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位大神有新包法利夫人哪位大神有,求免費分享
《包法利夫人》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dv7YXwe6PjMoVQVig5iK2g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作家福樓拜創作的長篇小說。
作品講述的是一個受過貴族化教育的農家女愛瑪的故事。她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包法利,夢想著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兩度偷情非但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卻使她自己成為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後她積債如山,走投無路,只好服毒自盡。
2. 福樓拜小說《包法利夫人》中,如何分析身為「女性」的愛瑪,如何評價她
愛瑪是一個女人,她擁有女性應該擁有的所有人格特徵,擁有女性應該追求的所有理想。我們可以把愛瑪的婚姻概括為:一個對情感有著強烈慾望的女人,愛上一個不懂浪漫、非常無趣的男人。愛瑪受不了婚後無聊的家庭生活。她渴望愛情,想要實現內心的幻想,所以她必須找到一個浪漫的男人,或者生一個孩子,讓她滿足。她希望生孩子的夢想瞬間破滅,所以,她只能把夢想寄託在愛人身上。
即使愛瑪變成了包法利夫人,她仍然是愛瑪自己。所謂的「包法利」不過是別人的姓。雖然是別人的姓,但愛瑪已經不再是純粹的愛瑪了。她努力成為「包法利夫人」,"愛瑪每天在窗檯邊,看著包法利醫生出去行醫,然後給他一個飛吻,」我們可以看到她在這個時候是一個完美的妻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發現丈夫的無聊和缺乏浪漫細胞,這使得她越來越難以扮演潘金蓮這個角色。這時,愛瑪的身影再次闖入她的腦海。她一直相信,在這個沒有真實生活的廣闊世界裡,她能找到她所渴望的伊甸園。因此,在她的內心深處,她總是希望發生意外,因此,在外人面前,她不由自主地在潛意識里流露出身份角色不同感受。這兩個標題在小說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兩個角色之間微妙的糾纏和矛盾。
3. 包法利夫人中艾瑪的詳細理解
16歲的愛瑪是窮裁縫的女兒,從小在修道院長大,是一個略有文化的小女人。她父親的醫生娶了她,抵償了她爹沒錢看病的債務,包法利醫生自己從小也不是什麼幸福的孩子,過著憂郁的生活。但他非常愛他老婆。 然而,16歲的愛瑪和野漢子偷情,被憤世嫉俗的丈夫發現後,趕出家門,剝奪了遺產,而她的情夫得到了肉體上的滿足,還騙到了一大筆錢,當然也選擇不要她。 最後,愛瑪的餘生就做了一個低賤的洗衣女工,滿手繭子,骯臟的臉上充滿皺紋,和她當公主的理想相去甚遠。
愛瑪是一個必定終身生活在農村的姑娘,卻接受了修道院里貴族式的教育;嫁給了鄉村醫生,卻滿腦子貴族思想和習慣,嚮往著巴黎貴族的豪華生活。結婚前的艾瑪是天真、富有激情的,溫順乖巧,從不和父親頂嘴;縫墊子不小心扎破手指頭,就把手指放到嘴裡嘬了兩口,刻畫出她那俏皮、可愛的性格特徵;以查理的視角對愛瑪的手部的描寫,更是刻畫出了愛瑪純凈、清澈的美麗;她在修道院讀書回來,會精心地把自己喜歡的藝術作品送給父親;雖然她呆在鄉下並不開心,但她依然會照顧好父親的整個田莊;她很時尚,從衣著上的講究到新式的發型,她都追逐城裡人的潮流。「她總是把查理送到第一級台階。」她心裡對愛情無限嚮往,但同時她又保持傳統的矜持。婚前,她是這樣一個純潔、美好的女子。
嫁給包法利後,艾瑪對新生活的渴望和天真幻想都成了泡影。相對於丈夫那種滿足現有生活的幸福,她極力想要擺脫這種平庸的生活,尋找她夢想中的理想生活,來滿足自己感情上的需要。 參加維利侯爵家舉辦的舞會,成為艾瑪思想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艾瑪對候爵家豪華的氣派、高雅的客人入迷。她懷著羨慕的心情看著那些裝扮入時的貴婦人,幻想著自己也能過上那樣的生活。回家後,對舞會的懷念以及對現有生活的埋怨讓她的脾氣越來越壞,對丈夫更是越來越厭煩,不久後她便害了心病。
