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格利菲斯對電影發展的貢獻
大衛·格里菲斯
(英文全名為David Llewelyn Wark Griffith,一般稱為D.W. Griffith,1875年1月22日出生,1948年7月23日逝世),美國導演,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 和《黨同伐異》(Intolerance)。
早年生涯
格里菲斯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鄉下的一個破落家庭,父親雅各布·格里菲斯(Jacob Griffith)是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隊的上校。格里菲斯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浪漫的英雄傳說,父親的言傳身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種族觀。父親所灌輸的感情偏見,由於格里菲斯熱愛維多利亞風格的詩篇,更得到了助長。他自幼熟讀勃朗寧、金斯利、丁尼生和胡德的作品。這令格里菲斯一直保持著浪漫的觀念和詩意情懷,有人評價格里菲斯的一些作品充斥著矯揉造作、甜言蜜語的情調和喋喋不休說教的特點,也就是說,他在創作中太容易動感情了。
17歲的格里菲斯在《路易士維爾信使報》擔任記者,並開始業余寫作劇本,在朋友的勸告下,加入巡迴劇團。他在演戲的同時沒有停止創作劇本和詩歌,但這些小作品很難得到發表。
Biograph時期
格里菲斯的理想是成為一名劇作家,1897年,格里菲斯取藝名勞倫斯·格里菲斯進入劇場從事表演和寫作,但結果並不理想。於是在1908年格里菲斯很不情願地加入了愛迪生公司,雖然申請的是編劇,但是埃德溫·S·波特(Edwin S. Porter)只給了他在影片Rescued from an Eagle's Nest的一個表演角色。出演了自己的第一個電影角色後,格里菲斯為了養家糊口,馬上又作為電影演員加盟Biograph公司。但是當時Biograph的生意並不景氣,已經欠銀行二十萬美元,平均每個影片只能賣出不到二十個拷貝,而它的導演又生病。於是Biograph主動要求格里菲斯當導演,並允諾如果不成功還可以回去當演員。格里菲斯拍攝第一部影片是《多莉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Dollie,1908年7月14日上映)。在Biograph的五年多時間里,格里菲斯製作了幾百部影片,直到《貝斯利亞女王》(Judith of Bethulia,1914)。這個階段,又通常稱為格里菲斯的學藝階段(apprenticeship),從時間上又可以1911年為界分為兩個小階段。在此以前,格里菲斯在兩次合同上堅持用自己的藝名「勞倫斯」,在第三次合同上,格里菲斯主動把Biograph給他的合同上的名字由勞倫斯改回了David Wark (D.W.),說明他已經改變了自己對電影的觀念,承認電影是一門藝術,並願意將自己的名字和這個行業聯系在一起。
初次開始導演,Biograph給格里菲斯搭配了1896年就加盟公司的資深攝影Billy Bitzer來幫助他拍攝,從此兩人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合作,是影史上第一對完美的導演/攝影搭檔。在Bitzer的幫助下,一開始對電影導演一無所知,乃至每個場景布置都要Bitzer代做的格里菲斯在加盟Biograph的第二年就拍攝了近150部影片,Biograph也因為他成為炙手可熱的電影公司,以至於公司不得不在發行的影片里不時加入AB的防盜標志,以防止其它公司偷梁換柱。在Biograph時期,格里菲斯表現出對電影敘事的無以輪比的天賦,他不但學習一切電影技術需要的知識,還廣泛吸納新技巧,並發揚光大。他和攝影師Billy Bitzer一起,共同研究和發展出了一整套電影敘事的基本語法,為後來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格里菲斯首先把他喜愛的狄更斯小說的敘事手法拿進電影,創造出後來被稱為格里菲斯的最後一分鍾營救(Griffith's last minute rescure)的平行剪輯手法。