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劉瓊的簡介
劉瓊1912年生在湖南湘陰,還在讀書的時候劉瓊就對電影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上海法學院里他和其他同學共同組建了「春秋劇社」,雖然他是學法律的,但是出於對電影的極大熱愛,劉瓊大學還沒畢業,就經金焰介紹加入「聯華」。
同年,進聯華影業公司任演員,相繼拍攝了《大路》、《小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記》、《聯華交響曲·陌生人》、《自由天地》、《藝海風光·電影城》等影片。
2. 劉瓊的生平簡介
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他去了香港,不久又回上海,期間曾演過《文天祥》等話劇。
1938年,他在新華影業公司拍攝的《武松與潘金蓮》中扮演西門慶,他風流倜儻的氣質,將西門慶演得活靈活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他便開始擔任主角。
1938年至1941年間,他在「新華」、「華新」、「華成」三家公司拍攝了《離恨天》、《金銀世界》、《杜十娘》、《亂世佳人》、《生死離別》等十多部影片。在《金銀世界》一片中他扮演的張伯南,為他奠定了影壇小生的重要地位。其後拍攝的《生離死別》,更使他走紅影壇。隨後,他又主演了朱石麟編導的《文素臣》、《家》、《洞房花燭夜》等片。
1942年在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主演《蝴蝶夫人》等影片。1943年參加上海劇藝社,後轉入天風等劇社,主演話劇《長恨歌》、《蔡松坡》、《海國英雄--鄭成功》等話劇。
抗日戰爭勝利後重返電影界,他在「中電二廠」、「文華」等幾家公司主演了《忠義之家》、《大地回春》、《不了情》等幾部影片。
1948年,他去香港為永華影片公司拍攝了《國魂》和《大涼山恩仇記》。後來,他先後加入蔡楚生發起的五十年代影片公司及「長城」、「龍馬」等公司,拍攝了《火鳳凰》、《神.鬼.人》。這段時間他開始嘗試作導演,作品有《豪門孽債》、《青春頌》、《方帽子》(與李萍倩合導)、《青春之歌》(與胡小峰合導)。
1952年,因參加愛國活動被香港當局驅逐出境,回到上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曾在《海魂》、《女籃5號》、《牧馬人》、《死神與少女》、《夢非夢》等影片中飾演主角或重要角色。
1956年後兼任導演,他執導的影片有:《女附馬》、《喬老爺上轎》、《51號兵站》、《阿詩瑪》、《李慧娘(京劇)》等。其中《阿詩瑪》是一部優秀的少數民族影片,在1982年西班牙主辦的第三屆國際音樂舞蹈電影周上,榮獲最佳舞蹈片獎。《李慧娘》獲得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1988年,因在影片《死神與少女》中的表演及其從影以來半個世紀的藝術成就,獲中國電影金雞獎表演特別獎。
劉瓊曾任上影廠創作室主任,是中國影協第三、四屆理事。
2002年4月28日凌晨,因肺癌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9歲。
3. 如何評價張愛玲在香港時期的創作
如何評價張愛玲在香港時期的創作?
應該說,張愛玲和香港確實是有緣的。她的生活和創作與這座「孤島」的關聯,恰如她和另一座「孤島」——上海的關聯一樣,是個耐人尋味,並值得細究的問題。張愛玲在1939年先是考上了倫敦大學,後來因為歐戰爆發而改入香港大學。在香港,她獨得了港大文科的兩個獎學金。
搜狐網
晴 / 6°
張愛玲是「紙上談兵」的書生嗎?看她當年在香港的編劇生涯
撈史倌
2019-12-27 · 歷史領域優質創作者
訂閱
1957年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即電懋)出品的《情場如戰場》在香港上映,一連數周盛況空前。大明星林黛依然眼波流轉,一笑一嗔皆有神采,而林黛扮演的葉緯芳和她的追求者們的故事依然讓觀眾爆出陣陣鬨笑。人們意外:這么好萊塢、調皮、夢幻的世界,竟然也是張愛玲?!俊男靚女群集的該片據說突破了當年國語片的票房紀錄。這是張愛玲電懋編劇生涯的首部作品。在同年7月給宋淇夫人、好友鄺文美的信中,張愛玲說道:「《情場如戰場》能夠賣座,從各方面著想,我都可以說『幹了一身汗』,因為我也總覺得人家總拿我們這種人當紙上談兵的書生。」那一年,張愛玲37歲,離港赴美已經兩年。
張愛玲終歸不是紙上談兵的書生。從1955年到1963年,她為電懋共寫了十個劇本:《情場如戰場》(原名《情戰》)、《人財兩得》(1958)、《桃花運》(1959)、《六月新娘》(1960)、《南北一家親》(1962)、《小兒女》(1963)、《一曲難忘》 (1964)、《南北喜相逢》(1964)、《紅樓夢》(上、下集)與《魂歸離恨天》。其中,前八個劇本都被拍成了電影。但據香港電影資料館方面介紹,這拍成的八部電影中,《人財兩得》、《桃花運》的影片拷貝已經損毀,是否能修復至放映標准仍是未知之數;而《一曲難忘》,則連拷貝亦已失傳。五部張愛玲電懋時期編劇僅存的碩果一直珍藏於香港電影資料館。
多年前,張愛玲在《借銀燈》一文中寫道:「『借銀燈』無非是借了水銀燈來照一照我們四周的風俗人情罷。水銀燈底下的事,固然也有許多不近人情的,發人深省的也未嘗沒有。」而借著「銀燈」,我們也得以一窺銀燈背後的張愛玲。
