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電影摩雅傣演壞人的演員

電影摩雅傣演壞人的演員

發布時間:2022-09-20 19:31:53

⑴ 西雙版納有拍電影,電視劇的群頭么

1、《摩雅傣》:這是第一部反映西雙版納傣族生活的電影,拍攝於1960年。
2、《紅象》:拍攝於1982年的兒童片。
3、《孔雀公主》:這部拍攝於1982年的電影是那個年代的「偶像劇」,李秀明、唐國強主演。
4、《青春祭》:拍攝於1985年的影片,著名女導演張暖忻以雲南女作家張曼菱小說改編的。
5、《孩子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中,雲南曾接納數萬名知青,他們中許多都落戶版納傣寨,他們的青春記憶,從此與版納緊緊聯系在一起。而另一部《孩子王》,也在1987年拍成電影,由也曾在版納插隊落戶的陳凱歌導演。是作家阿城的兩部代表作《棋王》、《孩子王》。
6、《孽債》:或許應該把1994年拍攝的《孽債》排在第一,正是這部電視連續劇的風靡,在當時的中國掀起一股版納熱。
7、《雲南故事》:拍攝於1993年的這部影片鮮少人知,估計跟上映時正值中國電影最蕭條的時期有關,其後只能偶爾從央視電影頻道看見它的身影。
8、《玉觀音》:這部電視連續劇與電影的「雙生子」自不必說,同一題材能短時間內被拍攝兩遍,待遇快趕上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了。
1984年《相約在鳳尾竹下》(導演:王家乙、陳學潔 、周煒/主演:寶萍、 岩段、 依蝶)
1991年《傣女情恨》(導演:姚壽康、 王江東/主演:單星梅、 賈平、王華 、 韓老六、玉妲)
1996年《小象西娜》(導演:吳天忍/主演:李艷波、林甜 、 黃志玲、畢遠晉)
1997年《相愛在西雙版納》(導演: 葛曉英/主演:陳大明、劉孜 、古麗鮮)
2008年《月光下的鳳尾竹》(導演:王暉樂/主演:鍾雲鵬 、陳羽婷、馬媛)
2010年《花戀》(導演:聞辰/編劇:王辰 、 張曉誠/主演:王鷗 、李立北)

⑵ 出演經典影視作品,智世明嫁木偶劇名導演,現在過得怎麼樣了

每一個時代都有讓人難以忘懷的作品,讓觀眾忍不住一次又一次的提起與懷念,而1980年上映的《廬山戀》,無疑是80年代最為經典的作品。

"跳躍的心兒呀,為什麼這樣慌亂,像那平靜的湖水,盪起波瀾,……,幸福得人兒呀,為什麼這樣陶醉,像那潔白的雪花,飄舞一天,無憂無慮無慮無憂,因為愛情的種子已經深深,譜進我心間譜進我心間……"

歌聲響起時,很多被遺忘的細節又一次重新回到了腦海之中,那份甜蜜的愛情,那份不經意的激動,讓我們彷彿再一次看見初戀的甜蜜與美好。

此外他的作品還有《孔雀公主》、《畫象》、《駿馬飛騰》、《阿凡提的故事之種金子》、《一半兒王國》等,可謂是開創了木偶片的很多第一。

兩人志同道合,婚後的生活幸福甜蜜,遺憾的是靳夕於1997年就已病逝,享年78歲,而網路上關於智世明的信息也很少。

算來她已經96歲了,關於她晚年的境況不曾找到任何訊息,但沒有消息何嘗不是最好的消息呢?唯願她幸福安康!

⑶ 秦怡演過的電影有哪些

秦怡演過的電影有以下這些:

1、1938年進入中國電影製片廠當實習演員

2、1939年參演個人首部電影《好丈夫》。

3、1941年進入中華劇藝社,並出演了《草木皆兵》《戲劇春秋》等話劇。

4、1946年出演劇情電影《忠義之家》。

5、1947年主演劇情電影《無名氏》。

6、1948年主演愛情電影《遙遠的愛》。

7、1949年擔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演員劇團副團長,並主演了愛情電影《失去的愛情》。

8、1950年主演劇情電影《農家樂》。

9、1956年主演電影《鐵道游擊隊》《馬蘭花開》《哥哥和妹妹》。

10、1957年主演的體育電影《女籃5號》上映。

11、1958年主演劇情電影《紅色的種子》。

12、1959年出演劇情電影《青春之歌》《林則徐》。

13、1961年主演劇情電影《摩雅傣》。

14、1963年主演劇情電影《北國江南》。

15、1979年主演劇情電影《海外赤子》。

16、1982年主演文藝劇《上海屋檐下》,並憑借該劇獲得第1屆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女演員獎。