他在影片The Fatal Hour(1908)里第一次採用了平行剪輯的手法在高潮段落營造緊張感(當時的業內報紙稱此技術為alternate scenes,也叫switch-back或者cut-back)。此後格里菲斯很快將平行剪輯的技巧發展到普通的敘事,而不僅僅是最後高潮的段落。他也讓不止兩條線索平行進行。到1909年的A Corner in Wheat,故事取材於Frank Norris的兩部小說,故事也同時在三個地點平行進行,鄉下麥田窮苦農民的生活,麵包店的生意,和股票經紀人的辦公室,而且三個故事線里的人物和情節完全沒有交疊。通過對窮人和富人的平行剪輯,不僅能看到後來格里菲斯名作《黨同伐異》的影子,也能看到對蒙太奇技術的啟發。格里菲斯後來對這種剪輯手法運用的越來越純熟,到1912年,據The Moving Piture World雜志做的統計,在格里菲斯的影片The Sands of Dee里竟然有多達68個鏡頭,而同時期其它單本影片的鏡頭數一般只有它的一半甚至更少(一般一部單本電影的長度是10到16分鍾),比如同時期在美國大熱的義大利影片《Queen Elizabeth》,53分鍾卻只有23個鏡頭,可見格里菲斯的敘事技巧已經遠遠超越了同時代全世界的電影人。
格里菲斯也在景別上大膽前進。當時的影片,還習慣於演員頂天立地撐滿整個銀幕,而觀眾已經開始發現格里菲斯的影片里演員的腳常常在畫面之外了,Biograph以為這是格里菲斯的疏忽,卻不知道這是格里菲斯有意為之,好在觀眾沒有意見,也就讓格里菲斯繼續他的開拓。格里菲斯在影片中開始實驗不同的景別,到1910年的《Unchanging Sea》,格里菲斯將大全景加入到自己的鏡頭語言里,經典電影敘事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的鏡頭語言已經都被格里菲斯找到。格里菲斯在景別上的進一步貢獻是在同一場景中根據劇情使用不同的景別和機位。這一做法徹底打破了舞台化的時空觀念,將一個場景空間拆分開來,表現出不同層次的細節,是電影敘事的一個重大突破。相比之下到1913年,著名導演Edwin S. Porter導演的《Prisoner of Zenda》里還是保持人物全身入鏡的一種景別,完全沒有任何進步。
另外格里菲斯也非常喜愛使用景深鏡頭,他的畫面里在縱深方向的細節特別豐富,格里菲斯不怕讓演員從遠處走向乃至走過攝影機,也不吝嗇讓演員慢慢遠離攝影機。在影片《The Redman's View》里,被迫遷徙的Kiowa部落的印第安人先在一個全景里拉成一條線,再折向並從一側走過攝影機,最後在主角Silver Eagle和他父親走到中全景的位置上時停下,表現Eagle的父親病重倒下,在一個鏡頭里完成了多個景別的變化。格里菲斯對景別的追求也自然的讓他對攝影機的運動進行了大膽的發展。在此之前,攝影機的運動只限於左右和上下的搖鏡。在1910年以後,格里菲斯開始實驗其它的攝影機運動,比如更大的搖鏡,把攝影機放到汽車上。在《The Lonedale Operator》(1911)里,格里菲斯和Bitzer把攝影機放到運動的火車上,讓他的最後一分鍾營救看上去更加驚險刺激,壓迫觀眾的神經。在1914年的Cabiria移動出現之前,格里菲斯在攝影機運動上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此外格里菲斯也對布光的可能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早在1908年的影片《The Drunkard's Reformation》里,Griffith就大膽採用了火光作為光源。在1909年的影片《Pippa Passes》里,格里菲斯模擬了日光在一天中的變化。1916年格里菲斯說回顧自己在Biograph的日子,他非常喜歡這部影片。雖然格里菲斯以後很少用這種布光,但是這種布光顯然被其他電影人借鑒,比如Cecil De Mille的攝影師Alan Wyckoff就稱這種布光是「Rembrandt式布光」,並且在De Mille的影片中大量使用,如1915年的《The Cheat》。
格里菲斯和Bitzer還有很多其它的貢獻。比如淡入淡出,圈入圈出,"iris shot"。Bitzer對於圈出的手法非常自豪,因為通過圈出將畫面中心集中在一小塊焦點區域來引導畫面切換,既沒有過於唐突的跳躍,也不會讓心急的觀眾發出噓聲。
