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參演人物 > 第三代導演電影

第三代導演電影

發布時間:2022-09-20 07:48:39

❶ 中國從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有哪些

1、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的拓荒者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就藝術技巧而言,第一代導演還處於摸索階段。

2、第二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孫瑜、袁牧之、應雲衛、陳鯉庭、鄭君里、吳永剛、沈浮、湯曉丹、張駿祥、桑弧等。

3、第三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經典打造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導演-中國電影的夾縫生存者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電影學校畢業生構成的創作群體,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幾近不惑之年才開始的。在第三、第五兩代人的夾縫中,他們以穩健的創作實力探索奮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並有持久的藝術後勁。

整個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第五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第二次春天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

6、第六代導演-中國電影的異軍突起

導演們似乎都極力反對「第六代」這個集體冠名,但是,好事者卻為導演們找到了強行歸納的標准:一是北京電影學院85級學生,二是60年代之後生人,按照上面這些既成准繩,合乎情理的導演就有了一大批,比如張元、王小帥、姜文、婁燁、管虎、章明、路學長、施潤玖、張揚等,都應該是「第六代導演」的生力軍。

❷ 51歲許晴有過哪些優秀的影視作品

許晴的優秀影視作品有《邊走邊唱》、《狂》等。

許晴,1969年1月22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1988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班。

1990年,主演陳凱歌執導的電影《邊走邊唱》。

2019年,與劉昊然、宋祖兒等合作主演的古代傳奇劇《九州縹緲錄》播出。

人物評價

成名之初便與陳凱歌、趙寶剛合作,拍攝第三代導演凌子風絕筆,她的起點讓許多人望塵莫及。從任盈盈到宋慶齡,出道二十年,本早可大紅大紫,卻不爭不搶不領獎,以一種另類的低調遊走在聚光燈外緣。堅持純粹的女少年,活在當下,給予自由。

❸ 謝晉電影選集代表作品有哪些

謝晉電影選集代表作品有高山下的花環,清涼寺的鍾聲,紅色娘子軍,牧馬人,天門山傳奇。謝晉浙江省上虞縣人,中國內地導演、編劇,畢業於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導演系,他是第三代導演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他執導了36部影片,先後獲得國內大獎23次,國際大獎10餘次,許多國家和地區為他舉辦過個人電影回顧展。

謝晉導演榮譽


1997年獲得第2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榮譽獎。1998年獲得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頒發的中華文學及藝術家金龍獎「當代電影大師」稱號,並獲得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2005年獲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2007年獲得第1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傑出藝術成就獎。

他最輝煌的貢獻都留在了80年代,「反思三部曲」《天雲山傳奇》《牧馬人》和《芙蓉鎮》成了中國第三代導演的最高峰,文革培養出來的第五代掀起了電影語言的革命,也令謝晉及其之前那一類書生氣濃重的政治倫理情節劇再無後來人。

❹ 第幾代導演是怎麼分的 各代導演代表人物

1、第一代導演

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2、第二代導演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第二代導演」的突出貢獻是完成了中國電影從默片到有聲片的轉變。

3、第三代導演

建國後走上影壇的導演藝術家,人稱中國電影導演的「第三代」。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第四代導演

第四代電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電影學院、上海電影學校畢業生構成的創作群體,他們的創作生命是從1978年以後幾近不惑之年才開始的。在第三、第五兩代人的夾縫中,他們以穩健的創作實力探索奮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並有持久的藝術後勁。

整個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



第五代導演成長歷程

「第五代」年輕電影人因為歷經文革浩劫,在動亂底層頑強搏擊,重返校園後系統學習電影專業知識,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這些反規范的精神品格,與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

有深厚的生活積淀,他們的影片才如寒冬後嫩草,新鮮獨特。與大陸第五代一樣,香港新浪潮沒有宣言和綱領,也沒有共同組織,正如許鞍華所說,新浪潮導演並沒有一致的意識形態。

但可以從他們的影片中找出一種把現代香港的浮華表面撕去,將真相赤裸裸呈現出來的視界。這種現實視界在以往是找不到的。這批戰後出生的影視人面對都市文化的勃興,勇於表達著本土傳統與外來沖擊下的諸般感受。