17、1984年主演劇情電影《青山夕照》。

18、1985年出演愛情劇《我是一片雲》。

19、1987年主演劇情電影《閨閣情怨》。

20、1995年,秦怡獲得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女演員獎。

21、2002年出演情景喜劇《活個精神頭兒》。

⑷ 魏鶴齡的基本信息

魏鶴齡(1907.1.14-1979.10.2) ,演員。
生於天津。中學肄業。曾在天津做過碼頭搬運工和小販。1928年入山東省立實驗劇院學習,並演出《慳吝人》等劇。後參加晦鳴劇社去北平演出。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時在上海市郊加入紅十字救護隊,因負傷留在上海。同年參加集美歌舞劇社、五月花劇社,主演《名優之死》,參與演出《蘇州夜話》、《亂鍾》、《戰友》等話劇。後又在上海戲劇協社、春秋劇社、獅吼劇社和中國舞台協會任演員。1934年入藝華影業公司,在影片《人之初》中扮演男主角,獲好評。1937年在明星影片公司攝制的影片《馬路天使》中,以含蓄深沉的表演,成功地刻畫了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報販形象。從影同時亦參加舞台劇演出,曾參加上海業余劇人協會,演出《欲魔》、《娜拉》等劇。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四隊。後入中國電影製片廠,主演影片《保衛我們的土地》、《火的洗禮》等。1941年後在重慶參加中國萬歲劇團、中華劇藝社、中電劇團,演出話劇《放下你的鞭子》、《塞上風雲》、《民族萬歲》、《上海屋檐下》、《群魔亂舞》等。1946年至北平,任中電三廠演員,在《追》等六部影片中扮演角色。1949年入昆侖影業公司,在影片《烏鴉與麻雀》中扮演誠懇朴實又膽小怕事的報館校對孔有文,1957年於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獲個人一等獎。建國後在國泰、文華、大同等影片公司參與拍攝《人民的巨掌》、《彩鳳雙飛》等影片。1952年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演員劇團副團長。是中國影協第三屆理事。參加拍攝《家》、《探親記》,主演《魯班的傳說》等影片。1956年在影片《祝福》中,成功地塑造了純朴、忠厚、勤勞的貧苦農民賀老六的形象。一生共參加拍攝影片三十九部,演出話劇近四十部,其表演含蓄、樸素、真實,擅於揭示人物豐富而復雜的內心世界。 劇影雙棲
魏鶴齡(1907—1979年)天津市東麗區赤土村人。1907年1月14日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時隨二叔下田、拾柴、捉魚、摸蟹。早年曾由爺爺課讀識字。中學畢業後因家中無力供養而失學。曾做過司葯。失業後跟繼父種田、耕地、放鴨子。挑過貨郎擔,當過賣貨郎,還到海河碼頭上扛過大包,做過搬運工人,嘗盡了人間生活的艱辛。
1928年6月,魏鶴齡考入山東省立實驗劇院,學習表演藝術。在那裡學習,除了供給膳食、住宿外,每月還發給四塊大洋做零用錢,學成後就可以當話劇演員了。從此魏鶴齡跨進了戲劇藝術的殿堂。山東實驗劇院是當時中國第一所正規的戲劇學府。由留美歸來的趙太侔、王泊生任院長,留美的吳瑞燕任教師,還有著名導演萬籟天、著名演員丁子明等擔任老師。環境的優越,加上魏鶴齡得天獨厚的天賦和刻苦認真的學習,使他很快成為表演成績突出的學員。學習一年的表演專業,就不斷登台演出,尤其是在田漢名作話劇《名優之死》中所扮演的名伶劉振聲這一角色,使他初露頭角而一鳴驚人。
魏鶴齡對於受苦受難的「小人物」懷有深深的同情,對於他們的不幸遭遇猶如自身,在表演時他融演員和角色為一體,嫉惡如仇,聲色俱厲地以發自肺腑的激情吶喊出劇作者的主題意圖,喊出了人民憤怒控訴黑暗社會的心聲。使他在表演藝術家的成長道路上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名優之死》的演出成功,奠定了魏鶴齡在中國話劇舞台上的地位,也使他和田漢的創作結下了不解之緣。從1929年的《名優之死》到1959年國慶10周年演出最後一出名劇《關漢卿》30年舞台生涯,魏鶴齡一生表演過六十部話劇,其中戲劇先驅田漢同志的早期名著如《蘇州夜話》、《一致》、《江村小景》、《亂鍾》、《洪水》、《戰友》等,他都演過。他以田漢的名劇作始,而又以田漢的名劇為結,從而成為中國30年代進步話劇史上著名表演藝術家而永載史冊。
由於魏鶴齡在話劇上的出色表演,引起了當時電影界的廣泛重視。1935年魏鶴齡應著名電影導演史東山邀請到上海藝華影片公司拍攝電影《人之初》。這也是他從事電影藝術的人之初,一個電影表演藝術家的新開端。《人之初》電影的拍攝成功奠定了魏鶴齡從影的基礎,在以後的30年裡(1935—1965年)魏鶴齡不但在話劇舞台上,而且在銀幕上創造出了眾多感人的形象,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成為集話劇、電影雙棲於一身的一名傑出的表演藝術家。
作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代電影人,魏鶴齡以他深沉、含蓄、質朴、典雅的表演風格在銀幕上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典型藝術形象。30年代他曾和趙丹、周璇、金山、顧而己、舒綉文、白楊、金焰、王人美、張瑞芳、黃宗英、張伐等合作拍攝了《馬路天使》、《貂蟬》、《保衛我們的土地》、《中華兒女》、《長空萬里》、《火的洗禮》、《喜迎春》、《烏鴉與麻雀》等20餘部電影。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拍攝了《祝福》、《家》、《摩雅傣》、《南浦江的故事》、《魯班的傳說》、《北國江南》、《飛刀華》、《燎原》、《血碑》、《櫃台》、《水手長的故事》等30餘部人們熟知的新電影。這些電影在觀眾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至今還為人們稱道,從而也確立了魏鶴齡在中國電影影壇上的不朽地位。電影《祝福》於1957年和1958年分別獲得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獎與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魏鶴齡也在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評獎中,榮獲個人一等金質獎。
魏鶴齡不斷追求革命與進步。1931年他積極參加北平萬金紅十字會組織的救護隊任司葯,赴上海進行淞滬抗戰戰地救護工作。1932年他參加上海左翼戲劇家聯盟。抗戰全面爆發後,魏鶴齡在郭沫若領導下的政治部第三廳工作,推動抗日救亡運動。他參加由田漢、陽翰笙、夏衍、歐陽予倩等戲劇家主持的「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作抗日宣傳。表現了一個藝術家的民族氣節和獻身精神。
魏鶴齡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藝術,他熱愛生活,在生活上他是一個嚴肅的人。1939年魏鶴齡與蘇州美專學生袁蓉相識,1940年由老舍先生做介紹人,郭沫若做證婚人,結為「師侶藝伴」的終生伴侶。郭沫若先生贈送條幅「千里姻緣一線牽」表示祝賀。40年如一日魏鶴齡與袁蓉相濡以沫,互敬、互愛、互勉、互助,直到去世。袁蓉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著名演員,其女兒四歲即隨父親參加電影拍攝,充當演員,堪稱「影劇家庭」。袁蓉於1989年曾到東麗區參加電視電續劇《跑爺和他的子孫們》的拍攝,並在其中擔任角色,於1995年辭世。
魏鶴齡生前歷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國電影協會上海分會理事、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海燕電影製片演員劇團副團長。1979年10月2日,魏鶴齡在歷經了10年文革浩劫後不幸在上海病逝,走完了他畢生熱愛的藝術道路。骨灰安放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他是一位深受人民愛戴的人民藝術家。1995年12月28日,首都紀念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大會上,魏鶴齡被追授「中國電影世紀獎」。由其女兒在大會上領獎。其女兒領獎後曾到東麗區向東麗人介紹大會盛況,這也是東麗人的驕傲。在魏鶴齡逝世16年後,死後哀榮,樹立了一個人民藝術家永久的豐碑。
魏鶴齡生前十分眷戀津門故里、東麗熱土。1972年還返鄉探親,袁蓉每年都回赤土村看望家鄉親人,看看家鄉的新變化,以寄託對魏鶴齡的哀思,直到去世。袁蓉生前曾作長篇傳記文學《冀海銀燕·憶鶴齡》一書傳世。 1904年1月14日,魏鶴齡出生於天津市郊區的農家。由於家境貧寒,無力求學,被好心的叔叔帶到北京,讀了小學和初中。後來,叔叔失業了,無力繼續供他上學,只好又回到天津。為了謀生,魏鶴齡在社會底層中苦苦地掙扎著。他在鄉下種過地,在城裡做過小買賣,在碼頭上扛過「大個兒」,飽嘗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種種苦難。
正當魏鶴齡尋求生活出路的時候,聽說山東省立實驗劇團招聘演員,他決心試試看。結果,真的考上了,邊他自己也不敢想相信,自己還真有表演方面的天賦。就這樣,魏鶴齡從此走上了戲劇表演的道路。當時是1928年,是魏鶴齡人生道路的一個轉折點。
魏鶴齡在山東省立實驗劇院學習一年,當上了話劇演員。在他剛剛參加了一部話劇的演出之後,劇院停辦了。於是,他又參加了部分師生組織的劇社,在北京一帶演出。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的東北三省。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上海的閘北、吳淞,企圖攻佔上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上海日商工廠的中國工人舉行了罷工,各界人民組織抗日救國會,全國各地聲援上海軍民,掀起了抗日救國的熱潮。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激怒了勞動人民出身的魏鶴齡,他毅然報名參加了紅十字救護隊,從天津趕赴上海。在上海郊區的戰場上,他穿行於槍林彈雨之中。由於腿部受傷,停戰後便留在了上海,
由於抗日救國熱潮的影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文化運動在上海蓬勃發展。魏鶴齡結識了田漢等一批文化人士,其愛國思想日益強烈。他積極參加進步劇社的演出。他先後參加了集美歌舞劇社、五月花劇社。參加了《名優之死》、《蘇州夜話》和《戰友》等劇目的演出。他扮演的都是工人農民等社會底層人物。他的表演真實,自然可信,受到觀眾的好評。 1934年,魏鶴齡加入了藝華影業公司。出身於勞動人民的魏鶴齡,具有豐厚的生活底功。特別是親自參加抗日戰場的救護工作,更加堅定了他的愛國熱情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正是於這方面的原因,第一部描寫工人階級的影片《人之初》的編導史東山,慧眼獨具,選擇魏鶴齡作為該片的主演。這樣,魏鶴齡於1934年開始走上銀幕,而且成為第一個在銀幕上塑造中國工人形象的演員。
《人之初》中的工人張榮根,被魏鶴齡塑造得既有層次又有深度,生動地表現了人物由軟弱、屈辱,對資產階級抱有幻想,在嚴酷的社會現實和革命者的教育下覺醒起來。魏鶴齡的第一個銀幕形象獲得了成功,成為當時的藝華、聯星、明星影業公司爭相邀拍的著名演員。 左翼文化運動是中國抗日戰線上的一支教育民眾、團結抗日的有生力量。由於魏鶴齡在表演藝術上的出色,和當時已經有名望的編導袁牧之、演員趙丹結下了深厚的創作友誼。1937年,明星影業公司出品的《馬路天使》,是我國電影史上的優秀影片。魏鶴齡飾演的報販老王,准確地把握了人物善良、淳樸的性格,表演得朴實、含蓄,把一個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形象展現在銀幕上。
為了宣傳抗日救國,魏鶴齡不僅拍攝電影,而且積極參加左翼劇聯組織的上海劇人協會的演出活動,先後參演了宣傳抗日的《亂鍾》、《SOS》、《月亮上升》等劇目。經過多年的舞台和銀幕藝術實踐,無論主角、配角,還是正劇、喜劇或悲劇,魏鶴齡都表現出較高的愛國熱忱和對藝術的負責精神。
1937年,發生了「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展開,魏鶴齡參加了救亡演出隊第四隊,從上海奔赴重慶。1938年,史東山編導了我國第一部抗戰題材的影片《保衛我們的土地》魏鶴齡飾演了為抗日而大義滅親的劉山這一角色。人物以愛國為大義和痛舍親情相交織,思想感情錯綜復雜,最終成為抗日民眾的榜樣。由於魏鶴齡對人物的深層次的理解,表演得十分成功。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以抗日為題材的影片,如《中華兒女》、《長空萬里》、《青年人》、《火的洗禮》等,魏鶴齡都有參加了演出。
國民黨不僅破壞抗日統一戰線,而且對左翼文化運動了進行了「圍剿」,造成了膠片無源的困難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大批電影工作者轉向舞台,出現了抗日話劇的再次繁榮。當時,魏鶴齡參加了《放下你的鞭子》、《塞上風雲》、《民族萬歲》、《日出》、《上海屋檐下》、《霧重慶》、《群魔亂舞》等劇目的演出。 全國解放後,魏鶴齡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擔任演員,後來發擔任演員劇團副團長,直到1979年逝世。這一時期是魏鶴齡的電影表演藝術走向輝煌的時期,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貢獻了才智和心血。他所參加演出的經典影片,標志著中國電影發展的成就,也說明了魏鶴齡的非凡表演藝術造詣。
1956年,在夏衍根據魯迅先生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祝福》中,魏鶴齡成功的飾演了男主角賀老六。凡是看過這部影片的老觀眾,在幾十年之後,仍然會清楚的記得從拜堂到次日凌晨那場戲:祥林嫂像囚犯一樣從花轎里被拖出來,強迫拜堂,以至逃婚未成,頭撞香案昏倒在地······此時的賀老六,對事態的現狀,表現出茫然,而對於祥林嫂則表現出深深的同情。新婚之夜,他竟然睡在柴草堆上,枕著雙手望月深思。第二天,祥林嫂提出「你讓我回去」時,他卻平靜地說:「你是回魯鎮哪,還是到你婆婆那去?我送你回去。」短短幾名話,感動了祥林嫂,也打動了觀眾。短短的一段戲,把賀老六內心情感變化由表及裡地表現出來了,使觀眾看到了賀老六那朴實而善良的心靈。
由於影片的整體水平和魏鶴齡的出色表演,《祝福》榮獲第十屆卡羅維·發利國慰電影節特別獎,同時榮獲1958年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獅獎。
1957年,在陳西禾根據巴金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家》中,魏鶴齡飾演了高老太爺這一角色。高老太爺是個封建禮教的衛道士,貌似尊嚴,實則腐朽、頑固。在表演過程中,魏鶴齡准確把握這一人物的階級特性,刻劃得入木三分。後來,魏鶴齡又主演了《魯班的故事》、《燎原》、《北國江南》等影片,都有十分出色的表演。

