。
鬼城廟會 漢族節日習俗。流行於豐都縣一帶,舊時,每至廟宇主神的誕辰,都要舉行廟會。豐都鬼城寺廟林立,屆會眾多,全年達35次。如正月初九玉皇殿辦玉皇大帝聖誕廟會,二月初二天子殿為閻羅王天子聖誕並天子娘娘肉身成聖期舉行天子會,四月初八大雄殿為釋迦牟尼聖誕辦佛主會,九月初八豐都大帝對聖誕舉辦土地會等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鬼城廟會曾一度中斷。1988年4月18日,豐都縣舉辦首屆鬼城廟會,在保留原有廟會特色的基礎上,增加了經貿洽談、物資交流等內容。該習俗現在流行。
火把節 彝族民間傳統的祭祀神靈、祈禳凶邪的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起源傳說校多,有說火把可驅災去邪,有說是「要引谷穗出來看火把」,有說是紀念古代一位彝族女性的。現在,涼山州將火把節與實行對外開放、加強橫向聯系、促進商貿交流緊密結合,每年在節日期間舉行火把節物資交易和盛大慶祝活動,並成功地舉辦』94中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為傳統節日增添了具有時代特徵的新意。
彝年 彝族年節。節期三天,時間不一,一般在農歷十月或十一月,由巫師占卜而定。如果當年五穀豐收,則可沿用上一年時間過年。否則另擇吉日。節日早晨,人們鳴槍放炮,互相慶賀五穀豐收,祝賀節日快樂。中年男子們三五成群,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婦女不出門留在家中招持客人。人們除唱歌跳舞外,還舉行磨秋、賽馬、射箭等競技活動。
都陽節 彝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雷波縣一帶。節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內容與漢族的端午節相近。節日這天,家家在門前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用雄黃酒擦臉,青年人帶上粽子、酒和砣砣肉到山間草坪唱歌跳舞、摔跤賽馬,盡情娛樂。
轉山會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一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里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庄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採花節 南坪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一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一天,從遠方來了一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這天,蓮芝上山採花,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一天上山採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採花節。
黃龍寺廟會 阿壩州藏、羌、回、漢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夏歷六月十五日在松潘縣黃龍寺舉行。節日那天,黃龍寺及周圍的山腰林間排滿各種土特產品,形成盛大的物資交流會。老人們進寺燒香,祈祝禱一生平安:青年人唱歌跳舞,盡情游樂。
牧民節 阿壩州藏族牧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下月初舉行,節期一般為一周。節日前,家家戶戶打掃衛生,在太陽快下山時,將垃圾向西邊倒去,意在讓太陽的火焰將一切不祥之物燒化。然後,各家准備好青稞酒、酸奶等節日食品。節日的第一天早晨,各家父女爭背吉祥水。然後,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臉洗手,用洗凈的手燒柏香,祈求水草豐盛、牛羊興旺。接著,全家圍坐一起歡宴。節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賽摔跤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不出村外。三天後,人們開始走村串戶,相互祝賀節日快樂。每天夜晚,人們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載歌載舞。
俄喜節 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木里縣一帶。節期在每年農歷臘月初七日。傳說,古時候木里一帶很富庶,西藏和雲南的八個藏族支系千里迢迢遷來居住,定居那天,是臘月初七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縱情歡樂。以後,每年這一天都要舉行紀念活動,世代相傳,成為固定節日。節日前一天,各家忙著准備豐盛的食物。節日這天,全家圍坐在一起,舉杯暢飲。按習慣,要讓貓和狗飽餐一頓,如果它們先吃肉後吃飯,就兆示著來年風調雨,農牧業豐收。夜晚。人們圍著一堆堆篝火。對唱山歌和跳舞。
賞花節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看花節。流行於馬爾康一帶。每年農歷六月舉行,時間一般3天-5天,有的地方長達10餘天。人們帶著食品、帳篷,騎著駿馬,成群結隊到野外遊玩,欣賞山花。他們搭好帳篷,熬好酥油茶,盛滿青梨酒,一邊吃喝,一邊賞花,一邊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歡舞。節日期間,還要舉行摔跤、賽馬等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機會。