由於格里菲斯的影片中已經採用大量的中景甚至更近的鏡頭,他敏銳的意識到鏡頭的變化讓電影表演不同於舞台表演,特寫的出現讓演員不需要做出誇張的動作,從而獲得最接近真實生活的表演。格里菲斯的這種電影表演的觀念讓他旗下聚集了一批年輕的演員,除了Mary Pickford和Lionel Barrymore是成名舞台演員,其他很多演員,比如Mae Marsh、Dorothy Gish、麗蓮·吉許、Blanche Sweet等後來的明星以前都沒有表演經驗。從一定程度上格里菲斯是影史上第一個懂得指導演員表演的導演,比起其它電影公司,他不吝嗇時間進行排練,他影片的成功讓他能拿出別人四倍的工資留住演員。這些人在後來格里菲斯離開Biograph時也一起跟格里菲斯離開了。
除了演員,大量電影工業的有生力量也從格里菲斯的團隊里最終走進電影圈,比如Mark Sennett在Biograph負責喜劇拍攝就為他後來創立Keystone打下了基礎。其它各時期從格里菲斯電影學校畢業的導演就包括埃里克·馮·斯特勞亨,格里菲斯影片里著名的Hun形象),Sidney Franklin,拉烏爾·沃爾什,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扮演Wilkes),Allan Dwan(為《黨同伐異》里巴比倫一段設計了著名的推拉鏡頭),Tod Browning,Joseph Henabery(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扮演林肯),Donald Crisp,Paul Powell等。
格里菲斯在Biograph時期也在影片題材上廣泛取材,他拍攝的內容廣泛,除了最後一分鍾營救賴以成名的追逐片,也有喜劇,正劇等等。1912年的《The Musketeers of Pig Valley》被視作「幫伙片」的鼻祖。格里菲斯也開始大膽觸及社會問題,認為嚴肅的社會題材能夠提升電影的藝術地位。1909年他拍攝了《The Redman's View》,通過兩個印第安人在部落因為白人勢力擴展被迫遷徙時的愛情來反映社會問題(格里菲斯一生影片里有四十多部片子有關於印第安人的戲)。同年他還拍攝了反應貧富差距的《A Corner in Wheat》,以傳統清教徒的價值觀念對現代社會的經濟貧富差距問題進行了置疑。到後期格里菲斯拍攝的《貝斯利亞女王》已經有了史詩級的戰爭場面。在取材上格里菲斯開始傾向於使用現成的小說。另外格里菲斯說早期影片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法國人Charles le Bargy拍攝的《吉斯大公遇刺記》(L'Assassinat c Guise,1908),也是在美國最賣座的法國電影,這讓格里菲斯對華麗的歷史題材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11年後格里菲斯對電影藝術的全方面的追求讓他不願局限於單本劇的長度,他開始向時間更長,劇情更復雜的劇情長片發展。由於多本影片在美國逐漸興盛,Biograph公司答應格里菲斯拍攝兩本的電影。1912年格里菲斯在加州拍攝了三部兩本的電影,但是上映時卻遇到義大利大片《Queen Elizabeth》和《Quo vadis?》等影片的沖擊而默默無聞。從電影技術本身這些歐洲的film d'art影片遠遠比不上格里菲斯的影片的技術水平,但是大製作大場面帶來的大片效應卻讓它們成為了公眾的焦點,《Quo vadis?》近五萬美元的投資為製作者帶回了20倍的票房,義大利片場不得不24小時輪班倒的洗印拷貝才能趕上發行的需要。這些無疑對格里菲斯產生了影響。1913年他拍攝《貝斯利亞女王》的素材足夠一部長片,但是Biograph最後卻只讓格里菲斯剪出了一個四本的影片。由於影片花了三萬六千美元,超過預算一倍,Biograph的負責人決定將格里菲斯升職成不參與具體拍攝的製作總監。而同時為了迎合長片走紅的需求,Biograph和劇院製作人Klaw和Erlanger簽下協議,翻拍他們的舞台作品。