⑸ 有一部描寫少數民族的電影,壞人把一女子說成琵琶鬼,片名叫什麼

摩雅傣(1961)

又名:傣族的女兒

⑹ 秦怡的消息

秦怡

(1922.2.4-)女演員

原名秦德和。上海人。1938年上海中 華職業學校肄業後去武漢參加抗日宣 傳活動。同年至重慶,入中國電影制 片廠任實習演員,在影片《好丈夫》 中扮演角色,後相繼參加中國萬歲劇 團、中華劇藝社等話劇團體,在重慶 、成都等地演出《大地回春》、《欽 差大臣》、《茶花女》、《天國春秋 》、《桃花扇》、《清明前後》等二 十餘部話劇。抗日勝利後回上海,作 為「 特約演員」 參加拍攝《忠義 之家》、《無名氏》、《遙遠的愛》 、《母親》等影片。建國後歷任上海 電影製片廠演員、上影演員劇團副團 長。是中國影協第二至五屆理事、全 國文聯委員和全國政協委員。曾主演 《農家樂》、《兩家春》、《摩雅傣 》、《北國江南》等影片,並在《女 籃5號》、《鐵道游擊隊》、《林則 徐》、《青春之歌》、《海外赤子》 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1983年主演 的電視連續劇《上海屋檐下》(兼任 藝術顧問),獲第三屆全國優秀電視 劇飛天獎特別獎,本人獲首屆電視金 鷹獎優秀女演員獎。其表演細膩、質 朴、自然,具有東方女性的神韻。 演出影片: 1939年:好丈夫 1946年:忠義之家 遙遠的愛 1947年:無名氏 大地回春 海茫茫 1949年:母親 失去的愛情 1950年:農家樂 1951年:兩家春 1956年:馬蘭花開 哥哥和妹妹 鐵道游擊隊 1957年:女籃5號 1958年:紅色的種子 1959年:林則徐 青春之歌 1960年:摩雅傣 1963年:北國江南 1965年:浪濤滾滾 1979年:風浪 苦惱人的笑 海外赤子 1982年:張衡 1984年:雷雨 1990年:閨閣情怨 1993年:夢非夢

賑災義演,明星捐款,反映了演藝界的愛心。與唱一首歌10萬元、出場費可達30萬元的「大腕」們相比,令我感動的是87歲的秦怡。因為她捐的20萬元,幾乎就是這位退休老人的全部積蓄!
秦怡有個重病的兒子需要撫養。還有一個90多歲的姐姐,也要靠她照顧。家裡離不開人,秦怡自然不能參加多少演出和活動,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工資,基本就是她的全部收入。這樣的經濟負擔,使她平時很節儉。為了省下給兒子打胰島素要付的30元注射費, ,秦怡就自己學著注射。平時她連計程車都捨不得坐。雖然日子過得緊,秦怡在這次賑災捐款時,還是捐出了20萬元。她說,去年兒子已經病逝了,現在沒有太多牽掛了,願意把些錢拿出來,去幫助災區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
這件事讓我想起幾年前與她的一次交談。那天我見到秦怡時,她正在一針一線地補襪子。想到如今一些年輕女演員帶著保姆帶著保鏢帶著經紀人去拍戲,再看看這位從影70年的藝術家,我只有尊敬。那次我主要是想請她談談「藝德」。她告訴我,中國藝術家的品德「要有個基礎,那就是對中華民族悲慘歷史命運的切身體驗。」講到這里,秦怡的目光變得深邃起來,好像在探視著時光隧道:「日本鬼子打上海時,謝晉元團長帶著八百壯士拚命抵抗。我那時還和同學老師到『四行倉庫』慰問前方將士呢!經過八年抗戰、經過三年內戰的中國人,誰能不珍惜新中國、誰能不熱愛祖國不熱愛人民不熱愛為老百姓打江山的人呢?這就是我一切創作表演的基礎。像我這樣飽經風雨的人,不會飄浮、更不會愧對自己的藝術良心。」
「品德要有個基礎,那就是對中華民族悲慘歷史命運的切身體驗」「 像我這樣飽經風雨的人,不會愧對自己的藝術良心」,老人家的話說到了點子上。這些話大概可以解釋她為什麼會把自己不多的積蓄獻給災區,因為她是一個懂得苦難的人;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什麼這位87歲的老太太仍能始終保持著一種平靜端莊的美麗,因為她有一顆充滿大愛的藝術良心。

秦怡祖籍江蘇高郵,是宋代著名婉約派詞人秦觀的33代後人,同族名人有秦邦憲(博古)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By 某℃

⑺ 秦怡主演電影

1939年:好丈夫 1946年:忠義之家 遙遠的愛 1947年:無名氏 大地回春 海茫茫 1949年:母親 失去的愛情 1950年:農家樂 1951年:兩家春 1956年:馬蘭花開 哥哥和妹妹 鐵道游擊隊 1957年:女籃5號 1958年:紅色的種子 1959年:林則徐 青春之歌 1960年:摩雅傣 1963年:北國江南 1965年:浪濤滾滾 1979年:風浪 苦惱人的笑 海外赤子 1982年:張衡 1984年:雷雨 1990年:閨閣情怨 1993年:夢非夢