【從上海開始「觸電」】
「電影是拍給大眾看的,電影是虛幻的,她對這一點非常了解。」
「香港編劇的這些電影和張愛玲的小說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和張愛玲之前編的《不了情》(1947)和《太太萬歲》(1947)也不能相提並論。」《張愛玲全集》主編止庵對「電懋時期」的電影如此評價道。
林奕華也曾經評價:「縱然他們的話語仍帶著『張愛玲式』的機智、俏皮,但論及戲劇力量,《情場如戰場》明顯追不上同是出自她手筆的《太太萬歲》。」
而在香港電影研究學者、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的黃愛玲看來,要剖析張愛玲電懋時期的電影,不能不談上海時期的《不了情》和《太太萬歲》。香港和上海,這是張愛玲電影事業的雙城記。
張愛玲的編劇生涯始於上海淪陷時期,而「觸電」卻是更早。太平洋戰爭爆發,張愛玲以「影評人」身份開啟職業生涯,1943年開始便在英文月刊《廿世紀》上發表英文影評,談及古裝巨片《萬世流芳》(1943)、《梅娘曲》(1943)、《桃李爭春》(1943)、《浮雲掩月》(1944)、《漁家女》(1943)等。
抗戰勝利後,張愛玲因與胡蘭成的關系不見容於文壇,處境尷尬。1946年文華公司成立,桑弧經過柯靈的介紹認識了張愛玲,隨後便邀請張愛玲為文華公司創作電影劇本。1946年12月26日至1947年1月12日,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里張愛玲完成了電影「處女作」《不了情》,之後1947年2月6日由桑弧執導開拍。男女主角分別由當時最紅的男星劉瓊與東山再起的陳燕燕主演。同年4月,《不了情》在上海公映,被譽為「勝利以後國產影片最最適合觀眾理想之巨片」。張愛玲在電影編劇上的才華也在這部文華影片公司「創業巨獻」的《不了情》中得到了充分顯露。
在黃愛玲看來,《不了情》是我們所能看到張愛玲的劇本中最接近張愛玲文學世界的一個劇本。一個女子獨自在大都市謀生,愛上了有婦之夫,還有一個取了姨太太的不爭氣的父親,這多少有點張愛玲她自己的影子。這也是她唯一改編成小說的劇本。
《不了情》後,張愛玲與桑弧再度攜手合作《太太萬歲》,這次娓娓道來的是一出都市生活中里弄主婦的悲喜劇。到了《太太萬歲》,張愛玲已經可以嫻熟地運用劇本形式來表達電影的魅力,那些紙上的「熱鬧」妥帖地轉化成了銀幕上觀眾喜聞樂見的畫面。
「《太太萬歲》是把《不了情》文藝、肅穆的調子調輕巧,張愛玲刻畫的太太是典型的上海人,摩登、賢惠,賢惠裡面帶著世故、聰明,卻又機關算盡。」黃愛玲說,對這樣的「太太」,張愛玲有幾分冷眼旁觀,帶有一種超然甚至是嘲諷的味道,但還是帶有同情。
在《題記》中,張愛玲這樣體己地描繪成千上萬個這樣的太太:「一個半大不小的家庭里周旋著,處處委屈自己,顧全大局的太太的苦心。她家裡上有老,下有小,然而她還得是一個安於寂寞的人。沒有可交談的人,而她也不見得有什麼好朋友。她的顧忌太多了,對人難得有一句真心話。不大出去,但是出去的時候也很像樣;穿上『雨衣肩胛』的春大衣,手挽玻璃皮包,粉白脂紅地笑著,替丈夫吹噓,替娘家撐場面,替不及格的小孩子遮羞……」
黃愛玲認為,張愛玲對夫妻關系中女人的角色看得很通透,她自己當然不願意扮演這樣的角色,後來孤冷悲清的道路雖很不容易,卻也是她自己選擇的道路,「輕喜劇中女人的角色不是喜劇的,《太太萬歲》表面喜劇後面是有一絲絲苦,但是電影是拍給大眾看的,電影是虛幻的,她對這一點非常了解。對男女之間虛幻的關系和電影的虛幻的娛樂的本質,她看得非常通透。」
「樓下公雞啼,我便睡。像陳白露,像鬼———鬼還舒服,白天不用做事。」
在1961年9月12日給鄺文美的信中,張愛玲袒露自己想在當年十月隻身到香港的計劃,「一來因為長途編劇不方便,和Stephen(宋淇)當面講講比較省力,二來有兩支想寫的故事背景在東南亞,沒見過沒法寫,在香港住個一年光景,希望能有機會去看看。」十月,張愛玲赴港,未曾拍攝的《紅樓夢》劇本流產也在此期間發生。
據符立中考證,電懋版《紅樓夢》擬拍成彩色片上下兩集,預先付給張愛玲一萬港幣的高額編劇費,張愛玲在美國時已編了一部分,決定回香港寫完。「當時的航班中途要在台灣停駐,再飛香港,張愛玲想在台灣逗留期間訪問張學良,為(英文)小說《少帥》做准備,但不幸的是訪問被拒。張愛玲在台灣還遇到了白先勇、陳若曦與王楨和,可到花蓮的時候傳來賴雅中風的消息,之後得知賴雅被女兒接去照顧,才想繼續回香港寫完劇本領了稿酬之後回美國。」
11月,電懋宣布明星總動員:尤敏、葛蘭、李湄、葉楓、雷震、張揚全員集合,演出豪華古裝大戲《紅樓夢》。電懋先前已經在全東南亞舉行十萬票選,「玉女」尤敏是眾望所歸的林黛玉,「潑辣旦」李湄是渾然天成的王熙鳳。
而從電懋之前一連開拍《花好月圓》(1962)、《珍珠淚》(1962)、《萍水奇緣》(1962)皆由雷震擔綱來看,他應該是公司屬意的賈寶玉。至於編劇,秦羽是清宮文物藏家、宋淇是紅學專家,但一致禮讓給張愛玲。但未曾預料,編劇《紅樓夢》最後卻演變成張愛玲揮之不去的夢魘。
張愛玲編劇的《紅樓夢》被棄拍的最大原因源自邵氏、電懋競爭的白熱化。符立中告訴南都記者,電懋宣布拍《紅樓夢》之後,邵氏也宣布拍彩色《紅樓夢》。「電懋和邵氏的競爭由來已久,搶拍《紅樓夢》不是第一部,也不是最後一部:之前電懋本來要拍《武則天》,邵氏搶拍了李麗華主演的《武則天》(1963),最有名的一部搶拍片子是《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