這一做法激怒了格里菲斯,於是1913年10月格里菲斯離開Biograph,以獨立製片人/導演身份加盟Reliance-Majestic,年薪5200美元。Relian-Majestic的頭Aitken允諾除了常規作品,格里菲斯一年可以拍攝兩部自己的獨立製作。而此後Biograph公司則每況愈下,在1915年宣告破產,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因為Biograph公司從來不宣傳自己的演員和導演,所有影片除了名字沒有其它信息,所以雖然人人知道Biograph的電影好看,卻很少有人知道格里菲斯。於是格里菲斯離開Biograph後,在New York Dramatic Mirror周刊上發表廣告,列出自己指導的150部影片,公開宣布他就是讓Biograph成功的製片人。他在廣告里列舉了對電影藝術的創新:近景和特寫畫面,大全景,狄更斯式平行剪輯,懸念保持,圈出,自然的表演。雖然這些手法很難說是格里菲斯首創,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電影語言在格里菲斯手裡得到了相當系統化的使用,奠定了經典電影敘事的基本語法,他的影片在電影界得到了廣泛的贊許,成為普遍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影響深遠,這些都令格里菲斯無愧於電影之父的地位。
電影生涯的頂峰
《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是美國電影早期的兩個無法逾越的高峰,各個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同期的其他電影。它們預示著格里菲斯達到了個人生涯的頂峰,也展示了電影技術上的最佳手法,為電影開始爭取作為藝術的地位,並斷然指出:電影是美國社會最強大的社會力量之一。
這兩部影片的誕生絕非偶然,都是導演五年緊張工作的結果。早在Biograph公司時期,格里菲斯就醞釀著這兩部作品。在離開Biograph公司後,格里菲斯為新公司製作了四部影片,都不是他所喜愛的。隨後,格里菲斯得到了《同族人》(即後來的《一個國家的誕生》)的拍攝權,發現這正是他一直追求的故事。格里菲斯開始大規模投入拍攝這部電影,他不僅全盤負責創作,連所有雜務都包了下來。
參照:
http://www.mtime.com/my/856068/blog/645814/
http://ke..com/view/1285481.htm
『貳』 格里菲斯對電影的貢獻
生平:在電影發展的里程中,大衛·格里菲斯,這位美國的電影大師以他非凡的才能,把電影從戲劇的奴僕地位中解脫出來,使之發展為一門與音樂、美術、文學平起平坐的獨立的藝術門類。他不僅熟練地運用電影特權,創造性地安排電影的攝影構圖和蒙太奇,而且巧妙運用大遠景、中景、近景、特寫、淡出淡入、搖鏡,並交叉使用,使電影史上出現了令今人都嘆為觀止的第一個高峰.大衛·格里菲斯(1875 1948)出生於肯塔基州的拉格朗基,父親是個醫生,參加過美國的南北戰爭,是個破產的南軍上校。他在格里菲斯十歲時就去世了。全家的生活重擔就落在格里菲斯那當小學教員的姐姐身上,日子過得很艱難。格里菲斯早早地就步入社會,當過書店店記、《信使報》記者、消防隊員、冶金工人、電梯工人、高爾夫球場的撿球員、默菲特劇團的演員等。從這多而雜的行當看,格里菲斯曾為了糊口,簡直是碰到什麼工作就干什麼,完全沒有選擇的自由。不過,不論生活怎麼艱難,他都沒放棄對文學的愛好,他閱讀布朗寧、傑克·倫敦、莫泊桑、托爾斯泰、狄更斯和惠特曼的作品,並且自己還寫過詩歌、小說和劇本。這種生活使他廣泛接觸了下層社會,了解人民的艱辛。這對於他日後馳騁影壇卻不是沒有益處的。1907年夏天,在紐約失業的格里菲斯,好不容易在愛迪生比沃格拉夫電影公司里找到一個當配角演員的工作,每星期的報酬僅15美元。他不僅勤懇、而且有才華,連續寫了幾個劇本。1908年,比沃格拉夫公司的導演麥克·寇瓊退休,格里菲斯接替其工作,導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影片敘述一個小女孩被吉普賽人拐走,被裝在大酒桶里,放在活動木屋的平台上。馬拉著木屋奔跑時,酒桶滾下平台,順著斜坡,一直滾到河裡。漁夫撈起木桶,小女孩也獲救了。這故事既驚險,又有趣,放映後獲得成功。格里菲斯便從他閱讀過的莫泊桑、托爾斯泰等人的作品中找題材拍攝影片,平均每星期拍兩部。從1908年到1912年,共攝制了四百多部。這些影片既繼承盧米埃爾等人的紀實風格,也吸取了梅里愛戲劇電影的因素,甚至還受義大利歷史電影的影響,拍了幾部史詩性的影片。他將各個流派和許多前輩導演們那點滴的分散的創造吸收過來,融會貫通,加上自己的許多獨創的東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表現出了自己的鮮明特色。這些特色表現在內容上便是對下層人民的苦難的同情。如《埃德加·愛倫·坡》描寫的是個下層知識分子的悲慘故事。