經不起包法利夫人的情緒化,加上她身體漸漸虛弱,包法利醫生決定換個新環境,便搬到了永鎮居住。在這里,愛瑪開始了她的夢幻愛情。一開始,浪漫而富有詩意的萊昂正好符合愛瑪心中對激情和風雅的嚮往,他們志同道合,且彼此欣賞。所以他們結伴一起去看包法利夫人的女兒、一起盡情享受玩游戲的快樂、享受護送禮物的溫情。但是這個膽小怕事的男人經過感情的糾結後,始終沒有膽敢表達他心中的愛情。而愛瑪,她喜歡萊昂,但她對愛情完美、浪漫的追求促使她等待愛情主動光臨,這樣才符合她心中高雅而嚴謹的形象,這樣才能使黯淡的現實因愛情而升華到理想的境界,正如書中所說的:「愛情,在她心目中一個是突如其來的,有如電閃雷鳴,有如天際掠過的狂飆驟雨」。她渴望的是轟轟烈烈的愛情,所以她強迫自己耐心地等待著。但是現實還是殘酷的,萊昂最終離開了他逃到巴黎讀書,留下可憐的愛瑪。從此,對萊昂的思念成了她一切煩惱的中心。
第一次偷情
愛瑪的第一個情人是道德敗壞的鄉紳羅道爾夫,他是個情場老手,經常來往於大城市與永鎮之間,是個見過世面的人物,他看穿了愛瑪渴望的是什麼,乘虛而入。本來就愛幻想,愛浪漫的愛瑪在羅道爾夫的撩撥之下,輕易就失足了,並且不可遏制地走向了墮落和毀滅之道。在這個過程中,愛瑪的不切實際變本加厲地發展起來。
第二次偷情
愛瑪被羅多爾夫拋棄後大病一場癒合不久就去看盧昂看歌劇,恰好碰上了工作後的萊昂,最終投入萊昂的懷抱。
服毒自殺:
愛瑪得知自己破產後,她為之感到痛苦的不是金錢問題,而是她的愛情。愛情是她生活的全部精神支柱,愛情沒了,生活的動力也瓦解了。在她吞下砒霜之前,她的心就已經死了。她深知和羅道爾夫、萊昂之間的狂熱不是理想愛情,但就是無法自拔,她迷戀肉體和感官的快感,喪失了對自我的控制,這樣的生活表面上是激情的,實質上卻是枯燥的。修道院「良好的教育」、浪漫主義文學充斥她的腦袋,她心中的那種對愛情的幻想已經超出了現實的承載,她認為金錢、奢華、縱欲就是無上的精緻的貴族愛情生活,而忘了自己現實中的身份,她只是一個平凡小鎮醫生的妻子。愛瑪的隨心所欲,丈夫和孩子全部擱置不管,她忘記了妻子和母親的責任,試圖和自我的命運抗爭,無奈總是一次比一次墮落更厲害,只有死亡的彌留之際才感受到「一切欺詐、卑鄙和折磨她的無數慾望,都和她不相幹了。」
愛瑪的整體形象:
愛瑪是一個必定終身生活在農村的姑娘,卻接受了修道院里貴族式的教育;嫁給了鄉村醫生,卻滿腦子貴族思想和習慣,嚮往著巴黎貴族的豪華生活。結婚前的艾瑪是天真、富有激情的,婚後以及後來的遭遇中,艾瑪展現出來的卻是一個多愁善感、嚮往虛榮、渴望上流社會的庸俗女子形象。愛瑪在現實中遍體鱗傷,只好寄託於幻想,沉溺於自己的世界與空間,在頭腦中幻想出太多完美的男人形象,卻忘了「對於男人來說,戀愛只是生命的一部分」,錯把愛情放在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使得自己一直低到了塵埃里。受到了與身份不相符的教育並深受其害和結婚時的草率,導致了她尋求獨立卻找不到掙扎的出口,浪漫的愛情占據了頭腦以致於在兩個自以為深愛的男人中喪失了自我,最終心灰意冷服毒自殺。愛瑪是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犧牲品,就像「包法利夫人」電影中,愛瑪死前寫給查理的紙條上說的「不要怪罪任何人,沒有人錯,錯的是命運。」
4. 包法利夫人哪個版本的電影更接近原著
1934年讓·雷諾阿導演的版本在發行時遭到了刪剪長達一個小時。 電影1991法語版,這部由fa國新浪潮大師查布洛爾執導的1991年版相當忠實原著,但處理得十分沉悶,女主角於佩爾的表演太冷,連孩子出生的場景都沒有顯示一絲生氣。影片顯露出早期雷諾阿作品的痕跡,深焦距攝影同時表現了法國鄉村的美麗和單調,但女主角似乎選錯了演員。1949年的mei國版由文森特·明奈利導演,舞會的場景已成經典 。
電影2000年英語版,阿 根 廷版的《包法利夫人》電影,幾個人物的演員都選得不錯。我心目中的愛瑪一定要是嫻靜中有俏皮的女子。演愛瑪的女演員很有氣質,也很有靈氣。少女愛瑪的純真、少婦愛瑪的風韻都表現得不錯,查理一看也是個老實人,不過那絡腮鬍子把我驚到了,愛瑪心目中的三位完美情人也都各有特色。按照我個人對南美的痴迷,我覺得1947這個阿 根廷版本是所有《包法利夫人》電影版中最好的一本。
5. 如何理解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愛瑪的情感生活和悲劇命運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作家福樓拜創作的長篇小說。
