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趙氏孤兒 謝瑤環 哪部京劇好看
《趙氏孤兒》是老生戲,《謝瑤環》是青衣戲
京劇《趙氏孤兒》,為1896年,王雁就京劇《搜孤救孤》基礎,參考秦腔改編。由馬連良飾程嬰,譚富英飾趙盾,張君秋怖庄姬公主,裘盛戎飾魏絳,各有精彩唱段。
上海京劇院推出了一部全新版本的京劇《趙氏孤兒》。策劃並主演該劇的是有「小孟小冬」之稱的「余派」女老生王佩瑜。此前,王佩瑜也曾在陳凱歌的《梅蘭芳》中為孟小冬配唱了全部京劇唱段。
《趙氏孤兒》在京劇舞台一直版本眾多,尤其是各個流派的老生都有該劇的傳世經典。1947年,孟小冬的告別演出《搜孤救孤》在滬上引發轟動;1960年,馬連良主演的全本《趙氏孤兒》更是京劇史上的集大成之作。此次的《趙氏孤兒》將集兩個版本之所長。王佩瑜學的是余派老生,也是如今京劇舞台上演出《搜孤救孤》最多的老生演員。在這個全新版本的《趙氏孤兒》中,王佩瑜不僅將主演程嬰這個角色,還將首次嘗試擔任製作人。對於這位有「小冬皇」之譽的女老生而言,《趙氏孤兒》也算是第一部屬於她自己的作品。
談及之所以想到推出這個全新的《趙氏孤兒》,王佩瑜說,自己在戲校時的開蒙戲就是孟小冬的代表作、余派經典《搜孤救孤》,後來又向馬派名宿張學津先生學習了全本《趙氏孤兒》,所以在這個新版本里會將余派的唱念神韻結合馬派的敘事表演,是一次為老傳統注入新生命的致敬創作。
對這次的新版《趙氏孤兒》,導演馬騫提出了「墨本丹青版」的概念:「所謂墨本,是指劇本依照戲曲界所謂的『墨殼老本』,以半個世紀前馬連良先生的演出本為基礎,刪減其中拖沓冗長的情節,保留最經典動聽的唱段,以更緊湊凝練的敘事節奏,演出原汁原味的傳統老戲;而丹青是指全劇的舞美,特邀山水畫家申世輝創作一組山水畫卷,在舞台上實現『國畫』與『京劇』兩種東方藝術的跨界。」
謝瑤環
1961年田漢根據碗碗腔《女巡按》改寫的歷史劇,中國京劇院杜近芳首演。此劇為杜近芳代表作,表演清新明快,柔美大方,融青衣、小生與一體,賞心悅目,光彩照人。 此劇亦是中國京劇院(即中國國家京劇院)的看家戲,該院著名旦角演員李維康、陳淑芳、李勝素等先後將其搬上舞台。京劇名家關肅霜、雲燕銘等也排演過此劇。
2008年11月7日下午,天津京劇院創排的京劇《謝瑤環》在濟南百花劇院華彩亮相。由著名京劇演員張慧芳、張克、石曉亮、宋小川等擔任主演,《謝瑤環》是本屆京劇節亮點之一。
當天,擔任《謝瑤環》藝術指導兼復排導演的京劇名家李維康早早地出現在劇場,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李維康介紹,《謝瑤環》是上世紀 60 年代著名劇作家田漢的京劇名劇,最初根據陝西碗碗腔《女巡按》改寫,由京劇表演藝術家杜近芳主演,首演即大獲成功。此劇表演清新明快,主演跨青衣、小生兩個行當表演,光彩照人,已成為京劇優秀保留劇目。
《謝瑤環》在京劇舞台上常演不衰,杜近芳、李維康等人曾多次把《謝瑤環》搬上舞台,並嘗試進行改編演出。「我演的時候,《謝瑤環》不斷地有些刪減,對一些冗長繁瑣的唱詞進行理順。」李維康說,《謝瑤環》經過了反復打磨,這也是它能常演不衰的重要原因。
② 關肅霜的人生履歷
1950年1月 在雲南大戲院任演員
1951年4月 參加昆明舉辦的戲曲改進協會籌委會第一期藝人講習班學習
1951年11月 人雲南大戲院管理委員會委員
1952年 赴重慶參加西南文代會並演出 《大英節烈》
1954年 任慰問全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團副團長,參加慰問演出活動。
1955年 赴上海參加華東戲曲觀摩會演,並帶回一些劇本
1956年 經李建業、秦竹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藝術代表團,赴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奧地利和瑞士等國訪問演出。回國後,留北京香蘇盛琴、李麗芳學戲。是年,參加雲南省戲曲會演,主演《戰洪州》獲演員一等獎