愛倫·坡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先驅,出生於波士頓,父母是流浪藝人,自幼成為孤兒,美國南北戰爭中以南方失敗告終,愛倫·坡的作品中總浸 著南部沒落的情緒,熱衷表現頹廢和死亡的情景。格里菲斯也是美國南部人,幼年生活與愛倫、坡相似,也許這也是他將詩人搬上銀幕的原因。影片描繪詩人在充滿可怕陰影的房間里照料快死的妻子,打開窗戶時,一隻烏鴉突然飛進來,停在門旁帕拉斯的胸像上。詩人生活窮困,賣文度日。他寫了《烏鴉》一詩,匆忙拿去賣錢,以救助妻子,當他拿了賣稿的十元錢回來時,才發現妻子已死去了。格里菲斯用象徵方法,集中表現愛倫·坡的生活困境,傳達出一種凄涼的氣氛,表現了對貧窮知識分子的深深同情。這些特點表現在技巧上便是獨創性。他在《陶麗歷險記》里首先運用了「閃回」的手法;他成功地發展了特寫鏡頭,在根據傑克·倫敦的《沒有靈魂》改編的《黃金夢》中,他把攝影機移近演員,充分攝取演員的面部表情;他在特技攝影上也有獨到的創造,因此於1922年他還獲得此項專利;他在《隆台爾的報務員》里,運用交替蒙太奇,以逐漸加快的蒙太奇節奏,表現追逐鏡頭中的緊張氣氛,他在《人類的創造》中,又巧妙地運用遠景鏡頭。正如《蘇聯世界電影網路全書》里說的:「格里菲斯的藝術活動的進步和革新的意義在於,他把導演看作是作品的統一形象的創造者。幾乎在每一部影片中他都嘗試解決一個形式或者美學問題。」從而逐步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電影的蒙太奇體系就是在他的藝術生涯里發展出了最初的模樣。然而,真正奠定格里菲斯在世界電影史上崇高地位的是他拍攝了《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而這兩部影片的拍攝又使格里菲斯的生平充滿傳奇色彩。《一個國家的誕生》拍攝於1915年。格里菲斯根據牧師湯馬斯·狄克遜那部贊揚種族主義組織三K黨的小說《同族人》改編而成的影片。它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圍繞南北兩個家族以展開情節。這兩個家族本是世交,子女間還發生戀情,在戰爭中因政見不同而變成仇敵,各自參加南北不同的軍隊,刀槍相見,在三K黨的幫助下,雙方停止內戰,兩家重歸於好,有情人也終成眷屬。影片在兩個家族中,又以卡梅隆一家的遭遇為重點,展開三條線索:黑人的暴行引起大火焚燒大西洋城;卡梅隆一家焦急地注視外界的內戰;「小上校」搏擊在戰場上。三條線交織進行以形成影片的總體結構、格里菲斯調動強大的陣容,花費10萬美元,僅用九個星期就攝制完成了。全片共分為12本,1500個鏡頭,可放映3小時。在當時是算巨片了。《黨同伐異》由古代、近代、現代、當代四個小故事組成。古代的《巴比倫的陷落》,描寫巴比倫親王貝爾沙撒的奢靡生活及波斯王居魯士攻打巴比倫的歷史事件。其中穿插了一個少女與親王熱戀的情節。近代為《基督受難》,描寫耶穌與偽善的法利賽人的沖突,因猶太人出賣被釘上十字架。現代為《聖巴戴萊姆教堂的屠殺》。描寫法王查理九世在位的1571年,一個女教徒隨未婚夫一家到巴黎後,在巴戴萊姆屠殺日中,一家人遇害的故事。當代的《毋與法》,描寫1912年一個罷工工人被控謀殺的冤案。為什麼要將時間跨度極大的事情拍成一部影片呢?格里菲斯解釋說:四個故事猶如四條河流,本來分開,慢慢前進,後來越來越奔騰,交叉在一起,匯成黨同伐異的激流。他的意思是說歷史上任何統治階級總是反對和鎮壓那對立的階級,即黨同伐異。這就是善與惡的對立,這種對立是永遠不變的。他從歷史上的巴比倫時代說起,指出宗教的、政治的、法律的各種不肯容忍的行動,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因此,他在影片末尾安排全體犧牲者起立去祈求和平。頗有寓意,是在告誡人們:人與人之間應該寬容、博愛,不要互相殘殺,製造仇恨,表現的是個道德的主題。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斗爭,都是階級斗爭的反映,格里菲斯以「黨同伐異」加以概括,顯然是不準確的。但是由於歷史的局限,也不能深責格里菲斯。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藝術技巧。格里菲斯在《黨同伐異》里豐富和發展了平行蒙太奇、巧妙地運用隱喻、第一次把時空相距很遠的事件組織在一部影片里,徹底打破了戲劇的三一律,使電影發展成獨立的藝術,這些都是了不起的偉大創造。因此,《黨同伐異》就成為電影史上經典作品。1919年,他與卓別林、范朋克、壁克馥組織建聯美影片公司,盡管也拍出了《被摧殘的花朵》等優秀影片,但氣魄已大不如前了,20年代後期,他的影響逐漸衰退。1931年他拍了他最後一部影片。1935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為他頒發特別獎。他逐漸被人遺忘。1948年,他孤零零地死在好萊塢的一家旅館里。一代巨星隕落了。