作品講述的是一個受過貴族化教育的農家女愛瑪的故事。她瞧不起當鄉鎮醫生的丈夫包法利,夢想著傳奇式的愛情。可是她的兩度偷情非但沒有給她帶來幸福,卻使她自己成為高利貸者盤剝的對象。最後她積債如山,走投無路,只好自盡。
這里寫的是一個無論在生活里還是在文學作品中都很常見的桃色事件,但是作者的筆觸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區域。愛瑪的死不僅僅是她自身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主人公情感墮落的過程,作者努力地找尋著造成這種悲劇的社會根源。
6. 伊莎貝爾·於佩爾的演藝經歷
13歲那年,她已經決定投身演藝事業。1968年,她參演了Versailles Conservatory一片,1971年出演了她第一個電影角色,即尼娜·康萍茲的《福斯汀與美麗的夏天》。1973年,她又在克洛德·蘇台的電影《凱撒與羅莎麗》中扮演了羅密·施奈德的妹妹。
1970年代初,不到20歲的她與「大鼻子情聖」德帕迪約合作《圓舞曲女郎》時,整個法國都為這個表情古怪、天真與野性並存的雀斑女而著迷。1977年以扮演《編織的女孩》聞名世界的那個純情少女之後,她不斷接拍藝術片,喜歡挖掘社會中上層女子的各種心態。無論是忠貞不渝還是放盪墮落,都被她演繹得活靈活現。後赴好萊塢主演了投資巨大的影片《天國之門》,但因該片票房慘敗,影響了她進軍好萊塢的星運,於是她又返回法國繼續拍片。
上世紀70年代中期,於佩爾成為歐洲知名女明星。有一年她在至少7部影片里擔任了角色。她對劇本的口味以及對各種不同類型影片的駕馭能深受導演的認可。1977年以《編織的女孩》打開國際知名度,翌年憑《維奧萊特·諾齊埃爾》獲戛納最佳女演員獎。這段時間,於佩爾不僅擔當女演員,同時也成為歐洲最有影響力的製作人,她投資製作了一批非商業的文藝電影,並力圖讓更多人看到這些電影。其中包括約瑟夫.羅西拍攝的《鱒魚》(LaTruite)和講述「史上最性感的情侶」的故事的《情人奴奴》,她還主演了讓-盧克·戈達爾執導的兩部影片。
此後,她先後與義大利導演莫洛.鮑羅尼尼(MauroBolognini)、馬可·費里尼(MarcoFerreri)合作了《要愛的女人》和《皮耶拉的故事》兩片。她還和美國導演邁克爾·西米諾合作了《獵鹿人》。
1988年,於佩爾與新浪潮導演克勞德·夏布洛爾再度合作,拍攝的影片《女人韻事》(The StoryOfWomen)贏得了藝術和商業上的空前成功。兩年後,他們的作品《包法利夫人》(MadameBovary)將於佩爾帶到了事業的顛峰。1995年憑借影片《儀式》榮獲她第二座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後,並為她在第二年獲得了凱撒電影最佳女主角獎。2000年,她又因在《情毒巧克力》一片中出色的發揮獲得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當然,最令人矚目的是2001年,她與邁克爾·漢內克合作了奧地利小說家謝列克的同名小說改編之電影《鋼琴教師》,此片使她再次獲得了嘎納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2002年,柏林國際電影節,於佩爾與凱瑟琳·德納芙等合作了《八個女人》,並獲得了柏林電影節特設的集體演出獎。於佩爾的戲路寬廣,非常多產,從天真型、性感型,到喜劇型,無所不包。把表演視作「發泄內心的瘋狂」。
7. 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作家福樓拜創作的長篇小說,女主人公愛瑪人物形象分析如下:
愛瑪是一位富於幻想、內心充滿了浪漫與激情的女子。然而,愛瑪所處的現實卻是不盡如人意的。毫無男子氣概的丈夫,一成不變的枯燥乏味的生活,這所有的一切都令愛瑪感到煩躁、抑鬱和痛苦。因此,愛瑪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寄託在了虛幻的想像上。
愛瑪過著一種與自身讀過的小說中描述的那樣的時髦的生活方式。愛瑪悲劇結局是自身逃避現實的結果。愛瑪看不到自己是個失敗者,也不願承認自己沉迷於過分的浪漫之中。隨後自殺也屬於逃避現實的表現。這說明了浪漫主義幻想的破滅。