⑻ 秦怡簡介及詳細資料

秦怡簡介及詳細資料
早年經歷1922年2月4日,秦怡出生在上海浦東的一個封建大家庭,自幼就對文藝產生濃厚的興趣,還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讀商科的時候,秦怡就曾參加話劇《放下你的鞭子》的演出。不久她離開自己封建的家庭,參加中萬劇團。
1938年,秦怡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肄業後,前往武漢參加抗日宣傳活動。
演藝經歷秦怡1938年,秦怡進入中國電影製片廠當實習演員,參演了《正在想》、《好丈夫》等話劇和電影作品。
秦怡秦怡1941年,秦怡離開中國電影製片廠,進入中華劇藝社,成為該社演員。在長時間的話劇舞台實踐中,秦怡的演技不斷進步,演出了《草木皆兵》、《戲劇春秋》等話劇作品。
1947年,抗戰勝利後秦怡回到上海,作為特約演員,同期出演了內容尖銳,有強烈的控訴意義的影片《無名氏》。
1949年建國後,秦怡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演員劇團副團長,主演了新悲劇愛情電影《失去的愛情》,在影片中飾演了對生活失望的女大學生。
1951年在影片《兩家春》中出演了勇敢的北方農村的童養媳墜兒,該片獲得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三等獎。1956年秦怡在抗日題材電影《鐵道游擊隊》中飾演了芳林嫂;並在《馬蘭花開》塑造了性格堅毅的鏟運機工人馬蘭。
1957年,秦怡主演了新中國第一部體育題材彩色故事片《女籃五號》,該片獲得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電影節銀獎和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獎。
1960年,秦怡主演了電影《摩雅傣》,在影片中演出了解放後傣族第一代女醫生的成長歷程。
80年代初,秦怡任上影演員劇團團長。1982年,主演了多集電視劇《上海屋檐下》,並憑藉此部電視劇獲得第1屆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女演員獎。
1995年,秦怡獲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女演員獎。
2008年,秦怡出演電視劇《母儀天下》中晚年的王政君,並參演了我國首部反映農民工子弟生活的電影《我堅強的小船》。
2009年2月,秦怡獲全國婦聯和人民日報等十一家全國媒體授予的中國十大女傑稱號。5月,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9月,出席《光榮與力量2009走近他們年度人物頒獎典禮》。10月,在第18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終身成就獎。11月,秦怡從藝70周年,舉辦了秦怡電影回顧展。
2010年4月,秦怡在江陰市參加金雞百花獎的頒獎儀式。6月,被評選為十大感動母親,榮獲母親真情杯獎。7月,參與創建秦怡藝術館的工作。9月,擔任電影《情醉富春江》主角。10月,策劃首屆上海中外無聲電影展,並參加了電影展的一系列活動。
2011年1月,秦怡參加中國文聯百花迎春聯歡晚會;拍攝《秦怡》專題藝術片。4月,出席北京首屆國際電影季。5月,秦怡藝術館正式落成開館。
2013年,秦怡參演微電影《幸福家味道》。
2015年秦怡擔任電影《鐵道游擊隊》的藝術顧問;6月,由秦怡出品、編劇並主演的電影《青海湖畔》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首映。
2016年3月,助陣電影《訂制愛情》開機發布會。
主要作品參演電影上映時間劇名扮演角色導演合作演員2015
青海湖畔
梅欣怡
沈星浩
江平
2014
毛澤東在上海
魏師母
吳天戈
吳天戈
2013
心曲
張光奶奶
梁波羅
黃欣靚
2013
幸福家味道
母親
洪亮
----
2012
三個未婚媽媽
客串
江平
車永莉
2012
遙遠的約定
----
盛林
於慧
2010
情醉富春江
文竹
廣春蘭
於洋
2008
我堅強的小船
母親
彭小蓮
丁美婷
2006
東江特遣隊
----
梁宏發
馬蘇
1993
夢非夢
顏蔚
岑范
狄梵
1993
飛越、飛越
白碧茹
翟俊傑
黃宗江
1991
千里尋夢
田潔青
楊延晉
於慧
1987
閨閣情怨
周勤麗
雅克·道夫曼
屠懷青
1987
雷雨
魯侍萍
孫道臨
孫道臨
1984
青山夕照
王秀一(芳林嫂)
司徒兆敦
曹會渠
1983
倔強的女人
孟華
達奇
達奇
1982
張衡
桓夫人
黃祖模
許還山
1979
海外赤子
林碧雲
歐凡
陳沖
1979
風浪
肖玉華
趙煥章
孫濱
1979
苦惱人的笑
女演員
楊延晉
李志輿
1976
征途
關嬸
顏碧麗
江山
1975
浪濤滾滾
鍾葉平
成蔭
陳戈
1975
征途
關嬸
顏碧麗
郭凱敏
1963
北國江南
銀花
沈浮
魏鶴齡
1960
摩雅傣
米汗;依萊汗
徐韜
魏鶴齡
1959
青春之歌
林紅
陳懷皚
謝芳
1959
林則徐
阿寬嫂
鄭君里
趙丹
1958
紅色的種子
華小風
林揚
孫道臨
1957
女籃五號
林潔
謝晉
劉瓊
1956
哥哥和妹妹
媽媽
蘇里
蘇立群
1956
鐵道游擊隊
芳林嫂
趙明
曹會渠
1956
馬蘭花開
馬蘭
李恩傑
高博
1951
兩家春
墜兒
瞿白音
王龍基
1950
農家樂
拉英
張客
張伐
1949
母親
母親
石揮
衛禹平
1949
失去的愛情
裘麗英
湯曉丹
金焰
1949
忠義之家
趙國英
吳永剛
劉瓊
1947
無名氏
趙國英
應雲衛
姜明
1947
海茫茫
凌海珠
何兆璋
喬奇
1947
大地回春
----
毛羽
劉瓊
1946
遙遠的愛
餘珍
陳鯉庭
趙丹
1943
日本間諜
----
袁叢美
陶金
參演電視劇首播時間劇名扮演角色導演合作演員2012
心術
秦怡
楊陽
吳秀波、海清、張嘉譯等
2010
等到勝利那一天
晚年梅雲
包福明
焦恩俊,孫菲菲,王同輝,張光北,趙雪蓮,安澤豪,康俊龍,馬光澤
2008
母儀天下
晚年王政君
黃健中
袁立,黃維德,桑葉紅,吳軍,孫茜
1985
我是一片雲
段母
辜朗輝、趙俊宏
張曉敏、王偉平、孫啟新
1982
上海屋檐下
楊彩玉
----
康泰
個人生活婚姻情況1938年,話劇演員陳天國對秦怡展開追求,1939年秦怡在陳天國的以死相逼下被迫與其完婚。婚後,陳天國嗜酒如命,並對秦怡實施家暴。1944年8月,秦怡生下一女,產後一病不起,因為交不起奶粉和撫養費用,陳天國准備將孩子送人導致秦怡無法忍耐,兩人正式結束婚姻關系。
1947年冬天,秦怡前往香港拍攝《海茫茫》,結識了電影演員金焰並確定戀愛關系,隨後兩人結婚,並生育一子。1962年,金焰由於大量酗酒引起胃出血,病倒在床,從此秦怡在病床邊照顧金焰二十餘年,直到金焰1983年去世。
照顧兒子秦怡與金焰之子金捷由於在文革時期受到驚嚇,16歲時被診斷為急性輕度精神分裂症。患病的四十多年來,秦怡始終守護照顧在兒子的身邊,即使出外拍戲,也會將他帶在身邊,幾十年來秦怡沒讓兒子漏吃一次葯,也總是讓他穿的干凈整潔。兒子平日的洗澡、理發、刮臉,都是由秦怡自己親力親為,直到2007年金捷去世。
患腸道病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秦怡被查出患有直腸癌,後來做了手術,但卻患上了腹瀉的病症。由於這個病,秦怡一有活動要出門就不敢吃東西,上午的活動就不吃早餐,下午的就不吃午飯,晚上的就不吃晚飯。2008年,秦怡因腸道疾病做了大手術。
社會活動2002年5月,上海波特曼大酒店舉辦慈善拍賣活動,秦怡帶著兒子金捷的一幅水彩畫《衡山公園》參加。最後,國際影星施瓦辛格以2.5萬美元獲得此畫。
秦怡2007年上海特奧會期間,秦怡與兒子捐畫義賣多次,母子倆為特奧會共籌集了30多萬元。
2008年,秦怡向汶川地震災區捐款20萬元。
2009年8月,秦怡出席六大衛視賑災晚會《跨越海峽的愛心援助台灣受災同胞賑災晚會》。
2010年5月,秦怡擔任上海世博會上海館祝福大使,參加迎世博紀實藝術片《風情上海灘》的拍攝。
獲獎記錄獲獎時間
獎項名稱
獲獎作品
備注
2019被授予「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獎2015
第11屆中美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獲獎2015
第7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青海湖畔
提名2015
第7屆澳門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傑出貢獻獎
獲獎2009
第2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
獲獎2009
第7屆中國十大女傑
獲獎2008
第1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終身成就獎
獲獎1995
中國電影世紀獎
獲獎1983
第1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女演員獎
上海屋檐下
獲獎人物評價秦怡那些流光溢彩的銀幕形象,早已定格在無數留檔的膠片中、泛黃的老電影雜志上。對待演出,秦怡有一種執著與認真。她是一名真正的演員,無論是什麼角色,總愛在腦子里想了又想。這份認真,換來事業的成功。生活中的秦怡,有綿長而獨自承受的苦楚。她重感情,家庭的重擔一力支撐。秦怡的美,來自她的外表,更出於她堅毅柔韌的性格和信仰。秦娘是秦怡的一個雅號。吳祖光在隨筆《秦娘美》里曾形容,秦怡具有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身處逆境而從不灰心喪志。能夠以極大的韌性迎接苦難克服苦難。永遠表現為從容不迫。秦怡是個心寬的人,做人真實、自然。四川汶川地震後,她先後捐款20餘萬元,青海玉樹地震後,又捐款3萬元。幾乎是傾囊而出,要知道,秦怡那時候是沒有片酬的,她拿的是根據國家規定的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工資。(《人民日報》評)
秦怡