作 品 年 表
導 演
1 Abraham Lincoln 林肯傳 【1930】
林肯傳(台)/林肯傳(港)
2 Sally of the Sawst 被遺棄的莎麗(暫譯) 【1925】 3
America 美國 【1924】
美國(台)/美國(港)
4 Orphans of the Storm 奧凡斯風暴 【1921】
奧凡斯風暴(其他)
5 Dream Street 夢幻街 【1921】
夢幻街(台)/夢幻街(港)
6 Way Down East 賴婚 【1920】
賴婚(台)/往事如煙(港)/新英格蘭之路(其他)
7 Broken Blossoms 凋謝的花朵 【1919】
凋謝的花朵(其他)
8 Hearts of the World 世界的核心 【1918】
世界的核心(台)/鐵血鴛鴦(港)
9 Intolerance 黨同伐異 【1916】
黨同伐異(台)/忍無可忍(港)
10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中)/一個國家的誕生(台)/一個國家的誕生(港)
11 Home, Sweet Home 落花,甜蜜的家 【1914】
落花,甜蜜的家(台)
12 The Adventures of Dollie 桃麗歷險記 【1908】
桃麗歷險記(台)
制 片
1 Abraham Lincoln 林肯傳 【1930】
林肯傳(台)/林肯傳(港)
2 Sally of the Sawst 被遺棄的莎麗(暫譯) 【1925】
3 America 美國 【1924】
美國(台)/美國(港)
4 Orphans of the Storm 奧凡斯風暴 【1921】
奧凡斯風暴(其他)
5 Dream Street 夢幻街 【1921】
夢幻街(台)/夢幻街(港)
6 Way Down East 賴婚 【1920】
賴婚(台)/往事如煙(港)/新英格蘭之路(其他)
7 Broken Blossoms 凋謝的花朵 【1919】
凋謝的花朵(其他)
8 Hearts of the World 世界的核心 【1918】
世界的核心(台)/鐵血鴛鴦(港)
9 Intolerance 黨同伐異 【1916】
黨同伐異(台)/忍無可忍(港)
10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中)/一個國家的誕生(台)/一個國家的誕生(港)
編 劇
1 Orphans of the Storm 奧凡斯風暴 【1921】
奧凡斯風暴(其他)
2 Dream Street 夢幻街 【1921】
夢幻街(台)/夢幻街(港)
3 Way Down East 賴婚 【1920】
賴婚(台)/往事如煙(港)/新英格蘭之路(其他)
4 Broken Blossoms 凋謝的花朵 【1919】
凋謝的花朵(其他)
5 Hearts of the World 世界的核心 【1918】
世界的核心(台)/鐵血鴛鴦(港)
6 Intolerance 黨同伐異 【1916】
黨同伐異(台)/忍無可忍(港)
7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中)/一個國家的誕生(台)/一個國家的誕生(港)
8 Home, Sweet Home 落花,甜蜜的家 【1914】
落花,甜蜜的家(台)
演 出
1 Hearts of the World 世界的核心 【1918】
世界的核心(台)/鐵血鴛鴦(港)
2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中)/一個國家的誕生(台)/一個國家的誕生(港)
3 Rescued from an Eagle's Nest 虎口餘生 【1908】
虎口餘生(台)/虎口餘生(港)
音 樂
1 Broken Blossoms 凋謝的花朵 【1919】
凋謝的花朵(其他)
2 Intolerance 黨同伐異 【1916】