符立中回憶,當時邵氏手中三個大牌是樂蒂、林黛和李麗華,迎戰電懋搶拍《紅樓夢》時邵氏集所有片場之力,全力拍《紅樓夢》。「邵氏有現成的古裝片場,素來也有黃梅調電影,只要往裡填詞就可以。但張愛玲寫《紅樓夢》棄用黃梅調,改用國語,全部台詞是從無到有,我們都知道張愛玲對《紅樓夢》一直以來的敬重,從年少創作《摩登紅樓夢》,到晚年寫出整本考證,你可以想見她態度之慎重。張愛玲當時甚至寫到眼睛充血!」
可就在這時,香港很多電影公司也群起拍《紅樓夢》,潮語片、粵語片,上海也傳來消息要拍王文娟和徐玉蘭主演的越劇《紅樓夢》(1962)。在這種形勢下,電懋決定放棄拍《紅樓夢》,已有的劇本胎死腹中。
回美國之前張愛玲還是趕出了《小兒女》和《南北一家親》兩個劇本,在鄺文美記錄的張愛玲語錄中,有一句描述大致也能反映她當時的狀態:「樓下公雞啼,我便睡。像陳白露,像鬼———鬼還舒服,白天不用做事。」
1962年年底,張愛玲終於回到美國,趕劇本使她健康透支。1963年5月開始,張愛玲著手《魂歸離恨天》的編劇,由《呼嘯山莊》改編的這一劇本是她的最後劇本,符立中說,「僅僅只有26場,和《小兒女》、《太太萬歲》的五六十場相比,粗糙自不待言。」
而就在一年之後的6月,第11屆亞洲影展在台灣舉行,陸運濤和邵逸夫應邀出席影展之後的觀光活動,邵逸夫有事沒能成行,而陸運濤及新婚妻子、行政人員等共57人在回程的飛機上全部遇難。這次空難事件對電懋公司是致命的一擊,電懋的黃金時代宣告結束,張愛玲的「銀燈」生涯也就此畫上了一個不圓滿的句號。《魂歸離恨天》最終沒有拍成電影,張愛玲賣給電懋著作版權的《一爐香》最後也未能拍攝。
對寫作懷有抱負的張愛玲究竟如何看待自己的銀幕作品,並沒有文字記述。但宋淇之子宋以朗記得的是,1957年《情場如戰場》公映後,鄺文美以「章麗」為筆名在電懋旗下的《國際電影》撰文《我所認識的張愛玲》,張愛玲很喜歡,甚至在得知母親手術失敗不久人世時,也把這篇文章連同夏志清的《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寄去,希望她能為女兒的成就感到寬慰。這或多或少是一個側面的說明。
張愛玲唯一親手改編成電影的作品是《金鎖記》,那本來是與桑弧的另一個合作,卻在時代的大破壞來臨之前被淹沒了。可她留下的那些凄冷孤絕、迥異於銀幕上的文學,多少年來一直是華語電影的富礦,惹得多少最優秀的導演頻頻注目:1984年,《傾城之戀》由許鞍華執導;198年,台灣導演但漢章拍攝了《怨女》;1994年,關錦鵬導演《紅玫瑰與白玫瑰》;1997年,許鞍華再次導演《半生緣》;據說楊德昌也曾經想改編《色·戒》,但最後《色·戒》由李安導演,在2007年公映。常被人們提起的還有一部侯孝賢雖非改編但張味十足的《海上花》。不過所有這些銀幕上的影像,都和張愛玲自己的銀燈世界無關了。
【小兒女們的結婚之旅】
「張愛玲也有好玩、輕松的另一面,這在這些劇本里表現得很充分。」
張愛玲給電懋寫的首部劇本是神經喜劇《情場如戰場》,當中林黛扮演葉家美艷而擅交際的二小姐葉緯芳。緯芳先搶姐姐的心上人陶文炳,再勾引36歲的教授何啟華,只為吸引表哥榕生的注意,而陶何二人卻為緯芳大打出手、笑料迭出。林黛周旋在三個男人之間,嬌媚中帶著任性和淘氣,享受著青春和勝利者的歡愉,張愛玲為林黛量身打造的這一形象深入人心。
《六月新娘》則是張愛玲為待嫁的女星葛蘭編寫。從日本坐郵輪來港結婚的準新娘汪丹林對未來充滿期盼,同時也有點忐忑。菲律賓華僑田青抱著吉他狂熱追求丹林,而美國華僑海員又誤將丹林認作介紹相親的女朋友,誤會重重構成多角關系。丹林不滿父親利用她釣金龜,又以為未婚夫偷腥,於是結婚前夜不辭而別,怎料未婚夫也找來後備……差點斷送女兒的幸福。充闊佬向未來女婿「打秋風」的父親似曾相識,始自《不了情》的自私父親,在張愛玲筆下始終揮之不去。
「南北」系列的《南北一家親》與《南北喜相逢》衍生自宋淇1961年編劇的《南北和》,該片叫好叫座,發展出雞同鴨講的「南北」系列。「南北」系列喜劇很能代表1960年代港人的情結,將南人、北人的文化沖突,演為笑料百出的喜劇。諧星梁醒波扮演的南人,和劉恩甲代表的北人,毗鄰為業,一開廣東茶樓、一營北方館子,生意場上斗個你死我活,甚至大打出手。最後在兒女婚事上由冤家結成親家。
到了《南北喜相逢》,南北的分歧作為引子,戲劇的發展和沖突,主要來自梁醒波易弁而釵的「姑媽」身上。故事橋段脫胎自英國話劇《真假姑母》,劉恩甲反對女兒與廣東人田青交往,被公司指派巴結來港投資地產的華僑女富商,沒想到卻是田青的姑媽。姑媽臨時改期來港,田只好找來友人扮女人頂替,於是反串、誤會、錯摸、博懵(粵語,意為揩油)、謊言……
及至文藝片《小兒女》,則更像早年與桑弧合作的《哀樂中年》(桑弧構思,未掛張愛玲名字)之變奏。妻子早逝的王鴻琛與同事王萊相知相戀,但為了三個兒女,對再婚的事忐忑不安。飾演其中女兒一角的是電懋第一紅星尤敏,尤敏和其母打官司,為了挽回形象,宋淇請張愛玲為其量身打造《小兒女》。
「怎樣把好萊塢電影本地化,張愛玲花了很多心思,」黃愛玲說,有時候只是借用一個大概的框架,差不多需要重寫才能把它變成一個中國人信服的故事。黃愛玲認為,「雖然寫劇本也是商業行為,但選擇什麼樣的劇本,對什麼題材感興趣,也能看出一些蛛絲馬跡。」張愛玲偏愛「女結婚員」的故事,裡面的女孩子沒有事業,她的事業就是結婚。這五部電影中最後都喜結良緣,皆大歡喜。