⑼ 中國老一輩電影家——康泰結過婚嗎有子女嗎他的妻子是不是老影人趙丹的女兒啊

和周璇訂過婚。

中國電影演員(1927-1985),原名劉秉璋,北京人,1944年於北京第四中學畢業,後入北京影藝學院,1945年入華北電影公司,抗戰勝利後在北京業。1946年在北京劇社擔任話劇演員,曾在《雷雨》《日出》中分別扮演周沖、方達生。

1954年6月,《渡江偵察記》在全國上映,受到大眾的熱烈歡迎。該影片榮獲文化部頒發的「1949-1955年優秀影片故事一等獎」。康泰在這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為革命不惜獻出自己年輕生命的周長喜。

1947年加入上海國泰影片公司,為了紀念在話劇《重慶二十四小時》中的成功,他開始使用「康泰」這個藝名,投身電影行列。

(9)電影摩雅傣演壞人的演員擴展閱讀

他先後拍攝了《玫瑰多刺》《釵頭鳳》《紅樓二尤》《婚姻大事》《森林大血案》等影片,出演話劇《美國之音》《民主青年進行曲》《欽差大臣》。1953年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先後在《渡江偵察記》《李時珍》《海魂》《青春之歌》《摩雅傣》《燎原》《紅日》

《苦難的心》《快樂的單身漢》《第二次握手》等影片中主演或扮演重要角色。曾參加話劇《原野》《幸福》,並為《解放》《日本最長的一天》《軍閥》《羅馬大戰》《Z》《橡樹,十萬火急》等譯製片配音。曾於1980年獲得長春電影製片廠舉辦的第二屆「小百花獎」優秀男主角獎。