1957年 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會,演出《泗州城》《打焦贊》,榮獲兩枚金質獎章。爾後應邀到前蘇聯各地巡迴演出。
1958年雲南大戲院改名為昆明京劇團,任團長。與徐敏初一起,主演現代京劇《白毛女》。
1959年 任雲南省京劇出省巡迴演出團副團長,到北京、天津、武漢、南京等地演出。在北京參加慶祝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期間,經夏衍介紹拜梅蘭芳大師為師。
1960年初 和徐敏初結為百年之好,在昆明飯店舉行簡朴而又熱鬧的婚禮。省市領導於一川、劉明輝等出席了婚禮儀式
1960年6月 成立於男生京劇院,任副院長、一團演員
1961年到大理、臨滄參加中緬友好活動,並慰問邊防部隊
1962年8月 參加昆明舉行的紀念京劇大師梅蘭芳演出
1963年9月 赴北京主演《謝瑤環》和《多沙阿波》,並應邀到周總理家做客。
1964年 到潞西縣三台山景頗族地區深入生活,赴北京參加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主演《黛諾》,受到戲劇界的重視和好評。同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4年底江青提出要關肅霜改變演出《戰火中的青春》,到山東體驗生活
1965年6月 江青來信,談改變《戰火中的青春》的創作問題,秋季赴廣州,為廣交會中外來賓演出,並到深圳為港澳同胞演出受到好評
1969年 到雲南民族學院參加省級文藝團體毛澤東思想學習班,被審查。江青指名調關肅霜到北京,安排在《紅色娘子軍》劇組,因種種原因不願留下來,呆了二十多天便返回昆明
1989年5月徒弟鈺存演出《謝瑤環》關肅霜為其配演劇中武則天一角。
(關肅霜傳P219)
另詳細演出瑣記 閱完全書整理一起打出來
1970年初 在雲南省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學習班《海港》劇組任演員
1975年 赴北京參加全國文藝調演 主演《孔雀嶺》
1975年11月 任雲南省京劇團革委會副主任
1976年8月 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傳統戲資料片,後因毛澤東去世、「四人幫」被粉碎,提前趕回昆明
1977年7月 參加六場京劇《豹子灣戰斗》演出,慶祝中國共產黨誕生五十六周年。同年底演出大型新編歷史劇《紅燈照》
1978年1月28 日 關肅霜丈夫、雲南省京劇院著名演員徐敏初因病在昆明逝世。2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4、5月到湖南省漢劇院學習,移植京劇《闖王旗》。8月率團到祿豐縣各公社演出
1979年 恢復雲南省京劇院建制 在一團任演員,參加中央慰問團為邊防部隊演出。同年赴北京拍攝戲曲彩色藝術片《鐵弓緣》,參加國慶三十周年獻禮演出,主演京劇現代戲《佤山霧》,並獲演出一等獎。11月,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這一年被評選為省勞動模範
1980年 任中國雲南京劇團副團長,赴法國、義大利、奧地利、瑞士和列支敦斯登等國訪問演出,大獲成功。同年,主演的電影藝術片《鐵弓緣》,榮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
1981年1月 經省委批准,任雲南省京劇院院長,到西北銀川、蘭州等地演出,並收徒。寧夏電視台錄制了其主演的《白門樓》、《辛安驛》等劇目。同年9月,在昆明參加紀念京劇大師梅蘭芳是十二十周年的演出活動
1982年2月 《北京日報》報道月月寄款義務贍養在北京的失子老人胡淑貞、馮琪的感人事跡。全國各地一些包干也發表了類似的報道和評論。兼任雲南省京劇院藝術委員會主任。
1982年3月 組團赴上海、蘇州、南京長沙等地巡迴演出
1982年7月 參加雲南省戲曲現代戲調演,主演創作的大型京劇《娜蒂秀》