❺ 南北二謝 南謝指的是誰他們各自的代表作是什麼

南謝指的是謝晉,北謝指的是謝鐵驪。
謝晉代表作《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天雲山傳奇》、《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芙蓉鎮》等。
謝鐵驪代表作《暴風驟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海霞》等。

謝晉
謝晉(1923年11月21日-2008年10月18日),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國家一級導演,中國第三代導演代表之一。
1948年畢業於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導演系。任大同、長江電影公司助理導演。建國後,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導演、導演,中國影協第四屆理事、第五屆主席團委員,中國文聯第五屆、第六屆執行副主席。是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常委。
1954年獨立執導淮劇短片《藍橋會》後升為導演。他執導的長短影片有20多部。1957年,謝晉執導的《女籃五號》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在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得銀質獎章、1960年獲得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1998年獲香港(海外)文學藝術家協會頒發的中華文學及藝術家金龍獎"當代電影大師"稱號。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2005年,獲第25屆金雞獎終身成就獎。2007年,獲第1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電影傑出藝術成就獎。
謝晉於2008年10月18日在其老家浙江上虞下榻的酒店辭世,享年85歲。

謝鐵驪
謝鐵驪(1925年12月27日-2015年6月19日),生於江蘇淮陰。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中國電影導演。
13歲就開始參加抗日救亡文藝活動,並在參加新四軍後成為一名文藝戰士。1940年進入淮海軍政幹部學校學習,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新四軍文工團戲劇教員、第三野戰軍第三十軍文工團團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任教員,1959年開始獨立拍片。謝鐵驪少小失學,完全靠天資聰穎和刻苦自學成長為一位著名電影藝術家。代表作有《暴風驟雨》、《早春二月》、《智取威虎山》、《海霞》等。是第五、六、七、八、九屆全國人大常委。
2015年6月19日,中國電影著名導演謝鐵驪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❻ 豆瓣評分最高的十部國產電影

《活著》

張藝謀豆瓣評分最高的一部作品。曾獲得戛納評審團大獎,葛優憑藉此片奪得當年的戛納影帝。

《活著》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簡單來說就是講述福貴是怎樣看著自己身邊的人是怎麼被時代一個一個弄死的。

《天堂回信》

不算熱門的一部國產片,豆瓣9.1分, 只有一萬多人看過。本片是國產兒童電影的代表作,講述晨晨與爺爺孫兒相依為命的故事。

《我不是葯神》

基本不用介紹,之所以看哭除了表演還有故事的普世性。

很難不在中國家庭里找到一個看病難看病貴的人。正如本片最讓人淚目的一場戲是患癌症的老奶奶對著周一圍飾演的警察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誰家還沒個病人呢?

《高山下的花環》

第三代導演謝晉的代表作之一,豆瓣高達8.7分,國產最佳戰爭片之一。也是後續國內戰爭片爭相模仿的對象。

背景和《芳華》一樣是越南戰爭,但本片頗為大膽,戰爭部分其實不多,更多的集中於戰後犧牲軍人及其家人的安撫問題。

《我們倆》

如果是其他幾部都是親情,這部則是兩個陌生人之間的情誼。

冬天,在某個四合院孤孤單單生活的老太(金雅琴)迎來一個來北京求學的外地女孩(宮哲)。兩人又互相看不順眼到漸漸成了彼此的依靠。老奶奶扮演者金雅琴拿了當年的東京影後。

《我們天上見》

蔣雯麗初執導筒令人驚艷的亮相。上世紀70年代末,小女孩蔣曉蘭(朱一諾 飾)和姥爺(朱旭 飾)相依為命。早年因戰亂和疾病,姥爺幾乎失去所有的親人,因此這個調皮又善良的外孫女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曉蘭一天天長大,而姥爺卻慢慢地老去。

《那山那人那狗》

第五代導演霍建起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好的電影。兒子(劉燁 飾)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後,做了大半輩子山村郵遞員的父親提前退休,安排兒子接下自己的工作。

兒子上班第一天,父親千叮嚀萬囑咐之後仍不放心,帶上長年在其左右的忠實老狗決定陪兒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