謝水節 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冕寧縣一帶。每年農歷三月初六舉行。其主要內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帶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癩蛤蟆,每家隨去一二人。來到水溝邊,喇嘛一邊念經一邊把糌粑做的動物放到水中。返回時,大家打著雨具,嚷嚷鬧鬧,表示雨已下起來了。接著,人們去敬一個圓形的塔子。塔內放有一把刀子和一個小鑼鍋,代表生育。久婚無子的婦女向塔神許願,祈求生子。敬塔後生了孩子的儂,該日要去敬塔還願。
上九節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看花節。流行於寶興縣一帶。每年農歷下月初九舉行。是日,人們匯集到山下,舉辦燈會和表演獅舞等,盡情歡舞高歌。夜晚,舉行別具一格的男女對壘摔跤,結果常常是男敗女勝,引起轟堂大笑,將節日活動推向高潮。
曬佛節 藏族傳統節日。時間各地不一,一般在藏歷二月初和四月、六月的中旬舉行。屆時,各寺將珍藏的巨幅布畫及錦緞織成的佛像取出,展示於寺院附近的山坡上域高大的石壁上,讓廣大群眾觀瞻。僧人口誦佛經,信徒們頂禮膜拜。
賽馬會 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紅原縣等地。每年農歷七月一日舉行,節期一天。屆時,該縣及附近各地藏族群眾身著傳統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直到賽馬場,進行多種形式的賽馬活動。有集體比賽速度的,有分隊進行接力比賽的,有表演跑馬射箭的,有表演賽馬技巧的,十分熱鬧。賽馬結束後,人們就互相交換土特產品。
插屋頂旗 藏族節日習俗。每到新年,各家即將一面刻有藏文經文的紅黃白三色布旗插在屋頂上。禳災祈福。布旗高低大小不一,色彩也因地而異。有的白布紅邊,有的紅黃相間又飾以黑色條紋。旗面多為長方形,也有方形和三角形的。有將旗綁在旗桿上,有的則扎在樹桿上。有的插一面旗,有的插幾面旗。
羌年 羌族傳統節日。又稱小年,每年農歷十月一日舉行。在茂縣一帶,過羌年有特殊規定:當年全寨沒有成年人死亡過羌年,否則只能過春節。
牛王會 羌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一月一日舉行,節期一天。此日,要讓耕牛休息,喂以面饃和麥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饃饃掛在牛角上,然後放其出圈自由活動。主人到牛王廟焚香燒紙,並宰羊一隻、雞一隻,祈求牛王爺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頷歌節 羌族節日習俗。主要流行天茂縣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只有婦女參加。
羌族端午節 羌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這天,男女老少都要飲一點雄黃酒,並擦一點在耳邊和鼻邊,撒一點在門前和窗前,以防蚊蠅蟲蛇及穢氣進入,保佑家人無恙。凡能走動的人,盡可能到山上踏青踩青露,認為沾了端午露能強身健骨。
趕年 土家族傳統節日。又稱調年會。時間在每年農歷除夕的前一天,因此比漢族過春節早一天,故稱。現在,該習俗僅在少數土家族人中流行。
族年 土家族傳統節日。流行於酉陽縣東部。當地土家族每年農歷七月一日過年。為緬懷祖先,形成獨特的年節習俗。
打春節 石柱縣土家族傳統節日。又稱鞭春節、三壇節。每年立春日舉行。
趕苗場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古藺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舉行兩次。關於趕苗場的起源,相傳是苗族人在一次起義失敗後形成的。官府不讓他們聯聚會。人們便以到場壩吹蘆笙娛樂為名,秘密聯系,後來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
贈帶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敘永縣下東一帶。每年農歷二月初五日舉行。屆時,方圓數十里的青年男女。如雙方中意,便可互贈腰帶,作為訂婚禮物。事後反悔者,可索回腰帶,解除關系。
羊馬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秀山縣龍池、石堤一帶。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屆時,人們殺豬宰羊,請客送禮,隆重慶祝節日。
趕秋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傳天秀山縣。每年立秋日舉行。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集會地點,參加和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關於趕伙節的起源,傳說是古時候一個聰明的小夥子,為民尋找心愛的姑娘,便將一人坐的鞦韆改製成八人坐的鞦韆,吸引遠近的人們都來盪鞦韆。在鞦韆場上,他終於找到了心愛的姑娘。從那以後,每年秋天人們都要聚到一起盪鞦韆。年復一年,便形成為趕秋。
除夕洗腳 苗族節日習俗。每年除夕,各家去溪邊河畔挖來幾株葉片逆水的菖蒲,扯一些烏泡葉、桃花葉枝,晚上將它們放進鼎罐中煨一罐水。水熱後倒入盆中洗腳。
闊拾節 僳僳族傳統節日。僳僳語音譯,意為新年歌舞節、年節或春節。流行於德昌縣等地。時間在農歷臘月底正月初,節期10天左右。節日期間,人們互相拜年,互相祝福。
白馬歌會 白馬藏人節日習俗。流行於平武縣,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行。白馬藏人能歌善舞,傳統的文化活動在漢區的春節期間舉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文化的傳入,他們萌生了創立自己節日的願望。有關部門因勢利導,於1982年舉行辦了首屆山寨歌會。從此約定俗成每年舉辦一次。
銅梁龍燈會 表演藝術。又稱龍燈。龍燈流行全川,以銅梁龍燈最為有名。四川民間一直保留著舞龍的崇龍習俗。銅梁龍燈以扎制精巧、形象生動、舞姿優美聞名,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經濟文化活動表演,受到人們贊頌。