1982年10-11月 率隊赴懷化、洪江、廣州、深圳演出受到好評。《關肅霜表演藝術散論》一書,由雲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人民日報》發表關肅霜先進事跡的長篇通訊,並配發短評。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向各地轉發關肅霜先進事跡的報告,號召向關肅霜學習。年底被評選為省級文化系統優秀黨員
1983年3月 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3年5-9月 應邀赴大慶、齊齊哈爾、哈爾濱、牡丹江、長春、沈陽等地,為觀眾獻藝。
1983年10月 收長春京劇團的邢美珠、大連京劇團的侯丹梅、阜新京劇團的李曉玉為徒。同年,被評選為省勞動模範
1984年7-8月 參加中國雲南京劇團 任藝術指導,赴芬蘭、瑞典驚醒訪問演出,主演《打焦贊》《霸王別姬》。
1984年11月 帶徒赴武漢、江陵、沙市市、桂林等地演出
1985年1月 應邀赴楚雄演出,並收楚雄彝族自治州滇劇團陳月娥為徒
1986年3月 參加中國文聯代表團出訪日本國,在東京、箱根、精度、奈良、神戶、大阪和仙台等地,進行了藝術交流活動。在全國第二屆戲曲電視劇評獎大會上,關肅霜主演的的京劇《謝瑤環》電視片,被評為榮譽獎
1988年3月 率領雲南省京劇團赴香港演出,主演《鐵弓緣》《戰洪州》等劇目,被報界譽為「京劇怪傑」
1988年9月 在雲南省首屆民族藝術節上作告別演出
1989年3月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赴北京參加第七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
1989年4月 當選為雲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
1989年9月 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被推薦為全國勞動模範表彰大會特邀代表,赴北京參加大會
1989年11月雲南省婦聯受全國婦聯委託,向關肅霜頒發了全國「三八」紅旗手證書
1988年10月 赴天津演出《鐵弓緣》、《白蛇傳》、《拾玉鐲》、《十八扯》、《辛安驛》、《花田錯》。
1991年3月 赴北京參加紀念徽班進京二百周年紀念活動,領銜主演《盜庫銀》《戰洪州》《伯牙碎琴》單個劇目,文唱武打,風采煥然,技驚四座。之後被聘請為全國京劇振興指導委員會委員,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親自授予聘書
1991年10月 被英國倫敦劍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收入目錄,並約稿寫本人小傳
1992年2-3月 在昆明參加第三屆中國藝術節活動,先後演出《雷峰塔》《水漫金山》節目,接收最後一批弟子
1992年3月6日 在昆明家中急病突發猝然仙逝
1992年9月 關肅霜被荊州博物館列為江陵第二十三位歷史名人,並未其樹碑
1992年10月 生前演唱的《黛諾》榮獲中國唱片總公司授予的我國第二屆「金唱片獎」,雲南省京劇院副院長毛雲婷、關肅霜的女兒徐巧玲赴京代其領獎
③ 田漢資料
田漢
田漢(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原名壽昌,1898年3月12日生於湖南省長沙縣。話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劇本作家,小說家,詩人,歌詞作家,文藝批評家,社會活動家,文藝工作領導者。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多才多藝,著作等身。原籍湖南長沙。早年留學日本,1920年代開始戲劇活動,寫過多部著名話劇,成功地改編過一些傳統戲曲。他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文化大革命中,被左的社會勢力迫害致死。
生平和創作