但在止庵看來,這些劇本在價值觀上跟張愛玲的小說有著巨大的差異。「舉個例子,我們看張愛玲的小說基本上都是悲劇,只有一部夏志清稱之為喜劇,其實這個『喜劇』是非常勉強的,就是《傾城之戀》。在結尾,白流蘇找了范柳原。可是這個小說結尾說什麼呢,說白流蘇在歷史上的地位沒那麼重要。因為不是白流蘇自己通過努力而找了范柳原,而是這個地方發生了一場戰爭,《傾城之戀》不是你這個『戀』傾城,而是傾了城了你這『戀』才成。這個價值觀和她在這些電影里的價值觀正好相反。」
止庵覺得,電影和小說如此截然不同的價值觀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市場,「張愛玲這些劇本完全是商業運作的東西,肯定要受到觀眾口味的限制,不這樣拍觀眾就不看,那麼就得寫這樣的東西」。
但止庵也強調,電影劇本里的同時又是另一面的張愛玲。止庵舉例說,張愛玲在散文曾經寫過這樣一個細節:她看見一個穿綠衣服的郵差,騎車過去了,車的後座上坐著一個小老太太,她說那大概是他的母親吧,她的眼淚一下就掉下來了。「一個郵差拉著他自己的母親騎車過去,為什麼張愛玲感動呢?因為她覺得這個裡面有一個特別樸素基本的人際關系,這個關系張愛玲是能夠接受的。所以她那麼高傲那麼不遷就的一個人為什麼為稻粱謀去給電懋編劇本呢,因為在這里表現了她的另外一面,或者她的世界拓展的一部分。這部分是什麼?就是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止庵認為,張愛玲在編電懋這些劇本的時候未必沒有快感,「我們想像中張愛玲好像是一個悲悲戚戚的人,整天愁眉苦臉地想人生如何艱險。但她也有好玩、輕松的另一面,這在這些劇本里表現得很充分。」
「張愛玲其實是非常專業的編劇,並非純粹為了糊口而勉強粗製濫造。」
「可是這是張愛玲嗎?這么好萊塢、這么調皮的、活潑的、夢幻的世界?」黃愛玲說,這是人們看到張愛玲電懋時期編劇的電影時常常會有的一個感受。「張愛玲的文學創作和電影創作是兩回事,我們看她的小說,像《金鎖記》中描寫曹七巧一樣,好像通入沒有光的所在,有一種幽暗的味道。但是我們看她的電影,特別是香港時期的電影,卻是窗明幾凈的,一不小心就會讓人忘了那是張愛玲。」
但現實生活中,那幾年張愛玲的處境卻並非窗明幾凈可以形容。
1955年秋,張愛玲搭乘「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離港赴美,在此之前,她已在香港住了三年。
1952年,張愛玲以返回香港大學復學為名義離開了內地,但最終她並沒有完成學業。這年11月,張愛玲又匆匆趕去日本謀職,未成,無奈返回港大,不僅沒有了助學金,還要補繳一學年的學費。
南來香港,張愛玲初期暫居女青年會。時值香港的美國新聞處向社會徵集譯者,張愛玲報名了,也結識了當時就在美新處工作的宋淇、鄺文美夫婦,偶然間成就了他們長達數十年的友誼。
「在香港她干什麼呢?」止庵說,一個是翻譯謀生,張愛玲替美新處翻譯了《老人與海》、《鹿苑長春》、《愛默生文選》等作品,「同時她也在寫小說。先是用英文寫了《秧歌》,後來張愛玲自己把它翻譯成中文。」《秧歌》是張愛玲寫的第一本英文小說。
在宋淇的《私語張愛玲》一文中,如此描述這一時期的張愛玲:「在寄到美國經理人和為出版商接受中間,有一段令人焦急的等待時期。那情形猶如產婦難產進入產房,在外面的親友焦急萬狀而愛莫能助。我們大家都不敢多提這事,好像一公開談論就會破壞了成功的機會似的。」焦慮中,宋淇夫婦拿出上海帶來的一本牙牌簽書為張愛玲求卦,求來求去,總是一副「中下中平」之簽。
但《秧歌》後來終於在美國獲得了出版,且獲得很大好評。止庵表示,「《秧歌》被認為是反映中國歷史某一階段非常重要的一個作品。張愛玲就動了一個念頭,她本來早就用英文寫作,她想到美國去用英文寫作。於是1955年,她就到美國去了。」
在美國的張愛玲同時在做三件事。第一件是她的主業,寫作,而且是用英文寫作。「寫的是什麼呢,就是《雷峰塔》和《易經》,這兩本書前後用了七八年時間。但是很不幸她寫完之後沒能出版。」
為什麼沒能出版,張愛玲在1965年給《世界作家》寫的一段自述里大致說明了理由:我寫的兩本書送到出版社去,沒有一個人給我出版。人家說,假如1949年以前的中國真的像你寫的這么糟糕的話,那麼1949年中國發生的變化不就是必然的了嗎?「當時美國的主流意識認為中國1949年發生的變化是一個災難,是一個錯誤,1949年以前很好,1949年之後很糟,而張愛玲寫的是1949年以前的事———那你把1949年以前寫的這么暗無天日,這是主流觀念無法接受的。還有另一個原因是,這兩本書的寫法像《紅樓夢》一樣都是細節,這跟美國讀者想看中國一些個稀奇古怪的故事的期待完全不一樣,他們受不了這個。」止庵說。
小說沒法出版,只能通過其他方式求存,止庵說,於是張愛玲另外做兩件事,一個是將台灣作家陳紀瀅的小說《荻村傳》翻譯成英文,再有就是給電懋電影公司寫劇本。
「1955年張愛玲赴美之前其實是預支了一部分的劇本費,《情場如戰場》和《人財兩得》是到美國之後寫完寄回香港的」,對張愛玲這一時期電影創作有過深入研究的台灣學者符立中透露,電懋的老闆陸運濤富於文化理想,當時成立了劇本審查委員會,戲劇大師姚克、哈佛文學博士孫晉三及宋淇、張愛玲都廁身其中。姚克畢業於耶魯,南來香港之前曾在上海復旦、聖約翰都教過戲劇,寫出過赫赫有名的《清宮秘史》;孫晉三是中央大學戲劇系教授;宋淇是戲劇名宿宋春舫之子,曾和同樣出身燕京的好友黃宗江、黃宗英、孫道臨、黃佐臨等成立「同茂劇團」,自己也是燕京大學講師。一時間戲劇翹楚雲集。
宋淇在電懋擔任監制,張愛玲加入劇本審查委員會包括日後編劇也是得自宋淇力薦。「就我所知,張愛玲在電懋拿的應該是編劇中第一等級的報酬」。符立中說。