Ⅱ 兩個小男孩看其中一個父母吵架,一個吃著冰棍安慰另一個的是什麼電影

《太陽之城》。

《太陽之城》是一部由彭慧強執導並編劇的一部微電影。攝影王旭峰,剪輯關芳,音樂,薛濤,這部作品在寧波微電影傑獲得了最佳導演獎和最佳男演員獎提名。

本片主要講述了男孩向飛成長的故事。

(2)酉陽太陽之城電影演員擴展閱讀:

劇情:

童年時向飛接受家庭戰爭的折磨,對於家庭的破碎和母親的出走毫無辦法,向飛希望父親能尋回母親,但是父親態度強硬且堅決,抵不過思念,向飛只能偷摸在外婆家等待母親的歸來,誰知外婆家人去樓空,一等就是八年,向飛也變成了青年模樣。

青年時的向飛,一邊等待著母親的歸來,一邊進入了高中生涯。在一次與同伴們聚會後,恰巧遇見了童年時欺負過自己的流氓,面對流氓的責難和毒打,向飛扎傷了流氓頭子,隨後逃跑了。影片最後向飛在父親的陪同下走出看守所,從新開始了自己全新的人生。

Ⅲ 淄博有哪些名人

1、焦裕祿(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山村人,原蘭考縣委書記,幹部楷模,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所表現出來的「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後人稱之為「焦裕祿精神」。

2、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

3、高亞麟,1972年6月29日出生於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中國內地男演員、編劇、導演。2000年首次參演電視劇《亂世英雄呂不韋》,2004年在情景喜劇《家有兒女》中飾演夏東海一角而受到觀眾關注。

4、趙霽,1987年10月28日出生於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2009年,趙霽因在都市喜劇《愛情公寓》中飾演林宛瑜而被眾多觀眾熟知。

5、伊娜,1990年8月26日出生於山東淄博,2006年,伊娜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本科表演系,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中國內地女演員。曾出演過《湘江北去》,《愛情公寓2》以及微電影《城市映像之旁邊的陌生人》。

6、杜麗,1982年3月5日生於山東省淄博市,中國女子射擊隊運動員。1994年開始射擊訓練,1996年進入山東淄博市體校,1998年進入山東省隊,2002年進入國家集訓隊。2004年雅典奧運會獲得10米氣步槍冠軍,獲得雅典奧運會中國首金。2008年北京奧運會獲50米3X20金牌。

Ⅳ 太陽之城為什麼看不了

截至2021年4月份,《太陽之城》還沒有上線,網路上留出的只是預告片和一些花絮。

《太陽之城》是一部由彭慧強執導並編劇的一部微電影。講述主人公童年和青春期的成長經歷,跌跌撞撞,幾經坎坷,最後得到心靈的釋放,迎接全新的充滿希望的太陽之城。

這部劇在寧波微電影節獲得了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提名。

(4)酉陽太陽之城電影演員擴展閱讀:

劇情:

本片主要講述了男孩向飛成長的故事,童年時向飛接受家庭戰爭的折磨,對於家庭的破碎和母親的出走毫無辦法,向飛希望父親能尋回母親,但是父親態度強硬且堅決,抵不過思念,向飛只能偷摸在外婆家等待母親的歸來,誰知外婆家人去樓空,一等就是八年,向飛也變成了青年模樣。

青年時的向飛,一邊等待著母親的歸來,一邊進入了高中生涯。在一次與同伴們聚會後,恰巧遇見了童年時欺負過自己的流氓,面對流氓的責難和毒打,向飛扎傷了流氓頭子,隨後逃跑了。影片最後向飛在父親的陪同下走出看守所,從新開始了自己全新的人生。