康泰用認真的態度、精湛的演技,以及對電影藝術的熱愛,在銀幕上塑造了許多經典形象。

⑽ 陸錦娟的演藝經歷

1941年,入陶葉劇團學戲,不久因病離開。之後,陸錦娟執意學戲,雖遭其父棍棒加身的阻止仍堅持要求學戲,後在母親的支持下,於1947年入上海金龍女子越劇團(科班)習藝,曾用藝名陸金娟,工小生,拜師裘鳳山。出科後,在某次掛牌寫名時,被寫成陸錦娟,此後一直沿用此名。
金龍女子越劇團為女子越劇科班,在滬成立於1947年。創辦人張耀金,地點在露香園路開明裡。第一批招收少年女徒14人,藝名均冠以「金」字,例如學花旦的張金花、張金英,學小生的陸金娟、沈金卿、徐金春,學老生的王金萍,學小丑的洪金哈,學老旦的周金玉等。學徒進班要簽「關書」,言明學戲3年,再幫師半年,生死不管,初學半年內飯費自理。教戲師傅有男班藝人裘鳳山,教上台引子、坐台白、賦子等文戲基本功,並請京劇師傅教武功,進行擱腿、下腰等基訓。半年後上台演出,請來客師唱主角,學徒做配角、跑龍套。科班跑碼頭至杭州時,又招收了張金月(花旦)等一批學徒。1949年夏,科班從崑山演到杭州時,部分年歲較大的學員離班而去,部分年歲較小的學徒仍隨班回上海,在福安游樂場等場所演出,直至1950年學徒期滿科班散夥。
陸錦娟進入金龍科班,3個月後就開始登台,半年不到就已經嶄露頭角,很得師傅的贊賞。此後,與科班協商一致,陸錦娟提前出科。
1949年,陸錦娟參加越劇姐妹班,任頭肩小生。演出劇目都是連台本戲,劇目有:《盤妻索妻》、《盤夫索夫》、《孟麗君》、《碧玉簪》、《借紅燈》、《唐伯虎點秋香》等,均為越劇男班師傅裘鳳山所授,先在明星,國泰劇場演出。之後又先後在合作越劇團、光明越劇團、合眾越劇團、天明越劇團等劇團演出。在合作越劇團參演《武則天》、《龍鳳花燭》等戲。在光明越藝社參演《龍虎寨》、《金玉鑒》、《一往情深》、《生死戀》、《得意緣》等戲。在合眾越劇團參演《富貴之家》、《碧血芳草》(即《棠棣之花》)、《河神》等戲。
1953年4月19日起,上海店員俱樂部配合宣傳婚姻法運動,邀請余彩琴、陸錦娟領導的天明越藝社,演出《梁山伯與祝英台》,陸錦娟飾演後梁山伯,自四月十九日起至五月十日為止,每天演出夜場,時間七時卅分,星期日加演日場,時間三時正,票價為一千五百元。 陸錦娟因扮相俊秀、台風高雅、唱腔優美而在演出過程中嶄露頭角,遂組建飛鳴越劇團(在當時屬於中型越劇團),任團長。1953年8月13日,陸錦娟率飛鳴越劇團在蘇州市新藝劇院掛牌公演,第一個打炮戲為《牛郎織女》。8月26日,飛鳴越劇團於蘇州新藝劇院演出《薛丁山與樊梨花》(後改名為《三請樊梨花》)。 此為飛鳴第2個戲。總共在蘇州演出十八天,由陸錦娟、筱蘭芳、沈愛蓮主演。
1954年8月1日、2日兩天,解放、上藝、新光等三家國營劇場由安徽話劇團、雲華越劇團、飛鳴越劇團演出話劇「春風吹到諾敏河」,越劇《花木蘭》、《綵樓記》等戲劇,對解放軍進行慰問。其中《綵樓記》由陸錦娟主演。
1954年至1955年間,晨光、光明越劇團先後解散,部分主要演員加盟「飛鳴」。當時陸錦娟所在飛鳴越劇團中掛牌的主要演員有:小生陸錦娟,花旦李蓉芳,老生沈愛蓮、胡鳳英,小丑何笑笑,大花臉呂勝奎等。主要業務人員有編劇盛燮、李惠康、肖維璋、陳芎,導演袁浩,作曲潘祖德(偉異),舞美設計陳必華,技導葉琴芳、孫江林等。全團在編47人。
1955年春節期間,杭州市開展了一次演好戲運動,飛鳴越劇團在杭州參加演出了《荔枝換絳桃》一劇,陸錦娟主演。
1955年7至8月,長江滬劇團、少壯越劇團、愛華滬劇團、飛鳴越劇團、黃桂秋京劇隊等,在各區文化宮、工人俱樂部巡迴演出,劇目為滬劇《海濱激戰》、《喜期》;越劇《四進士》、《天仙配》、《荔枝換絳桃》;京劇《三擊掌》、《春秋配》等。其中陸錦娟主演《天仙配》、《荔枝換絳桃》。
1955年8月15日,飛鳴越劇團由陸錦娟、李蓉芳領銜,在文化宮演出(為該處的首次演出)。
1955年9月16日,飛鳴越劇團由陸錦娟、李蓉芳領銜,滬東俱樂部演出(為該處的首次演出)。
1956年1月,在全國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飛鳴越劇團成為了國營劇團,但自負盈虧。
1956年,飛鳴越劇團排演《紅與黑》,由陸錦娟領銜主演,此劇取材於法國作家斯湯達的同名文學名著,陸錦娟飾演劇中人陳中(即小說中的於連),李蓉芳飾市長夫人。潘祖德任該劇唱腔助理。
1956年12月至1957年1月,飛鳴越劇團至蘇州演出,其中1957年1月1日至5日,上演《凄涼遼宮月》,6日至13日上演《三難新郎》,15日至20日上演《孟姜女》,均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此後,飛鳴越劇團相繼上演《雙珠鳳》、《團圓恨》、《風雨旗》、《鮫綃淚》(由南薇導演此劇)等戲,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1957年,該劇團男班老藝人陳芎據姚水娟演出本整理改編《啼笑因緣》,將之壓縮成單本,4月,由飛鳴越劇團於解放劇場演出該劇。此劇中,李蓉芳飾沈鳳喜、陸錦娟飾樊家樹。陸錦娟在該劇中表現極為精彩,此劇也因此而轟動一時。
1957年,陸錦娟參加農工民主黨。
1957年11月,去外埠巡迴演出離滬已半年的飛鳴越劇團從長沙遠地來信了解上海的文化學習情況,並在蕪湖也自發地進行了一次測驗。其中在長沙上演《雙獅圖》、《凄涼遼宮月》等劇目,均由陸錦娟主演。
1958年春節,飛鳴越劇團由陸錦娟領銜在解放劇場上演《鬧地府》。
1958年1月14日,上海市文化局宣布將現有新國營劇團、民辦公助劇團和民間職業劇團劃歸各區文化局(科)領導和管理的決定,陸錦娟所在之飛鳴越劇團被劃歸為虹口區管理。是年春,全國整風運動開始,至年底,飛鳴成為除上海越劇院外留存下來的11個越劇團之一。該年,飛鳴越劇團演出了《台灣來的女客》。 陸錦娟在此劇中飾演反派角色。
1958年4月,飛鳴越劇團的主要演員何笑笑、沈愛蓮、李蓉芳、呂勝奎、陸錦娟、周素芳等,為了對青年演員表演藝術進行現場指導,每星期四、六的日場在解放劇場青年組演出《沉香扇》一劇中配演龍套角色。
1958年3至4月間,飛鳴越劇團再次上演《紅與黑》,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1958年4月,解放劇場和飛鳴越劇團,為了照顧有幼年子女的家庭婦女看戲,今後在每逢星期三上午九時,開辟「婦幼專場」,第一次演出為16日,劇目是《綠牡丹》,由陸錦娟主演。
1958年5月前後,飛鳴越劇團在解放劇場由陸錦娟領銜主演《日出》。
1958年5至6月間,飛鳴越劇團上演《十七年沉冤大白》,胡玉英扮演主角,陸錦娟在劇內飾演警察隊長,並專程邀請虹口區公安局警察同志教習學習槍械相關動作,此戲得到了公安部門經手辦案的同志和生活實事中的當事人的支持助力,演出非常成功。
1958年6月8日,飛鳴越劇團主要演員,包括陸錦娟在內,在虹口公園參加上海舉行的宣傳總路線的活動,進行了表演。
1958年12月14日,飛鳴越劇團於人民大舞台演出《折紅梅》(即紅梅閣),由陸錦娟主演。
1959年春,飛鳴越劇團編寫了古裝劇《智審泥神》參加上海市文化局舉辦的上海市戲劇、戲曲會演,受到好評。該劇由盛燮編劇,鄭傳鑒導演,胡鳳英、沈愛蓮、李蓉芳、陸錦娟主演。當年5月,飛鳴越劇團被評為上海市文教系統先進集體,以陸錦娟為首的劇團演員組被評為市三八紅旗集體。
飛鳴越劇團從1956年起一直在浙江省各地巡迴演出,1959年他們改變了路線,於十一、十二兩個月去滬寧線,南京蘇州等地演出,劇目有《智審泥神》,《鄭成功》等,其中《鄭成功》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1959年8月,為慶祝建國10周年,飛鳴、青年、出新、青山等越劇團分別演出《智審泥神》、《團圓之後》(即團圓恨)、《紅霞》和《神燈》。其中陸錦娟主演《團圓之後》,參演《智審泥神》。
1960年10月,國慶期間,飛鳴越劇團演出的歷史劇《卧薪嘗膽》,宣傳春秋戰國時代越國人民發憤圖強、反抗吳國侵略的故事,陸錦娟飾演勾踐。
1960年,飛鳴越劇團上演《靈堂成親》,由盛燮編導,陸錦娟領銜主演。
1961年春節,飛鳴越劇團於上海大世界游樂場演出《牆頭馬上》。 此為七幕十場傳統劇,陸錦娟飾裴少俊,轟動一時。後被多次演出,精心打磨,成為陸錦娟演出的主要劇目之一,有崑曲團前去觀摩學習,對陸錦娟飾演的裴少俊作出了較高的評價。