宋淇的兒子宋以朗回憶當時張愛玲寫劇本的流程,「遇到好的題材會先寫大綱,一頁紙左右,先問電影公司,你要不要?如果要的,就談好價格、給稿的時間,最後完成作品後,就領錢。」宋以朗說,與寫小說不同,小說有時候寫了很久,但如果不符合出版社的出版計劃,最後什麼都得不到。
劇本大多是在美國寫的,宋淇和張愛玲書信往來花相當多的時間討論,巨細靡遺。宋淇會給她建議,張愛玲也可以提出異議。她編的劇本的故事有很多來自西方的舞台劇或小說,當細節上出現文化差異時,也會在信里詢問宋淇,如何將之變成本地觀眾能明白的東西。此外,書信里也透露了張愛玲對票房非常緊張,擔心自己編劇的電影觀眾不喜歡。「從這些點滴之中,可以看出張愛玲其實是非常專業的編劇,並非純粹為了糊口而勉強粗製濫造。」符立中強調。
「如果不是從文學角度,而是從商業劇本的角度來看,張愛玲是蠻成功的劇作家。」黃愛玲如此評價張愛玲的劇作,「寫電影劇本雖然不是她的歸宿,但她並不馬虎了事,可以說張愛玲寫的劇本幫助確立、鞏固了電懋的很中產階級、摩登現代的風格。她對好萊塢電影、英美舞台劇很熟悉,對西方古典、現代流行都很熟悉,類型上從愛情輕喜劇到瘋狂諧趣片到言情文藝,都寫,而且手到擒來。
4. 牧馬人電影演員簡介
牧馬人電影演員簡介:
1、許靈均
演員:朱時茂
美籍華人,大企業家。解放前夕,他拋妻棄子遠走異鄉。改革開放後,心懷內疚的他回到祖國,准備帶兒子去美國,並且打算按自己的價值觀重新教育靈均。
劉瓊(1912年-2002年4月28日),原名劉伯瑤,生在湖南湘陰。曾在《海魂》《女籃5號》《牧馬人》、《死神與少女》、《夢非夢》等影片中飾演主角或重要角色。
5. 民國的電影有哪些
一、《小城之春》 費穆英年早逝,《小城之春》成為他整個一生探索與追求的巔峰。然而這部影片當時賣座不佳,總體來說影響並不大。在數十年後,它才重新被發現。在一次香港影評人集體推選世界十大名片時,《小城之春》名列第三;在推選的十大中國片中,《小城之春》名列首位;同時也被英國老牌電影雜志《視與聽》846位影評人評為影史TOP250的127名(獲得13票)。
二、《馬路天使》 馬路天使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的壓軸之作。新現實主義先驅,風格深沉雋永,節奏明快詼諧,描繪活潑市井生活的偉大的藝術傑作,我國早期社會問題片的集大成者,30年代中國電影藝術發展高峰的標志。一九八三年葡萄牙第十二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中國電影九十年優秀影片」之一。
三、《宋家皇朝》 電影《宋家皇朝》(又名《宋氏三姐妹》)由張婉婷導演,羅啟銳編劇,張曼玉、楊紫瓊、鄔君梅主演,1997年公映。
四、《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將傳統故事《鍘美案》置放於抗日戰爭的背景之下,拍攝的一部典型的家庭倫理片。這個故事看似老套,其實是契合了中國人重視倫常的道德觀念,可以說這樣的故事中國人是百聽不厭、百看不厭的,非常適合拍攝成中國自己的類型片。
五、《夜半歌聲》 《夜半歌聲》是三十年代的一部著名電影,1995年再次翻拍,導演於仁泰在電影情節並未做原則上的改動,只是弱化了原片中強烈的抗爭主題,而著重於描寫藝術和愛情的感染力。
影片中的宋丹平可以說是為張國榮量身打造,他的憂郁、他的俊美、他的多情以及他的歌聲都和張國榮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值得一提的是,觀眾不僅能欣賞到張國榮出色的演技,更能在片中聆聽由他創作的三首歌曲。《夜半歌聲》榮獲第3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最佳剪輯、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等多項大獎的提名。
六、《漁光曲》 《漁光曲》是中國電影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首映於1934年6月14日。是第一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中國故事影片,以該片為代表的中國早期左翼電影關注社會底層,將他們凄慘的生活藝術化地展現在世人面前。作為中國最早的有聲影片之一,《漁光曲》上映後頗受歡迎,曾經創造了連續放映84天的記錄,該片同名主題曲也成為傳唱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
七、《風雲兒女》 中國著名電影《風雲兒女》,以宣傳抗日救亡為主題,由著名電影藝術家田漢、夏衍、許幸之為編劇導演。上海電通影片公司拍攝。其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人民音樂家聶耳作曲,後被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八、《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是現代著名作家巴金的代表作。在巴金眾多的小說中,由《家》、《春》、《秋》三部長篇組成的《激流三部曲》(巴金:《激流》的第四部《群》,所述的不再是高家的故事了),是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巨制。