Ⅳ 有關藝術的文章

剪紙的文化背景
據考證,從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接空刻花製作裝飾品。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後,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於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唐宋時期,流行「鏤金作勝」的風俗。「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 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東方朔傳·歲時節》: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 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陰則災。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為重,又稱「人勝節」)以七種菜為羹;剪綵 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於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唐代大詩人杜甫以《人日》為題作詩:「此 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 酒,勝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詩人李 商隱也作有《人日》詩,詩中說:「鏤金作勝傳 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唐代李遠《剪綵》詩寫 道:「剪綵贈相親,銀 綴鳳真,雙雙御綏 鳥,兩兩度橋人,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願 君千萬歲,無處不逢春。」 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唐代的人勝剪紙,七個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勝用於圍飾發髻。
在日本的正倉院,保藏有兩枚唐代華勝,據日本齊衡三年(公元856年)《雜財物實錄》載:「人勝二枚……天平寶字元年閏八月二十四日獻物」,日本天平寶字元年即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為羅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頌吉語:「令節佳辰,福慶惟新,曼和萬載,壽保千春。另一枚則用金箔刻了復雜的邊飾,並飾以紅綠羅的花葉,中心是一兒童在竹林下戲犬。
當時,還流行著一種用雙絲絹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稱幡勝、春勝,在立春那天,作為節日禮物,或簪於頭上,或掛在柳枝上,亦或貼於屏風。李商隱在《驕兒詩》中寫:「請爺書春勝,春勝宜春日。」意為驕兒袞師請父親在剪綵製成的春幡上寫「宜春」二字。因為立春之日為春天的首日,象徵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所以唐宋時期,人日剪綵這一民俗活動漸漸集中到立春這天,人們剪制各種幡勝、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為節日禮物。皇帝在這一天也接見群臣,並分別賜以金銀幡勝或者羅幡勝。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薩蠻」中寫道:「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有一種鳥,因頭項長有金黃色大羽冠很像插著一枝幡勝,而被命名為戴勝鳥,韋應物《聽鶯曲》中「伯勞飛過聲局促,戴勝下時桑田綠」,勝成為春歸大地的象徵。
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元旦以鴉青紙或青絹剪四十九幡,圍一大幡,或以家長年齡載之,或貼於門媚。
在宋代,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許多工藝美術應運而生,並出現了專業剪紙藝術家。周密《志雅堂雜鈔》載:當時京城沛梁「向舊天都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又中瓦有餘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後,忽有少年能於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於二人,於是獨擅一時之譽。
明清人的筆記和地方誌中也有記載剪紙名家的。如《蘇州府志》載:「趙萼,嘉靖中制夾紗燈,以料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暈色。溶蠟塗染,用輕綃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芬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
《嚴州建德縣志》載:「林文耀,字綱齋,幼即工書,中年失明,乃剪紙為字,勢飛動若龍蛇,點畫不差毫發。室人裝璜成軸,……人稱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載:「名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 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楊.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區),絕巧奪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陳雲伯《畫林新詠》說:「剪畫,南宋時有人能於袖中剪字,與古人名跡無異。近年揚州包鈞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不入妙。」並有詩曰:「剪畫聰明勝剪書,飛翔花鳥泳瀕魚;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清康熙時,有位宮廷畫家鄒元斗,畫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風俗畫《歲朝圖軸》畫的上端繪有垂掛著的五枚彩色剪紙「門籠」。門箋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變而來。在清代,因滿族人有剪紙的習俗,致使剪紙進入宮廷。在故宮,歷代皇帝舉行婚禮作洞房的神寧宮,牆壁按滿族習俗裱紙,四角貼著黑色的雙喜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貼著龍鳳團花的黑色剪紙;在宮殿兩旁的過道壁上也貼有角花。據說有人用紙剪成有鹿。鶴、松的「六合春」圖案,加以彩繪,貼於朝服上,連西太後都以為是綉出來的。