黨同伐異(台)/忍無可忍(港)
3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中)/一個國家的誕生(台)/一個國家的誕生(港)
剪 輯
1 Intolerance 黨同伐異 【1916】
黨同伐異(台)/忍無可忍(港)
2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中)/一個國家的誕生(台)/一個國家的誕生(港)
『叄』 大衛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的貢獻
大衛格里菲斯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黨同伐異》,這兩部影片是美國電影早期的兩個無法逾越的高峰,各個方面都遠遠超過了同期的其他電影。它們展示了電影技術上的最佳手法,為電影開始爭取作為藝術的地位,並且他斷然指出:電影是美國社會最強大的社會力量之一。
『肆』 被譽為現代電影大師
格里菲斯
大衛·格里菲斯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藝術指導,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他推進了電影的演出技術,他也是第一個用特寫的導演。是電影歷史中的傑出革新者,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
大衛·格里菲斯的早年經歷
大衛·格里菲斯,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鄉下的一個破落家庭,父親雅各布·格里菲斯(Jacob Griffith)是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隊的上校。格里菲斯從小耳濡目染的都是浪漫的英雄傳說,父親的言傳身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種族觀。父親所灌輸的感情偏見,由於格里菲斯熱愛維多利亞風格的詩篇,更得到了助長。
他自幼熟讀勃朗寧、金斯利、丁尼生和胡德的作品。這令格里菲斯一直保持著浪漫的觀念和詩意情懷,有人評價格里菲斯的一些作品充斥著矯揉造作、甜言蜜語的情調和喋喋不休說教的特點,也就是說,他在創作中太容易動感情了。
17歲的格里菲斯在《路易士維爾信使報》擔任記者,並開始業余寫作劇本,在朋友的勸告下,加入巡迴劇團。他在演戲的同時沒有停止創作劇本和詩歌,但這些小作品很難得到發表。
『伍』 格里菲斯改變了電影的什麼單位
構成單位。
先是技巧上的獨創性。他最早運用了「閃回」的手法,成功地發展了特寫鏡頭,他把攝影機移近演員,充分攝取演員的面部表情,有意識地運用交替蒙太奇手法對電影進行處理,以逐漸加快的蒙太奇節奏,表現追逐鏡頭中的緊張氣氛,電影的蒙太奇體系就是在他的藝術生涯里發展出了最初的模樣。其次,他開創了「最後一分鍾的營救」的電影懸念的處理手法,對電影藝術發展影響深遠。
在電影發展的里程中,大衛·格里菲斯,這位美國的電影大師以他非凡的才能,把電影從戲劇的奴僕地位中解脫出來,使之發展為一門與音樂、美術、文學平起平坐的獨立的藝術門類。他不僅熟練地運用電影特權,創造性地安排電影的攝影構圖和蒙太奇,而且巧妙運用大遠景、中景、近景、特寫、淡出淡入、搖鏡,並交叉使用,使電影史上出現了令今人都嘆為觀止的第一個高峰。
『陸』 被譽為「現代電影之父」的是 稱為現代電影之父的是格里菲斯
1、格里菲斯因對電影製作和攝影技術進行過重大改革而被稱為現代電影之父。
2、大衛·格里菲斯(D.W. Griffith,1875年1月22日—1948年7月23日),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藝術指導,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
3、他推進了電影的演出技術,他也是第一個用特寫鏡頭的導演。是電影歷史中的傑出革新者,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 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
『柒』 被譽為現代電影大師的是誰
格里菲斯。