愛瑪為追求浪漫而理想的愛情,終於與現實發生沖突,走上了毀滅的道路。愛瑪悲劇命運的根源就在於作為一個女性,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生命都奉獻給了愛情,追求完美、理想而又浪漫的愛情,成了束縛自己一生的鐐銬。
(7)新包法利夫人電影女主角擴展閱讀:
《包法利夫人》的創作背景:
19世紀40年代,正是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確立的時期,法國的資產階級也在「七月革命」後取得了統治地位,並且,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逐漸推進,法國的資本主義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工農業在這一時期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而小說正是刻畫了1848年資產階級取得全面勝利後的法國第二帝國時期的社會風貌。小說取材於真人真事:一個鄉村醫生夫人的服毒案。
福樓拜寫《包法利夫人》花了四年零四個月,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正反兩面的草稿寫了一千八百頁,最後定稿不到五百頁。1856年《包法利夫人》在《巴黎雜志》上發表。
8.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是什麼
1、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愛瑪
愛瑪是一位富於幻想、內心充滿了浪漫與激情的女子。然而,她所處的現實卻是不盡如人意的。毫無男子氣概的丈夫,一成不變的枯燥乏味的生活,這所有的一切都令她感到煩躁、抑鬱和痛苦。因此,她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寄託在了虛幻的想像上。
2、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查理·包法利
查理·包法利是一名鄉村醫生,前後有兩位妻子,但無論是作為哪一任妻子的丈夫,查理在家中都是毫無地位可言的。他的丈夫角色形同虛設。
作為丈夫,查理在生活中,無論大小事,他都極力順從愛瑪的要求。為了愛瑪的健康問題,舉家遷居到另一個陌生的城市重新開始。
在金錢方面,查理不僅從來沒有對愛瑪的奢侈消費有絲毫的不滿與反對,反而竭盡全力地去滿足她。然而,在精神層面,查理對妻子的心靈世界是一無所知的,更不用說滿足妻子對浪漫愛情的需求了。所以,包法利醫生和愛瑪之間缺乏心靈上的溝通,一個是現實的另一個則是幻想的。
作品主題
如同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是對騎士小說的清算一樣,《包法利夫人》在一定意義上是對浪漫主義與浪漫派小說的清算。
女主人公愛瑪·包法利(「愛瑪」是個浪漫的名字,「包法利」Bovary這個姓氏的詞根Bov-包含「牛」的意思:福樓拜煞費苦心選定的這個姓名,本身就意味著想入非非的浪漫與平庸的現實之間的反差)。
故事很簡單,沒有浪漫派小說曲折離奇的情節,無非是一個「淫婦」通姦偷情,自食惡果。作者的本意也不是講故事,他為小說加了一個副標題:《外省風俗》。
作品展示了十九世紀中葉法國外省生活的工筆畫卷,那是個單調沉悶、狹隘閉塞的世界,容不得半點對高尚的理想,乃至愛瑪這樣對虛幻的「幸福」的追求,而以葯劑師郝麥為代表的所謂自由資產者打著科學的旗號,欺世盜名,無往而不勝。婦女在這個社會中更是弱者。
9. 《包法利夫人》故事情節
一次出診中,包法利醫生和年輕的女孩艾瑪相遇了,艾瑪的純情和美麗讓醫生迅速墜入了情網,兩人隨即結婚。
婚後的生活並不如艾瑪所幻想的那樣充滿了樂趣和激情,是帥氣的雷翁的出現讓艾瑪重新快樂了起來,但他的離開帶來的則是更深的痛苦和絕望。富豪魯道夫貪戀艾瑪的美色,給予了她諸多的空洞承諾,而為了配得上魯道夫,艾瑪不惜賒賬購入首飾與華服。在約定好私奔的那一天,魯道夫失約了,大受打擊的艾瑪一病不起。
在丈夫的照料下,艾瑪漸漸康復,在一場音樂會上,她與雷翁重逢了,與後者打的火熱的日子裡,艾瑪絲毫沒有察覺自己早已債台高築。而當催債的傳票出現在眼前時,被所有男人拋棄的艾瑪選擇了死亡。