可以說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她流傳面之廣、數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於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託和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壯成長。
如今,剪紙的天地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戶人的小院,走入現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裝演、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刊題花、連環畫、舞台美術、動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隨著歷史的進程,許多民族的、傳統的東西被漸漸淡化、湮沒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標志應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並存,共同發展。願這棵古老的藝術之樹常綠常新。
剪紙藝術的特點與風格
每一種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由於剪紙材料(紙)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決定了剪紙具有它自己的藝術風格。剪紙藝術是一門「易學」但卻「難精」的民間技藝,作者大多出於鄉村婦女和民間藝人之手,由於他(她)們以現實生活中的見聞事物作題材,對物象觀察,全憑純朴的感情與直覺的印象為基礎,因此形成剪紙藝術渾厚、單純、簡潔,明快的特殊風格,反映了農民那種朴實無華的精神。歸納前人的經驗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1.線線相連與線線相斷 剪紙作品由於是在紙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須採取鏤空的辦法,由於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面。由此就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構。這是剪紙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剪紙很講究線條,因為剪紙的畫面就是由線條構成的。揚州著名剪紙老藝人張永壽根據地長期的實踐經驗把剪紙的線條歸納為五個字:「圓、尖、方、缺、線」。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胡須。」可以說線條是剪紙造型的基礎。
2.構圖造型圖案化 在構圖上,剪紙不同於其他繪畫,」它較難表現三度空間、場景和形象的層層重疊,對於物象之間的比例和透視關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據形象在內容上的聯系,較多使用組合的手法,由於在造型上的誇張變形,又可使用圖案形式美的一些規律,作對稱、均齊、平衡、組合、連續等處理。它可以把太陽、月亮、星星,飛鳥、雲彩,同地面上的建築物、人群,動物同時安排在一個畫面上。常見的有「層層壘高」或並用「隔物換景」的形式。
3.形象誇張、簡潔、優美,富有節奏感 由於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紙在處理形象時,既要抓住物象特徵,又得做到線條連接自然。因此,就不能採取自然主義的寫實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膽捨去次要部分,使主體一目瞭然。形體要突出,形成朴實、大方的優美感,物象姿態要誇張,動作要大,姿勢要優美,就像舞台上的亮相動作一樣,富有節奏感。
4.色彩單純、明快 剪紙的色彩要求在簡中求繁,少作同類色、類似色、鄰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對比色中求協調。同時還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個為主的顏色形成主調時,其他顏色在對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減弱。有時碰到各種顏色並置起來,稍有生硬的感覺時,則把它們分別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獲得協調、明快的感覺。
5.刀法要」穩、准、巧」 民間剪紙的許多特點和風格都是是由於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產生的,如張永壽創作的「百菊圖」,許多地方都是運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種「羅漢須」的菊花,由於它初開時是直瓣,盛開時就捲曲,形成螺絲圈,剪這種菊花,要一瓣一瓣從里往外圈剪,剪成後花瓣捲曲自如,才能組成一朵形象殊異、風味別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種叫「鷺鷥羽」的菊花,由於它開花時一瓣套著一瓣,一瓣勾著一瓣,剪這種菊,要運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連,瓣瓣相隨,花瓣之間的粗細、大小才能參差有致,變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鷺鷥的羽毛一樣豐滿而美麗。