《激流三部曲》是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社會變動的一份珍貴的藝術記錄。作為向封建勢力討還血債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運的號角,它對於三、四十年代許多知識青年沖出舊家庭的藩籬,走向革命,起到啟蒙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激動著許多中國的和外國的青年的心。
九、《不了情》 《不了情》張愛玲的言情故事,劉瓊、陳燕燕的男女情事,當年大上海典型的「小資情調」,劇情纏綿悱測,堪稱文藝類型片的代表作品。後來,還有發展到香港的同類片名和不同內容的一種無限延續。
十、《桃花泣血記》 《桃花泣血記》1931,聯華公司出品,卜萬蒼導演。著名金童玉女金焰和阮玲玉聯袂出演,卜萬蒼浪漫悲情風格的代表作品。
6. 誰有電視劇<窮爸爸富爸爸>里飾演"劉瓊"的那個女孩的一些資料嗎
劉瓊(1913~2002 )
中國電影演員,導演。原名劉伯瑤。原籍湖南湘陰,1913年10月16日生於北京。1934年由金焰介紹參加演出《大路》,從此步入影壇。其後陸續演出《小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記》、《聯華交響曲》等影片。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參加拍攝了紀錄片《北戰場精忠錄》,故事片《文素臣》、《岳飛精忠報國》、《杜十娘》等近20部影片。抗戰勝利後在上海主演了《不了情》、《迎春曲》等。1948年到香港,主演了《國魂》,導演了《豪門孽債》、《方帽子》等影片 。1952年進入上海電影製片廠,先後在《山間鈴響馬幫來》、《海魂》、《女籃5號》、《牧馬人》等影片中扮演主要角色 。同時 ,還先後導演了《宋士傑》(與人合作)、《喬老爺上轎》(兼編劇之一)、《51號兵站》、《阿詩瑪》(兼編劇)、《李慧娘》、《海上生明月》等影片。其中《阿詩瑪》在第三屆西班牙桑坦德國際音樂舞蹈電影節上獲最佳舞蹈片獎。為表彰其表演藝術成就,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授予他表演特別獎。
7. 劉瓊的介紹
劉瓊(1912年-2002年4月28日),原名劉伯瑤。1中國著名的電影演員和導演。劉瓊在《金銀世界》一片中扮演的張伯南,為他奠定了影壇小生的重要地位。其後拍攝的《生離死別》,更使他走紅影壇。解放後,劉瓊主演了《女籃五號》和《海魂》《牧馬人》,並且開始從事導演工作,他執導的代表作有、《喬老爺上轎》、《阿詩瑪》《51號兵站》《女附馬》、《李慧娘(京劇)》等。《阿詩瑪》在1982年西班牙第三屆國際音樂舞蹈電影周上獲得最佳舞蹈片獎。
8. 老演員劉瓊的愛人
第一次婚姻
第一任妻子是影星嚴斐,由丁聰的父親丁悚擔任證婚人。婚禮在四川路鴻賓樓舉行。婚後,由於第三者的關系兩人協議離婚,導致他們分手還有一個因素,是他們婚後一直無子女,這引起了劉瓊的母親對她的不滿,劉瓊是獨生子,又是出了名的孝子,家庭對他的壓力也是不可低估的。離婚後,劉瓊將那套洋房留給了嚴斐作為補償。
第二次婚姻
劉瓊的第二任夫人狄梵,原名嚴恆瑜。
9. 像《馬路天使》一樣好看民國時期的電影嗎
1、《松花江上》金山與張瑞芳正處在熱戀之中的一部「私報於公」的作品,也是兩個人唯一一次的銀幕合作。
2、《漁光曲》第一部獲得國際電影節榮譽大獎的中國早期電影,最為突出的亮點是那首由蔡楚生作詞、任光作曲的哀婉綿長、旋律優美的主題曲。
3、《壯志凌雲》金焰、田方、王人美主演,最動人的是銀幕之外的於藍通過觀看這部電影而悄悄喜愛上銀幕上的田方,而當時享有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帝」之稱的金焰,通過這部電影,與「美牙美人」王人美一見鍾情,喜結秦晉之好。
4、《八千里路雲和月》白楊和陶金的「銀幕搭檔」的開門之作。
5、《家》、《春》著名大文豪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2,可惜缺少之3的《秋》與之相配套,想當年,大陸的上海和香港都曾經拍攝過這部名聞遐邇的代表作品。
6、《馬路天使》幾乎家喻戶曉的一部由明星組合的佳作,趙丹與周璇個人情感的最佳「激情交叉點」。
7、《南國之春》在影圈有「南國乳燕」之稱的陳燕燕的早期默片。
8、《青年進行曲》大劇作家田漢的憂國憂民的應時之作。
9、《太太萬歲》張愛玲的「小資情調」代表作,賣點不是女主角的「太太」,而是喧賓奪主的大有「觀眾緣」的上官雲珠。
10、《桃李劫》袁牧之和陳波兒的珠聯璧合。
11、《啼笑因緣》「言情大聖」張恨水加上「電影皇後」胡蝶,精心演繹一出民國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喜劇。胡蝶一人飾兩角,對當時的觀眾來說是倍感好奇。
12、《萬眾一心》民族電影加抗戰題材的雙相結合。
13、《西廂記》「銀幕慈母」林楚楚的古裝扮相,中國最早把王實甫的古典名著改編拍成的電影。
14、《塞上風雲》當時話劇界的明星,如陳天國、舒綉文和黎莉莉等聯合主演的一部少數民族題材的應景之作。
15、《夜半歌聲》1937年拍攝、被譽為早期電影名片的號稱「中國第一部恐怖片」。
16、《游擊進行曲》《青年進行曲》的姊妹篇。