田漢出身貧民家庭,少年時代受到譚嗣同、陳天華、黃興等人和南社詩人、舅父易象的影響,具有反帝愛國志向。1912年就讀於長沙師范學校。1916年得易象之助,東渡日本,考入東京高等師范學校。1919年,在東京加入李大釗等組織的少年中國學會,開始發表詩歌和評論。翌年,創作了劇本《環珴璘與薔薇》、《咖啡店之一夜》。1921年,與郭沬若、成仿吾等組織創造社,倡導新文學。1922年回國,受聘於上海中華書局編輯所。1924年,田漢與妻子易漱諭創辦《南國半月刊》,發表獨幕悲劇《獲虎之夜》,上海各學校競相上演。此後,先後在長沙第一師范學校、上海大學、大復大學任教。1926年,在上海與唐槐秋等創辦南國電影劇社,編導拍攝《到民間去》,未竟。1927年秋,任上海藝術大學文學科主任,不久被推舉為校長,編寫了話劇《蘇州夜話》、《名優之死》等。年底,會同歐陽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歲等舉行「魚龍會」演出,影響頗廣。1928年,與徐悲鴻、歐陽予倩組建南國藝術學院,田漢任院長兼文學科主任。同年秋,成立南國社,確定「團結與時代共痛癢之有為青年,作藝術上之革命運動」的宗旨。南國社青年走向社會,以狂飆精神推進新戲劇運動,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廣州等地演出。同一時期,田漢主蝙了《南國月刊》,寫作了《古潭的聲音》、《顫栗》、《南歸》、《第五號病室》、《火之跳舞》、《孫中山之死》、《一致》等劇本和一系列關於戲劇運動的文章。
1920~1929年田漢的早期戲劇活動,對中國新興話劇的奠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戲劇文學方面,他的創作徹底擺脫了「文明戲」的影響,吸取了中國戲曲和歐美戲劇的精華,使中國話劇作品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形式走向新的高度。《獲虎之夜》和《名優之死》就是這個時期的高峰之作。他創建的南國社,是最早具有專業性質的話劇團體之一,它把話劇由校園推向了社會,對話劇的普及和戲劇運動的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帶頭作用。南國社的創作和演出,不僅產生了進步的社會影響,而且培養了一批藝術骨幹,對話劇事業的開拓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1929年冬開始,田漢在從事文藝活動的同時,積極參加政治活動。1930年3月,他以發起人之一的身份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並被選為以魯迅為首的7人執行委員之一,接著參加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同年4月田漢發表了著名的《我們的自己批判》,公開宣告向無產階級轉向。6月,南國社繼藝術劇社之後被反動派查封。為了進一步加強左翼劇人的團結,左翼劇團聯盟改組為左翼戲劇家聯盟,田漢是發起、組織者之一。1932年他參加中國共產黨,從此參與了黨對文藝的領導工作,先後擔任過「劇聯」的黨團書記和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這期間,他創作了話劇《梅雨》、《亂鍾》、《暴風雨中的七個女性》、《回春之曲》等大量作品;同時又和夏衍、陽翰笙等打入電影陣地,為「藝華」、「聯華」等影片公司寫了《三個摩登的女性》、《青年進行曲》、《風雲兒女》等一批進步電影文學劇本,使電影文學從思想到藝術出現了新面貌。此外他還創作了由聶耳譜曲的《畢業歌》、《義勇軍進行曲》等著名歌曲。這個時期是田漢政治熱情和藝術才能全面發展的時期,他對左翼文化活動的開展,起了領導和推動作用。
1935年2月,中共江蘇省委和上海文委被破壞,田漢與陽翰笙、杜國庠等被捕入獄,後保釋出獄,被軟禁於南京。同年秋,華北事件發生,田漢與應雲衛、馬彥祥組織中國舞台協會。12月,邀集上海、北平、天津等地演員,在南京舉行了為期18天的公演,演出了田漢創作的《回春之曲》、《械鬥》(與馬彥祥合作)、《黎明之前》、《洪水》。期間曾拒絕國民黨政府參與其事和給予經濟補助。翌年,改編並演出了6幕話劇《復活》,創作了獨幕話劇《阿必西尼亞母親》、《女記者》和戲曲劇本《土橋之戰》。1937年春,據魯迅小說改編5幕話劇《阿Q正傳》,由中國旅行劇團首演。