1961年6月,飛鳴越劇團上演《牆頭馬上》,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1961年8月,飛鳴越劇團再次上演古裝戲《靈堂成親》,陸錦娟飾姜斌,朱依萍飾鳳姑。演出很受觀眾歡迎,在1962年春亦曾演出過,並有不少年輕觀眾寫信給陸錦娟,有讀者來信說「你向鳳姑小姐只用眼珠這么一轉,鳳姑小姐就領會你的求愛的動機了,立刻以落帕為名,贈帕為實地一笑而去......你眼神里的戲文,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覺暗暗敬佩你的藝術才華」。
1961年秋冬期間,飛鳴越劇團演出於嵊泗列島東海戲院,劇目有《靈堂成親》、《牆頭馬上》、《三請樊梨花》(此為飛鳴越劇團主要演出劇目,有多張戲單存世)等,均由陸錦娟主演,除在菜園演出外,還到馬關等地巡迴演出,每次演出,座票都銷售一空,還要賣出很多「站票」,來滿足觀眾需求。
1962年春節,飛鳴越劇團在東山戲院再度演出《啼笑因緣》。由李惠康重新編劇,戲從樊家樹方面切入,以沈鳳喜的人世遭遇作陪襯,著重描寫樊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及其失落,突出黑暗社會和反動統治對美好事物的摧殘。導演袁浩,作曲潘偉異,舞美設計陳必華,陸錦娟飾演樊家樹。該劇在上海麗都(後改貴州)、解放、群眾、光華等劇場演出,滿座4個多月,極為轟動。
1962年10月國慶期間,飛鳴越劇團主要演員演出精彩劇目,並於上海大世界游樂場再次上演《靈堂成親》。
1962年11月,上海劇團送戲下鄉,飛鳴越劇團前往崇明縣廟鎮、堡鎮等地,著名演員陸錦娟參加了演出。
1962年12月21日,飛鳴越劇團開始在紅都戲院上演根據吳趼人同名小說改編的新戲《恨海》(此戲由陸錦花最早演出)。 陸錦娟飾男主角陳伯和,因其成功塑造男主角而被認為削弱了對封建主義揭發批判,故而被批評。此劇於1963年,1964年分別多次上演,均由陸錦娟領銜演出。
1962年,盛燮根據電影《摩雅傣》改編越劇《琵琶鬼》,又名《摩雅傣》,由陸錦娟領銜演出。
1963年春節,飛鳴越劇團在東山戲院再次演出《啼笑因緣》,由陸錦娟領銜主演,深受觀眾歡迎。
1963年夏,飛鳴越劇團上演《雷鋒》,並送戲下鄉,由陸錦娟飾演雷鋒,因其生動形象地塑造了雷鋒各時期的形象而受到觀眾好評。
1963年4月16日起,越劇界陸續上演現代劇,其中飛鳴越劇團演出的是《霓虹燈下的哨兵》。8月間,飛鳴越劇團在麗都劇場上演《霓虹燈下的哨兵》,在這以前,「飛鳴」已先後在三個劇場演過這出。 陸錦娟在該劇中出演主角指導員路華。飛鳴越劇團兩個月來上演《霓虹燈下的哨兵》,收到了不少青少年觀眾的來信。 來信說:「過去我們看的戲,就是《靈堂成親》《攔轎鬧婚》等等,我們所欣賞的就是演員的美貌和文質彬彬的姿態。可是看了你們的《霓虹燈下的哨兵》,我們被南京路上好八連戰士們的共產主義品格感動了。」另一位觀眾也寫道:「你們演得很成功,我想你們一定能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的。」飛鳴越劇團還成立了《毛澤東選集》學習小組。
1963年10月28日,飛鳴越劇團於上海群眾劇場上演《年青的一代》。 在上演前,進行了三次認真排練,每次都作了修改提高。 陸錦娟領銜主演,極具感染力,獲得觀眾好評。上演三天,每天客滿,很多街道居民還包了專場來看。 有讀者來信稱:「當你在舞台上讀著血書的時候,我與你一起泣不成聲,流下了眼淚。」
1964年春節,飛鳴越劇團在黃浦劇場上演了根據同名話劇改編的大型現代劇《祝你健康》(又名《千萬不要忘記》)。 由陸錦娟領銜主演。 為該處的首次越劇演出。 2月,在市文化局統一安排下,上海戲劇界組織文化工作隊送戲下鄉。飛鳴越劇團組成了「青浦隊」,去金山、嘉定、寶山、青浦縣的農村,作為期3個月的巡迴演出。7月1日,上海越劇院邀集區縣越劇團,座談自1963年來演出現代劇的情況,准備向市委陳丕顯書記匯報。會議由袁雪芬院長主持,合作、少壯、飛鳴、青山、出新等越劇團的負責人出席座談。
1964年2月2日,飛鳴越劇團由陸錦娟、李蓉芳領銜,在浦東俱樂部演出(為該處的首次越劇演出)。
1964年2月,飛鳴越劇團於上海大世界游樂場再次上演《年青的一代》,陸錦娟飾演區英才主演此劇。
1964年8月,飛鳴越劇團在上海大世界游樂場開始演出《年青的一代》(陸錦娟主演)、《依萊汗》(即《摩雅傣》,陸錦娟主演)、《水晶洞》、《南海長城》(陸錦娟飾演區英才)。 之後10月1日,國慶期間,本市各越劇團均演出現代劇,並在《新民晚報》刊登聯合廣告。
1964年9月,飛鳴越劇團上演革命現代戲《豹子灣戰斗》,陸錦娟在劇中飾演主要角色連長。此劇在排演階段,專門請了當地駐軍前來輔導,請解放軍同志帶領演員於「三伏天」進行訓練,並挨個糾正動作。在市區演過以後,已帶到崇明縣的村鎮去演出。陸錦娟領銜主演,受到了觀眾好評,並有觀眾以此劇為內容投稿至《文匯報》。
1965年2月,春節期間,上海上演的越劇劇目均為現代劇:飛鳴越劇團由陸錦娟領銜主演《八一風暴》。
期間,飛鳴越劇團還上演了《攔轎鬧婚》、《蝶林遇仙記》、《王十朋》(此劇為飛鳴越劇團常演劇目,有多張戲單存世)、《何文秀》,由陸錦娟領銜主演,其中《王十朋》與《何文秀》,均採用了與芳華越劇團不同的劇本,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1965年,飛鳴越劇團於光華劇場演出反映工業戰線上比學趕幫的《山花爛熳》,陸錦娟主演。
1965年7月,飛鳴越劇團上演《南方烈火》,陸錦娟在此劇中擔任重要角色。
1965年11月,飛鳴越劇團在大世界游樂場上演《南方烈火》,由陸錦娟、李蓉芳領銜主演。
1966年1月,上海各界向解放軍取經的慰問團先後滿載歸來,飛鳴越劇團以陸錦娟為首的演員,向戰士學習了刺殺技術後,演出的《瓊花》愈加出色。
1966年3月,飛鳴越劇團上演據同名川劇移植的革命現代劇《嘉陵怒濤》,陸錦娟主演。
1969年1月,各越劇團體在工、軍宣隊領導下,搞斗、批、改。上海越劇院和學館,被集中到交大分部學習。合作、少壯、春泥、青山、出新、東風、飛鳴等區屬越劇團,相繼下放到崇明縣各區五七幹校。
文革時期,飛鳴劇團一度改名為「向陽越劇團」,1971年正式解散。 1979年,虹口越劇團重組,由原「飛鳴」、「東風」越劇團部分人員組成。同年10月,定名為虹口越劇團,李明任團長。陸錦娟為該劇團的主要演員,於1980年初歸隊,在群眾影劇院演出大型神話劇《山河戀》 。
1980年2月16日,虹口越劇團在徐匯劇場演出《山河戀》,劇本由南薇、韓義等改編,導演南薇、鳳鳴,陸錦娟、朱惠芳主演,很受觀眾歡迎。尤其是其《送信》一折,陸設計之動作別具一格,風流而又雅緻,極為動人心魄。
1980年5月,虹口越劇團在上海共舞台演出《盤妻索妻》,陸錦娟飾梁玉書。
「由陸錦娟領銜演出傳統劇《盤妻索妻》,其時僅在共舞台上演日場,居然場場暴滿,連演兩個月上座率不衰,甚至出現通宵排隊購票、每人限購張數的熱潮,其受到觀眾的青睞程度於此可見。」
演出據芳華版本做了不同的處理,並不以尹派藝術規范為標准,而是獨辟蹊徑另有韻味,無論是唱腔中陸錦娟獨有的截然而止清雅別致的特色,還是其穩重硬朗清峻峭拔的演繹風格,均是別具一格,非常精到地刻畫了梁玉書的儒雅、溫存、正義、深情,如其洞房時幾次三番的欲走還留,賞月「猜心事」時別有特色的運籌帷幄,以及對娘子的無比寵溺和越劇中少見的親昵動作,塑造了一位獨具相府公子特色的冷麵柔情梁玉書形象,使原本完美而不太可能在現實中存在的「梁玉書」形象變得如同身旁人般地可親可近,故而有戲迷稱「陸錦娟令梁玉書的形象真實可信」。但因其動作設計,較為當時某些保守人士所反對,並遭到嚴厲批評,後因觀眾歡迎及個別同行之支持而不了了之。
1980年5月底,陸錦娟領銜之《盤妻索妻》在延安劇場連演三十場,後因疲勞過度和飲食不當而致病,請假未果,區文化課副科長令其隨團同去金山,陸錦娟遂抱病演出,歸後又在解放劇場堅持演出。
1980年7月1日,陸錦娟於解放劇場演出《盤妻索妻》,又有戲迷獻花,此前也一直有戲迷向陸錦娟獻花,群眾獻花事件被虹口區文化課副科長認為是不正之風,有人進而附和地提出相當荒謬的建議:要求團長做陸錦娟的工作,讓其向戲迷呼籲不要獻花。
1980年7月11日,陸錦娟因過度疲勞而失音,由備角尹美娣頂替其角色繼續演出,陸隨團壓陣。7月15日,陸錦娟病情好轉,要求演出,但被拒絕,後只允其演後半場。當晚,因劇團事先未與劇場講明陸只演後半場,也未能像原先一樣打出通告,再加演出前打幻燈,在陸錦娟名字上停留時間過長,尹美娣的名字一晃而過,使不少觀眾認為此場為陸錦娟主演,故而在尹美娣出場後,觀眾倍覺受騙而嘩然起鬨,在團長廣播說明情況後,劇場恢復平靜。
之後,陸錦娟被禁演。在戲迷和某些熱心同事支持下,陸錦娟向文匯報求助。文匯報於1980年12月5日頭版刊登《虹口區文化科個別負責人無視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強行剝奪越劇演員陸錦娟演戲權利》一文,並以記者調查附記的形式確證了陸先生文章的真實性。