大衛·格里菲斯,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藝術指導,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是電影歷史中的傑出革新者,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
格里菲斯也非常喜愛使用景深鏡頭,他的畫面里在縱深方向的細節特別豐富,格里菲斯不怕讓演員從遠處走向乃至走過攝影機,也不吝惜讓演員慢慢遠離攝影機。
取材新穎
格里菲斯在Biograph時期也在影片題材上廣泛取材,他拍攝的內容廣泛,除了最後一分鍾營救賴以成名的追逐片,也有喜劇,正劇等等。格里菲斯也開始大膽觸及社會問題,認為嚴肅的社會題材能夠提升電影的藝術地位。
『捌』 發現蒙太奇原理的美國電影之父是誰
大衛·格里菲斯。
大衛·格里菲斯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他推進了電影的演出技術,他也是第一個用特寫的導演。是電影歷史中的傑出革新者,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
格里菲斯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
蒙太奇原理的應用
照片處理
蒙太奇照片處理技術是新式的照片處理方式,有別於傳統調節曝光率、色素分布,蒙太奇是塊狀馬賽克式有機組合。
該技術需要成百上千的鱗片,即圖片元素。選用的鱗片應分布有多種色素,以便軟體組合時不出現空塊。成品的照片中含有成千張小照片,於大世界中有小世界,可謂「奇也怪哉」。
『玖』 什麼是格里菲斯的代表作之一
《一個國家的誕生》是格里菲斯的代表作之一。格里菲斯出生於美國肯塔基州,美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演員、藝術指導,被稱為「美國電影之父」。他推進了電影的演出技術,他最早地意識到特寫鏡頭的特徵是必不可少的電影化的敘事語言。
格里菲斯是電影歷史中的傑出革新者,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
《一個國家的誕生》的創作歷程。
《一個國家的誕生》時長三個多小時,正式演員與群眾演員用了1800位,馬匹3000隻。電影開創在白宮拍攝電影的歷史,但其突破之處還在於,它是第一部全面的長篇敘事巨制,採用了多種電影製作的技巧。電影主要採用採用了夜景拍攝、全景長鏡頭拍攝、蒙太奇剪輯和平行剪輯技術,並應用到大批群眾演員參演的戰爭場景。
『拾』 鮑特和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的功勞在於什麼
鮑特和格里菲斯:自覺使用蒙太奇。
從電影藝術自覺的角度來看,鮑特發掘了鏡頭內部的多義性,格里菲斯基本定義了電影剪輯的功能,他們可能不是所謂「最早」或「第一」,但是對影史有里程碑貢獻的開山者。
1903年,鮑特以獨特的電影敘事方式,拍攝出他最著名的影片《火車大劫案》,進一步發展了他在《一個美國消防隊員的生活》一片中對於電影敘事風格和結構觀念的嘗試,從而確立了他在美國電影,以及世界電影中的重要地位。
針對蒙太奇,還有許多這樣那樣的辯論,其中不乏特別有意思的觀點。包括愛森斯坦晚期都對自己的理論進行了顛覆和更新,總之,蒙太奇永遠是電影的特殊語法,至今仍在蓬勃發展之中。電影藝術因其存在,也變得更有生命力。
格里菲斯:
他推進了電影的演出技術,他最早地意識到特寫鏡頭的特徵是必不可少的電影化的敘事語言。是電影歷史中的傑出革新者,被認為是對早期電影發展作出極大貢獻的開創性人物。他最輝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時期。
格里菲斯首先把他喜愛的狄更斯小說的敘事手法拿進電影,創造出後來被稱為格里菲斯的最後一分鍾營救(Griffith's last minute rescue)的平行剪輯手法。
他在影片The Fatal Hour(1908)里第一次採用了平行剪輯的手法,在高潮段落營造緊張感(當時的業內報紙稱此技術為alternate scenes,也叫switch-back或者cut-back)。此後格里菲斯很快將平行剪輯的技巧發展到普通的敘事,而不僅僅是最後高潮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