(9)新包法利夫人電影女主角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世紀40年代,正是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確立的時期,法國的資產階級也在「七月革命」後取得了統治地位,並且,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逐漸推進,法國的資本主義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工農業在這一時期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而小說正是刻畫了1848年資產階級取得全面勝利後的法國第二帝國時期的社會風貌。小說取材於真人真事:一個鄉村醫生夫人的服毒案。福樓拜寫《包法利夫人》花了四年零四個月,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正反兩面的草稿寫了一千八百頁,最後定稿不到五百頁。1856年《包法利夫人》在《巴黎雜志》上發表。
作者簡介
居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法國作家。生於法國西北部魯昂城一個世代行醫的家庭。父親是魯昂市立醫院院長兼外科主任。他的童年是在父親的醫院里度過的。因此,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明顯帶有醫生的細致觀察與剖析的痕跡。
《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用了將近5年的時間於 1857年完成的。這部作品開創了文學史上的一個新紀元,也成為他的代表作。隨後他又創作了《薩朗寶》(1862)、《情感教育》(1869)和《三故事》(1877)。
10. 包法利夫人電影有幾個版本�1�3
兩個電影1991版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包法利夫人 外文片名:Madame Bovary 年代:1991年 國家:法國 對白:法語 類型:劇情 片長:140 min 色彩:彩色 級別:Australia:PG Argentina:13 USA:PG-13 Sweden:11 UK:PG Spain:13 Chile:14 Germany:12 攝影機:Moviecam Cameras 導演 Director:克勞德·夏布洛爾 Claude Chabrol 編劇 Writer: 克勞德·夏布洛爾 Claude Chabrol 福樓拜 Gustave Flaubert .....novel劇情簡介 法國諾曼蒂地區的鄉村,富裕農家姑娘艾瑪深受父親疼愛,曾被送去修道院接受過良好教育。包法利先生是當地的鄉村醫生,為人謹慎,受人愛戴。在醫治艾瑪父親的腿傷時,愛上了這位清秀有教養的姑娘。當他欲言又止的向艾瑪父親提出婚姻要求時,艾瑪的父親連連贊同,並答應馬上去詢問女兒的意見。在一片歡歌燕舞中,艾瑪成了包法利夫人。 婚後,艾瑪對平乏的生活漸漸產生了反感。一天,包法利醫生接受到了一位貴族的晚會邀請,在衣著華麗的貴族男女的舞會上,一位舉止優雅的貴族紳士邀艾瑪共舞。這一晚她所看到的上流社會的生活情景使她對另一種生活有了更清楚、更強烈的嚮往…… 幕後製作 這部由法國新浪潮大師查布洛爾執導的1991年版相當忠實原著,但處理得十分沉悶,女主角於佩爾的表演太冷,連孩子出生的場景都沒有顯示一絲生氣。1934年讓·雷諾阿導演的版本在發行時遭到了刪剪長達一個小時,影片顯露出早期雷諾阿作品的痕跡,深焦距攝影同時表現了法國鄉村的美麗和單調,但女主角似乎選錯了演員。1949年的美國版由文森特·明奈利導演,舞會的場景已成經典電影2000版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包法利夫人 外文片名:Madame Bovary 年代:2000年 國家:英國 對白:英語 類型:愛情/劇情 片長:Sweden:153 min 色彩:彩色 級別:UK:15 Australia:MA Singapore:M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