《萬箭穿心》

講述90年代的武漢,丈夫提出離婚、妻子發現丈夫出軌、無家可歸的婆婆要入住新家,丈夫在一系列打擊下自殺。這個家庭開始瓦解,個性倔強的李寶莉不願妥協,決意撐起這個家。

而故事最後,什麼都離開了這個女人,她只能罵著臟話繼續活下去。

《親愛的》

也不用過多介紹,基本是全員淚人,每個人都貢獻了最好的表演。故事是催人淚下的失孤,這是扎在很多中國人心上的一根刺,越長越大的那種。

從《地久天長》我們幾乎都能明白孩子對於一個中國家庭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延續香火,還是最重要的情感紐帶。不管是失獨還是失孤,都是難以言喻的傷痛。

《相愛相親》

張艾嘉集大成的一部作品,講述家族裡老中青三代女人的故事。

岳惠英(張艾嘉 飾)的母親去世之後,惠英最大的念想就是將遠葬在鄉下的父親的墳遷回城裡,和母親葬在一起,這個念頭讓她和父親的原配姥姥(吳彥姝 飾)之間爆發了巨大的矛盾。

❼ 中國第三代導演指的是哪些人代表有誰

  1. 第三代導演指的是在建國後走上電影藝術創作的一批導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北影廠四大帥」——成蔭、水華、崔嵬和凌子風,以及「二謝」——謝鐵驪和謝晉,其代表的作品有成蔭《南征北戰》、水華《林家鋪子》、崔嵬《紅旗譜》和《小兵張嘎》、凌子風《中華兒女》、謝鐵驪《早春二月》、謝晉《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天雲山傳奇》、《牧馬人》和《芙蓉鎮》等等。

  2. 第三代導演的創作,以謝晉為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文革前,第二階段是文革後,第三階段是90年代。其創作特點追求現實主義風格,深入、深刻的揭示和展現生活矛盾沖突的本質,注重在人物身上注入中國美德,使人物賦予一種道德審美性,進而引起觀眾共鳴。

❽ 中國從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有哪些

中國第一代到第七代著名導演如下:

1. 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始於1905年,第一代導演指默片時期的電影導演,大致活躍於上世紀初葉到20年代末。這一代導演約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鄭正秋、張石川、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鄭正秋、張石川的成就為大。

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第一部長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武俠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部勞工片《勞工之愛情》、第一部體育片《二對一》、第一部系列電影《火燒紅蓮寺》 。他們也就成了中國的第一代電影人,中國的「第一代導演」 。

2. 第二代導演 :中國「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這一代導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東山、費穆。

3. 第三代導演 :這一代導演主要有成蔭、謝鐵驪、水華、崔嵬、凌子風、謝晉、王炎、郭維、李俊、於彥夫、魯韌、王蘋、林農等,他們在遵循現實主義原則表現生活的本質,深入展現矛盾沖突,以及在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藝術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4. 第四代導演:第四代的創作高潮是伴隨著電影和戲劇分家的討論和對歷史的反思進行的,農村漸漸成為他們作品的中心題材。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人物有謝飛、鄭洞天、張暖忻、黃蜀芹、滕文驥、黃建中、吳天明等。他們與第三代、第五代導演一起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5. 第五代導演: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第五代」 年輕電影人因為歷經文革浩劫,接受當時流行的西方哲學、美學思潮,形成新的價值觀、美學觀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識、反思思潮相適應。

6. 第六代導演:例如王小帥的《十七歲單車》,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遙》),張元的《過年回家》,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這三位導演。

中國第六代導演的另一個共同特色是:他們都各有話說,第六代導演所敘述的故事,是他們各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如果能大量的呈現出來,才能顯露出一個社會和文化的多元生機。

7. 第七代導演 :這里的「第七代導演」,是指在新千年之後走上導演崗位,開拍第一部電影的「新生代導演」。他們多是70年代以後出生的年輕人,他們的電影的基本命題、所關注的對象,以及表現手法、風格,都與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作品有所不同,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新的電影意識的誕生。

「第七代導演」,其實是個很不規范的概念。因為這一稱謂既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認可,也沒有廣泛流傳;這里所歸納的導演群體,目前也尚未形成一個可以歸納為「代」的較為統一的性格、風格和流派。

注意:

其實到今天為止的七代導演名號的又由來是第五代導演所作的《黃土地》,陳凱歌1985年的《黃土地》在中國電影行業裡面砸了一個坑,業內把這個坑叫第五代導演,而後幾年,第五代導演源源不斷地往坑裡填料。

直到1988年的《紅高粱》出現,因為實在是太厚重,好的是把坑填滿了,壞的是坑給砸穿了,至此第五代導演的輝煌藝術創作時期結束,開始步入體制化的商業片,雖然後有《藍風箏》、《霸王別姬》、《活著》三部影片為第五代導演出彩了一手,但個人化、藝術化的第五代導演時代已經於1988年結束了。

但是正是因為第五代導演的出彩,在首拿國際三大獎中的金熊獎(1988·《紅高粱》)之後,業內開始捋了捋中國導演的輩分,在第五代之前是完全得以區分的,這全是靠時代的劃取和整體的創作方向等原因限制。而到了第六代導演開始80年代,第五代也開始慢慢走向商業化,脫個人性而類型化,當代商業片最為成功的當屬好萊塢(Hollywood,又稱荷里活,位處美國洛杉磯)。

❾ 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

第三代導演的活躍時期可分為三個階段: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文革前為第一階段。優秀作品有成蔭的《南征北戰》,水華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張嘎》,謝鐵驪的《早春二月》,謝晉的《女籃五號》等。
第二階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創業》、《海霞》、《閃閃的紅星》幾部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創作幾乎一片空白,中國電影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第三階段是文革結束後,已過中年的第三代導演拍攝了大批佳作,進入藝術上的豐收期,如《芙蓉鎮》、《鴉片戰爭》、《駱駝祥子》、《邊城》、《春桃》等。第三代導演的創作時期也是中國電影的曲折發展時期。

❿ 中國導演到第幾代了

中國導演到第六代了。

第一代導演是指20世紀初至20年代活躍的導演,這一批大概100人左右。電影作為新興事物傳入中國,這一批人為中國電影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中國電影的奠基人和開拓者。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躍在30,40年代,部分導演直到50年代,甚至80年代仍活躍在工作崗位上,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黃金年代,導演們相較於前輩開始從單純的娛樂上走向反映現實的苦痛,擺脫舞台的局限,充分發揮電影藝術之長。

第三代導演活躍時間分為三個階段,大概從新中國成立一直到文 革結束,這是中國電影曲折發展的一個階段,同時也涌現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比如《芙蓉鎮》,《白毛女》,《小兵張嘎》等。

第四代導演主體是6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這也是他們與前輩的不同之處,以前大部分導演都是由戲劇工作者或者文藝工作者編導的,與正規科班出身有很大不同,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導演一起開創出第二個電影黃金年代。

第五代導演是現在一直活躍在影壇上的,他們大部分是80年代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包括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因為切身經歷過十年浩劫的影響,第五代導演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

第六代導演成長的時候正好是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巨大發展,所以風格不像第五代導演一樣統一。第六代導演基本都人到中年,拍攝作品總量超過百部。其中賈樟柯、王小帥等也多次獲得包括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和威尼斯電影節在內的多個獎項及提名。

閱讀全文

與第三代導演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田秀夫導演電影2018 瀏覽:924
大陸緝毒電影泰國 瀏覽:586
泰國電影衰落原因 瀏覽:235
對電影的認識和理解英文 瀏覽:653
小孩和大女人的電影 瀏覽:440
獸王長城電影圖片 瀏覽:651
外國的音樂劇電影有灰姑娘和長發公主 瀏覽:58
安徽亳州可以在電影院直接買票嗎 瀏覽:671
電影主角邁克 瀏覽:203
美亞電影翻譯成英文 瀏覽:761
孫悟空視頻大電影 瀏覽:129
開頭就是酒吧的台灣愛情電影 瀏覽:75
鹿鼎記2電影3周星馳高清 瀏覽:551
臘比小新大電影大全 瀏覽:719
愛的守護越南電影演員 瀏覽:814
優酷史詩音樂古代戰爭電影混剪 瀏覽:381
分享碼電影網站有哪些 瀏覽:417
愛情題材電影拍攝 瀏覽:21
愛情電影大全最新 瀏覽:694
台灣電影新浪潮刺客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