「七七」事變後,創作了5幕話劇《蘆溝橋》,並舉行勞軍演出。不久,中共代表團到達南京,審查了田漢被捕後的表現,恢復了他的組織關系。8月,田漢赴上海,參加文化界救亡工作。上海淪陷後,田漢南下長沙,旋返武漢從事戲劇界抗日統一戰線工作。12月武漢聯合公演《最後的勝利》,接著成立了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田漢是主要組織者之一,並起草了成立宣言。1938年初,據抗敵劇協「決議」,田漢與馬彥祥、廖沫沙等編輯出版了《抗戰戲劇》半月刊。後去長沙,又籌辦了長沙《抗戰日報》,並著文明確提出,「現階段的劇運路線是戲劇游擊戰」,號召戲劇工作者為民族解放而斗爭。1938年 2月,田漢應周恩來之邀,到武漢參加國共合作的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任第六處處長,負責藝術宣傳工作,同洪深等組建了10個抗敵演劇隊、 4個抗敵宣傳隊和一個孩子劇團。1938年 11月,撤離武漢到長沙,團結湖南廣大戲曲藝人進行抗日救國之演出,並親自寫作了《新雁門關》、《江漢漁歌》、《岳飛》等戲曲劇本。1940年應三廳召赴重慶,期間與歐陽予倩、杜宣、許之喬等創辦《戲劇春秋》,在桂林出版;田漢曾先後主持「戲劇的民族形式問題座談會」和「歷史劇問題座談會」,產生了很大影響。「皖南事變」後,田漢離開重慶到湖南南嶽住了近半年,隨後到桂林從事抗戰戲劇活動,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領導組建了新中國劇社和京劇、湘劇等民間抗日演劇團體。同時寫作了話劇《秋聲賦》、《黃金時代》,與洪深、夏衍合編了《再會吧,香港》。1944年春,田漢與歐陽予倩等在桂林主持了西南第一屆戲劇展覽會,檢閱了國民黨統治區抗日進步戲劇隊伍和大批優秀劇作的演出,對加強戲劇隊伍的團結和堅持進步戲劇運動起了很大推動作用。
抗戰勝利後,田漢於1946年春回到上海,投入了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民主運動,寫作了《麗人行》、《憶江南》、《梨園春秋》等戲劇和電影。
這個時期,田漢主要是以公開身份組織領導演劇活動。除了新文藝工作者組成的演劇團體之外,田漢更注意戲曲藝人的團結和民族傳統形式的運用和改造,廣泛動員戲劇界各種力量,投入抗日救亡和爭取民主反對內戰的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田漢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藝術事業管理局局長。他緊密團結廣大戲劇工作者,為壯大戲劇隊伍、繁榮戲劇創作做了大量工作。他積極推動戲曲改革,促進了傳統戲曲藝術的發展。與此同時,還寫出了話劇《關漢卿》、《文成公主》,改編了戲曲《白蛇傳》、《謝瑤環》等作品。1964年,先後受到張春橋、康生的攻擊和陷害。在「文化大革命」中,於1968年12月10日受迫害致死。
田漢畢生從事文藝事業,創作了話劇、歌劇60餘部,電影劇本20餘部,戲曲劇本 24部,歌詞和新舊體詩歌近2000首。他寫的《義勇軍進行曲》,經聶耳譜曲傳唱全國,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他不僅是中國革命戲劇運動的奠基人和戲曲改革事業的先驅者,同時也是中國早期革命音樂、電影事業的卓越組織者和創造者。
田漢是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並被選為第一、第二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四屆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主要代表作