當同時刻制數量比較多的剪紙時,在刀法的運用上,要切不要劃,切出來的剪紙比劃出來的剪紙要顯得厚實。用刀時必須要像手拿鋼鋸一樣,上、下來回切動,用力要剛勁、均勻,否則,刀在千里就會失去靈活性。注意不要左右來回擺動,握刀上下必須垂直,刻出的剪紙才會准確。在刻紙時,下刀和起刀必須做到准,特別是在刀與刀們連接的地方,說下就下,說起就起,否則,線條就容易被刀刻斷或者刻不斷而把剪紙撕壞。
這里的「巧」主要是指運用巧刀刻出的「鋸齒」和」月牙兒」。這是剪紙刀法中很重要的兩種刀法。這兩種刀法運用得恰當,就能形成剪紙藝術獨具的「刀味紙感」。
下面具體談一下這兩種刀法的運用。
「鋸齒」是作者在製作過程中,由於紙和刀的切割移動而自然產生的,它利用鋸齒的長短、疏密、曲直,剛柔,鈍銳的變比,結合不同物象的特徵,表現它的質感、量感、結構等。 刻植物時,柔和的鋸齒紋可以表現它的花果,堅硬的鋸齒紋可以表現樹的葉子和莖的針刺、毛絨。 刻動物時,細密的鋸齒紋可以表現軟軟的絨毛,剛健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硬實的鬃毛,圓實半弧形的鋸齒紋可以表現禽鳥、魚蟲的羽毛和鱗。 刻人物時,用跳動的鋸齒紋可以表現活動的眉毛,鬍子,頭發,用修長豐潤的鋸齒紋可以表現小孩豐滿的肌膚。
「月牙兒」也是剪刻時自然產生的各種弧形裝飾,它以陰刻為主,主要表現人物的衣紋,或破壞大塊黑的面積,根據個同物象的特徵,形狀,可長可短,可寬可窄,可曲可直,能變化出各種不同的類型。
「鋸齒」和「月牙兒」這兩種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張剪紙畫面中交錯運用,使得層次更加分明和富有變化。 從南北朝時期的「對馬團花」和「對猴團花「剪紙技法中的鋸齒和月牙兒的萌芽出現,經過於百年的歷史演變,一直延續至今,巳成為一種裝飾圖案的規律被人們所喜愛和運用。 民間剪紙的刀法形式除「鋸齒」和「月牙兒」之外,還有諸如花朵、渦紋、雲紋和水紋等。
中國民間剪紙的歷史
民間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
剪紙的主要材料是紙。紙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過去一直公認造紙術是蔡倫於公元105年前後發明的。後來陝西省扶風縣出土了西漢時期的紙,專家們認為紙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要提前到兩漢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時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結論最後怎麼定,在紙發明之前,不會有真正的剪紙。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於剪刻鏤花,卻在有紙之前。讓我們查看一下有關文物和史料記載:
戰國(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
② 湖南長沙黃泥壙出土的晉代金片裝飾物。 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現而且有據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後出土了五幅團花剪紙。 南北朝對馬團花。南北朝對猴團花.南北朝金銀花團花。南北朝菊花團花。南北朝八用形團花。
唐代(公元618一907年)唐代已將剪紙圖案應用於其它工藝方面:
①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魯番出土的「人勝」剪紙。
②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圖案是鏤空花樣。
③自漢至唐現了一種金銀鑲嵌技術工藝,是將刻鏤的金銀箔粘貼在漆器或銅鏡的背面,經填漆磨干,在漆地上顯出金光燦爛的花紋。河南省鄭州出土的唐代金銀平脫鏡(直徑36.2cm)
④現藏於日本正倉院唐代的「人勝」刻金箔。
⑤1951年湖南省長沙出土的漢代金箔刻花圖樣。
宋代(公元960一1279年)宋代關於剪紙的記載就很多了。有的將剪紙作為禮品的點綴,有的貼在窗上,有的裝飾燈彩,還有的剪成所謂「龍虎」之類。在南宋時期,已出現了以此為職業的藝人,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這時,皮影盛行,雕鏤皮影的材料,除了動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紙製作的。
宋代剪紙用於工藝裝飾的一個重要創造,是吉州窯的瓷器,產品有茶盞和花瓶等,圖案題材很多,有鳳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動、活潑,它是作者在施釉過程中,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現代民間藍印花布,是用鏤花紙板刮漿後仿染而呈現花紋的,這種印染工藝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代(公元1368一1644年)的夾紗燈是很有名的。它是將剪紙夾在紗中。用燭光映出花紋,這是剪紙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應用,現在人們叫它「走馬燈」。 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剪紙流傳下來的入少,北京故宮博物院坤寧宮,室內頂棚和宮室兩旁過道壁間均用白紙襯托出黑色龍鳳雙喜的剪紙圖樣。
剪紙在有關史籍中的記載:
唐朝 崔道融所留傳的詩中,有這樣的詞句:「欲剪宜春字,春寒
剪刀」這里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藝術作品」唐代詩人李商隱《人曰》詩:「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也是寫此。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南宋 周密所著《志雅堂詩雜鈔》中寫有:「舊都天銜,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又中原有餘承志者,每剪諸家書字,畢專門。其後有少年能於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極精工。」即是「開封」府,「剪花樣」指的自然是「剪紙」。