17、《大路》一部男性電影,充滿陽剛之氣,金焰的代表作,聶耳的(開路先鋒),陳燕燕、黎莉莉的花枝點綴。
18、《鐵扇公主》中國動畫片鼻祖「萬氏兄弟」的第一部動畫長片。
19、《摩登女性》著名影星歐陽莎菲的個人電影代表作,一部維護女權的新潮電影。
20、《清宮秘史》周璇與舒適主演。當年宏大的電影巨制,後來被毛澤東主席點名批判、並與劉少奇主席「關於愛國主義還是賣國主義?」的千古奇冤相牽連、還由此氣死該片的導演朱石麟。
21、《漁家女》「金嗓子」周璇與「袖珍小生」顧也魯聯合演繹出一出富家少爺愛上可愛清純的漁家姑娘的愛情故事。著名的歌曲(瘋狂的世界)便是源於此片。
22、《脂粉市場》又一部由「電影皇後」胡蝶主演的電影。
23、《不了情》張愛玲的言情故事,劉瓊、陳燕燕的男女情事,當年大上海典型的「小資情調」,劇情纏綿悱測,堪稱文藝類型片的代表作品。後來,還又發展到香港的同類片名和不同內容的一種無限延續。
24、《長相思》周璇和舒適的又一部時裝電影,著名歌曲《夜上海》就出自此片。
25、《船家女》「標准美人」徐來和當年的當紅小生高占非主演。
26、《慈母曲》顧名思義,「銀幕慈母」林楚楚的電影代表作。
27、《惡鄰》一部題材狹小的無聲電影小品。
28、《兒子英雄》沒有任何名氣,但很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29、《二百五小傳》田漢編劇,另名《梨園英烈》,把傳統的故事和戲曲演員的悲歡離合結合一起,增強故事的戲劇性。
30、《風雨江南》另名《結親》,用諷刺的手法表現一幕「結親」的鬧劇,後來的《抓壯丁》的風格與之有異曲同工之效。著名小生馮喆一掃「英俊小生」的模樣,扮演了一個迂腐的老地主,令人叫絕。
31、《風雲兒女》該片的出名,主要來自於片中結尾處的《義勇軍進行曲》,也就是後來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令人浩氣回腸的國歌。
32、《腐蝕》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此片並非列入中國早期影片當中,因為它是在1950年由上海的文華公司拍攝的。電影是根據著名作家茅盾的長篇小說改編,電影較好的體現了小說中主題的精髓。
33、《孤城烈女》陳燕燕的形象一反常態,所以,「四大名旦」的頭銜當之無愧。
34、《關不住的春光》趙丹、徐韜、王為一作為「新疆難友」加多年知己好友,在銀幕前後唯一一次的友情合作。女主角是與金焰離婚之後的王人美。
35、《秋海棠》秦瘦鷗的小說,馬徐維邦的導演,李麗華的主演,一出舊中國戲曲演員催人淚下的愛情絕唱。
36、《紅樓夢》曹雪芹的傳世名著,在百年來的影壇上不知演繹了多少回。此番由當年的「四大名旦」之一的袁美雲反串「公子哥」賈寶玉,周璇扮演林黛玉,王丹鳳扮演薛寶釵,清一色的漂亮女明星,令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
37、《聯華交響曲》由幾部短片共同組成,貼近現實的寫實作品。
38、《還鄉日記》張駿祥與白楊短暫戀情的銀幕合作,另一部是張駿祥導演、白楊與金焰主演的《乘龍快婿》。
39、《混江龍李俊》早期的武打功夫片,取材於「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滸傳》章節。
40、《浪淘沙》吳永剛的「另類」導演作品,是中國影壇最早的探索影片,全片僅有2個人物,金焰和章志直把「逃犯」和「警長」這兩個劇中人的鮮明性格,表演得很有層次。
41、《戀愛之道》馮喆和舒綉文繼《裙帶風》的再次銀幕合作。此片在香港上映時引起廣泛影響。
42、《明末遺恨》著名小生梅熹和「四大名旦」之一顧蘭君的古裝演出,該電影是在當時話劇演出轟動後開拍此片。
43、《母與子》盧碧雲與張伐的主演,家庭生活和夫妻、母子親情表露得真切感人。
44、《女兒經》女兒家的私事、煩惱事,這類題材在今後多年常演不衰。
45、《前台與後台》著名電影大師費穆的「實驗性」電影作品。
46、《青春之歌》與1959年北影廠的建國十周年的獻禮片同名但內容卻與之截然不同。前者是又名《青春頌》的充滿「小資情調」的文藝生活片,而後者則是革命題材的典範傑作。
47、《人民的巨掌》「左翼」昆侖公司在解放之時的順應新形勢的過眼雲煙之作。
48、《桃花泣血記》「電影皇帝」金焰與一代「無冕影後」阮玲玉的美麗與哀愁。
49、《天倫》傳統的故事,傳統的情節,傳統的題材。
50、《體育皇後》黎莉莉的健美與風韻,早期明星的造星聲勢。
51、《天明》不錯的題材,陌生的電影,深邃的立意,卻距離太遙遠。
52、《天堂春夢》路明、石羽、藍馬、上官雲珠,四大影星,他/她們都是當時紅透半邊天的影星,該片也在中國影壇上享有一定的聲譽。
53、《武則天》同類題材在不同年代反復上演,百演不厭,這是當年「四大名旦」之一的「顧蘭君版」的大型宮庭巨制。
54、《希望在人間》上官雲珠和藍馬繼《天堂春夢》、《萬家燈火》後再度聯手,由銀幕上的「夫妻」演變成真實生活中短暫的「情人」。
55、《相思債》一部模仿好萊塢的充滿懸念的文藝類型片,在同時期不多見,很好看,戲中的插曲也很有味道。
56、《如此繁華》如此酸甜苦辣,如此悲喜交加。
57、《都市風光》看盡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前前後後,里里外外。
58、《少奶奶的扇子》根據外國作家王爾德的著名小說改編,此劇曾多次被中國影人搬上銀幕,這部影片是由「四大名旦」之一的袁美雲和英俊小生梅熹主演。