獨幕話劇《獲虎之夜》是田漢早期最優秀的獨幕話劇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後湖南山村為背景,描寫富裕獵戶魏某嫌貧愛富,強迫女兒蓮姑中斷與表兄黃大傻的戀情,另許他人。黃大傻思念表妹,每晚登山眺望蓮姑的燈滅。一夜魏某在山上放置了抬槍欲獵取虎皮為女添置嫁妝。黃大傻誤中抬槍,在黃生命垂危之際蓮姑堅守不離。魏某強行拆散二人,並毒打其女。黃大傻憤而自戕。田漢通過這一婚姻悲劇,表達出當時青年的痛苦和追求,揭露了黑暗專制的封建勢力,體現了激進的民主主義精神。劇本通過蓮姑和黃大傻兩個形象的塑造,熱情歌頌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情。
3幕話劇《名優之死》是田漢在南國時期的代表作,劇本描寫著名京劇演員劉振聲對待藝術嚴肅認真,注重戲德、戲品,他的徒弟劉鳳仙在小有名氣之後被流氓惡霸楊大爺所腐蝕,劉振聲堅持正義、起而抗爭,在惡勢力壓迫下,憤懣病發,倒斃於舞台之上。劉振聲這一藝術形象以民國初年著名藝人劉鴻聲之死為素材,概括了舊社會戲曲藝人的苦難遭遇,是一個真實生動的藝術典型。劇中旦角劉鳳仙、丑角左寶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寫得血肉豐滿,是劇作家藝術創造臻於成熟的體現。田漢以這些藝術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勢力,批判的鋒芒不停留於金錢勢利的丑惡,而著眼於流氓、惡霸、官僚得以橫行的整個社會制度。雖然是悲劇結局,但不是孤獨的追求和個人的毀滅,而寫出了人們的抗爭和逐步覺醒。《名優之死》的語言自然、深沉,於1927年冬在上海梨園公所首演,由洪深飾劉振聲,楊聞鶯飾鳳仙,左明飾左寶奎,歐小鳳飾肖玉蘭,唐槐秋飾楊大爺,陳白塵飾記者。
獨幕話劇《亂鍾》寫於1932年初,由大道劇社首演於上海。劇本反映1931年「九·一八」之夜,東北大學的學生們聽到日軍進攻沈陽、炮轟北大營的消息後,鳴鍾集合,慷慨赴戰的事跡,無情地鞭笞了國民黨政府「不抵抗主義」的投降行徑。這是一部群眾劇,作者通過青年學生們思想認識的一步步提高,巧妙地從側面表現反動當局的投降主義和全國人民堅決抗戰的尖銳對立。作家以澎湃的氣勢、熾烈的熱情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提出了「與廣大工人、農民和市民們聯合起來武裝自救」的口號,這是田漢創作新階段的特色。由於作家迅速及時地表達了全國人民的斗爭意志,《亂鍾》發揮了巨大的宣傳鼓動作用。
3幕話劇《回春之曲》寫於1934年底,1935年1月上海舞台協會首演。劇中塑造了愛國青年高維漢和梅娘的動人形象。原在南洋教書的高維漢,在「九·一八事變」後告別熱戀的華僑學生梅娘,回國投入抗日戰爭。他在上海「一·二八」戰役中英勇作戰身負重傷。梅娘掙脫封建家庭的束縛,回國參加了救護工作。劇本把青年忠貞的愛情和民族解放的崇高愛國之情結合起來,把主人公悲歡離合的遭遇和群眾斗爭的熱烈場面結合起來,開拓了新的境界。劇本的情節和人物性格描寫都比較單純,但作者擅長抒寫感情場面、設置情境,使愛國之情和純潔的愛情分外激動人心。
多幕劇《麗人行》寫於1946年底至1947年春。劇本寫女工劉金妹遭受日本兵的侮辱,加上工廠倒閉,家庭生活無著,被迫淪落,幾乎被逼到了絕路。她的遭遇體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下層婦女的苦難。知識婦女梁若英既嚮往革命、有一定的正義感,又經不住痛苦的折磨,軟弱苟安。她離開從事革命的丈夫章玉良後,與銀行家王仲原同居,直至被王遺棄才逐步覺醒。新女性李新群不僅有革命者的勇敢、機智,還以深切同情幫助女工劉金妹,引導梁若英。生活現實又使得3個女性走到了一起,迎接斗爭,爭取抗戰勝利的到來。劇本雖是寫抗戰時期的上海,而實際反映的是美帝國主義的暴行和國民黨特務統治的黑暗。作者將3個女性的命運有機地交織起來,藉此廣泛而深刻地揭示了「慘勝」之後的社會現實。《麗人行》在藝術結構上吸收戲曲、電影的手法,以前後連貫的 21場的形式,使得時空轉換有很大的自由,藉以反映豐富復雜的情節內容。1947年3月由演劇九隊首演此劇於無錫,朱琳飾梁若英,於因飾李新群,田野飾劉金妹,江俊飾章玉良,刁光覃飾王仲原,趙元擔任報告員。