剪紙藝人有姓名可考的,除上面提到的余承志外,還訂林文輝。廣州建德縣志雲:「林文輝,字綱齊,剪紙為字,飛動如龍蛇,點差不差毫發,室人裝璜成軸,易薪米以自給,人稱之曰剪」楊誠齊集子里,也曾提到一位「剪字道人」,說他「取義山經年別遠公詩,用青紙剪字,什米元章體逼真」。
剪紙的題材
民間剪紙的題材是很廣泛的,它既反映現實生活中群眾喜聞樂見的事物,也表現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剪紙藝術的題材中,我們可以看出勞動人民那種朴實、純真的思想感情。
剪紙題材的范圍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實際生活題材 因為剪紙的作者大多來自農村,所以她們的作品題材大部是取材自己的實際生活,如喂雞、養豬、牧羊、放牛、騎驢趕車走娘家和抱胖娃娃,搞家庭副業,參加田間勞動,有的直接表現自己伺養的家禽、家畜,如雞、鴨、鵝、牛、馬、羊、駱駝、狗。貓等。也有的表現生活中常常見到的植物,如:梅、蘭、竹、菊、牡丹、荷花、水仙,還有各種瓜果、蔬菜等。因為這些題材都來自生活,所以剪紙作品表現的內容生活氣息就十分濃厚。
2.吉慶寓意的題材
民間剪紙在題材上的一大特點是採用托物寄情的寓意手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諧音法——以音象形的表現手法。比如花公雞,就在公雞身上刻兒朵花;梅花鹿,就在鹿身上刻幾朵梅花;刻上蓮花和鯉魚就寓意「連年有餘」,這里以蓮諧「連」,以魚諧「余」。
諧形法——將某一形象進行簡化作為代表。比如:刻上一朵雲彩,就表示是天空,刻上一朵雪花,就表示是冬天下雪了。
象徵法——借某一物象來表示一個概念,使人產生聯想。如桃子象徵長壽、石榴象徵多子、鴛鴦象徵愛情、松樹象徵長青不老、牡丹象徵富貴、喜鵲登梅象徵喜事臨門……
3.戲曲人物和傳說故事
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通過戲劇等形式在全國各地廣泛地流傳著,人們不僅相互傳誦著,而且還用剪紙這一形式來表達自己對這些故事中的人物的愛與憎。如越劇之鄉的江浙一帶,民間剪紙在題材上大部分取材於當地流傳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紅摟夢」、「西廂記」等故事的情節。京劇的發源地在北京,岡此,京劇險譜剪紙就以臨近北京的蔚縣最為著稱。此外諸如「八仙過海」、「上八訕」,」下八仙」。「嫦娥奔月」、」天女散花」。「老鼠嫁女」等民間傳說故事更是剪紙普遍表現的題材。
剪紙藝術作品的鑒賞
真正一幅優秀的剪紙作品是具有一定標準的,如何來鑒賞一幅優秀的剪紙作品呢??
1、刀味與紙感
一幅優質的剪紙藝術作品必須要具備剪紙藝術自己應有的風格和特點。每一種藝術由於工具和性能的不同,從而都形成了自己獨具的風格,如中國畫注重筆墨,西洋油畫強調色塊,木刻則講究黑白,剪紙就要講究刀味和紙感了,用刀在紙上摹仿版畫刻出來的剪紙不應該算作是一「幅好的剪紙、用剪子對著繪畫圖案臨摹下來的剪紙也不能稱為佳作。一幅優秀的剪紙應該用剪紙的語言來塑造藝術形象。
2、玲攏剔透
剪紙藝術語言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所有形象都是在玲瓏剔透的形式中塑造、這除了剪紙的工具和材料性能以外,主要是要求剪紙具有「透光」的實用需要。尤其是「窗花」更要求如此,否則,一幅黑團團的剪紙貼在窗戶上把室外的光線全給擋住了,既不透光,也不美觀。
3、強調裝飾
一幅優秀的剪紙藝術作品應該強調裝飾味,構圖平視、對稱,畫面均衡、美觀大方,線條粗細相宜,色彩鮮明,柔和協調等都是形成裝飾風格的重要因素。另外由於工具和材料的關系,剪紙作品中一些特有的技法(如「月牙」,「鋸齒紋」等)也是促成其裝飾特點的重要因素。
4、變形誇張
剪紙藝術作品應該強調造型誇張和兼顧影廓的優美,任何物象都存在著一些美和丑的地方,藝術誇張的目的就是強化突出美的因素,縮小和簡化丑的因素,經過誇張處理後的畫面會使人賞心悅目。
剪紙作品的保存
由於剪紙作品是通過剪刻鏤空後,由線條或塊面組成的圖案,牽一發將動全身,所以如何保存好剪紙是一項非常細致的工作。這里介紹幾種保存方法:
1、黑白剪紙的保存
如果作品篇幅不大,比較簡單的方法是將剪紙放在書本雜志中平放保存即可。假如是需要經常翻看的剪紙作品,最好從文具商店裡買一本相冊來保存,以免因經常翻動而損壞剪紙作品。如果你買的是帶粘膠的相冊,但你又不願意將剪紙粘死,可以用透明的玻璃紙將剪紙同粘膠分離。
2、彩色剪紙的保存
彩色剪紙的保存主要是考慮防止褪色的問題。所以用來保存彩色剪紙的材料不宜選用吸水性強的紙張。最好是用繪圖用的拷貝紙或硫酸紙,這種紙吸水性極差,因此彩色剪紙的顏色一般不會被吸取。由於它又具有較好的透明度,用來保存剪紙也比較美觀。
3、大幅剪紙的保存
對於一些篇幅比較大的剪紙作品不宜採用捲筒式,否則剪紙的一些邊角容易折疊損壞,也影響美觀,理想的辦法是用瓦楞紙版夾住平放,這樣重新打開後剪紙作品平整無缺。比較長時間的保存還需注意防蟲咬。所以在存放剪紙的地方要放一些衛生球,以防蟲害。另外注意經常翻動,以利通風。在潮濕地區,梅雨季節還須加強防潮措施。
剪紙作品的裝裱
剪紙的裝裱一般可採取以下幾種形式:
1.鏡框式
一般市場上出售裝照片和畫片的就可以。在裝剪紙時需要將剪紙的四周用少量的白色乳膠粘連在托紙上,否則待鏡框掛起來後,剪紙往往會掉下來或移動位置,顯得東倒西歪不整齊。 托紙的顏色選擇主要看剪紙的顏色,起襯托剪紙的作用。比如剪紙是重顏色時,襯紙就要選擇淺色的,剪紙是淺色或白色時,襯色就要選擇重顏色。
2.紙版裝裱
紙版裝裱可分平面裝裱和立面裝裱,平面裝裱將剪紙用透明乳膠全部粘連在事先設計好的紙版上即可。 立體裝裱是將紙版分成二層,中間夾著用透明片固定好的剪紙,外表再用透明片或玻璃紙貼好,這種裝裱給人一種立體空間感。
3.卷軸裝裱
卷軸是裝裱中國畫的一種形式。它莊重、大方,掛在房間里很有氣魄和具有東方藝術特色,用來裝裱剪紙自然是上等。如在裝裱好的卷軸上再請書法家題上字,蓋上印章,就完全可以同一幅中國軸畫梢媲美了。裝裱卷軸價格要比鏡框昂貴,裝裱技術的難度比較大一些,但是,藝術效果卻相當好。
4.壓膠裝裱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各種透明化學材料越來越多,其中如透明樹脂膠(化工商店有售),加進少許的凝固劑,將剪紙平放在玻璃上,將配好的膠水倒在剪紙上面,然後用木架綳平的玻璃紙平放在膠上,再用橡皮滾筒壓平,放在400度燈光下烤乾。用這種方法裝裱後非常精美,能永久保存,但技術比較復雜,如果禱時溫度掌握不好容易將玻璃紙烤破而失敗。這種裝裱效果近似照片過膠效果。