59、《生死恨》著名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主演的中國第一部人工上彩的京劇戲曲藝術片。
60、《新舊上海》狹義上的「新」與「舊」之間的老上海之比。舒綉文主演。
61、《新女性》一代影星艾霞自殺後復活於銀幕,阮玲玉精心傾情的電影代表作。
62、《野玫瑰》王人美的美麗與粗野,金焰的率真與純情,兩個鼎盛時期的紅粉佳人和英俊小生的「最佳銀幕伴侶」與「最佳生活愛人」的影壇結晶。
63、《雪中孤雛》一部煽情的悲情故事。
64、《壓歲錢》並非兒童題材,而是成人的事情。
65、《遙遠的愛》秦怡和趙丹扮演的一對志不同、道不合的掛名夫妻,明星效應是這部影片的突出光彩。
66、《夜店》該片來自於俄國大作家高爾基的小說《在底層》,眾明星捧場。
67、《一串珍珠》觀看默片時期的無聲形體,好似恍然隔世之感。
68、《銀漢雙星》又一部張恨水的「才子佳人」、「鴛鴦蝴蝶」,金焰是演出此片的「情場高手」。
69、《表》類似《三毛流浪記》,舊社會兒童的悲慘遭遇。
70、《姊妹花》「電影皇後」胡蝶聞名海內外的佳作,她一人扮演大寶、小寶兩個貧富懸殊的姊妹,面貌相同性格各異,只可惜該片的姊妹片《再生花》現在不復存在。
71、《小城之春》1948年開拍,距離50年之後神奇地被世界權威電影機構評為中國唯一一部的世界十大經典名片。影片給人最大的感受是那濃濃的揮抹不去的鄉思情愁。
72、《萬家燈火》上官雲珠和藍馬繼《天堂春夢》、《希望在人間》後再度銀幕結緣。
73、《一江春水向東流》距今為止,上座率最高、放映周期最長、觀眾觀看人數最多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電影佳作。
74、《十字街頭》含淚的喜劇,帶笑的悲楚,冷酷的現實,還有白楊和趙丹的風華正茂。
75、《三毛流浪記》雅俗共賞、老少皆益的兒童經典形象和兒童經典故事,同類題材時隔多年至今無可與之比肩。
76、《烏鴉與麻雀》看完此片,你才會懂得什麼叫做「中國早期電影的典範」。
77、《神女》全片僅有三個人物出場,兩段連貫的情節發展,一個形象鮮明的偉大女性—那就是阮玲玉。
77、《麗人行》上官雲珠的轉型,黃宗英的成熟演技,還有曾經風靡影壇「沙莉年」的沙莉,三個女性一台好戲。
78、《春蠶》大文豪茅盾早期的小說搬上同樣是早期的中國銀幕。
79 《孤島天堂》電影大師蔡楚生的代表作,黎莉莉的風情萬種,在銀幕上盡現。
80、《勞工之愛情》又名《擲果緣》,最早銀幕上的工人階級、勞動人民的談情說愛,只可惜是默默無聞的默片。
81、《情海重吻》比《勞工之愛情》進一步,但美中不足的仍是難聽明白。
82、《方珍珠》老舍的原著,陶金的「破風箏」,戲曲演員的一出愛與悲。
83、《狼山喋血記》電影大師費穆的「實驗作品」,比這出寓言故事更為稱奇的是銀幕之外的驚天秘密。
84、《寧武關》戲曲的原汁原味,與中國第一部電影的問世之作《定軍山》一脈相承。
85、《憶江南》田漢的名劇,周璇和馮喆的主演,其中,馮喆的英俊瀟灑,周璇的一人分飾兩角,都顯示出大明星的風采和無法抵擋的超人魅力。
86、《三個摩登女性》阮玲玉、陳燕燕、黎灼灼和金焰,三女一男組合成一幅三十年代青年男女的「浮世繪」。
87、《蝴蝶夫人》模仿外國名劇,迎合流行潮流,不是正宗,但很有味道。
88、《春殘夢斷》大明星劉瓊和李麗華的文藝片典範。
89、《母親》范雪朋、顧蘭君等明星都演過同名的「母親」,此次由秦怡主演的母親,別有一番感覺,因為當時才二十幾歲在影片中要將母親從24歲一直演到74歲,是錘煉一個傑出演員最佳的良機。
90、《青青河邊草》大明星王丹鳳和嚴俊再次演繹中國版的《魂斷藍橋》,故事情節感人至深,結局把原片的悲劇收場,改為更符合中國百姓容易接受的「大團圓」。
91、《夜來風雨聲》王丹鳳與另一小生的愛情悲情,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不知讓多少觀眾留下同情的淚水。
92、《新漁光曲》著名的《漁光曲》之後,再並非「狗尾續貂」的成功演繹。
93、《西廂記》這回是周璇的紅娘,慕容婉兒飾崔鶯鶯,白雲演張生,片中的《花好月圓》由周璇演唱,好聽又流行。
94、《失去的愛情》秦怡與金焰結合後唯一一次的銀幕合作,電影中兩人演的是悲劇,而現實生活中兩人卻是新婚的喜劇開篇。
95、《幸福狂想曲》趙丹與黃宗英銀幕上的首演伴侶,而銀幕下的兩人也由此片喜結良緣。
96、《假鳳虛凰》石揮與李麗華的諷刺喜劇,由此還引發出當年上海界理發行業的集體大罷工。
97、《裙帶風》馮喆與舒綉文的時事諷刺劇,話劇先紅,電影後續。
98、《龍鳳花燭》英俊小生馮喆一人扮演兩兄弟,與小鳥依人的陳燕燕兩情相依。
99、《鸞鳳怨》青年男女的恩怨情天,愛恨情愁。王丹鳳與馮喆一對「金童玉女」的最佳銀幕搭檔,到了16年之後又在銀幕上聯合演出了另一出「才子佳人」的《桃花扇》。
100、《共赴國難》第一部以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為內容的故事片,它讓電影吶喊出民族革命的呼聲,點燃起大眾抗日救亡的火焰,當時的觀眾贊譽它為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10. 《不了情(1947)》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不了情》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kuOVbBj-AzCg4tw9dvqf6g