1958年,為紀念世界文化名人關漢卿,田漢寫作了 12場話劇《關漢卿》,全劇以《竇娥冤》的寫作和上演為線索來展開矛盾沖突,塑造了元代戰斗的戲劇家關漢卿的藝術形象。單純善良的少女朱小蘭抗拒惡奴凌辱,被贓官誣陷處斬。關漢卿激於義憤,在歌伎朱簾秀等人的支持下寫成了悲劇《竇娥冤》。權貴阿合馬看出了關漢卿借戲劇鞭答時政的意圖,強令修改劇本,否則不許上演。關漢卿寧折不彎,拒絕修改。朱簾秀深明大義,以自我犧牲的精神承擔了演出的責任。劇本還寫了嫉惡如仇的賽簾秀,詼諧風趣而又愛憎分明的王和卿,仗義而剛烈的王著等人物來映襯主要人物,也寫了狠毒卑鄙的郝禎和投機取巧的無恥文人葉和甫來作為對照。現存歷史文獻中關於關漢卿生平的資料極少,田漢全面分析了元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情況和人民生活,通過研究作品的思想感情來把握關漢卿的思想性格,從而寫出了他和人民群眾息息相通的關系,寫出了他憎惡黑暗、蔑視權勢,堅貞不屈的斗爭精神。劇本不拘泥於歷史事實,又切合於歷史真實,在階級斗爭、民族斗爭的背景上表現了關漢卿的戲劇藝術活動,寫出了他最可貴的斗爭品格。關漢卿的藝術形象,概括了中國歷史上進步文人的斗爭傳統,也融注了田漢一生為我國戲劇事業奮斗的生活體驗。劇本體現了田漢創作的一貫特色:豐富的想像、熾熱的詩情,執著的歷史正義感。全劇結構完整,描寫細密,語言精煉,被公認為是田漢戲劇創作的高峰,也是中國話劇史上的一座豐碑。《關漢卿》於 1958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演。導演歐陽山尊等,刁光覃飾關漢卿,舒綉文飾朱簾秀。
《文成公主》寫於1960年,目的是通過歌頌歷史上的民族友好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社會中各民族的團結合作。公元7世紀,吐蕃英主松贊干布多次遣使求婚,唐太宗採納了魏徵的和親政策,決定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許配松贊干布。在吐蕃內部,松贊干布和請親使祿東贊主和聯姻,大臣俄梅勒贊和恭頓則主戰抗婚。全劇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展開。從長安出發,文成公主一行戰勝路途的艱難苦寒,戰勝了恭頓等人的陰謀破壞,最後,唐蕃和好,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終成大婚。文成公主精通文史,兼擅武藝,有「利樂邊民」的抱負,同時她又是生長於宮廷缺乏歷練的年輕女子,對復雜的矛盾缺乏應付的經驗,對離去的義母和故土充滿了依戀的心情。劇本以生動的細節寫出了文成公主性格成熟發展的過程,也充分表達了漢族人民堅定不移地謀求民族和好的精神。松贊干布雄才大略,決意和唐朝聯姻,他不為佞臣所惑,冷靜持重,終於查明了真相,取得了勝利。這是戲劇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兄弟民族領袖形象。劇本富於傳奇色彩,在跌宕起伏的情節中刻畫人物性格。該劇於1960年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在北京首演。導演金山,吳雪飾松贊干布,鄭振瑤飾文成公主。由於思想上藝術上的巨大成就,《文成公主》和《關漢卿》被人們稱為田漢晚年藝術創作的雙璧。
田漢一貫重視傳統戲曲藝術的歷史成就和社會作用。1943年,田漢曾將傳統神話劇《白蛇傳》改編為25場京劇《金缽記》;1958年再度修改劇本,恢復原劇名《白蛇傳》,突出了反對封建主義的主題,發展了故事的神話色彩,唱詞流暢優美,達到了新的境界。1961年,,根據碗碗腔《女巡按》劇本改編的京劇《謝瑤環》,描寫唐代武則天執政時期,謝瑤環奉命喬裝巡撫江南,與地方豪強及他們依恃的權奸來俊臣、武三思作堅決斗爭的故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疾苦與抗爭,這一歷史悲劇所體現的美學思想和話劇《關漢卿》相一致,是田漢戲劇創作的絕筆。《復活》