Ⅵ 求重慶景點排行榜前十名,有哪些值得去

重慶景點排行榜前十名:龕窟、大佛灣、大寧河小三峽、萬盛黑山谷、佛影峽生態旅遊區、武隆喀斯特旅遊區、重慶酉陽桃花源、金佛山風景區、雲陽龍缸地質公園、四面山,都值得去看看的。

1、龕窟

如心神車窟,窟正中之皤龍「心神車」尤為奇偉。其間凈寶瓶觀音、多羅、文殊、玉印觀音、如意珠觀音、普賢、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等,雕刻對稱,嚴謹有序,渾然一體。八軀菩薩像,豐腴圓潤,典雅大方,為此間石刻之精華。

大寧河千姿百態,神秘莫測,過去長期隱匿無聲,由於我國旅遊事業發展,它初露真容,即一鳴驚人。有人贊頌它「不是三峽,勝似三峽」,「神矣絕矣,嘆為觀止矣」。大寧河小三峽是龍門峽、鐵棺峽和滴翠峽的統稱,它是大寧河風景的精華所在。

Ⅶ 請問這是什麼電影或者電視劇

《愛上北斗星男友》
圖片中是男主赤語,由張銘恩飾演。
因日月珏遺失,天星師赤語一路尋找來到地球,與女將軍姞婉相愛,後為救姞婉擅自修改了她的命運,導致姞婉每次能量重組都不能活過三十歲,赤語也因此被囚禁北斗星三千年。
三千年後,赤語為修改因他而起的能量缺失,並幫助姞婉順利度過三十歲,再次來到地球,與姞婉能量重組後的娛樂圈金牌製片人文素汐相遇,兩人上演了一段甜蜜又波折的愛情故事。

Ⅷ 向飛不要難過雪糕給你吃是哪部影視

向飛看著樓上的父母在吵架,身邊的小朋友對他說「向飛,莫難過,雪糕,給你吃」這是一部微電影中的片段,名為《太陽之城》。

《太陽之城》由彭慧強導演執導。在2019年第四屆寧波微電影節中榮獲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提名。

主要人物簡介:

一、向飛:一個離異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飽受家庭戰爭的煎熬和折磨,從小處於一種近乎放養的狀態,性格內向,內心無處安放。

二、向波:向飛的父親,中巴車司機,性格火爆,大男子主義,情感不夠細膩。

三、六姐:向飛的母親,無業,從前做過點小生意,和丈夫向波的關系惡劣, 性格潑辣,家庭觀念薄弱。

(8)酉陽太陽之城電影演員擴展閱讀:

《太陽之城》詳細劇情:

在山城重慶酉陽,8歲生日的前夕,少年向飛和小夥伴在河裡游完泳過後,獨自行走在回家的鄉間小路上,遇見了太陽之城(酉陽)里的混子們,混子為了尋開心,拿刀扎破了向飛的游泳圈,逼其唱《征服》。向飛嚇壞了,一路飛奔回家。

原以為家是最安全的港灣,能給他幼小心靈以愛的撫慰。然而父母之間正在爆發的一場更為嚴重的戰爭,無情地打破了他這一幻想。失去安全感的向飛,孤獨地躲在水缸里默默不作聲,一陣激烈的爭吵和打鬥聲過後,父親手捂著鮮血直流的額頭,狼狽地跑出了院子,當失望的母親提著行李正要離開時,向飛跳出了水缸去極力挽留自己的母親,心灰意冷的母親叮囑他:上樓穿好衣服,別感冒。然而自己卻還是選擇了離開。

小向飛生日這天,父親向波為了挽留妻子,挽留他們之間的婚姻,帶著向飛來到了熱鬧的殯儀館,人稱「六姐」的母親,正在殯儀館里和一同前來悼念逝者的友人們打著麻將好不自在。一方挽留後,殯儀館內又掀起一場戰爭,至此,向飛的父母從此決絕,隨著二人的婚姻破裂,整個家庭也分崩離析,向飛脆弱的內心從這刻起也就與這個家庭漸行漸遠…

向飛希望父親能尋回母親,但是父親態度強硬且堅決,抵不過思念,向飛只能偷摸在外婆家等待母親的歸來,誰知外婆家人去樓空,一等就是八年,向飛也變成了青年模樣。青年時的向飛,一邊等待著母親的歸來,一邊進入了高中生涯。在一次與同伴們聚會後,恰巧遇見了童年時欺負過自己的流氓,面對流氓的責難和毒打,向飛扎傷了流氓頭子,隨後逃跑了。影片最後向飛在父親的陪同下走出看守所,從新開始了自己全新的人生。

閱讀全文

與酉陽太陽之城電影演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這是個悲傷的故事電影圖片 瀏覽:309
音樂電影放映室 瀏覽:35
周星馳電影飾演 瀏覽:931
我想買期新的電影雜志英文翻譯 瀏覽:127
大鵬大長臉電影作品搞笑 瀏覽:95
古代電影大全恐怖片 瀏覽:708
賈玲最2021年的新演的電影名字 瀏覽:367
二戰日本美國戰爭電影大全集 瀏覽:293
泰國新出恐怖電影 瀏覽:28
韓國色情明星電影中文字幕 瀏覽:954
恐怖的電影院 瀏覽:388
電影演員沈丹萍的年齡 瀏覽:432
電影一個護士的故事中文版 瀏覽:871
黑羽快斗中文配音大電影 瀏覽:396
2010韓國電影票房排行豆瓣 瀏覽:580
粵工會電影票 瀏覽:78
國外電影男孩東西圖片 瀏覽:865
二戰美日電影名字大全 瀏覽:720
電影吻胸吸胸視頻大全 瀏覽:581
進金門愛情的電影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