1980年12月28日,文匯報在「讀者來信」一欄刊登了2封讀者來信,要求有關部門珍惜有藝術才華的演員,正確處理陸錦娟問題。 此後至1983年,未能找到陸錦娟之任何演出信息。
1983年,被閑置在家的陸錦娟受邀至舟山地區越劇團重演《盤妻索妻》一劇,並由電視台錄像拍攝。現有該劇之VCD,似為其唯一留存於世的戲曲影像資料。同年,李惠康又對《啼笑因緣》一劇進行加工,更名為《樊家樹與沈鳳喜》,由浙江舟山地區越劇團特邀陸錦娟飾樊家樹,再度演出,在杭、嘉、湖等地巡演,盛況依舊。此後至1986年,未能找到陸錦娟之任何演出資料。
1986年6月,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和干預下,陸錦娟重新登台,在共舞台演出《盤妻索妻》,「觀眾踴躍,座無虛席,獻花觀眾絡繹不絕。音樂聲中大幕啟動,陸錦娟在幕後一聲『梁福梁寶,帶路!』引來滿堂紅彩。著名表演藝術家袁雪芬觀看演出後,到後台熱烈祝賀:『你們劇團實力很強,大有希望。』」 有老戲迷稱,當時場面轟動,演出極受歡迎,曾出現在場觀眾們情緒激動而使演出不得不稍作停頓之事。另有當年觀看現場演出的戲迷的回憶:「戲院內觀眾情緒沸騰,叫好聲一片,蓋過陸老的聲音,我無法用言語表達我看到的,特別使我終生難忘的情景:陸老謝幕,陸老眼淚都流出來了,觀眾都不走,全部在外面等陸老,人山人海,空前絕後。」上海文化藝術報亦存有《風雅小生陸錦娟》一文。 然而,此文中所稱將要重排之《啼笑因緣》,因種種緣故終究未能上演。之後,陸錦娟息影越劇舞台。 19世紀80年代,在陸錦娟先生演出《盤妻索妻》後,浙江嘉興市越劇團,浙江普陀越劇團紛紛按照其演出的《盤妻索妻》版本排演,浙江嘉興市越劇團為張薇主演(曾專程以學生的身份向陸先生求教此劇),浙江普陀越劇團為孟群亞主演(曾現場觀摩陸先生《盤妻索妻》演出,自學此劇),動作設計等均因襲陸先生演出版。
1982年4月,虹口越劇團青年演員尹美娣學習陸先生主演的《靈堂成親》,在群眾影劇院重演該劇。
1993年3月30日,上海東南虹口越劇團學習了原由陸先生主演的《靈堂成親》一劇,在大眾劇場獻演新戲《火燒鳳樓》。尹派新人肖晨曦飾演姜斌。
文革後, 另有松江越劇團排演《靈堂花燭》,劇情情節包括唱詞與飛鳴版《靈堂成親》極為接近。
2005年12月30日下午,工程師越友聯誼會在南京東路社區文化中心主辦「著名越劇演員陸錦娟與越友見面暨新年聯歡會」,請來了19世紀70年代虹口越劇團的當家小生陸錦娟先生,見面活動的氣氛十分熱烈,幾位老觀眾介紹了以前痴迷陸先生的往事,越劇戲友們演唱了一個又一個的越劇片段,同陸先生一起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2005年12月31日,網友「擁星」(又名wangpeifei)在「陸錦花藝術網」發帖,首次以網友發帖的形式,介紹了陸先生。
2007年,杭州黃龍越劇團主要小生演員翁賽鳳因欣賞陸先生1983年錄像的《盤妻索妻》,而照其錄像版本進行演出,恰逢陸先生的老戲迷,遂通過其介紹辛苦找尋到已退出越劇舞台多年的越劇名伶陸錦娟,由翁賽鳳和孟科娟等人屢次專程前往上海向其請教學習《盤妻索妻》一劇。
2008年1月11日,網友書生還是舊衣巾建立了網路「陸錦娟吧」,此為陸先生在互聯網上的第一個論壇;並於同年1月30日發布博文集《陸迷之痴心戲語》(後改為《錦迷之痴心戲語》),一度引發討論熱潮。
2008年2月10日11日,舟山小百花越劇團在舟山劇院上演《盤妻索妻》全劇,以「陸錦娟」為藝術指導,其編排動作因襲陸先生1983年演出版本,主演為吳秋萍、陳亞玉。
2008年3月22日,陸先生因事而到杭州,黃龍越劇團在杭州游覽景點黃龍洞進行《盤妻索妻》的匯報演出,由翁賽鳳主演《荷亭》一折,孟科娟與王杭娟演出《露真》一折,內含陸先生新設計的身段動作,非常妥帖地體現了陸版盤妻所塑造的梁玉書獨有的那種柔情酷少的形象,獲得當地觀眾的好評。演出結束後,由陸先生對演員的表演做了點評。
2008年4月23日,(原武漢越劇團團長戲曲學校校長)賀亮敏等人於上海白玉蘭劇場演出《情探-送王郎》,演出結束後晚上老一輩藝術家陸錦娟先生為她們演出成功擺宴王朝大酒店以示慶賀。
2009年9月11日,蘇州戲曲廣播「吳越傳音」節目應網友秋水點播,播放陸先生的《山河戀·送信》。
2010年1月29日,網友愛好此道願守貧開始梳理編輯網路陸錦娟詞條,並於2月2日始梳理編輯盤妻索妻詞條與飛鳴越劇團詞條,3月12日始梳理編輯虹口越劇團詞條,並以網路為基礎逐步整理陸先生演繹劇目,以窮盡一切可找尋到的報刊書籍與網路資源為標准,至2010年3月15日,陸錦娟詞條歷經40次修訂,飛鳴越劇團詞條歷經30次修訂,虹口越劇團歷經8次修訂,基本定型,被網路授予優質詞條稱號,成為網路上陸錦娟、飛鳴越劇團、虹口越劇團最詳盡的介紹文章,其內容被互動網路、SOSO網路全文轉載,其中陸錦娟詞條亦被SOSO網路認定為「優質」。
2010年2月24日,網友望盡tylu接手天涯陸錦娟吧的工作,這是陸先生在網路上的第2個論壇。該吧力求建成為陸先生最全的資料中心,除收錄網路所有與陸先生相關資料外,吧主還整理發布了「劇目簡介」系列精華貼,部分內容首次公布於網路。
2010年3月29日,網路陸錦娟俱樂部成立。天涯陸錦娟吧及俱樂部以陸先生VCD碟片為素材,出品「陸錦娟之盤妻索妻」、「陸錦娟之盤妻索妻唱段剪輯」、「陸錦娟之梁玉書唱腔集錦」三套視頻,上傳於土豆網。
2010年6月3日,陸錦娟俱樂部開辟官方網路空間。 6月5日,開辟「陸錦娟俱樂部吧」。之後又分別在新浪博客、網易博客、土豆空間設立宣傳點。該俱樂部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比較值得一提的是訪問了原飛鳴越劇團陸錦娟先生的同事們,並且公布了大量珍貴史料。
2010年9月,《飛鳴越壇陸錦娟》一書。此書由俱樂部獨立負責,核心組成員集資、編輯、整理,所有資金來源於俱樂部會員的集資。此書收錄照片共計179張,其中陸先生照片175張照片(96張劇照,43張單人照,33張合照,報刊照片收錄3張)其他照片4張(陸先生之母、裘鳳山師父、李惠康先生、潘祖德先生);收錄戲單73份(文革前戲單65份,文革後戲單8份);文字約為99400字,腳注共計86條。該書此書創越劇類書籍之六最。
2010年12月8日中波846蘇州戲曲廣播「戲迷大舞台」欄目,對陸錦娟俱樂部進行了訪談。
2010年12月18日中波1197上海戲曲曲藝廣播越滬藝苑在「戲曲書架」欄目介紹了《飛鳴越壇陸錦娟》一書,並播放了浙江電台室內錄音選段「洞房悄悄靜幽幽」。
2012年9月30日,正逢中秋節,陸錦娟俱樂部發布《自成一家演盤妻 獨驚斯世擅風流·陸盤妻資料集》,其內容包括陸盤妻的細節賞析、唱腔賞析及對昔日歷史的回顧,並有八份附錄,分別為碟片操作說明,陸錦娟主演的舟山版盤妻全劇劇本和全劇曲譜,陸錦娟主演的虹口版盤妻布景草圖與劇照,《淺談「陸盤妻」中謝雲霞對梁玉書的愛與恨》一文,山河戀相關資料及錦迷之歌相關資料(曲譜及詞、曲賞析文),《長詩為陸先生錦娟作(第二版)》。碟片部分,由2張DVD(D9),2張CD組成,並將陸錦娟新設計的身段動作舞台地位等內容,製作成2份視頻文件,附於碟片之中。其中CD部分,包含了陸錦娟在盤妻索妻中所有唱段及伴奏。同時,陸錦娟俱樂部應學習、演出「陸盤妻」的演員及票友的需要,製作「陸盤妻」全劇伴奏,為一碟裝。
2015年2月7日上午9點,陸錦娟因病逝世,享年82歲,2月9日下午1點40分,陸錦娟遺體告別儀式於上海龍華殯儀館雲宵廳舉行。

閱讀全文

與電影摩雅傣演壞人的演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題材電影拍攝 瀏覽:21
愛情電影大全最新 瀏覽:694
台灣電影新浪潮刺客 瀏覽:820
泰坦尼克號完整版電影1997 瀏覽:237
泰國今年最火的電影 瀏覽:764
一般在上海看一部電影要多少錢一個月 瀏覽:991
廊坊電影院開門嗎 瀏覽:231
英文電影經典台詞短的 瀏覽:7
免費看提著心吊著膽電影完整版 瀏覽:70
2019年最新英文電影 瀏覽:360
惡狼電影高清完整版 瀏覽:340
石家莊北國超市電影院 瀏覽:745
蘇聯電影夏伯陽圖片 瀏覽:49
德州電影院4d電影片 瀏覽:222
大年初一完整版電影 瀏覽:619
那個網站免費下電影票 瀏覽:583
賭俠粵語電影完整版免費觀看 瀏覽:807
為什麼香港音樂電影情 瀏覽:581
六個法國警察電影喜劇 瀏覽:681
二刷電影是什麼感覺 瀏覽: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