④ 高分尋人,女,中央電視台11台,10月1日晚上午夜時段一個戲曲節目中一個人,
丁曉君
生於1981年2月25日,女,京劇旦角,主工青衣。
藝術經歷1998年9月畢業於遼寧省藝術學校;1998年10月考入北京戰友京劇團;2003年6月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啟蒙於國家一級演員李國粹老師;後從教於李蓉芳、姜鳳山老師、現拜師於杜近芳老師。
代表劇目《謝瑤環》劇照上演劇目有《二進宮》《宇宙鋒》《坐宮》《鳳還巢》《玉堂春》《廉錦楓》《紅鬃烈馬》《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天女散花》《穆桂英掛帥—捧印》《野豬林》《謝瑤環》《白蛇傳》《紅燈記》等劇目。曾以《天女散花》一劇多次獲獎。
[編輯本段]獎項和榮譽稱號
2002年參加中國京劇藝術節在新編歷史劇《滄海忠魂》中飾施小玉一角色,榮獲個人表演二等獎。
2003年參加全軍小品大賽在京劇《搶水中》飾王娜娜,榮獲個人表演一等獎。
2004年參加全國第二屆戲曲紅梅大賽在《天女散花》中飾天女,榮獲金獎,並獲得「紅梅之星」稱號。
2005年參加第五屆「CCTV」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在《天女散花》中飾天女,榮獲銀獎,並獲得「最受觀眾喜愛演員」稱號。
2008年參加第六屆「CCTV」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在《謝瑤環》中飾謝瑤環,榮獲金獎
⑤ 歷史上有沒有「謝瑤環」這個人
歷史上沒有謝瑤環此人,她是《大唐女巡按》女一號。
唐代上元年間宮廷女官。善良、正義、機敏過人,因破獲離奇的宮女被殺案而得到武則天的賞識,被任命為欽差巡按,赴關中徹查兩任欽差被殺以及官商勾結侵吞賑災款等大案。謝瑤環臨危受命,踏上追查關中大案的征程,一段跌宕起伏充滿正邪較量又俠骨柔情的故事就此開始。連庭飛和謝瑤環兩人經歷了敵對、結拜、無法接受,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又找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親妹妹彩蝶,最終卻因為對妹妹的承諾無奈揮劍斬情思,將連庭飛讓給妹妹,忍痛割愛。《大唐女巡按》是由北京京都世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陶玲玲執導,鍾欣桐、陳浩民主演的電視連續劇。該劇以武則天執政時期為背景,講述了女官謝瑤環因破獲宮中奇案被武則天賞識,以巡按身份派去關中徹查欽差被殺及參軍自殺案的故事。於2011年7月7日在東方衛視等上星。
⑥ 歷史上有沒有「謝瑤環」這個人
歷史上沒有謝瑤環這個人物,歷史原型塑造。
相傳唐代武則天稱帝時,江南農民因豪紳兼並土地,逃往太湖聚義。女官謝瑤環奏請安撫,武則天深為賞識,欽命謝瑤環為右台御史,到江南查辦此事。謝瑤環到蘇州,微服私訪,遇見武三思子武宏和來俊臣弟蔡少炳,因強搶民女與義士袁行健打鬥,謝瑤環勸雙方到衙門申訴。大堂之上,謝瑤環秉公處斷,武宏、蔡少炳不服,大鬧公堂,謝瑤環動用尚方劍,斬蔡少炳,杖打武宏。
謝瑤環見袁行健豪俠尚義,對其產生愛慕之情。武三思等為子弟報仇,誣陷謝瑤環謀反,並矯命審謝瑤環。待武則天查實,謝瑤環已死。武則天大怒,殺了來俊臣、武宏,撤掉武三思職務;追封謝瑤環為定國侯。袁行健從太湖回來,見到謝瑤環的墓碑,浪跡江湖而去。
1961年田漢據陝西碗碗腔《女巡按》改編,對原劇主題及故事情節都作了較大的改動。同年由中國京劇院首演於北京,杜近芳飾演女巡按謝瑤環,表演清新明快,柔美大方,融青衣、小生與一體,賞心悅目,光彩照人。 著名旦角演員李維康、陳淑芳、李勝素等先後將其搬上舞台。京劇名家關肅霜、雲燕銘等也排演過此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